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情景式理解性默写”题型特点及备考策略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高考乙卷语文默写答案 高考“情景式理解性默写”题型特点及备考策略

高考“情景式理解性默写”题型特点及备考策略

2024-06-09 18:2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例( 2) 中根据提示语“当年刘裕率军北伐时的强大气势”,就可以写出答案“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例( 3) 中根据提示语“两句中的数目字”,就能马上想到《锦瑟》中带数目字的两句诗“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例( 4) 中根据提示语“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景象”,就可以写出答案“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应对技巧】

准确解答“提示型”试题,首先,要提高审题能力,注意审读题干出现的“提示语”,梳理其重点,明确问题指向,进一步思考其内容指向和范围限制。其次,根据“提示语”进行联想,联系课文内容,确定可作为答案的诗句。切忌急于作答,避免一看到熟悉的内容就兴奋地轻率作答。

二、阐释型:题干所提供的语境材料是对要求默写语句的具体阐释,表述中有明确的关键词暗示答案。

【题型示例】

( 1)( 2022全国甲卷)《诗经·氓》中 男女主人公有过愉悦的住昔,“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对 他们小时候欢乐相处的描写。

( 2) (2022全国乙卷)白居易《琵琶行》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 琵琶女以娴熟的技艺演奏了当时有名的两首乐曲。

( 3) (2021全国乙卷)即便“故国不堪回首”,李煜在《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还是 不由自主地想到自己当年在金陵的宫殿,慨叹已物是人非:“ ,

”。

【答题演示】

解答此类“阐释型”题目,就要准确寻找语境材料中的关键词语。命题者在题干的语境表述中,一般会用到所要默写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因此,做题时只要仔细审题,勾画出这些词语,再联想包含这些词语的句子,就可以比较容易写出答案来了。

例( 1) 中,根据阐释“男女主人公有过愉悦的住昔”“对他们小时候欢乐相处的描写”,便可准确写出答案“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例( 2) 中,根据阐释语句“琵琶女以娴熟的技艺演奏了当时有名的两首乐曲”可知,答案是“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么”。

例( 3) 中,根据阐释语句“不由自主地想到自己当年在金陵的宫殿,慨叹已物是人非”,便可准确写出答案“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应对技巧】

要准确解答此类“阐释型”题目,必修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并注意准确理解重点文言词语。在复习时,要扎扎实实落实文言词语,尤其是出现频率比较高的词语,更要拓展联系,弄清其经常用到的意义,这样不但能提升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对语境式默写也有很大帮助,因为有时语境材料的表述会有对一些关键词的阐释。

三、衔接型:题干所提供语境材料与要默写的句子从语意关系上来说,前后衔接,一脉相承。这种题型一旦审题不清,就很容易出错。

【题型示例】

( 1) (2021全国甲卷)《左传·庄公十年》记载,长勺之战结束后,曹刿向鲁庄公解释说,确认齐军不是伪装败退进而决定追击,是 因为“ ,

”。

( 2) (2020新高考Ⅰ卷)辛弃疾《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中写道,江中 不仅能看到江水, 还能看到“ ”; 而北望故都, 又“ ”,视线常被遮断。

( 3) (2020新高考Ⅲ卷)在《论语·述而》中孔子指出, 即使吃粗劣的食物,枕着胳膊睡觉, 也可以乐在其中; 而“ , ”。

( 4) (2020全国甲卷)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苏轼自言想要重返天上,但又有所顾虑, 原因在, 。

【答题演示】

解答此类“衔接型”题目,要准确审题,关注相关衔接词,明确要求默写的句子和上下文的关系。如果审题不细致,这类题型很容易被误导,当成“阐释型”题型来对待,这样就落入了命题者所设置的陷阱里。

例( 1) 中,根据衔接词“因为”可知,应填的两句是表原因的“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例( 2) 中,根据第一组关联词“不仅……还……”,可知第一处的答案是“中间多少行人泪”;根据第二处的关联词“而”表转折,“又”表并列,可知第二处的答案是“可怜无数山”。

例( 3) 中,根据关联词“而”表转折,可知答案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例( 4) 中,根据衔接词“原因在”直接表明指出原因,可知答案是“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应对技巧】

解答“衔接型”题目,要学会划分语意层次,关注语意的上下衔接,理清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要特别关注题干中出现的连词、关联词等相关衔接词。

四、手法型:题干所提供的语境材料中,用表现手法来提示要默写的语句。

【题型示例】

( 1) (2022新高考Ⅰ卷)《劝学》中“ , ”两句,以劣马的执着为 喻,强调为学必须持之以恒。

( 2) (2022全国甲卷)杜甫《登高》中“ , ”两句都使用了 叠字,从 听觉、 视觉上突出了对景伤怀的感受。

( 3)( 2021新高考Ⅰ卷)陶渊明《归园田居》中“ ,

”两句, 采用对仗句式, 连用两个比喻,表达诗人对官场的厌倦以及对田园的向往。

【答题演示】

解答此类“手法型”题目,要以手法为中心,结合手法,理解语境材料,明确命题意图。这种题型考查,往往对所默写句子的手法提示和句意阐释相结合,所以答题时首先应该用解答“阐释型”题型的方法,勾画语境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根据关键词语先确定要默写的句子,然后考虑手法的限定,最后分析这个句子是否符合题干要求,即句意阐释→手法分析。

例( 1) 中,“为喻”是“作为比喻”的意思,那么题干的意思就是“以劣马的执着作为比喻,强调为学必须持之以恒”,如此,答案就是“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例( 2) 中,“叠字”是修辞手法,“听觉”“视觉”是描写角度,属于表现手法,因此,此处的答案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例( 3) 中,根据题干中“采用对仗句式,连用两个比喻”可知,这两句的答案是“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应对技巧】

首先,要熟悉各种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构建起完备的知识体系。其次,在学习古诗文和复习背诵时,除了理解诗句的意义,也要关注手法的运用。

五、比较型:题干所提供的语境材料用名言名句、表达技巧、所学其它篇目的相关句子等方式,和要求默写的句子形成比较。一般所比较的两组句子在进行比较的层面上,意义或写法相似、相近。

【题型示例】

( 1)( 2020全国甲卷)荀子《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 , ”的观点是相同的。

( 2) (2021新高考Ⅱ卷)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感慨:当李存勖强盛的时候,“

, ” ;而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就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讥笑。

【答题演示】

解答此类“比较型”题目,要熟悉并准确理解语境中所用来比较的名言名句或其它篇目中句子的意义或手法。如果不能准确理解用作比较的句子,那么就很难对要默写的句子做出正确选择。

例( 1) 中,《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一名言,后来固定为一个成语“青出于蓝”,比喻学生胜过老师、后人胜过前人,这一意义,与《师说》中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正好非常接近。

例( 2) 中,是李存勖两个阶段的比较——“强盛的时候”与“衰败的时候”相比较,由此得知,这两处的答案是“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应对技巧】

在平时的学习与复习过程中,在准确理解每一句诗文的意义的基础上,还要学会发散思维,养成对相似、相关意义进行联想的习惯。当然,学习古诗文,加强对名言名句的积累和运用,也显得尤为重要。

六、开放型:这是 2021年新高考出现的类似于飞花令的开放式理解性默写,只为考生提供一个答题的方向,对试题的答案没有确切的要求,考生答出相关内容即可,答案不唯一。

【题型示例】

( 1)( 2022新高考Ⅰ卷)自然界鸟类的啼鸣有时会引发人们的悲思愁绪,这在唐宋诗词中屡见不鲜,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2021新高考Ⅰ卷)项羽破秦入关,三分关中之地,以秦降将章邯为雍王、司马欣为塞王、董翳为翟王,合称“三秦”。从此“三秦”作为一个地理名词,频繁在古诗词中出现,如“ , ”。

【答题演示】

例( 1) 中,题干前半句“自然界鸟类的啼鸣有时会引发人们的悲思愁绪”首先引出主题“自然界鸟类的啼鸣”“引发人们的悲思愁绪”,然后限定答题范围“唐宋诗词”(注意:必须是唐宋时期的,如果是其他时期的,就不符合题干要求了),因此,答案可以是“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或“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或“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例( 2) 中,题干第一句只是作为引子,目的是引出话题“三秦”,由此引导考生联想古诗词中含有“三秦”的诗句,因此,答案可以是“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或“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见三秦”或“镜写三秦色,窗摇八水光”或“三秦流血已成川,塞上黄云战马闲”。但是实际上,考生基本上都是写“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这一句,其他几句没有什么学生答得出来。

【应对技巧】

解答“开放型”试题,要发挥想象和联想,善于运用纵向与横向的联系与对比——①纵向联系与对比:按照主题、意象、情感、主旨等角度,把历朝历代的古诗文进行分析、比较、归类,如此可从容应对“开放型”题目。②横向联系与对比:注意诗文的文化内涵及与现代生活情景的联系。善于举一反三,加以联想,学以致用,主动为古诗文创设运用情景。

二、备考策略及建议

(一)古诗文“五遍背诵法”的运用

1.第一遍背诵法:平时在背诵一首(篇)古诗文时,需要讲究学习方法:先理解,后识记。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记得更牢,效果更好。

2.第二遍背诵法 :当真正背下一首(篇)古诗文之后,要有针对性地对一篇诗文中的“名篇名句”进行多角度、全方位解读诗文内涵。多角度解读,可以加深理解,可以有效应对不同角度的题型或题目。

3.第三遍背诵法 :重点注意写景突出、状物生动、哲理性强、感情深挚的句子(具有这些特点的句子,往往可作为考点出题)。抓住这些句子,就抓住了默写题的主要内容。在复习时要注意把这些句子圈点出来,重点识记。

4.第四遍背诵法:对难写字、易混字、通假字、虚词等字词,需要进行强化识记。可以采用反复多次书写、高强度多次速读等方法进行强化练习;还可以建立“默写错字集”来进行巩固提升。

5.第五遍背诵法:发挥想象和联想,善于运用纵向与横向的联系与对比,进行归纳与总结。①纵向联系与对比:按照主题、意象、情感、主旨等角度,把历朝历代的古诗文进行分析、比较、归类,如此可从容应对“开放型”题目。②横向联系与对比:注意诗文的文化内涵及与现代生活情景的联系。善于举一反三,加以联想,学以致用,主动为古诗文创设运用情景。

(二)“名篇名句默写题”解题方法

1.提高审题能力,注意题干的内在逻辑和重点。不要急于作答,避免一看到熟悉的内容就兴奋地轻率作答;而应首先把题干读完,然后梳理其重点,明确问题的指向,然后再作答。

2.理解文章内容,把握句子意蕴。情境式理解性默写题一般都涉及正确理解文意及句子内涵,因此平时积累时要加强理解性记忆,弄清文章内容及句子内涵,切不可死记硬背。

3.揣摩提示语言,准确理解情境。提示性语言对于正确解答情境式默写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提示性信息主要有作者、出处及题干中的叙述性情境等。

4.紧扣关键词语,选择恰当语句。做好了上述几步后,就可以扣住关键词语选择恰当的句子进行填写答题了。

本文由语文阅刊(yuwenyuekan) 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

致原创作者:若因第三方原因,无意中侵犯了您原创版权,请联系,马上删除!谢谢!

初中试题库大(stkuda)

小学试题作文(shitizuowen)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