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高中英语教学如何提高学生兴趣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高中生提高英语的方法 新课标下高中英语教学如何提高学生兴趣

新课标下高中英语教学如何提高学生兴趣

2023-10-10 15:1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原标题:新课标下高中英语教学如何提高学生兴趣

福州金桥学校:林婉璐

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由此可见,兴趣不仅是我们最好的老师,还是最好的学习动力。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推动他奋发学习,广泛涉猎有关的知识,并影响他们将来一生的发展。心理学家认为:在学习动机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两种成份是学习的目的性和认识的兴趣性。后者对于学生更为现实。因为任何有意义的学习,都是有目的,有计划进行的是在和谐完善的教学组织下,自愿学习的。当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他总会积极主动地、心情愉快地进行学习,而觉得学习非常的轻松;相反,没有兴趣的学习,就不会有智慧和灵感,就不会有惊奇和喜悦,这种学习是枯燥难熬的、沉重的苦差。

英语语言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既需要前期打下扎实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等基础,也需要坚持不懈的耐心和毅力。在如今这个处处充满诱惑的电子化时代,学生难免遭受外界干扰难以沉浸于枯燥的记忆背诵。因此即使我们处于一个信息极其丰富和便捷的时代,学生学习语言的成效却还不及从前。高中英语新标准的颁布更是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英语学习不再是强调知识的积累,更多的是着重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考的能力。由此可见,在英语教学中,要想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并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兴趣至关重要,甚至可以说这是学习英语的前提和保证。歌德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而英语语言习惯的形成和交际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记忆。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拥有更好的英语学习体验、提高英语学习成效、提升思维的能力,教师需要与时俱进,不断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

1.通过多样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高中英语核心素养的“核心”是语言能力,即学生在社会情景中借助语言进行理解和表达的能力。高中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主要还是在于学校教育,即教师在课堂中指导和协助学生所习得的听、说、读、写等技能。而这些技能的获得与学生对于语篇内容以及课堂知识的理解关系十分密切。只有理解了文本所包含的语言知识和文化,学生才能够对文本产生兴趣,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才能进一步发展语言交际能力。

课堂教学设计要因势利导,能尽量发挥学生青少年好动好玩的特点。在英语教学中可以适时、适度、适当地组织一些竞赛性的小游戏,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增加教学效果。在游戏中学习,学生学而不厌,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样的方法还有:利用典型事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自编口诀激发学生兴趣等等。

2.培养师生情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习兴趣

高中学生认知发展已经相对成熟,他们能够理解枯燥乏味的高难度语言知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不需要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和直观生动形象的教学。而这样的学习氛围和教学方式是建立在师生之间互相尊重、相处融洽的基础之上。在英语教学中,常有学生对学习英语不感兴趣而导致教学效果欠佳,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教师忽略了情感效应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快乐是兴趣的源泉,只有英语学习变得快乐了,学生才能产生持续认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激发培养和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全方位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心理学研究表明,需要—动机—目标是构成人的积极性行为心理动力的主要因素。有了需要才能树立动机,有了动机才能确立目标。一个人只有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与意义,并以此来推动自己的学习行为时,这种学习行为才可迸发而成一种有利的学习动机。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也是一样,教师应反复向学生强调英语的重要地位及学习英语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到,英语是世界上运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

总之,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存动力。教师要因时、因地、因人,创设多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情景,以增强英语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心理学家布鲁纳强调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它表现在一个人力求接触,研究和认识各种事物,对于学生来说,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一般经历好奇—求知—爱好—入迷的过程,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他就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学习,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甚至有时会废寝忘食,因此,浓厚的兴趣是催化剂,是开发学生智力,提高成绩的关键。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