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鸡汤发展史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鸡汤心灵励志故事 心灵鸡汤发展史

心灵鸡汤发展史

2023-09-01 16:4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心灵鸡汤有一种夸大的“非现实乐观”心态和思维习惯。这种思维是没有根据的,是情绪冲动的,甚至是浪漫情调的。

2.经常借助反常态思维或逆向思维,就是把难以接受、不能接受的事变得可以接受,甚至值得欢迎。于是常给人一种“大智”的感觉。

3.心灵鸡汤不负责提供现实问题的解决方案,其效果是劝解、开导或宽解。听众也不会期望从导师那里学到解决方案。

4.心灵鸡汤常用故事传递乐观情绪,以修辞和感情代替理性和逻辑。它有很强的情绪感染力,但不会提供论证支持。

加拿大畅销书作者丹妮尔·拉波特,就是一位著名的励志演说家和博客作者。她的博客曾被福布斯评选为100个最受欢迎的博客之一,被人们称为“逆向自助导师”。

▲“加拿大的于丹”,丹妮尔·拉波特

这是她的一则人生建言:“你死不了。这是火热的真理。就算你破产,你还是OK。就算你事与愿违,失去爱人、流落街头,你还是OK。就算你荒腔走调、竞争失败、心灰意冷、被开除解雇……你也死不了。不信你就去问问经历过这种事情的人。”

这话听起来挺牛气,其实是个诡辩,你能问到的当然是还没有被折磨死的活人,你能到哪里去问死人呢?像这样的鸡汤建言,充其量是善意的谎言,却特别有人气。

▌会传染的精神疾病:鸡汤导师的最爱

“心灵鸡汤”在中国听起来像是本土说法,其实是从英语的Chicken Soup for the Soul来的。在美国,心灵鸡汤是个正面的,至少是不坏的说法。

“心灵鸡汤丛书”的成功经历本身,就是一个励志的故事。美国的第一本心灵鸡汤书是由杰克·坎菲尔德)和马克·汉森编纂的,两人都以“励志演讲人”(motivational speakers)为业。在美国这是个不错的正规职业,2013年的平均年薪约为9万美元。

坎菲尔德他们把从听众那里收集来的一些真人真事的感人故事编成了一本书。多次投稿后终获出版,第一年就卖出800万册,名利双收。之后,他们出版了250种不同的心灵鸡汤书,有40种语言,仅在美国的销售就达一亿册”。

今天,心灵鸡汤的销售商不仅经营励志读物,还销售狗粮、电影、音像制品,其经营口号是“改变世界,从每一个故事开始”。

他们的同名网站介绍说,“心灵鸡汤是当今世界最受欢迎,最被赏识的故事书系列。”该网站推荐的图书通常如下图——《痛苦的人仍在痛苦,但痛苦的日子很快就会过去: 101个人生励志故事》。

心灵鸡汤成功故事的励志教谕,真的是“有志者事竟成”或者“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人们需要这样的励志教谕,哪怕坎菲尔德他们的成功只是因为运气好,人们也愿意相信那是可复制的经验。

喜欢心灵鸡汤的人不关心故事的真实性,关心的是“复制性”。因为故事里有读者熟悉的情境,很容易就能让听众发生“叙述转移”,进入故事的场景。

就像买彩票的人看到别的幸运儿发了财,自己一次次去碰运气,一次次失败,仍然前赴后继、乐此不疲。倘若有人揭破了他们的乐观幻觉,他们反而觉得此人残忍晦气。

心灵鸡汤并非一无是处,它可能有一些营养成分。例如对于很多生活失败的美国人,美国梦或许已是不现实的妄想,但是鸡汤仍可以激励他们不消沉、不懈惰、不破罐破摔、不敌视社会。

乐观幻觉是一种对现实有错误判断的不真实想法,是一种自我欺骗。但这种幻觉或错觉有时候是有用的,甚至是必须的,因此被称为“必要的谎言”(vital lies)。

心灵鸡汤的感染力经常不是来自它的思想营养,而是来自它富有变化的表述和呈现方式。动情和抒情经常没有节度,因而流于滥情。由于过度诉诸情感,降低了接受者的思考和判决能力。

自欺欺人的幻觉如果不损害他人,这本来无可厚非。但如果以这种思维定式,去诱使或引导他人逆来顺受、听天由命、接受“命运”的摆布,甚至靠着混淆是非黑白来获利,那就是一种道德缺陷了。

例如前些年,面对重度雾霾,有人说:“天昏地暗一座北京城,能做的就是尽量不出门,不去跟它较劲。关上门窗,尽量不让雾霾进到家里;打开空气净化器,尽量不让雾霾进到肺里;如果这都没用了,就只有凭自己的精神防护,不让雾霾进到心里”。

用主观臆想来重新解释生活中的坏事或灾祸,在精神疾病心理治疗中称为“认知行为主义”(“必记本”注:cognitive behaviorism)——通过认知重建,增强病人的信心,对焦虑和不安建立起能够控制的信念。

这已经不是一汤勺一汤勺地给病人喂饲鸡汤,而是教他们自制鸡汤。对于精神疾病患者,这或许是一种可行的治疗方法,因为幻觉可能有利于精神病人恢复健康。

但是, 社会不应该成为放大版的精神病诊疗室。在社会适应的过程中,幻觉会让让正常人罹患心理疾病。如果用灌鸡汤的方式来对神志健康、头脑正常的人进行诱导或教化,就有愚民、洗脑之嫌。

▌心灵鸡汤:社会失序的麻醉剂

对心灵鸡汤利弊的评估,不能脱离具体的社会环境,尤其不能脱离特定的权力和责任关系。心灵鸡汤之所以被诟病,最大的原因是它用错了场景——让老百姓接受“认知行为主义”的精神幻觉治疗,究竟对谁有利,对谁不利?

心灵鸡汤的制作者似乎都有良好的动机,励志往往是他们的广告词。但是,他们的言说方式却在制造一个假象:他们参悟了人世间的真理,有了指导别人的资格和能力。他们也许并不知道,自己温馨、柔美的词句,由于太过言之凿凿,反而成为《美丽新世界》中人手一支的麻醉剂。

温馨、亲密、偏爱的私人情感一旦进入公共领域,就非常容易被权力操纵和利用,成为不正当的控制手段。在这种情况下,自我欺骗就成为一种“衍生性的罪过”,使别的严重罪过(强制服从、欺骗性宣传、洗脑、胁迫感恩等等)成为可能。

心灵鸡汤可以诱使个人去热爱不值得热爱的人,信任不值得信任的人;也能用它的道德和励志教诲把制度的罪恶转嫁到制度受害者的头上,让他乖乖接受自己的命运。美国蓄奴时代对黑人的道德教诲中就有许多劝导忠心、感恩、本分做人的心灵鸡汤:只要你心中欢喜,世界就充满快乐。

人们时常批评宗教的愚民作用,但是心灵鸡汤的快乐幻觉,何尝不是如此?它的惯用句式如下:机遇只给有准备的人;只要你光明,世界就不阴暗;生活可以是甜的,也可以是苦的,但绝不是无味的,我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但我决不气馁;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是跌倒最多的人。世界上最勇敢的人,是每次跌倒都能爬起来的人!”

▲当斧头来到树林里,好多树说,还好斧头把是自己人。

在制度性不平等、歧视对待、身份固化等问题泛滥成灾的社会里,没有语境的心灵鸡汤,实际上起到了为不公正秩序漂白、美化和推卸责任的作用。

你落入贫困,是因为你没有抓住机遇;你觉得世道不公,是因为你心理阴暗;你觉得生活充满了苦涩和憋屈,是因为你自己气馁;你不富有,是因为你跌倒的次数还不够多;你碌碌无为,是因为你自己消极倦怠;你蜗居地下室,是因为你自己不够优秀……

毋庸讳言,心灵鸡汤的消费者往往是一些缺乏知识和主见的人,也是最容易找到幸福感、成就感的人。他们因为对自己或现实缺乏足够的认识,所以才彷徨地求助于“导师”。

心灵鸡汤的提供者也许更应该问问自己,我真的能对他们的生存困境感同身受吗?我真的是在为他们提供有用的建言吗?我有没有在欺骗他们?

从古到今,在现实的逆境面前,无知让人勇往直前,知识使人犹豫不前,幻灭使人一蹶不振。任何人都有可能在生活的某一时刻感到沮丧、失望,甚至意气消沉。不接受心灵鸡汤,难的也许不是洞察心灵鸡汤希望中存在的幻觉或错觉,而是如何“在幻觉或错觉之外找到真实的信心和希望”。

平心而论,与其他为数众多的“精神食品”(“必记本”注:宣传、教育、指导、熏陶)相比,心灵鸡汤并不是最糟糕的。 人们如此嘲讽心灵鸡汤,是因为它无视现实世界的苦难和不公,用“乐观幻觉”麻醉他人、自我麻醉。

心灵鸡汤提供的是一种未必真实的快乐生活观,对于不愿意或不知道如何选择真实的人们来说,是一种方便的选择。但是,这不是一种好的选择。

人心当然需要励志,但励志不是心灵鸡汤的专利。文艺作品如此丰富,为什么非要靠鸡汤来励志呢?

许多优秀的作品很励志、很有智慧,照样受到大众喜爱。它们不会像鸡汤那样软性、温柔、肤浅、自以为是,它们发人深思,却不以真理自居。励志不是它们盈利、操控的工具,而是追求文艺的副产品,例如鲍勃·迪伦(Bob Dylan)的《飘零在风中》(Blowing in the Wind)。

▌批判性思维:破除心智迷障的利器

一个人、一个族群,要想破除心灵鸡汤、心智迷障的毒害,必须先使自己和身边人具备“批判性思维的认知与伦理”。

越是自我感觉良好的人,越会把别人的批评视为“恶意批评”“蓄意侮辱”,以此作为思维懒惰的借口。越是对自己的思考方法盲目自信的人,就越习惯把批判者视为敌人,无论对方说得多么正确、深刻。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关于思考的思考”,是“对自己的思考方法进行反思”。 一个人能够独立思考、鉴别真相、明辨是非,首先不是因为他懂得很多知识,而是因为他常常 拷问自己、进行反省式思考,“知道自己的不知道”。

其次,批判性思维的目的不是寻求标准答案。而是依靠稳妥的知识和是非判断,作出明智审慎的选择,预估合情合理的后果。

一个清醒的现代人,必然会 追问世界,探寻认知谬误、道德失序之根源:为什么越是什么都不知道的人,越喜欢假装什么都知道?人们为何宁愿相信轻浮的谎言?……

批判性思维是我们打破心智迷障的利器,是独立思考、辨明是非之必须。然而,要使批判性思维从“个人反思”上升为“公共伦理”,最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打破“沉默的合谋”的勇气。

日本有一个“三不猴”的形象,它们不看、不说、不听。面对公共生活中的种种荒诞和不公,所有视而不见、保持沉默、充耳不闻的人,就像这三只猴子一样,成为荒诞与不公的合谋。

▲“三不猴”:不看、不说、不听

有美国人画过一幅讽刺尼克松水门事件的漫画,给“三不猴”添上了第四只猴子。这只猴子手拿电话,正在和调查记者通话。有作家评论说:“这张漫画告诫我们,尽管遮掩真相的力量异常强大,但它同样会被揭露真相的愿望所淹没”。

可见,任何一个沉默的合谋,都可能被某个潜在的发声者打破。 要结束沉默的合谋,不需要消灭或唤醒所有的沉默者,只需改变“沉默者占大多数”的状况即可。

来源:必记本

版权声明: 图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深表敬意 。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有部分文章我们一时没有找到原创作者,或者您申请了原创,但我们在推送中并没有得到提醒 , 若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后台第一时间删除,谢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