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进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友善什么意思 【学习进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学习进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24-06-14 14:3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友善:必须着力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认识友善:友善的力量在哪里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太阳和北风争论究竟哪个更有力量。它们看到一位穿着棉衣的老人,就打赌说:谁能够让老人把外套脱下来,就承认谁的力量大。北风使劲地向老人吹去,想把老人的外套吹下来。可是它越吹,老人把外套裹得越紧。北风吹累了只好认输。太阳从云的背后走出来,将温暖的阳光撒在老人身上。没多久老人就出汗了,并把外套脱了下来。太阳笑着对北风说:“温暖比强硬往往更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这个寓言故事很好地证明了友善力量的强大,也说明了社会为什么特别需要友善的价值理念,因为友善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文化的交融,人们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交往也越来越频繁,友善成为人们沟通相处的基本准则。特别在我国当前这样一个社会转型期,经济压力越来越大,利益竞争更趋激烈,社会矛盾和社会分歧增多,友善则是社会各阶层和各行业的人们达成共识、融洽相处的前提性条件。

友善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个人关系。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传统的以血缘关系为主的社会关系逐渐淡化,我们需要更多地与陌生人交流、相处,友善成为联系社会成员的价值纽带。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友善交流的态度,与人为善的宽厚,可以增进陌生人之间的感情,从而推动相互之间的进一步协作。那么,在我们的家庭、亲属、朋友之间就不需要友善相对吗?不是的。事实反复证明,一句温馨的问候、一个意外的惊喜,都是增进家人之间情感交流、提升家庭成员幸福感、共同推动家庭环境改善的动力。可是,我们有多少人把不自然的笑脸送给了他人,却把冷漠的话语留给了自己最亲爱的人。结果是家人失和,既影响最亲爱的人的心境,也影响大家的共同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友善是塑造公民良好工作和生活环境的不可或缺的价值理念。

友善有助于改善社会不良风气。依据我们身边的经验,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这个社会变得比过去更加焦躁,人们的行为上也出现了比过去变狠的倾向。比如因为一场争吵,就有人摔死了两岁的孩子;因为自己反映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就用炸药让同车的人与自己同归于尽;因为邻里矛盾,就制造了连环杀人案。我们感到安全受到了威胁,但是却不知如何来摆脱这种暴戾之气。其实,改变这种风气的根本方法,就是每个人都持有友善的价值理念。暴戾之气不是一天练成的,也不是某个人创造出来的,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的不友善的习惯积累起来的。如果在争吵的过程中有人保持谦让,何至于酿成血案?如果工作人员能够尊重居民的人格,何至于让他痛恨社会?如果邻里在纠纷中都能退让一步,何至于出现以后的惨案?友善价值观在增进公民情感、发挥社会凝聚力的同时,有助于人们在行使公民权利的过程中意识到自我行为的社会意义。这是消除不良社会现象、化解社会暴戾之气的根本途径。

友善有助于凝聚社会各阶层的力量,维护社会的稳定。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变化和问题势必导致社会心态的波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由于我国经济结构以及各项制度尚在调整和完善之中,加之人们在天赋、能力、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差别,客观上造成了我国社会群体的分化。在这种背景下,人们的社会心态在某些领域出现了失衡的现象,比如仇富心理、仇官心理以及在财富面前的浮躁情绪等。社会心态失衡的主要原因固然是这些阶层的部分成员为非作歹、傲慢无礼,但是各个阶层之间缺乏正常的理解与沟通也是不容忽视的原因。树立友善价值观,从个人层面来讲,能够帮助人们以阳光心态看待其他公民,从积极的角度肯定他人、尊重他人。在群体层面,友善价值观能够让人们在群体之间传递友爱的信息,并且在实质层面予以相互帮助。

正因为如此,友善是中华民族千百年形成的基本传统美德,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大量关于和谐友善思想的论述。如《论语·学而》中说,“礼之用,和为贵”,强调以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来对待自然、社会和他人,以一种宽广的胸怀来处理各种关系。如《周易》中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表现出一种器量宏大的宽广胸怀。我们党也非常重视这一传统美德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扬。 早在200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就把“团结友善”作为公民应当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2006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锦涛同志提出,广大干部群众要“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党的十八大报告倡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友善作为公民应当坚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说明友善在化解社会张力、调整社会心态、营造社会和谐的实践中具有基础性地位。为了自身的快乐、家人的幸福、社会的融洽,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深入理解友善的力量与价值,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

践行友善之提高内在修养:

友爱和善 关照他人

践行社会主义友善观,首先需要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因为友善的行为是我们内在的友爱和善理念的外化。一个内心阴暗的人是不会有和善的态度和友爱的精神的。友善地对待他人、对待社会、对待自然,根本在于自己修养的提升。从个人品德的角度讲,如何能做到友善呢?那就是形成仁爱之心,以此作为友善的内在根基。“友”之本义为朋友,在甲骨文中,就如向同一个方向伸出的两只手,表示以手相助。“善”之本义是吉祥的象征。友善意指要像对待朋友那样善良地对待每一个人。这就要求人们内心有爱,只有内心有爱,才能真诚地给人提供帮助,带给他人吉祥。因此,友善的动力来自于内心的仁爱。子曰:“仁者爱人。”只有自己内心有仁爱之心,才能够把这种爱传递给他人。友善是爱心的外化,只有宅心仁厚,才能关爱他人,尊重他人,平等对待每个人,不苛求于人,不强加于人,进而有助于人。

友爱和善关照他人的内在修养,首先要求人们把人当人,就是我们能够从心里尊重每个人,平等对待每个人。我们降临到这个世界上,“人”是我们的首要身份,这个身份对于每个人都是同等的,我们需要尊重他人的存在和他人的选择。其次是将心比心,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们需要换位思考,想想你遭遇到同样的情况,你会怎么想怎么做,这样你就能够理解他人,从而减少你对他人的误解,减少很多矛盾。最后,还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了这三条,我们就能够参透人的本质,做到对人一视同仁,这是友善的理想境界。

践行友善之优化人际关系:

真诚守信 助人为乐

友善是心平气和地与别人探讨问题,友善是在别人遭遇困难时你伸出的一只手,友善是对别人的一个微笑,友善是光明与和平的使者。在生活和工作中对人友善,是公民应具备的基本道德素养。友善待人,是构建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条件。

友善价值观对于诚信有着内在的追求。“诚”意味着公民要胸怀坦荡,实事求是,按照德性生活,“信”要求公民对他人信守承诺,不诈不欺,充分履行自己在承诺中的义务。友善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之上,并包含着诚信。我们无法想象,一个满脑子阴谋诡计,对履行契约毫无兴趣、不能以诚待人的人,能够友善地对待亲戚朋友和其他社会公民。如果一个人缺少真诚,却显得很友善,那只能是口蜜腹剑之人。

在真诚守信的同时,还要做到乐于助人。助人为乐是高尚的人的基本标志,要发扬助人为乐的美德,把别人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能够设身处地给予别人热情而真诚的帮助和关怀。应有恻隐之心,能够对他人的遭遇产生同情之感。当代社会之所以出现了很多问题,与人们恻隐之心的丧失有直接关系,部分人心理阴暗,乐于窥视别人的不幸;部分人玩世不恭,认为帮助他人毫无意义;部分人还以伤害他人为荣,经常把与他人斗争并取得了胜利作为谈资。这些心理,导致了人们友善情感上的冷漠症,对他人的困难麻木不仁;友善行为上的推卸症,认为帮助他人应当由别人或者政府来做,自己没有责任。

践行友善之构建社会和谐:

开明包容 构建和谐

友善是社会生活的润滑剂。首先,友善维系着公民之间的平等。亚里士多德曾指出,平等是友爱固有的特点。友善是建立在主体的平等地位之上的,友善的双方都拥有共同的要求,彼此间有着同样的愿望。其次,友善维系着公民间的真诚。友善不是一种偶然的情绪,而是一种稳定的道德联系。在这种联系之中,公民之间真诚相待,建立互爱互信的伦理秩序。再次,友善维系着公民间的互助。友善虽然不以互利为前提,但是在友善的联系中,公民之间进一步巩固了互助的关系。在公民互助中,大家都平等相待,没有任何公民因为给予别人帮助或者接受别人帮助而处于人格的优先或者弱势地位。因此,友善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非常重要。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要构建一个宽容的社会氛围。 《周易》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后者是讲人们应当像大地那样拥有厚实和顺的美德,拥有容载万物的胸怀。人如此,社会亦然。宽容是构建友善社会关系的前提。我们需要整个社会各个阶层保持宽容大度,不苛求其他阶层,尊重其他阶层的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弥补社会关系中出现的裂痕。需要在交往中保持克制,在发生利益矛盾时保持对话心态,能够适度退让以使谈判保持在有效范围之内,从而使社会矛盾能够控制在可承受范围之内。

践行友善之构建和谐生态:

顺应自然 天人合一

庄子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人总是以己作为衡量万物的标准,给万物以种种干扰,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却给自然环境造成了种种创伤。人类对自然的破坏,自然会加倍报复给人类。所以,从远古时代开始,中华民族就形成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3200多年前,老子就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要求人们按照自然的法则活动,获得本质的发展,使“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但是,近年,在过度追求GDP增长的背景下,我们逐渐忘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古训,开始了对大自然的严重破坏,对自然进行了无节制的掠夺,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伤害。砍伐森林、过度放牧,导致了水土流失、土壤沙化;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造成了雾霾等极端天气经常发生;在发展工业经济中不注重环保,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水污染、空气污染和土壤污染,已严重威胁到人类自身的健康。这些都是对环境不友善的表现,人类不得不吞下自己种下的苦果。我们逐渐认识到,人不应该站在自然的对立面,而应顺应自然,和谐共存。我们大力实施了退耕还林、植树造林;大力淘汰落后产能,减少工业发展对环境的危害;大力发展风力、太阳能等清洁能源,还大自然以蓝天绿水。党的十八大报告单篇列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这正是我们要对自然友善的宣言书。

来源:搜狐网

点击“阅读原文”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