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荆州】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凤鸟纹铜鼎意义和象征 【文化荆州】

【文化荆州】

2023-11-06 21:0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千年文物惊宇内

三楚精神耀东方

铜樽漆豆,玉佩绣衾,千年文物芳踪远;

铁弩金戈,羽人彩凤,三楚精神故事多。

博大精深、独树一帜的楚文化,在新中国考古学中异军突起,成为长江文明的新支撑、新亮点。在荆州,每一件出土文物,都承载着珍贵的历史信息与文明印记。荆州博物馆里珍藏的17万件文物,让我们形象地感知着荆州历史的演变,品味那曾经的辉煌。本期通过对荆州文物的解读,简练而流畅地展现了荆州博物馆馆藏瑰宝的前世今生,生动地讲述了文物背后的故事与传奇。

来吧!亲爱的读者,让我们一起去追踪荆州大地上那些石破天惊的考古发现,破解尘封已久的历史谜团,零距离地触摸那一件件赢得中国之最、世界之最的荆州文物!

交战国连发弩机

□李红

弩机,是冷兵器时代除弓箭以外的一种远射兵器。最早的弩机为木弩。铜质弩机,考古发掘最早见于战国。弩装上铜质弩机后,不但便于瞄准,可延时发射,而且坚固耐用,可将箭射的更远。

这件连发弩机出土于荆州秦家咀楚墓,由矢匣和机体两部分组成。矢匣为木质,机体为铜质,呈长方形,长29厘米,最宽处17.3厘米。矢匣用桶木雕制,呈长方形,前端下缘有两个并列的半圆形发射孔。匣内有三个储矢的槽,两侧为竖槽,储矢9支,中间为水平槽,并列放置2矢。拉满木弓,扣动扳机,水平槽内的2矢即由前端的发射孔射出。

与此同时,两侧的储矢自动跳至水平槽内供继续射击用。弩机上还设有勾弦用的“牙”、瞄准用的“望山”、扳机用的“悬刀”。矢匣可装20箭,一次可并发2箭,且能连发10次,射程在20米至25米。

这件楚国弩机,设计巧妙,机关复杂,双矢并射连发弩属首次发现,比文献记载中的“诸葛连弩”早了300多年。

弩机是一种在弓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射击兵器。因其连发功能,近距离杀伤力优于弓箭。因其小巧,形似如今的手枪,故被人们誉为是“最早的手枪”。

连发弩机始于何时,是谁发明的,文献没有明确记载,有人认为出现于黄帝时期,也有说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从目前考古发掘的资料来看,战国时期楚墓出土弩机已有多次,但仅荆州博物馆馆藏的这一件并射连发弩机遗存最为完好,是一件极为珍贵的古代兵器藏品。

攻防兼备的“手枪”

□荆州博物馆副研究馆员杨开勇

弩属于远射器具,起源较早,东汉赵晔《吴越春秋》:“弩生于弓,弓生于弹。弹起于古之孝子。……孝子不忍见父母为禽兽所食,故作弹以守之,绝鸟兽之害。”装有托柄和“延时结构”的弓即是弩,一般由铜制构件“机”、木质外壳“关”及弓部件等组成,能够多发或者连发,攻防兼备,灵活性强,杀伤力大。

荆州秦家咀楚墓出土铜木双矢并射连发弩为迄今考古发现仅见,由木制矢匣(双射孔,储矢20支)、铜质机体(钩弦用“牙”、瞄准用“望山”、扳机用“悬刀”)组成,双矢并射,连发,机关复杂,设计精巧,杀伤力强,誉为“手枪鼻祖”。反映楚国兵器先进独特、刚柔相济、精良锋锐,是楚国军事威严、国力强盛的体现。

凤鸟践蛇莲花漆豆

□陈冬冬

漆器是中国古代独有的精美艺术,而楚国漆器又是中国古代漆器史上一朵珍贵绚丽的奇葩。2000年,在荆州天星观二号楚墓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一件特别的漆器——凤鸟莲花豆。

豆是一种古代常见的餐具,类似于现在的盘子。古人席地而坐,生活用具一般都有底座以方便使用,因此豆的普通造型就像一只加上底座的盘子。

这件凤鸟莲花豆却与普通的豆大不相同。从整体上看,凤鸟莲花豆可以分为两大部分——莲花豆盘和凤鸟雕塑。实际上,凤鸟莲花豆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上部的莲花豆盘和下部的鸟身是两个独立的整体,中间则用鸟头型的构件以榫卯方式连接,并用生漆等粘合剂粘牢。因为雕刻得十分精细,凤鸟莲花豆各部分拼接的严丝合缝,再加上外表描画了华丽的装饰花纹,几乎没人能看出这件器物是组合而成的。

从上往下看,莲花豆盘外壁浮雕着一圈共十四片仰瓣莲花,厚重而不失精巧,形制非常独特。莲花豆盘的盘底有个榫孔,而凤鸟的鸟头后仰朝天,鸟嘴衔住一枚方形榫头,榫头插入盘底榫孔。凤鸟的颈部弯曲细长,更特别的是,上面还雕有“人”字式的半圆形喉管。

凤鸟两翼张开,尾翼翘起,与身相平呈飞翔状。凤鸟莲花豆最绚丽的花纹就描绘在鸟身、双翅和尾翼上。凤鸟的鸟身上精细的描绘了龙、凤、蛇、蟾蜍和鸟羽等多种图案,背部和尾部则绘有双头凤鸟纹和双龙纹。凤鸟平张的双翅上又各绘有一龙一凤,凤头在前,龙头在后,凤身在上,龙身在下,都作飞翔之态。凤鸟的腿呈下蹲状,鸟爪紧紧抓住一条蜷伏的蛇。蛇身修长,蜷缩成“十”字形,蛇尾上翘支撑着鸟尾。

凤鸟雕塑的独特造型喻动于静,写实与抽象相互渗透、相得益彰。专家学者们研究发现,凤鸟张开的双翅、翘起的尾翼平衡了器物的整体受力,而下部盘卷的蛇身则增大了底座的面积,加强了稳定性。古代的漆器工匠们精巧的造型构思和纯熟的雕刻手法将艺术和科学巧妙的融合在一起,不得不让我们惊叹!

一般而言,豆在古人的饮食习惯中仅仅用来盛放肉酱、腌菜等调味品,等级并不算高。而这件凤鸟莲花豆不但盘身上雕刻了精美的莲花浮雕,底座设计成凤鸟展翼腾飞的形态,还描绘了华丽繁复的纹饰,雍容华贵而又不失典雅大方。一件普通的生活用品却被制作得如此精美华丽,可见当时贵族生活的豪奢。据《盐铁论·散不足》记载:“一杯棬用百人之力”“一文杯得铜杯十”。一只绘有花纹的漆杯价值就与十只铜杯相当,需费上百的人工,更不用说如此精美的凤鸟莲花豆了。

作为中国国宝级文物的代表,2004年凤鸟莲花豆曾远赴日本东京和大阪参加举世瞩目的“中国国宝展”;2007年赴香港参加“全国考古新发现”展览。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凤鸟莲花豆更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五千年瑰宝展”,并成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文物之一。

虽然历经沧海桑田、时空变换,凤鸟莲花豆却将古人高超的艺术和智慧完美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创意独特的盛食器

□荆州博物馆研究馆员刘德银

凤鸟莲花豆是天星观二号墓出土漆木器中的一种新器形,在楚墓中首次发现。全器由莲花豆盘、凤鸟形豆柄、蛇形豆座三部分组成,当时的漆器制作工匠巧妙地使用了透雕、圆雕和浮雕三种雕刻手法,将凤鸟和蛇雕刻得活灵活现,特别是凤鸟站立的蛇身底座,蛇头向后而偏左侧,蛇尾上翘至鸟尾下部支撑住鸟尾,这表明楚人在制作器物的过程中已能较好地运用物理学中受力平衡原理。该器外表满饰龙纹、凤纹、蛇纹和蟾蜍纹,制作得非常精美华丽。

这件漆豆堪称楚国最具科学性的艺术珍品,是楚国漆器艺术瑰宝,科学性与艺术性完美融合,更是楚国贵族生活的生动写照。从这件器物可以看出,楚国漆木器手工业在造型、髹漆、绘画等方面都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透过这件珍贵的文物,古代贵族生活的奢华格调和享乐情趣仿佛历历在目,让人充满了无尽的遐想。

楚墓组玉佩

□向文丽

玉,大到作为祭祀天地鬼神、定国安邦的礼器,小到作为个人身份、品性的象征,5000年来可以说深深地融入了中国的传统与礼仪之中。玉文化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6年在熊家冢墓地出土了多套精美的组玉佩。如1号和7号殉葬墓都是各由20多件玉器串联组成的组玉佩,从颈往下覆盖墓主人躯体。

什么是组玉佩?而它又有什么特点呢?组玉佩是由两件或两件以上玉器组合而成的。最早的组佩起源于石器时代,以石珠、石管、蚌壳、兽骨等串连而成;到了西周时期,用玉逐渐制度化、规范化,代表财富、身份和等级的组玉佩应运而生。在《礼记》中记载:天子佩白玉而玄组绶;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组绶;大夫佩水苍玉而纯组绶。“组绶”指的是系玉的丝带,从玉到丝带的颜色,都有明文规定。天子佩戴的是上好的和田白玉配黑丝带;公侯是黑色的玉配红丝带;而大夫则是绿色的玉,配黑黄色的丝带。

考古发掘显示,社会地位越高的贵族,所佩戴的串饰越多、越长、越复杂,制作越精良;身份地位越低,所佩戴玉饰就越少、越简单。此种现象的背后则与当时贵族所标榜的步态有关。身份越高,步子越小、越慢,被认为是越显气派和出众。而戴上长长的组玉佩的人,不便疾行,这种节步缓行便能反衬其高贵身份。由此可见,组玉佩的功能是节步,礼仪意义是表示身份。古代丧葬制度视死如生,生前享用的组玉佩也会带入墓室中。

熊家冢墓地出土的这套组玉佩由玉龙、玉璜、玉珠、玉璧、玉环等26件玉器串连组合而成。每件玉器雕琢精美,具有极高的工艺水平和观赏价值。

再现先秦礼仪服饰特色

□荆州博物馆专古所副所长赵晓斌

战国楚人墓葬中随葬的组玉佩,由于地下埋藏环境的因素,其系结的丝线、组带大多腐朽,玉器在出土时已散落为一件一件的。为了再现先秦礼仪服饰中的这项特色,我们需要对其进行科学复原。这项工作主要有以下两点依据:一是在考古发掘时要对每件玉器与墓主遗骸的位置关系进行详细的绘图、照相,然后逐一编号提取;二是参考同时期墓葬中随葬的木俑,其身体正面往往彩绘出组玉佩的图象。从上述信息中我们可以得知:战国楚人的组玉佩主要由环、珩、珠、管等组成,一般缀于衣袍正面,左右两列对称,自胸部下垂至小腿处。而每一套组玉佩在具体件数、组合关系上又各具特色。

荆州博物馆收藏有上千件战国时期的玉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为熊家冢、冯家冢两处楚王陵的数十座殉葬墓中所出。目前经实物复原并向公众展出的已有6组(熊家冢5组、冯家冢1组),随着考古发掘与室内整理工作的持续进行,对战国楚人组玉佩的复原研究将会更加深入,也将给观众带来万花筒一般的美学感受。这套组玉佩为研究先秦时期楚国贵族的规制礼仪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战国连体猪形酒具盒

□雷双慧

猪形酒具盒呈椭圆形,该文物长64.2厘米、宽24厘米、高28.6厘米,为双猪首对称连体造型,呈长椭圆筒状,造型奇特,制作精美,纹饰华丽。全器在黑漆底上用红、黄、灰、棕红等色彩绘龙纹、火焰眉纹、鳞纹、变形凤鸟纹和卷云纹。在左右两端雕刻成猪头的形状,大而圆鼓的眼睛,向外撅起的鼻嘴,小巧的心型耳朵,向前伏地的双腿,圆滚滚的身体显得生动可爱。

酒具盒是存放饮酒器具的盒子,猪形酒具盒,顾名思义,就是将酒具盒雕刻成猪的样子。这样有什么好处呢?一是将酒具盒设计成圆滚滚的猪身体形状,能够容纳更多的酒具。在出土时,猪形酒具盒里还装着几件耳杯,如果满载,至少能容纳叠扣在一起的耳杯约三十件;二是将底座设计成伏地的四只猪脚,既增强了稳定性又显得自然美观;三是左右两边凸起的猪鼻子在上下两部分合扣时,可以用来捆扎丝带,牢牢固定住酒具盒,方便搬运。

除了精巧的设计令人叫绝,考古学家们研究发现,猪形酒具盒可能还隐藏着更加神奇的秘密。据《山海经·海外西经》记载,有种叫“并封”的神奇动物生活在巫咸国的东边,像普通的猪,却前后都有头,通体为黑色。猪形酒具盒的造形与古籍记载的“并封”极为相似。此外,猪形酒具盒身体上还绘有四条一首双身的蛇。《山海经·北山经》记载:“有蛇一首两身,名曰肥遗,见则其国大旱。”这种一头双身的蛇,预示着其出现的地方会有大旱。

猪形酒具盒匠心独运的设计,成熟的制作工艺,神秘的花纹图案,将艺术、信仰与生活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向我们展现了2000多年前楚人的智慧与情趣,是楚国漆木器中不可多得的瑰宝。

中国最早的连环画

□荆州博物馆研究馆员刘德银

荆州天星观二号楚墓出土的这件战国中期的漆猪形酒具盒,造型奇特,制作精美,纹饰华丽。特别是绘有八幅反映楚人“狩猎”活动的漆画,描绘了生活气息浓郁的楚国贵族狩猎活动场景,具有连续的故事情节,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连环画艺术形式。

这绘制在猪形酒具盒上的8幅漆画具有连续的、一环扣一环的故事情节,展示了贵族狩猎的生动场面。第三幅和第四幅是整个画面的重点内容,主要描写了惊心动魄、惊险刺激的狩猎场景,比如:画面上两个人在围捕一只野猪,还有尖叫嘶鸣的马,还有倒地不起被射杀的鹿,还有垂死挣扎的野猪。接下来的几幅漆画则运用抽象的马车、站立的御者、悠闲吃草的鹿来表达狩猎活动结束。从形象生动的野猪、花豹,到狩猎成功满载而归,猪形酒具盒上的8幅漆画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完整的狩猎故事。

其绘画技术不论是整个画面的布局,还是人物和动物细节的描述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同时,当时的漆绘工匠在狩猎图空间概念和时间表述以及人物动作的解剖与透视原理等方面都表现出了明显的进步。它是战国时期漆画中的一件艺术珍品,对于研究楚国的漆绘艺术,具有十分重要的艺术价值。

战国彩漆竹扇

□曹寰蓓

“有风我不动,我动就生风,如果不用我,除非刮秋风。”

“有风不动无风动,不动无风动有风,等待梧桐叶落时,主人送我入冷宫。”

这件与上面两个谜语的谜底有关的文物,就是扇子。

扇子在我国已有三四千年的历史。那么,中国最早的扇子是什么样的呢?据《拾遗记》中记载,周昭王时,外国把十只雌雄丹鹤献给昭王。夏令时节来临,人们把丹鹅脱掉的翎毛制成扇子使用,时人称之为“条徽”或“灰影”。

“条徽”或“灰影”由动物羽毛制成,算是羽扇。那么羽扇就是扇子的鼻祖吗?明文震亨《长物志》卷七中提到:“扇,羽扇最古”。其因,“扇”字从“羽”。

但也有专家认为用“扇”的字形结构断言“羽扇最古”是不可轻信的。古墓出土遗策中,有三处提到“扇”,其中就有咱们荆州的望山二号楚墓,其中提到的:“一大羽翣,一大竹……”可见战国时期,扇的名称为翣。翣从羽,从竹。羽、竹并存。

看来,竹扇的历史可丝毫不逊色于羽扇。1982年元月,从荆州马山一号楚墓中发掘出土了一把我国年代最早、保存最完好的战国竹扇。

扇面略近梯形,扇缘长弧形,外侧长24厘米、东内侧长30.4厘米、宽14.7厘米、16.8厘米。扇面选用细极、薄极的红、黑两色蔑,经蔑为红色,纬蔑为黑色,用三经一纬跳压

编织法“绘”出流畅、雅致的花纹。

扇柄通长40.8厘米、宽2.5厘米、厚0.6厘米,由两块黑色宽竹片和两片红色窄竹片拼叠而成,平面微弧。柄下端捆扎两层细蔑,内层用细红蔑捆成十字交叉形。

扇子制作精巧,保存完好,至今色泽如新,乃古人之杰作,古扇之精华也。

这柄江陵马山砖厂1号墓出土的短扇,很像今天的厨刀。

那么,这把类似于“厨刀”的扇子真的是庖丁用于宰牛的吗?从它的刃面来看,其实并不锋利。而这个问题的答案,实际上可以在1953年四川德阳出土的《燕居》石砖画中找到:在炎热的夏天,男女主人相偎而坐,左右各有一侍者,为他们挥扇。而人们使用的,正是这把我们如今看上去如同厨刀一般的扇子。

如果没有见过这把来自马山战国一号墓的竹扇,那很有可能会将这画面中描绘的看成是两个贼人正在向着一对瑟瑟发抖的夫妻做出打劫行为的可怕场景。谁又能想到它描述的其实是一副夫妻恩爱,仆人挥扇的温馨画面呀!

风雅的“便面”

□荆州博物馆研究馆员刘德银

江陵马山一号墓出土的竹扇,由细篾编制而成,经篾红色,纬篾黑色,花纹优美,红黑相映成趣,色彩艳丽如新,是楚人夏令时节的日用品,同时也是一件技艺精良的工艺制品。此扇虽小,其竹编工艺出类拔萃,虽历经2000多年,但色泽仍鲜亮如新,是战国遗存至今年代最早、保存最为完好的彩漆竹扇。

过去楚墓中发现的扇子均为半圆形羽扇,这种长方形造型的竹扇是我国首次发现文献记载的“便面”实物,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科学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

文物诗词一束

鹧鸪天熊家冢车马坑写意

□张卫平

墓冢相连久寂寥,饱经霜雪满蓬蒿。

今朝才识真颜面,雁影秋光冷钺旄。

车槛槛,马萧萧,楚王六驾纵天骄。

青锋三尺横空宇,千乘雄师卷怒涛。

沁园春荆州博物馆赏青瓷

□王崇庆

观者情钟,摩者肠柔,掬者兴高。似一泓春水,清泠澄澈;千峰翠色,温潤妖娆。素魄雕花,薄胎窥影,绚烂晶莹韵致娇。雄奇处,映眸青眉绿,卷起诗潮。

灵根种自龙窑。令中外王侯竞折腰。是汉唐薪火,烧成冰玉;上林湖月,见证辛劳。轮转千番,心求一璨,揉梦年年釉细调。瓷藏稳,怕嫦娥半夜,嵌到星霄。

七绝咏凤鸟漆羽人

□吴绪松

隐卧湖边多少年,一朝惊现忒光鲜。

好偕金凤遨天宇,楚邑终归绮梦圆。

七绝题龙凤纹绣衾

□王一举

纹绣蟠龙对凤衾,红黄炫彩浅灰喑。

深眠地底三千岁,竟让“不鸣”说到今!

七绝荆州文物之连发弩机

□汪业盛

铿然楚弩一弦鸣,矢雨纷纷天地惊。

谁问王孙周室鼎,些些物什重耶轻?

中共荆州市委宣传部

荆州日报社

联合出品

来源:荆州日报客户端

编辑:黄德萃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