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传奇般的流传历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黄帝诞生的主要内容 《黄帝内经》传奇般的流传历程

《黄帝内经》传奇般的流传历程

2024-05-28 18:3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但中医学作为一个学术体系的形成,却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所以《黄帝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这部著作第一次系统讲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医学形成以后,就庇佑着我们中华民族,使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使我们中华儿女能够战胜疾患、灾难,绵延至今。没有中医、没有《黄帝内经》的中华民族,是难以想象的。

第二,《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养生宝典。《黄帝内经》中讲到了怎样治病,但更重要的讲的是怎样不得病,怎样使我们在不吃药的情况下就能够健康、能够长寿、能够活到一百岁。

《黄帝内经》非常重要的思想—— “治未病”。

《黄帝内经》中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意思是说,假如一个人的肝脏出了问题,不要指盲目的治疗肝脏,还要从其他未生病的脏器着手。肝属木,肾属水,水生木,心属火,木生火。所以也要从肾脏和心脏上着手治疗。

而“不治已乱治未乱”的意思是说,假设一个公司的管理模式上出了问题,造成了混乱。不要指盲目的解决当前的混乱,而要从造成混乱的原因,和混乱将会导致的后果着手。简单的说,就是把前头和后面两端解决,中间的那段麻烦也就不存在了~

第三,《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黄帝内经》以生命为中心,里面讲了医学、天文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还有哲学、历史等,是一部围绕生命问题而展开的百科全书。

我们国学的核心实际上就是生命哲学,《黄帝内经》就是以黄帝的名字命名的、影响最大的国学经典。

中国古代有三大以“经”命名的奇书,第一部是《易经》,第二部是《道德经》,第三部就是《黄帝内经》。现在,这三部奇书不仅引起中华儿女,炎黄子孙的关注,而且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极大关注,因为它的价值在当今社会已经越来越凸显出来。

《黄帝内经》这本书当然不是黄帝写的。那么是什么时候成书的呢?说法不一。我认为最后成书是西汉中期(除《素问》七篇大论外),当然不排除有春秋战国时期写的内容。

这本书最早著录于刘歆《七略》及班固《汉书·艺文志》,原为18卷。分为两部分《素问》和《灵枢》。《灵枢》最早不叫这个名,最早叫《针经》或《九卷》。

东汉医圣张仲景“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为伤寒杂病论”,晋皇甫谧撰《针灸甲乙经》时,称“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

直到唐王冰时才称为《灵枢》。由此可知,《九卷》、《针经》、《灵枢》实则一书而多名。宋之后,《素问》、《灵枢》始成为《黄帝内经》组成的两大部分。

一、《素问》流传

我们现在看到的《素问》,是唐代王冰整理的。在王冰之前,《素问》的内容散见于其他书中。东汉以前《素问》内容几不可见,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虽然序中提到了引用了《素问》,但其实原文很少很少。

晋代皇甫谧著《甲乙经》,主要取材于《素问》、《针经》和《名堂孔穴针灸治要》,算是现在能够看到晋代以前收载《素问》文字最多的书籍。在南北朝时《素问》散佚只剩下一卷了。《唐书·艺文志》中录有“《素问》全元起注八卷”。

王冰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没有他《素问》可能就从此失传了。《黄帝内经》从西汉成书到唐代天宝年间,历经千年兵燹之祸,已经散乱不全,又辗转传抄,所以讹误缺漏,已面目皆非。

王冰在着手整理《素问》时,所流传的《素问》亦是八卷本,缺其中的第七卷,其他卷篇也有不同程度的残缺。王冰于唐玄宗天宝九年开始着手搜集、整理、编次、补缀并注释《素问》。

历经十二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告峻。经王冰整理后的《素问》,面目为之一新,使这部散乱的医书形成一个较系统、较完善的典籍。至宋代嘉祐年间,林亿、高保衡等人受朝廷之命,重新校订王冰本《素问》。

此次纠正王冰注本错字六千余字,增加注文两千余条,保留了全元起《素问训解》的全部篇目,并收录了全元起的部分注文,定名为《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其中林亿等人的校语称为《新校正》。重新校正后,以政府名义刊行。此后,《素问》这部千古名著才一字不漏的流传至今。

《素问》王冰本的流传是很幸运的。现存最早的刻本为宋刻本;此后有金代刻二十四卷残本,元代胡氏古林书堂刻十二卷本。

明代有几个刻本:正统道藏五十卷本;熊宗立种德书堂仿元本重刻十二卷本;嘉靖二十九年顾从德影印宋刻本,嘉靖年间赵简王朱厚煜居敬堂刻十二卷本。清代咸丰二年钱熙祚守山阁本。这其中以顾从德本最为精善。

二、《灵枢》流传

《灵枢》的流传就没有《素问》幸运了,差一点就失传了。《灵枢》到了北宋初年虽然还存在,但已经是残缺不全了。公元十一世纪中期,高保衡、林亿等校正医书的时候,他们进书表中所列举的书名中只有《灵枢》而没有《针经》。

《新校正》说:“据今《素问》注中引《针经》多称《灵枢》之文,《灵枢》今不全,故未得尽知。”

《灵枢》在哪里?在高丽国(朝鲜)。宋哲宗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高丽进献医书,其中有一本就是这本在中国已经失传的《黄帝内经·灵枢》。

但是高丽国提出一个条件,必须和我们交换一本叫《册府元龟》的书,这是相当重要的一本类书,将历代君臣事迹,自上古至于五代,按照人物阶层身份,分门别类,先后排列,帝王治国理政的“典法”。所以交换的事遭到大名鼎鼎的苏东坡的坚决反对,他5次上奏本不同意。

当时的北宋皇帝宋哲宗没有采纳他的意见。我们都得感谢宋哲宗,否则有可能导致《黄帝内经·灵枢》再也不能传回中国了。换回后,宋哲宗下诏颁布天下,然后中国才又有一部完整的《黄帝针经》(《即《灵枢》)。

《灵枢》单行本最早什么时候刊刻的?现存最早的版本是南宋秘书省国子监于绍兴25年(公元1155年)官刻的《灵枢经》( 即乙亥本)。

这本书是史崧家藏的。感谢史崧这位医家的无私,他将其家藏旧本《灵枢》九卷,增修音释,编为二十四卷,献给国家,才得以刊行于世。其后《灵枢》再未改动。

元代主要有 胡氏古林书堂《新刊黄帝内经灵枢》刻本( 1339),明代最有名的是成化八年(1472) ,熊宗立种德堂以《黄帝素问灵枢集注》元本为底本重刻的版本,还有赵府版本中居敬堂刊本。这些版本中以“熊本”错讹较少,流行较广。

三、《太素》流传

《黄帝内经》另外有一个版本叫《黄帝内经太素》,这本书是唐初杨上善对《黄帝内经》分类编辑注释而成的。杨上善将《素问》、《灵枢》两书内容融为一体后分类编次注解。

打破了原来篇章次第,重新分类。这也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最早的《黄帝内经》的面貌,比王冰《素问》本要早。它的文字与现在流传的《素问》与《灵枢》文字稍有出入。

这本书的遭遇更加坎坷。元代以后在国内就失传了。我们得感谢唐代高僧鉴真和尚,他在一个秋天的夜晚从扬州出发,历尽艰险,东渡到日本。他随身带去的书籍中就有《黄帝内经太素》。

所以这本书一直在日本皇家寺院仁和寺里一直静静的放着,没有人注意。直至19世纪,清朝末年,才被人发现。发现时这本书已经残缺了,很可惜。

19世纪中期一个叫郭守敬的中国人,赴日本花重金才把影印本买回来。从此我们中国人才看到了这本《黄帝内经太素》。原本至今还供奉在仁和寺。

《黄帝内经》的学术地位

(一)《 黄帝内经》的医学地位

就《内经》的医学地位而言,是我国现存最早、地位最高的中医理论经典巨著,是我们的祖先对全人类健康事业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其传承的医学主旨,是以人类的健康为前提,无论是未病之先,已病之中,还是疾病之后,研究的核心内容是机体的和谐与康宁,因而将其称为人类的“健康医学”。自其问世之日起,就被尊为“至道之宗,奉生之始”。

该书包括《素问》9 卷 81 篇和《灵枢经》9 卷 81 篇两部分,合计 18 卷 162 篇。其内容是托黄帝及六位属臣之名,以问对的方式讨论了生命科学的相关内容,用现代语言表达,就是以问题为导向,展开生命科学知识体系的相关讨论。

之所以被历代医家奉为经典,是因为其运用了古代多学科知识分析和论证了生命规律,从而建立起了人类健康为中心的中医学理论体系,使中医学成为一门以健康为中心的具有特殊科学内涵和思维方法的分支科学而独立于世界医学之林。其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经典巨著, 是中医学理论与防病、治病技术的源头,主要记录了春秋战国时代对生命科学研究的成果。

其汇编成册并以《黄帝内经》的名谓出现,则是在西汉中晚期。据班固编纂的《汉书·艺文志》所载,当时还有《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白氏旁篇》等七部医学典籍,史称“医经七家”。

由于其他六部均已失传,唯有此一书传世,足见其珍贵。中医药学虽然有“四大经典”之说,但是除本书之外的《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三者不但较晚成书,而且在所建构生命科学知识的影响力方面,都无法与其相提并论。

自其问世至今的两千多年以来,历代医学家都是以其为理论源头,运用其中创造的哲医结合的知识体系,在运用中国传统的系统思维构建的医学原理及发明创造的各种诊疗技术基础上,通过不断地实践、探索、创新,促使中医学不断地向前发展。

因此说,一部雄伟壮阔的中国医学史,无处不体现着《黄帝内经》的烙印;异彩纷呈的众多医学流派, 无一不是以《黄帝内经》为其理论的渊薮;古今无数具有卓越贡献的大医学家,或者在理论上独树一帜, 或者在防治疾病方面取效如神,究其成功之路,莫不以《黄帝内经》的学术思想为其本源。

(二)《 黄帝内经》的文化地位

就《内经》的传统文化地位而言,虽然是一部以生命科学为主体,汇集了汉代以前中国古代文化、科学知识研究成就的具有集成性质的巨著,但其中运用了汉代以前的天文学、地理学、生物学、气象学、心理学、体质学、历法等多方面的理论成就与方法来揭示生命奥秘,探索生命规律,基本反映了此前的科学成就,并且赋予了西汉以前哲学以医学内涵。

所传载的知识将汉代以前人文科学与生命科学知识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形成了独具东方文化特色的医学知识体系。尤其是赋予了此前形成的精气、阴阳、五行、神论、天人合一等哲学思想以鲜活的生命科学知识内涵,并使之趋于系统。因而,但凡谈论汉代以前的古代哲学时,不读是书是有缺陷的。

《内经》的生命科学知识体系蕴涵了丰富的先秦诸子思想。先秦诸子百家之学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也是《黄帝内经》理论发生的重要文化背景。

例如道家思想中的道气论、辩证思维;儒家的治国方略、“以和为贵”“过犹不及”等观念;法家以“法”治事及灵活处事原则;墨家“三表法”观点;名家论证“合异同”“离坚白”所用的取象类比思维;阴阳家的阴阳观、五行观;杂家兼收并蓄、反对迷信,以及用药如用兵思想等,对其生命科学知识体系的形成均有深刻的影响。

其虽然成编于《淮南子》 《史记》之后的西汉中晚期,但其理论与先秦诸子之学几乎是相伴发生的,其学术思想乃至遣字用词都深受诸子之学的影响,所以有“《黄帝内经》一书,闻气坚削,如先秦诸子,而言理该(赅)博,绝似管、荀,造词质奥,又类鬼谷”的评价(祝文彦《庞府堂华》)。

《内经》保存了汉以前语言文字的表述特点。语言文字是知识的载体并加以传承,自然科学知识的语言文字表达与人文社科知识的语言文字表达虽然不能截然区分,但却有着显著的差异。

自然科学,尤其是医学学科知识的语言文字表达必须以写实为主要的修辞方法,同时又不能脱离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社科知识的大背景,所以其中的语言文字,既有古代汉语言文化的共性特征,又有其医学内容的个性特质, 《黄帝内经》在这方面是最为显著、最为独特、最具个性的。

因此,《内经》虽然是一部以生命科学为主体的健康医学奠基之作,但其在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方面却有着其他任何一部古代著作都无法替代的、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华民族的本原文化由七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延续至今,《内经》具有极其丰富的历史遗存,如“河图”“洛书”“十月太阳历法”“北斗历法”即是。所以,但凡谈论中华民族本原文化的时候,本书应当是不可或缺的参阅文献。

研究国学就必须对中华民族本原文化有所认知,《内经》则是很好的切入点。

图文综合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