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安徽省分设为合肥为省会的皖北省和黄山为省会的皖南省研究分析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安徽各省份地图 将安徽省分设为合肥为省会的皖北省和黄山为省会的皖南省研究分析

将安徽省分设为合肥为省会的皖北省和黄山为省会的皖南省研究分析

2024-06-03 16:34:4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安徽省位于我国华东内陆,省会为合肥市,其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为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安徽尽管历史悠久,但设省较晚,其清朝康熙初年才由江南省东西分置而来,其省名就取自境内两大府“安庆府”“徽州府”首字。其实安徽省从地理空间和文化上通常被分为皖北和皖南两个大地理空间(很多时候还分出来一个皖中地区),而历史上也曾经分为皖北行署区和皖南行署区两个省级行政区。因此,城镇规划君何方洪认为,假如未来我国为了提升行政效率,压缩行政管理层级而缩省增加省级行政区,那么安徽省就可以考虑分为皖北省和皖南省两个省级行政区,皖北省的省会可以考虑合肥市,而皖南省则可以考虑将省会设在黄山市。

一、从直隶江南到建省安徽

中国以省制为一级行政区,是由元朝行省制度而来。元、明二朝省制逐渐成型。清承明制,省制确立,影响当今。安徽相比山东、山西等省制区划的确立为迟,清朝初年安徽建省,迄今300年左右。今天的安徽省域,在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分属于不同的建置。清初安徽建省,把一个自然区、社会风俗及人文特征差别明显的三块地域,整合为一个省级行政建置单位。

安徽在清朝何时建省的,由于建省的基本史料源如《清朝文献通考》、《大清一统志》、《清史稿·地理志》等文献,在记叙安徽建省问题时,讲了几个时间节点;加之后世学者对安徽建省的标准认知不一,故而关于安徽建省的时间,自晚清以来,先后有顺治十八年(1661年)、康熙元年(1662年)、康熙六年(1667年)、康熙十五年说、雍正朝建省说、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等多种提法。目前,比较多的学者认同康熙六年安徽建省说。

历史时期的治政形势、地域形胜、职官设置和社会认同记忆是我们认知历史政区设置的几个重要要素。安徽自顺康开始建省,雍正十三年之前七府三州、七府七直隶州,其后为八府五直隶州,大体省域确立。清嘉庆朝编纂的《大清一统志》,对安徽版图的自然环境已有清楚的认知。作为一个省制的安徽,是从包括今江苏省、上海市在内的清朝江南省版图范围中析出,经过较长时期历史的磨合和完善建置,逐渐成为一个省域。

安徽省建于1667年,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清朝初年设置江南省,辖区庞大,大致包括今天的上海市、江苏省和安徽省。清康熙六年(1667)正式撤销江南省,分为安徽、江苏两省。因安庆府为当时安徽境内的政治中心,徽州府经济发达,故取两府首字而得省名。安徽因历史上有古皖国和境内的皖山、皖河而简称“皖”。

二、江南省分治及安徽建省的原因

清朝江南省作为一省,何时分成安徽、江苏两省,学者们看法不一。康熙时期的《江南通志》、《大清会典》等官书及后世私家著述,对江南省的统称一直延续,因此江南省分省年代问题难以断定。但是江南省的分治,却是不争的事实。且正是在分治过程中,安徽、江苏作为一个省制,得到确立。那么安徽、江苏先是分而治之,其后安徽得以建立省制的原因主要有哪些呢?

一是政治方略的谋划。清初的江南省东临大海,西面的广大地域为淮河、长江穿过,这块被称为江淮之间的自然区域,自元朝之后,即开始改变此前王朝时期以山川形势走向划分政区的办法。明朝建置跨大江南北的南直隶,以政治方略谋划为先,行政区犬牙相错,相互钳制,方便中央政府控制。

清朝前期,主政的帝王和大臣尚能励精图治,这些强调治政实效的统治者,汲取历史经验,设两江总督辖管江苏、安徽、江西三省,以江西牵制拥有大别山、汉水流域的湖北省;东西二分后的江苏安徽,各具其古人眼中所谓的形胜关隘;省域内淮北江南贫瘠富裕,又能相互搭配。康熙末年担任安徽布政使的李馥给《安庆府志》作序,即明言“本朝削平天下,设制府于江宁,而以皖、吴为前后户,分都御史持节镇之,财赋则吴为重,阮塞则皖为要,经画之道于古尤宜”。

后世在此做过官的魏源,在其所著《圣武记》中记有一段议论,即道出统治者方略的运用之妙:“今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今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今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今浙东浙西为一,而钱塘江之险失;淮东淮西,汉南汉北,州县错隶而淮汉之险失。”光绪朝的安徽官员在总结历史上江南省内安徽江苏分合后,认为“安徽负江淮之胜,面潜霍之势,合岳渎之雄邦也。三国六朝衿喉,控制文武材用,政治盛衰,为天下安危所系,与中原交错而提挈之”。

诚然在江南统属之下,与富裕的江苏,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辅助。古人对地域形胜的表述,不同于今人的地理学描述,像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类的对地域形胜看法,往往代表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思维方式,值得我们回味。

邹逸麟先生曾指出,“满清政权的建立,是以近数万八旗入主中原,最终统治了一个近一千万平方公里的疆土、近两亿多人口的大国。其初不免心气不足,故一直是将晚明以来人本主义思想比较浓厚的江南,视为一个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异质地区,对远在北京的中央来说,这是一个离不开、信不过的地区。在交通、信息技术还处农业社会阶段,这也是控制庞大疆域帝国中枢的必然心态”。

周振鹤先生总结中国历史上行政区划划界的犬牙相错、山川形便两大基本原则,即以江苏、安徽的分省划界作犬牙相错例证,或可佐证。“只有江南省分成江苏、安徽两省则是经过深思熟虑,并不采用历史上横向划分,以便符合自然地理区域的做法。而是竖切一刀,将其分成东西两半,使皖苏二省都包有淮北、淮南和江南三部分地,这样做是为了使富庶的江南和稍次的淮南、以及经济上相对落后的淮北能够肥瘠搭配,以免省与省之间经济背景相差过远。

历史上农业经济重心的转移是由北而南。本来淮北地区经济文化都相当发达,唐代以后,淮南地区发展很快,有扬(州)一、益(州)二之称。南宋以降,则江南地区之发达已居于全国之首,淮南、淮北已瞠乎其后,直至明代时期,淮河两岸,灾害不断,已退而为贫困地区了。把淮北、淮南和江南地区合于一省之中,虽然有悖于山川形势。但是从肥瘦搭配的原则出发而这样做,也只能说其情有可原。”

二是安徽、江苏分阃而治,顺应了清初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内形势的需要。清初虽然较快地占领了明朝的南直隶,建立江南省,但是政治上全国范围的政治稳定,军事上王朝统一战争延长了很长时间才完成。江南省是清廷对南方统一战争的最重要的后方供给地,而顺治以来的经验证明,分省而治可以更便捷地服务军事上的需要。

清初安徽与江苏等省区的调整、建置,适时而动,以方便政权控制。“政区设置与调整,主要服务于社会控制。行政区划和设官分职,是为加强国家和政府的权力对社会的有效控制。”

三是江南省地域面积过大,清初治理过程中出现的繁难局面,使分省而治成为必然。清初江南省区域广大,“江南,府一十四,州一十七,县九十六,盐运司⋯·东抵海,东南抵大海,南抵浙江界,西南抵江西界,西抵湖广界,西北抵河南界,北抵山东界,东北抵山东界”。不仅区域过大,而江南赋税,最为繁重。

正是此原因,使得江南分治成为必然。由后来江南省官员的分析可见:“伏惟江南幅员广远,安徽与江苏分阃而治,其地北薄虹灵,南抵黟歙,西界皖口,控扼千有馀里,财赋差半江苏,而江山阻塞,形势险固,实为过之。自春秋吴楚之世,争钟离居巢州来,为今凤阳寿州庐州巢县之地。降及三国六朝,孙氏之濡须,祖逖之谯城,韦叔之合肥,世称南北重镇。而元明之季,颍毫英霍界连楚豫,长江左右独为奥区,盖山川隔阂,疆界纠纷,居东南轸鞴之会,而矜辖阻深,不尽如江苏所隶,广谷大川,平畴广野,弥望千里也。地险民聚而富之教之又一道也”。

四为治政的实际需要,是后来江苏、安徽二省内部行政区域再作调整的重要原因。康熙皇帝下江南时对江淮地区有所考察,如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十一月,“移江南风阳关监督驻正阳关。从江南江西总督范承勋请也。雍正二年(1724年)九月,“户部议覆两江总督查弼纳疏言,江南财富甲于天下,款项繁多,地方辽阔,知府实难查察。

清朝以风阳府之颍州、毫州、泗州,庐州府之六安州,苏州府之太仓州,淮安府之邳州、海州,扬州府之通州,俱改为直隶州。以颍上、霍邱二县隶颍州,太和、蒙城二县隶毫州,盱眙、天长、五河三县隶泗州,英山、霍山二县隶六安州,镇洋、嘉定、宝山、崇明四县隶太仓州,宿迁、睢宁二县隶邳州,赣榆、沭阳二县隶海州,如皋、泰兴二县隶通州。其直隶州一切考成,俱照知府例处分,至颍州等四州钱粮令庐凤道盘查,太仓州钱粮令苏松粮道盘查,邳州钱粮令淮徐道盘查,海州、通州钱粮令淮扬道盘查。均应如所请,从之”。

另如雍正十一年(1733年)十二月,“添设江南安徽宁池太广道一员,驻扎安庆,其滁、和二州分巡事务,归庐风道管理。从升任安徽巡抚徐本请也。”

三、安徽建省的过程

由行政组织形态的构建视角,动态考察安徽建省过程,会发现安徽省的建置,是一个对区划、职官等不断的调适和整合过程。概括地说,由顺治朝到康熙朝前期的康熙六年前后,初步确立安徽省的建置;经康熙中后期和雍正朝、乾隆朝前期的进一步调适整合,省制基本完成;其后的修补主要是随时势变动,予以完善。

后世所说的安徽建省,并非一蹴而就,经过了一个历史过程和不同阶段,主要历经有十多次大的调整变动。在顺治后期的几年中,江南省先后复设风阳及安徽巡抚。到顺治十八年(1661年),江南省以左布政使统领安庆、徽州、宁国、池州、太平、庐州、风阳、淮安、扬州九府,徐州、和州、广德四州,对行政区划作了一次大调整。康熙元年(1661年)管江南操江事务的操江巡抚裁撤,专设安徽巡抚。

康熙四年(1665年)又一次调整,把裁撤的风阳巡抚属地凤阳府、庐州府和滁州、和州归属安徽巡抚,把淮安、扬州二府及徐州划归江苏巡抚,安徽与江苏二大省行政区划分割特征凸显。其后值得重视的大的整合还有:康熙六年(1667年),改左布政使司为安徽布政使司,此年也因此被多数学者看作安徽建省的标志年份;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安徽布政使司办公官署由江宁(今南京)迁驻安庆,安徽省级职官三司同城理政,省的行政建置进一步得以完善。

到嘉庆八年(1803年),安徽巡抚获提督关防衔,作为省级最高长官的职能扩展到军事领域。也就是说,差不多经过了150多年,作为省制的安徽省,建构得以完备。

四、安徽省会的选择

安徽建省初,考虑作为省会的城市主要有安庆、合肥、当涂等地。庐州府治合肥城虽地处皖中腹地,但当时交通全赖水陆为主,交通不便,不仅城市规模不够,又无险关可据,因此难以控驭全省;安庆虽有险关,但城建、规模不甚理想;太平府治姑熟(当涂)城距江宁太近,且城市规模不够。当时的经济中心徽州府治徽城(今歙县徽城镇)偏于皖南山区,更不能作为全省政治中心。其余各府州更不具备作为省会的条件。

安徽布政使司长期寄治江宁,对自己的辖区事务进行遥控,不仅不是长久之计,而且往返文牍非常不便。乾隆皇帝终下决心,于二十五年六月初二(己丑),预先通知军机大臣和两江总督尹继善、江苏巡抚陈宏谋、安徽巡抚高晋等,并令他们及时汇报讨论意见。当年八月二十八日(己亥)(1760年10月6日),乾隆皇帝正式朱批,并委派许松佶赴安庆出任安徽布政使。从此,安庆正式作为安徽省会,并健全各署衙门。

安徽建省大致经历元末明初的行政区域统一;世祖顺治十八年(1661年)左、右藩划片分治;圣祖康熙四年(1665年)调整左、右藩辖区,使苏、皖两省分省分治奠定基础,确定疆界;康熙六年七月甲寅,正式批准建省;乾隆二十五年八月己亥,正式将省会定于安庆。因此,公元1667年8月30日是安徽省诞生纪念日。

最初“省会”在南京。要追问建立安徽省后的“省会”在哪,只能说是在南京。所以,建省后的安徽学子参加乡试,都是去南京赴考。这里面有个背景。考虑到当时的局势,1661年,清廷将江南省一分为二,分为“江南右布政使司”治所苏州和“江南左布政使司”治所江宁。1667年,取“江宁”和“苏州”二府首字的合成,改“江南右布政使司”为“江苏布政使司”,建“江苏省”取“安庆”和“徽州”二府首字的合成,改“江南左布政使司”为“安徽布政使司”,建“安徽省”。但因当时仍为守土的省官——安徽布政使司仍寄驻江宁城南的故江南布政使司旧址,这时政治影响力大的安庆城只能视为安徽省的临时省会。

最初省会有四城候选。为什么安徽省正式建立了,地域范围也明确了,却不在本省范围内明确一个省会呢建立省会当然是一个省乃至一个国家的政治大事。新立的安徽,省会城址有四个候选,各有利弊。如交通比较发达的太平府治(今当涂县城关镇)距江宁太近,且城市规模不够,发展前途不大。当时的政治中心安庆府城位置、规模均不甚理想。

庐州府治(今合肥市)虽居皖省腹地,但当时以水陆交通为交通主渠道,不仅规模不够,又无险关可据,因此难以控驭全省,徽州府治(今歙县徽城镇),它是当时的经济中心,但因偏于皖南山区,更不能作为政治中心。其余各府、州更不具备条件。所以,清代康熙、雍正二朝,为便总督控驭苏、皖两省财赋和地方政务,安徽布政使司仍寄治江宁,安庆府只作巡抚、按察二司驻地。

时代给了安庆怎样的发展。省会设在南京,往返办事,毕竟路上要花费不少银子。1760年的10月6日,乾隆正式批准将安徽布政使司迁至安庆府治。安庆正式成为安徽省的省会。作为省会的安庆,更是得到长足发展。中国第一个近代军事工业企业——安庆军械所在安庆建立,一时间,容闳、徐寿、华衡芳等一流的科技专家们云集于此,制造出了中国自己的第一台蒸汽机和第一艘机动轮船。这事的意义很大,它标志着安庆,乃至于安徽是整个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开端。随后,安徽省的第一座发电厂、第一座自来水厂、第一家电报局、第一部电话、第一条官办公路、第一个飞机场、第一个现代图书馆、第一所大学、第一张报纸……都诞生在这里。这个时期的安庆,与武昌、江宁并称为“长江三巅之城”。

省会的第一次临时搬迁。1851年1月11日,历史上发生了“金田起义”,随后,建立起了“太平天国”。1853年2月9日,太平军自武汉顺江东下,冲破清军宿松防线,向安庆推进。这时的安庆已成孤城。安徽巡抚蒋文庆、布政使李本仁和狼山镇总兵王鹏飞的3000兵困守城内。咸丰严谕钦差大臣琦善施救,但琦善反奔向武汉。另一钦差向荣也未救援。这一月的17日,安庆城里一片紧张,江面上也是弥漫着恐怖气氛。午后,太平军渡江进攻安庆。安庆知府傅继勋逃跑。夜里,太平军大军入城,杀死巡抚蒋文庆。这一年的4月24日起,省会迁到庐州府即今合肥。直到1862年,又将省会迁回安庆。

时局动荡省会几番变迁。民国创始,安徽省会仍定于安庆。这期间,政局变化,有几届政府曾短时间将省会临时设在新兴的交通枢纽蚌埠。如1914年6月30日,袁世凯任命军阀倪嗣冲任安徽督军等省级军政行政长官,官邸就设在蚌埠。

1925年7月至1927年春,北京政府的几任省府机构也设在蚌埠。1938年初,日本侵略军进犯长江流域,从上海沿江西进。国民政府安徽省政府闻风恐慌,匆忙将省会迁驻六安县(今为市),同年6月12日,安庆陷入日军之手。六安作为临时省会,时间也仅从1月13日至6月27日。这一年的6月27日,临时省会又迁到立煌县城金家寨(今已没入梅山水库),一直到抗日战争胜利。这期间,也有几番搬迁。1943年1月2日,日军进犯立煌(金家寨),省政府匆匆忙忙于3日迁至叶集,5日又迁至霍邱李家圩,呆到了19日。

抗战胜利了,1945年安徽省政府移出金寨,国民党安徽省主席李品仙不愿再迁回安庆,盖因安庆城内的进步分子太多,他深感头痛,因而将省会迁驻合肥。直至1948年8月,再次南移安庆。

解放战争打响,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安徽省政府自1949年2月由安庆迁驻芜湖,至此,安庆作为安徽省会的历史全面结束。随着形势的发展,3月下旬,省会迁到屯溪(今黄山市屯溪区),直至4月28日屯溪解放。安徽一度“无省无省会”

据史籍记载,其实早在安徽没有完全解放的时候,中共就开始着手重建工作。在1949年2月16日,中共中央华东局即发出通知,准备在合肥成立中共安徽省委、省人民政府,领导人员都已经敲定。但同年4月3日,华东局又向中共中央回复:“由于要集中主要干部负责城市工作,由于主要干部仅够配备,因此决定,暂不成立安徽省委,而分开成立皖北区党委和皖南区党委。”迫于形势,安徽建省的进程被延缓了。

解放后,全省作为一个整体行政区域出现了短暂的中断,由一省变成两个行署,即皖北行署和皖南行署。皖北行署成立于1949年4月15日,一级行政驻地在合肥。皖南行署成立于1949年5月13日,一级行政驻地先在屯溪,同年迁往芜湖。二者均直属华东局。1951年12月20日,根据华东军政委员会的决定,皖南、皖北两行署先行在合肥市办公,酝酿成立安徽省人民政府。1952年8月7日,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批准,撤销皖北、皖南人民行政公署,成立安徽省8月25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在合肥市正式成立,两行署正式结束。合肥成了新安徽的新省会。

“合肥不错,为皖之中”。建国之时,作为人口不足5万的小县城,同时在以水运为主要交通的年代,合肥虽然位于安徽地理之中心,但却远离长江和淮河这两大贯穿安徽的主要水系,交通相对闭塞。因而在20世纪50年代恢复安徽省后不久,安徽的不少省领导都有把省会迁到条件较好的沿江城市芜湖的想法。

为什么主张迁到芜湖而不是有几百年省会历史的安庆?有人认为是因为有了陈独秀,安庆就是一个相对敏感的城市。对此,安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翁飞博士认为,是因为撤销不久的皖南行署驻地芜湖,安庆就不予考虑。1958年,毛主席利用视察安徽和为新建立的“安徽大学”题校名的机会,以书信的形式向当时的安徽省委书记曾希圣明确了他的态度合肥不错,为皖之中。伟人一锤定音,合肥作为安徽省会至今。

五、安徽省被分为皖北和皖南行署区历史

建国后,安徽境内仍设皖北、皖南两个行政公署,仍属中共中央华东局和华东军区领导。1950年2月,两行署改属华东军政委员会(仍驻上海市)领导。1951年12月20日,根据华东军政委员会月初决定,皖南、皖北两行署先行在合肥市办公,酝酿成立安徽省人民政府。1952年1月2日,成立中共安徽省委,两行署仍合署办公,行使省的权力。8月7日,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批准,撤销皖北、皖南人民行政公署,成立安徽省。8月25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在合肥市正式成立,两行署正式结束。

(一)皖北人民行政公署

皖北人民行政公署(1949年4月15日~1952年8月7日),又称皖北行署,简称皖北行署,驻合肥市。

皖北行署管辖范围包括解放初期的江淮行署5个专区的全部或大部分地区,皖西行署的3个专区,豫皖苏行署的二、三、四、六4个专区中的皖属部分,以及原属河南省的永城县,江苏省的江浦、萧县、砀山3个县和今已划入江苏省的皖属盱眙、泗洪县。

这些地区的县及专区在民国38年(1949年)3月始就作了大幅度的调整,并入皖北行署后又不断地对战争时期的边区县进行调整,并适当地新置一些区划。如6月16日,宿县地委撤销宿东、宿西县和宿城市,合并设立宿县。6月26日,六安地委撤销六安市和六合县,合并设立六安县。根据皖北区党委决定,类似并建,在6月份还将寿合、寿县并建寿县,先后撤销舒六、岳北、太平、寿六、舒合、金东、金北、金固霍等边区县(含办事处),将所属区域并入原县。

7月1日,撤销湖西县,并入庐江县。7月,批准将淮南特区改为淮南矿区。11月21日,改设淮南矿区办事处。10月10日,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决定,撤销安庆市,并入怀宁县。至年底,皖北人民行政公署辖合肥、蚌埠2个市、淮南矿区办事处,及阜阳、宿县、滁县、六安、巢湖、安庆6个专区,下辖4个县级市(不含已撤销的宿城、六安、安庆3个市),48个县(含办事处及直属肥西县,不含陆续撤销的县及办事处)。

1950年3月,巢湖专区批准,撤销三河市,并入肥西县。接着,阜阳专区撤销阜城、亳城2个市,其行政区域分别并入阜阳县、亳县,改阜南办事处为阜南县。5月17日,皖北行署准备撤销合肥市,与肥西县合并组建合肥县,但未执行,旋将肥西县划入巢湖专区。9月20日,华东军政委员会批准,以宿县西部地区划设宿西县,以位于宿县西部为县名,县府驻濉溪口,又名口子镇。10月,皖北行署报政务院批准,以宿县城区为行政区域,设县级宿城市,市府驻城内,宿县驻城外。不久,迁宿县驻符离集(今宿县老符离集)。11月13日,内务部批准,改宿西县为濉溪县。10月25日,恢复县级安庆市。12月12日,安庆专区将怀宁县驻地迁往石牌镇,至今不变。至该年年底,皖北行署辖合肥、蚌埠2个市、淮南矿区办事处及6个专区,分辖3个县级市和49个县。

1951年1月18日,内务部批准,撤销淮南矿区办事处,设立县级淮南市。同年1月31日,政务院正式批准,恢复县级安庆市。同时,将桐庐县更名为湖东县,仍驻汤沟镇。县名以位居今桐城、枞阳县交界的白兔湖、菜子湖东部为名。2月19日,恢复界首市。2月26日,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委员会正式成立。6月20日,改宿县城关镇为宿城市。8月18日,政务院批准,升安庆市为地级市。10月,批准皖南行署迁往合肥市,与皖北行署合署办公。

12月19日,两行署联名通知,根据华东军政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决定,皖南、皖北行署合并组建安徽省人民政府,皖南行署迁入合肥市,与皖北行署合署办公。从此,安徽省只是批准程序和具体组建问题了。12月,决定将巢县驻地由柘皋镇迁回巢城(今巢湖市区);1952年2月4日,正式迁移。至该年底,皖北行署辖4个地级市,仍设6个专区,分辖2个县级市,49个县。

1952年1月31日,政务院批准,将皖北行署宿县专区的永城县划入河南省。1月,撤销池州专区。2月,撤销巢湖、宣城两专区,合并组建芜湖专区。3月28日,华东军政委员会通知,撤销皖南行署的池州专区,将所属的铜陵、贵池、青阳、至德、东流5个县并入安庆地区,太平、石埭2个县划入皖南行署的徽州专区,繁昌、芜湖2个县划入新设的芜湖专区;撤销巢湖专区,将所属的肥东、肥西县分别划入滁县、六安专区,巢县、无为、含山、和县、庐江5个县划入皖南行署新建的芜湖专区。4月12日,组建安徽省。8月7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正式批准,撤销皖北、皖南行署,组建安徽省。8月25日,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至此,皖北行署正式退出一级行政区划的历史舞台。

皖北行署在复省前共辖合肥、蚌埠、淮南、安庆4个地级市,阜阳(驻阜阳县城,今阜阳市区,领1个市9个县)、宿县(驻宿城市,今宿州市区,领1个市9个县)、滁县(驻滁县城,今滁州市区,领10个县)、六安(驻六安县,今六安市区,领7个县)、安庆(驻安庆市,领13个县)5个专区。这时的皖南、皖北行署合署办公,联合辖区跨越长江南北,实为复省的区划态势。

(二)皖南人民行政公署

皖南人民行政公署(1949年5月7日~1952年8月7日),又称皖南行署,简称皖南行署。行署名称延用民国时期旧政区名,以管辖安徽长江以南地区为名。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于民国384年(1949年)4月20日子夜开始的渡江战役向南迅速推进,旬日之间将安徽江南地区全部解放。华北南下干部于4月26日进入皖南地区,5月7日,与皖南地区负责人会师于屯溪。同日,中共中央华东局委托中共南京市委代管皖北、皖南区党委、芜湖市委。同时,皖南人民行政公署也相继成立。

5月13日,皖南行署备案下辖芜当(中共皖南区委5月13日第一号通知作芜湖)、宣城、池州、徽州4个专区及屯溪市,分辖江南22个县(婺源县于5月2日解放,划入赣东北地区。9月,改入江西省)。即芜湖专区辖芜湖、当涂、繁昌、南陵4个县;宣州专区辖宣州、泾县、宁国、广德、郎溪5个县;池州专区辖贵池、铜陵、青阳、太平、石埭、东流、至德7个县,徽州专区辖歙县、绩溪、旌德、休宁、祁门、黟县6个县。

7月3日,中共中央华东局决定,将皖南区党委和皖南行署迁驻芜湖市。7月12日,正式迁驻芜湖市。皖南行署迁驻芜湖市后,屯溪市改为徽州专区辖市。随着各专区相继建立,先后在屯溪镇、大通镇、宣城县城、当涂县城建立4个县级市。使皖南行署至8月初,已领4个专区,分辖22个县4个市。8月6日,中共南京市委通知,皖北、皖南行署改为华东军政委员会直辖,芜湖市改为皖南行署直辖市。1950年3月28日,皖南行署撤销当涂、大通、宣城3个县级市,分别并入当涂、铜陵、宣城3个县,仅领22个县1个市。

5月25日,皖南行署撤销芜当专区,将所属当涂、南陵2个县改属宣城专区,繁昌县改属池州专区,芜湖县改由皖南行署直属,时仅设3个专区,1个地级芜湖市,分辖22个县1个市。1951年5月21日,皖南行署将芜湖县改属池州专区。12月9日,华东军政委员会办公厅转发华东军政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皖南人民行政公署与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合并成立安徽省人民政府的决定》精神,19日,两行署联名转发这个决定,皖南行署迁入合肥市,与皖北行署合署办公。20日已正式撤迁。1952年1月,池州专区开始撤销。

3月28日,华东军政委员会批准,撤销池州专区,将所属铜陵、贵池、青阳、至德、东流5个县划入皖北行署的安庆专区;将太平、石埭2个县划入徽州专区;将繁昌、芜湖2个县改入新设的芜湖专区。撤销皖北行署的巢湖和皖南行署的宣城专区,合并组建芜湖专区,将巢湖专区的巢县、无为、含山、和县、庐江5个县划入新设的芜湖专区;将巢湖专区所属的肥东、肥西两县分别改属滁县、六安专区。4月12日,皖南行署将芜湖专区的宁国县划入徽州专区。8月7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批准,撤销皖南、皖北行署,并组建安徽省人民政府。8月25日,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皖南行署正式退出行政区划的历史舞台。

六、关于将安徽省拆分为皖南皖北两个省份的可行性研究

(一)安徽省自古就被分为皖北皖南两大地理空间

安徽可以说是一个很撕裂的省份了,因为安徽省按照文化和自然特征可以分为三部分,皖北、皖南、皖中真的不像一家人。这可能大部分都要“归功”于穿安徽而过的两条河流——淮河和长江。从地图上看,长江与淮河横贯安徽,以此为界安徽可以分为皖北、皖南和皖中三大片区。

皖北主要指安徽省淮河以北的地区,主要有宿州、淮北、蚌埠、亳州、阜阳、淮南这6个地级市。皖南指位于长江以南的部分,包括铜陵、芜湖、马鞍山等市的部分地区和池州、黄山、宣城三市。皖中则是指淮河和长江中间的地带,包括合肥、六安、滁州、安庆四市,因为省会合肥在皖中,所以也被称为省会阵营。

毕竟从皖北走到皖南,这南北差异也太大了。 皖北可以说是不折不扣的北方,属于淮北平原,以农业为主,在这里长大的皖北人性子直,仗义豪爽;皖南又是另一番景象,多崇山峻岭,皖南人含蓄内敛,又有着南方人的灵活,创造了徽商三百年的辉煌。至于处于江淮之间的中部则南北兼具,性情温和稳定而中庸。

从历史角度看,皖南、皖北、皖中分开的时间要远远长于他们在一起的时间。三兄弟第一次在一起生活是在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以后,把现在的江苏、上海和安徽划归在同一个辖区之下,称“南直隶”。到了清初,因为清朝定都北京,“南直隶”摇身变成“江南省”。

(二)安徽省管辖的地级行政区数量过多有必要分为两个省份

安徽省面积14.01万平方公里,在34个省级行政单位中排名第22位,就面积来说算是中小型省份。但是安徽省有16个地级市,是中小型省份中地级市最多的,对比便知。陕西省20.56万平方公里,辖10个地级市;江西省16.69万平方公里,辖11个地级市;福建省12.4万平方公里,辖9个地级市;湖南省21.18万平方公里,辖14个地级区划(含1个自治州);湖北18.59万平方公里,13个地级区划(含1个自治州)。即便是8千多万人口的经济强省江苏,也只有13个地级市(江苏早些年是十一二个,后来经济上来了才慢慢析出)。浙江11个地级市(含一个特殊的舟山群岛地级市,陆地实际才10个)。

安徽又地处长江中下游,这里强省环伺,江浙沪对周边虹吸严重。而安徽不但市多,县也多(县级对比江浙也明显偏多,皖南人口稀少有的县10万人都不到,应该优化合并了,这里不展开县级讨论了),力量分散经济薄弱,一度成为长三角资源和人才的输血地,恶性循环下经济积贫积弱,沿江发展提出十年,总体安徽没有多大起色,这以当时国家战略没有重视安徽,安徽不能融入长三角有关,也以沿江城市太多偏弱,带动作用不强有关。

(三)关于安徽省分设皖北、皖南两省设想方案

根据以上的理由,城镇规划君何方洪认为,未来如果我国要减少行政管理层级,提升行政效率,必然要考虑缩省增加省级行政区数量,那么安徽省必然会作为缩省的省区之一。但是如何对安徽省进行拆分呢?城镇规划君何方洪认为,最佳的拆分方案应该是将安徽省按照长江为界,分为皖北省和皖南省两个省级行政区,因为历史上就有省级的皖北行署区和皖南行署区,所以分为皖北省和皖南省具有历史基础。而且长江就是天然的分界线,作为省界更能区别两个省级行政区,有利于长江以北和长江以南的发展。

皖北省包括合肥市、宿州市、淮北市、亳州市、阜阳市、淮南市、蚌埠市、六安市、蚌埠市、安庆市,总共10个地级市,省会可以考虑继续设在合肥市。

皖南省包括马鞍山市、芜湖市、铜陵市、宣城市、黄山市、池州市,共有6个地级市,省会可以考虑设在黄山市。关于皖南省名,也可以考虑改为知名度更高的徽州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点击排行

实验室常用的仪器、试剂和
说到实验室常用到的东西,主要就分为仪器、试剂和耗
不用再找了,全球10大实验
01、赛默飞世尔科技(热电)Thermo Fisher Scientif
三代水柜的量产巅峰T-72坦
作者:寞寒最近,西边闹腾挺大,本来小寞以为忙完这
通风柜跟实验室通风系统有
说到通风柜跟实验室通风,不少人都纠结二者到底是不
集消毒杀菌、烘干收纳为一
厨房是家里细菌较多的地方,潮湿的环境、没有完全密
实验室设备之全钢实验台如
全钢实验台是实验室家具中较为重要的家具之一,很多

推荐新闻


图片新闻

实验室药品柜的特性有哪些
实验室药品柜是实验室家具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主要
小学科学实验中有哪些教学
计算机 计算器 一般 打孔器 打气筒 仪器车 显微镜
实验室各种仪器原理动图讲
1.紫外分光光谱UV分析原理:吸收紫外光能量,引起分
高中化学常见仪器及实验装
1、可加热仪器:2、计量仪器:(1)仪器A的名称:量
微生物操作主要设备和器具
今天盘点一下微生物操作主要设备和器具,别嫌我啰嗦
浅谈通风柜使用基本常识
 众所周知,通风柜功能中最主要的就是排气功能。在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 win10的实时保护怎么永久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