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十大历史建筑”的前世与今生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普洱城区图片 普洱“十大历史建筑”的前世与今生

普洱“十大历史建筑”的前世与今生

2024-03-05 01:0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入选理由:景东文庙是滇西南地区保留较完整的古建筑之一,是边疆傣族世居地区的文庙代表,也是普洱市境内始建年代最早、规模最大、功能较齐全、保存较完好的文庙,具有较高的建筑技艺,对研究明清时期建筑技术具有重要价值。对景东历史文化、教育的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价值:是研究儒家文化、中原文化、地方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的重要历史见证;是景东历史文化的缩影,它见证了景东的历史变迁,它犹如一本凝固的教科书,具有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是研究景东悠久历史和民风民俗的重要基地和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景东文庙屡经战乱,在滇西南边疆高温多雨、气候潮湿、白蚁侵害十分严重的环境中,能较完好的保存至今,实属难得,这就充分体现了历朝历代政府和人民对文庙的保护工作的重视和文庙在景东人心中的地位。(部分图片由李茜摄)

(二)思茅红旗会堂

建筑地址:思茅区振兴大道

建筑年代:建成于上世纪50年代

概况:红旗会堂于 1953年开始动工建设,1956年建成后定名“大礼堂”,“大礼堂”三个字由思茅老书法家舒东诚所书,为从右向左排列。不久后推行汉字改革,书写格式改为从左向右,有人在《思茅报》撰文批评说“大礼堂”变成了 “堂礼大”,文化机关遂弃其原名,改成了现在的“红旗会堂”。 红旗会堂包含前后广场与周边绿化,停车场等总用地面积一万三千多平方米。其外观特征采用简化的欧式柱式及卷拱,早期窗户为木格子窗户,结构柱外露,灰色砂浆勒脚,后侧为坡屋顶。“红旗会堂”字样采用毛泽东书法选字,已成为思茅的地标建筑。

入选理由:思茅红旗会堂建成于上世纪50年代,是当时和后来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内思茅地区党、政、军、民的重要政治、文化活动场所,其外观宏伟,内部开阔兼具艺术性,是老思茅城的标志性建筑,她承载了普洱人的城市记忆,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吕禾/图)

(三)孟连宣抚司署

建筑地址: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娜允古镇

建筑年代:清光绪四年(1878年)建造

概况:孟连宣抚司署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毁于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现存的建筑重建于清光绪四年(1878年),坐北朝南,占地面积六千多平方米,建筑面积三千多平方米。由议事厅、正厅、东厢房、西厢房、门堂、厨房等组成。议事厅为孟连宣抚司署的主体建筑,为三重檐歇山顶干栏式木楼房,长二十多米,宽约十米,高约十米,基柱共六排,四十七根,对称排列。

入选理由:这座古建筑群保存完好,融傣、汉建筑特色为一体。它所代表的傣族世袭土司的统治,自明清延续到民国时期,历经六百余年。具有较高历史建筑艺术价值。对研究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土司制度提供重要的实物资料。同时,孟连宣抚司署在东南亚地区享有较高的声誉,曾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景谷勐卧总佛寺双塔

建筑地址: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威远镇大寨村

建筑年代:始建于1644年

概况:勐卧总佛寺双塔占地面积四千多平方米,原佛寺的建筑群分为藏经阁、戒堂、佛殿、佛塔、僧房、寺墙、大门、“八”字墙、照壁等部分,是景谷县各佛寺中建筑规模最为宏大的佛寺。该建筑由木结构、砖石结构组成,为一至六层的公共建筑。

入选理由:勐卧总佛寺历史悠久,是景谷县旅游重要景点,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作为级别最高的官佛寺,勐卧总佛寺监管着重大活动。佛寺金碧辉煌,雄伟壮观,与“塔包树·树包塔”奇观相得益彰,构成了更为和谐的景致,已成为南传佛教的重要活动场所和佛教文化的传播中心,在全国乃至东南亚享有较高的声誉。

(五)宁洱文昌宫门楼

建筑地址: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城凤新街头

建筑年代: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同治元年(1862年)年毁于兵燹,光绪六年(1880年)重修前殿,光绪二十三年,重修崇圣殿。

概况:文昌宫门楼为古典式汉族建筑,坐北朝南,南为门楼,共三间约十二米长,进深约五米。重檐歇山顶,雕梁画栋,建造考究,结构组合严密,文昌宫现留存下来的门楼历经多次地震均无损,雕刻工艺精湛,门前一对红砂石狮栩栩如生,是宁洱县保存较好的古建筑之一。

入选理由:原文昌宫内风景幽雅,有与该建筑同龄的古柏树、紫薇树、龙眼树等古树名木,奇花异草,是文人雅土集聚之地,也是民间艺术活动的聚集之地。旧时普洱洞经音乐会不定期到文昌宫举行活动。文昌宫具有悠久的历史,倍受普洱人敬仰,是古普洱府文化的标志性建筑,知名度较高,与现重建好的文笔塔遥相辉映,体现着祖辈崇文尚教、重视人才培养的精神风范,也寄托着希望文风昌盛的美好愿望。

(六)景东林街清真寺

建筑地址:景东彝族自治县林街乡林街村回营组

建筑年代:清代

概况: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林街清真寺,位于无量山脚下,风光旖旎的澜沧江东畔的林街乡林街村回营组中央,建于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是由林街名人马玉堂率回族群众捐资,聘请大理剑川工匠建盖,占地面积约一千多平方米,建筑面积七百多平方米,由礼拜大殿、喧拜楼、厢房组成。

入选理由:林街清真寺建筑精美细致,气势恢弘,历史久远且保存完好,对研究回族迁徙以及宗教文化、建筑等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价值。2003年12月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七)宁洱磨黑走马转角楼

建筑地址: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磨黑镇东门路中段

建筑年代:始建于1944—1946年

概况:走马转角楼(原张孟希宅)占地面积八百多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672.12平方米。整座建筑坐南朝北,瓦屋面砖木结构四合院,由正房、左右厢房、门楼组成。正厅为三层,门楼和左右厢房为两层,天井面积为一百三十多平方米,共有房间四十三间,其中底层十九间,二层十八间,三楼六间。楼层设有檐廊,房间环绕相互连通,可以团团走遍每一个房间,故称“走马转角楼”。梁枋上有精美浮雕,木格花窗,柱础石有工艺精湛的雕刻,具有典型的地方民居建筑特色。

入选理由:走马转角楼是磨黑古镇保存较完整的中西文明碰撞交流的代表建筑之一,对研究当地民居建筑形制,具有一定建筑艺术价值;是磨黑古镇文化的灵魂所在,也是磨黑作为“滇南盐都、茶马古镇”传播盐茶文化的重要载体。

(八)澜沧糯福教堂

建筑地址: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糯福乡政府西北约三百米的糯福大寨后山顶

建筑年代:始建于1921年

概况:糯福教堂为英籍传教士伟里修建。房屋内装饰为哥特式门、窗,屋檐为拉祜族锯齿图样,设计别致。该建筑融西方与当地民族建筑为一体的建筑形式,具有一定的历史、艺术价值。1985年3月18日被澜沧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2月21日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入选理由:糯福教堂是澜沧县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其建筑风格独特,雄伟壮观,极富特色,具有一定的历史和艺术价值。糯福教堂不但是祖国西南边陲一个中西结合的建筑艺术文物,同时,也是宣扬边疆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对拉祜族民间民俗文化的传承具有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是澜沧县挖掘拉祜族民间民俗文化底蕴,实施“拉祜文化兴县”的重要内容之一。

(九)墨江勐嘎土掌房

建筑地址:墨江哈尼族自治县那哈乡勐嘎村

建筑年代:始建于清代中期

概况:勐嘎土掌房由整个寨子傍山斜铺而成,屋顶相连成片,结构统一又浑然一体,上下层土掌房之间通过独木梯相连,把单间的土掌房串联成一个寨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有一种整体的美感,但是每一间土掌房又不尽相同,与“和而不同,违而不犯”的艺术规律相符,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价值。土掌房是“品”字形的两层土木结构,上方的“口”是房屋主房,成三大间,上下两屋,楼下两屋,楼下的左右两间是年长者和大人的卧室,中间一间是堂屋,堂屋正中靠墙处设有供桌,墙上有祖宗神灵的神龛;下面的两个“口”是主房的左右两个厢房;主房和厢房连接处有一个方形天窗,用来采光和排烟。一间厢房是厨房,另一间用来堆放柴火杂物。

入选理由:土掌房是哈尼族的传统民居,勐嘎土掌房是目前墨江县乃至普洱市境内土掌房保存比较集中、完整的一个寨子。勐嘎土掌房历史建筑遗存较为完整,具有可观性,为研究哈尼族的传统民居建筑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让群众有认同感,同时也是城市和乡村一定地域内具有标志性或象征性的历史建筑,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十)江城曼滩傣族传统民居建筑群

建筑地址:江城县整董镇曼滩村曼滩小组

建筑年代:1915年以前农户自建房,建筑年代较久远,具有102年以上的历史建筑时间

概况:传统民居建筑总用地面积为两百多平方米,建筑面积为四百多平方米,建筑承袭了傣族民居特色,民居建筑格局为一楼一底多层顶,穿斗式木制构架,大屋顶、底垂檐、不开窗、强通风,傣族民居建筑在采光、通风、御寒、防潮、抗震等方面有着独特巧妙的设计。曼滩傣族传统民居建筑群保留着古老的傣家传统干栏式木结构风格,既有利于雨季快速排水,又保证了视域的开阔和通风散热。与山地民族散点式的村落形态相比,具有更强的内聚性。

入选理由:属典型的干栏式傣族建筑,有别于中国各地的民居建筑,自成一体,别具一格。它不是某个时代风格一致的古建筑,而是斑驳而丰富地呈现着它动态的嬗变的历史进程。它不仅承载着沧桑与历史的记忆,透露出的是富含地域文化的神秘气息,并给人以情感上的回归与心灵的慰藉,它们作为一种独特的精神文化内涵,因建筑的存在而存在,并使整个村落传统厚重鲜活。(除署名外其余图文来源于市文产办)

来源:普洱日报

编辑:华字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