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总体规划(2014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云南省瑞丽市城市规划图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总体规划(2014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总体规划(2014

2024-05-19 00:3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各州、市人民政府,滇中产业新区管委会,省直各委、办、厅、局:

现将《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总体规划(2014—2020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云南省人民政府

2014年9月23日

(此件公开发布)

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总体规划

(2014—2020年)

目  录

前 言……………………………………………………………………………………(5)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7)

第一节 发展基础……………………………………………………………………………………(7)

第二节 面临形势……………………………………………………………………………………(9)

第二章 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11)

第一节 总体思路……………………………………………………………………………………(11)

第二节 发展定位……………………………………………………………………………………(12)

第三节 发展目标……………………………………………………………………………………(12)

第三章 空间发展格局和功能……………………………………………………………(16)

第一节 一区……………………………………………………………………………………………(17)

第二节 两带……………………………………………………………………………………………(17)

第三节 四城……………………………………………………………………………………………(19)

第四节 多点……………………………………………………………………………………………(21)

第四章 基础设施一体化…………………………………………………………………(22)

第一节 交通网络………………………………………………………………………………………(22)

第二节 能源网络………………………………………………………………………………………(36)

第三节 水利设施………………………………………………………………………………………(39)

第四节 信息网络………………………………………………………………………………………(43)

第五节 物流网络………………………………………………………………………………………(47)

第五章 产业发展一体化…………………………………………………………………(51)

第一节 发展目标………………………………………………………………………………………(52)

第二节 产业布局………………………………………………………………………………………(52)

第三节 特色产业………………………………………………………………………………………(55)

第四节 园区建设………………………………………………………………………………………(68)

第五节 创新资源聚集区建设………………………………………………………………………(70)

第六章 市场体系一体化…………………………………………………………………(71)

第一节 批发贸易体系…………………………………………………………………………………(71)

第二节 零售贸易体系…………………………………………………………………………………(74)

第三节 要素市场体系…………………………………………………………………………………(76)

第四节 市场管理一体化………………………………………………………………………………(77)

第七章 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一体化…………………………………………………(79)

第一节 基本公共服务设施………………………………………………………………………………(80)

第二节 要素流动和资源共享……………………………………………………………………………(82)

第三节 社会管理创新………………………………………………………………………………………(85)

第八章 城乡建设一体化………………………………………………………………………(88)

第一节 城镇体系建设………………………………………………………………………………………(89)

第二节 人口流动与聚集……………………………………………………………………………………(91)

第三节 乡村规划建设………………………………………………………………………………………(93)

第九章 生态环保一体化………………………………………………………………………(95)

第一节 生态安全格局………………………………………………………………………………………(95)

第二节 区域生态同保共育…………………………………………………………………………………(96)

第三节 区域环境联防联控…………………………………………………………………………………(98)

第十章 对外开放合作…………………………………………………………………………(102)

第一节 拓展对外合作层次…………………………………………………………………………………(103)

第二节 提高对外合作水平…………………………………………………………………………………(105)

第三节 创新对外合作机制…………………………………………………………………………………(106)

第十一章 规划实施……………………………………………………………………………(107)

第一节 组织保障………………………………………………………………………………………………(108)

第二节 体制机制………………………………………………………………………………………………(109)

第三节 政策支撑………………………………………………………………………………………………(111)

附表:2012年滇中城市经济圈基础数据指标…………………………………………………………(115)

附图:滇中城市经济圈空间布局图

滇中城市经济圈综合交通规划示意图

滇中城市经济圈铁路规划示意图

滇中城市经济圈公路规划示意图

滇中城市经济圈机场规划示意图

滇中城市经济圈产业布局图

滇中产业聚集区(新区)总体空间布局图

前  言

滇中城市经济圈是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地带,是我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建设的核心区域,是我国依托长江建设中国经济新支撑带的重要增长极。以推动滇中产业聚集区建设为核心,推进形成“一区、两带、四城、多点”的区域发展格局,加快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是拓宽区域发展空间、强化区域合作、增强区域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是实现我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形成我国东西互动、海陆并进完整开放格局的战略选择。

本规划依据《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国发〔2011〕11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以及《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关于加快滇中城市经济圈建设的要求制定,是指导滇中城市经济圈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加快构建空间结构合理、区域功能完善、发展环境良好、引领作用显著的滇中城市经济圈宏伟蓝图,是编制相关规划、制定相关政策、布局重大项目的重要依据。

本规划空间范围包括我省中部的昆明市、曲靖市、玉溪市和楚雄州全境并拓展延伸至红河州北部(蒙自、个旧、建水、开远、弥勒、泸西、石屏七个县市) 组成的经济圈, 国土面积114600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9%。

规划期为2014—2020 年, 其中:2014—2016 年为近期,2017—2020年为中远期。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滇中城市经济圈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工业化、城镇化顺利推进,要素和产业聚集效应日益强化,已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最好、条件最优、潜力最大的区域,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机遇已经到来,时机已经成熟,加快推进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势在必行。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区位资源环境优越。滇中城市经济圈地处泛北部湾地区和川渝腹地的结合部,是我国连接太平洋、印度洋的陆上枢纽。地势相对平缓,集中了全省2/3的坝区。生态环境总体水平保持良好,森林覆盖率超过50%。矿产资源储量大、经济价值高,集中了全省绝大多数磷、铁、铅、煤等矿产。生物资源种类繁多。人文资源丰富,是东方人类的发祥地和铜鼓文化、古滇文化、爨文化的发源地,拥有世界重要寒武纪古生物遗址和侏罗纪恐龙化石遗址,也是我国面向东南亚、南亚的重要旅游休闲度假胜地。

———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滇中城市经济圈是我省发展最快的区域,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2012年,滇中城市经济圈以全省44.06%的人口和29%的国土面积实现全省65.56%的生产总值、66.17%的地方财政总收入、67.54%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6.19%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0.49%的货物进出口总额和82.63%的工业增加值。区域内综合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条件较好,已基本建成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是全国最大的烟草基地、磷化工基地和重要的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发展,一批国家重大项目已经建成或将开工建设。开放水平不断提高,与国内其他地区的经济合作日益深化,在我国面向西南开放合作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持续提高。滇中城市经济圈聚集了全省78%的高校和67%的科研院所、85%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4%的重点实验室、90% 的高新技术企业、95% 的技术创新人才,拥有全省100% 的三甲医院。2012 年城镇化率已达到50.16%,进入城镇化加速发展期。以昆明为核心的滇中城市规模不断壮大,聚集、吸纳人口的能力不断增强。滇中城市经济圈的城镇网络体系基本形成,打造城市群的条件已经具备,可以为区域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提供支撑。

———产业聚集成效初显。该区域是全省的工业基地之一,拥有世界规模最大的锡产业和亚洲最大的烟草产业基地,滇中钛产业基地是全国钛资源开发三大基地之一,炼油及配套产业项目正在加快建设,已初步建成以烟草、钢铁、有色、化工、建材、能源、生物医药、绿色食品加工、装备制造为主体的现代工业体系。培育了一批特色突出、竞争力强的企业;同时引进了中铝、武钢等实力雄厚企业,形成了一批产业集群,增强了产业发展基础,产业聚集成效初显;2013年,我省又出台了《中共云南省委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滇中产业聚集区(新区)的决定》(云发〔2013〕4号),为滇中产业聚集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共建共享的合作愿望与内在动力已经形成。合作机制初步建立,滇中城市经济圈在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加强分工合作、促进互利共赢、提高整体竞争力等方面已取得广泛共识,昆明市与其他州、市签署了相互合作框架协议。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共建共享的合作愿望强烈,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已经形成。

第二节 面临形势

一、发展机遇

———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增强。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产业分工格局进入新一轮调整期,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孟中印缅地区经济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以及滇沪、滇粤、滇浙等国际国内合作将深入发展,为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

———国家对外开放战略格局不断完善。国家更加注重扩大开放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更加注重沿海、沿江、沿边开放发展相协调,特别是把云南建成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并融入了依托长江建设中国经济新支撑带、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我省作为“两头开放”中向西开放的重要一头、走向印度洋的重要支点,进一步拓展了滇中城市经济圈对外开放发展的新空间。

———国家对滇中城市经济圈发展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和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把滇中地区列为重点开发区,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把滇中城市经济圈定位为国家重点经济区,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也将滇中城市群纳入其中。同时,国家加大了对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发展的扶持力度,为滇中城市经济圈加快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二、制约因素

滇中城市经济圈的一体化发展仍然面临许多制约和挑战,主要是:与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区相比,总体经济实力偏弱,产业层次和竞争力较低,科技创新与转化能力仍然不强,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慢,市场化程度和开放度差距较大;区域内发展不平衡,空间布局有待优化,一体化合作机制亟待完善,资源瓶颈约束突出,水质性和工程性缺水并存,生态环境保护压力较大。

综合判断,推进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正处于难得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滇中城市经济圈大发展的新时代已经到来。必须着力解决制约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加快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在全省率先实现跨越发展。

第二章 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 总体思路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统筹谋划、协同推进,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相结合,构建以昆明、曲靖、玉溪、楚雄四州市及红河州北部拓展区为发展空间的“4+1”滇中城市经济圈,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实现率先跨越发展为目标,以打造产业聚集区为突破口,打破行政区划束缚,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着力推进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市场体系、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城乡建设、生态环保六个一体化建设,着力构建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特色突出、协调发展新格局,全面提升滇中城市经济圈整体竞争力、综合经济实力和辐射带动力。

推动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发展,要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强化合作,协调互促。强化区域协同发展、合作互利共赢意识,加强统筹协调,促进要素的自由流动、区域环境的改善、公共服务的共享,强化市场体系、基础设施网络的互联互通,共同打造滇中城市经济圈,培育特色产业竞争新优势,最大限度地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区域综合实力、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社会发展的均衡性。

———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发挥比较优势,推进错位发展和特色发展,推动产业合理布局和聚集发展,促进区域内大中小城市功能互补和组团式发展,实现区域生产力的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挖掘发展潜力,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创新机制,促进融合。建立健全政府协调、社会协商、市场协作“三位一体”的区域合作与利益协调机制,推动跨行政区的资源整合与生产要素优化配置,以体制机制创新释放发展动力、规范竞争秩序、平衡利益关系、促进社会融合。

———重点突破,有序推进。坚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优化存量、引导增量,积极寻找各方利益结合点,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发挥“一体化”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建设的引领作用,实现区域共同利益和战略利益最大化。

———规划引导,市场运作。切实发挥规划在加强和改善政府宏观调控、提高政府服务效率、有效引导市场主体、推进科学发展中的重要引导作用,促进滇中城市经济圈公共资源优化配置。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创新市场运作机制,增强市场发展活力,全面加快滇中城市经济圈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一体化发展步伐。

第二节 发展定位

———我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建设的核心区。充分发挥滇中城市经济圈在我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合作中的区位优势,将滇中建设成为我国联接东南亚、南亚的陆路交通枢纽,面向东南亚、南亚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烟草、旅游、文化、能源和商贸物流基地,以化工、有色冶炼加工、生物为重点的区域性资源深加工基地,承接产业转移基地和外向型特色优势产业基地。

———长江上游的重要经济增长极。依托长江建设中国经济新支撑带,深化国际国内区域合作,加强长江流域的经济联动与优势互补,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战略调整,坚持高端化的产业发展战略取向,优化产业布局,承接长三角等区域产业转移,促进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全面提升区域国际竞争力,加快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形成长江上游的重要经济增长极。

———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我省独特的地理、气候、生态等自然环境优势,以人为核心,优化空间布局,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将滇中城市群及其拓展区打造成我省促进人口聚集、优化资源配置、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和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核心城市群,并使之建设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中特色鲜明的高原生态宜居城市群。

———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引擎。充分发挥滇中城市经济圈良好的区位、资源、人才、技术、产业等优势,优化空间布局,进一步提升滇中城市经济圈在全省发展的核心和辐射带动作用,把滇中城市经济圈建设成为全省最具竞争优势和发展活力的经济高地,成为支撑我省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引擎。

第三节 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共同努力,滇中城市经济圈在全省率先实现新型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协同发展。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部分指标达到或接近东部发达地区水平,全面建成互联互通、衔接顺畅、保障有力的基础设施体系。全面建成共保共育、生态安全、环境优良的生态环保体系,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全面建成待遇互认、制度对接、指挥协同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体系。基本形成以烟草、冶金深加工、石油化工、战略性新兴产业、旅游文化、现代服务业、高原特色农业为主的分工协作、融合发展的特色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城乡统筹、山坝结合、文明现代的城镇村落一体化体系。基本形成竞争有序、功能完备、全面开放的市场体系。

二、阶段目标

到2016年,滇中城市经济圈在全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中的地位进一步突出,对周边区域经济影响和带动作用显著增强,连接滇中各主要城市的高速公路网络及城际轨道交通体系初步建成,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差距明显缩小,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区域一体化格局初步形成。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力争比2012年翻一番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力争比2012年增加一倍左右,率先实现“四翻番”、“两倍增”的目标。城镇化率力争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达到59%,各项生态环境指标好转,森林覆盖率超过52%。

到2020年,在全省率先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有利于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全面建立,与省内其他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重要增长极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龙头作用充分发挥。滇中城市经济圈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力争达到655%左右,人均生产总值力争比2012年翻两番,州、市之间人均生产总值差距由2012年的2倍缩小到1.5倍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力争比2012年增长3倍,城镇化率力争达到66%左右,森林覆盖率达到55%左右。

第三章 空间发展格局和功能

根据滇中城市经济圈各区域发展基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依据国家和我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优化空间发展格局,进一步明确各区域功能定位,加快推进形成“一区、两带、四城、多点”的空间发展格局。

第一节 一区

———一区,即滇中产业聚集区。为推动全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选择滇池径流区域以外的安宁、易门、禄丰、楚雄四县市(西片区)和位于昆明东部的官渡、嵩明、寻甸、马龙四县区(东片区)的局部区域规划建设滇中产业聚集区。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体制机制为突破口,以产业园区为载体,按照产业带动、组团发展、产城融合、城乡统筹的要求,整合优势资源,采取有力政策措施,大力发展以现代生物、汽车和装备制造、石油化工、新材料、电子信息、轻纺、家电、现代服务业等为主的中高端产业,努力聚集一批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经济效益好,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带动力的新型化、集群式现代新兴产业。把滇中产业聚集区打造成为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度聚集发展和特色鲜明、配套完善、绿色发展、国际一流的西南地区重要的产业聚集区,形成全省技术创新的新高地、投资创业的新热土、外向型特色优势产业的新基地、改革开放的新窗口、品质优良的新家园,成为桥头堡建设的新引擎、产城融合的示范区、绿色发展的样板区和实现全省跨越发展的新支撑。到2020年,力争聚集区生产总值占全省20%以上。

第二节 两带

———昆明—玉溪拓展至红河州北部旅游文化产业经济带。以昆明主城区和玉溪红塔区为旅游发展核心,以嵩明—通海—建水—蒙自、安宁—石林—弥勒—蒙自的骨干交通沿线为轴线延伸,以哀牢山—红河谷和东川红土地—禄劝罗鹜谷两条文化风情休闲度假旅游线为拓展,统一区域旅游形象、旅游营销、旅游市场和旅游管理,构建旅游文化产业经济带。打造滇池—阳宗海—抚仙湖—星云湖—杞麓湖—异龙湖六大高原湖泊文化旅游区,石林喀斯特—帽天山寒武纪古生物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旅游观光区,螳螂川—普渡河温泉养生旅游区,轿子雪山生态旅游度假区。突出湖滨度假、城镇休闲、温泉养生、生态康体、遗产观光、乡村民俗等旅游发展主题,形成以古滇国历史文化为引领的国际文化旅游集散中心,成为世界一流的内陆高原湖滨休闲度假、养生康体、御寒避暑旅游胜地,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国际都市旅游目的地,国际有影响力的商务会展旅游目的地,国际知名的文化体验型旅游目的地。

———昆明—曲靖绿色经济示范带。沿杭瑞高速公路的昆明—嵩明—寻甸—曲靖—宣威段和南昆铁路的昆明—宜良—石林—陆良—罗平段为轴线,规划布局昆曲绿色经济示范带。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以现代庄园经济为重要内容,在宜良—石林、陆良—罗平、嵩明—马龙、麒麟—沾益—宣威等区域规划建设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区域特色农业产业聚集区、农业观光体验区,加快形成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昆曲绿色经济示范带建设格局,建设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供给和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基地,特色农产品加工、品牌培育、物流集散和出口创汇的重要基地,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加快建设绿色有机蔬菜基地和高标准农业示范园区。突出“丰富多样、生态环保、安全优质、四季飘香”四张名片,精心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特色产业、特色产品,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打造我省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示范和样板,在全省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中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

第三节 四城

推进四个中心城市同城化建设,形成功能合理分配,资源有效配置,产业相互协调,资金互为融通,技术相互渗透,人才互为流动的滇中城市群的“大核心”,带动辐射滇中城市经济圈跨越发展。

———昆明。以打造富强昆明、活力昆明、文化昆明、和谐昆明、生态昆明为着力点,以现代昆明大都市圈为核心,以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和打造世界知名旅游城市为目标,以发展绿色经济为方向,以强化中心城市的聚集和辐射作用,加强昆明与曲靖、玉溪、楚雄、红河北部及滇中城市经济圈以外其他州、市的协作,理顺产业上下游关系,促进产业技术的创新支撑与引领作用为着力点,大力发展精深加工,积极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优化提升传统产业,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新型工业。加快发展以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咨询和教育、科技服务等为重点的生产型服务业,以及吸纳就业能力强和市场需求大的旅游文化、商贸、商务会展、家政服务、养老服务等为重点的生活型服务业,全面提高现代服务业发展速度、质量和水平,增强科技创新和综合服务功能,打造总部经济、“昆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核心区,积极构建区域性金融中心、物流中心、采购中心、研发中心、中介服务中心、培训中心、旅游集散和会展服务中心,使之成为全省对外开放合作的中心城市、引领滇中城市经济圈跨越发展的龙头、全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火车头”。

———曲靖。以构建现代农业强市、新型工业强市、园林宜居的珠江源大城市为目标,推动“麒(麟)沾(益)马(龙)”同城化发展,加快煤电及新能源基地、重化工基地、有色金属及新材料基地建设,加速推进绿色经济转型发展的步伐,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和高原特色农业,以农业观光等为重点发展体验型旅游,加快建设承接黔桂川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物流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使之成为资源型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的示范区、珠江源生态安全保障区,以及滇中高原生态宜居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支撑滇中城市经济圈跨越发展的东部增长极。

———玉溪。以生态立市、烟草兴市、工业强市、农业稳市、文化和市为着力点,以建设现代宜居生态城市为目标,推进红塔、江川、澄江、通海、峨山融合发展,加强与昆明、红河北部的互动发展与合作,重点发展卷烟及配套产业、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休闲观光旅游产业,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联合昆明市建设一批面向东南亚、南亚市场需求的出口加工基地,成为支撑滇中城市经济圈跨越发展的南部增长极。

———楚雄。以工业强州、开放活州、科教兴州、生态立州为着力点,以构建滇中西部区域中心城市为目标,推动楚雄、南华、牟定、双柏、禄丰广通镇的融合发展,提升城市聚集力,加快绿色食品、彝医药和中成药、新能源新材料、冶金化工、商贸物流、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基地建设,深化与四川攀西经济区和滇西、滇南区域合作,加快形成“昆楚”与周边区域“2+X”的合作模式,使之成为金沙江流域经济合作区的重要节点和支撑滇中城市经济圈跨越发展的西部增长极。

第四节 多点

充分利用滇中城市经济圈昆明市、曲靖市、玉溪市、楚雄州及红河州北部49个县、市、区自然禀赋、地域特色、资源优势和文化条件,以县域经济跨越发展为目标,多点发展,注重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以“兴产业、调结构,重科技、促增收,强基础、惠民生,抓改革、扩开放”为重点,以县城、工业园区、农业产业化园区、商贸物流园区、文化旅游产业园区等为着力点,因地制宜,全力推进特色县域经济跨越发展,形成多点并进、功能互补、全面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见滇中城市经济圈空间布局图)

第四章 基础设施一体化

统筹规划和建设跨行政区的综合交通、能源、水利、信息和物流基础设施,逐步实现互联互通、共享共建,加快形成区域内功能完善、安全高效、适度超前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

第一节 交通网络

结合滇中城市经济圈未来城镇化发展,产业布局对交通运输的需求,统筹规划建设区域交通基础设施,优化配置交通运输资源,强化枢纽和运输通道建设,促进各种运输方式紧密衔接。以支撑和服务于构筑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和打造长江中国经济新支撑带为目标,以城际铁路、高速公路为主骨架,干线公路、国省道公路、通用通勤航空为补充,加强与省内其他地区和省外长三角、泛珠三角、成渝等地区及境外东南亚、南亚等区域的互连互通,构筑滇中城市经济圈对外综合交通运输大通道,构建滇中城市经济圈城际交通网,形成综合交通运输一体化体系。

一、发展目标

按照“一区、两带、四城、多点”的空间发展格局,围绕建设区域性国际交通枢纽的总体目标,加快构筑“外接东南亚、南亚,内连西南及东中部腹地”的国际大通道,建设以城际铁路、高速公路为主骨架,多层次、多样化的城际交通网,强化交通枢纽功能,构建内通外畅、城乡一体、智能生态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有效支撑和保障滇中城市经济圈建设。

———到2016年,建设和完善滇中城市经济圈综合交通主骨架和干线公路网络。建设东西向陆路国际大通道,沟通“太平洋、印度洋”,建设南北向陆路大通道,连接“长三角”、“成渝”和“珠三角”。推进滇中城市经济圈高速公路主骨架建设,打通与周边省际间快速通道,构建滇中城市经济圈城际交通网络体系。

铁路营运里程达到2000公里,其中复线里程约900 公里,复线率40%;电气化率达到70%以上。实现昆明至曲靖、玉溪、楚雄、蒙自等中心城市城际铁路贯通,实现1小时交通圈。

干线公路总里程达550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600公里,实现昆明与四城市间及滇中产业聚集区之间、滇中与周边国家、滇中与周边省的高速公路连接;高等级干线公路网覆盖5万人以上城镇;实现区域内所有乡镇公路通畅,所有行政村公路通达和90%通畅,所有乡镇和90%的行政村通客运班车。充分发挥昆明长水国际机场国家门户枢纽机场的作用,开辟国际航线40条以上,建设1—2个通用通勤机场,航空服务覆盖全区域。区域内货物、旅客运输能力分别达到2亿吨、1亿人次左右。综合交通枢纽及集疏运系统逐步完善,交通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到2020年,建成网络完善、内通外畅、高效便捷的城市经济圈综合交通运输一体化体系。建成国际大通道和城际铁路网;铁路运营里程达到2600公里以上,其中,城际铁路(包括既有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里程达1500公里;建成高速公路主骨架,完善干线公路网,干线公路总里程达10000公里以上,其中,高速公路2400公里;综合枢纽5个,实现客货运输的零换乘、无缝衔接;国家门户枢纽机场1个,支线及通用通勤机场3—5个。区域货物、旅客运输能力分别达到3亿吨、1.5亿人次左右。滇中产业聚集区形成以“二纵二横”高速公路为主骨架,以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快线为重要支撑的综合交通系统。

滇中区域各种运输方式紧密衔接,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更加完备,辐射能力进一步提高,形成与省内其他城市群、与周边省区和东南亚、南亚等国家互连互通的综合交通运输一体化体系。

(见滇中城市经济圈综合交通规划示意图)

二、布局和主要任务

(一)构筑城市经济圈国际大通道

1.东西向陆路国际大通道(沟通“太平洋、印度洋”)

由云桂铁路、成昆铁路、广大铁路、长昆客运专线及广昆高速(G80)、杭瑞高速(G56)组成。由昆明主城区向西经楚雄、大理、保山、德宏等州、市,到达瑞丽国家级口岸出境经缅甸进入印度洋;向西南通过昆曼大通道进入太平洋,向东南从昆明经南宁至珠三角区域进入南太平洋。

2.南北向陆路大通道(连接长三角地区、成渝地区和珠三角地区)

由云桂、渝昆、沪昆、广大、成昆铁路及广昆高速(G80)、渝昆高速(G85)和京昆高速(G5)组成。由昆明北上经曲靖、昭通至重庆进入长三角区域,从昆明南下经红河、文山直通广西南宁进入珠三角区域。

3. 航空运输大通道

滇中城市经济圈航空运输大通道,以国家门户枢纽机场———昆明长水国际机场为中心,支线机场为基础,开辟国际航线、加密加厚国内航线网;拓展国际、国内航空货物运输,构建滇中城市经济圈“空中经济”航空运输大通道。

4. 外联陆水联运大通道

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澜沧江航道、右江航道、红河航道,打造出省出境水路通道,积极推进中缅陆水联运境外段建设,积极推动八莫港、伊洛瓦底江航道建设和整治,提升水富港、富宁港、关累港、景洪港吞吐能力,加强连接港口的铁路、公路建设,提升外联通道的陆水联运能力。

(二)构建城市经济圈城际交通网

以高速公路、城际铁路为主骨架,国省道干线公路、通用通

勤航空为补充,构建滇中城市经济圈城际交通网。

1. 铁路

构筑以“国家铁路+ 城际铁路+ 城市轨道”为主,层次分

明、功能完善的铁路交通网络。

(1)国家铁路干线网

推进以印度洋国际大通道为主轴的省际、国际铁路通道建设,构建昆明与周边南宁、贵阳、重庆、成都等城市,以及省内重点城市之间的快速铁路网络。

规划2020年铁路干线运营里程达2350公里,路网密度为2.32公里/百平方公里。

(2)城际铁路网

规划建设城际铁路“一环七射”网络,基本形成滇中城市经济圈“1小时交通圈”。

规划2020年以后具有城际功能的铁路网总里程1603公里,其中利用国铁干线1165公里,新建城际铁路438公里。

“一环”城际:昆明枢纽环线

禄劝—嵩明—宜良—澄江—晋宁—易门—禄丰—武定—禄劝,新建双线铁路,线路全长357公里。

“七射线”城际:利用既有国家铁路、新建国家铁路和新建城际铁路,开通昆明至石林、昆明至曲靖至宣威、昆明至楚雄(呈贡—富民—彩云)、昆明至会泽、昆明至罗平、昆明至玉溪、昆明至元谋至攀枝花等城际列车。

(3)城市轨道交通快线网

主要服务于昆明主城中心区与滇中产业聚集区、经济发展带之间居民对高速、高密度、大运量的轨道交通快线需求,并兼顾城际线功能。主要由昆明轨道交通线网和滇中产业聚集区轨道交通网构成。

昆明轨道交通线网:城市轨道交通普线网由14条线路组成放射普线(9条放射普线、2条穿越型快线及3条预留线)线网形态:①3条骨干线(地铁1—3号线)、2条辅助线(地铁4、5号线)、1条专线(6号线机场专线)及3条填充线(地铁7—9号线)组成。②2条穿越型快线及3条预留线(昆明至富民、昆明至宜良、昆明至海口)组成。

滇中产业聚集区轨道交通快线1号线:楚雄—苍岭—彩云—安丰营—安宁。

(4)铁路专用线

规划建设大型工业企业、产业聚集区和物流园区等铁路专用线。

(5)铁路重要车站

规划建设昆明南、昆明长水国际机场、安宁、玉溪、曲靖、楚雄、蒙自、嵩明、晋宁、勤丰营、广通等铁路重要客货运站。

(见滇中城市经济圈铁路规划示意图)

2. 公路

以高速公路通道为主骨架,以国省道为重要支撑,构建滇中城市经济圈“二环十二射八连”高速公路和普通干线公路网。

(1)高速公路

“二环”高速公路:昆明绕城高速公路(路线起于嵩明,经宜良—澄江—晋宁—安宁—桃园,止于嵩明),滇中城市经济圈环线高速(路线起于沾益,经曲靖—陆良—弥勒—华宁—通海—峨山—易门—禄丰—武定—禄劝—寻甸,止于沾益)。

“十二射线”高速公路:昆明—水富(G85),昆明—宣威普立(G56), 昆明—富源胜境关(G60), 昆明—罗平江底(G78),昆明—河口(G80、G8511),昆明—建水,昆明—磨憨(G8511), 昆明—双柏, 昆明—瑞丽(G56), 昆明—攀枝花(G5),昆明—东川格勒、昆明—茂麓。

“八连”高速公路:东川—待补—沾益,宜良—杨林—马龙,曲靖—罗平(八大河),泸西—师宗,晋宁—江川,嵩明—姚安,双柏—元谋,研和—通海。

规划2020年以后高速公路总里程3245公里,其中,已建成通车里程1656公里,在建里程680公里,规划新建里程909公里,建成后高速公路网密度为2.83公里/百平方公里。远期规划建设昆明—曲靖、昆明—玉溪、昆明—楚雄等高速公路二线。

(2)干线公路网

干线公路网以国道、省道公路规划为主,按照“主体保留、局部优化、扩大覆盖、完善网络”的思路,以实现“县县通国道”为目标,国道规划为“一射四纵五横”;按照镇镇通铺装等级公路,重点城镇通省道的目标,重新规划省道公路网络,省道规划为“三射十七纵十二横”。

2020年国道总里程4002公里,其中,已建成通车里程2073公里,规划新建里程1836公里,建成后国道路网密度为4.07公里/百平方公里。省道总里程7964公里,其中,已建成通车里程2295公里,规划新建里程5669 公里,建成后省道路网密度为8.29公里/百平方公里。

(3)公路交通枢纽

统筹公路线路与客货站场、城市公交换乘,与物流园区和保税区等运输有效衔接,在昆明、曲靖、玉溪、楚雄、红河和滇中产业聚集区布局公路交通枢纽站场、城市客货运站场。构建昆明站、昆明南站、昆明长水国际机场3大主枢纽,昆明、玉溪、楚雄、曲靖、红河5大次枢纽的客运交通枢纽,形成滇中城市经济圈对外、城际、城乡交通一体化客运体系。

(见滇中城市经济圈公路规划示意图)

3. 机场(支线及通用、通勤)

新建红河蒙自机场和元阳哈尼梯田机场,以低空空域开放为契机,在滇中适宜区域选择规划建设楚雄、宣威、江川、罗平等一批通用通勤机场,推动通用航空产业发展。

(见滇中城市经济圈机场规划示意图)

第二节 能源网络

统筹规划布局滇中城市经济圈重大能源基础设施,推进油、气、电输送网络一体化建设,加大大火电对区域内重点载能企业点对点直供,开发利用区域内能源资源,充分利用全省能源资源优势,提升管理水平,构建安全、清洁、经济、高效的一体化能源保障体系。

一、发展目标

(一)电网建设

依托现有资源和产业基础,以建成跨区域电力交换枢纽为契机,将滇中城市经济圈电网建成适度超前、安全可靠、科学合理的支撑电网。

到2016年,按照电力生产供应适度超前的原则,开工建设500千伏龙海输变电工程,满足滇中城市经济圈用电需要,提高供电能力、送电效率和供电灵活性,增强与周边电网的联系,继续加强配电网建设,经济圈电力保障体系基本完善。

到2020年,在滇中城市经济圈的东西部各新建一座500千伏变电站,加强滇中主网架与滇西电网的联系,实现滇西北水电向滇中城市经济圈直接供电,东片区接纳乌东德电站电力,完善滇中“品”字形环网为全线双环网,进一步提高滇中城市经济圈的供电能力和可靠性,成为跨区域电力交换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油气管网建设

到2016年,建成以安宁炼厂为中心的安宁—楚雄—大理—保山、安宁—昆明—曲靖、安宁—玉溪—蒙自3条成品油管道,建成昆明—玉溪、玉溪—富宁成品油管道。基本形成滇中主干支线及沿主干分布的天然气支线网架,配套分输配合等设施投入使用,实现昆明市、曲靖市、玉溪市、楚雄州及红河州北部拓展区城市燃气设施全覆盖,管道气化率超20%。

到2020年,建立起覆盖全省的成品油输送和储备网络,切实保障成品油供应和消费。天然气干支线网架形成互联互通,基本形成统一调控,实现昆明市、曲靖市、玉溪市、楚雄州及红河州北部拓展区城市管道气化率超90%。

二、空间布局

电网建设布局。以现有的骨干电网为基础,继续加强骨干电网建设,积极推动城市配网建设、改造和农网改造升级工程,提高电网抗风险能力。

成品油管网布局。以昆明为中心,形成覆盖滇中的放射性成品油管网。

天然气布局。以中缅天然气干线为主干,形成干支线网架互联互通。

三、主要任务

(一)加大电网建设力度

加强和优化滇中城市经济圈电网结构,提高输供电可靠性和电力供应保障能力,增强滇中500千伏电网与滇西、滇东电网的联系,建设500千伏昆明东部变电站,提高滇中、滇东结合部的供电能力,接纳乌东德电力,完善昆明现有“口”字形环网为全线双环网。加强配电网建设,逐步实现滇中220千伏供电网络转换为配电网络。积极推进滇中城市经济圈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建设,加快农村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安全可靠、节能环保、管理规范的新型农村电网。

(二)加快油气管网建设

完成中缅原油管道和中缅天然气管道建设,中缅原油管道一期建成每年1000万吨原油的输送能力,二期建成每年2000万吨原油的输送能力。加快形成以昆明为中心,连接主要州、市和消费区的成品油输送干线管网和集散、收储油库设施,基本实现油品输送管网化,形成与成品油输送管网相配套,以商业仓储设施为主的储油仓储设施格局。

第三节 水利设施

加快骨干水源工程建设,优化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推进一批跨流域、跨区域调水引水工程,加快推进区域水资源节约、保护、管理一体化及水利防灾减灾一体化,逐步构建滇中地区江河、湖库水资源合理配置体系,保障供水安全。

一、主要目标

2014—2016年:提高城乡供水安全保障水平,形成与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相适应的城乡供水安全保障体系,有效缓解经济社会发展供需水矛盾。

2017—2020年:初步建成滇中地区水源可靠、丰枯相济的水资源合理配置格局和与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相适应的城乡供水安全保障体系,基本满足滇中城市经济圈经济社会发展供水需求。

二、主要任务

根据滇中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水资源条件,强化水资源节约保护,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实施农业高效节水灌溉、城市节水和中水回用工程。把滇中城市经济圈水资源开发利用和配置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对本区域内现有水利工程供水能力进行挖潜,并对本区域内水源工程进行开发利用;第二层次进行较小范围的跨区域、流域调水工程建设;第三层次进行大范围、长距离跨流域调水工程建设。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初步形成与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相适应的供水保障体系。

2016年,以《全国中型水库建设总体安排意见(2013—2017年)》确定项目为重点,对现有水利工程供水能力挖潜,全面建成“十一五”开工的骨干水源工程。同时加快建设水电站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五小”水利工程,加紧实施阿岗、车马碧等一批大中型水库工程建设,开工建设滇中引水工程。

2020年,全面推进《西南五省(自治区、直辖市)重点水源工程近期建设规划》内滇中地区水源项目,全力开展滇中引水工程主干渠建设。

第四节 信息网络

以信息资源整合共享为突破口,积极推进滇中州、市通信并网工作,加强重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信息基础传输网、宽带接入网传输能力和覆盖率,在全省率先突破制约“三网融合”、“数字滇中”、“物联网”的发展瓶颈。

一、主要目标

2014—2016年:集约共享的一体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建设下一代互联网。建设城市群无线宽带城域网,实现有线、无线相结合的宽带网和有线电视双向接入网的全覆盖, “三网融合”在昆明取得突破,基本建成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国际通信枢纽、区域信息汇集中心和“宽带滇中”,实现昆明、曲靖、玉溪、楚雄区域通信一体化升位并网。

2017—2020年:全面实现“三网融合”和“数字滇中”,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全面增强, “物联网”开发利用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支撑物联网的深度应用,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国际通信枢纽、区域信息汇集中心的骨干作用显现。

二、主要任务

(一)强化信息化基础建设

加快昆明区域性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改造升级,大幅提高昆明国际出入口的承载量。依托省际干线光缆传输网络路由,进一步完善滇中城市经济圈的网络拓扑结构。加快宽带骨干网、城域网、接入网络的建设与扩容,提高网络互联互通能力。以实现昆明、曲靖、玉溪、楚雄四州、市电话升位、并网为突破口,优化改造四州市的光缆基础传输网络,实现四州市通信升位并网。积极发展下一代互联网,解决IPV4和IPV6异构网络的共存与互通问题, 加快骨干网、城域网、宽带接入网、支撑系统等的IPV6升级改造。加强宽带卫星通信系统建设,提升应急通信能力和偏远地区的宽带接入能力。完善和推进第三代第四代移动通信、移动通信长期演进技术和无线局域网等移动通信设施建设,实现县级以上城市主要区域无线局域网网络全覆盖、行政村宽带网络全覆盖。

(二)推进“数字滇中”建设

建设和完善政务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企业基础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和民生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含医疗、社会保障、旅游、文化、交通)等一批互动应用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完善电子政务云、产业服务云、民生服务云、桥头堡服务云等,及以其为重点的公共服务平台。实现滇中城市经济圈各要素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推进大数据的应用与服务。

(三)增强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

加强跨州、市行政区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等级保护和风险评估,加强网上资源的安全管理,建立和完善网络信任、网络监管、应急响应、信息安全测评、灾难恢复的安全基础防御和保障体系。

第五节 物流网络

优化物流业发展的区域布局,加强满足多式联运要求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衔接,支持物流园区等物流功能聚集区有序发展,提升物流技术与管理水平,加快建设滇中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实现物流信息集成与共享,打造我国面向东南亚、南亚的物流信息枢纽和全国区域物流信息集成中心,构建社会化、国际化、专业化、网络化、信息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一、主要目标

2014—2016年:基本建成物流资源综合利用,实现物流信息集成与共享,网络化运作的滇中城市经济圈现代物流体系,各类各层次物流枢纽、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和专业配送中心有机结合,物流效率大幅提高,第三方物流和第四方物流在物流业中的比重有所增加,物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

2017—2020年:建成面向省内外、联通国际的高效率、高质量的社会化、专业化、国际化现代物流体系;把滇中城市经济圈建设成为以昆明为中心,其他区域中心城市为依托,引领全省现代物流发展,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把昆明建设成为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和国际陆港城市,昆明、曲靖建设成为国际重要物流枢纽。

二、空间布局

以综合交通枢纽站场布局为基础,与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土地利用等规划相协调,构建涵盖滇中城市经济圈、辐射全省及国内外,衔接顺畅、利用充分、运转高效的物流体系,重点打造6大物流基地、7个重点物流园区、21个重点物流中心和若干配送中心,以及重要战略资源物流仓储设施等在内的物流网络及区域物流配送网络。

三、主要任务

(一)建设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

在交通枢纽和滇中区域核心城市重点建设一批设施现代化的综合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重点设立保税物流中心。依托优势特色产业,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产品、冶金、化工、烟草、医药等专业物流中心,推进区域物流向高标准、现代化、开放型方向发展。

(二)加快物流园区建设

整合物流存量资源、拓展增量资源、在滇中重要物流节点城市、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统筹规划建设一批以集中布局、节约用地、聚集产业、集成功能、集约经营为特征的物流园区。重点在昆明、玉溪、曲靖、楚雄、红河北部建设7个重点物流园区。

(三)特色物流中心建设

建设以鲜花、果蔬、食品、矿山、冶金、化工、生产资料等为主的21个特色物流中心。

(四)多式联运转运设施建设

依托现有的港口、铁路和公路货站、机场等交通运输设施,以昆明、楚雄等地区和综合交通枢纽为重点,建设一批集装箱多式联运中转设施和连接两种以上运输方式的转运设施,提高铁路集装箱运输能力。

第五章 产业发展一体化

充分利用特色资源禀赋和独特区位优势,加快滇中产业聚集区建设,积极引导优势生产要素向优势区域、各类园区聚集,优化产业布局,以高端产品、低碳发展为突破口,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培育优势产业集群,推动产业聚集和融合发展,构建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差异竞争、合作共赢的滇中城市经济圈产业发展新格局,提升滇中城市经济圈产业整体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夯实云南跨越发展的坚实基础。

第一节 发展目标

2014—2016年:基本建成滇中新型工业化示范区,全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引擎;产业规模明显扩大,产业优化升级步伐加快,基本形成产业分工合理,空间布局协调,配套能力显著增强的产业分工及协作体系;初步建成新兴石油化工基地,全国重要的烟草、现代生物、旅游、文化、能源和商贸物流基地,区域性资源深加工基地,承接产业转移基地和外向型特色优势产业基地;至2016年,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二、三产业力争提高5 个百分点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 的10%,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的75%左右。

2017—2020年:率先实现新型工业化,特色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成为滇中城市经济圈乃至全省重要的主导产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区域内形成分工合理、主导产业明确、竞争力显著提升的产业格局,形成多产业、大规模、高聚集的产业区。

第二节 产业布局

打破行政区划藩篱,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统筹考虑资源分布、环境容量、生态安全格局,根据产业特点促进合理布局。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以税收分成为纽带积极发展“飞地经济”。依托滇中城市经济圈“一区、两带、四城、多点”的空间发展格局,形成“一核(两区)、双廊”的产业布局。

一、一核(两区)

———昆明主城区(五华区、盘龙区、官渡区、西山区、呈贡区)。充分考虑滇池盆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实施退二进三,向外转移和扩散重化工业和一般加工业,腾出空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打造总部经济、研发中心等,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消费品工业,以及为城市服务的观光农业、种养殖业,禁止发展“两高一资”产业,成为引领全省工业新型化、服务业现代化的龙头。

———产业聚集区(西片:在安宁市、易门县、禄丰县、楚雄市区域构建。东片:在官渡区、嵩明县、寻甸县、马龙县区域构建)。统筹整合优势资源,采取重大政策措施,打造科技含量高、技术先进、产业链长、产品附加值高的特色优势产业群,大力引进世界500强和国内500强企业,着力培育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城、电子城、汽车城、生物医药城、石化城、物流商贸城等;同时,积极依托昆明长水国际机场航空运输资源以及大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以航空运输业为核心,发挥临空经济区内产业的关联效应,积极吸引、布局临空产业,大力发展航空物流业、空港配套服务业、临空高科技产业、国际商务会展业,强化产业配套,将空港经济区建成面向东南亚、南亚,连通欧亚大陆的国际航空客流、物流中心,我省重要的高端产业发展区,临空产业基地。

二、双廊

东西产业走廊。自东向西,以着力打造昆曲绿色经济示范带为突破口,以连接曲靖—昆明—楚雄的高速公路和铁路等交通为依托,重点打造高原特色农业、能源、有色和黑色金属精深加工、汽车和机械制造、石化、生物制药、现代物流业、科技创新为主的东西产业走廊,形成曲靖经昆明至楚雄的绿色经济和先进制造经济带,成为滇中城市经济圈连接黔桂、珠三角地区和拓展孟中印缅的重要轴线。

南北产业走廊。自南向北,以着力打造昆明—玉溪拓展至红河州北部旅游文化产业经济带为突破口,以昆明—玉溪—蒙自、昆明—石林—弥勒—蒙自、昆明—水富高速公路和玉溪—蒙自铁路、规划建设的渝昆铁路等交通为依托,重点打造以旅游休闲、文化创意、信息技术、卷烟、轻工、有色金属、磷化工、现代农业、生物医药、物流、生态环保、总部经济等为主的产业走廊,形成红河州北部—玉溪—昆明—会泽的旅游文化、绿色生态和现代服务经济带,成为滇中城市经济圈向川渝腹地、长三角地区发展和向越老泰柬辐射的重要轴线。

(见滇中城市经济圈产业布局图)

第三节 特色产业

发展增量、优化存量,着力围绕做优做强烟草产业,高起点适度发展重化工业,积极培育装备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壮大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等七大重点产业领域,打造特色优势产业群。

一、烟草产业

加快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建设烟草庄园,实施烟叶“2212”战略,提升我省烟叶对高端市场的影响力,提高高端卷烟比重,实施卷烟“5422”品牌发展规划,进一步提高烟草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加快烟草配套产业发展。提升云烟品牌,将红云红河集团、红塔集团进一步打造成为国内最大、国际领先的卷烟企业,建成国际领先的玉溪卷烟配套产业基地和昆明卷烟辅料交易中心,将曲靖、楚雄、红河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特色优质烟叶生产基地和亚洲最大的烟叶仓储基地。

二、冶金深加工和石油化工

按照优化存量、培育增量,提高资源保障能力,大力发展深加工,延伸产业链的思路,高起点适度发展。

有色金属。积极利用再生资源和境外资源,提高资源保障能力。提高低品位矿、共伴生矿、难选冶矿、尾矿、废渣等资源利用水平。大力发展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打造有色金属产业链群。鼓励产业向资源、能源富集地区转移。做强铜、锡、铝深加工产业,做大钛、硅等后发优势产业,做精锗、铟、铂族金属等潜在优势产业。建设昆明有色金属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研发产业中心、深加工中心及稀贵金属及新材料生产中心;曲靖为中心的铅锌、锗、铟深加工产业区;楚雄为中心的钛产业区;红河为中心的锡、铟产业区;形成滇中“三区一中心”的有色金属产业布局。

石油化工产业。以园区化、规模化、集约化为导向,依托炼油和炼化一体化项目,大力发展石化中下游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控制磷复肥生产规模,适度发展专用肥等差异化化肥,着重发展精细磷化工。调整优化传统煤化工,稳步发展新型煤化工。重点培育石油炼化及深加工产业链,重点建设曲靖煤化工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基地。

钢铁产业。控制钢铁总量,推进兼并联合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调整品种,建成以高性能工程结构钢材产品为主的面向全省和周边地区的重要钢铁工业基地。推动骨干企业利用技术优势向服务业方向发展,推动产业耦合发展。加快推进昆钢搬迁改造项目建设。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

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引领滇中城市经济圈产业优化升级重要抓手,重点培育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现代生物产业。以昆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中药现代化产业(云南)基地、红塔生物医药产业示范基地、滇中产业聚集区为载体,重点围绕生物医药、生物育种、生物制造(生物化工)和生物技术服务四大领域,全面推进信息物流、加工装备、研发创新等配套基础工程,着力打造全省生物经济发展的龙头、创新创业的高地、开放发展的窗口,特色鲜明的我国种质资源、基因资源保存与应用研究的重要基地和生物资源开发创新聚集发展示范区。

电子信息产业。依托滇中城市经济圈硅、锗等加工方面的技术基础和技术积累,加快培育和壮大红外及微光夜视、光伏、光机电一体化设备、主动式OLED、半导体照明及配套产业;依托昆明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紧跟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推进物联网、云计算、卫星导航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模式在农业、电力、物流、商贸等领域的应用,研发与物联网技术应用相结合的光电子、光机电新产品和系统。力争在手机电视天线模块、IPTV 机顶盒、家庭多媒体信息终端等产品上有所突破。积极发展远程医疗、数字视听、数字家庭、数码产品、数字家庭互动产品等消费类电子产品。通过引进相关企业,集中全力打造集成电路的材料、芯片设计、芯片制造、封测生产的完整产业链。

高端装备制造业。加快推进滇中装备制造业退城入园、产品结构调整升级,扩大滇中装备制造业的规模,提升技术水平。依托石油炼化基地、城市轨道交通、机场建设、西电东送和云电外送等重大工程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着力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积极发展以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建设一批重点产业基地,壮大滇中城市经济圈高端装备产业规模,推进全省装备制造业技术进步和向高端发展。以推进昆明、玉溪数控机床产业基地建设为依托,重点打造高档数控机床产业;以西电东送、云电外送为依托,加快发展新型超高压、特高压输变电装备产业;以民航强省建设为契机,培育发展通勤通用航空配套装备产业及民用机场装备产业;依托行业领军企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设备、高速重载铁路养护设备、金融电子装备等产业;依托我省特色产业发展和国内外市场需求,积极发展特色农林机械和成套设备、重化矿冶设备、烟草机械设备、中药制药成套设备、生物资源加工设备、中小型水电成套设备、新型节能和环保专用设备等产业;依托东南亚、南亚市场,发展汽车整车制造及特色汽车零部件等设备产业。

节能环保产业。按照国家约束性排放指标的要求,以突破工业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环境污染治理、矿山环境修复的关键共性技术为重点,加快开发、示范、推广和应用一批节能环保新技术、新装备和新产品,培育骨干企业,加快节能环保技术咨询、评估、检测等服务业的发展,做大产业规模。

新材料产业。依托滇中城市经济圈在基础金属、稀贵金属等领域的技术基础和企业集群优势,着力突破新型功能材料、结构材料制备技术,延伸产业链,培育形成科技含量高、产业链完整、规模效益好、辐射能力强、市场前景广阔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新能源产业。优化能源结构,大力推进太阳能光伏光热、风能、煤层气综合利用、生物质能、页岩气的开发利用,发展绿色新能源技术并实现产业化的新能源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旅游文化产业

以昆明—玉溪拓展至红河州北部旅游文化产业经济带为重点,围绕打造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继续推进旅游二次创业,促进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加快旅游综合改革,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文化的信息化建设和市场建设一体化发展水平,着力发展影视动漫、新闻出版、文化旅游、民族演艺、体育、休闲娱乐、节庆会展、珠宝玉石、茶文化、民族民间工艺品等十大特色主导文化产业。积极推进古滇国文化、爨文化、玉溪帽天山地质文化、石林喀斯特自然遗产文化、楚雄恐龙文化、元谋人文化、红河谷文化、曲靖三国历史文化建设。推进滇中城市经济圈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按照“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全面提升旅游、文化产业的国际化和现代化水平,打造滇中国家级旅游文化基地,建设以昆明为中心的国际性区域旅游集散中心。构建滇中城市经济圈无障碍旅游区,实行“4+1”五州市的联合促销,构建滇中统一旅游品牌。深化与国内其他地区的旅游合作,加快推进与东南亚、南亚国家的区域旅游合作,努力构建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国际区域旅游圈,建立滇中城市经济圈联系国内外的旅游产业市场网络。

加快昆明五大旅游区建设,巩固提升中部“环滇池山水城市旅游区”和南部“大石林岩溶地貌旅游区”,深化建设西部“温泉养生乡村旅游区”和东部“高原草场康体旅游区”,全面启动北部“轿子雪山生态旅游区”。打造和提升珠江源文化旅游、罗平油菜花文化旅游品牌。打造会泽古城,发展乡村旅游。立足抚仙湖—星云湖生态建设与旅游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开发康体休闲度假旅游新产品,推进中心城区生态城市旅游,围绕滇越铁路历史文化,打造哀牢山—红河谷特色文化旅游带,依托哀牢山自然保护区的优势,积极争取设立哀牢山国家公园。打造彝族文化、铜鼓文化、恐龙文化、元谋人文化等文化品牌,把楚雄风情彝州之旅———环州旅游线打造成为滇中精品旅游线路之一。

五、现代服务业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金融保险、期货、信息咨询、科技服务、大数据和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提高生产性服务业支撑滇中城市经济圈工业、农业发展的服务能力。

建立以昆明为中心、其他区域中心城市为依托的滇中物流核心圈。大力发展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中转运输等项目,推进物流向高端方向发展,大力发展花卉、烟草、钢铁等专业物流中心,做大做强第三方物流企业,积极培育第四方物流。

建设昆明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区域性金融中心。进一步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和金融市场体系,开展金融制度、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产品等创新,不断完善金融资源配置和综合服务功能,逐步建成区域性国际跨境人民币金融服务中心、区域性国际跨境人民币投融资结算中心、区域性国际货币交易中心、区域性国际票据交易中心等,做大做强金融产业,不断增强在东南亚、南亚国际金融市场的竞争力、影响力和辐射力。积极推进与周边国家双边本币结算工作,建立双边银行间的支付清算机制,推进贸易投资使用人民币,加快自由兑换进程,促进滇中城市经济圈对周边地区经济金融发展的辐射和带动能力,增强全省金融实力。

推进昆明信息产业基地、云南软件园、昆明高新五华科技园及国际生态数码基地建设。促进信息产业集群发展,把昆明打造成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信息产业高地。推动物联网产业发展,把昆明建成物联网发展的先导区和示范基地。推动跨区域电子商务发展和积极培育大数据服务产业发展。

以昆明为重点,建设商务会展基地。培育会展企业和中介组织,引入国际会展商务管理经验,培养会展专门人才,提高会展商务组织管理水平。整合会展活动,重点打造昆交会、滇池泛亚合作论坛、昆明国际旅游节等品牌,把昆明建成我国面向东南亚和南亚的区域性国际会展中心城市。

以昆明为中心,加快滇中城市经济圈中介服务业发展。鼓励发展科技、担保、评级、融资、信用保险、产权交易、劳务和人才等中介服务业。规范发展法律、会计、咨询、广告、设计、策划等专业服务。积极引进和培育运作规范、接轨国际的现代中介服务业组织,提升中介机构从业人员规模及素质,建立健全从业人员和机构准入制度及行业自律管理制度,提高行业服务水平。

六、高原特色农业

以昆曲绿色经济示范带为重点,发挥优势,夯实基础、提升产业,全力推进滇中城市经济圈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围绕优势特色产品,推进产业连片开发,加快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着力打造一批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和产业基地,壮大一批优势特色龙头企业,发展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培育一批特色优势农产品品牌,加快形成分工明确、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影响深远的高原特色农业产业体系,立足高原特色农业“十百千”行动计划实施,充分发挥昆曲绿色经济示范带在全省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中的示范引领作用。以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县和云南省新增百亿斤粮食产能县为重点,深入实施科技增粮行动,建设优质玉米和马铃薯为主要品种的高原粮仓。升级改造传统畜牧业,按照“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和粪污无害化”的要求,大力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建设一批规模养殖场,提升一批养殖基地大县的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在稳定畜产量和优质品质保障市场的普遍需求的同时,进一步加大优良畜禽资源的开发力度,突出畜牧的品牌特色,提高产品附加值。在饲草资源丰富地区,突出发展肉牛、肉羊为重点的草食畜牧业。发挥滇中地理、科技和资源的优势,通过优化布局、重点实施、示范带动,把滇中城市经济圈建设成我省重要的山地牧业生产基地。推进生态养殖、网箱养殖工程,建设我省优质高效无公害淡水渔业基地。以标准园、现代农业示范园、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为重点,加大土地增值力度,提高农机利用率,加快发展蔬菜、花卉、木本油料、高原特色观赏苗木等特色经济作物和林木,努力将滇中建设成为我省外销精细蔬菜生产基地、温带鲜切花生产基地和高效林业基地。

第四节 园区建设

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优化结构、突出特色”的思路,根据土地、水利、矿产、交通、供排水、环境容量等情况,围绕发展优势特色产业调整工业园区布局;突出抓好工业园区基础设施等配套工程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鼓励打破行政区划界线,发展跨州、市工业园区,积极引导园区招商选资工作,避免园区产业低水平重复建设,促进园区间形成产业分工协作;通过集群联盟、集成创新、聚集效应的整体综合功能聚集,推进工业集群化和园区化、园区城镇化和生态化。努力把园区建成产业要素的聚集区,企业技术创新的基地,制造业发展的载体,对外开放和承接产业转移的平台,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发展的示范区。加快建设培育形成滇中8个国家级工业园区、37个省级工业园区,实施园区发展“千百亿工程”,打造滇中10个以上销售收入超千亿元的产业园区,20个以上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产业园区。

第五节 创新资源聚集区建设

依托滇中人才、科研、院校、科技服务资源聚集的有利条件,整合科技资源,集中投入,以支撑产业发展和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昆明国家级创新型试点城市的优势,加快建设云南科技创新园,联合玉溪、曲靖、楚雄、红河,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统筹关键技术研发、创新成果产业化和市场培育,促进国内外技术、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向具有优势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链聚集,建设和完善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公共科技服务平台。研发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取得并转化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壮大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培养引进一批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团队。

加快培育和形成一批通过竞争成长起来的创新型行业领先大型企业和科技小巨人企业,充分发挥其在重大技术研发、技术集成、推进产业化等方面的作用,营造资源共享、信息畅通、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等更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和氛围。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形成产学研协同创新、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的新格局。将滇中地区建设成为全省区域创新高地,全省科技创新中的聚集、示范、辐射和带动区。

第六章 市场体系一体化

依托“一区、两带、四城、多点”为基础的区域发展布局,做大市场总体规模,加快发展批发和零售业,拓展新兴市场业态,逐步消除行政和市场壁垒,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地区之间的合理流通,提高各类市场运行效率、资源配置效率,逐步建立区域内规范合理、高效快捷的统一市场体系,全面提升滇中城市经济圈市场辐射带动能力。

第一节 批发贸易体系

以建设多层次、有特色,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为目标,做大滇中商贸流通规模,培育现代流通方式,规范批发市场管理,统筹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把滇中城市经济圈批发贸易业打造成为引领我省商贸流通业跨越式发展的先导产业。

一、发展目标

到2016年,建成20个大型批发市场,包括10个特色产品专业市场。培育30户大型批发企业,电子商务的交易份额占批发交易的比重提高到8%。批发市场基础设施全面升级,基本完成对县、乡农贸市场的改造。

到2020年,建成40个大型批发市场,包括20个特色产品专业市场。基本建成层次清晰、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特色突出的批发市场体系,重点培育一批组织规模较大、现代化水平较高、服务于生产与流通的专业市场,把滇中城市经济圈打造成为面向西南地区和东南亚、南亚的国际区域性商品集散中心。

二、主要任务

围绕昆明中心市场,以构建大型、现代化的批发市场为主要内容。围绕曲靖、玉溪、楚雄、蒙自次中心市场,以建设有特色的专业市场为主,适度发展大型交易市场。围绕区县市场,以建设规范化的消费品和生产资料市场为主,适度发展专业市场。围绕乡镇市场,以标准化的农贸市场为主,以农产品的批发贸易为增长点,适度发展日用消费品和农业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围绕农村市场,以引导和扩大农村消费需求为主,适度发展集贸市场。以培育大型批发企业为目标,支持企业的规模化生产和经营,大力鼓励小企业发展,提高组织化程度和扩大经营规模。

(一)特色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

充分利用滇中各州、市丰富的农产品资源,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改造。依托资源优势,建设各具特色的专业农产品市场。建设昆明花卉、特色果蔬、水产品、畜产品,曲靖茧丝绸、林产品、马铃薯,玉溪热带水果、野生菌、高原水产品,楚雄野生菌、干果等特色农产品批发市场。

(二)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建设

在滇中主要城市布局建设辐射面大、带动性强的大型生产资料专业批发市场,昆明重点打造化工、建材、装备制造、矿产资源等生产资料综合交易市场。曲靖、玉溪、红河等重点打造钢铁、有色、煤电、磷化、新材料等生产资料综合交易市场。昆明、玉溪、曲靖等城市布局再生资源综合交易市场。

(三)消费品批发市场建设

重点推进和提升中国昆明螺蛳湾国际商贸城、中国—东盟商贸港等大型消费品批发市场建设,曲靖、玉溪、楚雄、蒙自发展大中型服装、食品、电子产品等日用消费品综合批发市场,中小城市结合当地特色资源,发展一批产地型和销地型结合的批发市场。

(四)市场应急调运体系建设

依托滇中地区的大型流通企业和批发市场,加快构建省级区域应急调运中心、州市级应急调运库和县级应急调运点三级市场应急保供调运体系,支持建设和改造一批规模大、覆盖面广且具有公益性质的农产品集配中心、冷链物流设施等,发挥流通基础设施在满足消费需求、保障市场稳定、提高应急能力中的重要作用。

(五)重要商品储备网络建设

培育一批承担重要商品收储投放和应急调控任务的大型骨干企业,支持建设改造农产品流通设施、大型物流配送中心、重要商品储备设施等公益性流通设施,加快构建政府储备与商业代储相结合的重要商品储备网络,充分发挥储备网点调节市场供求的“蓄水池”作用。

第二节 零售贸易体系

以开拓市场、扩大消费、丰富业态、方便生活为主线,大力推进现代流通体系、零售商品市场体系、市场监测体系和商业信用体系建设。深化流通体制改革,逐步规范流通秩序,不断创新流通业态,大力推广现代流通技术,统筹城乡流通业发展。

一、发展目标

到2016年,建设3—5个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商业购物中心;3—5户大型连锁经营企业;15户左右大型综合百货零售企业;10个左右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综合性或专业性品牌展会及其商圈。

到2020年,基本建成主题明确、层次清晰、功能完善、布局合理、具有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的现代零售贸易产业体系,不断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二、主要任务

按照优先发展中心城市、梯度发展中小城市的战略思想,城市抓提升、县城抓发展、乡镇抓延伸。重点推进都市商业中心建设。提升以昆明为核心的国际商贸中心建设,促进曲靖、玉溪、楚雄、蒙自等重点城市商业中心的形成与壮大。合理布局县域商业网络,提高乡村基本零售品销售网络覆盖面。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完善社区商业网点,畅通鲜活农产品流通渠道,积极推动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批对接等直销配送方式。

(一)都市商业中心建设

培育以昆明为核心,呈贡新城为重点的金融保险、国际会展、商务贸易、旅游度假、购物餐饮商贸中心区,形成国际一流都市商业中心。积极发展以玉溪、曲靖、楚雄、蒙自为核心的商业次中心,构筑辐射带动全省的增长极,发展面向民生的商业服务业,建设品牌商品聚集地。

(二)商务及文化会展商圈建设

以昆明新国际会展中心、昆明新螺蛳湾国际商贸城、中国—东盟商贸港、昆明空港临空商贸区等为重点,在各地商贸中心、会展中心、交易市场、旅游中心整合商务会展配套资源,积极推进商业设施、旅游设施、星级酒店、大型夜市等配套项目建设,形成商业圈。

(三)农贸市场提升改造

统筹推进城乡农贸市场建设。在城中村改造、旧城改造中和住宅小区建设中,充分考虑方便群众生活的农贸市场,把农贸市场建设与项目有效衔接,同步规划、同步推进、同步建设。加大各级政府的财政投入,规范和改造县乡农贸市场,完善农产品加工、保鲜、仓储、配送等配套设施,加强农产品的检验检测,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到2016年,基本达到滇中城市经济圈农贸市场入棚、市场秩序良好、配套设施完善、产品安全达标等要求。

(四)完善城乡流通网络

依托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乡村流通工程,充分发挥物流配送中心、农家店构建的网络优势,完善城乡流通平台建设。加大城乡物流配送资源整合力度,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和统一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推进城乡流通网络建设,促进流通产业提质增效。

(五)培育壮大流通主体

培育壮大滇中城市圈范围内批发(不含石油、烟草)、零售、餐饮、住宿四大类行业中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前10强的商贸流通企业。支持企业推广应用先进流通技术,开展新技术研发,增强核心竞争力。引导企业通过连锁经营、商业特许经营和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形成统一规范管理、线上线下一体化、批量集中采购和及时快速配货的经营优势。鼓励企业加快创立自主品牌,扩展市场空间和营销网络,通过发展直销连锁、加盟连锁、兼并联合等形式拓展国内外市场。

第三节 要素市场体系

积极培育和发展资本、金融、劳动力、技术、信息、产权等要素市场,实现各类生产要素在区域内自由流通。强化昆明资本市场功能,加快建立统一的投融资平台和市场信息平台。规范股权置换、资产重组,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加强金融机构在支付清算、金融产品研发、中间业务拓展等领域的合作。设立一体化发展政府引导基金,吸引国内外资本,引导社会资本投向。鼓励区域内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跨地区、跨行业投资和重组并购。加强政策协调和制度衔接,搭建一体化的人力资源信息平台。共享公共技术服务资源,打造共同的技术服务平台,实现技术服务的市场化、专业化、一体化。通过定期轮流举办滇中城市经济圈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扩大技术市场的影响力,增加科技技术的流动性。在产权交易市场充分整合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交易平台资源,推动技术产权进场交易,依托现代化信息资源发布平台,建立规范高效统一的技术产权交易市场。

第四节 市场管理一体化

构建一体化的市场协调机制,加强政策研究、规则制定和项目建设,积极探索建立有利于实现资源高效配置的市场定价机制,加大部门和地区间的统筹协调。加强市场标准制定和促进市场信息交流。建立统一的市场准入政策、统一的市场执法标准和统一的市场协调机制,促进地区之间的市场规则规范统一,实现市场主体基础信息互联互通、市场监管信息共认共享、市场监管措施联动、消费者权益保护异地受理处置、行政执法相互协作与支援的市场一体化管理新模式。

第七章 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一体化

优化和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设施资源配置,构建资源共享、制度对接、要素趋同、流转顺畅、城乡统一、待遇互认、公平透明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创新社会管理,构建区域协调一致的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机制,形成社会服务和管理合力,为区域和谐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014—2016年:在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一体化发展重点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和示范效益,初步建立服务要素均等化的体制机制,建立社会管理协调机制和联动制度。推进教育领域师资交流、职教资源设施共建共享。区域内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6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高等教育质量明显提高,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0年以上。实施医疗卫生领域检查检验结果互认、重大疾病防控联合行动和资源设施共享。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5.2张,每千人口医生数达到2人、护士数达到1.8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达标率95%以上。人口素质提高,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5岁。人力资源信息、职业资格认定、社会保险互认、区域内转移接续政策制度统一。

2017—2020年:实现教育、医疗卫生、社保、文化、体育、生活保障等领域的基本公共服务在区域内居民享受水平底线均等,无障碍享有。基层基本社会公共服务和管理全面联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城乡对接。区域社会管理打破行政区划界限,社会协同管理机制运行通达,滇中城市经济圈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一体化经验和模式对全省起到较强示范推动作用。

第一节 基本公共服务设施

坚持均衡共享原则,合理配置基本公共服务资源,不断缩小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推动滇中城市经济圈基本公共服务资源由按行政区域配置向按区域人口、经济分布转变。

一、教育设施建设

推进优质幼儿园和早期教育服务中心建设,面向常住人口,合理规划幼儿园布局。按照高起点、标准化的要求,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逐步实现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依托本科示范院校,建成四个省级中小学幼儿教师教育发展中心。整合优化区域内中等职业教育资源,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区域职教园区建设,初步建成省、州市两级职业教育基地,构建中高职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增强高校与企业、政府和国外机构的沟通合作能力,提升高校科技协同创新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把滇中城市经济圈打造成为支撑全省文化科技发展的重要区域。

二、医疗卫生设施建设

加强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提高医疗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健全以加强县级医院能力建设、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立完善区域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体系,加快省级医疗卫生应急备灾救灾中心综合项目建设,改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妇幼保健机构的设施条件。把握发展健康产业的机遇,促进老年病、康复和护理专业的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

三、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

建立健全适应各类劳动者不同需求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在滇中城市经济圈建设县乡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州市级人力资源市场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及以中高级技能培训为主的培训示范基地,面向全区域提供就业、职业培训、技能鉴定和人力资源等服务。

合理布局各级敬老院服务机构,建设跨行政区的福利收养和养老示范项目,建立区域统一的福利和养老信息系统,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养老服务设施及机构建设。建立内容统一、集中部署、数据共享、部门联动的生活保障服务系统和决策支持平台,实现科学管理和有效保障。探索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异地安置保障,尝试跨区域建设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公租住房,逐步打破住房保障受本地户籍限制,实现低收入困难家庭在区域内异地享有住房保障。

四、文化体育设施建设

围绕满足区域内不同群体文化体育服务需求,强化昆明文化体育服务功能,加快曲靖、玉溪、楚雄等中心城市现代化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健全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加强各类文化馆(站)和广播电视台(站)、互联网等公共文化信息服务点和卫星接收设施公共服务管理系统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整合乡镇各方资源,组建多种活动于一体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建立健全州市、县、乡、村四级公共体育场地设施为主,行业(单位)、社会各类体育场地设施为辅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网络。

第二节 要素流动和资源共享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资源与要素的共享和相互开放,促进资源要素流动,充分发挥基本公共服务资源的效用,实现滇中城市经济圈公共服务资源共享。

一、教育资源共享

建立统一招生、生源互相流动、教师交流等制度,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支持有较好基础教育资源条件的地方组建基础教育集团,以联合办学、合作办学等形式,推进区域内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共享。加强区域内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校际合作办学。探索建立区域内大学联盟,以共同开发教材和学分互认、课程互选、搭建科研合作和资源共享平台为重点,实现优质办学资源互补。

二、医疗卫生资源共享

建立卫生信息一体化网络,实现卫生信息资源共享。依托省级卫生信息平台,建立滇中区域卫生信息化中心,加强信息标准化和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完善以疾病控制网络为主体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提高预测预警和分析报告能力,实现卫生信息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促进大中城市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合作和技术支持。建立健全区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处置、指挥调度系统与紧急医疗救援网络,整合大型医疗卫生检查检验资源,促进检查结果互认、重大疾病防控联合行动和医疗卫生设施共享机制。推进居民健康卡建设,实现医疗过程的身份识别、医疗费用结算、预约服务、信息查询等,方便居民看病就医与健康管理。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制度,以率先推动社会保障卡“一卡通”、以及检验检查结果互认为突破口,实现医疗保险关系区域内无障碍转,移降低群众就医成本,提高诊疗效率,方便群众看病。

三、就业和社会保障统筹

加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设,建立州市、县、乡、村四级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区域间统一、开放、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和完备的网上服务平台,全面实现业务办理信息化和业务信息实时共享,加强失业动态监测和就业统计分析,选择部分州、市、县、区进行试点,建设区域远程职业培训公共平台,建立区域统一的培训服务体系。加强统筹协调,加快形成职业资格认定、劳动合同、社会保险征缴、劳动争议处理等方面的衔接和处置机制。

按照中央和省有关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统筹发展的要求,着力破除区域、城乡社会保障分割体制障碍,建立完善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失业等社会保险关系跨区域无障碍转移机制,加快社会保障同城化进程。加大各类社会保险的统筹工作力度,探索建立城乡统筹的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和参保缴费政策,逐步缩小滇中州市间、城乡间社会保障差距。实现住房保障对象资格异地互认。建立并完善区域人口计生数据中心,实现数据共享、管理共通的人口计生服务管理新机制,提高人口计生动态监测和预警预报能力,引导人口合理分布、迁移,免费享受基本人口计生技术服务。

四、文化体育资源共享

以文体数字资源平台为核心,以基层文体服务网点建设为重点,整合全省文化资源,推进区域联网图书馆建设,实行数字图书网上“一卡通”服务。整合区域城市广播电视和电信网络资源,共同建设,分级管理,发挥整体效益。建立区域体育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全面推进各类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全面实现体育场地设施资源共享。

第三节 社会管理创新

着眼于解决跨行政区社会公共事务,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完善公共治理结构,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形成区域社会管理和服务合力,逐步推动区域内社会管理一体化建设。

一、健全多主体构成的社会管理体制

强化区域共管共治意识,理顺州、市政府之间及其与相关利益群体之间的联动互助关系,构建政府统一协调,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多层次参与,共同推进区域和谐稳定的组织体系。建立各州、市社会管理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探索成立区域公共事务管理服务中心。加大区域性社会组织培育力度,优先发展经济类、公益慈善类、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城乡社区组织,提高区域性社会事务的社会参与水平和自我管理能力,促进区域和谐共建。

二、建立协调统一的社会管理机制

探索建立统一的公共事务综合服务管理中心,满足各类组织和群体参与社会管理的需求,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使群众问题能反映、矛盾能化解、权益有保障。制定处理跨行政区社会事务的统一规范与程序,明确区际社会冲突的受理、调查、协商及处理机制。建立统一的区域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影响社会稳定的矛盾问题,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预防、化解矛盾纠纷。创新跨行政区社会管理的合作方式,通过委托性合作、协议性合作和参与性合作,促进区域社会管理和服务一体化。

三、健全跨区域公共危机管理体系

强化跨行政区公共危机管理意识,加快建立健全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公共危机一体化整体联动防控机制。构建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多元参与、权责明确的指挥、处理、协调组织体系。制定综合应急处置预案,建立应急技术支持系统,明确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建设公共信息平台和信息共享机制,强化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的保障,提高对突发事件的预测预判、现场指挥、依法处置和舆论引导能力。建立综合风险管理系统和应急救助指挥系统;加强救灾物资储备及应急避难场所网络建设,切实提升政府、企业、公众识灾避险与自救互救能力。

第八章 城乡建设一体化

突破城乡二元结构,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功能,将城乡建设一体化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促进投资增长的重要手段,促进产业发展、就业吸纳和人口聚集相统一的重要载体,以建设高原生态宜居城市群为重点,做强城市群、做优中小城市、做特小镇、做美乡村,构建布局合理、功能互补、山坝结合、城乡一体、特色鲜明的城镇体系,形成“城镇村落一体化、山水田园一幅画”的发展新格局。

加快昆明省域中心城市和曲靖、玉溪、楚雄、红河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进一步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和配套水平,完善城市功能,扩展昆明城市辐射能力和发展空间,加快建设以昆明为中心的1小时经济圈。到2020 年,力争将昆明(五华区、盘龙区、西山区、官渡区、呈贡区)建成500万人口的省会城市和唯一特大型城市,建设曲靖珠江源大城市、玉溪现代宜居城市、楚雄彝族风情城市,率先形成滇中产业聚集区、麒(麟)沾(益)马(龙)、红(塔)江(川) 通(海)澄(江)、楚(雄) 南(华)双(柏)牟(定)广(通)、个(旧)开(远)蒙(自)建(水)五个“一百平方千米、一百万人口”的一体化城市组团。推进禄(劝)武(定)城市一体化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第一节 城镇体系建设

统筹区域城乡空间,综合利用低丘缓坡山地,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引导城镇、村庄向坝区边缘适建山地发展,做优核心城市、做大区域中心城市、做强县城、做特集镇,形成以核心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为重点、中小城镇为骨干,梯次明显、功能互补、共生共荣、结构合理的城镇体系。

一、优化城镇体系结构

加快建设由省域中心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构成的四级城镇体系,推动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扩展昆明城市辐射能力和发展空间,加强安宁—晋宁—澄江—宜良—嵩明的交通联系,加快建设以昆明为中心的1小时经济圈、积极引导产业和人口适当向外围疏散,缓解中心城区和滇池的治理压力。加快曲靖、玉溪、楚雄、红河四大中心城市发展,完善城市功能,打造优势产业,壮大经济实力,带动区域发展,建设麒麟区、红塔区、楚雄市、蒙自市为中心的半小时经济圈,促进城市组团式发展。按照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和环境容量,通过扩容提质,加快对新的城镇化增长空间的引导和培育,积极推进省管县改革,壮大县域经济,大力发展县级市和县城,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建设一批各具特色、功能完善的中小城市。把小城镇作为沟通城乡、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节点,择优培育一批重点镇和中心镇,按照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功能健全、突出特色的要求,通过乡镇合并、产业聚集、小城镇周边村庄聚集、居民点安置等方式扩大一般镇的总体规模,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水平,形成对区域城镇发展的强力支撑。

二、强化重点城镇功能作用

按照错位发展和依托现状的原则,结合自身区位、设施现状和经济发展形势,形成彼此开放、联系紧密的城镇地域系统。强化昆明辐射带动力,优化产业、人口空间布局,适当控制主城区的人口规模,推动传统产业外移,打造区域性国际城市。加快曲靖、玉溪、楚雄、红河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适度拓展城市空间,壮大产业规模,增强人口、产业聚集能力,带动周边城镇同城化发展。加大县城和重点镇的建设力度,优先发展具有较强人口吸纳能力、有产业支撑和发展空间的县城和重点镇。促进县城和重点镇之间的产业协作,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完善县城和重点镇的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配套功能,提高县城和重点镇的吸引力。加强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重视历史文脉的继承和发展,弘扬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特色,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彰显文化魅力。

三、推进山地城镇建设

按照形成“城在山中、房在林中、水在城中、人在绿中”的独特城镇风貌的总体要求,以特色城镇建设为重点和切入点,科学规划布局,彰显各自山水景观、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特色。引导城镇向低丘缓坡山地发展,充分利用自然山势、水系建设高效的城市道路和供排水系统,保障山地城镇的安全性。依托自然地形依山就势,建设与自然风光有机结合的山水田园城镇。对坝区耕地实行特殊保护,城镇建设尽量避免占用优质耕地,确保基本农田数目数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鼓励城镇新增建设用地利用周边适建山地、坡地和荒地,支持城镇组团向山地发展。积极引导工业向产业园区集中,园区向缓坡布局,实行单位面积土地最低投资限额,鼓励企业投资建设多层标准厂房。

四、加快滇中产业聚集区城镇建设

按照城乡统筹、产城融合、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要求,重点打造两片区、八大组团(东片区的嵩明—空港组团、寻甸组团、马龙组团,西片区的安宁组团、易门组团、禄丰组团、楚雄组团、碧城组团),在推进区域产城融合、高原山地生态宜居智慧型城镇建设上作出示范。重点加强聚集区核心组团嵩明—空港组团、安宁组团与昆明主城区的良性互动,共建滇中昆明大都市圈。到2020年,滇中产业聚集区城市建成区面积力争达到100平方公里以上,通过产业发展聚集城镇人口100万。

(见滇中产业聚集区〔新区〕总体空间布局图)

第二节 人口流动与聚集

坚持以人为本,根据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人口有序流动与合理聚集,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首要任务,促进产业发展、就业吸纳和人口聚集相统一,实现城市化快速发展。

一、扩大城镇人口规模

加快滇中城市经济圈人口城镇化进程,2016年区域城镇人口达到1285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9%左右;2020年区域城镇人口达到1560万人,城镇化率达到67%左右。

二、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向城市居民转变

以产业为支撑,大力发展城镇经济,使进城农村居民能够充分就业。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引导非农产业和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聚集,鼓励返乡农民工就近就地创业就业。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户籍限制,引导农业转移人口随就业在各级城镇合理有序流动。为农村转户进城居民提供就业、教育、医疗、养老、低保、住房等市民保障,同时在身份置换后一定时期内继续享有土地权、林权、宅基地、计划生育政策。鼓励农民带着资本资产资金进城,增强农民进城发展的资本实力,成为城市发展的动力。积极探索建立健全农民变市民的体制机制,让农民真正进得来、住得下、留得住、过得好,充分享受城镇公共服务。

第三节 乡村规划建设

科学规划村庄布局,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综合整治投入力度,统筹城乡建设管理,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一、积极引导农村居民向小城镇聚居

合理确定镇村规模等级结构,有选择、有重点的发展重点中心镇和一般乡镇。明确各城镇的定位与产业重点,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吸引周边农村人口向城镇聚居,集约利用农村建设用地,服务周边农村地区,强化公共服务能力,走特色城镇化道路。统筹安排增减挂钩及农村土地整治的规模、布局和时序,大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拓展城镇建设用地新空间。

二、完善村庄布局规划和配套设施建设

优化乡村空间结构,完善村庄布点,积极引导农民适度集中居住,提高村庄建设用地利用率,减少居民点建设用地。对于地处工业规划区、城镇规划区的村庄按有关规划加快拆迁和改造步伐,建设与城镇建筑风格相融合的新型社区;对于地处农业发展区、生态保护区的村庄,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建设具有云南高原特色、适合生产和人居的新型村庄;保护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和民族特色的传统村寨。深入实施水、电、路、气工程建设,大力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农村集中式供水、农村电网改造和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工程,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继续加强农村公路建设,提高建制村路面硬化水平,继续加强农村客运站建设,提高农村地区客运服务水平和能力。加大环境综合整治投入,加快推进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工程建设,加快改水、改厨、改厕、改圈,推行垃圾集中处理。

第九章 生态环保一体化

加大科技支撑力度,完善生态安全格局,加强跨界水污染和区域性大气复合污染整治,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搭建环境监管协作平台,推进区域环境保护一体化进程,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共建生态文明家园。

2014—2016年:跨界水污染综合整治取得突破性进展,抚仙湖、阳宗海水质保持稳定,滇池、星云湖、杞麓湖、异龙湖水质得到改善;三大水系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超过70%;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城镇污水处理率超过85%;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100%;空气质量有所改善;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基本形成,环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

2017—2020年:六大高原湖泊水质进一步改善,三大水系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超过85%,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城镇污水处理率超过90%,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系统步入良性循环,生态文明迈上新台阶。

第一节 生态安全格局

构建以“三江”、“六湖”、“三大水系分水岭”为骨架,由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重点环境功能保护区、重要生态安全节点为支撑的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以环境分区控制为基础,优化经济发展布局和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低水耗、低排放型经济,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减缓和避免对重要生态(环境)功能保护区域的影响,提升滇中城市经济圈生态(环境)承载力。

第二节 区域生态同保共育

统筹实施生态同保共育,推进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强化跨行政区域自然保护区的共建共管,优化区域景观生态格局,加强退化陆地生态系统修复,合力构筑整体联结的生态安全体系,维护区域生态安全。

一、推进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

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防护林体系建设、水土保持、石漠化治理等生态工程,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强森林火灾防控和救灾能力。加强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的保护与管理,加强生态监测、生态质量评估,推进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增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态功能,防止生态灾害。

二、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

整合相邻的地方级自然保护区,新建一批生物走廊带。推进跨行政区域自然保护区的共建共管,消除不同区域的保护能力差别。强化自然保护区的规范化建设,切实重视自然保护区以外重要环境的保护,加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保护与建设,构建不同形式的保护地体系。

三、优化区域景观生态格局

保护和修复区内由各类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自然山体、湖滨湿地、基本农田构成的大型绿地景观,规划建设工业园区与城市,工业园区与农村,城市之间和城市各组团之间生态隔离区,完善交通道路、河流沿岸的绿地系统建设,加强廊道原生绿地保护、抚育,实施多样化绿化种植,建设生态和开敞空间优先、自然绿地和人工绿地相结合的城市绿地系统。

四、加快退化陆地生态系统修复

全面启动滇中城市经济圈内石漠化治理。加快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整治和“三江”河谷地区、石漠化地区、东川泥石流灾害易发地区等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综合治理。以东川铜矿区、会泽铅锌矿区等为重点开展历史遗留矿山恢复治理,开展重金属矿区废弃地土壤污染防治试点示范。加强交通、水利等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对水土保持影响的预警、监测和防治。

第三节 区域环境联防联控

推进以跨界水污染防治、大气复合污染治理、废弃物处置、金属污染治理、森林火灾防范等为重点的区域环境联防联控,推进环境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一、统筹三江六湖水污染治理

优化水环境功能区,实施水环境分区分类保护策略。统筹金沙江、珠江、元江三大水系水污染防治,在南盘江、牛栏江、螳螂川—普渡河等流域建立污染综合治理上下游地区联动的协调协作机制,实施流域跨界断面水质补偿,强化跨界断面考核制度,大幅度削减点源污染负荷,积极开展农村面源污染防治,污染支流综合整治和黑臭型城镇河道污染治理。按照“一湖一策”的原则,以滇池治理为重点,推进六湖泊水污染防治,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加快推进抚仙湖湖滨缓冲带内“退田、退房、退塘”还湖工程(一期)、杞麓湖污染底泥清淤工程。到2016年,跨界水污染综合整治取得突破性进展,三大水系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超过70%;到2020年三大水系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超过85%。

二、建立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体系

以火电、钢铁、有色、水泥、化工等为重点防控行业,加强对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等污染物防控,在主要城区实施清洁能源替代,加大机动车尾气治理和施工扬尘控制力度,强化PM2.5监测预报和防治。推进滇中城市经济圈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建立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协调机制,构建滇中城市经济圈大气复合污染综合体系,减轻酸雨污染,逐步解决区域大气复合污染问题。

三、推进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处理处置

加强大宗、短缺、稀贵金属等重要金属共伴生矿和非金属共伴生矿的综合利用,加大粉煤灰、煤矸石、磷石膏、电石渣、磷渣、冶炼渣等大宗固体废物堆存的污染防治,积极推进各种建筑废物、木材加工废物及桔杆、畜禽粪便等农业废物综合利用。加快曲靖危险废物处置中心和楚雄、玉溪医疗废物处理设施建设,取缔废铅酸蓄电池非法拆解企业,加强砷渣、铬渣等历史堆存和遗留危险废物安全处置。规范社会源危险废物管理机制,强化危险化学品生产、储运、使用、运输过程的环境风险监管。

四、加强重金属污染治理

以铅、汞、镉、铬和类金属砷为重点防控对象,加大有色金属采选、冶炼及压延加工,黑色金属采选、冶炼及压延加工,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重金属污染源的防控力度,将重金属污染防治的目标分解落实到各个重点防控地区和流域,因地制宜开展工程防治技术、物理化学修复技术、生物修复及多项组合修复技术的试点示范,逐步解决历史遗留污染问题,努力实现重点防控区重金属污染防控目标。

五、统筹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把生态理念融入城镇建设,完善城乡环境基础设施一体化规划与建设,推行绿色、低能耗、生态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环境保护,鼓励相邻区域打破行政区限制,共建污水处理设施和生活垃圾处置系统;以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为切入点,大力推进农田整治,巩固和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全面推进河道生态湿地、湿地公园、滨河绿化带规划建设,打造城市河流生态景观带,推进城乡园林绿化及人居生态环境建设,提升公共绿地服务功能。全面开展生态、绿色系列创建活动,提升生态文明水平。

六、加强难降解有机物污染防控

建立难降解有机物污染源清单,依法加强对农药的生产、流通、使用监管。完善难降解有机物污染监督性监测体系和监控网络,提高难降解有机物监督管理和执法能力,防范新型污染物污染风险。

七、搭建环境监管一体化平台

健全优化区域环境质量监测体系和网络,加强污染源在线监测能力建设,加强基层执法机构及能力建设,强化核与辐射环境监管,建立梯度和布局合理的滇中城市经济圈环境应急指挥体系和统一的环境信息共享与发布机制,系统提升区域环境监管水平,推进区域环境监测网络一体化,统一区域环境监察执法,强化区域环境预警应急响应联动,实现区域环境信息共享,搭建标准统一、上下联动、横向联合、协同有序、运转高效、执行有力的环境监管一体化平台,为一体化环境管理提供坚强保障。

第十章 对外开放合作

以国家实施“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为契机,以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中国长江经济新支撑带、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建设作为滇中开放合作的重要着力点,拓展对外合作层次,提高对外合作水平,创新对外合作机制,增强滇中城市经济圈对省内的辐射带动作用和对省外、境外的开放合作活力。

第一节 拓展对外合作层次

以国际通道、合作平台、产业基地、交流平台建设为依托,以通道经济建设为战略部署,以发展外向型经济和产业基地为基础,加大与东盟、南亚和世界各国经贸合作力度,扩大对外开放规模。充分发挥滇中城市经济圈作为桥头堡建设核心区的引领作用,促进滇中城市经济圈与国际国内、省内区域联动,开放开发并重,培育具有内陆特点的开放型经济,实现内外区域合作共赢发展,进一步提升滇中城市经济圈在全国开放开发格局中的战略地位。

充分发挥滇中的区位优势,依托昆明至瑞丽辐射缅甸皎漂、昆明至磨憨辐射泰国曼谷、昆明至河口辐射越南河内、昆明至腾冲辐射缅甸密支那连接南亚四条对外开放经济走廊,昆明—昭通—成渝和长三角、昆明—文山—北部湾和珠三角、昆明—丽江—迪庆—滇川藏大香格里拉三条对内连接的经济走廊,以优势特色产业合作和融合发展为核心,以项目合作为重点,全面推进与东盟特别是大湄公河次区域以及南亚地区在交通、矿冶、农业、旅游、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各领域的合作,努力扩大贸易和相互投资的规模和水平。加强与东南亚、南亚国家的服务贸易对接,大力推动物流业、金融保险业、邮电通讯业、跨境旅游业、餐饮娱乐业、酒店宾馆业等方面的合作。积极推进昆明、红河综合保税区以及昆明商贸服务业聚集区建设,推动设立昆明地区海关,加快完善昆明王家营等区域口岸后续监管设施建设,以申报国家旅游购物、市场采购贸易和跨境电子商务政策为支撑,加强内外贸统筹联动发展。充分发挥昆明花卉、蔬菜和玉溪蔬菜基地等3个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作用,继续培育农产品出口质量安全示范区,不断完善基地产业配套体系,提升产业聚集,增强基地龙头示范和带动能力。积极探索和推动面向东盟、南亚服务为主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中心建设。全面提升滇中城市经济圈参与国际区域合作的水平和层次,结合沿边开放平台建设,推进与瑞丽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临沧边境经济合作区,以及申报中的中越河口—老街跨境经济合作区、勐腊(磨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猴桥边境合作区等的产业联动和优势互补。鼓励滇企“走出去”,承揽境外公路、铁路、电力等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带动省内商品、技术和服务出口,推广中国标准,唱响云南装备。深化与周边省区及省内滇西、滇东南、滇西北、滇西南、滇东北几大区域的经济合作,共谋发展、互利共赢的发展内涵。充分发挥昆明市作为全国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作用,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步伐,积极融入珠江—西江经济带、长江新经济支撑带,推动成昆经济带、昆渝经济带、南昆经济带建设。加强珠江中上游、金沙江中游干热河谷资源的联动综合开发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合作。

发挥我省连接东南亚、南亚20多亿人口大市场的优势,把滇中城市经济圈建设成为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核心区。发挥滇中城市经济圈北连长江经济新支撑带、西接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优势,通过长江黄金水道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将沿海的经济优势与中西部的资源优势结合起来,沟通东中西三大区域,实现沿海、沿江、沿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进一步拓展长三角及沿海市场,成渝、武汉城市群等内陆腹地市场以及东南亚、南亚等境外市场,支持电力、交通、建筑、旅游、文化、冶金深加工、石油化工、生物、轻纺等行业间和企业间开展多形式合作。通过对外投资、技术转让、工程承包等方式到东南亚、南亚合作开发和建立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研发中心和营销网络,促进“走出去”的产业聚集发展和滇中产业结构调整及转型升级。

第二节 提高对外合作水平

加快在滇中培育形成一批在国际市场上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知名品牌产品和企业。进一步优化进出口和进出省商品结构,重点支持自主性高技术产品、高附加值产品、特色优势产品和服务贸易扩大出口、出省,支持资源性产品、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及零部件扩大进口,着力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外贸竞争新优势,加强内外贸结合商品市场建设,大力开展保税物流、保市场采购、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型贸易方式,扩大外贸规模,提升外贸质量。努力推动利用外资由单纯注重规模向强化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转变,由孤立引进项目向培植产业集群转变,由发展制造业为主向制造业与服务业并重发展转变。坚持引资与引智相结合,大幅提高利用投资规模和水平。支持滇中区域内有条件的各类机构、企业到区域外寻求新的发展合作空间,推动区域、次区域基础设施投资合作,积极参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建设,重点发展与毗邻国家间的投资合作,提升滇中城市经济圈参与区域间经济社会合作的能力和水平。

第三节 创新对外合作机制

建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的市场调节机制。通过减少阻隔生产要素流动的体制障碍,推动区域间在产业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制定方面的合作与互认。推动建立跨区域的行业协会,突出各区域行业协会、市场中介组织的合作。围绕劳动力资源自由流动、优化配置的需求,推进与邻省劳务信息共享、劳务服务一体化发展。

建立跨区域常态协调机制。滇中城市经济圈与周边各省区定期进行会谈协商,分别研究和部署各层次合作问题,建立不同层次合作主体之间良好的沟通机制,保证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充分利用现有的GMS合作机制和与周边国家各层次的合作机制,完善与东南亚、南亚国家的对外开放协作,建立滇中经济圈涉外大项目推进机制。建立高层联席会议制度,研究、协调、部署跨区域合作的发展规划、重大举措、重大工程项目和协同政策。

建设区域信息交流合作机制。推动建立基础设施、产业合作、防灾减灾、生态环保等领域的信息应用系统和信息沟通渠道,实现区域各领域信息互通共享、业务互动协作以及联合监管,建设区域合作的综合信息平台,及时有效地共享信息资源,利用统一的信息交流合作机制形成聚合力。

建立产业间企业间的合作机制。推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构建包含技术、品牌、生产、专利、资源利用、经营管理、销售网络等在内的产业链。建立重大项目协调服务机制,对重大项目、重点企业、重大事项进行跟进服务。促进企业在重大项目上开展协同合作,共同开拓国际市场和抵御防范市场风险。

建立跨区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共同推进长江上游、珠江中上游水土保持区域合作和综合治理,探索建立下游对上游、生态受益地区对生态保护地区的生态补偿机制。共同建立环境污染利益补偿机制以及相互监督、相互合作的污染监管治理合作机制,最终形成“上游为下游负责、下游监督上游”的责任监督制。

第十一章 规划实施

滇中城市经济圈建设事关全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大局,涉及到多个行政区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工作任务重,实施难度大。各地各部门必须统一认识、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加快完善体制机制,为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提供切实保障。

第一节 组织保障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协调领导小组议事常态机制,负责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发展重大事项的决策,对涉及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重大政策和项目,帮助协调向国家争取,统筹调剂和安排好中央、省重大项目建设资金;研究决策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支持政策;协调和强化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进程中各州、市之间的衔接配合关系、“一区、两带、四城、多点”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平衡关系;组织好规划宣传,形成全社会关心规划、参与实施和共同监督的良好氛围。确保滇中产业聚集区、昆曲绿色经济示范带、昆明—玉溪拓展至红河州北部旅游文化产业经济带、滇中同城化建设在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统领下,形成总体发展上指向一致、空间布局上相互协调、开发时序上科学有序的管理格局。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协调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建设总体规划的编制,组织落实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建设工作方案,跟踪掌握、督促检查、推进落实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建设等日常工作。

认真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有关部门、“4+1”五州市政府和滇中产业新区管委会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协调一致,根据省人民政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结合实际,及时组织实施,并将执行情况列入年终工作考评的重要内容。明确滇中“4+1”五州市长和滇中产业新区管委会主任作为推进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第一责任人,对本区域一体化发展工作负总责。

第二节 体制机制

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打破行政区束缚,加强利益协调,废除有碍一体化发展的地方性法规,研究制定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条例,建立健全有利于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制度体系。

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强化跨地区、跨部门联动与合作,提升区域行政管理效率和水平。鼓励跨行政区经济合作开发模式创新,积极探索区域经济社会共管协作模式,支持对经济联系紧密的相邻县乡探索实行跨行政区托管。

推进财税体制改革,促进区域经济聚集和社会均衡发展。制定跨行政区的产业园区、产业链条的税收分享办法,健全产业合理分工的利益补偿和分享机制。研究推出有利于促进一体化发展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相对落后地区的扶持力度。

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设立统一的对外招商引资平台和项目审批制度,研究设立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基金,专项用于引导、支持有利于突破制约区域实现一体化发展的共性、关键性、全局性、战略性重大工程和项目的实施。引导市场主体积极参与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建设,促进产业优化布局。由省国资委牵头, “4+1”五州市和滇中产业聚集区(新区)按照财税收入比重共同出资组建跨区投融资机构,通过市场化方式,推进滇中城市经济圈跨区大型综合项目建设。

不断增强金融保障能力。加大对银行机构的招商力度,吸引境内外有实力的银行机构在滇中设立法人机构或者区域性分支机构,打造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区域性银行机构总部集中区。深化地方金融机构改革,引进战略投资者,通过增资扩股、改善公司治理结构等途径,做大做强地方金融机构。优化保险主体结构,吸引境内外保险机构在昆明设立区域性总部、后援服务中心和培训基地。探索非上市公司股份转让的有效途径。强化股权投资类企业发展,着力加大国内大型金融机构在滇中设立各类股权投资类企业的招商力度。鼓励各银行机构设立村镇银行,发展小额贷款公司。

完善绩效考核办法,建立有利于推进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机制和绩效评估体系。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紧研究、制定并建立推进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目标任务落实的重点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对涉及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重点工作和重大项目,实行动态跟踪管理并对实施情况进行评估。

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由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建立滇中“4+1”五州市政府和滇中产业新区管委会主要领导年度联席会议、分管领导季度对接会议制度,研究共同推进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建设的思路和措施,解决资源开发、产业发展、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共同市场开拓等涉及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问题。在此基础上,建立滇中“4+1”五州市政府部门和滇中产业新区管委会部门之间的经常性沟通制度,为区域的协调有序发展,深化区域协作关系发挥积极作用。

第三节 政策支撑

省直有关部门、“4+1”五州市政府和滇中产业新区管委会要按照本规划确定的总体目标和发展重点,加紧研究有利于促进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产业、土地、财税、价格、人力资源、投资、金融、科技、水利、生态环保、城镇化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形成政策合力。

加强部门协作配合。省发展改革委和省政府研究室牵头研究制定加快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实施意见;省发展改革委负责重大工程项目的组织协调工作;省工业和信息化委负责制定滇中城市经济圈重大工业项目布局的指导性意见;省公安厅负责研究创新滇中城市经济圈内放宽户籍管理、促进人员自由流动的实施办法;省财政厅、地税局负责研究制定支持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财税办法;省教育厅负责研究出台促进滇中城市经济圈教育均等化和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实施办法;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负责制定出台促进滇中城市经济圈居民就业、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等一体化管理办法;省农业厅、林业厅等部门负责研究出台促进滇中城市经济圈农业产业化、林业产业化基地合理布局、互促共进的实施办法;其他省直有关部门要积极指导滇中“4+1”五州市和滇中产业聚集区(新区)开展工商执法、卫生计生、社会救助等跨区域合作。

尽快编制专项规划及贯彻实施方案。围绕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总体规划确定的“一区、两带、四城、多点”的发展格局和“六个一体化”发展目标任务,加快编制一批专项规划,并加强规划之间的衔接,增强规划合力。同时,滇中“4+1”五州市和滇中产业聚集区(新区)应立足于本地实际情况与发展的现实条件,并根据发展需要,尽快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要在功能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城镇体系、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与省级各项规划进行充分衔接、协调。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