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王岳川为何看不起魏碑而崇尚唐楷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魏碑最经典 北大教授王岳川为何看不起魏碑而崇尚唐楷

北大教授王岳川为何看不起魏碑而崇尚唐楷

2023-07-13 09:3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谢谢您的邀请和提问。“抖音上看到王岳川教授说,唐楷在审美价值高于魏碑,你认为这说得对吗?”唐楷是不是高于魏晋?这个问题古代早已做出理论回答和实践回答了。例如,米芾把唐代几个大书法家书法家骂了一个一塌糊涂,包括颜真卿、柳公权两位大师,而米芾崇尚的的不是唐代书法,而是魏晋书法,难道这说明唐代书法不如魏晋书法吗?

  从书法历史的发展来看,书法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代,到唐代最终统一的成为了楷书,这说明什么?说明历史选择了楷书。

  问题是,我们要知道中国的楷书的发展是有多元化的艺术风格的。也就是说,楷书不只是只有一种风格或者三五种风格,而是具有众多的风格,我们说楷书至少有50种风格,那是一点也不夸张的。

  

  魏碑《元倪墓志》局部北魏正光四年(公元523)二月刻,距唐代约一百年。民国初年在河南洛阳出土

  既然作为不同风格的楷书存在,那么它的审美价值就不是哪个高哪个低,而是“远近高低各不同”,大体维持在差不多的一个美学价值范围或者是体系当中的。

  我们举例子来说,唐楷里边欧阳询的楷书,颜真卿的楷书,以及虞世南的楷书,你说谁的楷书的审美价值高一些,谁的审美价值低一些呢?

  其实他们的审美价值都差不多,就是说,并不是说他们的书法风格差不多,而是他们的美学尺度都比较接近。

  再比如说,隶书和楷书也是可以比的,你说隶书的审美价值高还是楷书的审美价值高?这是一个价值取向的问题,可能从某一个人来讲,他喜欢隶书,他认为隶书的欣赏价值高,有一个人喜欢楷书,他会认为楷书的欣赏价值高,所以这是一个取向问题。

  那么美学价值什么呢?美学价值,是艺术风格的抽象价值。它有共同的艺术规律,比如说,平衡、稳定,结构合理等等,这些艺术共同的规律,在任何一种书法字体里面它都存在。比如说,篆书,隶书,楷书,草书等等,各个书体里它都存在这些共同的美学规律,因此我们从共同的规律上来讲,比较美学价值是可以跨越任何具体的书法字体的。

  

  弘一法师融汇隶书的精神创作的魏碑书法作品

  问题在于我个人认为,王岳川把唐楷和魏碑划分为两个书法或者两种书法字体,这是大学者们认知上一个很大的误读,我个人认为是这样。

  这是什么道理呢?原因就在于,魏碑也是楷书,这是我们大家现在基本上有一定共同认知的。为什么魏碑长期没有被应用或者没有被重视?这个原因可不是魏碑的审美价值低就没有得到应用,而是在唐代,由于唐太宗提倡二王书法或者叫做“钟王”书法这样一个体系,因此,中国的书法从唐代开开始,主要就是以钟王书法作为标准来规范楷书的,只有钟王这样一个体系内就是合乎规范的,其他的就不合乎规范,所以,同样是跟王羲之书法一样起源或者共同发展的魏碑就长期的冷落掉了,直到清代才重新被捡回来,而且还给了一个特殊的命名,是按照朝代和历史来安排的,叫做“魏碑”,所谓的魏碑就是北魏朝这个朝代的碑刻,书法叫做魏碑,所有的北魏的魏碑书法,我们在清代的时候都把它叫做魏碑。

  那么,我们根据书法发展史来看魏碑书法,实际上在南北朝时代,魏碑书法的势力或者是覆盖面,或者是大众使用的普及面,是大大的超过钟王书法普及面的,这绝对不是说因为魏碑是北朝在北方统治之下,南朝是在南方统治之下,所以,这是南北书法普及不平衡,完全不是这个道理。原因就在于,楷书的起源是建立在隶书基础上的。

  

  三国时代的楷书《葛祚碑》

  而楷书这种书法,也不是只有钟繇和王羲之两个人在创造,而是有众多的书法家在创造。在钟繇时代,就有很多书法家在创造楷书这种书法,那么在钟繇之后,特别是在南方的王羲之,由于他也是一个书法爱好者或者一个大书法家,他也在继承钟繇的这样一个书法传统,并且发扬光大创造了一个书法体系,我们把它叫做“帖学”体系,就是楷书,行书草书三位一体的这样一个书法体系。

  但是王羲之这个书法体系,是不是在整个的南朝,就是在南方地区完全得到普及呢?那也不一定。南方的书法也是丰富多彩的,其中在王羲之这个时代,既有主流的隶书的存在,也有少一部分像钟繇王羲之这样的书法存在。但是,总的来说,钟王这样一个书法体系,在王羲之本人这样一个时代,包括王羲之之后一段时间里,还不是流行的非常广泛。

  

  欧阳询在隋代写的碑刻,他完全承传了魏碑的风格和王羲之书法的风格

  但是在北方有点不太一样,在北方,大量的书法家已经开始在楷化书法,也就是说,北方的楷书实际上是走在南方前面的。

  我们从碑刻来看也是这样,在南北朝比较早期的时代,也是出现了大量的楷书化的书法,也就是我们讲的魏碑书法,

  

  司马金龙漆器书法,北魏太和八年(484)书,这是北魏迁都以后的书法风貌之一,书法风格跟王羲之有区别,但是已经是楷书的范畴

  例如,这一时期,有一个司马金龙家族的墓志,这个家族,是司马氏皇族,他们家由于没有逃到南方留在了北方,而北方的北朝对他们这个家族也很优厚,所以他们就一直生活在北方。我们从考古发现,司马金龙家族的漆器书法来看,这些漆器上有很多的书法是用楷书写的,这种楷书比较接近于我们所说的魏碑,但是,它是一个楷书的体系书法了。所以,我们认为在北方,楷书的推广更普及、更广泛,它比南方推动的速度和力度要大得多。

  但是,魏碑这样一个书法,它本身就是一个楷书,它跟王羲之的书法的区别也不是太大,都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再朝着楷化的方向继续向前简化,或者继续在优化。

  

  钟繇的《宣示表》,二王书法体系奉为楷书之鼻祖

  所以说,中国书法整体上来讲,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就比较自觉的向着楷书的方向在发展。

  我们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我们大家都知道,唐太宗这个家族长期生活在北方,也就是太原地区,太原这个地区是北朝时代统治的重要地区,那你想一想,唐太宗长期生活在这个地方,唐太宗为什么没有学过魏碑书法呢?而要学王羲之的书法?而且他最欣赏的是王羲之的书法呢?

  这就说明,王羲之的书法它作为一个名世书法家或者说是一个名人书法,在全国各地流行和影响也是非常大的,而且他作为一个名人,有相当多的人非常崇拜王羲之的书法,这其中就包括了年轻时代的唐太宗李世民。所以,我们说,王羲之的书法在社会上是有很大影响的,尤其是唐太宗对王羲之的书法欣赏有加。当他做了皇帝以后,由于他对王羲之的权威欣赏,所以王羲之书法就得到了广泛的推广,那么唐代以后呢,也主要是把钟繇和王羲之的书法作为楷书的标准来进行推广的,因此唐代以后就再也没有学习魏碑这种书法的人了。

  但是在这里我要指出的是,东晋到南北朝,一直到隋代,王羲之作为一个东晋名人书法家,他在很多高层人士的或者文人阶层里边影响很大,但这并不代表王羲之书法在魏晋南北朝时代普及率是很高的。

  

  《郑文公碑》距唐代约一百年。北魏宣武帝永平四年(公元511年),郑道昭为了纪念其父所刻,书法风格已经非常接近唐楷

  我们从历史的发展来看,从唐代开始推向一种比较统一的书法,这是有利于社会整体发展的,因为在魏晋南北朝,毕竟处于一个动荡的年代,国家不统一,更重要的是,在魏晋南北朝时代,国家还没有制度化的科举这样一种国家制度存在,那么科举制度,它要求考生在答卷写字的时候,要有标准的书法来供阅卷评判,如果大家写的字都不太一样,那么对判断卷子的高下是会有影响的。

  这个道理的,跟我们现在一样,为什么我们考大学的学生要求卷面要整洁,你写这样,他写那样,这个卷面会影响阅卷判断的,所以从适应科举制度来说,国家书法统一,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进步。再说文字统一更是有利于国家信息的高效率运转,这是值得我们考肯定的地方。

  但是作为书法艺术,它是另外一个层面,我们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考虑,就是国家的书法统一了之后,书法艺术就会显得单调了,毕竟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所以,书法要多样性,魏碑作为楷书体系一种多样性的书法,楷书被后世重视起来,这说明,我们对书法的多样性受到了重视,既然受到了重视,那么说明魏碑的美学欣赏价值当然是很高的,康有为就对魏碑书法提出了有“十美”之说,当然我们也不是说魏碑这种书法,只有十种美,其实楷书或者其他书法都有十种美或者还不止十种美,但是,这说明魏碑的欣赏价值是很高的,既然很高,为什么要认为魏碑书法低于唐楷书法,或者唐楷高于魏碑呢?这是没有任何道理的。

  

  欧阳询之子中唐武后时期欧阳通的书法碑刻,风格具有“魏碑”特点

  这就好比我们说,因为汉代的隶书早,唐代的楷书晚,那么越往后面越进步,我们用历史的简单的进化论而论,那么隶书的审美价值,没有唐代的楷书价值高,甚至于我们反过来,用简单庸俗的社会进化论来说,现代人的书法比古代人的书法审美价值要高,为什么现代人进步了,古代人没有现代人进步。所以,我们认为我们现代人比古代人进步,我们现代人写的书法当然比古代人的进步。因此我们现代人的审美价值也要比古代人的审美价值高,因此这样的说法基本上都是没有任何道理的。

  美学价值是固定的,或者说基本上是固定的。前面我们已经说过,比如说平衡啊,这个匀称啊,崇高啊,优美呀,等等,这些价值基本上从古至今没有变的。但是在这样一个大框架之下,平衡,有不同的平衡啊,匀称,有不同的匀称,崇高有不同的崇高,优美有不同的优美,这就是艺术多姿多彩的特点,同样是崇高的艺术或者雄健的艺术,颜真卿是一种,魏碑书法里边也是一种,在隶书书法里边也有,篆书里边也有。

  就是说,美学价值还有不同的具体风格特点,在不同的风格之中,欣赏价值或者美学价值是应该是有相对的等值。

  

  颜真卿天宝十三年创作的书法作品《东方朔画赞》,有隶书的味道,也有魏碑的气势

  所以我们认为,王岳川所谓的唐代楷书审美价值高于魏碑价值的这个说法是没有任何道理的。

  我们之所以这样说,是建立在对魏碑最优秀的书法作品,以及与唐代楷书最优秀的书法作品的比较而言的。

  在魏碑这样一个系统,或者在隶书这样一个系统里边,除了优秀的作品之外,它也有一些平庸之作,或者一些初创之作,这些都是难免的。那么在唐代的楷书里边也有很平庸的楷书,难道我们能说唐代的楷书都很平庸吗?不能这样说,我们只能说,唐代的大书法家的楷书代表了唐代的书法。魏碑书法也有最优秀的作品。我们只能拿最好的魏碑和最好的唐楷来比,我们不能拿唐楷的整体面貌和魏碑时代一些不成熟的书法来比较,毕竟在魏晋南北朝时代,特别是在北魏时代,书法还是一个向着楷书发展的过程,他们都是建立在隶书的基础上,都要脱去隶书的尾巴,有些楷书脱得比较早比较快,有些楷书脱的比较慢,所以,就有不少不是很成熟的楷书遗存,这样,他们就会留下不成熟的很多作品,当然这样的书法肯定身为价值要稍微差一些。

  而这种情况我们在汉代的隶书发展过程当中,也看到有成熟的,有不成熟的,有早期的有晚期的,即便是晚期的,也有比较差的隶书,这个情况就是民间一些粗通文墨的人写的书法和那些有高较高文化层次的人书写书法的差别。

  总的来说,魏碑书法作品欣赏价值和唐楷的欣赏价值没有高下之分,正像篆书的书法作品跟隶书的书法作品都没有高下之别,他们各有各最高的美学价值。

  如果从规范性来讲,唐楷可能更规范一些,那么它的规范的美更就突出一些,而魏碑书法,它的自由的程度和自由的美学价值可能更突出一些,这两种书法各有各的美,可以互相补充一下。

  那你想一想,既然一个高一个低,怎么能够把低的掺合到高的里边去,高的和低的怎么能和在一起?毕竟它们各有侧重,比如说,魏巍雄强的一面比较突出,锋利的一面比较突出,而唐楷婉转圆润的一面比较突出,他们之间就是一个互补的关系,这正是碑帖书法可以融合的余地。(本文4577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