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之免疫调节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高中生物体液的概念以及组成结构 高中生物之免疫调节

高中生物之免疫调节

2024-06-17 21:0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要点诠释(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的比较):

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 特点 人类长期进化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一种防御机制。 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特定病原体,而是对 多种病原体都有一定防御作用。 在非特异性免疫基础上建立的,个体接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后获得的防御机制。 出生后产生,通常只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 作用强度 弱 强 作用时间 短 长 作用范围 较广 (多数情况下,可以防止病原体对机体的侵袭) 较窄 (针对性强) 结构基础 人体第一、二道防线 人体第三道防线 联系 特异性免疫在非特异性免疫基础上形成。其形成过程反过来又可以增强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

(2)监控和清除功能

免疫系统可监控并清除体内的衰老细胞或因其他因素而被破坏的细胞,以及癌变的细胞。机体的免疫系统受破坏后,得癌症的几率也会升高。

【题型归纳】

类型一、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例1.有关免疫细胞,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 成熟个体的免疫细胞来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 B. 免疫细胞都是在骨髓中发育成熟的 C. T细胞和B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再增殖 D. 吞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中都发挥作用  

【答案】B

【解析】T淋巴细胞与B淋巴细胞都来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但T淋巴细胞最后迁移至胸腺发育成熟。【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免疫系统中各种免疫细胞的来源及功能。

举一反三:

【变式1】下列关于特异性免疫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体液免疫中抗体和抗原特异性结合,产生免疫应答 B. 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能攻击被抗原入侵了的宿主细胞 C. B细胞和T细胞均可增殖分化产生记忆细胞 D. 淋巴细胞在骨髓或胸腺中成熟,所以骨髓和胸腺是免疫反应的主战场  

【答案】D

1. 体液免疫过程

2. 细胞免疫过程

要点诠释:

1.抗原与抗体

(1)抗原

①特点:

异物性(即抗原为“非己”成分,自身的组织或细胞有时也会成为抗原,如癌细胞)

大分子性(抗原的化学本质多为蛋白质,也可能为多糖、脂肪及一些小分子化合物等)

特异性(即一种抗原只能跟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

②性能:

能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效应细胞

能够和相应的抗体或效应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

③去向:

体液免疫时,被相应的抗体消灭;细胞免疫时,被免疫细胞消灭

(2)抗体

①化学本质:免疫球蛋白

②别称:抗毒素、凝集素、免疫球蛋白等(题目中有时会提到上述别称,可判断其为抗体)

③特异性:一种抗体只能跟相应的抗原结合。

④功能特点:

只对内环境中的抗原起作用(对于细胞中的抗原无法起作用),与相应抗原结合后,会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并被吞噬细胞吞噬。

2.免疫细胞小结:

细胞类型 来源 主要功能 是否具有 特异性识别功能 吞噬细胞 造血干细胞 既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第二道防线),又参与特异性免疫(处理并呈递抗原给T细胞,并吞噬抗原-抗体结合体)。 B细胞 造血干细胞 识别抗原,并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能 T细胞 造血干细胞 识别抗原,并分化为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 能 记忆细胞 B细胞或T细胞 寿命长,可“记住”抗原,当抗原再次入侵时,可迅速做出反应,分化为相应的效应细胞 能 浆细胞 (效应B细胞) B细胞或记忆B细胞 分泌抗体 不能识别抗原 效应T细胞 T细胞或记忆T细胞 与靶细胞结合,从而发挥免疫效应 能

3.二次免疫

(1)二次免疫的概念:二次免疫指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初次免疫形成的记忆B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并快速产生大量抗体的过程。

(2)二次免疫的特点:与初次免疫相比,反应更快,也更强烈,能在抗原入侵但机体尚未患病前便将病原体消灭。如下图所示:

补充知识,了解即可 :

二次免疫主要为体液免疫。

因为体液免疫在细胞免疫之前启动,二次免疫反应速度很快,一般不需要细胞免疫就可以把抗原清除,所以主要是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并起作用。

类型二、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

例2.乙肝疫苗的有效成分是乙肝病毒的一种抗原,接种该疫苗后,人体会产生相应抗体。该抗体 ( )

A.由 T 淋巴细胞产生

B.可与多种抗原结合

C.可裂解乙肝病毒

D.可被蛋白酶水解

【答案】D

【解析】人体特异性免疫包括两种: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当抗原侵入人体内环境后,体液免疫中的效应B细胞(浆细胞)开始分泌抗体,所以A项错误。一种抗原可以引发多种抗体生成,但是一种抗体只能特异性的对应一种抗原,并与其结合,所以B项错误。细胞免疫中的T细胞能够裂解被病毒感染的细胞,但不能裂解病毒,所以C错误。抗体的本质就是蛋白质,所以可以被蛋白酶水解,D项正确。

【点评】本题考查特异性免疫。

举一反三:

【变式1】儿童受脊髓灰质炎病感染后,有的不表现出明显的症状,却获得了对小儿麻痹症的抵抗力,这种免疫是 ( )

A. 非特异性自然免疫 B. 非特异性人工免疫 C. 特异性自然免疫 D. 特异性人工免疫

【答案】C

【解析】特异性免疫是出生以后产生的,在生活过程中遇到感染或预防接种时受到有关病原体的刺激而产生的一种专门对这种病原体起作用的防御功能。人在患过传染病以后获得的免疫叫做自然免疫。据此,人受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后获得的对小儿麻痹症的抵抗力是特异性自然免疫。

类型三、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

例3.埃博拉病在非洲蔓延,我国派出医疗队首次在境外组建医院,帮助治疗埃博拉疫情。

(1)(6分)研究表明,埃博拉病毒侵入机体后,通过靶向感染、破坏吞噬细胞等,使其不能暴露该病毒的_____,以致感染信息不能呈递给_____,从而无法正常激活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过程,导致机体对该病毒的____免疫功能下降。因此,病毒在体内快速增殖、致病。

(2)(2分)对志愿者接种埃博拉试验疫苗后,机体免疫系统能产生相应抗体,还能产生的免疫细胞有__________。

(3)(2分)用埃博拉病毒的某种蛋白免疫小鼠,通过_______技术获得杂交瘤细胞,用于生产单克隆抗体治疗该病。

【答案】

(1)特有抗原或抗原肽-MHCT细胞  特异性

(2)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

(3)细胞融合或细胞杂交

【解析】(1)正常情况下,病原体入侵机体后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暴露出其特有的抗原,并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而埃博拉病毒破坏吞噬细胞,感染信息不能呈递给T细胞,进而

影响机体的特异性免疫。

(2)进入机体的疫苗,激起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反应,机体将产生免疫细胞,如记忆细胞、效益T细胞等。

(3)制备单克隆抗体时应用动物细胞融合技术获得杂交瘤细胞,再经细胞培养提取相应的抗体。

【点评】本题通过实验考查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相关知识。

举一反三:

【变式1】当人体皮肤创伤,细菌侵入人体后引起的免疫过程如下图所示(图中代表细菌),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 图中所示为特异性免疫过程的 免疫。  

(2) 细菌作为抗原进入内环境后,可被 细胞识别、吞噬、处理,与该细胞的蛋白质结合形成_____________并移动到细胞表面呈递出来。  

(3) B细胞与抗原结合后被致敏,在一些细胞因子(如图中IL-2)的协助下,分裂、分化成 细胞和_________细胞。前者分泌大量的 进入到 中,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发生免疫应答。当同一类型的病原体再次入侵机体时,后者会迅速 并产生免疫物质,作出快速而猛烈的反应。  

(4) 细胞免疫主要靠_____________细胞与___________密切接触并消灭之。

【答案】 (1)体液 ;  (2)吞噬;抗原——MHC复合体   (3)浆细胞(效应B细胞);记忆细胞;抗体;内环境(体液);增殖分化出效应B细胞  (4)效应T细胞 靶细胞(被感染的细胞)

【变式2】下列各项中,只属于细胞免疫功能的是( ) A. 吞噬细胞吞噬病菌 B. 使病毒失去感染人体细胞的能力 C. 使细菌外毒素失去毒性 D. 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直接接触,导致靶细胞死亡

【答案】D 【解析】此类问题考查两种免疫方式具体实例的记忆、理解,这就需要熟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知识并注意这两种特异性免疫的区别与联系。细胞免疫区别于体液免疫的最大特点是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通透性改变,渗透压发生变化,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

【变式3】某种病菌感染人体并侵入细胞内后,机体可以对该靶细胞产生免疫反应,其中有( )

A.效应B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使病菌抗原被白细胞介素消灭

B.效应B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抗体消灭

C.效应T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外毒素消灭

D.效应T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抗体消灭

【答案】D

【解析】某种病菌感染人体并侵入细胞内后,机体主要进行细胞免疫消灭靶细胞。

例4. 现有一幼鼠,先天无胸腺此鼠的免疫状况是( )

A.有全部的细胞免疫能力 B.丧失一切免疫能力 C.有全部的体液免疫能力 D.保留部分体液免疫能力

【答案】D

【解析】幼鼠先天无胸腺,说明没有任何T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是幼鼠细胞免疫必不可少的免疫细胞,因此,幼鼠丧失全部细胞免疫能力。而体液免疫中,多数抗原经吞噬细胞吞噬、处理、呈递的途径也因T细胞的不存在而路径不通,这样就只剩下少数抗原对B细胞的直接刺激。因此,只保留了部分的体液免疫能力。

【点评】此题综合考查了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来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以及两种免疫的关系。

举一反三:

【变式1】若下图为小鼠某种淋巴细胞,下列分析中错误的是( )

A.该细胞可能是效应B细胞,可由记忆细胞转化而来

B.该细胞内质网腔中的物质是具有免疫功能的抗体

C.图中可见细胞内生物膜在结构上具有连续性

D.图示物质运输、分泌过程与线粒体有关

【答案】B

【解析】本题以细胞功能图解为主要信息载体,综合考查了免疫、蛋白质的产生、生物膜、能量等知识。由图可知,该细胞具有分泌功能,那么该细胞可能是效应B细胞,由B细胞分化而来,也可由记忆细胞转化而来,内质网的作用是对蛋白质进行加工折叠,然后运输到高尔基体,在这儿要注意,内质网腔中的蛋白质必须在高尔基体进一步加工后才能具有一定的功能。蛋白质的合成与分泌过程需要线粒体供能,该过程能反应细胞内生物膜在结构上的连续性。

【变式2】研究发现两种现象:1.动物体内的B 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物质甲的作用下,可增殖、分化为效应B细胞;2.给动物注射从某种细菌获得的物质乙后,此动物对这种细菌具有了免疫能力。则这两种物质中( )

A.甲是抗体,乙是抗原   B.甲是抗体,乙是淋巴因子 C.甲是淋巴因子,乙是抗原    D.甲是淋巴因子,乙是抗体

【答案】C

【解析】主要考查抗原抗体的概念。在体液免疫过程中,T细胞能够分泌淋巴因子,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为效应B细胞,物质甲为淋巴因子。某种细菌体内的物质乙注入动物体内,引起免疫应答反应,推知乙属于抗原。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起主要作用的细胞 B细胞 T细胞 作用对象 侵入内环境中的抗原 被抗原入侵的细胞、自身的异常细胞和异体组织器官 作用方式 浆细胞(效应B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相应病原体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并使之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如形成沉淀)而被吞噬细胞吞噬,从而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并释放穿孔素使靶细胞裂解。 关系 二者各自有独特的作用,又相互配合,共同发挥免疫作用:①对于细胞外的抗原,体液免疫发挥作用;②对于细胞内寄生物,体液免疫首先起作用,阻止寄生物的传播感染,当寄生物进入细胞后,细胞免疫将抗原从细胞释放出来,再由体液免疫最后清除。

要点诠释(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种类的识别技巧):

免疫过程的题目往往需要判断该过程为体液免疫还是细胞免疫,判断的技巧如下:

1. 看抗原经吞噬细胞处理后的去向:

特异性免疫均需要吞噬细胞处理并呈递抗原,对于体液免疫,人教版教材中提到了抗原需经吞噬细胞处理后呈递给T细胞,再刺激相关细胞,使之增殖分化,对于细胞免疫则未提及抗原的呈递。若题目中用图解表示免疫过程,当图中显示抗原需要一种细胞呈递后才刺激相关细胞时,则基本可判定为体液免疫,当图中未显示抗原的呈递过程时,则基本可判定为细胞免疫。

2. 看免疫的结果:

(1)如果免疫引起靶细胞裂解并释放其中隐藏的抗原,则为细胞免疫。

(2)如果两种成分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则为体液免疫。

3. 看抗原的种类:

(1)存在于内环境中的抗原引发的为体液免疫,如蛇毒或过敏原引起的免疫属体液免疫。

(2)对于胞内寄生物,先引发体液免疫,再引发细胞免疫。如病毒引发的免疫过程多如此,但对于病毒一般将考查点侧重于细胞免疫。

(3)自身肿瘤,移植器官等引发的为细胞免疫。

考点四、免疫功能异常引起的疾病

过敏反应 自身免疫病 免疫缺陷病 概念 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相同物质的刺激时,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自身免疫反应(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物质进行攻击)引起的自身组织和器官损伤。 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可分为两类:先天性免疫缺陷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发病机理 免疫功能过强 免疫功能过弱 相同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与吸附在细胞表面的抗体结合,使细胞释放组织胺,引起毛细胞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和腺体分泌增多等。 抗原结构与正常细胞表面结构相似,抗体消灭抗原的同时也消灭正常细胞。 人体免疫功能先天不足(遗传缺陷)或遭病毒等攻击破坏 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 举例 消化道过敏反应(呕吐、腹痛、腹泻)、呼吸道过敏反应(流涕、喷嚏、哮喘、呼吸困难)、皮肤过敏反应(红肿、荨麻疹) 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 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获得性免疫缺陷病:艾滋病(HIV攻击T细胞)

考点五、免疫学的应用

主要措施 实例 1. 免疫预防(自动免疫) 患病前的预防 接种由细菌制成的菌苗 卡介苗、破伤风菌苗 接种由病毒、衣原体等制成的疫苗 脊髓灰质炎疫苗、乙型肝炎疫苗 2. 免疫治疗(被动免疫) 患病后的治疗 输入抗体、胸腺素、淋巴因子等,调整人的免疫功能,提高防卫、监控及清除功能。 艾滋病治疗、癌症治疗 3. 器官移植 应用免疫抑制剂,克服免疫系统对植入物的免疫排斥反应

类型三、免疫功能异常引起的疾病及免疫学的应用

例5. 有关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和治疗,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抗组织胺类药物能治疗过敏性疾病 B. 过敏反应通常能导致个体的死亡 C. 人体的免疫系统不会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反应 D. 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疾病都是后天因素引起的

【答案】A

【解析】A正确: 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与吸附在细胞表面的抗体结合,使细胞释放组织胺,所以抗组织胺类药物可治疗过敏性疾病。B错误:过敏反应一般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C错误:自身免疫病便是 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反应;D错误:免疫缺陷病 可分为两类:先天性免疫缺陷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点评】此题考查了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过敏、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

举一反三:

【变式1】 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因子主要通过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作用 B.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和风湿性心脏病都属于免疫缺陷病 C.一种抗原只能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 D.机体只要接触过敏原就会发生过敏反应

【答案】C

【解析】A:细胞因子可加强各种免疫细胞的作用,抗体和效应T细胞与抗原特异性结合;B:风湿性心脏病和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病;D:过敏原再次侵入机体才会发生免疫反应。

【变式2】 艾滋病是HIV感染所引起的人类免疫缺陷疾病。有关艾滋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HIV主要感染人体B淋巴细胞,从而影响体液免疫 B. 艾滋病人群患恶性肿瘤的比率与健康人相比没有差异 C. HIV在增殖过程中,利用其RNA和宿主的翻译系统合成病毒蛋白质 D. 和艾滋病人握手、共餐等行为会感染HIV

【答案】C

【解析】HIV主要感染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缺陷,肿瘤和感染的发病率很高,可以通过血液途径、性途径和母婴途径传播。排除ABD。

【变式3】 人体发生酒精过敏时,身体的某些部位(如颈部)出现红肿,原因是细胞释放组织胺,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从而使()A.血浆蛋白渗出,组织液减少      B.血浆蛋白渗出,组织液增加C.葡萄糖渗出,组织液减少       D.葡萄糖渗出,组织液增加 【答案】C

【解析】组织胺会使毛细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强,故血浆蛋白渗出,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组织液增加,从而导致红肿。

例6. 人被犬咬伤后,为防止狂犬病发生,需要注射由灭活狂犬病毒制成的疫苗。疫苗在人体内可引起的免疫反应是()A.刺激效应T细胞分化成为记忆细胞     B.刺激吞噬细胞产生抗狂犬病毒抗体 C.可促进效应B细胞释放细胞因子      D.产生与狂犬病毒特异性结合的抗体

【答案】D

【解析】人类通过疫苗引发的体液免疫预防狂犬病,由B细胞增殖为记忆B细胞和效应B细胞;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由辅助T细胞产生细胞因子。 【点评】病毒引发的免疫反应一般为先体液免疫再细胞免疫,但灭活狂犬病毒制成的疫苗引发体液免疫来预防狂犬病。若此知识点不清楚,则可用排除法解答此题,ABCD中只有D项符合与免疫的基本知识。

举一反三:

【变式1】 器官移植时可以采取的降低排斥作用的措施是A. 使接受者处于无菌环境      B. 降低淋巴细胞的数量 C. 用X射线照射被移植器官     D. 用加速有丝分裂的药物

【答案】B

【变式2】 疫苗对预防传染病具有重要意义。为研制抗某种病毒的灭活病毒疫苗,研究人员设计实验方案如下:  (1) 制备疫苗:将纯化的某种病毒在特定的 中培养、增殖。收获病毒后用灭活剂杀死,但要确保灭活病毒的MHC分子不被破坏且能被免疫细胞识别。这样得到的灭活病毒即为本实验所用的疫苗。  (2) 用实验动物检测疫苗刺激机体产生抗体的能力:①实验原理:通过接种疫苗,灭活病毒进入实验动物体内可刺激B细胞,使之增殖、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并产生相应的 ;当病毒再次入侵时,机体能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②实验过程:将健康的实验动物分成对照组和多个实验组,每组若干只动物。对照组的处理:接种不含疫苗的接种物,一段时间后再 。实验组的处理:接种,一段时间后再接种病毒。为确定该疫苗的有效浓度,不同实验组动物需接种疫苗。③分析试验结果:统计实验组和对照组动物的发病率、存活率。若该疫苗可以刺激机体产生足够的抗体,则实验组比对照组发病率 、存活率。

【答案】(1)活细胞;

(2)①抗体;同种;②接种病毒;疫苗(含疫苗的接种物);不同浓度;③低;高;

-文章来源-

▍来源:本文来源网络,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