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与高校日语专业课堂思政教学的融合路径与实践探索研究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思的日语翻译 中华文化与高校日语专业课堂思政教学的融合路径与实践探索研究

中华文化与高校日语专业课堂思政教学的融合路径与实践探索研究

2024-05-10 11:11:3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中华文化与高校日语专业课堂思政教学的融合路径与实践探索研究——以《基础日语》课程为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Path and Practice of Chinese Culture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n College Japanese Major Classrooms—Taking the “Basic Japanese” Course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AE.2023.1391114, PDF, HTML, XML,  被引量 下载: 309  浏览: 413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文 莹: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贵州 贵阳 关键词: 课程思政;中华文化;基础日语;三全育人;Ideology and Politics Teaching; Chinese Culture; Basic Japanese; Educating People in Three Aspects 摘要: 我国一向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中华文化融入日语专业课程教学中,拓宽日语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及温度,是开展日语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途径之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三全育人为重要途径,探讨了中华文化与高校日语专业课堂思政教学的融合路径,以日语专业“基础日语”课程为例,探索“润物无声”地将思政教育全过程贯穿于日语专业课程的育人模式。 Abstract: China has always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tegrating Chinese culture into the teaching of Japanese major courses and broadening the breadth, depth and warmth of Japanese major courses is one of the necessary ways to carry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Japanese major courses,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his article takes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establish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and educating people in three aspects as an important way, and explores the integration path of Chinese culture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n the classroom of Japanese majo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aking the “Basic Japanese” course of Japanese majors as an example, it explores the educational mode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Japanese major courses. 文章引用:文莹. 中华文化与高校日语专业课堂思政教学的融合路径与实践探索研究——以《基础日语》课程为[J]. 教育进展, 2023, 13(9): 7163-7169. https://doi.org/10.12677/AE.2023.1391114

1. 引言

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下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 [1] ,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高校是传授专业知识、培育人才之地,高等教育肩负立德树人的艰巨任务,担任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全方位育人的重要职责,只有加强思政教育建设,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在日语专业课堂上传播中华文化,将中华优秀文化全方位融入高校专业课程中,是实现专业课程思政化的有效途径之一。

2. 中华文化融入《基础日语》课程教学之意义

不同专业有不同内容,不同课程有不同特点。《基础日语》是高校日语专业课程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授课时间为大一、大二学年共4个学期,每学期8学分,每周8学时,共128学时。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等综合能力,承载了日语专业基础阶段学习的各项内容。作为日语专业课程体系中所占课时最多的专业核心课程,具有教学周期长、课时占比大、教学内容丰富、接触学生频繁等特点。基础日语课程的教学活动不仅与学生的日语水平息息相关,在思想政治方面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可以说也是所有专业课程中最大、最为直接的。因此,可以说基础日语课程承担了知识传授、价值引领、能力培养、教学模式创新等各项重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利用外语课程的跨文化交际等学科优势,通过在外语专业课中融入中华文化、导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加强课程思政教育,使其与高校中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势必对提高整个日语专业的课程思政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也是高校外语专业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和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2] 。

2.1. 立德树人、育人育才

日语专业培养方案中明确指出日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旨在培养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浓厚的中国情怀和开阔的国际视野,具备扎实的日语基本功、过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广博的中外语言文化知识及其它相关专业知识、技能,能够立足国内、面向世界、有效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尤其能够在教育、旅游、经贸、外事等领域广泛地胜任各类工作的高素质日语专业人才和复合型外语人才。

培养方案中首先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把立德树人确立为教育的首要任务。大学生是国家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的政治立场、理想信念、人生价值和爱国情感关乎一个国家能否良好持续发展。高校教育中,育人是基础,育才是重要目标,育才要先育人,有“德”才能真正成为有用之才。在专业课程中融入中华文化,有助于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客观、科学地认识世界,帮助学生建立坚定的政治立场、增强对现代化建设和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3] 。因此,日语专业教学中,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把立德树人培养目标融入到日语专业教学体系中,结合日语专业的培养方案,以及基础日语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将思政融于课堂,做到专业思政化、思政专业化,这是日语专业课程教育的重要任务。

2.2. 坚定文化自信、增强爱国主义情怀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创造出了璀璨绚丽的中华文化,这是中华民族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结合新的实际将中华优秀文化发扬光大是日语专业教学的任务之一。在日语专业课程中融入中华文化知识内容,让学生在学习日语、理解日本文化的同时,更加深入理解中国文化,并从中获得启发、汲取力量,从而增强对本国文化的自信以及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提高爱国主义情怀,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坚定“四个自信”。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在课堂上传播中华文化,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无疑是日语专业教师的重要任务。

2.3. 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传播中国声音

日语专业培养方案中要求学生熟悉中国语言文化知识;了解相关专业知识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等领域基础知识;形成跨学科知识结构。要求学生应具有扎实的日语语言基础和较熟练的听、说、读、写、译能力;掌握语言学、文学及相关人文、经贸和科技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主要日语国家的社会和文化;具有运用日语学习和获取最新知识与信息的能力;通过日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运用日语从事教学、翻译、旅游服务及商务活动的能力等。

从日语专业培养方案中可以看到,日语专业的培养目标不仅限于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更要将语言与文化紧密结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要跨越语言障碍,也要跨越文化障碍。不仅要通过语言学习达到精通语言的目标,更需要具备跨文化交际意识。中华民族有着优秀的传统文化,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需要深入理解中华文明,才能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国家形象的塑造需要有计划、有目标、有方向、有效果的国际传播。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展示好中国形象成为当前的重大课题,而外语课程思政建设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基础。日语专业课程应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学生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能力,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为我国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构建对外话语体系贡献一份力量。

3. 中华文化融入基础日语教学之路径

3.1. 加强教师自身修炼

立德树人,教师是主体,育人要先修己。作为高校专业教师,承担着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塑造学生正确人生观的职责,教师首先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提高自身思想政治觉悟及政治理论水平,增强课程思政意识,明确教书育人方向,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成为学生学习、做事、为人的示范,如此才能担当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4] 。

教师应适应学生及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专业课程与思政融合方面的理论学习与研究,从国家、社会发展需求,梳理课程思政要素,使基础日语课程与思政理论同向同行。教师自身要加强有关中华文化的学习,要能够提炼、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展示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以贵州大学日语专业为例,作为提升中华文化学习的一环,老师们分别组成团队,从浩瀚辉煌的中国传统文化中,以文学经典、神话故事、成语故事、民间故事、传统节日、红色文化、历史文化遗产等为主题,编写了汉日对照的系列读本。这些读本既可作为日语专业学生学习中华文化经典、提升用外语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能力之用,又可为外国人提供一把认识中国、了解中国、开启中国文化之旅的钥匙。只有教师对中华文化深度理解和高度认同,中华文化在教师心中扎下了根,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内容时,教师才能更有底气,讲得更深透,中华文化才能在学生心中开花结果,从而为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打下坚实的基础。

3.2. 基础日语课程的思政建设

3.2.1. 教学环节全面贯通

课程思政的实施不应当只局限于课堂上,而应在明确课程目标的基础上,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整个环节,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5] 。以下将结合我校基础日语课程使用的教材《新编日语》(第四册)第九课“環境を考える”的内容,就基础日语课程思政教学的方案进行粗浅的讨论。

(1) 课前导入

本课内容主要围绕“环境污染及保护”这一主题展开,其中,本文部分主要介绍了战后随着经济高度发展,日本在成为经济大国的同时,伴随而来的一系列公害现象及其之后采取的一系列对策。应用文部分围绕着“真的有富士山吗”这一话题展开,就大气污染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等进行了讨论及反思。根据本课内容,可将“环境保护、生态文明”确定为本课的思政元素,并拟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第九课「環境を考える」教学目标一览表

根据本课各项教学目标的确定,可给学生提前安排好预习任务,以确保课堂教学顺利有效地进行。除了让学生预习本课出现的新单词、新语法及课文内容外,还需给学生推荐思政教育资源及材料、设置思政任务。例如,给学生提供习近平总书记于2018年5月18日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讲话的一部分(汉日对照),让学生进行阅读并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如何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保护环境,实现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美丽中国”“为什么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问题,为课堂教学环节融入生态文明主题思政教育起到预热作用。

(2) 课中学习

课堂教学主要分2个方面展开,第一,讲授本课的单词、语法及课文,以达成本课教学的知识能力目标及语言能力目标,并在讲解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本课的思政元素;第二,作为内容拓展,讲解事先给学生提供的思政材料,其中重点讲解文中涉及到的时事热词和语法知识点,以及文中涉及到的一些翻译技巧,强化学生的知识能力及语言能力,另一方面突出本课的思政要素,让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就布置的课前预习内容进行分组讨论,且每个小组选定1名代表用日语进行总结发言,发表本小组的讨论结果主旨。如此,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环节上,引导学生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深入认识“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重要意义。

(3) 课后巩固

课后环节是帮助学生巩固课堂知识,拓展延伸课堂学习内容及思政教育的重要环节。因此,结合本课内容,为学生布置相关课后作业,例如,让学生完成一篇小作文,题目为“公元前250年左右,蜀郡守李冰修建了水利工程都江堰,至今都江堰都发挥着作用。作为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中华文化划时代的杰作,都江堰是如何发挥其作用的,我们从中可以学到什么。同时列举其它中国实施生态环境保护的成功案例”。学生提交作业后,教师进行批改并从中选取优秀代表作,下次上课时请该同学进行发表,与同学们分享其思考成果,从而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及共同进步。

除了布置课后作业外,教师定期对学生进行访谈、与学生及时交流,或发放教学调查问卷让学生填写。通过掌握学生的学习反馈结果,了解学生对课程的接受度、学生的思想动态及心声等,从而获取教学评价及改进建议。由此,教师可总结反思教学中的成效与不足,在此基础上寻找解决办法,思考改进措施,不断改善教学方式及模式,优化课程教学,促进自身教学水平螺旋式上升,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及预期的培养目标。

3.2.2. 课外联动

作为高校日语专业教师,要深刻贯彻“三全育人”的指导思想,对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多措并举、协同利用,在基础日语教学中努力做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课堂、全课程、全教材覆盖,要让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课外全面地接受课程思政的系列教育,坚持把思政教育贯穿人才教育全过程。

(1) 组织第二课堂活动

全员育人要求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体自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通过导入中华文化等思政要素开展思政教育,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用日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输出”能力。因此,可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引导学生自发、有序地开展思政大课堂,承担“教师”的角色,以学生给学生上课的形式,增强中华文化的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生动传播中华文化,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例如,开展用日语讲述中国故事演讲大赛、举办中日文化交流周、开设中华文化为主题的日语角、开展以中华文化为主题的戏剧表演等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活动,从而达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高校思政工作目标。

(2) 开展研学实践教育

坚持全过程育人,必须重视社会实践协同参与。在贵州这片土地上,多彩的民族文化、阳明文化、红色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等交相辉映,共同形成多元、广博、深邃的贵州文化。专业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思政教学模式,因地制宜,依托贵州文化,利用实践教学环节,组织学生到贵州平塘的中国天眼、修文的阳明文化园以及各红色景点、革命纪念馆等地开展研学教育活动。研学实践活动的开展,可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在体验中移情、在移情中内化,有助于提升学生对中华文化的深刻理解、增强专业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并锻炼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拓宽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及温度,实现全过程育人。

3.3. 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的误区

(1) 课程思政与课堂思政

课程思政不等同于课堂思政,教师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要意识到课程思政是一个全链条的培养过程,不能仅限于课堂上的教学活动。要实现“三全育人”,教学环节需全面贯通,形成一个全链条,即“课程设置(培养方案)→课程目标(课程大纲)→课程实施(课前–课中–课后)→课外实践(课外活动、研学实践)→学业评价(作业、考试)→教学评价(问卷、访谈)→优化教学(教学反思)”。通过以上一系列任务分解,不仅可以将思政教育有效地融入课程中,从而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加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还可实现语言与育人的自然融合,教书与育人的相互促进 [6] 。

(2)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

课程思政不等同于思政课程,教师不能把课程思政简单理解为思政课程,不能“为思政而思政”,把专业课上成了思政课,也不能把课程思政简单理解为“课程 + 思政”。教师应“如盐入水”“润物无声”“春风化雨”地开展基础日语课程思政建设,将思政内容润物于无声地融入到基础日语教学中,达到水滴石穿的铸魂育人教学效果。要把基础日语课堂打造成良好的思政课堂,教师要做到思政专业化、专业思政化,使基础日语课程与思政理论同向同行 [7] 。

(3) 教书与育人

作为专业课教师,三观要正、学识要深、言行要当,不能将自己的工作局限理解为“教书”,要以“四有好老师”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即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仁爱之心、有扎实学识,明确教育工作者的目标是“育人”。教书必育人、育人先修己。教师要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用心教学,做一个内心装着爱心与情怀,头脑充满智慧的有温度的老师,如此,课堂才会有吸引力,思政才会有影响力,才能更好地影响学生、感染学生、成就学生,通过教书达到育人的培养目标。

4. 效果及启示

通过对中华文化与高校日语专业基础日语课程的融合路径进行实践探索,不难发现两者相辅相成。将中华文化融入基础日语课程,不仅有效促进了专业学生的日语语言学习,使学生在听、说、读、写、译各方面都获得长足的进步,同时也加强了专业学生对中华文化的深入理解。“中华文化 + 日语”的思政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日语教学模式,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教学内容,提升了教学效率和效益。课前、课中、课后、课外各环节的联动,不仅将思政教学全程贯穿于育人过程,还有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汲取强大的信仰力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提升爱国主义情怀、坚定文化自信。在知识输入的同时,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语言输出能力都得到有效提升,能够运用日语“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从而为今后为我国国际传播效能建设添砖加瓦垫定一定基础。

另一方面,融入中华文化的课程思政教学过程对教师来说也是一个同步学习的过程,教师从中同时获得了相应的教学反思,促成教学相长。教师专业思政教学中,要进一步挖掘基础课程设置目标中的思政要素,挖掘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涵的价值和精神内涵,将隐性的思政内容和内涵显性化,进一步拓宽日语课程的广度和深度,将思政内容生动、自然地,润物细无声地融入日语专业教学中,使日语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无缝连接、交织交融,相辅相成,从而进一步实现专业思政化、思政专业化,以及教书和育人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5. 结语

高校日语专业建设,要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以中华文化为抓手,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以“三全育人”为途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培养能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

基金项目

贵州省普通本科高校2021年本科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中华文化与《基础日语》课程思政教学的融合路径与实践探索研究(项目编号:2021031)。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020-05-28. [2] 宋红波, 耿殿磊. 实施外语课程思政的理据及路径探索[J].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3(4): 315-320+334. [3] 杨金才. 外语教育“课程思政”之我见[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20(4): 48-51. [4] 文秋芳. 大学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实施框架[J]. 中国外语, 2021, 18(2): 47-52. [5] 尤方舟. 新文科背景下日语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J]. 外语学刊, 2021(6): 78-82. [6] 胡杰辉. 外语课程思政视角下的教学设计研究[J]. 中国外语, 2021, 18(2): 53-59. [7] 刘正光, 岳曼曼. 转变理念、重构内容, 落实外语课程思政[J].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0, 43(5): 21-29.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点击排行

实验室常用的仪器、试剂和
说到实验室常用到的东西,主要就分为仪器、试剂和耗
不用再找了,全球10大实验
01、赛默飞世尔科技(热电)Thermo Fisher Scientif
三代水柜的量产巅峰T-72坦
作者:寞寒最近,西边闹腾挺大,本来小寞以为忙完这
通风柜跟实验室通风系统有
说到通风柜跟实验室通风,不少人都纠结二者到底是不
集消毒杀菌、烘干收纳为一
厨房是家里细菌较多的地方,潮湿的环境、没有完全密
实验室设备之全钢实验台如
全钢实验台是实验室家具中较为重要的家具之一,很多

推荐新闻


图片新闻

实验室药品柜的特性有哪些
实验室药品柜是实验室家具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主要
小学科学实验中有哪些教学
计算机 计算器 一般 打孔器 打气筒 仪器车 显微镜
实验室各种仪器原理动图讲
1.紫外分光光谱UV分析原理:吸收紫外光能量,引起分
高中化学常见仪器及实验装
1、可加热仪器:2、计量仪器:(1)仪器A的名称:量
微生物操作主要设备和器具
今天盘点一下微生物操作主要设备和器具,别嫌我啰嗦
浅谈通风柜使用基本常识
 众所周知,通风柜功能中最主要的就是排气功能。在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 win10的实时保护怎么永久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