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少逸:小柴胡汤之少阳百病此为宗之后世医籍中的柴胡剂100首(中)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柴胡配连翘 柳少逸:小柴胡汤之少阳百病此为宗之后世医籍中的柴胡剂100首(中)

柳少逸:小柴胡汤之少阳百病此为宗之后世医籍中的柴胡剂100首(中)

#柳少逸:小柴胡汤之少阳百病此为宗之后世医籍中的柴胡剂100首(中)|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药物组成

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大枣,合小陷胸汤(半夏、黄连、瓜蒌),加桔梗、枳实。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自《通俗伤寒论》,主治寒热往来,或呕恶发热,但头汗出,胸膈饱闷不舒,按之则痛,口苦,苔黄。方以柴胡剂和解少阳;以小陷胸汤清化痰热;桔梗、枳实,一升一降,则升降出入开合之机兴。俾柴胡证、小陷胸证悉除。

验诸临床,可用于治疗胸膜炎、肋间神经痛、乳癖、乳胀、乳痈及其他以胸闷、胸痛为主症的疾病。

39柴胡清肝散

(1)《薛氏医案》柴胡清肝散药物组成柴胡、黄芩、人参、甘草各1.5g,川芎2.5g,连翘、桔梗各2g。清水煎,食后温服。

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为明·薛己所立,乃为治肝、胆、三焦风热怒火,憎寒发热,寒热往来,耳衄,头疮,鬓疽,胁疽,阴纵,妇人阴疮等病而设之方。此为相火有余,或逆于上,或逆于下而成。故选用小柴胡汤加减治之,因热毒壅结,生姜、半夏辛燥,与证不利,则去之;加入栀子、连翘,以清三焦火邪、肝胆之蕴热。

(2)《证治准绳》柴胡清肝散药物组成柴胡、黄芩、栀子、川芎、当归、生地黄、牡丹皮、黄连、升麻、甘草。水煎服。脾胃虚弱去黄芩、黄连,加白术、茯苓。

功效及临床应用

证治同薛己方。《寿世保元》用以“治肝经怒火,风热传脾,唇肿裂,或患茧唇”之证。血为火伤而成疮,故主以柴胡、黄芩、黄连、升麻、栀子以清肝胆之火邪;辅以四物汤以清营凉血。诸药合用,则肝胆得清,热毒得解,疮疡悉除。

40柴胡清肝汤

药物组成

柴胡、生地黄各9g,当归10g,赤芍9g,川芎6g,连翘10g,牛蒡子9g,黄芩6g,生栀子、天花粉、甘草节、防风各5g。水煎,食远服。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自《医宗金鉴》,治怒证及鬓疽初起,不论阴阳表里之证,皆可用之。论及功效,书中有“柴胡清肝治怒证,宣血疏通解毒良”句。盖鬓角属手少阳三焦及足少阳胆经所过部位,由于肝胆火郁而发鬓疽,故主以柴胡剂;此二经俱属气多血少,故伍以四物汤;怒火凝成,故佐以清热泻火解毒之剂。

日本医家栗田吉荣用此方治疗口腔炎,并云对口腔念珠菌感染具有满意之疗效。

41柴胡茵陈蒿汤

药物组成

柴胡、黄芩、半夏、茵陈蒿、栀子、大黄、枳实、郁金、白芍、丹参、木香、川楝子、延胡索、芒硝。水煎服。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自《中医方药手册》,主治急性胰腺炎,具有脾胃湿热证者,或合并有胆道疾患,且有不同程度的黄疸者。方由大柴胡汤合茵陈蒿汤加味而成。

验诸临床,对急性黄疸型肝炎、胆囊炎、胰腺炎,凡具有湿热蕴结者,疗效甚佳。

42柴平汤

药物组成

小柴胡汤加平胃散。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自《内经拾遗方论》。乃为“湿疟,一身尽痛,手足沉重,寒多热少,脉濡”之证而设之方。适用于柴胡证而兼脾胃虚弱、寒湿内停之证,即柴胡证具,伴肢体倦怠,肌肉烦痛,脉弦或沉,苔白而腻。清·吴仪洛亦用其治疗湿疟。故本方是一首治疗柴胡证兼寒湿停滞的有效方剂。具和解少阳、开达膜原、理脾和胃之功。

验诸临床,对于乙型肝炎、甲型肝炎、胃窦炎、溃疡病等消化系统疾病,具有寒湿内停之证者,皆可应用。

43柴朴汤

药物组成

柴胡、黄芩、厚朴、独活、前胡、苍术、陈皮、半夏、茯苓、藿香各5g,甘草1.5g。加生姜5片,水煎,发日五更时服。气虚者加入人参、白术;不消化者,加焦三仙。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证治准绳》,主治疟疾。方由小柴胡汤去参、枣,合陈平汤(二陈汤合平胃散)加味而成。此证多因瘟疫湿热秽浊郁闭膜原,而见寒战热炽、脘痞呕恶、苔腻之证。三焦为化气行水之道路,病邪留恋气分,枢机不利,气化失司,则痰湿内阻,故主以小柴胡汤,透理三焦,开达膜原,因参、枣甘温壅气,与证不利,故去之;以陈平汤伍前胡、藿香、独活健脾燥湿,化痰降浊,以冀疟除疾瘳。

临床多用于消化系统疾病,或胃肠感冒,而见脘腹胀满、纳呆泛恶等痰湿中阻证者。

44柴芩散

药物组成

柴胡、赤茯苓、人参、甘草各15g,黄芩30g,麦冬、小麦各30g,竹叶15g。共为细末,每服10~15g。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景岳全书》,主治“壮热来去”之证。乃取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之意。辛味药与热证不利,故去之;加麦冬、小麦、竹叶以养阴护液,清心除烦。临证多用于感冒、高热不退。若头痛者,可加蔓荆子、菊花;口唇生疮、咽喉肿痛者,可加金银花、大青叶、龙胆草、射干等。

45柴芩煎

药物组成

柴胡15g,黄芩、栀子、泽泻、木通各10g,枳壳7.5g。水煎服。如疟痢并行,加芍药10g、甘草5g;如湿盛气陷者,加防风5g。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自《景岳全书·新方八阵》,乃为“伤寒表邪未解,外内俱热,泻痢烦渴喜冷,气壮,脉滑数”及“疟痢并行”“表邪发黄”等证而设之方。疟以往来寒热为主症,故柴胡证具。邪犯清窍,或内热上扰,则发头痛;湿热熏蒸必发黄疸;湿热下注必发热痢。

方以柴胡透达少阳在表之邪,黄芩清泻少阳在里之热;栀子疏泄三焦之火,木通、泽泻通利三焦之水道,则里热觅路而出。柴胡配枳壳,一升一降,通达气机;伍芍药甘草汤,缓急止痛,乃四逆散意。

诸药合用,枢机得利,三焦得通,而外热得解,内热得清,诸症悉除。验诸临床,现代医学之黄疸型传染性肝炎、急性胆囊炎、疟疾、细菌性痢疾,凡证属湿热为患者,均可加减治之。

46柴苓汤

药物组成

柴胡、黄芩、人参、甘草、半夏、茯苓、猪苓、白术、泽泻、桂心、生姜、大枣。水煎服。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自《沈氏尊生书》,由小柴胡汤合五苓散而成,具有和解少阳、化气行水、健脾渗湿之功。原为“阳明疟”而设方。《寿世保元》有“一应发热憎寒,非杂病发热者”用之之语,并认为“此邪在半表半里也”。

而《医宗己任编·四明心法》有“见腹胀满,咽干自利,脉不浮而沉数者,太阳症也,柴苓汤”和“凡从阳经传阴经者,不作阴症,仍从阳经中治”语。

验诸临证,柴苓汤对急、慢性肾炎,或往来寒热,或小便不利者,均可化裁应用。若咽喉肿痛者,可加金银花、射干等清热解毒之品;若目裹如新卧起之蚕状,加蝉衣、苏叶、麻黄等开发上焦之药。

临证凡因应用激素而致“水牛背”“满月脸”之患者,笔者均插用柴苓汤,去渣再煎,温服。取五苓散温阳化气、利水渗湿,小柴胡汤透理三焦之用,使痰饮悉除。

47柴香散

药物组成

柴胡3.5g,黄芩3.5g,香薷2.5g,莪术、三棱、地骨皮、枳实各5g,赤芍、厚朴、黄连、延胡索各2.5g,甘草1.5g。研为粗末,清水煎服。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自《沈氏尊生书》。大凡枢机不利,升降、开合失司,或气滞,或血瘀,或食积,或痰聚,则痞块生焉。痞块既生,必见脘腹痞满、纳食呆滞,故柴胡证具,主以柴胡剂。血瘀者,棱术、延胡索可化;气滞者,四逆散可行;痰食积聚者,香薷、厚朴以和脾胃;藉以黄连苦寒之品,能化心脾湿热、蕴留之痞满;地为阴,骨为里,皮为表,入地骨皮,俾表热以除,内热不生。

验诸临证,对现代医学之肝脾肿大、慢性肝炎、急慢性阑尾炎,以及妇科炎性包块、宫外孕等病,均可化裁应用,且每收卓效。

48柴陷汤

药物组成

柴胡10g,黄芩6g,人参3g,半夏15g,栝楼仁10g,黄连6g,甘草3g,生姜3片,大枣2枚。清水煎服。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沈氏尊生书》,为小柴胡汤合小陷胸汤而成。乃为二方证并见之证而设之方。症见胸脘烦闷痞满,按之则痛,咳,呕,口苦,舌苔黄腻,脉弦或浮滑。多因少阳枢机不利,痰热互结心下而致。

临床应用,对于渗出性胸膜炎、支气管肺炎等病属柴胡证兼小结胸证者,均可应用,具枢转气机、清热化痰、开胸散结之效。

另有《李氏医鉴》开胸汤,证治亦同。方由小柴胡汤去参、枣,加枳壳而成。但其清热化痰之力稍逊。

49柴芎汤

药物组成

柴胡、黄芩、半夏、甘草、川芎、云苓、薄荷、细辛、陈皮、蔓荆子各等份,生姜3片。水煎服。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自《审视瑶函》,乃为“治少阳经偏头风”之证而设之方。偏头风一名,《丹溪心法》谓头风之痛在一侧者,又名边头风、偏头痛。其痛多在颞部,头痛或左或右,或左右移换,有连目痛,或痛久损目者,有恶心呕吐者,兼证不一。多因风邪袭于少阳,或肝虚痰火郁结所致。此即柴胡剂的上部证候。

方以柴胡剂散郁清火,和解少阳;二陈汤化痰降逆;细辛、薄荷、蔓荆子疏风通络止痛;川芎为头痛要药,具活血通瘀止痛之功,故方名冠以“柴芎汤”。

50柴葛二陈汤

药物组成

柴胡、干葛、黄芩、陈皮、苍术、半夏、茯苓、白术、川芎、甘草各等份,生姜3片。水煎服。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此方乃《景岳全书》引《辨疑》方,“治一切疟、暑、湿、劳、食等证”。方中干葛、川芎、苍术乃疏经发散之剂,若久疟及发散过者除之;阳分汗多加人参、黄芪,去干葛;阴分虚者加酒炒芍药、当归、生地黄;久疟微邪潮热,加四君子汤祛邪之药;若欲截疟加常山、槟榔、青皮、贝母各6g。

方中主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二陈汤燥湿化痰,平胃散健脾燥湿,葛根疗肌解表。验诸临床,对夏令感冒兼暑湿证及流行性感冒之胃肠型者,均可应用,以成和解透邪、理气化浊之功。

笔者以此方加减治“慢性结肠炎”数例,亦收良效。

51柴葛解肌汤

药物组成

柴胡、黄芩、葛根、石膏、羌活、白芷、芍药、桔梗各6g,甘草3g,生姜3片,大枣2枚(一方有升麻5g)。水煎服。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自《伤寒六书》,原名“干葛解肌汤”,《古今医鉴》称为“葛根解肌汤”。以治三阳合病见头痛发热、心烦不眠、目痛鼻燥、嗌干耳聋、恶寒无汗之证。头为诸阳之会,风寒上犯,故头痛、目痛、耳聋、恶寒无汗,属太阳;鼻干不眠属阳明;嗌干耳聋属少阳。故证属三阳合病。

《寿世保元》云:“身热,鼻干不眠,微恶寒,头痛,眼眶痛,脉微洪,宜解肌。”方中葛根、白芷可解阳明正病之邪;羌活解太阳不尽之邪;柴胡解少阳初入之邪;佐膏、芩,以治诸经之热而清阳明;佐芍药,敛诸散药不令过汗;桔梗载诸药以上行三阳;甘草和诸药以通调表里。若口渴引饮,则倍石膏加栝楼根,以清热生津;若恶寒甚无汗,则减石膏、黄芩,加麻黄,以发太阳之寒;有汗则加桂枝,以解太阳之风。

综上所述,本方是一首以辛凉解肌为主,兼清里热之剂。除对外感而见上述证者适用,对风火牙痛及五官之急性炎症,均有显著疗效。

52补中益气

汤药物组成

黄芪15g,白术、党参各12g,当归10g,陈皮、炙甘草各4.5g,柴胡6g,升麻3g。

水煎服。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脾胃论》,以甘温诸药为主组成,用以治脾胃虚弱、气血虚损所生之大热,故称之为“甘温除大热”法。乃李东垣宗《黄帝内经》“劳者温之,损者益之”“温能除大热”之论而立方,且有众多的加减法。方中芪、参、草是清除湿热所致烦热的要药;当归和血脉;陈皮理气,升清降浊;白术甘温除胃中湿热;升麻、柴胡,一升举下陷的清气还于脾胃,一升少阳生发之气上煦心肺。

故本方为治柴胡虚证的方剂。今用此方,多用于阳虚易感冒,或气虚发热不退,或病后产后气虚,或内脏下垂而兼见脾胃虚弱者。本方对某些前列腺肥大,而以中气下陷见症者,亦有疗效。

53加味补中益气汤

药物组成

黄芪10g(蜜炒),人参6g,白术6g,陈皮3g,当归6g,柴胡6g,升麻1.5g,黄芩6g,半夏6g,甘草3g。上锉,姜、枣煎服。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自《寿世保元》,云:“平素不足,兼以劳役内伤,挟感寒暑,以致疟疾,寒热交作,肢体倦怠,乏力少气,或疟发经年不愈,则气血皆虚,疟邪深入,名曰痎疟,此方主之。”“有汗加桂枝五分,倍黄芪;热甚倍柴、芩;渴加麦门冬、天花粉。”

此方由补中益气汤合小柴胡汤加芍药而成。具有调补脾胃、和解少阳、升阳益气、托邪外达之功,故对劳疟、久疟、痎疟均有良好的效果。

临证对低热或高热起伏、不明原因发热而属此证者,用之甚验。关键是柴胡用量,甘温除热,小剂量升发之气上煦心肺,则低热可除;大剂量透达在表之热邪,则高热可退。

54补脾胃降阴火升阳汤

药物组成

柴胡15g,炙甘草、黄芪、苍术、川羌活各10g,升麻6g,人参、黄芩各15g,黄连10g,石膏6g。锉散每服25g,加姜枣煎服。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脾胃论》,主治饮食伤胃、劳倦伤脾、阳气下陷、阴火上乘之证。方中主以柴胡升下陷之阳气;辅以人参、黄芪、苍术、炙甘草补脾胃;佐以石膏、黄芩、黄连泻阴火;唯恐柴胡一味升阳之力不足,故加川羌活、升麻以助之。证见纳呆瘦弱,怠情嗜卧,大便泄泻,乃脾之本病;右关脉缓弱,乃脾本脉也;或本脉兼见弦象。

本证兼四肢不适,胸胁痛,往来寒热,舌干口苦,淋溲便难,转筋,腹中急痛者,此肝之脾胃病也,当加风药,以泻肝木;脉兼洪大,证兼肌热烦热、面赤等症状者,心之脾胃病也,当加泻火之药;若脉兼浮涩,证兼短气上气、喘咳痰盛者,此肺之脾胃病也,当加泻肺及补气之药;若脉兼沉细,证兼善欠善恐等症者,此肾之脾胃病也,当加泻阴火之药。此乃东垣据百病皆从脾胃而生,而立此方。

《证治准绳》称为“升阳泻火汤”;《张氏医通》称为“泻阴火升阳汤”,并用以治“火郁发热”之证。此方亦为虚证的柴胡剂。由补中益气汤衍化而成,内寓小柴胡汤以转枢气机,今亦为“甘温除热”之良剂。笔者尚用此方治疗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症,每收良效。

55升阳散火汤

(1)陶氏升阳散火汤药物组成人参、白术、茯神、当归、白芍、柴胡、黄芩、麦冬、甘草、陈皮各6g,生姜3片,大枣2枚。水煎服。

功效及临床应用

本方为陶节庵所拟,方出《伤寒六书》,用以治“热乘肺经,叉手冒胸,循衣撮空”之证。《东医宝鉴》认为:“此因肝热乘肺,元气虚弱不能主持,以致谵语神昏,叉手冒心,或撮空摸床。”方以柴、芩散郁清火,俾木火清退不以刑金;元气虚弱,则四君、归、芍可益;木火刑金,热耗肺津,滋以麦冬;佐以陈皮,理气导滞,以防参术甘补壅气之弊;伍之姜枣,以和营卫。

今用以治低热起伏,而兼中气不足之证,或因木火刑金之虚证喘咳,疗效尚可。

(2)《脾胃论》升阳散火汤药物组成柴胡12g,生甘草6g,防风6g,炙甘草10g,升麻、葛根、独活、白芍、川羌活、人参各15g。锉散每服25g,水煎服。忌寒冷之物1月余。

功效及临床应用

此方为李东垣所立,又名柴胡升阳汤。李氏宗《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火郁发之”之理,为因血虚胃弱,或过食生冷,少阳清气郁遏于脾土,或见烦渴引饮之证而制方,以矫正见热投凉之弊。原文:“治男子妇人四肢发热,肌热,筋痹热,骨髓中热,发困,热如燎,扪之烙手,此病多因血虚而得之,或胃虚过食冷物,抑遏阳气于脾土,火郁则发之。”

因少阳清气抑遏于中焦,致脾胃升生之气不能外达,故需用此方以运转枢机,不可因壮热灼手,而误用白虎汤降火。方宗《黄帝内经》“火郁发之”之理,方寓柴胡剂以散郁清火,因姜、夏具辛燥之性,大枣有壅气之弊,用参不用芩之循,故去之。

且柴胡配升麻、葛根、羌活、独活等轻清升散之药,俾清阳能出上窍,则浊阴自归下窍,而食物传化自无抑遏之患,从而达到升阳散火之效;有散必有收,白芍、生甘草酸甘化阴,以收敛耗散之津液;有散必有守,人参、炙甘草,有生津液和脾胃之功,其甘温之性,以调苦寒克伐之弊,甘润之体,以补火热耗伤之液。

(3)《医宗金鉴》升阳散火汤药物组成柴胡,人参,生甘草,炙甘草,升麻,葛根,蔓荆子,白芍,防风,羌活,独活,香附,僵蚕,川芎,生姜,大枣。水煎服。

功效及临床应用

此为颊疡失治,或过敷寒药,以致肌冷坚硬难消难溃者而设之方。颊疡为少阳经脉所循部位之病变也。多因相火上逆而成。主以此方以成升阳散火、解凝消肿之功。

56升阳益胃汤

药物组成

黄芪60g,半夏、人参、炙甘草各30g,白芍、防风、羌活、独活各15g,陈皮、茯苓(小便利,不渴者勿用)、泽泻(不淋勿用)、柴胡、白术各10g,黄连6g,生姜3片,大枣3枚。清水煎服。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自《脾胃论》,乃为燥金当令,肺之脾胃病而设之方,由补中益气汤衍化而成。

主治脾胃受伤,邪热内陷,外反恶风,厥冷脉沉,怠惰嗜卧,四肢不收,体重节痛,舌燥口苦,饮食无味,不能消化,大便不调,小便频数,兼见洒淅恶寒,惨惨不乐,面色不和之证。此皆脾土虚弱,传化失宜,阳气不升之象。既不可误认为阴寒之证而用热药,亦不可误认为实火而用凉药,而重在升阳散火。

方用柴胡、防风、羌活、独活升阳以燥湿,白术、茯苓、半夏、陈皮益胃以化湿,湿去而阳气升发;黄连以清滞留之郁热;泽泻引导湿热下行而解;加黄芪、人参、炙甘草以补脾肺之气;芍药和营亦制柴胡、防风、羌独辛燥之弊。东垣立升阳益胃汤,以升阳为主,虽名益胃,实是益脾。因脾胃一虚,肺气先绝生化之源,故本病本在脾。

因少阳主初阳之气生,故胆气升,十一脏腑之气皆升,本方内寓小柴胡汤,以枢转阳气,故亦为虚证之柴胡剂。

57冲和养胃汤

药物组成

黄芪6g,人参6g,炙甘草9g,当归6g,白术6g,白芍3g,白茯苓3g,柴胡6g,升麻6g,羌活6g,防风3g,黄连3g,黄芩3g,干姜1g,五味子1g。水煎服。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自《寿世保元》,变通补中益气汤而成。为脾胃之气虚弱,心与三焦火皆盛,饮食失节,形体劳役,不得休息而致“内障眼”而设之方。“脾胃之气虚弱”,故主以补中益气汤;心与三焦火皆盛,故寓以小柴胡汤以散郁清火。

58升阳顺气汤

药物组成

黄芪30g,半夏10g,草豆蔻6g,神曲4.5g,升麻、柴胡、当归、陈皮各6g,炙甘草、黄柏各3g,人参3g,生姜3片。水煎服。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为李东垣所拟,主治饮食失节,劳役所伤,腹胁满闷短气,遇春则口淡无味,遇夏虽热而犹畏寒,饥常如饱,不嗜饮食诸症。

此乃变通补中益气汤,内寓小柴胡汤去大枣,黄连易黄芩而成,俾清阳上升,浊阴下降,中州运转,气机得畅,故名。

59升阳举经汤

药物组成

补中益气汤加白芍、栀子。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自《内外伤辨惑论》,具益气升阳、凉血退热之用。主治脾虚气弱,崩漏下血,短气倦怠,身热自汗,饮食少思之证。

此方亦为补中益气汤之变方,内寓小柴胡汤,藉少阳之枢转,脾胃之功健,而诸症悉除。

60泻火升阳汤

药物组成

柴胡7.5g,黄芩10g,人参3.5g,黄芪6g,甘草2.5g,栀子15g,菊花10g,枳实9g,枸杞子15g,当归15g,川芎15g,升麻7.5g,薄荷10g,藁本10g,生地黄15g,龙胆草6g。水煎服。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自《寿世保元》,乃为“暴发眼”之证而设之方。此为相火上犯枢窍,而致眼疾,亦为柴胡剂的上部证。

方由小柴胡汤合龙胆泻肝汤加减而成,具升发少阳、清泻相火、健脾益气、养血柔肝、清利头目之效。

61调中益气汤

药物组成

补中益气汤去当归、白术,加木香、苍术。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自《脾胃论》,为气虚、脾胃气滞、气机不畅之证而设之方。证见肢节烦痛,身体沉重,口不知味,不思饮食,心烦不安,小便清利而数,或渴而尿频,或大便结滞,或便后脓血,胸满气短,咽膈不利,嗽痰稠黏,口中唾沫,食入反出,耳鸣耳闭,视物昏花,热壅头目,不能安卧,或嗜睡无力,脉象洪缓而弦,重按滞涩等。且该方有众多的加减法。

《审视瑶函》用治厥逆及目中神水将枯之证,亦是根据东垣的加减法而验诸于临床。

62益胃升阳汤

药物组成

柴胡3g,生黄芩1g,炙黄芪9g,人参1g,陈皮3g,白术10g,当归3g,升麻3g,炙甘草5g,神曲5g。水煎服。腹痛加白芍1.5g,口渴加葛根4g。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自《寿世保元》。记云:“妇人经候凝结,黑血成块,左胁有血瘕,水泄不止,食有时不化,后血块暴下,并水泄俱作……水泄日三四行,食罢烦心,饮食减少,人形瘦弱……先补胃气以助生发之气。故曰阳生阴长,诸甘药为之先务也。甘能生血,阳生阴长之理,人生以谷气为宝,故先理胃为要。”此论,则益胃升阳汤之证治已明。

方由补中益气汤加神曲、黄芩而成,亦即虚证的柴胡剂。小柴胡汤苦味药柴、芩已备,并加入升麻;辛味药姜、夏已去,代之以陈皮;甘味药参、草已具,去大枣,入芪、术。伍以当归以养血,神曲以消食。诸药合用,具益胃升阳、散郁导滞、健脾消食之效。

63一补一发丹

药物组成

柴胡,黄芩,半夏,茯苓,陈皮,苍术,常山,葛根。虚加参、术以补气,热甚加黄连。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自《脉因证治》,为元·朱丹溪所立。主治“久疟内伤挟外邪”之证。古云“疟不离乎少阳”“无痰不成疟”“无积不成疟”,故方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二陈汤涤痰除湿,平胃散消滞化积。“久疟”,故加常山以截疟;“内伤”,故以参、术以补气;“挟外邪”,故以葛根辅柴胡以疗肌解表。因虚则补之,郁则发之,故方名“一补一发丹”。

若原方去常山,合其加味药,实乃寓小柴胡汤、葛根芩连汤,故笔者多用以治疗菌痢、肠炎、溃疡性结肠炎、肠系膜淋巴结炎等。

64人参败毒散

药物组成

人参、茯苓、前胡、柴胡、桔梗、枳壳、羌活、独活、川芎各30g,甘草15g。上为末,每服6g,入生姜3片,薄荷2.5g煎服,亦可作汤剂服用。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又名“败毒散”,方出自《小儿药证直决》,为益气扶正解毒剂。乃为感受风寒湿邪,壮热恶寒,头颈强痛,肢体酸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苔白脉浮等证而设之方。“培其正气,败其邪毒”,故有其名。

此方相当于小柴胡汤去芩、夏、枣,加入诸多解表药,属于表证盛、少阳证不盛的双解方。凡时疫、痢疾、疟疾、疮疡、破伤风而见上证者,皆可应用。

“其立方之妙,全在人参一味,力致开合,始则鼓舞羌、独、柴、前,各走其经,而与热毒以分解之门;继而调御津精血气,各为其方,以断邪气复入之路,与桂枝汤中芍药护营之意无异,故能协济表药以成功也。”

总观全方,羌活理太阳之风,独活理少阳伏风,兼能除湿去痛;川芎、柴胡和血升清,枳壳、前胡利痰降气;甘、桔、参、苓清肺强胃;主之以人参者,扶正以匡邪也。

历代医家,师其法,多有新意,如《世医得效方》用“败毒散治风热腰痛,加续断、天麻、薄荷、木瓜各等分”;

《时病论》用以治“伤寒头痛、憎寒壮热,及时气疫疠、岚障、鬼疟、腮肿、毒痢,诸疮斑疹”之证,并言其“遇疟痢两兼之证,用之更有神效”。

近代又有用此方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狂犬病及破伤风等。

附方:

(1)仓廪汤药物组成陈仓米100粒,人参、茯苓、炙甘草、前胡、川芎、羌活、独活、桔梗、柴胡、枳壳各等份。为粗末,每服20~25g,加生姜3~5片,大枣1枚,水煎温服。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方出自《普济方》,由人参败毒散加陈仓米而成。功同败毒散,尤治噤口痢。

(2)败毒加黄芩汤药物组成人参败毒散加黄芩。

渊源及临床应用方出自《成方切用》,主治温病,不恶寒而渴者。

(3)硝黄败毒散药物组成败毒散加大黄、芒硝。

渊源及临床应用方出自《成方切用》,乃为治热毒壅积之证而设之方。临床多用于痈肿初起而见表证,并兼见大便秘结者。

(4)连翘败毒散药物组成

①《证治准绳》方:连翘、川羌活、独活、荆芥、防风、柴胡、升麻、桔梗、川芎、牛蒡子、当归、西红花、苏木、天花粉。

②《成方切用》方:人参败毒散加连翘、金银花。

③《张氏医通》方:荆防败毒散去人参、茯苓、枳壳、桔梗、薄荷、独活,加连翘、红花、升麻、当归尾、穿山甲、牛蒡子。

④《外科全生集》方:连翘、栀子、羌活、玄参、薄荷、防风、柴胡、桔梗、升麻、川芎、当归、黄芩、芍药、牛蒡子、红花。

临床应用

《中国医学大辞典》云:“治发颐初肿,及一切痈肿初起,憎寒壮热,甚者头痛拘急,状似伤寒。”又云:“如未消,加穿山甲一钱;肿至面者,倍用柴胡,加黄芩各一钱。”故今多用以治疗痈肿初起而有表证者。

(5)荆防败毒散药物组成人参败毒散去参,加荆芥、防风。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出处众说不一,有云《医学正传》,或《摄生众妙方》或《证治准绳》。适用于流感、感冒、痄腮、痈疮初起而有表证者。

证见怕冷、发热、剧烈头痛、肌肉酸痛、无汗、鼻塞,苔薄白、脉浮数等。多用治风热相搏,邪气在表,发生疮疡,寒热作痛及捻颈大头蛤蟆瘟,咽喉肿痛,便痈,腹胀,余毒,痈肿,肿腮,漏腮之证。

寒甚加葱白三枚;痈在头上加白芷、升麻,在上身倍加桔梗,在手加薄荷、桂枝,在腰加杜仲,在腿足加牛膝、木瓜。《成方切用》中亦用治“肠风下鲜血”。

本方系以荆芥、防风为主,余药为辅,其发汗解表作用较人参败毒散为强,是治疗感冒风寒较重而兼湿,或疮疡初起而有表邪之常用良方。

65九味柴胡汤

药物组成

柴胡、黄芩各3g,人参、半夏、栀子、龙胆草、当归、白芍、甘草各1.5g。水煎服。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诸《寿世保元》,方由小柴胡汤合龙胆泻肝汤加减而成。“肝胆经热毒瘰疬;或耳内耳下生疮,发热潮热;或肝经湿热下注,囊痈便毒肿溃;或小腹胁股结核。凡肝胆经部分,一切疮疡发热,并用之。”此即少阳经脉循行之部位为病也。宗《黄帝内经》“木郁达之”“火郁发之”之治,则柴胡为要药,小柴胡汤之药为主要阵容。肝胆经蕴热,故辅以龙胆草泻肝胆之热,栀子清三焦之火;佐以归、芍和血柔肝以止痛。因枣甘壅,姜辛热,与证不利故去之。

66十味人参散

药物组成

人参,柴胡,黄芩,半夏,白术,茯苓,当归,芍药,葛根,甘草。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自《证治准绳》,为王肯堂所立。乃为治“潮热体倦”之证而设之方。方由小柴胡汤合八珍汤加减而成。今用治不明原因的低热,或兼倦怠乏力,脉象弦细者,方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以转枢;小柴胡证的病理是“血弱气尽”,故“血弱”佐以归、芍,“气尽”辅以四君子汤;使以葛根,取其解肌退热之义。

此亦为虚证的柴胡剂,故治“潮热体倦”证,或不明原因之低热,较之单纯小柴胡汤疗效尤著。

67小温经汤

药物组成

桂枝1.5g,白芷2g,白术2.5g,川芎3.5g,酒归5g,熟地黄5g,枳壳3.5g,酒芍5g,川羌活2g,柴胡2g,砂仁2g,黄芩3.5g,香附5g,甘草1g,酒炒小茴2g,生姜3片。水煎服。血气刺痛心腹难忍,加延胡索2.5g。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诸《寿世保元》,主治室女经脉初动,失于调理,心腹胀满,恶寒发热,头身遍痛之证。“此感寒血气不顺”而致,故主以温经通脉,桂枝任为主药;辅以四物汤理血调冲任;佐以小柴胡汤、四逆散,阴阳二枢并调,俾枢机得利,气机以畅;伍枳术汤配砂仁,则“心腹胀满”可除;川羌活、白芷、香附、小茴佐桂枝以温经散寒、行气止痛。

本方寓桂枝汤、四物汤、小柴胡汤、四逆散、枳术丸诸方之功效。

68大料神秘左经汤

药物组成

柴胡、半夏、黄芩、干葛、细辛、厚朴、茯苓、桂心、防风、干姜、小草、炙甘草、麦冬(去心)各1.5g,生姜3片,大枣1枚,麻黄1g(去节),防己、枳壳、川羌活各1.25g。锉散,水煎服。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乃为“三阳并合脚气证”而设之方。具“下气、消痰、散风湿、退肿、进饮食”之效。主“治风寒暑湿流注足三阳经,手足拘挛作痛,行步艰难,憎寒发热,自汗恶风,头眩腰重,关节掣痛;或卒中昏塞,大小便秘涩;或腹痛,呕吐下利,恶闻食臭,髀腿顽痹,缓纵不随,热闷惊悸,心烦气上,脐下冷痹,喘满肩息”等证。“此皆三阳经中风寒暑湿,其脉必浮弦紧数”。

验诸临床,贵临机通变,故陈无择复云:“自汗加牡蛎、白术,去麻黄;肿满,加泽泻、木通;热甚无汗,减桂,加橘皮、前胡、升麻;腹痛吐利,去黄芩,加芍药、炮附子;大便秘,加大黄、竹沥;喘满,加杏仁、桑白皮、紫苏;所加并等分。凡有此病,详认症状,逐一加减,无不愈者。”

陈氏认为:“中风寒暑湿,与脚气,皆渐、顿、浅、深之不同。中风寒暑湿,得之顿而浅;脚气得之渐而深,以其随脏气虚、实、寒、热发动,故得气名。其如循经络入腑脏,证候虽不一,然三阳多热、燥,三阴多热、烦,亦可类推。但脚气不专主一气,亦不专在一经,故与中风寒暑湿为异耳。”“治之,须寻其经络病证,所在去处,然后以脉察其虚、实、浅、深为治。假如三阳经,则其诊多在足外踝及手背;三阴经,其诊多在足内踝及臂内,以此粗分阴阳,可知大概矣。”

附:

半夏左经汤药物组成

柴胡、半夏、干葛、细辛、白术、茯苓、桂心、防风、干姜、小草、麦冬(去心)各1.5g,生姜3片,大枣1枚。水煎空腹服,热闷加竹沥,喘满加杏仁、桑白皮。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乃陈氏为“少阳经脚气证”而设之方。主“治足少阳经为风寒暑湿流注、发热、腰胁痛、头疼、眩晕、呕吐宿汁、耳聋、惊悸、热闷心烦、气上喘满肩息、腿痹缓纵不随”之证。

多年来,笔者运用“大料神秘左经汤”“半夏左经汤”,加百部、杏仁治疗蛔虫感染及其他慢性咳喘症,疗效尤著。

对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证属虚损型者,或风寒湿邪郁久初见热象,或热痹而仍有风寒湿邪者,均有一定的疗效。

69千金龙胆汤

药物组成

龙胆草、钩藤、柴胡、黄芩、桔梗、赤芍、茯苓、甘草各0.25g,大黄0.5g,蜣螂1枚。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自《医学入门》,用以“治小儿初生脐风撮口,月内胎惊,气逆发热”,并言及一方去蜣螂加人参、川芎,水煎服,治小儿疳魃。

《景岳全书》用“治月内脐风撮口,四肢惊掣,发热吐乳……惊痫加人参、当归”。小儿的生理特点是“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脏腑娇嫩,属“纯阳”之体,育生发之机。少阳乃初生之阳,《景岳全书·小儿则》中有“其脏气清灵,随拨随应”之语,故方寓小柴胡汤以拨转枢机。

《临证指南医案·幼科要略》有“六气之邪,皆从火化,饮食停留,郁蒸化热,惊恐内迫,五志动极皆阳”之说,故有小儿“所患热病最多”之论。

本方证亦属热证范围,故于柴胡剂中去辛、甘之味。本方主以龙胆草,伍以大黄等味,乃清泻肝胆、荡涤郁热之意也。

70六一承气汤

药物组成

柴胡6g,黄芩10g,芍药10g,枳实10g,厚朴6g,大黄10g,芒硝6g,甘草6g。水煎,临服入铁锈水2匙调服。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自《寿世保元》,主治:“伤寒,邪热传里,大便结实,口燥咽干,怕热谵语,揭衣狂妄,扬手掷足,斑黄阳厥,潮热自汗,胸腹满硬,绕脐疼痛等症。可代大小承气、调胃承气、三一承气、大柴胡、大陷胸等汤之神药。”六方合一,故名。

本方对某些急腹症有一定疗效,临床加减如下:急性黄疸型肝炎,加茵陈、栀子、大青叶、板蓝根;急性胆囊炎、胆道感染,加茵陈、重楼、蒲公英、紫花地丁、郁金;胆结石,加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肠梗阻,加槟榔、炒莱菔子;急性阑尾炎,加大血藤、蒲公英、紫花地丁、牡丹皮、赤芍、重楼。

附:

三一承气汤药物组成大黄、芒硝、厚朴、枳实各25g,炙甘草50g(一方加当归)。水一盅半,生姜3片(一方加大枣3枚),煎至3.5g,内硝,煎2沸去渣,不拘时温服,以利为度。

渊源及临床应用方出《宣明论方》,为刘完素所立。“治伤寒大小承气汤腹满实痛,调胃承气汤证谵语下利;小承气汤证内热不便,中风僵仆风痫。”此合三承气汤为一,故名“三一承气汤”。而重用甘草,攻补兼施,最得仲景之秘。

(待续……)

柴胡汤类方及其应用/柳少逸编著.—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4.9(2019.1重印)

声明信息:

本文选自:网络。本公众号所分享文章仅供参考学习之用。发布内容若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可随时和我们联系。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文中涉及所有方剂药物及治法为学习参考之用,非专业人士请勿试药!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