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敬亭为何被错杀?“四大罪状”第一条:不服从军部领导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高敬亭错杀后果 高敬亭为何被错杀?“四大罪状”第一条:不服从军部领导

高敬亭为何被错杀?“四大罪状”第一条:不服从军部领导

2023-05-03 06:5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作者:相忘于江湖

1939年6月24日,安徽省肥东县青龙场褚老圩。

随着一声清脆的枪声,一个身材高大但是略显清瘦的身影猝然倒地。几个身穿新四军服装的行刑人员,面无表情走近查看了片刻,又面无表情地收起短枪转身离去。

滴水的荒草和霏霏的细雨,掩盖了刚刚发生的一切,似乎什么都没有发生过。初夏的野外显得那么沉闷又那么躁动。

这位被枪决的将领,是新四军4支队司令员高敬亭。

执行枪决的几个战士,来自新四军军长叶挺的警卫班。

此时距离大别山“游击专家”高敬亭和“北伐名将”叶挺第一次谋面,仅仅过去了4天。就在这短短4天时间里,却发生了让高敬亭做梦都想不到的巨大反转。

高敬亭

如果能让时光倒流,我们回到1939年6月20日。

这一天,新四军4支队司令员高敬亭带着几位警卫员,兴冲冲赶到青龙场褚老圩开会。一路上,高敬亭心里还有一丝好奇,因为他一直没见过天下闻名的“北伐名将”叶挺将军。

然而,让这位身经百战的猛将错愕的是,迎接他的并不是军长叶挺,也不是军部其他干部,而是一群荷枪实弹的新四军战士,高敬亭和他的几名警卫员立即被制服。

随后,高敬亭被关了起来。第二天,军部召开了连以上干部大会。

会场设在茂密的树林中间的一片空地上,主持人是新四军军长叶挺,参会的还有参谋长张云逸,而在近千名指战员面前宣布高敬亭“四大罪状”的,是政治部主任邓子恢。

罪状之一,不服从军部领导;罪状之二,排挤延安干部;罪状之三,山头主义;罪状之四,宗派主义。高敬亭没想到,接连3天的批判大会完全没有给他申辩的机会。

大会的最后一天,邓子恢代表新四军军部宣布:经过重庆和延安的批准,第二天就要对拥兵自重、目中无人、擅自招兵买马、破坏抗一战线的高敬亭执行死刑。

于是,第二天,在褚老圩的野地里就出现了本文开头的一幕。

1937年12月,周子昆、张云逸、叶挺、项英、曾山在武汉

新四军军长的警卫班,为什么要枪决“最强支队”的司令员?

高敬亭是河南光山人,和开国上将许世友、开国少将尤太忠是同乡;如果从年龄上说,高敬亭和“战神”林总、开国第一大将粟裕、开国上将萧克同庚。

由于家境贫寒、食不果腹,高敬亭从小最痛恨的就是地主老财。

1927年11月,鄂豫皖地区爆发了黄麻起义,点燃了广大群众的革命热情。20岁的高敬亭参加了红军。由于出身贫苦、作战勇猛,高敬亭很快凭借战功,一级一级提拔了上来。

红四主力离开鄂豫皖西进川陕地区以后,高敬亭担任了重建的红25军政治部主任。当许海东和红25军长征以后,28岁的高敬亭临危受命,重建红28军,并担任政委。

由于没有军长,高敬亭实际上是这1400余人的主心骨。

红28军在大别山风生水起,蒋氏先后调来25路军司令梁冠英和后来的抗日名将卫立煌,以10万大军“围剿”。但是“你有你的张良计,我有我的过河梯”,高敬亭岿然不动。

能够在敌军重重围困下“野草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高敬亭凭什么?

红28军旧址

艰苦的3年游击战,南方八省的红军基本都被打散了。

强大如项英、陈毅所部,刘英、粟裕所部,都从上千余人的正规师,打到只剩三四百人的游击队,叶飞所部、傅秋涛所部虽然也保存了近千人,但都是几经重建的游击队。

1937年底组成新四军15支队伍,只有红28军是正规部队。

高敬亭和红28军像打不死的小强,勇敢坚持并顽强地生存下来,靠的不仅是高敬亭出色的“游击战”,也不仅是指战员不屈的斗志,最重要的还是鄂豫皖群众的支持。

所以,当高敬亭被杀以后,红军三进三出的大别山彻底变了色,成为桂系白崇禧和廖磊的天下,8年以后,刘邓大军第4次挺进大别山,由于缺少群众基础,一度站不住脚。

抗战初期正是用人之际,轻易枪决新四军一员战将,让亲者痛仇者快,可想而知远在延安的主席是一种什么心情。听说高敬亭被杀,主席一连几封电报斥责叶挺、项英等人。

最后,新四军几个主要负责人叶挺、项英、张云逸、邓子恢多次做了深刻检讨,主席仍然余怒未息。毕竟野草烧了可以再长,可是人死不能复生,高敬亭,太可惜了!

项英、周副主席和叶挺

说高敬亭的4支队是新四军“最强支队”,一点也不夸张。

新四军成立初期,一共10329人,其中陈毅、傅秋涛的1支队2300多人,张鼎丞、粟裕的2支队1800多人,张云逸、谭震林的3支队2100多人,高敬亭的4支队3100多人。

1938年底,新四军发展到2.5万人,高敬亭的4支队就有近万人。

那么,邓子恢宣布的高敬亭“四大罪状”确有其事,还是子虚乌有?在高敬亭被错杀的过程中,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张云逸、政治部主任邓子恢,谁的责任更大?

先看一下高敬亭的“四大罪状”,第一条是“不服从军部领导”。

高敬亭很能打,在大别山也深孚众望,这一点主席、周副主席看在眼里。重庆的蒋氏也心知肚明。土生土长的高敬亭二次创业重建红28军,资历很老还有点绿林风范。

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时,4支队编制2个团,即杨克志7团、周骏明8团。但高敬亭又私下扩编了600多人的9团(团长顾士多)、100多人的手枪团(团长詹化雨)。

延安决策新四军东进,叶挺几次电令4支队执行,高敬亭不为所动。

高敬亭对叶挺非常敬佩,但是两个人风格截然不同。

作为草莽英雄的高敬亭最佩服的还是徐海东那样的猛将,以及主席那样接地气的知识分子。而对于科班出身的军长叶挺、“二十八个半”的王明和项英,却不怎么感冒。

实事求是地说,舍不得离开大别山的高敬亭,的确有些个人主张。

戴季英

新四军军部给高敬亭定的“第二大罪状”,是排挤延安派来的干部。主要指的是排挤前来帮他整编红28军的鄂豫皖老同事郑位三、戴季英,还有萧望东、张体学等人。

对于抓政工为主的郑位三,高敬亭没有多少共同话题;而对整肃起家的老朋友戴季英,高敬亭则又亲又怕,红25军一到陕北,戴季英就搞了关押刘志丹、高岗等人这么一出。

到了红28军,戴季英大力推动政委制度落实,让习惯了“单主官”的高敬亭颇为不适。所以,久而久之就对几位武汉八路军办事处“空降”来的干部有所疏远。

最后几位“外来户”,一个接一个另投别处,这一条“罪状”也靠得上。

至于“四大罪状”其余两条,则可有可无。因为不管“山头主义”还是“宗派主义”,当时可以说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否则主席就不会在延安整风中三令五申和两种狭隘的作风斗争。

即便“四大罪状”都沾边,但“一杀了之”还是太草率了。

1938年3月,4支队一部在巢县东南蒋家河口打响了新四军敌后抗日第一枪,一年以后新四军的发展只到3万余人,高敬亭的4支队发展壮大的最快则达到1万余人。

南方新四军的燎原之势,很快引起了重庆方面的注意。江北的4支队远离军部,高敬亭人数多、武器好,军统和中统都挤破脑袋去打探消息,想“鸡蛋里挑骨头”找寻把柄。

邓子恢

还别说,他们很快就搜集到了4支队的“七大罪状”。

这让一心想在蒋氏面前“露一手”的廖磊大喜过望。恰在此时,高敬亭的嫡系7团团长杨克志和政委曹玉福叛逃,一石激起千层浪。当叶挺来访时,廖磊给高敬亭上了“眼药”。

这让一直和高敬亭互有猜忌的叶挺大为不快,廖磊等人随即电请重庆,要求对4支队高敬亭予以枪决。理由就是此人不服从命令,在皖省横行骚扰,肆意招兵买马!

很快,一向主张“安内”的蒋氏批准了这一请示。

在邓子恢的回忆中,对高敬亭事件是这样描述的:

1939年4月底,我和叶挺军长到江北解决高敬亭问题。

高系4支队司令,是红25军北上以后在鄂、豫、皖边区坚持游击战争的领导人。但在和平合作以后,一贯不执行上级路线,组织派去大员也遭拒绝,把部队视为己有,拥兵自卫。上级要4支队开往淮南路东敌后抗战,高不执行。

邓子恢还提到:军部张云逸过江说服高敬亭未果,郑位三、张云逸说服了8团周骏明和其他干部开往敌后抗战,高敬亭个人不肯。高“贪污腐化、用人唯亲,在干部中信仰不高”。

1938年武汉,中:项英,右:高敬亭

很显然,对于高敬亭之死,军长叶挺疏于分辨敌人的离间计,负有责任。

参谋长张云逸和上下级的关系一直良好,高敬亭被错杀和他关系不大。

政治部主任邓子恢罗列了高敬亭几宗蒋氏梦寐以求的“罪状”,也有很大责任。

但是,新四军副军长(政委)项英才是实际掌门人,他和长江局书记王明主张“一切为了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这才让重庆蒋氏和安徽桂系的阴谋得逞。

高敬亭将军塑像

1975年,主席亲自为高敬亭翻案。2年后,邓公又为高敬亭恢复了名誉。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