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祝福》教学设计 2021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高中病句教案的教学设计 12《祝福》教学设计 2021

12《祝福》教学设计 2021

2024-06-02 09:0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资源简介

《祝福》教学设计设计理念:《祝福》这篇课文是鲁迅的一篇经典小说,同样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鲁迅总是“敢于直面惨淡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学习他的小说要关注作品的社会批判性,学生可以发展逻辑思维,促进深刻性、批判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围绕作品呈现的文学形象展开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活动, 并以此丰富学生对文学形象和现实生活的感受、理解与体验, 提升自我的语言赏析和表达能力。本次阅读活动正是围绕文学形象这个核心要素, 对祥林嫂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总结,使学生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刻画产生更为生动的认知和体验, 从而丰富学生对小说类文本的解读方法。教材分析:本文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一篇小说,学习本单元,需要以正确的立场和敏锐的眼睛去观察和分析社会现实的复杂多样,要注意知人论世,在人物与社会环境共生关系中认识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关注作品的社会批判性。本单元是小说单元,通过虚构的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反映社会生活,描摹人情世态,表达对人生的思索。本篇课文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经典的小说,学习本篇课文要关注小说对封建礼教和思想的批判。人物是小说的核心要素, 学习本篇课文也应该分析人物形象,在祥林嫂的悲剧中,认识到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吃人”的本质。学情分析:本班学生通过之前《孔乙己》《故乡》等鲁迅小说的学习,对鲁迅的小说风格并不陌生,鲁迅的小说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所塑造的人物也具有典型性。学生要理清小说情节并不难。但是,学生在自觉分析人物形象,并从人物的悲惨经历中理解其主旨有一定难度。所以,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分析人物形象,结合作品的创作背景,创建情境,让学生走进课文环境中,认识到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吃人”的本质。教学目标:1.通过肖像、行为、语言方面分析祥林嫂的人物形象。 2.在人物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中认识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3.结合文章创作背景和祥林嫂的悲剧,认识到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吃人”的本质。教学重难点:1.通过肖像、行为、语言方面分析祥林嫂的人物形象。2.结合文章创作背景和祥林嫂的悲剧,认识到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吃人”的本质。教学方法:朗读法;提问法;演绎法;讨论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本篇课文的创作背景和文体知识,通读了全文,积累字词,理清了小说情节。文中“我”提到鲁镇的长辈和朋友都用“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来形容,而祥林嫂却是“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了。”而祥林嫂为何改变如此大呢?为何改变大的她最终在“祝福”声中走向了死亡?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一探究竟。二、细读文本,分析祥林嫂人物形象(一)分析祥林嫂形象之肖像描写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中有几次描写祥林嫂的肖像,在原文中找出并划线。教师明确:3次。第一次(初到鲁镇):“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第二次(再到鲁镇):“她头上仍然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第三次(临死前):“五年前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2. 朗读这三句话,思考这三次描写的变化,每一次“变”的中间发生了什么?师生互动交流明确:第一次变:丈夫患病去世,儿子被恶狼调走;第二次变:柳妈关于人死后灵魂归宿的恐吓;四婶忌讳祥林嫂参与祭祀以及“我”对灵魂问题的含糊回答。3. 再次朗读这三句话,思考从这些变化中反映了什么?师生互动交流明确:三次描写都准确捕捉了祥林嫂的精神面貌,从对生活充满希望到精神上受到打击,受生活重压再到精神已经完全麻木的变化过程,形象地展示了祥林嫂的人生轨迹,暗示她的悲惨命运。(二)分析祥林嫂形象之行为描写4. 祥林嫂对她悲惨的命运抗争过吗?请从文中找出她抗争的表现,同桌之间可以交流讨论。师生交流明确:抗争过。表现为:(1)逃:山中出逃,做工鲁镇。(2)撞:改嫁中的“出格”行为。(3)捐:倾其所有。(4)问:死前问“我”鬼神。5. 如何看待祥林嫂的抗争?这些抗争反映了祥林嫂怎样的性格?小组讨论,派代表回答。代表回答,教师帮助明确:逃——躲避被卖;撞——不愿二婚,“从一而终”的封建观念;捐——向封建迷信低头;问——鬼神之说的迷惑。这些抗争是祥林嫂自发的,但是方式却是错误的,所以,抗争的结果只能是逃出一个“坑”又跳进另一个“坑”。反映了祥林嫂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封建礼教观念与迷信思想,突出祥林嫂性格中的落后与愚昧。(三)分析祥林嫂形象之语言描写请3位同学分别扮演祥林嫂、柳妈和“我”进行对话表演,表演的同学要重点演绎人物语言和神态。同学们边品味边分析祥林嫂的心理状态。表演内容:(1)“我真傻,真的,……”祥林嫂一次次的自述阿毛的死。(2)与柳妈的对话:“我么?……阿阿你不知道他力气多么大呀……”(3)与“我”对话:“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请同学回答,教师帮助明确:(1)突出祥林嫂的痛苦与自责,以及希望的破灭和精神的麻木。(2)加重了祥林嫂的精神负担。(3)矛盾的心理,希望破灭。(四)总结祥林嫂形象6.同学们自由讨论,通过祥林嫂的肖像、行为、语言描写总结祥林嫂的形象。师生交流明确:祥林嫂勤劳质朴,安分耐劳。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里她曾不断挣扎反抗,但她又不知道该怎么争,她的反抗是徒劳的。她的一生受尽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的迫害,却又不自觉地顺从,到头来在“祝福”中走向死亡。二、深入情境,探究祥林嫂之死活动1.播放《祝福》电影片段,从祥林嫂“捐门槛”之后,让学生边看边观察祥林嫂的生活环境。2. 电影片段大致还原了祥林嫂在鲁镇的生活,你认为鲁镇的人们对待祥林嫂是什么样的态度?师生互动交流明确:鲁镇的人对祥林嫂没有同情,漠视她的痛苦,甚至将她阿毛的死当作生活的“调味料”,“我”虽然同情祥林嫂,却又不敢正面回答她的问题。他们以及“我”在祥林嫂的精神上、灵魂上或多或少都进行了打击。3.祥林嫂最终在“祝福”声中死了,结合资料、创作背景,思考祥林嫂死亡的真正原因。课件提示上节课所学的创作背景的关键词句:故事叙述的是辛亥革命后期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封建思想和礼教仍然顽固地束缚着广大的农民,尤其是“妇女”。五四运动提出了“打倒封建礼教”的口号,妇女解放问题成了这个时期鲁迅探索的主题。可以说祥林嫂是这一时期农村妇女的典型。资料呈现:封建礼教“吃人”《祝福》塑造了被封建礼教吃掉的祥林嫂这个妇女形象。——周建人《祝福》描写一个旧社会中的女牺牲者,及其深刻,使知人世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许寿裳师生互动交流明确:祥林嫂是被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害死的,祥林嫂周围的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的驱使,致使祥林嫂成为愚昧、“吃人”的封建礼教、思想的牺牲品。四、结束语本节课,通过祥林嫂的形象以及她的悲剧命运,我们看到了一位受封建礼教和思想迫害的农村妇女。鲁迅先生总是用正视现实的批判性和悲天悯人的情怀来书写中国社会的现状,先生写作《祝福》,尖锐地抨击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深刻揭露了封建思想文化的流弊与余毒。作为新时代的我们,更要清醒地认识封建思想的危害,摒弃这一阻碍民主进步的腐朽思想。五、作业布置1.阅读鲁迅小说《明天》,比较祥林嫂与单四嫂子形象的异同。2.结合许寿裳先生的话和课文内容,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六、板书设计作者简介:李丽虹,福建龙岩人,闽南师范大学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研究生在读。本教学设计以祥林嫂这一人物为核心,引导学生在分析祥林嫂的过程中,通过祥林嫂的悲剧,认识到封建理教“吃人”的本质。点评:本篇教学设计思路清晰明确,通过肖像、行为、语言方面分析祥林嫂的人物形象,并且采用角色扮演朗读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一步品味祥林嫂心理状态。结合时代背景帮助学生了解祥林嫂死亡的真正原因,尖锐地抨击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深刻揭露了封建思想文化的流弊与余毒。

展开更多......

收起↑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