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球史话:甲A诞生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全国甲b联赛什么意思 中国足球史话:甲A诞生

中国足球史话:甲A诞生

2024-06-16 01:1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懂球帝《中国足球史话》系列专题,回顾甲A、中超、国家队,以及中国足球重点事件和重点人物的故事。每周五中午更新。

1994年4月17日,这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中国足球甲A联赛正式打响,开启了中国足球职业化的进程。

这一天,成都市人民体育场举办了甲A的揭幕战。成千上万只和平鸽和气球被放飞,各大俱乐部的旗帜随风飘扬。

图:1994年甲A揭幕战

回想这一天的到来颇为不易。中国足球的改革之初也面临着很多的困难。当足球作为我国体育体制改革的突破口,融入国家体育改革的大环境时,改革会成功吗?

改革想法的产生

1992年3月20日,北京召开了中国足协副处级以上的干部会议,部署召开全国足球工作会议的有关事宜,其中最重要的内容是“中国足球运动改革方案”的规划。此次工作会议的主题,是中国足球今后发展的方向和路线。

当时中国还没有走职业化道路,中国足球的发展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两眼一抹黑。

走不走职业化的道路?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的职业足球我们能不能借用?当时各大专家讨论,大家都认为从足球先进国家的经验来看,足球走职业化的道路是大势所趋,也是目前提高我国足球竞技水平最好的方法和措施。

图:中国足球的改革是大势所趋

不过也有人提出,走职业化也面临着诸多风险:首先是政治上的风险。足球职业化是资本主义的东西,搞资本主义足球,人们将怀疑中国足球会走向资本主义的深渊。这不符合社会主义足球发展的总体方向。

其次,所谓的职业化足球,就是运动员要和俱乐部签合同,教练需要聘用,大批的外国球员和教练会到中国踢球,足球队将从“体委”的多年管理下脱离出去。在权力和利益重新分配的重大变化中,肯定会造成某些部门、某些人的利益受到损失。

图:专业体制时代的中国足球是在体委的管理之下

然后,还会导致俱乐部领导高层的不满。凡是搞职业俱乐部体制的国家,俱乐部无一例外地要求与足协划分开来,独立经营。俱乐部在市场化的过程中,会和原来的体制产生激烈矛盾。一旦俱乐部的要求不能得到满足,必然产生极端不满的情绪,并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

最后是球迷的需求问题。足球有新的变化,球迷们就更希望在变化中不断地发展,而足球新体制的建立与完善是需要时间的,其中还会出现很多曲折,一些唯利是图想在足球里面谋取利益的不法分子会破坏这种进程,使自己在足球市场上得到好处。当球迷最基本的利益得不到满足时,会把这种质疑指向领导高层。

图:中国足球职业化之后,球迷、俱乐部与足协之间确实产生了许多矛盾

既然有这么大的风险,为什么还要坚持走职业化这条道路?

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

一是职业足球已经风靡世界足坛,某些足球强国职业化的历史已有百年之久,职业足球对提高竞技水平的显著作用早已被世界足球强国所认可。中国足球要不断进步,跳出现在徘徊不前的状态,必须走职业化的道路。

二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足球已经搞了四十年,矛盾与问题的积累已经达到了非解决不可的程度。仍延续过去的管理方法显然不会起到任何作用,只有寻找新的管理模式。职业化是目前最好的方法。

红山口会议

1992年6月22日至27日,全国足球工作会议在北京红山口召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解放军、行业体协和足球重点地区的代表98人参加了会议,部分城市主管体育工作的副市长或秘书长应邀出席了会议。

此次会议共有三项内容:一是中央首长会见会议代表并发表重要讲话,二是在足球体制和内部机制改革这一重大问题上取得共识,三是选举新一届中国足球协会领导班子。

会上,大家讨论得十分激烈,南方大省、市足协秘书长认为,中国足球发展到今天,必须要进行全面的改革,改革的措施与方法是可行的,也是可以尝试的。

不过大多数地方协会的领导人则持否定态度,他们认为中国目前的大环境不适合走职业化的道路。

有些领导人说,现在门票才两三毛钱一张,观众寥寥无几,如果提高到五元、十元甚至二十元就不会有球迷过来看了。

还有人说,把专业队变成俱乐部,把俱乐部变成独立的经济实体,改变目前专业队的性质,是不是脱离了体委的领导,足球由谁来领导?

让企业及其老板们管理足球,这能行吗?

我们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运动员,都拱手交给他们太不现实了,培养费怎么付,人事关系怎么转,工资、待遇怎么办?

电视转播权归足协所有,电视台是国家办的,能与足协签合同吗……

图:红山口会议被称作中国足球的“遵义会议”

每个人都引经据典,侃侃而谈,并竭力向大家表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第二天中午讨论结束时,大多数代表尽管也同意中国足球进行改革,但对职业化的改革,尤其是对改革后大权旁落感到茫然,持怀疑态度,不敢轻易迈出一步。

正当大家都为职业化争论得不可开交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李铁映出现了。

李铁映说:“一个落后的足球水平怎么体现足球事业的客观规律?袁伟民是取得排球三连冠的教练,他们的实践表明了一点要实事求是,从实践中总结与概括。那么谁代表着当今世界足球发展的规律呢?几个主要的世界强队比如巴西、意大利、德国等经验都是值得研究和借鉴的。这里就必须大胆地实践、借鉴,甚至直接学习国外足球运动的先进经验的问题。不要先立框框,要大胆地去闯。”

图:李铁映坚持对中国足球进行改革

李铁映看大家已有了接受之意,紧接着说:“这次足球会议叫“红山口会议”,这是中国足球的遵义会议,能不能成功那就得看各位同胞们的努力了。现在解决足球问题,首先是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思想不上台阶,工作就上不了台阶。我认为,中国足球界从思想到各项制度,要有大的改革,没有大动作不会有大进步。解放思想,建立新的国际水平的足球体制,用十年或者更长一点时间,把我国足球事业搞上去,这是足球界光荣的历史任务,没有后退的余地。这既是民心所向,也是党和政府对足球界提出的历史性任务。”

最终,全体人员在足球改革的方向、目标、步骤、体制、机制转换、整顿及加强管理等重大问题上取得了共识,确定了以袁伟民为主席,王俊生、许放、孙宝荣为专职副主席的足协新一届领导班子。

图:王俊生成为了中国足球职业化后第一位足协掌舵人

至此,红山口会议顺利闭幕。中国足球新的篇章开始了。

94年甲A联赛的盛况

1994年4月17日,全国足球甲级联赛在成都拉开帷幕。同一天,全国6个城市共有约15万人到现场观看了首轮比赛。从这天起,中国足球正式迈出了职业化改革的步伐。

其中,代表国内最高水平的甲级A组联赛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从此,“甲A”这个颇具时代性的词汇伴随了所有球迷走过了整整十年。

图:早期的甲A联赛吸引了一大批球迷

联赛开始后,不同城市的球迷开始拥有了自己地方的球队,球迷的归属感大大提升。过去,看一场国家队的比赛要等好几年,而现在只要等一个礼拜就行,每周末都能看到自己喜欢的,属于自己家乡的球队在绿茵场上征战。

同时,全国涌现出了数以万计的球迷协会。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这也为球迷异地看球提供了经济上的保障。到了职业联赛第二年,到现场观看甲A足球联赛的观众达314万人次,平均每场观众超过两万人,接近足球发达国家水平。

中国足球的职业化,有了成功的迹象。

图:大连万达队夺得了第一届甲A联赛的冠军

瓦洛嘉等第一批外援

瓦洛嘉是1994年中国足球甲A联赛开始前加盟上海申花的,是中国足球最早的外援, 他的薪酬当时每月500美元。

当时上海申花主教练徐根宝单独去俄罗斯圣彼得堡选择外援,但是被泽尼特队高昂的开价给吓跑了,转而从当地的俄罗斯足球乙级联赛的业余球队圣彼得堡斯密纳队签下了包括瓦洛嘉在内的三名球员。当时徐根宝只看了一场训练比赛,而且瓦洛嘉都没有上场,只看了录像,认为他身材、场上感觉不错,决定碰碰运气。

图:申花引进的俄罗斯前锋瓦洛嘉,是中国职业联赛最早的外援

好在瓦洛嘉的表现没有让人失望,被主帅徐根宝形容为“状态好的时候看不懂”的天才球员。1994赛季他一共攻入了11球,成为全队最佳射手,并荣获了中国职业联赛第一个“最佳外援奖”。

除了瓦洛嘉,萨沙、耶尼亚、库茨等人也在1994年甲A联赛相继亮相,他们的出场为甲A联赛增添了不少外国元素,也间接促进了中国足球的发展。

回首甲A

回首1994年的甲A联赛,那时的盛景令人振奋。然而今天,足球似乎成了国人心中解不开的死结。中国足球依然令人失望,它仍然需要时间去改变。但是,回顾94年的甲A联赛,它的意义仍是不可磨灭的。

在当时的大环境下,走职业化的道路,是中国足球的大势所趋。改革只是早晚的问题,这一天总会到来。

但是,也有一种声音,认为职业化以后假、赌、黑滋生,中国足球的水平不升反降,职业化并没有给中国足球带来什么好处,还不如当年的专业体制时代。

可我们放眼世界足坛,取得成功、获得认可的足球强国,除去对足球的普及之外,无一不走的是职业化道路。职业化并不是过错,我们与其将中国足球水平下降归咎于职业化,不如反思一下:我们是否只是披着职业的外衣、行不职业之事?

中国足球怕的不是职业化,而是伪职业化。

部分资料来源:

王俊生《我知道的中国足球》

下期预告:中国足球职业化以后,也随之产生了不少商业比赛。许多世界豪强来到北京做客工体,面对北京国安或是中国国家队。但是,无论是桑普多利亚,还是AC米兰、阿森纳,他们都没能在工体占到便宜。《中国足球史话》第四集:《工体不败》,下周五中午更新。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