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观后感(八篇)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龙女观后感 黄梅戏观后感(八篇)

黄梅戏观后感(八篇)

2024-01-26 03:0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看黄梅戏有感

国庆长假伊始我便接到安庆战友的电话,邀请我前往安庆作客,同去的还有其他几个战友,多年的战友情、兄弟情不需要做作,不需要客气,约好时间后我就马上出发了。

望江离安庆远,不多时,已到市区。因之前多次到他家中做客,加之还有其他战友要招呼,所以我没让他来接我,而是选择自行前往。眼看就快要到他家时,突然看到小区前面的广场黑压压的围着一群人不知在看什么,好奇心促使着我不由加快了脚步,一窥究竟。还没等到达跟前,黄梅戏那独特的优美声音传入我的耳朵。享受,绝对的享受!黄梅戏不愧为国粹,给人带来的视觉、听觉冲击简直是无与伦比的,思绪不由地渐飘渐远:黄梅戏,清道光年间诞生于安庆,以其动人婉转的唱腔,醇厚甜润的韵味,清新浓郁的乡土气息,以及载歌载舞的欢快表演形式,深受人们的喜爱。仅100多年,这个传唱于乡间草台的小戏,就迅速崛起为全国五大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名播海内外。

黄梅戏最早起源于安徽交界的湖北省黄梅县的采茶民歌。这里的东北部上去盛产茶叶,每年谷雨前后,成群结队的青年男女,边采茶边编唱民歌,俗称黄梅采茶调。清代乾隆年间,黄梅县遭受水灾,灾民外出逃荒,靠卖唱为主谋生,采茶调遂一路传播进入毗邻的安庆府宿松、望江、怀宁等县。在这里,它犹如一颗饱满的种子埋入沃土,很快就生根发芽。简单通俗的采茶调逐渐吸收了安庆民歌和民间音乐的艺术营养,与“花鼓”、“花灯”等民间艺术相结合,借鉴徽剧的表演艺术,运用安庆柔和易懂的方音讲唱,加上受到当地民俗风情的

影响,到清朝道光年间,终于脱胎换骨形成了一种新的载歌载舞的艺术表演形式,成为一种独具安庆地方特色的民间戏种——黄梅调,亦称黄梅戏,并迅速在安庆各地流行。据天柱外史氏《皖优谱》载:“江亦南亦有之”,“他省无此戏也。”在黄梅戏形成初期,由于以编演反映爱情生活内容的小戏为主,一直被官府视为“淫戏”屡遭禁演。黄梅戏民间艺人只能在乡村搭个简易的“草台”偷偷演出。但这种“草台”小戏却受到下层贫苦百姓的热烈欢迎,因为剧情贴近于生活,真实感人,表达了贫苦百姓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和渴望,抒发了他们的内心情感,因而愈禁愈广为流传。到本世纪二三十年代,黄梅戏终于闯入了安庆、上海等城市,能够正式登台演出了,但艺人们仍未摆脱受歧视、受迫害的凄惨命运。尽管历经坎坷和磨难黄梅戏这朵乡间的艺术消化在人民群众的精心呵护下,始终顽强的生长,并先后产生了蔡忠贤、胡普伢、丁永泉、查文艳、潘泽海等一代又一代杰出的艺人。 19xx年,黄梅戏终于唱出了安庆。安徽省委决定,从安庆将严凤英、王少航、丁永泉等一批著名的黄梅戏演员调到省城合肥,成立安徽省黄梅戏剧团。黄梅戏继徽剧之后,正式成为安徽省有代表性的地方大戏。

…… …… 余下全文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