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藤忠雄:教堂三部曲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风之教堂总平面图 安藤忠雄:教堂三部曲

安藤忠雄:教堂三部曲

2024-02-21 18:2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要写一写安藤忠雄了,否则高价买来的书便浪费了,虽然现在还没有开始看吧。

水之教堂

水之教堂模型图

水之教堂(北海道,1985—1988)

安藤忠雄在建造六甲集合住宅时,曾远眺附近的濑户内海,心生一个念头:“如果在海边建一座教堂应该会很美。”这个想法在几年后就成真了。

这座被称之为水之教堂的建筑,位于北海道中部一个山区的平原上,建设用地周围遍布森林和灌木。“在我眼里,建筑是一种特殊的装置,它能与自然取得和谐统一,使人直观地感受到大自然丰富的生命力。”安藤忠雄这样说道。

在大阪淀川上游长大的安腾,对水很敏感,他认为日本人就像水一样,“在暧昧的状态下随波逐流。”水最能体现日本人特有的纤细感受性,富有灵气,是建筑与自然之间对话的最佳媒介。

从教堂内向外看,拉开十字形框架的吊绳门,就能一览外面湖上的景色。落地窗的外延形成一个画框,颇有一些日式传统建筑中“缘侧”(日式房间外的半露天空间)的感觉,在风景的的衬托下,一座十字架静静地伫立在水面上,形成一个适合于祈祷的神秘空间。

作为“永恒的建筑”,在教堂里很适合体验四季的流转。水之教堂坐落在北海道的群山中,教堂前有一个长80米、宽45米的水池。安藤忠雄对其做过精确的计算,确保水面能够表现出风吹过的痕迹。

夏秋两季是这座教堂最美的时候。每年5月到11月,教堂正面长15米、高5米的巨大落地窗会完全打开,使整个教堂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12月到翌年4月,白雪皑皑下的教堂显得肃穆、宁静。“教堂对着水面敞开,实在太冷了。”安藤忠雄自述他去年去这座教堂的感受时说。但是他又坚定地说,“这幅景象多么美!美比功能更重要!”

从水池一侧看向水之教堂,它就像光的盒子。融合在周围的自然中。在安腾看来,植物、水、光和风,当这些元素根据人的意念从原生的自然中抽象出来,它们就趋向了神性。

建筑的外围是混凝土墙,观者会先听到水声,却看不到里面的建筑,他认为,观者会因此驰骋自己的想象,“内心的期待更得以发酵膨胀。”

光之教堂

光之教堂整体图

光之教堂(大阪茨木市,1987—1989)

光之教堂堪称安藤忠雄的建筑名片。它是一个占地约113平方米,位于一个住宅区的拐角,四周除了一些绿植,并没有什么秀丽的风景。

生活在周围的教众们自发发起了这个项目,他们的老教堂年久失修,想集资建一个新的。预算只有3500万日元,在当时泡沫经济的高峰期,非常不宽裕。了解需求后,安藤忠雄放弃了设计费,但预算仍然捉襟见肘。不过,这也调动了安藤想要挑战的欲望。

当时,他已经完成了六甲山的风之教堂,北海道的水之教堂接近完工,那两个作品备受好评,但还不是他想要的那种最纯粹的“神圣的空间”。

而这个项目可能是。

他被教众们的愿望打动,花了整整一年去思考和设计,最后拿出了这个极简到称得上是禁欲的方案:只有四面清水混凝土的墙体,低矮处的祭坛和用工地脚手架的杉木板做成的长椅。

一个与安藤多次合作、不想挣钱的施工队接了单,但项目还是搁浅了,因为预算只够盖墙壁。安藤提议说,“那就干脆暂时不要盖那个屋顶了。”年轻时在巴塞罗那看过高迪没有完工的圣家族大教堂后,他就很为那种紧张的状态着迷,“建筑在完成七成左右的阶段,是最有意思的。那当中含有一份粗犷而狂放的生命力。”他也想做一件未完工的作品。

但后来建筑商赞助了屋顶的费用,安藤的“私心”不成了。

“有时候,人类的意志也能超越就经济的困扰。”安藤忠雄在回忆这座建筑时说,在建筑的过程中始终是意志力在支撑着他。这也是年轻时看过柯布西耶的朗香教堂后,就一直想要创造出来的“光空间”。只是,柯布西耶的光线强烈而富有侵略性,安藤的光线更柔和和幽深。

光之教堂位于茨木市的居民区中,仿佛是城市杂乱荒漠中的一处绿洲,裸露的混凝土表面展现出一种苦行僧式的朴素感。它只有一个箱子一样的建筑主体,从外部直接进入教堂内部,显然不够郑重。要如何进入一个超越的、让人能够专注于祈祷的空间呢?安藤忠雄创意地将一面混凝土墙斜插进箱子结构中,这样就在里面祈祷的空间和外界之间置入了一个缓冲的空间,当人们最终将进入礼拜堂后,外界光亮终于退却,周围只是一排排桌椅,最前方是一个巨大的十字架空隙。安藤有意让室内保持昏暗,让教众或是观者在里面摸索、等待、沉浸。

安藤忠雄不是任何一个宗教的信徒,但是他明白教堂建筑和住宅建筑一样,是给人们的肉体和心灵提供休憩的空间。他也因这座建筑获得了世界性的知名度。

随着阳光角度的变化,教堂内的十字架光影会随之移动、变形。教堂内的地板和椅子皆是木造,廉价而朴素,而且,牧师的讲坛不是设在高处,而是在最下面。安藤忠雄以为,“人人平等”的空间体验才是这座教堂的精髓,而非“光的十字架”的设计。

《风之教堂》手绘轴测效果图

风之教堂,又名神户六甲山教堂(神户,1985—1986)

风之教堂建立在一个坡面上,所以庭院和入口的设计顾忌了该方面的影响。同时,大师借助坡势达到了丰富空间的效果——长廊的纵深感、连接处出人意料的下降以及圣坛的高高在上,使人在运动时不经意的产生了心情的转换,这一切无不是顺应地形的杰作。

教堂位于山顶,从教堂内可以俯瞰大阪湾的大海景观。出于对地形的考虑,教堂呈“凹”字形,包括正厅、钟塔、“风之长廊”以及限定用地的围墙。

区别于普遍意义上的教堂——人们常在正厅内十字架前获得灵魂的救赎,六甲山礼拜堂则不仅仅局限于主体部分,在这“风之长廊”你依旧能够体验到宗教的狂热。

通过连廊,步下楼梯,右转90度,打开钢门,便进入了正厅。 主体部分包含2个6.5米直径的概念球体,构成了大师心中的“纯粹空间”。再转90度,便能直面圣坛——因为受地形、植被限制导致的一个180度转向的教堂入口。入口运动路线的曲折,与长廊直截了当的简洁表达形成鲜明反差,丰富了空间形式。

内部空间最值得注意的是引入光线的表达方法。如果与大阪茨木教堂的“光之十字”比对,也许我们可以将六甲山的落地窗戏称为“影之十字”——前者以光线从缝隙中倾泻制造神迹,后者则意欲通过分割投影达到同样的效果。

很显然,“影之十字”从视觉震撼的角度来讲还不够有力——关注了内外空间的渗透,但是缺乏“光之十字”的象征意图,但是从形式上来看可以推断风之教堂的正厅采光的做法是“光之十字”的雏形。从气氛上来说,相对于“影之十字”创造的自然幽静空间, “光之十字”的表达太过强势,通过黑暗的内部空间的压抑作用,使目光不由自主受到光的引导。

教堂中各种摆设的比例、材料感觉、功能和结构问题都得到审慎考虑,与空间主体互依互存。造型的简洁同时也提供了空间的张力。

建筑

© 本文版权归 Rivers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