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人物故事】从技校走出的“国宝级”技师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高凤林的人物事迹和评价 【中职生人物故事】从技校走出的“国宝级”技师

【中职生人物故事】从技校走出的“国宝级”技师

2024-06-18 21:0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大国工匠之路,也是从零起步。“刚上手时,很难掌握好焊接速度。速度过快,熔化温度不够,容易有成形缺陷;速度过慢,高温停留时间过长,容易把较薄的焊件烧穿。”但那又有什么关系?谁也不是天生就会烧电焊的。有老师在技术上的指点、思想上的鼓劲,张冬伟逐渐认识到,既然选择了这一行,那么多看、多问、多练,以坚持精神不断努力练好基本功就是了。“我以前看过一幅漫画,画的是两个人正在挖金矿,他们都已挖了很长时间,但其中一个还是半途而弃了,另一个则坚持到最后,也终于挖得金矿。其实,那个中途放弃的人,离成功已经不远,只需要再坚持一下,就能成功。”张冬伟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技校毕业时,张冬伟以优异成绩被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录用。

名师也是技校生

2001年,张冬伟一进厂上班,就碰上好运气。因为他的师傅,竟是秦毅!“秦毅是我的校友、学长,是我们学校1998届的毕业生。”张冬伟说,秦毅当时已是业内名人,顶着一堆偶像光环,如沪东中华最年轻的焊接高级技师、专家型人才、全国技术能手和中央企业劳动模范等。

师傅本事之超强,简直令张冬伟入迷,愈益坚定了张冬伟研究焊接技艺的决心。名师也是技校生,那么在这里,任何妄自菲薄都失去存在的依据。一个技校生能做到,后续的技校生就有一百个理由迎头赶上。“遇到一位本事这样大的好师傅兼校友不容易,我要努力向师傅学习。再多的困难,也要坚持不打退堂鼓。”

事实上,此刻,面前一个巨大的困难正显露——公司正式开始建造LNG船。如果说承接LNG船建造,对整个公司来说是参加一场大考,那么对于其中的电焊工序来说,则尤甚。因为,液货舱围护系统是LNG船的核心,整个系统需大面积使用厚度只有0.7毫米的殷瓦钢板。薄如纸张、耐超低温的殷瓦钢极易生锈,最薄的地方用手摸一下,24小时后就会生锈。为此, 焊工务必在工作时,不让一颗汗珠滴落,钢板上也不能留任何手印。用张冬伟的话说,“这就要求我们在焊接时,不仅手上准,更要心里稳,因为焊工的任何情绪波动,都有可能直接影响焊接的质量。而且,钢板下面铺垫的是绝缘木箱,一旦操作不好,焊穿了,木板就会着火。因此对这项高难度的焊接技术,有个形象的比喻——在钢板上‘绣花’,在木板上‘玩火’”。

任务艰巨,压力山大,光学校里学的那点本事咋够?那只是打基础,如今亟待提升,且系大提升!好在,有个权威师傅在身旁。作为国内获得国际权威认证机构法国GTT公司颁发的殷瓦焊接G证第一人,秦毅师傅此时担任LNG船焊接培训总教练,他的告诫声声入耳:“钢板上‘绣花’当然难,但是你肯吃苦头能吃苦头,就不难。只要下大功夫练就在殷瓦钢板上‘绣花’的本领,就可以成为建造LNG船的电焊工。”

考取殷瓦焊接证

集训中,张冬伟每天要在钢板上练习七八个小时甚至更久。在地上蹲的时间久了,人难免会头晕眼花,但骨子里不服输的他,咬紧牙关继续练。

师父领进门,修行在自家,这道理他懂。外因好,还须内因好,两个“好”要结合才见效,这道理他也懂。“为了尽快掌握LNG船焊接技术,我跟在师傅身边仔细观察,学习他的每一个焊接手势,连最小的细节都不放过,有时一看就是几个小时。在加丝焊接时,师傅的双手配合得恰到好处,抬起落下、干净利落。为了像师傅那样做好加丝动作,我在焊接过程中反复练习,寻找添丝的手感。有时在家里吃饭,也拿起筷子在空中比划。更好笑的是,我的两个孩子也跟着我学,拿着筷子在空中划来划去。”张冬伟笑言。

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张冬伟,这个进厂时间最短的焊接骨干,顺利考取了殷瓦G证,令外国考官也啧啧赞叹。

追求总是无止境

张冬伟成了技能高超的焊接人才,能在殷瓦钢板上“绣花”了。

他先后荣获2005年度中央企业职业技能大赛焊工比赛铜奖、2006年第二十届中国焊接博览会优秀焊工表演赛一等奖……直至2013年度“全国技术能手”称号,并于2017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但是,追求总是无止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不仅是要操作好,还须研究好。张冬伟在生产过程中非常注重经验的积累、总结,国内没有现成的作业标准,他就不断摸索、总结各类焊接工艺。他先后参与编写了《14万立方米LNG船殷瓦管十字连接件焊接工艺研究》《LNG船殷瓦手工焊自动焊焊接工艺》《端部列板操作指导书及修补工艺》以及《MO2自动焊与MO3凸缘螺柱自动焊产生的主要缺陷和修补方案》等作业指导书,为保证产品质量发挥了积极作用。

不仅要自己做好,还要把徒弟带好。秦毅榜样在前,“秦毅师傅带教我,是无私的,无保留的,我也该这样。”十余年来,张冬伟践行着自己的誓言,手把手地精心带教,让每个徒弟迅速成长,于是,几十位拥有殷瓦G证、SP3SP4SP7等手工焊证的人才泉涌而出,满足了LNG船围护系统建造的各项需求。张冬伟说得坦荡:“跟着师父时,我就下定决心要超过师傅。现在我自己带徒弟,也希望徒弟在技术方面超越我。”

人才多起来,事情就好办。回顾既往,看到的是与人才提升同步的技术升华。“一艘LNG船有4个舱,一个舱有三十几千米的焊缝,我和徒弟、同事已多次做到一个舱首次密性检验为零漏点,而检验标准是只要不超过10个漏点就算合格。日本、韩国和欧洲造船强国都不能实现的目标,我们实现了。”张冬伟自豪地说。

采访临末,面对“你现在出名了,还会把焊工一直做下去吗”的提问时,张冬伟感慨道,虽然来自外界的诱惑很多,但坚持到底是他一贯的作风,他不会为之所动。“说句心里话,做焊工不容易,做一名好焊工更不易。整日和滚烫的钢板、烟尘打交道,尤其在炎炎夏日,别人穿着短袖都嫌热,我们却要捂着厚厚的工作服‘战高温’。但每次看到自己参加建造的大船下水,那种油然而生的自豪感,便把工作时的辛苦抛到九霄云外了。”

(来源:成才与就业)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