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兵马俑、丽山园)讲解词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秦兵马俑推荐词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兵马俑、丽山园)讲解词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兵马俑、丽山园)讲解词

2024-06-18 09:41:3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各位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我是讲解员XXX,接下来由我带领大家参观兵马俑。

秦始皇帝陵兵马俑位于临潼区东侧7.5公里,距离西侧的秦始皇陵封土1.5公里,丽山园景区(封土)和兵马俑景区合称叫秦始皇帝陵博物院,120元门票是帝陵博物院的通票,这两个景区都是可以去逛的。博物馆实行线上预约制,现场不售票,门票可以在线上预约,打开手机微信,搜索“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或“兵马俑票务在线”购买。统一刷身份证入馆,有想要纸质门票报销或者收藏的,在兵马俑景区第二道出口左手边有三台机器自助换票。

秦始皇帝陵兵马俑博物馆

兵马俑是我国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一次考古发现,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兵马俑的名气很大,各国领导人来西安第一站在西安城墙南门永宁门接受仿古入城迎宾仪式的迎接后,下一站便是兵马俑。可以说兵马俑是来陕必看的一处景点。旺季时日均客流量高达10万人次,真是从入口一直挤到出口,大人来是看后脑勺,小孩来就是看屁股。景区对大家来说很大,也很陌生,在里边您从入口开始走马观花的闷头跑出来都要两个小时时间,所以麻烦把自己的同伴亲朋都拉好了,尤其是小孩子,这里天天丢孩子,而且人多的景区肯定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手机的信号不会太好,走丢了打电话可能会没信号。我们这个讲解器也是需要大家跟紧我的,蓝牙信号的有效范围是20米以内,最佳信号范围是5米以内,博物馆里有很多组讲解器还有安保仪器在工作,所以会有一定的信号干扰,会有断断续续的情况发生,别着急,等一会儿就好了。如果您听不到我的讲解了那就是离我太远了,超出了信号范围,麻烦靠近我,等一会信号就恢复了。如果跟丢了就只能自行参观了,请不要给我打电话,我在讲解的过程中手机静音,我是不会接任何人的电话的。在参观过程中希望大家都能做到旗动人动,旗不动人不动,实在是挤不动了您也可以提前离开,在馆里边能看到兵马俑那都是几辈子修来的福气,不想吃亏的还麻烦您一定要在里边挤,不然真的啥也看不见。

拍照打卡我推荐在这大门口,在这两个白色仿古建筑阙楼的中间,背对着大门牌匾“秦始皇帝陵兵马俑博物馆”来给自己捏一张照片,不推荐大家进馆之后跟兵马俑合影啊,兵马俑是干嘛用的啊?陪葬用的,您跟它拍一起,是谁陪谁啊?拍好照片后找一个人少的队伍排队入馆就好了。临时的、电子的身份证,还有免票证件、现役军人及军属、护照从最左边人工检票口入馆。入馆需要过一道安检,馆内禁止吸烟,麻烦抽烟的朋友们把打火机从包里拿出来,放到火种丢弃篮中。

大家抬头看,这个“秦始皇帝陵兵马俑博物馆”是谁写的?是叶剑英元帅题写的,1979年4月9日叶帅来参观博物馆时,任博物馆建设筹备处领导小组组长的杨正卿提议说这是军事类的博物馆,门头由叶剑英元帅题写最为合适,叶帅说:“好吧,等回北京写好给你们寄回来”。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当时叶帅在参观时看到一尊将军俑,胸前背后都有绳子编的花穗,就问工作人员这个花结代表什么意思?工作人员解释说是代表军人的等级,历史记载秦国的20等军功爵制,你在战场上每杀一个人,拿一个人头回来,就给你加官进爵一级,房子土地什么都有了。在军队中就是看身上花结数量的多少来判断上下级关系的,下级看到上级要要敬礼,上级军令如山,严明军纪。叶帅说:“看来军队没有军衔不行”。叶剑英元帅回到北京后不久后我军便开始逐渐恢复军衔制,并亲笔题写了这个匾额让秘书送到了馆里。

进入这个检票口之后,我们需要穿过全程700多米的步行道才能抵达展馆区,兵马俑发现的地方,这里曾经是一片柿树林以及周围村民的集体墓地,十分荒凉。

1974年3月25日,临潼县西杨村村民在村南挖井抗旱,工程头两天还算顺利。但是到了3月29日,挖过一层木炭遗迹后土质突然变得十分坚硬,众人发现这是一段厚达60厘米的红烧土。井下挖土的村民杨志发在红烧土的下方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窟窿,这个窟窿好像是个陶瓮,打井队的杨彦信说:“小心点,不要碰烂了,可以拿回家去放鸡蛋或盛柿子。听老年人讲瓦瓮里放鸡蛋不会坏,放的柿子特别甜。”于是杨志发继续小心向下挖,逐渐出现了大量的陶俑残片,有胳膊有手指头,原来那个大窟窿不是陶瓮,而是一尊兵俑中空的躯干。兵马俑的发现很快就引起了附近村民的注意,村里的老人都说这是惊动了地下的瓦王爷,要赶紧回填。瓦爷就是当地人对于兵马俑的俗称,由此也可以看出这并不是村民第一次挖到兵马俑了。之前2000多年的时间里村民时常会挖到兵马俑,但他们并不知道这代表什么,只以为是挖到了土地爷。有时村民还会认为这些瓦王爷是邪祟之物,要吊起来用藤条抽打驱邪。来打井工地看热闹的人群里,有的人燃香礼拜,有的人拿起镐子把陶俑打得粉碎。当时恰巧负责农田水利的骊山镇公社干部房树民在西杨村检查抗旱打井工作时,看到井下提上来的土里夹杂着砖块还有陶俑碎片后,认为这极有可能是文物。于是立刻让大家先停下来,在公社书记的指示下向临潼县文化馆做了报告。文化馆副馆长王进及文物干部赵康民紧急赶到打井处,看到几个比较完整的无头陶俑的躯体及遍地的残陶片,十分震惊。初步推断这可能是大型陶俑。不过这里距秦始皇陵太远,是不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品,及其时代、作用,一时还不易判断。第二天,赵康民又来到西杨村,把已散失的陶俑头、残俑体及碎陶片收集起来,并让农民用铁筛子把井上堆积的土过筛,把搅在土中的陶俑残片及铜镞等文物筛选出来。他还到代王废品收购站把农民已卖的文物收回。最后把收集来的残陶片装了满满的三架子车(即平板车)拉到县文化馆,放进库房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进行清理、拼对,不久经黏接复原了两件基本完整的武士俑。这两件俑和真人一样高大,如此大的陶俑为中国考古史上首次发现。

1974年5月底,从北京回乡探亲的新华社记者蔺安稳听妻子说起了当地村民发现了巨型陶俑的消息,便立刻闯进了文化馆。蔺安稳看到了已经修复的两尊真人一样的陶俑,此后他多次与赵康民交谈,了解陶俑出土的经过,及其对陶俑的时代、性质等问题的看法。他还到西杨村考察了陶俑出土的现场,向村民了解挖井时发现陶俑的情况。6月24日回到北京后立刻写了一篇题为秦始皇陵出土一批秦代武士陶俑的文章,于当年6月27日在人民日报《情况汇编》第2396期全文刊发。国务院内刊上的这篇文章很快就引起了毛主席、周总理等领导的重视,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同志在转给国家文物局批示中他写到:“建议请文物局与陕西省委一商,迅速采取措施,妥善保护好这一重点文物。”国家文物局接到批示后在7月6号派出工作组飞抵西安,第二天即会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的马德志及陕西文物部门的领导、专家来到临潼县文化馆。文化馆的同志先把陶俑出土的情况汇报,并惴惴不安地注视着领导的反应。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期间,文物工作者常常会被戴“封资修”的大帽子,所以人人自危。在批儒评法运动中,江青认为秦始皇是法家的典型代表,因而对内参上《秦始皇陵出土一批秦代武士俑》的报道很感兴趣,认为这是批儒评法的实物资料。

由于此前临潼县文化馆已经组织工作人员在井的四周开了一个南北长15米东西宽8米的大坑,可以看到坑下存在的很多陶俑。经过专家查看,考察组成员都认为这里可能就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文物处长陈滋德立刻返回北京,向国家文物局局长汇报。国家文物局在征得了中央的同意后,委托陕西省组织考古队进行发掘,力求十天左右完成发掘任务,把发掘的结果及时写成材料上报。1974年7月15日由陕西文物考古专业人员组成的秦俑考古队正式进入现场,开启了秦兵马俑考古工作的序幕。秦始皇陵有兵马俑这件事从来没有见诸任何历史记载,本以为不会很大,没想到俑坑规模越挖越大,陶俑也是越挖越多,至今已有49年了,一号坑的发掘仍未结束。兵马俑博物馆的首任馆长袁仲一也是当年发掘队的一员,他说:“我本来以为十天发掘完我就能走了,没想到在这里一呆就是一辈子。”

第二道门也是要刷身份证的,各位麻烦把身份证拿出来,过了第二道门我们就来到了展馆区。卫生间在右边便利店墙背后。过了第二道们才算真正的入馆了,兵马俑内参观部分是一二三号坑加一个文物陈列厅。一二三号坑的排序是按照发现的时间顺序安排的,一号坑是面积最大的一个坑。

我们现在来到一号坑门口,抬头看,上边有一行字是什么?“秦兵马俑一号坑遗址”,这个字体是小篆。秦始皇一统天下后,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这个小篆就是用来统一天下文字的,由丞相李斯创制,小篆是在大篆的基础上简化得到的。其字体优美,笔画可以随意曲折,在封建王朝时期,因这种防伪性,而一直作为印章的首选字体。秦小篆作为官方文书的专用字体是有一个缺点的,虽然在大篆的基础上简化了但是笔画仍然复杂,不利于需要速记的书记员工作。所以在监狱里工作需要录口供的狱吏们将小篆的笔画变得更加直接简洁就创制出了新的字体叫隶书。隶书蚕头燕尾一波三折,写起来更加方便的同时又不失儒雅美观,于是隶书在汉代成为主流。

进入一号坑大厅后,真的是里三层外三层,六国当年要是这么踊跃的话,怕什么虎狼之秦?在外边排了挺久的队,费多大劲才来到这,现在不往前挤啥也看不到,这会儿可不是跟别人客气的时候。我们这个看台在兵马俑东面,整体军阵朝向的方向就是征伐六国的方向。1号坑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4.5到6.5米,面积为14260平方米。根据现在已出土的陶俑陶马的排列密度推算,1号兵马俑坑内陶俑陶马估计有六千尊。陶俑披着甲衣的居多,同时还有大量的青铜兵器。兵马俑的排布,前面有三列横队每列68个兵俑,共计204个构成了前锋军阵。这些兵俑手持弓弩或长剑,全部不穿铠甲,是一支轻装弩射手。第二排左右两侧有两尊铠甲俑为弩兵队的统领。横队后十一个过洞内布列有38路纵队,由6000尊兵俑和四十余辆战车组成,构成了军队的主体,为主力部队。主力部队各个身披铠甲,手持长武器,显然是重装步兵。在第二三五七九十过洞的东部前列,均有已腐朽的木制战车一辆,共计配置有六辆车,每辆车后面还有三位乘车俑。在纵队两边还各有一排面南面北的俑,后边还有一排面西两排面东的横队,他们担任的时警戒任务,防止敌军旁敲侧击搞偷袭。兵俑有的体型瘦长有的则是宽阔的身板,有的个子高一点有的矮一点,站姿上有的微微前倾,有的笔直挺立,身姿上有的腰部挺直,有的腹部微微隆起,站立姿势中有的双手垂立,有的微微曲臂,可谓是千人千面,同中有异。德国团队根据733个兵马俑样本,分析出了他们的平均身高177.7厘米(166cm~187.5cm),这反应出了当时中国成年男性身高的实际情况。好多人不相信,觉得当时应该营养条件不行,身高达不到这么高吧?其实大可不必不相信,首先秦代的雕塑技艺以写实为主,贴近现实;再一个,作为给皇帝陪葬的卫戍部队,肯定都是优中选优,高大、健康、强壮的士兵。

秦国的军队有很多种,具体到兵马俑这是一支什么类型的部队呢?全国的军队主要分为五部分,一是皇帝的侍从部队,负责保卫皇帝本人的安危,规模很小。二是皇宫的护卫部队,由卫尉统领,分驻于皇宫内外,负责宫门守卫和日夜巡逻。三是首都卫戍部队,他们是秦军的主力,驻在京城内外各要点,随时待命出征。四是郡县地方部队,他们分驻于各郡县辖区范围内,主要负责地方治安。五是边防守备部队,他们驻守于边境要地,主要负责的是保卫边境安全。而根据兵马俑在整个秦陵布局中的位置,以及秦国武装力量的部署情况,可以断定兵马俑应该属于秦国的首都卫戍部队,是秦军的主力和精锐。到目前为止1号坑进行了三次发掘,最近一次发掘显示秦始皇兵马俑坑先后经历了先水淹、人工破坏最后火烧三次大的毁坏过程。其中水淹的痕迹最早,但绝对不是因为暴雨冲击,应该是降水或者地下水位的问题引起隔墙建筑结构的坍塌。这对秦兵马俑的建筑来说是很致命的,但是也因祸得福,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兵器和俑的颜色。考古发掘发现颜色保存最好的都是袍子以下的腿部,因为早早就被淤泥掩埋,密封比较好,这就避免了后期的火烧和自然剥落。兵马俑刚刚发掘出来的时候是有颜色的,花花绿绿的,表面有一层矿物质颜料的彩绘,在接触到空气后,颜料失水风化剥落,而不是很多人说的被氧化了。我们现在对颜色保护技术已经很成熟了,之前会看到一些兵马俑身缠保鲜膜,那就是有颜色的部位,清理出一个部位后立即喷涂保湿的药液,再用保鲜膜固定密封防止脱水剥落。

兵马俑的雕刻也是非常精细的,头发丝、指甲盖、关节褶皱、鞋底针眼、胡须等等相当的写实。秦国各个作坊都严格执行物勒工名制度,《礼记·月令》记载:“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功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所有器物制造出来都必须刻上制作工匠的姓名,如果出现质量问题可以责任到人。这些兵俑背后都刻有制造者的名字,比如说宫丙这个人,有45件是这个人做的,因为这45尊俑看起来好像亲兄弟一样,面型大体相似,再经过细致的雕琢虽然风格相同,但是仔细一看,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性格,也就不一样了。秦俑千人千面,它不是用模子套出来的,而是一个一个雕塑出来的,头部是借助于某一个大形,但是发型、面部的五官、肌肉的变化又经过仔细的雕琢,所以说它是不相同的。雕塑完了以后,风干了放窑里面烧,窑温950度到1050度,基本上都烧透了,没有加生的现象,出窑以后再彩绘。临潼区有很多仿制兵马俑的厂家,但是很多都不按照秦朝人的技法来搞,现在为了防止变形、炸裂,有的采取分段烧的办法,把一个身子分成几段,烧好以后再粘接起来,为什么他不用秦代的技艺方法来搞,这里面有几个关键性的问题:

第一个是收缩比例掌握的问题,用泥巴做好以后,由湿到干有一个收缩比,干了以后再放在窑里面烧,经过火烧又软化,两个接茬部位收缩度不一样,掌握不住,所以说现在国内很多烧陶俑的,包括国外工艺品厂用秦法仿制的没有一个成功的。

再一个难题是,秦俑腿很粗,躯干很薄,薄的地方只有一两厘米,薄的厚的怎么一起烧?薄的地方已经烧好了,厚的地方还加生,厚的地方烧好了,薄的地方就烧过了,所以温度的掌握是非常困难的。秦俑做的时候采用了各种各样的方法。我们秦俑馆也做了一些实验,收缩比例非常大,同一个部位收缩差达到10%,要采用慢加温,你要一下子把温度加上去了,肯定薄的地方烧好了,其他厚的地方烧不透,突然温度再下去就会炸裂,所以这个制作的时候也非常的巧妙,秦俑的试制大概花了10年左右的时间才能烧成。

(秦俑两种烧制方式,以上第一种烧制方式的介绍出自原馆长袁仲一的学术讲座,秦兵马俑的试制研究;第二种是现在兵马俑雕塑厂普遍采用的分段烧制,头手躯干等部位分开烧制,再拼接到一起,就像真人穿衣服一样,头和手自然的从衣服里伸出来一样。分段烧制方法参考了陕西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许卫红的秦陵发掘报告)

在参观的时候也可以抬头看看顶棚,为了最大程度的保护内部的遗址,顶棚南北跨度70米,中间是没有使用一根支撑柱的。在70年代建造时,要将近20吨的钢架分节焊接,当时集中了20台电焊机轮番作业,同时吊装前现场还铺设了两条钢轨,两台塔吊和两台坦克吊,最后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才完成了1000多吨钢屋的焊接任务。钢屋架好后70米的跨距,误差不超两公分,当时旁边的人评价只有两个字:好险!

之后我们就前往2号坑,1976年2月,1号坑的试发掘全面回填以便建设博物馆,在博物馆修建工程进行时,考古队将工作重点转移到了寻找新的兵马俑坑当中来。当时的想法认为按照中国人讲究均衡对称的传统习惯,在秦始皇陵东侧发现了兵马俑俑坑,那么陵园的西南北侧是否也有兵马俑坑呢?于是在陵园的这三个方向进行大范围的调查,虽然也发现了多数地面建筑遗址,也采集了板瓦、筒瓦、瓦当等大量的文物,但并没有看到兵马俑坑。正当大家踏破铁鞋无觅处的时候,1976年4月21日传来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建筑工程队的徐宝山在1号坑的东端北侧发现了硬土,疑似夯土。于是全队人员集中到此处钻探,两天后就发现了这个面积为六千平米的大型陪葬坑,编号为2号坑。2号坑位于1号坑的东端北侧,两坑相距20米,平面呈曲尺形,东西长124米,南北宽98米,深约5米。看中间是有个盗洞,据说祖师爷级别的盗洞。

2号坑目前是发掘作业状态,西安的大学最好的两个专业一个是航空航天,还有一个就是考古,如果大家运气好的话能看到考古队在这里工作。考古专业的学生毕业如果被分配到兵马俑来,在这里用小刷子刷土能刷到退休。考古学工资不算高,主要还得能耐得住寂寞、有耐心,在坑里一蹲就是一辈子。2号坑目前基本上看不到什么兵马俑,发掘出来的残片和拼接好的兵俑应该是被移出去了,其余还没有开挖的部分其实是回填的。

从试发掘的情况来看,该坑共埋有陶俑陶马一千四百余件,有车兵、骑兵、跪射、立射等各种姿态的步兵俑,是一个多兵种混合编制的曲尺形军阵,那尊著名的跪射俑就是在这里发现的。2号坑是由四个小阵或单元组成的特殊兵种,是“奇”兵也称“特阵”。第一单元是由334个弩兵俑组成的小方阵,前端有两横队,每列有跪姿弓箭手30个,横队之后有14列纵队,每列有立姿弓箭手20个。第二单元是由64乘车兵组成的方阵,列阵形式为横纵各8列,每乘战车有乘车俑三个。第三单元是由19辆战车和百余个随车徒步兵俑组成的方阵。第四单元是由6辆战车、鞍马和骑兵俑各124个组成的骑兵军阵。可以看出1号和2号在位置、兵种、阵法和战术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区别,在位置上看1号坑在右2号坑在左符合左右阵行,主军在右的排列原则。从阵法上讲1号坑方阵属于整体排列,战术上只能统一行进,2号有四个小方阵,具有明显的灵活机动特点。就兵种结构和兵力部署而言,1号坑兵俑不仅是由步兵、车兵组成,而且人数是2号坑兵俑的三倍。遇敌时1号坑兵俑主力以正面纵深抗敌,2号坑特种部队为奇兵,灵活机动。或者在敌人侧翼迅速由弩兵组建一支轮番射击的火力网,或者进行远程奔袭和迂回分割包围敌人,做到出奇制胜。

边上这个展柜很多人围着看的这尊就是跪射俑了,依稀还能看到链接甲片的绳子上还有红色的颜料。这尊俑单膝跪地,目视前方,手里拿着的是一把劲弩,眼神里充满自信,冷峻的面庞带有一丝对胜利的期望,这才是对秦始皇一统天下霸业的最好诠释。近距离仔细看这个兵俑时才能发现,秦朝当时的雕塑工艺多么的写实,大的方面说兵俑整体肢体结构协调,符合人体生理曲度;细节方面,他的头发丝,头发上的小辫子,指甲盖上的纹路、手掌心里的事业线、爱情线、生命线,衣服的褶皱和关节的皱纹,鞋底的针眼,全部都雕刻出来了。尤其是鞋底的针眼,疏密有致,符合在运动过程中脚底肌肉的运动状态。这尊俑也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俗话说天塌了有高个子顶着,发掘时它也是为数不多保存状态完好的俑,身上的彩绘也是栩栩如生,右膝、右足、左足三个支点呈等腰三角形支撑着上身。重心在下,增强了稳定性,与两足站立的立姿俑相比,不容易倾倒、破碎。因此,在经历了两千年的岁月风霜后,它依然能完整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这尊俑是立射俑,它身体前倾、嘴巴紧绷、目视前方,手里端着一张弩,脚下呈丁字步,随时准备发力射击,这尊俑的样子正是发射前的准备动作,远程部队几乎不穿铠甲,与一号坑中前三排的状态相同。从这尊俑身上也能看出当时人的着装,上身穿交领右衽袍服,下身这不叫裤子,在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之前的先秦时期中原各国是不穿裤子的,一般上衣下裳,裳即是裙子,或者穿胫衣也叫“绔”,只遮蔽小腿以御寒,富贵人家的公子用丝质布料制作绔,也被叫做“纨绔子弟”。没有内裤也没有裆,清爽遛鸟。所以箕踞坐姿是被认为极不雅观的一种坐姿,是对对方的一种侮辱。例如荆轲刺秦王失败后“倚柱箕坐”,靠着大殿的柱子两腿叉开,用生殖器对着秦王以示侮辱。还有刘邦坐在床上,让丫鬟伺候洗脚时接见郦食其,对于郦食其来说是非常侮辱性的,所以很恼火。再往下看,脚口是和鞋口一样用绑带绑起来的,叫绑腿也可以。鞋子是最普通的平头鞋,平头鞋是一般普通百姓、没有地位的人穿的鞋子,所以有个成语是“平头老百姓”。相对的有地位的人鞋头是翘起来的,地位越高翘得越高,所以现在有个词说人自视甚高叫“翘得高”。刚才有说过一般大户高门穿衣服都是上衣下裳,裙子拖地上会把自己绊倒,鞋子翘个尖把裙面放鞋面上这样走起路来就不会踩到裙子,当然行军作战的战衣肯定不能让你穿裙子。

旁边这尊俑是将军俑,也叫高级军吏俑,他身形挺拔,沉稳平静,临危不惧,深谋远虑,将军俑共出土9尊,是目前发现俑坑中级别最高的一批指挥人员。头顶戴双卷尾鹖冠,鹖在古时记载为一种凶猛的禽类,领地意识非常强,如果碰到其他鹖,会缠斗在一起打的不死不休。所以用鹖来象征武官的杀伐果决、勇猛无畏、悍不畏死。身着细鱼鳞铠甲外敷布面,防护等级较高,胸前后背和肩头都有绳子编的穗花,前后共有七个,象征着他的爵位等级。双手垂于腹前,手下压着一柄长剑,广阔的额头上雕出了一缕皱纹,相必也是久经沙场的老将了。等级高了,穿的鞋子也就翘起来了。

这尊是下级军吏俑,头戴单板长冠,有的一手拿剑一手拿戈或矛等长兵器。有的穿甲有的不穿甲,这件穿了甲衣的俑,上半身和下半身甲片的编排方式不同,胸部上片盖下片,腹部是下片盖上片,有利于弯腰活动。

2号俑坑发现后工作人员一鼓作气扩大范围,在周围更大的范围内钻探,希望找到新的兵马俑坑。1976年5月11日在一钻孔内发现五花土层,至5米深处发现了陶俑残片,这便是3号俑坑了。同年六月底探明3号坑东西长48.8米,南北宽24.57米,面积为520平方米。1977年3月至12月,集中发掘了3号坑,坑内埋藏木质战车一乘,陶俑陶马共计72件,青铜兵器34件,在南侧长廊入口和北厢房入口的两个地方还发现了类似木质门楣上悬挂帷幕的痕迹。3号坑的大小规模仅为1号坑的三十七分之一,二号坑的十一点五分之一。此坑出土前,不像1、2号坑那样遭到了火焚,而是自然塌陷。但塌陷前遭到了人为严重破坏,陶俑、陶马、战车等残破甚重,且兵器发现也较少。同时它与1、2号坑那种野战部队不同的地方是,表现的更像是一个室内部队。因此其排列方式独特,如果以东西轴线来一分为二的看就会发现,这里的兵俑大部分是紧贴墙边相对而立。似乎在进行警戒工作或者是等待某人的到来而夹道欢迎。因而有学者推测3号兵马俑坑有可能是统帅1、2号兵马俑坑的指挥部。即军幕,也称幕府、帷幄。但有趣的是3号俑坑内并没有发现装束、姿态特异的将军俑,在结合春秋时期的制度来推测,军队只有在正式的行军打仗前,才会以虎符的形式任命将领,而平时军队是牢牢掌握在君主手里的。也就是说3号坑里将士等待的,或者说真正指挥这三个兵马俑坑的将领不是别人,正是西侧1.5公里外的秦始皇。在南厢房的发掘过程中还发现了一些动物的骨骼,有些还有灼烧的痕迹,估计是举行占卜祭祀仪式的场所。古时国之大事,在戎与祀,就是战争和祭祀。军队出征前要先举行祭祀仪式,占卜这场战役的结果是好是坏。三号坑里出土的兵器大多是铜殳,这种兵器在西周时期经常作为仪仗兵器或者祭祀礼器使用,更加说明了三号坑地位的不同。

2号坑和3号坑中间用白色的地砖标示出来的这一大片区域据说是4号坑,但是里边什么都没有发现就回填了。出土过一些秦朝的铜钱和铸钱的模范,据推测可能是后勤处。大军出征时的军饷问题一般带上一个制钱机构就在军队中解决了,随军出征时一般还有很多军属或者商人随军会做些小生意,军队也能及时在驻地采购后勤所需的物资。打到哪里吃到哪里,除了抢掠之外还能征购。

兵马俑博物馆第一任馆长袁仲一说:

庆幸历史的老人,把帮助兵马俑光耀人间、走向世界的殊荣留给了我们。但在兴奋之余,不由得令人深思:为什么两千多年来人们不断地与兵马俑失之交臂,并使它多次遭到破坏和泯灭?原因是多种多样,但总的来说是认识不到它是珍贵的人类历史文化遗产,反而认为它是不祥的怪物。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只有广泛地普及文物知识,提高全民的文化素养,才能使祖国大地上丰富的文化宝藏,得到妥善的保护和合理的利用,才能使兵马俑不幸的遭遇不再重演。

最后的陈列厅以前是铜车马展厅,现在改成了一些老照片、借展巡展的展厅,还有博物馆的建馆历史沿革,这里没什么看的,主要的出土文物都是在西侧的丽山园。兵马俑景区的第一道出口就在第二道入口旁边,第二道出口连接着东边长达700米的商业街,现在知道为什么设计师开始设计一段长长的步行道了吧?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丽山园

丽山园与兵马俑之间有免费的摆渡车来回摆渡,可以在停车场秦始皇白色雕像对面乘车点坐博物院的摆渡车前往,门票与兵马俑的门票是一起的。丽山园主体就是这个大大的封土堆,当地人说:“远看大土堆,近看更大的土堆”。

秦始皇为什么要埋在这里?很多人会讲风水好,南边是秦岭的一条支脉骊山,北边有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这叫头枕山脚蹬川,世世代代做高官;一手抓金一手抓玉,子孙后代富贵绵长。那金和玉在哪里?骊山南侧有个蓝田县,出产蓝田玉“蓝田日暖玉生烟”的那个蓝田玉,传说保健功效最好的一种玉石;金在东边的潼关,那里有全中国储量第二大的金矿。“山阴有金,山阳有玉,贪好其名”这也是郦道元在其著作《水经注》里采信的。风水这个说法呢,你信他就有,你要是不信,秦始皇也躺着这里,他的秦朝二世而亡,后代的结局凄惨。我们在共产主义的熏陶下成长,应当更是唯物主义一点。除了风水好之外,骊山西侧的半山腰处有一个地方现在叫芷阳广场,那里有秦国贵族陵园区叫芷阳陵或者叫秦东陵,里面埋着秦始皇的高祖奶奶、历史上第一位称太后的女人(秦宣太后芈月),以及从秦始皇曾祖开始直到父辈的墓都在这个陵园里。秦国人以西为尊,所以秦始皇的陵墓选址就只能在秦东陵的东侧。

秦始皇的陵寝是我国古代帝王葬制的分水岭,在此之前包括上古时期的丧葬方式都是家族或部落集中安葬在同一处陵园里,墓葬讲究“不封不树”,没有封土堆也不树立任何的标志物。从秦始皇开始不再搞家族陵园,而是独立出来,不再叫墓而号称为“陵”,使用覆斗型封土堆,就像一座小山,又号称“山陵”。

根据《史记》和《汉书》的记载,秦始皇从13岁登基开始就着手陵寝的修建,秦始皇的帝陵一直修到秦二世二年,共39年的时间。秦汉时期修建陵墓是以在位皇帝每年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用于陵寝修建,所以秦始皇的陵墓规模很大,有多大呢?整个秦始皇帝陵陵区范围56.25平方公里,相当于78个北京故宫、两个半澳门行政区面积大,可以说半个临潼区都是秦始皇的陵区,以至于临潼当地人有句话叫:“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全靠秦始皇”。古人下葬有种观念叫“事死如事生”,对待去世的人要像对待他活着时候一样。秦始皇统一天下,他将六国的宫殿全部在咸阳复制一份,六国宫女全部收进后宫,六国的收藏、奇珍异宝也全部都运回咸阳。他生前五次巡游天下,死后也要继续在地下统治他的帝国,享受他生前所能享受的一切。在《史记》中记载:“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令匠做机驽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江河湖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已。”什么意思呢?秦始皇的陵墓向下挖穿了三层地下泉水,用铜制造棺椁,建造了各种官署衙门还有办公官员,奇珍异宝将地宫都塞满了。命令工匠打造机关暗器和弩箭,有人靠近地宫就将其射杀,用大量的水银灌入地宫模仿江河湖海,上有各种宝石镶嵌的日月星辰,下有模仿全国的山川形胜,用鲸鱼油点长明灯,久久都不熄灭。根据现在的考古勘探表明,秦始皇的封土堆原高115米,历经两千岁月剥蚀,仅剩74米高。封土堆的汞含量是周围正常土壤的280多倍,说明地宫里是真有大量水银。再根据地下电阻值探测,封土堆下还有一层一层的建筑物,深达三十多米,其中有15米高的空洞,说明秦始皇的陵墓还没有坍塌和遭到破坏,里边的一切应该保存完好,地宫里水银河流的走向推测应该是模仿黄河和淮河。地上建筑规模也很庞大,分内城和外郭城,百官衙署一应俱全,还有一些专门伺候皇帝饮食起居的内侍部门,如同新建了一座都城。汉承秦制,包括山陵制度也学了去,每座帝陵建成后都要徙天下富户去充实这座新城,汉长安城北边有五座西汉皇陵,所以这些有钱人家的孩子也被称作“五陵少年”,李白有一首诗《少年行》其一:“五陵少年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过了安检后有15块钱的电瓶车可以拉您到秦始皇的坟头上转一圈,而封土堆出于保护的原因现在禁止攀登。根据考古发掘的情况和兵马俑排布来判断,整个秦始皇帝陵坐西朝东,违反了一般城建坐北朝南的方式,有可能是为了彰显统一六国后面东治天下的政治抱负。丞相李斯为陵墓的设计者,少府令章邯是监工,为修建骊山陵墓征集而来的刑徒多达72万人,前后有近80万人次参与陵区建设,可是秦始皇帝陵内部到底是怎样的,目前真实情况已无人可知,因为《史记》里记载:“大事毕,已藏,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藏者,无复出者。”所有参与营建皇陵的工匠全部都被活埋在陵墓里了。后来秦国覆灭前夕,章邯又率领骊山刑徒讨伐叛军,巨鹿一战又被项羽尽数坑杀。项羽进入关中后,将所有的秦国皇家建筑全部焚毁殆尽,包括秦始皇陵。

在陵区范围内已发现的陪葬坑数量在600多处,现在对外开放的部分有三处可以参观,坐电瓶车都可以看到,第一处是百戏俑坑,第二处是文官俑坑,第三处是铜车马展厅。百戏俑坑和水禽坑已经被严重破坏,仅能看到碳化的遗迹。

百戏俑坑位于秦始皇陵封土的东南侧,1999年3月,考古队在一处取土坑内发现了一段红烧土的痕迹,经过试掘后发现这是一处秦陵内城的陪葬俑坑。俑坑共出土真人大小的陶俑28尊,头部全部残缺,大都赤膊上身,下身仅穿一件短裳,有胖有瘦。春秋时期,竞技类的杂技项目逐渐形成,包括技击、跑狗、爬杆、扛鼎、丸剑、旋盘等,这样的百戏成为当时各国统治阶层的主要娱乐活动之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加强中央集权制,将六国的伎乐俳优等艺人迁入咸阳城,被统称为“角抵俳优之戏”。同时,将“角抵”等作为检阅军队的一项重要内容。4号俑上半身装饰有类似明清时期皇宫大门上的圆形泡钉,因此被称为“泡钉俑”。其上身着衣,布满泡钉,饰以太阳八角星纹;下身着裳,绘有大量精美纹饰。残存的彩绘图案主要集中上衣、领缘、袖缘和裤子腰带等部位。身上共有119个泡钉、88个太阳八角星纹,4个泡钉对一个八角纹。上半身类似坎肩的部分有残留的彩色图案,主要是在紫色的颜料上面绘制黑色的太阳八角星纹,上面有黄色的点珠纹饰。下半身在白色彩绘上绘制了大量云气纹,纹饰主要是黑色的,黑色上面又有一些白色连珠纹。局部纹饰边缘,还有一些绿色的装饰。专家对上衣主体推测为饰有太阳八角星纹的丝绸织锦。陶俑通体彩绘,是目前发掘百戏俑中残存彩绘最好的一件文物。俑坑整体呈“凸”字形,东西两侧有斜坡门道,为土木结构地下坑道式陪葬坑,上下共三级平台。在二级平台西南侧出土过一尊大鼎,是目前秦陵范围内出土的最大一尊,重达212公斤,60cm高,里面装着铜箭头和大量植物种子,应该是某种祭祀仪式。俑坑被人为破坏焚烧过,坑道里除了红烧土外,还能看到大量的木炭黑。在百戏俑坑内,还出土有零星的石甲片、铁矛、铁凿、铁栓、铁锛、铁锸、铁剪刀、铁耙钉、铜扁条、铜带钩、铜构件、铜马蹄套、石斧、石马缰饰、陶盆、板瓦、金属熔渣等小件文物。或许,有一些物品是百戏俑表演使用的道具?或许,有一些物品是百戏俑日常生活使用的器物?

文官俑坑位于陵墓的西南角,略呈“中”字形,为全木结构,分前后两室,是少见的未被焚毁的陪葬坑。前室内出土陶俑12件,可分为袖手俑(8件)和御手俑(4件)两类,与武士俑相比,较显文弱,上身穿单层或双层交领右衽齐膝长襦,腰束革带,下着长裤,足蹬齐头方口浅履。陶俑身上原有红、绿、黑、粉、白色等彩绘,因地下水侵蚀及坑体倒塌,出土时仅面部保留较多彩色残迹。这12件陶俑头戴长冠,拥有一定的爵位。这些文官俑统一右腰间贴塑悬挂状的削、砥石,削就是小刮刀,砥石就是磨刀石,文官也有种称呼叫“刀笔吏”,有个成语形容某人的话内涵深刻叫“入木三分”,因为书写文字的载体是在木板或者竹简上,字写错了还可以用刮刀刮下来,再重新写。秦汉时期政府办公室文员或者叫郎官的样子一般头上发髻里簪一支笔,腰间不光是小刀和磨刀石,还要挂一个小囊,里边有墨丸和小砚台,随时准备记笔记。这些陶俑所象征的身份和遗址坑的性质还有待研究,但对认识秦陵遗址内涵和秦代政治等都有很大意义。

在文官俑坑对面(西侧)就是铜车马展厅,1980年12月在封土堆西侧20米处,距地表7.8米深发现的,据推测可能是在西侧墓道里。两乘彩绘青铜车马一前一后放置在木椁内,因木椁腐朽上层土塌陷埋压,致使铜车马被压碎成3000多块。铜车马没有被盗扰,构件基本齐全,于是采用了整体套箱提取的方法,前后历经8年时间拼接修复完善。这是我国考古史上发现最早、形体最大、系驾关系最完整的青铜车马,被誉为“青铜之冠”,青铜车马的发现对研究我国秦代冶炼与青铜制造技术、车辆结构等具有极重要的价值。

青铜车马是秦始皇御用銮驾车队的组成部分,前车为一号车叫高车也叫立车,后车为二号车叫安车也叫辒辌车。是根据真车真马二分之一的比例缩小制造的,均为单辕、双轮、四马系驾,整车通体彩绘,使用了大量的金银饰件。这车队地位很高,只有皇家才可以使用,因为在最右侧的马头上有个装饰物叫“纛”,大纛,纛旗,只有皇家才可以使用,这个纛据说使用青铜冷拔丝工艺制成,最细的青铜丝只有头发直径的二分之一。这套铜车马等级很高,但它们是不是秦始皇的座驾呢?肯定不是的,“天子六驾”,秦始皇的车肯定是六匹马拉车,这个只有四匹马,显然不是的。这四匹马肌肉虬结,十分魁梧,每匹马都有上下共40颗牙齿,说明这些马都是6岁以后的成年雄马,正是出力的时候。中间架辕的两匹马叫“服马”,负责出力拉车,两边的马叫“骖马”,负责转向。中间两匹马左右各有一个突出的刺状物叫“协驱”防止骖马过分靠内;为了防止骖马外逸,在骖马的颈上还套有一根缰绳,缰绳的另一端系在衡、轭的交接处,防止骖马过分远离。通过这些装置,骖马与服马始终会保持一定的距离,既不会太远,也不会太近,可以始终并驾齐驱。马头上的装饰为叫马络头,也叫“马勒”,金银管以子母扣的形式相链接,马嘴里的叫“马衔”,左右有镳固定,连接的缰绳拿捏在驭手手里。拉缰绳扯动马衔和“马勒”让马停下叫“勒马”。让马分开就得卸下马衔子,拆掉固定衔的镳,有成语叫两人不同路是“分道扬镳”。前段靷(yǐn)结成套环,后段靷变成单根。靷套环挂在马的肩部和胸部,马出力拉车的受力部位就是在胸口和肩部,在古罗马时代的壁画、画像和雕塑里,马的靷都勒在脖子处,马喘不上气很容易就把马憋死了。《诗经》当中“六辔在手”,这个“辔”就是马缰绳,每匹马从衔子左右两边各引出一条缰绳,共八条,中间服马的缰绳挂在驭手前边的环上,驭手手里拿着六条缰绳所以叫“六辔在手”。

高车的车盖呈伞形,车盖顶面边缘装饰着几何纹,伞杠套着错金银的铜杠箍,车盖底座的上下侧,设有两道锁固装置,机关巧妙,工艺高超。从伞杆上的机关构件可以看出现实中这柄伞是可以开合收纳,不用的时候也可以卸下拿掉。车上站着一位驭手,驭手头戴双板长冠,毕竟作为驾驶皇帝出行车队开路车的人,等级不能低。驭手背后挂着一把青铜剑,车上配有铜弩、铜盾、铜箭镞等兵器,起到开道、警卫和征伐的作用,相当于现在的武装防爆装甲车开路。一般战车上会配备三个人,一位驭手负责驾车,一位弓弩兵负责远程输出,一位戈矛手负责近战割草。

第二辆车安车,整车也是通体彩绘,内部也有彩绘,这个顶盖可以称得上“华盖”了,整个顶盖青铜一体铸浇而成,误差控制的极好,最厚的地方2毫米最薄的地方1毫米,没有任何敲打焊接的痕迹,在车盖内部表面,以白色和浅蓝色打底,描绘着密集的夔龙和夔凤纹。车厢左右两侧各开有一个车窗,车窗上开有很多菱形小口,关上车窗从里边可以看到外边,外边看不到里边,最早的隐私车窗。车窗还能调节车内温度“开之则凉,闭之则温。”最早的空调旅游车,当时叫做辒辌车,据说始皇巡游天下坐的就是这种车。车厢前端是车辕,左右是轮子,所以车厢的车门开在后侧,当时的人想要跟出行的达官显贵会面,就只能“走后门”。车轮由毂、幅、牙组成,毂里是空的,穿着车轴,毂与车轴中间有轴承,当然不是现在的滚珠轴承,而是用青铜、铁、木或者竹片制成的两个环,大环套在毂里,小环套在轴外,中间抹上动物油脂润滑。条幅穿在毂腰外,牙固定车轮不往外跑。

拓展1:三苏(苏洵为两个儿子起名“苏轼”“苏辙”的含义)

拓展2:为什么统一车轨很重要?

接下来这些展厅中有一些秦国的兵器,青铜是铜锡铅三种金属的合金,制作出来器物为青白色或金白色,现在我们所看到的青铜颜色是因为氧化产生的铜绿,并不是青铜本来的颜色,青铜质地脆硬,所以青铜为主的时代并没有劈砍用法的刀出现,大部分青铜兵器都是以刺击为主,而且受限于青铜的性能,兵器也不能做得过长,过长的兵器在挥砍过程中稍有磕碰或闪晃就会断掉。这是一柄青铜剑,秦国青铜长剑一般为1.2米左右的长度,荆轲刺秦时秦始皇拔不出来的青铜剑有人估计得有1.6米长(目前无实物证据),而其余六国的青铜剑一般都是60~80厘米,越王勾践剑也才55.7cm。正所谓一寸长一寸强,为啥秦国人的青铜剑就能做长?肯定是得益于秦国所掌握的青铜铸造工艺领先于他国。在青铜时代,铸剑的关键是在冶炼时,向铜里加入多少锡。 锡少了剑太软,锡多了剑硬,容易折断。对秦剑做的化学定量分析显示,它的铜锡配比让青铜剑的硬度和韧性结合得恰到好处。但是秦剑更让人着迷的地方,是它的外形。秦剑的厚薄宽窄是从剑柄到剑尖呈阶段性递减的,脊面隆起,近锋束腰,这种设计使秦剑的受力部分得到加强,而又保持了一定的弹性,同时剑身又不会过于沉重。2019年秦陵博物院公布了在陵区外城西侧一处高等级秦墓当中出土了目前发现最大的一尊单体金骆驼,骆驼早在商周时期是由今天内蒙、新疆及中亚等游牧部落向中原诸国交易或进献的贡品。秦国地处西陲,肯定很早就与西域各个游牧部落有交流往来。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两河流域,也就是今伊朗、伊拉克、叙利亚一代在公元前三四千年就已经开始使用青铜器了,而我国最早进入青铜时代估计在公元前两千年左右,秦国有可能更早的接触到西域传进来的先进青铜铸造工艺。关于秦国的青铜剑目前流传了三个谣言:

第一个谣言:秦剑压在一尊武士俑身下,压弯超过45°、90°,在俑挪开后两分钟内又缓缓挺直了,秦剑有金属记忆功能。秦剑的主要材料是青铜,青铜里的锡脆、铅硬、铜延展性好,这三种金属都没有记忆功能,青铜的性质也是较脆硬的,挥舞中有磕碰就会断裂,所以不可能出现压弯还会回弹的现象,压弯度数过大只有断裂碎掉的可能。陕西考古研究所许卫红女士亲身参与过兵马俑的发掘工作,她在做客百家讲坛时说;“我们发掘出来被压到的青铜剑全部都是碎成好多节的状态,没有碰到过压弯还会回弹的秦剑。”这条纯属谣言。

第二个谣言:秦剑表面有一层铬盐氧化层,秦国应该有先进的镀铬技术,这项技术在1938的德国才被发明出来,我们两千年前就已经会镀铬了。注意看展柜中的秦剑,它是部分生锈部分不生锈,经检测表面确实有一层0.1至10微米厚的铬氧化层,但并不代表秦国就拥有镀铬技术,不是所有的秦国青铜剑都不会生锈。在1984年兵马俑博物馆的一篇关于镀铬问题的研究报告论文里推测:“秦剑外应当有木质剑鞘,剑鞘外有矿物质颜料的彩绘,在木质剑鞘腐朽后,其矿物质颜料渗透进剑的表面与铜、锡等发生反应,在表面留下了一层金属盐类氧化层”。

第三个谣言:秦剑出土后锋利无比,将剑刃放在一叠报纸上轻轻划过,就划开了18、19、20、21层报纸,秦国的青铜工艺果然厉害。还是陕西考古研究所的许卫红女士在百家讲坛里说:“每一柄出土的秦剑我们都是当做国宝一样小心翼翼,怎么可能还会用它做这种实验?”划过报纸的剑其实有原型的,就是越王勾践剑,时任湖北省博物馆馆长的谭维四在录制北京科教电影制片厂《古剑》纪录片时,用越王勾践剑划过一叠报纸,旁白是“一下就划了二十几张纸”,并没有具体划开多少张的定数,有的人讲18张,有的人讲26张的,后来就以讹传讹,啥有名气的剑出土都要划报纸。

接下来这个缩小版秦剑叫做“铍”,它不是短剑,它后边的尾巴是插在一根长棍上固定用的,类似于后世所说的“长枪”。赵国的铍不带镡,秦国的铍带镡,所以秦铍看起来就很像一把短剑。

这是青铜戈,也是绑在长棍上挥舞使用,可以用尖啄击,也可以往回勾击。

这是青铜矛,矛和铍(枪)一样都是安装在长木棍上刺击,但是安装方式不一样,铍是插进棍顶端固定,矛是套装在棍顶端。

这有一些青铜箭簇,都是弩箭上的箭头。这些箭镞非常标准,横截面为标准的等边三角形,每支箭头上的三条棱线长度误差不超过两毫米,说明秦国在兵器制造方面已经开始标准化、流水线式生产了,有不同的作坊负责器物的不同工序。这也是秦国为什么能打败其他六国的一个原因就是:秦国兵器及生产工艺已经与其他国家对比形成了代差优势。

参观完铜车马展厅我们回到地面,可以选择继续乘坐电瓶车回到丽山园的大门口,那里有博物馆的往返摆渡车将您送回兵马俑停车场。我的讲解到此结束,谢谢各位参观。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点击排行

实验室常用的仪器、试剂和
说到实验室常用到的东西,主要就分为仪器、试剂和耗
不用再找了,全球10大实验
01、赛默飞世尔科技(热电)Thermo Fisher Scientif
三代水柜的量产巅峰T-72坦
作者:寞寒最近,西边闹腾挺大,本来小寞以为忙完这
通风柜跟实验室通风系统有
说到通风柜跟实验室通风,不少人都纠结二者到底是不
集消毒杀菌、烘干收纳为一
厨房是家里细菌较多的地方,潮湿的环境、没有完全密
实验室设备之全钢实验台如
全钢实验台是实验室家具中较为重要的家具之一,很多

推荐新闻


图片新闻

实验室药品柜的特性有哪些
实验室药品柜是实验室家具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主要
小学科学实验中有哪些教学
计算机 计算器 一般 打孔器 打气筒 仪器车 显微镜
实验室各种仪器原理动图讲
1.紫外分光光谱UV分析原理:吸收紫外光能量,引起分
高中化学常见仪器及实验装
1、可加热仪器:2、计量仪器:(1)仪器A的名称:量
微生物操作主要设备和器具
今天盘点一下微生物操作主要设备和器具,别嫌我啰嗦
浅谈通风柜使用基本常识
 众所周知,通风柜功能中最主要的就是排气功能。在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 win10的实时保护怎么永久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