揭秘我军番号演变:编制由繁到简完成战略调整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人民解放军编制等级排序是什么级别 揭秘我军番号演变:编制由繁到简完成战略调整

揭秘我军番号演变:编制由繁到简完成战略调整

2024-06-18 04:3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环球人物》杂志封面 《环球人物》杂志封面

  日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18个集团军的番号首次公开使用,不再以“某部”替代。一时间,为什么要公开18个集团军的番号?这些集团军是如何形成的?分布是怎样的?相关一系列问题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自1927年8月1日起,我军历经85年发展和多次调整,陆军番号最终由多达70个步兵军演变为现在的18个集团军。回顾过去,我们发现,18个集团军的历史也是一部解放军陆军成长史。更让人惊讶的是,18个集团军就像18个活生生的人一样,有着鲜明的个性、独特的专长、跌宕的命运……而从各军中走出的将领则拥有更加丰富的人生,他们对18个集团军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

  陆军番号的演变

  公开番号彰显我军透明与自信

  《环球人物》杂志| 王君  周千

  部队番号是部队的指代名称,是指按照部队的性质、编制序列,以自然数顺序授予的部队名号,如:炮兵第一师;也可泛指军队中按单位性质授予的名称;如:××省军区,就是指××省的驻军部队。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我军陆军番号曾多次调整变革,演变成今天的18个集团军番号。

  历史上的陆军番号调整

  人民解放军在新中国成立前基本上是单一的陆军,陆军又以步兵为主,海军、空军和其他军兵种部队基本上是空白。

  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战时期,我军编制或沿用旧军队编制,或自行建立编制,或接受国民革命军编制。例如,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是红军自行建立的编制;八路军则是1937年8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下达命令,将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从9月11日起,八路军又被按战斗序列改称国民革命军第18集团军;新四军则是1937年10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将湘、赣、粤等8省14个区(不包括琼崖红军游击队)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

  到解放战争时期,各大战区普遍以“纵队”为主要编制,每个纵队下辖2至3个师或旅。1948年9月的西柏坡会议上,中央制定了军事计划,准备在接下来的3年中,把当时的51个纵队280万人逐步扩展到70个纵队500万人。同年11月,中央军委根据中共中央要求,颁发了《关于统一全军组织及部队番号的规定》。该规定非常明确地说明,全军整编为4个野战军,5个大军区,20个兵团,70个军,210个师。其中对4个野战军的番号规定是这样说的:“野战军现时分为4个,以地名区分,即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东北野战军。”当时中央军委给野战军制定番号,还是停留在冠以“地名”的思路。然而,当东北野战军入关,北平和平解放后,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发现用地名的野战军番号已不适用。于是,中央军委1949年1月15日专门下达电文,对4个野战军的番号作了重新规定,不再以地名区分,取而代之的是第1野战军至第4野战军。

  从1948年11月至1949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式实施统一番号,各野战军的纵队统一改为军级建制,使用了51个军的番号。3月,加了6个军。这样,先后使用了57个军番号,后来又相继使用了10个军番号。1948年11月至1952年10月,我军共组建67个军,其中第56军、57军、59军3个军一直没有组建过,这3个番号至今尚未启用。

  由于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维持70个军的庞大编制不再必要,解放军于是进行了大规模的精简整编。先后有30多个军被撤销,有的转业为建设兵团,有的改编为海空军部队,也有的改为地方军区。这样一来,原本1至70个基本连续的番号序列,就变得断断续续了。1955年全军授衔时陆军共有34个军的番号,到1961年,陆军总共还有31个军的编制。“文革”时期,为了加强对北方苏联的防御,又恢复了5个军的编制,使陆军番号扩为36个。“文革”末期,军内增编了坦克团,炮兵、高炮、运输车辆等,兵器数量也大为提高,向多兵种合成化方向迈进了一大步。至80年代中期,全军陆军有35个军的番号,其中,38军和39军开始机械化编制,集团军已经呼之欲出。

  集团军建制提高战斗力

  集团军最初出现在19世纪初的拿破仑时代。随着拿破仑扫荡欧洲,各国投入军队人数剧增,为了方便指挥作战,在“军”和“师”之上增设了集团军这一“庞然大物”的编制。再往后,随着人类战争规模继续扩大,集团军也就成为常规的一级编制。二战中,美军和德军都是采取以下编制:几个师或旅合编成一个军,几个军合编成一个集团军(军团),再往上,几个集团军还可以合编成一个集团军群。例如,美军巴顿将军的第三集团军,就下属5个军19个师,兵力30万。苏军最开始也是按师—军—集团军—方面军(相当于德军的集团军群)编制,后来为了战场灵活,取消了“军”这一级单位,集团军直接统辖若干个师或旅。

  对中国而言,组建集团军可以减少部队数量,提高质量,使陆军战斗力得到进一步强化。1985年,我国向全世界宣布进行“百万大裁军”,为此,将35个军撤并了11个,仅保留24个军的番号。保留的24个军在原先基础上,大量编入了装甲师、炮兵旅、工兵团、通信团及防化、运输、陆航、电子部队,从原先步兵为主的陆军,升级成为多兵种合成的集团军。人们注意到,百万大裁军并非简单的人员裁减,而是通过科学适当的“加法”,实现了军队结构战略性大调整。“大陆军时代”终结,从陆军“一军独大”到海、陆、空、二炮科学搭配,从单一兵种到合成兵种,从各自为战到体系作战,我军各军兵种比例结构进一步趋向均衡合理。

  20世纪90年代的海湾战争给中国军人又上了一课,信息化战争成为焦点。我军再次开始小型化、多样化改革,撤并了3个集团军,并将一批师缩编为旅。2003年,我军再次撤销3个集团军。至此,我军的集团军定格在18个。部队编制和人数减少了,但集团军下属的机械化步兵师、旅,两栖机械化步兵师以及陆航团、电子对抗团、特种大队等部队蓬勃发展,集团军的现代化综合作战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番号解密显示自信

  不久前我军番号公开,是军队进一步透明化的新举动,在国际社会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外界曾质疑“中国军事不透明”,这种说法并不准确。所谓的军事透明是相对的,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完全公开自己的军事情况。军事事务属于国家核心机密,对于维护国家安全具有十分巨大的作用,比起一般性的政治事务,也有保密的理由。

  当然,以前中国军队很神秘,一定程度上也是我们对自身军事实力的不自信,需要用“神秘感”来威慑潜在的对手。然而,神秘感只能威慑弱小敌人,面对强大的敌人,透明自己、展示自己,才能造就自信的震慑。近年来,中国军力迅速发展,武器装备水平不断提高,“辽宁”号航母已投入服役,中国军事实力最新排名位居全球第三……这种情况下,公开军队番号是自信的表现,能减少敌意,树立大国形象。

  而且,类似集团军番号这样的所谓军事秘密,也早已没有意义。美国维基百科网站上,中国18个陆军集团军的中文条目任人查阅。在这些条目中,18个集团军的创建以及历史沿革、部队番号变化等赫然在目。实际上,中国各集团军在哪、什么番号,我们真正的敌人清楚得很。

  未来与海、空、二炮配合作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腾飞,为国家发展保驾护航的军队也将逐步实行现代化的军事变革,完善信息化、自动化、机械化的转变。陆军集团军编制近20年来不断修改整编,逐渐减小部队编制,18个集团军的编制得到完善和提高。

  从未来发展来看,中国陆军的编制体制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但从未来战争需求来看,有进一步裁减的可能。未来的信息化战争是陆、海、空、网等多军兵种的联合作战,陆军的地位和作用正在逐渐下降,因此数量只能是越来越少,不会越来越多。最近20年,全球范围内多次局部战争、冲突显示了海空军在现代战争中的主导作用;而近年来,我国国防压力也多来自海洋方向,海、空军和二炮力量建设正成为军队建设的重点,受到公众和媒体更多的关注。在这一背景下,作为“老大哥”的陆军发展将会受到冲击,并将向信息化建设转型。

  当然,中国有着漫长的陆地边界,特殊的地理环境也决定了陆军仍将是我国武装力量体系中的重要力量,它将与海、空军和二炮部队配合作战,在未来的反侵略战争中共同维护国家利益。

  第13集团军,擅长山地丛林作战

  汶川大地震中,该军全体出动,最快的部队3.5小时到达现场

  《环球人物》杂志| 张兵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3集团军隶属于成都军区,军部位于重庆市。第13集团军是全军中最擅长山地、高原、热带丛林作战的集团军,有“山中猛虎”之称。同时,该军也是目前所有集团军中唯一一个从新中国成立到21世纪,一直参与作战任务的军级作战单位。在朝鲜战争之后的60年时间里,该军在全军序列中参与的作战任务最多,战果最大。

  作战任务从未间断

  13集团军能征善战,以“刚劲勇猛”、“胆子大”出名,最善于打血仗、打恶仗,号称“铁血雄狮”。它的前身最早可追溯到红军时期在鄂豫皖苏区组建的红4方面军第73师。红4方面军转移到川陕苏区后改编为八路军第129师第386旅。抗日战争中,386旅转战山西、河北、河南3省,先后战斗850余次,毙伤俘日伪顽军2.5万人。抗日战争胜利后,386旅被编入晋冀鲁豫军区第4纵队,陈赓任司令,谢富治任政委。

  解放战争中该纵队一直担负战略机动任务,先后归1野(原西北野战军)、2野(原中原野战军)、4野(原东北野战军)指挥,是挺进中原的三大主力之一。1949年2月,第4纵队第10、13旅及豫西军区3分区、6分区一部,在河南省黄阁村组成第2野战军第4兵团第13军。1949年4月,13军参加渡江战役,其第109团荣获兵团“渡江杀敌第一功”锦旗一面。之后,参加粤桂边追歼战、滇南战役。

  1950年1月,13军抽调干部、战士1700余人、骡马1000余匹,组成辎重团,调归第18军,支援进军西藏。之后,13军在云南进行剿匪作战,剿灭土匪318股,共5.5万人。1950年6月,13军警卫团调归第15军,并另抽调干部、战士1万余名,组成补训师,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

  同年,13军还参加了抗法援越斗争,并协助越方歼灭越匪和逃入越南境内的国民党军3000余人。为配合《中缅两国边界问题的协定》的执行,13军与云南省军区部队于1960年11月至1961年2月发起了中缅边界勘界警卫战,沉重打击了逃缅的国民党军,并为我军热带丛林地区作战积累了经验。1968年12月,13军调防重庆。

  1985年,13军改编为13集团军,原属第50军的步兵第149师改属该集团军。该师涌现出了“全国十大女杰”之一的硕士副团长张可。

  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部长、开国上将张宗逊之子张又侠也出自该军。张又侠1968年参军入伍进入13军,从战士开始,到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副团长、团长、副师长、师长、副军长,并在2000年8月至2005年12月担任过5年该军军长。

  汶川大地震中,13集团军全体出动,最快的部队仅3.5小时便奔袭400公里到达现场,几乎达到零预备时间。

  “瘦子将军”周希汉

  13军首任军长周希汉个性张扬,有很多轶事。

  1913年,周希汉出生于湖北省麻城市。1928年,周希汉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两年后,成为红1军13师38团青年团团委书记。有一次,在去团部机关的途中,周希汉路过一个叫姑岭的小村庄。这个村子虽然不大,地势却很高,他站在山坡上反复观察地形,把地上的小石子摆来摆去,琢磨了半天。到了团部指挥所后,周希汉顾不上别的,张口就对团长说:“姑岭要摆些部队!”团长不说话,却只是一个劲地朝周希汉笑。

  “怎么了,我说的不对吗?”周希汉问团长。此时,他才发现,屋子里还有一位首长一直在看着自己。团长介绍说:“周希汉,这就是我们的徐向前副军长,他刚才也指出了我们的这个部署疏漏。”周希汉急忙上前敬礼,徐向前握着周希汉的手说:“长得单薄了些。”周希汉马上回答:“将在谋而不在勇,关云长身材高大,不也打败仗吗?诸葛亮、庞世元长得如何?不也打胜战吗?”徐向前被逗乐了,连说:“好,好!”

  抗日战争时期,周希汉任八路军第386旅参谋长,旅长是陈赓,政委是王新亭。陈赓腿有伤残,人称“瘸子”;王新亭高度近视,人称“瞎子”;周希汉奇瘦,人称“瘦子”。因而,第386旅被称为“三子部队”。周希汉身经百战,全身无一处弹创枪洞。人家说这是命大福大,周希汉自己则戏称:“人瘦,目标小,敌人打不着。”

  1946年9月22日,国民党军第27旅和第167旅被晋冀鲁豫野战军包围。胡宗南立刻命令其号称“天下第一旅”的第1军第1旅前往救援。冀晋鲁豫第4纵队司令员陈赓命第10旅旅长周希汉前往阻击。国民党军第1旅旅长黄正诚发动几次攻击,均被周希汉打垮。经过1夜战斗,“天下第一旅”被彻底消灭,黄正诚被带到了第10旅旅部。见到周希汉,黄正诚气恼地扭过身:“你不是陈赓!”周希汉冷冷地说:“我是周希汉!”黄正诚再次上下打量周希汉,说:“我要见陈赓,他为什么不见我?”周希汉拉过椅子坐下,瞟了黄正诚一眼:“杀鸡焉用牛刀?捉你,我周希汉足矣。”

  因为长得瘦,又不爱说话,周希汉经常被批“骄傲、清高”。对此,周希汉曾解释:“我脑壳比别人小两圈,如果不爱琢磨,就比不过人家。琢磨时间一长呢,话就少,人家就说我骄傲和清高,真的没办法!”1949年2月5日,第13军正式成立,周希汉出任首任军长。上任前,2野政委邓小平找周希汉谈话。邓小平的第一句话是:“周希汉同志,这10年来,我们在你的使用上是有意压了你的。你早就该当军长。晓不晓得为什么到现在才提你?”

  周希汉不假思索地说:“是不是领导认为我骄傲?”

  邓小平说:“对头,就是为了这个。我们就是要杀一杀你的傲气。骄傲有时候就是一个优秀指挥员最危险的敌人。我们这样做,是对你负责,也是对革命负责。”

  周希汉坦言:“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在川陕根据地时,徐向前总指挥也批评过我。我知道自己这个弱点,就是改不掉。”

  邓小平丝毫没有迁就之意:“改得掉得改,改不掉也得改。必须得改!领导可以理解你,同志们可以理解你,但是出了问题,革命事业不能原谅你,明白吗?”周希汉只能服从。

  新中国成立后,周希汉继续任13军军长兼滇南卫戍司令员,后任人民解放军海军参谋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海军中将军衔,1988年在北京去世。

  “钢铁将军”陈康

  13军第二任军长陈康作战勇猛,专啃“硬骨头”,被称为“钢铁将军”。

  1910年4月7日,陈康生于湖北省广济县(今武穴市)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兄妹8人,排行老五,又名五和。1930年夏天,听说彭德怀部的一支部队驻扎在附近,陈康瞒着家人投奔了红军。

  1935年3月,嘉陵江战役中,陈康所在的红4方面军奉命夺占被国民党军称之为“插翅也难以飞过”的川陕要隘剑门关。剑门关前地势平坦,基本上没有隐蔽的地方,敌人居高临下一览无余。时任营长的陈康后来回忆:“第一个冲锋的就是我,后面跟着通讯员、警卫员、号兵,再后面跟着全营官兵。我们全营都是敢死队,硬是往前冲。”在陈康的带领下,我军与剑门关守敌进行了数次白刃战,最终全歼守军,为红1、4方面军在川西懋功地区的会师,扫除了一大障碍。

  豫西“牵牛”是陈康的另一场得意之作。1947年10月,为了拖住全副美械装备的国民党第5兵团的追击,配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时任中原野战军第4纵队第13旅旅长的陈康奉命率部扮演第4纵队主力,引诱国民党第5兵团司令李铁军和他的3万大军在豫西伏牛山转圈。陈康拉大距离,挖坑增灶,时而攻城拔寨,时而虚张声势,将敌人拖得筋疲力尽之时,再“牵”入我军预设的包围圈中,同主力部队一起,一举歼灭了李铁军兵团2万余人。李铁军的中将参谋长李英才被俘后,感叹道:“敝军此次失败,一半是打垮的,一半也是拖垮的!”

  1949年底,我军发起云南战役。为防止国民党军逃往国外,时任13军副军长的陈康率3个团由广西直插滇南。为了赶时间,减轻负荷,陈康命令部队放弃重武器和牲口、被装,14天时间急行军1800里,出其不意一举攻取蒙自机场,切断了敌人的空中退路。

  1952年,陈康任13军军长。1956年,任昆明军区副司令员兼云南省军区司令员。值得一提的是,在任此职期间,为解决亚热带山岳丛林地带作战问题,陈康亲自带领机关同志,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实地进行调查研究,探索出了在亚热带山岳丛林地带作战的路子和训练方法,受到军委、总部的肯定,并拍成教导片向全军推广。此后,陈康先后担任云南省委书记、兰州军区副司令员等职,1955 年被授予中将军衔,2002年在北京逝世。

(编辑:SN055)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