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法箓的神学基础及其传授史论略(一)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道教各种符咒的作用和意义 道教法箓的神学基础及其传授史论略(一)

道教法箓的神学基础及其传授史论略(一)

2024-04-29 08:4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法箓是道士入道、修道,乃至实现修道成仙的凭证。自张道陵天师建立道教教团,以授受法箓为吸纳信徒、传授道法的方法起,道教逐渐形成了龙虎山、阁皂山和茅山三山符箓和授箓的四大宗坛,各大宗坛联系各门教派,借鉴张道陵天师的授箓方法,建立了各具特色的自身法箓授受体系,使道教法箓具有了丰富的宗教文化内涵和宗教神学意义。

法箓在道教中又有符箓、宝箓、秘箓等称呼,是道教正一派赖以存在的法宝和传承的媒介。揭开法箓神秘的面纱,对于研究道教授箓 (即传授法箓或授受法箓) 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一方面可以弄清法箓的由来,一方面又可以看清法箓的文化价值,还可以发现法箓的神学理论基础。目前对于道教法箓的研究比较贴切本论题的大致可分为: 综合性研究、专题性研究和仪式性研究。综合性研究即对授箓制度的研究。如张继禹著《天师道史略》,在第四章“明清天师道兴盛和式微”第五节 “天师道的斋醮与符箓”和附录二 “天师正一道经箓义理略论”中对授箓的目的、意义和历史进行了阐释。赵亮、贠信常、张凤林著《苏州道教史略》,论述了清代授箓与江南道教史中的著名人物施道渊对授箓的重要贡献。张兴发的《正一授箓常识》,文章从道教授箓历史出发,对授箓源流、箓品、箓阶、择日、箓坛、箓义、字辈等进行了介绍,可谓中国大陆恢复授箓活动以来首次介绍授箓的文章。张金涛主编 《中国龙虎山天师道》,在第六章 “天师道的符箓与斋醮”第二节 “箓”和第九章 “天师道的传承与授箓”第三节 “天师道的授箓与传度”中,对箓的本义、种类、内容、制箓、填箓、授箓等进行了大致的介绍。刘仲宇教授著《道教授箓制度研究》,以历史为线索,厘清了授箓的渊源、演变和融合,对授箓的仪式按照当前龙虎山授箓的事实进行了叙述,并从道教修炼和方术的角度出发,对授箓的内涵和外延加以讨论,不失为当前道教授箓研究的一部力作。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袁志鸿道长的《道教正一派授箓与全真派传戒之比较研究》,论证了道教徒要求授箓的深层意识和授箓制度的形成以及与全真派传戒之比较。钟国发著《陶弘景评传》,在 “附编”之 《寇谦之评传》和 《陆修静评传》中,详细考证了寇谦之和陆修静改革道教授箓仪的相关规定,如取消不经过正规公开的仪式授箓于子女,要求简贤授明; 取消符信,即授箓时奉献给箓坛和箓师的财物; 要求授箓时要给箓生受戒,并要求设立箓位职级制,严格要求从低到高进行授受。丁常云的《授箓的启示与思考》,对箓的目的和意义提出了进一步的认识,对授箓后的努力方向提出了进一步的思考。张泽洪的《道教灵宝派授箓论略》,认为道教三山符箓中的灵宝授箓,充分体现了灵宝派的教义思想,灵宝经戒法箓具有济世度人的功能,历史上道士有参受正一、灵宝、上清法箓的传统,阁皂山灵宝派的元始宗坛授箓,是灵宝派道法传授系统的象征。专题性研究即对授箓文献的研究。如陈国符的《道藏源流考》,在附录四 “南北朝天师道考长编”列 “授箓第六”。尽管此项研究在这本书中不是重点,但是这是首次对授箓研究专门列名,并且对于授箓仪轨考证得非常细致,如他已经注意到了《道藏》中收录的 《太上正一盟威妙箓》和 《太上三五正一盟威箓》是同一法箓,只是笔画和箓中吏兵稍有不同而已。日本学者大渊忍尔在研究敦煌道经时,考证了《太上正一度仙灵箓仪》《陶公传授仪》《三洞奉道科戒仪范》等授箓仪轨,收录于《敦煌道经———目录篇》。台湾成功大学丁煌的《〈正一大黄预修延寿经箓〉初研》,文中首次披露了道教法箓原件,虽然只有文字,没有图形,但是对于研究法箓具有很好的启迪意义。杨世华的 《茅山上清派授箓程序初探》对茅山上清派的授箓内容和程序进行了探讨。吕鹏志的《天师道授箓科仪———敦煌写本 S203 考论》对 “太上正一度仙灵箓仪”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易宏的 《六朝隋唐道教科仪研究———以敦煌文献为中心》,文中论述了敦煌道经中所见到的授箓仪。谢聪辉的《正一经箓初探———以台湾与福建南安所见为主》,论文以目前台湾道教传度奏职仪式调查与道坛保存的老抄本所见,道士们虽仍运用内部传承的 《天坛玉格》一类资料授予太上三五都功 ( 或进职正一盟威、三洞五雷) 道职,诸多正一经箓名称也仍然被保存于相关抄本中,但在仪式中并没有实质相应的整宗正一经箓传授这一现象为基础,考证了目前掌握的台湾正一经箓史料,检讨了相关研究的同时,重构了白玉荷、曾演教、吴玉典的传授谱系,接着借由江西、湖南、南安与天府的正一经箓资料与相关科仪抄本,将其中的太上三五都功与正一盟威经箓重新辨识、分类与比较,并析论其中所呈现的物质与意义,最后讨论了正一经箓传授中的请箓、填箓、封箓、授箓、安箓与缴箓等重要词汇及其仪礼内涵。梅盛的 《正一道授箓的新发现》,依据从江西修水县收集到的有关授箓的绝密手稿,对从五十九代天师至六十三代天师时期所授箓的结构、箓的填写做出较全面的介绍与分析,通过对恩师口传的修水本境民间授箓仪式的记述,以及该仪式与龙虎山授箓仪式的比对,将增进人们对正一道授箓制度的认识。陈雅岚的 《正一派道士授箓仪式的程式与术语》,基于中国道教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会议通过修订的《关于正一派道士授箓的规定》和民间道坛保存的《天坛玉格》老抄本,阐述了正一派道士授箓仪式的程序: 请箓、制箓、填箓、封箓、安箓和缴箓。吕鹏志的 《赣西北发现的天师经箓》,在调查赣西北现存道教仪式的过程中,意外地发现修水县正一派伙居道士戴祥柳道长不仅收藏大批称为“天师经箓”的正一箓,而且这些纂在实际传行,于是结合田野调查和文献记载,全面介绍和论述了这批罕见的天师经箓,主要内容包括发现经过、戴祥柳生平履历和与天师经箓的来源、天师经箓的名称与种类、天师经箓的内容和形式、戴祥柳主持的授箓法事、天师经箓的研究价值等。仪式性研究即对授箓科仪的研究。如卢国龙、汪桂平著 《道教科仪研究》,从斋醮科仪的角度考察了道教的授箓仪,如箓坛的设立规制、箓师的法服与箓生的坛服以及授箓仪轨书籍的介绍。张泽洪教授著 《道教礼仪学》,在第十章 “道教传度的授箓传戒仪式”中,对授箓的仪格和仪式进行了大致的研究,内容较为丰富。吕鹏志著 《唐前道教仪式史纲》,在第二章 “教团道教仪式的滥觞———东汉天师道仪式”、第六章 “东晋南朝时期天师道对南方方士仪式的影响”、第七章 “东晋末刘宋初融摄天师、佛教和方士传统的灵宝科仪”、第十章 “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天师道及期仪式”中,对道教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仪式运用和转化情况进行了论证,尤其是第十章中详细阐释了 《授箓仪》和 《登坛告盟仪》。蓝松炎、吕鹏志编著的 “道教仪式丛书”中的 《江西省铜鼓县棋坪镇显应雷坛道教科仪》,以江西铜鼓显应雷坛授箓科仪本为基础,还原了整个授箓仪式的过程,对主持授箓的法师来讲,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以上是教界和学界与本研究论题较为相近的研究资料,早期的文章大多从历史的角度,本着介绍授箓常识的目的,说明授箓的目的和意义; 近期的文章开始涉及授箓的仪式,但是仍停留在知识性介绍表层,要么只有名词符号,要么就是道场科仪经本,要么就是当前使用的授箓道场法事流程,而对法箓的神学意义和传承这一具体问题没有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并提出学术思考,因而显示了本论文将要研究的论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有助于教界真正理解授箓的目标和过程,也有助于学界了解道教授箓这一神圣又神秘的仪式的内涵和学术意义,进而为当代道教界举行授箓这一重大教务活动提供内容参考。因此,本论文除了要借鉴上述研究成果外,还要利用《道藏》中关于法箓传授的记载,比如 《正一法文法箓部仪》《正一法文太上外箓部仪》《陆先生道门科略》《灵宝洞玄奉道科诫营始》《正一修真略仪》《三洞修道仪》《传授三洞经戒法箓略说》《正乙天坛玉格》等,这是对于原始资料的考察。同时还要做一些实际的田野调查,收集利用当前龙虎山天师府整理出来的 《正一天师科书》《正一授箓经教集》《太一三五都功经箓》《太上三五正一盟威箓》及江西修水戴祥柳、戴礼辉等传承的授箓科仪。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道教协会关于授箓的会议内容,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学之道

返璞归真 弘扬传统文化道法自然 传播国学经典

微信图片_20230525143633.jpg

添加老师微信  成就美好生活

https://www.wtoipo.com/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