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心理辅导活动方案(精选多篇)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高中生心理辅导案例家长教育心得体会 高中生心理辅导活动方案(精选多篇)

高中生心理辅导活动方案(精选多篇)

2024-06-02 09:1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推荐第1篇:高中生心理辅导内容

中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的内容

一、青春期心理咨询与辅导

中学阶段正值青春发育期,是一个生理与心理发生巨变的时期。内外急剧的变化往往伴随复杂的矛盾冲突;如果缺乏科学的引导,学生往往感到惶惑与迷惑,并伴随一系列心理与行为问题。中学生心理辅导的一个重要内容便是针对青春期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及其经常伴随的矛盾与问题,为学生提供普遍性的常识与个别咨询辅导。一般来说,中学生常见的青春期课题有:第二性征出现及其它生理变化导致的困惑、性心理萌动与两性交往及早恋问题;自我的确立与认同;情绪的自我调节、心理的开放与闭锁之间的矛盾;心理的独立与依附性之间的矛盾等。其中,尤其应该充分注意到性生理成熟对中学生生活和学习诸方面带来的巨大变化与影响,教给学生一些必要的知识,消除错误观念,减少不必要的烦躁与紧张。

二、个性发展与人格塑造

常言道:“个性即人生。”学生的个性品质对他未来的生活道路有重要影响。同时,发展学生的个性也是学校教育的目标之一。我们要在全面了解学生个性特点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和天资优势,确立积极的自我概念,并在此基础上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指导,针对某些不利特点提出人格塑造的建议、计划与措施。对学生个性的了解可以采用观察法和测验法。较普遍采用的个性测验有性格测验、卡持尔十六项人格特质测验(16PF)、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MMPI)等。由于学生个性发展与人格塑造是一个潜移默化、日积月累的长期过程,最好能调动家长和科任教师、同学等多方面力量,给予积极配合与督促。

三、学习心理辅导

学习心理辅导是指运用学习心理规律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帮助与指导。影响学习成效的心理因素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就智力因素方面来讲、我们应教会学生懂得如何观察事物,了解记忆的规律及有效记忆的方法,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进行常规思维与创造思维,学会科学用脑、利用共同要素与知识概括性原理积极促成学习迁移,科学合理地组织练习;形成技能技巧和能力等等。另外,有关专家普遍承认,非智力因素也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湖南师大一项调查表明,学习困难学生是非智力因素所致,其中更多的来自学习心理障碍。主要的学习心理障碍有:自信心的丧失与习得性无助;学习策略与方法失当;对学习与考试的过度焦虑与紧张;师生关系紧张、标准过高、学习的不良归因、动机缺失等。中学生心理辅导的一项重要内容便是针对影响学生学习成效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立足学科课程教学进行有机渗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

四、专业与职业定向指导

目前,我们在这方面的工作还十分欠缺,这突出体现在升学和专业选择的盲目性上。很多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发展缺乏定向,在填报志愿时仅凭一时冲动、好奇或盲人摸象式的瞎撞,导致出现升人大学后出现专业兴趣不浓,甚至少数同学大学期间一直为专业闹情绪、无心学习的现象。因此,在对学生进行专业与职业定向指导之时,除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能力之外,还必须考虑到学生的气质、性格特点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一般来说,反应速度要求较高的工作,对于多血质和胆汁质的人较为合适;要求持久、细致的工作,则对粘液质和抑郁质的人较为适合,外倾型的人更适合于从事人际交往性强的工作,而内倾型的人更适合于比较深沉、细致的工作。

五、考试与竞争等压力与挫折的应对

考试与竞争是当今学生普遏面临的课题。尤其在升学压力之下,我国目前中小学普遍存在考试过于频繁的问题,甚至“三天一小考,五天一大考”。考试与竞争的心理调适也就成为中学生心理辅导的内容之

一。一些学校尝试进行过“考前心理辅导”,收到了良好效果。其具体内容大体包括:对待考试与竞争的正确态度、考试与赛前准备、应考与比赛策略、考试与比赛中的情绪自我调节、对待成败的正确态度及合理归因、受挫后情绪的自我调适等等。同时,今天的学生将来走出校门之后,仍将面对一个充满挑战与竞争的社会,学会合作与竞争的统一,积极参与竞争、形成面对成败的正确态度、掌握压力应对技巧与挫折心理自我调节技巧,不仅对学生今天的成长有益,而且对于他们的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也具有积极意义。

六、人际关系协调

中学生心理辅导工作中应注意教给学生基本的人际关系常识与技巧,帮助学生建立协调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让大家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同时也有利于形成良好心境,提高学习与工作成效。具体来讲,中学生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与父母长辈的关系、与兄弟姐妹的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与亲朋好友的关系、与陌生人的关系及新环境的适应等等。不同的人际关系要求有不同的态度、分寸与技巧。对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的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同时,也存在一些基本规律与要点,•如为人正直善良、待人真诚、心胸豁达、理解与关心他人、在具体问题上求同存异、注意形成良好第一印象、培养自己的人格魅力、掌握人际交往的语言艺术与行为技巧等。

七 心理障碍的矫治与心理卫生保健

大量调查表明,我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中学生的心理障碍主要集中于躯体症状、学习因素与考试压力、焦虑恐怖抑郁敌对等情绪障碍、人际关系敏感、偏执、强迫症、性心理障碍、精神分裂、离家出走、自杀等方面。对于已经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我们一定要运用有关心理健康诊断与治疗知识认真对待。必须注意的是,由于我国目前还缺乏有关中学生心理煌康方面十分理想的诊断量表与统一的诊断标准,加之中学生心理障碍的结论一定要慎重,切勿随意夸大症状,给学生造成不必要的精神负担。更不能对这些学生有歧视态度与言行。

推荐第2篇:高中生心理辅导案例解析

高中生心理辅导案例解析

专题一:学习适应性问题

一、学习压力过大的辅导

案例1:“我的每一天都暗无天日”

二、学习动机过强的辅导

案例2:“我努力了,却没有好成绩”

三、厌学问题的辅导

四、学校适应不良的辅导 专题二:青春期性心理问题

一、青春恋的辅导

二、性困惑的辅导

三、牛犊恋的辅导

四、体相烦恼的辅导

专题三:人际关系问题

一、同伴关系的辅导

二、亲子关系的辅导

三、师生关系的辅导

四、人际交往技巧的辅导 专题四:情绪调控问题

一、考试焦虑的辅导

二、应激事件的情绪辅导

三、压力状态下的情绪辅导专题五:自我意识的问题

案例3:“我认为读书没有什么用”

案例4:“我真想回到以前的学校”

案例5:“不要说伤心总是难免的”

案例6:“我不是一个好女孩” 案例7:“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案例8:“胎记带来的烦恼”

案例9:“我非要和她坐同桌不可”

案例10:“我想退学”

案例11:“老师对我越好,我 越怕老师”案例12:“同桌真让我无法忍受”

案例13:“艰难的选择”

案例14:“告别伤痛”

案例15:“她为什么要割伤自己”

一、自卑心理的辅导 案例16:“我觉得自己很差劲”

二、自负心理的辅导 案例17:“想不通我怎么会落选”

三、自我迷失的辅导 案例18:“我是一个失败者吗?”

专题六:生涯发展问题

一、文理分科的辅导 案例19:“向左走,还是向右走”

二、升学与择业的辅导 案例20:“我应该去读什么专业呢?”

三、生涯规划的辅导 案例21:“我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 专题七:偏差行为问题

一、网络成瘾倾向的辅导 案例22:“在网吧里寻找属于自己的世界”

二、偷窃成癖的辅导 案例23:“他为什么要偷东西”

三、自杀行为的干预 案例24:“我被抛弃了,所以我不想活”

四、离家出走行为的辅导 案例25:“逃离家庭,收获了什么”

案例1 我的每一天都暗无天日

【案例概述】

案例中的女孩就读的是某市最好的高中,她在初中曾是父母及老师心中的骄傲,升入高中后在强手如林的年级考试中,依然能保持年级前四十名的成绩,但这么优秀的成绩却带给她极大的压力,她害怕被别人追上,放弃了许多娱乐时间,一心扑在学习上,但由于过分关注自己的成绩,导致过于紧张,睡眠不好,心跳过快,这样让她又担心自己的身体会出问题,她想,自己才高一就如此,那到高三还了得,因此她向心理老师求助。 她在向老师求助时,话题一直围绕“如何能睡好觉,学习很辛苦而成绩却不如意,怎么排解?”展开,心理老师在与她交谈第一次,教给她一些放松的技巧,并试让回答三个问题作为家庭作业:1.你学习的目标是什么?2.你学习的动力是什么?3.你如何看待成绩?

女孩第二次咨询时,她带来了答案:1.考大学 2.考大学,赶上比她好的同学 3.成绩考得好,怕落后,被人赶上;成绩考得差,就恐惧、灰心。

心理老师在每个回答的后面画上为什么,女孩子很茫然,考大学是她读书的终极目标,她却不知道为什么,这样看来,她的情绪现状及学习现状已形成一种自动化的思考,心理老师分析后,觉得这女孩思考问题已偏离合理性,通常没有充分理由就往坏处想,而且非常极端,非好即坏,针对她这种心态,心理老师进行分析后,与女孩重新探讨了如何确定适合的学习目标,包括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并引导她对自己学习动力中非理性的说法进行自我辩驳,让她意识到学习实质是种成长,也是种乐趣,要学会正确看待成绩,并树立适合自己实际水平的心理期待。

经过心理老师的几次辅导,女孩逐惭意识到自己从初中升高中后,在学习方法及学习信念上都存在问题,对学习成绩过分关注及对成绩不合理的信念,给她带来越来越紧张的心态,导致学习活动成了负重的竞赛,因此才越走越累,她在对学习生活的描述中,会存在许多不合理的负面语言,这些负面的情绪累积,就严重影响了她学习的愉悦感,心理老师在辅导她的过程中,由浅至深地剖析她的问题,并针对性提出有效的建议,女孩也极力配合老师的辅导,最终走出心理阴霾。她学会正确调整自己的考试心态,尽力享受学习的过程,面对不如意的成绩,她也能正确对待,对自己知识薄弱处,有了更清醒的认识,真正认识到考试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让自己更有针对性地学习,做到有的放矢,以此提升学习愉悦与成就感,这样就无形中释解了学业的压力。

【感受心得】

这个案例,给我感触最深的是心理老师能准确定位,正确地剖析这个女孩学业压力过大的原因,并且引导孩子正确认识到自己思维不合理之处,让她学会正确地看待成绩及名次,她采用的理性情绪疗法及“放松训练”让学生缓解了学业压力,在后期的辅导中,引导学生合理规划自己的时间,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学生对考试有了正确的认知,才能够体会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的效率。

当然,减轻学业压力,并不只是靠学生自己努力就能达到的,老师及父母对孩子成绩过分关注或定位过高,也会给学生带来压力,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将孩子的好成绩看成自己的光荣,并感到快乐与骄傲;反之则觉得失望、焦虑甚至悲伤,这种观念及态度往往会给孩子造成过重的压力。

父母不关注孩子的学业是不可能的,我们在教会孩子对成绩保持一份平常心的同时,也希望父母对孩子成绩也有一份平常心,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孩子遇到学业困惑时,鼓励孩子向同伴或父母倾述,将不良的情绪宣泄出来,那孩子的压力就能减轻很多,同时,也要教会孩子学会“放松训练”,进行自我调整。

当一个压力来源被认定对个人有威胁时,智力的功能应会受到影响。一般而言,压力愈大,认知方面的功能及弹性思考就会愈差。人的注意力是相当有限的,如果只把焦点放在具有威胁性的事件及个人的焦虑上,我们对问题的注意力就会大大降低,威胁就更不易消除。另外,人的记忆也会受到影响,短期记忆的好坏是根据个体对新刺激所付出的注意程度而定。同样的,压力也干扰问题解决、判断与作决策的能力。因为在压力状况下,我们的知觉范围缩小了,思想也比较刻板、古拙,所以很难会有创意的反应。

——朱敬先《健康心理学》

[附] “放松训练”法

“放松训练”是指通过循序交替收缩放松自己的骨骼肌群,细心体验个人肌肉的松紧程度,最终达到缓解个体紧张和焦虑状态的一种自我训练方法。实践证明,放松训练对于治疗失眠、头痛和考虑焦虑有显著效果。在做放松训练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做好放松训练前的准备工作。最好能寻找一处安静的场所(以单人房间为宜)配置一把舒适的椅子(以单人沙发为宜)。若这些物质条件不具备,利用自己的卧室和床也可以,放松前要松开紧身衣服和妨碍练习的饰物等,减少外界的刺激。

2.形成一种舒适的姿势。使身体形成一种舒适姿势的基本要求是减少肌肉的支撑力。轻松地坐在一张单人沙发里,双臂和手平放在沙发扶手之上,双腿自然前伸,头与上身轻轻靠在沙发后背上。按一定的顺序交替收缩与放松身体各部分的肌肉群,比如从头部到脚趾,逐个部位进行“收缩―放松―再收缩―现放松”的练习。 3.合理安排时间。最好是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15-30分钟。务必做到持之以恒,坚持训练。

【注】“放松训练”非常强调持之以恒,有的人做了几次,感觉没有效果就放弃了,其实,只有坚持不断地训练,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案例2 我努力了,却没有好成绩

【案例概述】

这个案例中的女孩,在初中拥有非常傲人的成绩,所有人都说她考上重点中学没有任何何问题,但事实上,她中考并没有考好,勉强过了某所重点高中的分数线,她觉得那只是一次失误,高一期中考试,考了班上十多名,觉得自己应该能考得更好些,所以更加倍努力去学习,谁想到,期末考试竟然比上一次还下跌了好几名,面对越考越差的成绩,她油然而生一份深深的挫败感,学习的自信心都没有了,觉得自己脑子太笨了,不是学习的料,期中考试后的加班加点换来的结果这样,她真的无法接受,感觉自己整天精神恍惚,都快要崩溃了。

在她 向心理老师述说时,痛苦的泪如决堤的湖水,怎么也止不住。第一次心理咨询时,心理老师任其宣泄,没给她任何建议。谈话结束后,心理老师找孩子的班主任了解情况,班主任对这女孩印象非常好,说她非常用功,很好强,有服不服输的劲儿,只是个性非常执著,也很情绪化,会因考试没考好当场落泪,劝也劝不住„„

心理老师调查分析断定,这女孩子表现出过强的学习动机,并由此产生较严重的情绪障碍,其根源在于女孩存在一些不合理的信念和认知模式,在以后的辅导中,心理老师着重要帮助学生找到自身的不合理信念,在与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的过程中,改变她的认知模式,让她那过强的学习动机回归理性。

第二次辅导中,心理老师采取辩论的方式让女孩懂得,并不是所有的努力都能获得好成绩的,因为成功需要的因素很多,努力并不是成功的唯一条件。

当女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时,她在分析自己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挫折与困难时就更理性些了,她开始接受自己学习现状,她也明白,自己现在所要面对的,是思考如何来改进与完善自己的学习过程,而不是受困于“努力一定要考好”的想法中。 在这个案例分析中,专家提到了学习动机过强引发情绪障碍的表现,在第一次咨询时,心理老师并没有做过多的引导,因为女孩需要一个情绪释放的过程,心理老师可以通过关注、倾听与探问来获得辅导所需要的信息,在第二次辅导中,心理老师掌握主动权,采取辩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澄清不合理信念,对自己现状有清楚的认知,使失衡的心理状态调整过来。

在学习动机过强会导致的情绪障碍,这类案例,肯定会存在目标不切实际,学习方法不得当等问题,但不合理的认知模式,却是需要解决的首要目标,心理老师在辅导过程中,须有针对性,先纠正学生不合理情绪,这种不合理情绪主要有三种特征:

1.凡事绝对化――这指人们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对某一事物怀有认为其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的信念,它通常与“必须”“应该”这类字眼连在一起。当事物发生与其对事物绝对化要求相悖时,他们就会接受不了,感到难以适应并陷入情绪困惑。

2.过分概括化――这是一种以偏概全、以一概十的不合理思维方式的表现。过分概括化在面对失败或挫折时,会将自己评得一无是处,结果常常导致自责自罪、自卑自弃的心理,引发焦虑与抑郁情绪的产生。

3.糟糕至极――如果一件不好的事发生了,将是灾难性的,这种认知会导致个体陷入极端不良的情绪体验的恶性循环中难以自拔。

适当的学习动机对学习有促进作用,而过强或不足的学习动机,对学习产生的却会是负面影响了,学习动机过强的学生,他们表现主要是过于勤奋、好胜心强、害怕失败、情绪波动、心理脆弱,但从表面上看,不会给家长与老师造成更多麻烦;而学习动机不足的学生,则表现为学习懒惰、容易分心、注意力差、对学习冷漠厌倦、依赖心强,这样的学生令家长与老师都头痛。

遇到学习动机过强的学生,要调整他们不合理的认知信念,而面对学习动机不足的学生应该怎么办呢?

专家认为,学习动机不足与学业成就有关,阿特金森说过,“成就动机”是“希望成功”与“恐惧失败”这两种心理此消彼长的结果。学习动机强的学生敢于选择比较困难的学习任务,以期获得成功的快乐;而学习动机不足的学生,他们在学业上不思进取,实质是避免面对失败的痛苦,面对这类学生,讲道理是没有用的,家长与老师要学会给学生设计一些具体学科任务的“小台阶”,让他们从“小胜”中获得成功体验,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

【感受心得】 在这个案例中,我感受最深的是,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常观注的是那些缺乏学习目标,学习动力不足的学生,而对那些很努力却获取不了好成绩的学生而言,只是痛惜他们的努力,觉得他们没有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如何调整他们的学习模式上,却感到难以入手,通过这个案例才知道,学习动机过强所造成的情绪障碍危害也不浅,它不仅会降低学习效率,而且比学习动机不足更能导致心理的困扰与不适,这类学生在投入大量学习时间的同时,还造成更大的心理负担。

面对这样的学生,如果老师与家长仅单纯从学生考试失败的原因或学习方法上查找问题所在,后果是让学生根本看不清自己真正的问题所在,会越来越迷茫,这类个案,我们要向心理老师学习,充分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才能收到改进的效果。

另外,通过这个案例,我也更明确激发孩子学习动机所具备的要求,家长与老师不能只责怪孩子没有学习动机,而要思考自己如何帮孩子建立“成就动机”,怎么帮孩子搭建具体学习任务的“小台阶”,让孩子期望值与实际情况出入不是很大,让成功的愉悦激发孩子在学习的路上走得更快乐些。

成就动机是后天学习的结果。一般而言,下列条件将会激发人们的成就动机:1.能让个人独立负起责任来解决问题的那种环境气氛;2.能制定出中等成就目标并接受“可预测风险”的倾向;3.有关他们工作进展的详细而具体的及时反馈。

——黄希庭、郑涌《心理学十五讲》

案例3 我认为读书没有什么用

【案例概述】

此案例中的男孩,第一次进入心理咨询室并不是自愿的,他认为自己没有心理问题,是班主任非让他找心理老师的聊聊的,他坦率地告诉心理老师,他觉得读书没有什么用,理由如下:首先,他觉得高中所学的知识以后工作跟本就用不着。其次,他例举许多大企业家都只有初中或小学毕业,而读过大学找不到合适工作的人却比比皆是。第三,他认为能力比知识、学历更重要,而现行的教育体制培养出的人大多是高分低能的‘残疾’人,他不愿将时间花在努力学习变成书呆子上。

男孩前来咨询,显然是有备而来,针对他这种振振有词的观点,心理老师得用巧妙的方法进行引导与驳斥,心理老师先让孩子做一个测试:如果有个地方藏着无价宝藏,但要到那地方必须过一条水流湍急、地势险要的河,问这个孩子是否愿意为过河花时费力建造一艘大船?男孩当然愿意。心理老师接着问他,过了河后,这艘船再也用不着了,是否会后悔?是否认为造船无用?

心理老师以这个形象的比喻启发男孩,事实上,中学所有学习过程正如造船,而无尽的宝藏是人生的未来,中小学的学习锻炼了人的思维,而思维的锻炼需要一定的载体――那就是学科知识,再者,现在的课本与生活联系还是较紧密的,现在用不着并不代表以后也用不着。

心理老师让孩子认可中学知识还是有用的之后,又继续引导男孩:“现在你高二了,与那些只小学初中的亿万富豪相比,学历已算高了,既然认为读书无用,何不退学创业,没准若干年后又是一个亿万富豪。”

男孩认为这不现实,因为时代不同了,心理老师又引导男孩说出这个时代创业成就亿万富豪的人,像张朝阳、李彦宏、杨致远、马云等人,在引导讨论中,让男孩认识到:1、能力与学历并不矛盾,如果能力强,加上高学历,就如虎添翼;2、成绩好,意味着某些能力较好,因为学习更是非智力因素的体现,比如自控能力、时间管理能力、意志力等;3、中学是人生学习大好时机,错过很难补上的,更要抓紧时间;4、学历低的成功人士并非青少年学习不努力,而很多人是因为社会或家庭原因不能继续读书的。

第一次心理辅导,心理老师让男孩对读书重要性有所了解。

随后的心理辅导,心理老师则针对男孩子产生读书无用论的心理原因进行挖掘,在交谈中,得知男孩刚上高一时也满怀梦想,希望在这所重点中学努力学习三年,能考上心目中的名牌大学,但梦想却在一次又一次的考试失利中击得粉碎,经过几个反复的“调整-努力-失望-调整”后,他彻底放弃了,开始否认自己,破罐子破摔,成绩也直钱下滑。

这样到高二下学期,他对学习变得无所谓,不但不学习,甚至认为学习没用,讥笑那些努力但成绩不能提升的同学„„男孩说到这里,停顿下来,困惑地问心理老师:“您是不是觉得我无药可救了?” 心理老师告诉男孩,恰恰相反,他内心深处依然怀有希望,只是经过重重打击后,内心无法承受,选择这种心理学被称为‘合理化’的方式来求得内心安慰。这种‘合理化’又称为‘文饰作用’指一个人无意识用一种似乎有理的解释或实际站不住脚的理由,来为自己难以接受的情感、行为或动机辩护,使其变得可以接受。这种合理化有两种表现:一是酸葡萄心理,即把得不到的东西说成不好的;二是甜柠檬心理,即当得不到葡萄而只有柠檬时,就说柠檬是甜菜的,这两种心理都是掩盖其错误,以保持内心安宁。

心理老师通过剖析,让男孩明白,他表面看来厌恶学习,实质上是屡受打击后形成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这种防御机制像毒品一样麻醉他,如果他不断应用这种防御机制,长期不愿面对现实,会让现状变得越来越糟,以致形成恶性循环,不能自拔。

心理老师在辅导男孩的过程中,帮男孩打破恶性循环后,再通过关在玻璃水箱中的鲨鱼经过多次挫折后,连近游在身边的热带鱼都不去吃的故事,让男孩认识到,自己先成绩无法提高的原因在于学习方法不对,后来是因为缺乏信心,实质上,他本身的实力并不差,从而帮他树立自信心,在后来的辅导中,与男孩一起探讨好的学习方法,逐步引导成绩进步,而进步的成绩,又激发男孩下一步的自信心,男孩不再厌学了。

【感受心得】

对这个案例,我感受最深的是心理老师所采用的“指示”及“面质”技术。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及老师给孩子讲了不少道理,但孩子越大,对这些大道理越反感,而这个案例中,心理老师也讲道理,但学生却不排斥,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讲道理,在心理术语中叫“指示”,这个“指示”是有两个前提的:一是讲道理前必须有“引导”。二是“指示”技术不能常用。这“引导”有两方面的意义,如果辅导老师的启发与诱导在来访学生深入倾述之前,表现为“引领”的作用;如果在来访学生深入倾述之后,则表现为“推动”作用。心理辅导老师在辅导过程中的引导,重在协助来访者注意解决问题的方向,目的只是鼓励当事人作进一步的自我探究,心理老师辅导时采用的多是接纳性的语言,多用鼓励与启示,所以学生乐于接爱。

而我们做 家长与老师的,在给孩子说道理时,习惯于用教育者的口气,总希望以自己强势的地位,迫使孩子接受自己的观点,这种不平等的交流,当然会让孩子反感。

其实,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与孩子交流最多的应该是父母,为什么孩子越大越难交流了呢?我们当父母的仔细探究其中原因吗?事实上,在许多时候,我们与孩子交流时,并没有进行换位思考,没有探究原因、倾听孩子心声的习惯,更少使用接纳性的语言,是我们做父母一步步将愿意向我们吐纳心声的孩子推远的,对孩子讲道理,我们要学习心理老师那种“指示”的方式,让孩子愿意倾述,才是正确的教子观呀。

再者,上高中的孩子,他们已有明辩事非的能力,但在认知上依然存在矛盾,我们做家长的还要学会心理辅导中的“面质”技术。“面质”主要指向认知层面,它是辅导家长或老师直面孩子内在的矛盾心态的,并针对其旧有认知框架进行有分寸的“追问”,而且直逼问题的实质与核心,以此来促进孩子对自己的问题产生一种新的认识。

孩子厌学的原因有许多,厌学的孩子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针对孩子厌学的不同原因,家长与老师要不断摸索,找出症结所在,帮孩子走出心理误区,逐步树立自信心,对学习生活热爱起来。

“没有金钢钻,难揽瓷器活”在儿子成长过程中,遇到太多教育的困惑,越读相关的教育书贴越发现自己知识的之浅陋,唯有不断学习了。

所谓乐学,就是对学习有情感,乐于学习。从学习心理的角度看,乐学是以学习情感为基础或手段的一种快乐与学习相协调统一的学习过程或学习方式。……快乐是人类原始情感之一。……快乐感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每一个人在本质上都应当是快乐的。正因为如此,人们的学生也应该是快乐的,快乐是乐学的机制。这也是乐学产生与形成的依据。……因此,学习者必须将快乐作为乐学的手段,即创造一种快乐和谐的学习气氛,以便通过它快乐地生活,快乐地学习,从而取得更大的学习效果。

——燕国材:《非智力因素与学习》

[附] 如何引导学生乐学、爱学

专家指导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关注:

1.创设成功的机会,让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获得表现的机会,以扬其所长,抑其所短,对于那些学习成绩不佳而厌学的孩子更应该如此。

2.降低学习目标,起点低、慢步子、分层次是使不同类型的学生获得成功的重要途径,目标稍低一点,学生容易达到,就能察觉到自身的进步,体验成功的喜悦。 3.帮助学生确定自我参照标准,促使学生从自身变化中认同自己的成功。 4.及时奖励。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奖励是愉快的刺激,它能增加个体积极反应发生的概率。对学生而言,成功便是最好的奖励,而对教师或家长而言,学生的成功就是结果,如果视而不见,那么会泯灭他们的学习热情,对高中生以精神奖励为主,这样更能使学生从心理获得满足感与自豪感。

案例4 “我真想回到以前的学校”

【案例概述】

这个案例中的女孩叫小欣,她是以优异成绩从外地考入重点高中的,在入学的欣喜还没来得急消退时,她掉入“新生适应不良”的沼泽中难以自拔,她告诉心理老师,她在学业、生活、交友,方方面面的不适应,吃不习惯学校伙食,听不懂老师的语言语,学校寝室又挤又吵,学校各种活动也无法参加,她拚命学习,但成绩还是上不去。

像小欣这样不适应新环境的学生不在少数,以前,她是学校师生的宠儿,但到了高中后,才发现自己很普通,成绩甚至落到年级和班级的未位,这让她产生强烈的心理落差,加上以前都以自我为中心,现在要学会适应集体生活,尤其要面对室友间情趣爱好、饮食习惯、家境状况、作息时间等方面的差异,令她应付不暇,无所适从。

初中到高中,她一下子从成功的顶峰跌入到低谷,迷茫中,失去了自信与目标,令小欣痛苦不堪,前来寻求心理老师的帮助。

像小欣这样,具有“新生适应不良”的孩子在入学后,常会产生迷茫、困惑、苦闷等情绪障碍,他们原来的心理平衡状态已彻底打破了,而新的平衡点没有建立,他们需要在老师及家长的引导下,打破以前那种一直很优秀的错误认知,学会自我调整及重新定位,只有领悟这点,她才能有决心与勇气走出自卑的泥沼,自信快乐起来。

心理老师第一次辅导小欣时,只是让小欣尽情宣泄出自己不良情绪,并给予无条件的心理关注与尊重,这种宣泄可让小欣获得轻松感,并在交流中让小欣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通过内心暴露,找到问题的症结。

随后的辅导中,心理老师运用尊重、理解、同感的辅导技艺,让小欣感受到与心理老师之间是平等的,拉近两人的心理距离,再引导她确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当前的困难,为她自我反省奠定了基础。 事实上,小欣的自卑是与同学的比较中产生的,心理老师引导小欣认识到:一个人如果将注意力总放在别人身上,有时会越比越灰心的,因为他在进步的同时,别人也在进步,这样无论她怎样努力,总与别人存在差距;而一个人只有与自己相比时,才会感到自信,因为与自己先前比较,已有很大的进步了。

为了激励小欣从当前困境中走出来,心理老师还与小欣探讨了应该怎样辩证地看待目前的挫折:生活遇到挫折总是难免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挫折可帮助一个人更好地适应社会,挫折能培养个体的意志力,心理学家把适度的挫折称为个体成长中的“精神补品”。因为,在个体成长过程中,每战胜一次挫折,就强化一次自身的力量,为下一次应付挫折提供了精神准备,坚强的意志力也就在一次又一次的锤炼中培养出来的。

当小欣面对现状有了正确的认知后,心理老师与她一起分析她目前需要解决的各方面问题,帮她理清学习及生活中的具体困难,并制定了相应的具体措施与计划,除此外,还常鼓励她抽出时间主动去接触别人,有意识地参加一些群体活动,逐渐融入新的集体中去。

在心理老师的帮助下,两个月后的小欣不再迷茫与孤独,她走出自卑的泥沼,想方设法改进学习方法,主动向同学与老师寻求帮助,将与同学的差距当成学习动力,变得越来越开朗自信。

这个案例中,心理老师首先帮助小欣宣泄她所承受的精神痛苦,在此基础上与她进一步探讨,纠正她不合理的认知,使她学会通过自己比较来提高自信,并辩证地看待她所面对的挫折,最后,还依据她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方面的具体困难制定出一系列的解决措施,让她感受到成功的体验,变得开朗自信起来。

【感受心得】

产生“新生适应不良”的孩子,大多是由于家庭照顾达多赞成的,孩子对自我的定位、环境的改变缺乏正确的认知,加上严重缺乏自理能力,就会应付不过来,高中的孩子更注重同伴的认可,但融入新的环境时,由于性格内向,不善于与人交往,在人际交往中,即渴望交流沟通又表现得非常自我,这种矛盾的心理,造成人际关系的重重困难,学业上,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又拉得太大,孩子心理难以承受,自然会郁结于心,这种情绪郁结于心,对学习生活自然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小欣是幸运的,她在痛苦中知道寻求心理老师的帮助,而我家小子,却是调班后才走出那份情绪的阴影。

事实上,像小欣这种难以适应新环境的学生很多,父母应该怎样帮助他们尽快适应高中新的生活呢?

这也是今天玮的妈妈打电话向我咨询的问题。那天,我与玮及玮的父母聊了许多,玮先在二中的初中部读书,现在将去外校读高中,玮这个假期在其它中心培优数学,主要是针对初高中衔接的内容,玮对自己培优的内容没有底,就与父母一起来向我咨询上高中要注意什么?回想起儿子及邻家女孩刚上高中所面临的困惑,我告诉玮要关注这几点:

一、学习要有自主性,初高中老师的教学模式迥乎不同,二初的老师将学生的时间规划得滴水不漏,学习上都是老师规定死的任务,老师将学生盯得很紧,只要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就OK了,但高中比初中学习有更高要求了,学科难度将加大,综合性更强,这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更高,老师在引导学习内容时,布置的作业量可能会不多,这就要求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甚至是超前学习。

二、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尽快融入新的环境。不要将高中的师生关系与初中的进行比较,要尽量展示自己独特的风彩,结交与自己性情相投、积极向上的好朋友,这样,就算在高中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也有了能倾述理解的对象。

三、要调整自己的学习模式,从二初紧锢的教学模式中一下子过渡到外校那种轻松的学习模式,会感到无所施从,要学会给自己加压加量,不能指望老师亦步亦趋来指导,让自己逐步适应外校的高中的学习节奏,学习讲究时效性,休闲也要怡心养性,多读课外书,多思考,利用课余时间,扩大自己的视野。

适应能力是指个体对赖以生存的客观现实(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以及自我的内在环境变化的适应。适应越快越主动,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适应越慢、越被动,心理健康水平就越低。如果适应能力很差,以致无法适应变化了的内外环境,就会导致心理失常。

——傅安球《心理咨询师培训教程》

[附] 心理学的“面质”与我们生活中的“质问”区别在哪儿?

专家告诉我们,心理学的“面质”与我们生活中的质问是有区别的,这主要表现在以几个方面:

1.心理学的面质必须以良好的辅导关系为基础,以充分接纳来访者为前提。 因为面质所涉及的问题对来访者可能具有刺激性的,或者有一定程度的威胁,这就可能会伤害来访者的自尊心,甚至导致危机的出现,有了良好的辅导关系,来访者在理智上就不会把面质理解成平时师长对他那种居高临下的质问了。

这就是说,只有充分接纳来访者,教师才有可能在面质中充满关怀,充满理解和真诚,降低或避免面质可能造成的伤害。

2.面质要有事实根据,事件必须具体、明确。

使用面质前,辅导老师必须仔细倾听来访者的叙述,充分把握各种信息,明确来访者的差异与矛盾之处,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如果事实不充分或者不明显时使用面质,就容易给对方造成“小题大作”“故意找茬儿”的误解,从而影响到辅导的效果。

也就是说,教师要仔细观察分析学生的心理冲突之处,面质让来访者心服口服。 3.面质要用尝试、试探的态度和语气进行。 用尝试、试探的态度进行面质,会给来访者留有余地,使他在心理上容易接受,不至于产生逆反心理,比如辅导老师说“不知道我的感觉对不对,你好像把责任都推给了他,自己是不是在这整个事件中一点儿责任都没有?”以这种语气面质,就比“我认为你在这个事件中也应该负有一定的责任。”这种语气委婉得多,因而使来访者更容易接受。

这就是说,当来访者以各种借口进行搪塞或者拒不承认时,辅导老师不要与之争论,应该倾听来访者的叙述,寻找机会进行下一次的面质,

4.面质不宜一步到位,而应该循序渐进地进行。

辅导老师即便充分地发现来访者心理上存在的矛盾或误区之后,也不可能一下子指出他的矛盾所在,否则会令来访者措手不及,甚至产生防御心理,矢口进行否认。如果循序渐进,如层层剥笋一样令来访者逐步接受,最后的面质才能水到渠成。

案例5 “不要说伤心总是难免的”

【案例概述】

婷是清秀的高三生,男友向他提出分手,她很伤心,她不相信男友分手的理由,想找男友问个明白,高考的临近又让她很着急,她觉得,这件事弄不清楚,就跟本无法安心学习。

她向心理咨询师倾述时,充满痛苦,但她的痛苦仅仅是想弄清分手原因吗?从对话中,咨询师知道,婷找了男友几回,但都因面对男友而感情失控,没有解决任何问题。心理老师明确,婷到底要不要去找男友问清楚并不重要,但是要帮婷弄清楚,自己是否应该找男友问清楚。

心理老师用了质疑、角色扮演的咨询技巧帮助她找到答案。结果从对话中,婷意识到自己再次找男友,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只能让问题变得更糟。心理老师又通过角度扮演让婷意识到,自己内心最耿耿于怀的并不是男友的离开,而是想知道“我对你没有感觉了”是否是真的,既然如此,那再找男友又有什么意义呢?

婷回答说:“可是,老师,我好舍不得他,分手意味着我又要回到以前的日子,那种没有人关心,没有人心疼的日子,孤单的日子。”

心理老师敏感地捕捉到这句话,并引导婷说出自己家庭孤独的原因:婷从小生活在暴力家庭,父母经常吵架打架,家庭不和睦让她感觉每天生活在担心、害怕、毫无安全感的世界中,这给她的心理造成极大的阴影。 也正因为如此,婷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严重的创伤,孤独的心需要温暖,男友的出现是雪中送炭,这才是婷留恋男友的最主要的原因。心理老师接下来的咨询,就是要让婷认识到,她对男友的感情并不出于爱,而只是因为他填补了她的感情空白。

为了让婷更清醒地认识到男友,心理老师让婷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客观地评价男友,评价后,婷意识到,男友并不像她想像中的那般完美,纵然如此,婷依然处于一种挣扎中,她一时还是无法忘怀男友。内心有两个“我”在互换,一个要摆脱,一个却依恋。

心理老师告诉婷,出现这种心理状态是正常的,说明婷已有摆脱男友的想法。接着,心理老师又告诉婷,心理辅导只是助人自助,并不是帮助人解决问题,而是通过引导使来访者认清事实,让来访者通过意志力来解决问题,所以能真正帮助她的只有她自己。

另外,心理老师还给婷一些建议:清理掉与他有关的所有牾,以免引起对他的回忆;再就是将他的缺点纸大声朗读,如果一下子想到他,马上转移注意力。

婷接受心理老师的建议,过了一个月,婷来高兴地告诉心理老师,她已完全走出这份感情的困惑与苦痛了。

【感受心得】

在阅读这个案例时,我最欣赏的是心理老师能够通过现象看到本质的内容,并帮助学生人迷茫中走出来。因为,这个案例辅导理念与辅导技巧是浑然一体的。在这个案例中,我不仅重新学习了共情、倾听、面质等心理辅导技术,还知道,澄清的重要性。因为辅导进程不仅停留在问题表面,更注意挖掘更深层的原因,让沉迷在失恋痛苦中的婷,看清自己情感需求的本质原因是什么,其实,学生早恋,并非如洪水猛兽般不可制止,家长或老师要着重去了解分析这种现象背后隐藏的原因,这时,指责是没有一点效果的,而良好的倾听远远高于口才劝服,只有倾听,才能捕捉重要的信息,找到事情的突破口。

现阶段,中学生早恋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其实,按书中的观点,“早恋”的说法是错误的,充其量只能算是“青春恋”实质上指生理或心理还没有完全成熟的青少年之间发生的异性迷恋的现象。

学生进入青春期后,出现对异性爱慕倾向的青少年,会主动接近自己喜欢的异性,双方交往频繁,相互倾心,就导致青春恋的发生,这对青春期的少年是很正常的心理反应。

对于许多家长及老师而言,青春恋是件非常棘手的问题,面对这个问题,家长与才师不要给学生扣上思想复杂的帽子,也不要强制学生做出“谈”或“不谈”的选择,更不能头脑发热采取一些强硬措施,对他们的教育应该是细致耐心的。

首先,,应该弄清青春恋的一些特点,对学生不讽刺不挖苦不训斥不责骂,用一颗关爱理解的心,去倾听、诱导、点拨、启发,并加以正确的引导。帮助孩子走出情感的沼泽地。

想起我带的那届学生,从初一开始,我就在班会中慢慢渗透有关爱情的话题让他们讨论,学生在争论中明晰什么是真正的爱情,爱情需要承担哪些责任,如何处理学业与感情的关系,如果区别友谊与爱情等等,甚至,我公开表示:“在青春期,对异性产生好感是很正常的,我不反对你们谈朋友,但是,在开始前,你们要考虑清楚自己现在的责任是什么?如果你们的爱情,能促进相互学业的提高,我求之不得。”这背离常情的宣言,引起大家的哄笑,刚开始,谈及男女之情爱,学生们还有些不好意思,后来引导讨论得多了后,大家都能坦然面对这个问题,而且,到了初三,其它班的学生,在学习重压之下,出现好几对谈朋友的,但我们班却没有一对因感情问题影响学业的。

在中学里,本着天性的需要,势难免男女生以各种方式暗通款曲,甚至陈仓暗渡,造成问题。……正常的方法应当是化暗为明,以疏导代替压抑,让青少年有公开交往的机会,以符合自然法则,男女生正常交往的机会多了,却除了性的神秘外衣,有助于常态男女友谊的建立,也有益于其未来婚姻生活的准备。

——(台)吴武典《青少年问题与对策》

[附] 青春恋有哪些特点呢?

1.朦胧性。青春恋的青少年,对于恋情关系的发展结局并不明确,他们主要是渴望与异性单独接触,对未来如何组建家庭,与学业如何处理,如果区别是友情还是爱情缺乏明确的认识。

2.矛盾性。有青春恋关系的青少年心理也充满了矛盾,既想恋爱也怕影响学业,既想接触又怕长辈们发现并指责,既想在一起,又怕同伴们议论,所以,青春恋是愉快与痛苦的并存。

3.冲动性。处于青春恋中的学生,容易引起冲动,刚开始爱恋大多是因外表工或性冲动的吸引而产生,缺乏思想情感的基础,其次,表现在恋爱过程中,只扩大优点,缺乏彼此客观的评价;再者,表现在缺乏责任感与道德观念的约束,极易发生性过失行为。

4.变异性。青春恋是一种充满变化、极不稳定的感情关系,这些涉世末深的青少年之间的爱恋关系缺乏持久的稳定性,一般不会持续很长时间的。

在处理青春恋问题的时候,家长应该注意以下事项:

① 切忌态度粗暴、方法简单。因为当恋爱中青少年,出现干扰恋爱双方关系的外在力量时,恋爱双方的情感反而会更加强,恋爱关系也因此更加牢固。

② 要尊重学生,我们应当承认青春恋是青少年身心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正常现象,人是有情感的,青春期的感情萌动是成长发育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异性相吸”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规律,人也不例外。我们老师与家长,应该明确告诉学生,让她知道老师是理解他们行为的,以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这有助于以后坦诚交流与有效沟通。

③ 对高中生进行必要的性教育,避免产生严重的后果。

案例6 “我不是一个好女孩”

【案例概述】

案例中的女孩,是位品学兼优的高中生,五月的一天,她给心理老师写了封长达十几页的信,在信中,她倾述她所遭遇的苦痛,那份莫名的苦痛甚至想让她放弃生命,整封信,充溢着悲观失望,却没有提及什么原因。但从信末的几句看来,似乎是与身体健康有关系,但到底是什么呢?心理老师揣测着,担忧着……

欲取其语,必取其心,心理辅导不能只凭通信进行的,要真正想帮助这个陷入苦痛中的女孩,必须要取得她的信任,让她愿意与心理老师面谈。于是,心理老师立即回信,在信中解释了心理辅导的性质、目标,特别是保密性质,并留下联系电话,希望女孩收信后,能回个电话,或来当天下午第八节课后,来咨询室交流。

心理老师发信的中午,接到一个没出声的电话,估计是那个女孩,看来,她还在徘徊中,还不能完 全信任老师,为了表示一份真诚,心理老师又写封情真意切的信给女孩,表现自己的担心,不要求女孩子面谈,只希望她收信后,给心理老师回个电话,因为,从信中,看得出来,女孩是个懂事的孩子。

果然,心理老师接到女孩的电话,接着,也收到女孩的第二封来信,在信中,女孩向老师的关心表示感谢,并说她现在功课较忙,虽然依然感到迷茫苦痛,但还是以学业及对妈妈的承诺为重,想等考完试后,学业轻松些,再来找老师约时间倾述。

前后两封信的措词,让心理老师初步判断来访者是个懂事、上进、好强且坚强、努力学习的学生。

在考完试后第二天,女孩就打电话约老师面谈。

那是个清秀的女孩,但眉头紧锁,双唇紧抿。坐定后,双后不停搓动着……看样子,虽然有所准备,依然紧张,老师倒杯水给她缓解紧张的气氛,她依然没有说话,只是从口袋中掏出信,递给老师。

“本想口述给您的,但我发觉自己实在是开不了口,只好写这封信,我仍然有种要崩溃的感觉……”信很长,将事情的前因后果写得十分详细,在心理老师读信的时候,她显得更紧张,嘴巴不断地抖动着,眼里含着泪水,能看出这件事对她影响有多大。

等看完信,心理老师长长吁口气,事情根本不像求助者想得那么严重,完全是因为缺乏科学的生理卫生知识而引起的无谓恐惧。原来,她一直梦想以优异的成绩考上理想大学来报答母亲多年对她的爱,当这一切将成为现实时,她听说高考生要体检,特别是妇科检查,这唤起她痛苦的回忆—童年时,不懂事的她与邻居的小男孩互相玩弄过对方生殖器,她认为自己的处女膜已破裂,而且认为高考体检,就是为了排除不是处女的女孩。这令她非常苦痛,更大的打击是,她多年来小心维护的秘密,将会在体检中公开,这样,她不仅不能让母亲为她而荣,反会让母亲蒙羞……

事情弄清楚后,接下来的辅导就简单得多了,心理老师从女性生理结构讲起,讲到青春期的生理卫生知识,最后到高考体验的目的,在倾听中,女孩子眼中的阴霾渐渐散去,变得越来越明亮……

【感受心得】

这个案例中,我感受最深的是心理老师接近女孩的那份真诚与关爱之心,真诚,是打开心路相通大门的钥匙,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敏锐而易感伤,特别是对于性困惑,更是难以启齿,我相信,那女孩内心的那份苦痛是十分真实的,这份真实的痛苦,困扰着她正常的生活,处理不当的话,可能会让她们行为产生偏差,严重时候,她可能会形成心理疾患,严重阻碍了她身心健康地发展。

高中的学生,很难向成人世界打开心扉,特别是伴随生理发育成熟,性心理需要也滋生起来,一些学生,会对自己外生殖器的变化非常敏感,因此而引发的焦虑也较多,甚至,也有些学生本能有了性冲动,可能会不由自主做一些令自己有些快感的举动,而这些举动,也又会让他们产生道德上的自我遣责,由此引发焦虑苦痛心理。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需要科学的性引导,但在我们现行的教育体系中,是羞于谈性的,传统的“性是肮脏下流的”等观念,造成许多青少年的性误解,那些被性困扰久拖不绝的孩子,会在心灵中造成一生的伤害,这种消极负面的影响,如果不身处其中,是很难想象的。也可以说,没有性教育的教育却是残缺的教育。

处于性困惑的学生,在寻求外界的帮助时,心中总会有些担忧,担忧个人的隐私被泄露;担忧别人会嘲笑自己的想法或行为;担忧自己想法与行为是下流变态的,会受到家长或教师的批评责骂。

许多时候,由于我们成人也受传统性教育的影响,很难坦然与孩子谈论这个话题,总是欲语先休,“犹抱琵琶半遮面”,甚至回避这个问题,家长与老师的这种态度,让受到性困惑的孩子越发敏感胆怯,无法打开心扉求助。

高中阶段是生理急剧变化的时期,此时高中生要经历许多重要的生理变化,他们对这些变化充满了好奇与不安。一些学生因为不能正确解释自己身上出现的生理变化而产生的“疑心病”,形成沉重的心理负担。……如果能不失时机地及时加以引导,对他们进行有关的性生理、性心理知识的教育,使他们对发生在自己身体上的变化有个正确的认识,就能有效地解除他们因生理变化而引起的恐惧与烦恼。

——马建青等主编《高中生心理健康与辅导》

[附] 如何引导被性困扰的学生? 首先,我们做家长及老师的,要注意关注这个阶段学生的心理需要,更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免得对孩子造成无谓的伤害。

专家建议:

1.家长与老师要无条件地积极关注学生,要站在客观的立场上,不以道德的标准来评价孩子的想法和行为,而是对他们给予无条件的关注,帮助他们走出心灵的困境。

2.家长或老师都应拥有一定的性知识,不能只凭自己的经验来引导孩子。

3.在必要时候,也可适度采取自我开放的模式,自我开放又叫自我暴露、自我揭示等,是辅导教师或班主任开放自己的某些经历、经验、思想、情感等,与来访者共享。自我开放可以建立并促进辅导关系,能使来访者感到有人分担了他的困惑,拉 短了辅导老师与来访者的心灵距离。并使来访者对教师产生信任感。

专家还提醒我们,自我开放并不是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合适的,如果运用不当,反而会起相反作用,因此,在运用自我开放时,应该注意以下事项:

1.自我开放需建立在一定的咨访关系上,有一定的谈话背景,如果过于突兀,可能会超出来访者的心理准备,反而起不到好的效果。

2.自我开放的内容、深度、广度都应与来访者所涉及的主题有关,适可而止。 3.教师的自我开放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应始终把重点放在求助者身上,故自我开放的数量不宜过多。

4.教师不可借自我开放的机会,批评来访者对总是有错误的感觉、想法或行为反应。 5.须避免使话题重心转移到教师身上。

6.教师的自我开放应有助于来访者将注意力集中到问题的关键以及可以运用的资源上。

案例7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案例概述】

案例中的女孩子叫小敏,她刚转学过来,表面看上去是有外语考试焦虑症,因为,每次外语考试,拿到试卷,就紧张,感到自己与试卷间隔了层浊气,无法看清试卷内容,有次,别人都做了一面了,她却连一行都未看完……

但在交谈中,心理老师发现,只要谈到她原来的英语老师,她的就特别激动,甚至情绪失控。心理辅导老师第一次只好转移注意力的方法结束咨询。

第二次,为了让辅导更快进入主题,辅导老师直接从小敏原来的英语老师谈起,小敏告诉心理老师,她在认识英语老师前,曾因身体不好休学一段日子,再回学校有些不适应,有许多话无处倾述,只能倾述于日记随笔中,班主任(也就是英语老师)对她关怀有加,时常鼓励她,让她很感动,觉得班主任是世上最好的人,许多内心想法都写在随笔本上。有一天,她的随笔无意掉到地上,被班主任拾到了,并随手翻了翻,小敏害怕老师知道她的心里感受,从此后,再也不敢抬头看老师,就算老师有时无意走到她的身边,她就会感到身子发抖,老师给她说话,她头脑一片空白,什么也听不进去……

这种情况发展到她不得不为此转学,但情况依然没的改观。

再交谈深了,心理老师知道,小敏的英语老师高大帅气,年轻有为,有风度、有修养、有气质,小敏与班主任朝夕相处中,被老师的知识、才华、品格、教学魅力所崇拜和爱慕,产生了暗恋情怀,这份感情,让小敏感到苦痛与焦虑,因为这份情感超越世俗的道德原则,也超越了现实原则,让她认为自己这种暗恋想法很不光彩,难以启齿亦难以解脱,欲罢不能,压抑在心里时间久了,让她越来越难以正常学习。

心理老师在辅导小敏时,并没有劝诫小敏什么,而是自始终扮演一位听众的角色,和她一起分担她心中的痛苦,让她苦闷的情绪得以渲泄,也认识到自己情感上的偏颇之处,知道自己心理困惑是因环境变化、情感空虚和性心理的需求而出现的不合理的情感体验。辅导老师在辅导过程中,适时地应用了一些肢体语言和沉默技术,给来访者留下充分思考余地。

小敏经辅导后,情绪有了很大的改观,自信心得到恢复,能正常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特别是与同伴的交往也得以加强,最的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大学,并在大学中,重新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爱情,中学的“牛犊恋”并没有给她今后的异性交往与恋爱带来负面的影响。

【感受心得】

这个案例在中学中,是很寻常见的,特别是一些女生,随着青春期生理的发育、性心理的成熟、渴望与异性交往的心理,很容易对那些有渊博知识、儒雅风度气质、风趣幽默谈吐及耐心教导的长辈产生一种特殊的依恋之情。

记得我上初中时,特别喜欢我的小姨夫,痴迷他的一切,觉得他一言一行都神乎其神,值得崇拜,甚至在心底暗暗对自己说:我以后要成家,就找像姨父那样的人,不论是相貌还是性格习惯,都要一模一样。这种心态持续了几年,后来,随着交际圈子的扩大,也惭惭淡化了。

如果产生这种感情的学生,有正常的交际朋友,有倾述分析的对像,可能会将这段心情慢慢淡化。如果情感较内向的孩子,无处倾述,会在不断臆想中强化这种感情,那么,这种依恋之情,会影响到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

我们以前遇到这种情况,只知道说些大道理,告诫学生有什么恶果,结果是如何不可能等等,或者让学生自我调节,却从没有追问过,什么样的学生,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容易产生这种感情?学生产生这种感情后,家长或老师应该如何去看待或引导呢?

移情是弗洛伊德理论体系中的又一个关键性概念,……弗洛伊德在治疗过程中发现,……接受精神分析的人在分析治疗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她或他在童年时曾有过的对母亲或父亲的情感。他把这种对分析家形象的爱慕或憎恨的依恋现象解释为早年对父亲或母亲依恋的重演。或者说,对分析家的感情是从早年的对象向分析家身上的“移情”。其中,“爱慕”为正移情,“憎恨”为负移情。

“移情”,即一个人对其它权威人物的自愿诚服,一个人感到无助,迫切需要有权威的领袖,并随时听命于这种权威的情境,是社会生活中最常见和最重要的现象。弗洛姆认为,这一发现的意义之伟大远远超出弗洛伊德自己的想象。

――王建平等主编《性心理学》

师道尊严是横亘在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心理上的桥梁。但如果教师没有处理好与异性同学之间的关系这一问题,可能会使有的青少年对自己敬爱的异性老师产生一种特殊的亲近或依恋之情,甚至决心以身相许或甘心充当“第三者”,这种行为反映也我们的学生还没有能力区分对长者的敬爱和对异性的性爱,而是把这两种感情纠缠、混淆在一起,既给自己造成痛苦,又给别人制造麻烦,有时甚至还会酿成悲剧。

――张玫玫等主编《性伦理学》

这个案例看上去很简单,但案例后的分析,让我耳目一新,也让我学习了新的概念――“移情”,也学习了一些我所关心的问题,也在此摘抄与大家共享。

一、移情

“移情”是一种在心理辅导和日常生活中都可以见到的现象,它是指人在生活中有一种重复的倾向,会将自己对于早年重要他人的态度、感觉、冲动和内心的欲望,不自觉地重复在当前的人际关系上,比如:此案中的小敏,遇到与父母年龄相近、犹如父母一样关爱她的英俊潇洒的班主任时,便不自觉地将小时候对父母的情感移到班主任身上,自以为产生了“暗恋”,这种高中生对偶像老师的“移情”,就是我们常说的“牛犊恋”。“牛犊恋”是指青少年对现实生活中接触到的年长而有一定威望和名声的异性产生崇拜、倾慕和爱恋。

二、是不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牛犊恋”这一过程呢? 美国心理学家赫洛克把青春期的性意识分为四个时间:

1.是疏远异性的“性反感期”。在这个时期青少年发现人类性生理的一些奥秘,因此对性产生了不安、害羞和反感,认为男女之间接触是不纯洁的表现,于是对异性采取回避、冷淡和粗暴的态度。

2.向往年长异性的“牛犊恋期”。这一时期,青少年会如牛犊恋母似地倾慕于所向往的年长异性的一举一动,他们对异性的爱慕,一般表现为默默地向往,而不会爆发出来成为真正的追求或恋爱。 3.积极接近异性的“狂热期”。这一时期一般只将年龄相当的异性作为向往对象,在各种集体活动中,努力设法引起异性的注意,尽量创造出机会与自己中意的异性交往,但由于双方理想主义成分太高,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都太强,所以冲突较多,接近的异性对象也会常变换。

4.青春后期的“浪漫恋爱期”。这时期显著标志是爱情集中于一个异性,对其它异性关心明显减少了。这段时期,男女都喜欢与自己选择的对象在一起,并幻想结婚,得到独立感的满足。

三、如何看待学生的“牛犊恋”?

高中阶段时期,与初中不同,高中生进入了渴望离开双亲的保护以求自立的“心理断乳期”他们发现了新的自我,但又为自身的种种缺陷苦恼,他们试图了解社会与人生的真谛,但又在错综复杂的现实面前又感到茫然困惑,所以,他们的心理状态是十分矛盾复杂的。

牛犊恋是青少年性意识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正常现象,我们要给予充分的理解与尊重。

高中生的牛犊恋有时是隐藏的,私藏于心灵深处,或只表露给几个特好的朋友;有的则是外显的,会频频地向自己迷恋的年长异性写信和寄送礼物,以表自己心意,一旦被拒绝或不被理解,会产生强烈的失落感和不可名将的痛苦。不管是哪种形式的牛犊恋,都有可能产生畸形的恋爱意识,给自己造成不必需的精神痛苦与心理伤害。

四、如何引导陷入牛犊恋的学生?

1.尊重学生情感,注意教育方式。注意保护学生的隐私,理解尊重学生,将正面教育与暗未性引导巧妙地结合起来,帮助青少年正确认识与理制处理自己的感情。

2.提高学生评价能力,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在牛犊恋的形成、发展、转化过程中,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与成熟度始终起着关键的作用。

3.组织集体活动,增加与同龄人的交往。与同龄人交往,促进同龄人之间的相互理解与沟通,这对于转化和消除某些青少年牛犊恋有积极作用。

4.通过模仿和升华机制,挖掘牛犊恋的潜在动力作用。家长与老师注意引导学生把成长中这种美好的情感和追求理想自我的强烈动机,迁移到更有价值的精神领域的不倦追求中去,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个人情感的顺利转化,使心灵和情感都得以升华。这样以来,无异于心理的一次精神洗礼。也是青少年对自我的一次超越和重新发现。

案例8 “胎记带来的烦恼”

【案例概述】

案例中的女孩叫小娜,是妈妈将她带进咨询室的,因为小娜那几天说什么也不肯去上学,常站在镜前,东瞅西望,唉声叹气,怪妈妈将她生太难看,妈妈劝慰她说,女大十八变,越变越漂亮时,她还委屈得哭着躲进自己的房间不愿再与妈妈交流。

小娜真的是长得难看吗?事实并不然,她清秀白皙,五官标致,只是长长的刘海遮住半边脸,让人几乎看不清她的表情。

小娜坐在心理老师面前,愁眉紧锁,头压得很低,像做了很多错事似的,在辅导老师的耐心引导下,她哭述了自己的烦恼――原来,她的发际有个约壹元硬币大小的暗红胎记,这胎记令她苦恼不已,将刘海留长遮掩,竟被人喊成“梅超风”,有次洗头,被同学看到胎记后,她天天晚上做噩梦,梦见一个异常丑陋的老太婆,指着她的胎记对她说:“你比我还丑,你比我还丑……”

第一次辅导,辅导老师仅是稳定了她的情绪,并约好下次辅导时间,并布置一份作业,那就是要她找出对自己长相中不满意的地方,并写在纸上,然后用“虽然……但是……”造句,例:虽然我长得较胖,但是我很健康。

第二次辅导,辅导老师从检查作业开始,发现小娜对自己长相不满意的地方很多,但大多都完成得很好,但“虽然我脸上有块胎记,但是……”位于作业最前方,却是空着的。

辅导老师知道,小娜这种行为表现为心理学上称之为的“体相意识障碍”,它是指人体躯体外表在客观上并不存在某种缺陷,或者只有极其轻微的异常,但因其主观的消极想象,便认为自己的外表存在很大的问题,并由此产生烦恼、自卑等心理。

存在体相障碍的学生,平时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体貌的评价,时常为此而痛苦,也会因此会对外界事物失去兴趣,甚至严重影响到自己的社会交往。由于认知的错误,他们不敢与人对视,不敢出门,脾气、性格会变得越来越封闭,一般都会采取回避与人交往的策略,甚至会出现拒绝上课的退缩行为。

小娜,表现出的就是典型的体相意识障碍特征。辅导老师要解开她的心结,必须帮小娜自己意识到问题所在。

辅导老师告诉小娜,她的烦恼来自于体相障碍,有她这样苦恼的女生很多,如果勇于面对,走出心理误区,一样能成为成功人士,辅导老师给小娜讲述了著名主持人李霞的故事,鼓励小娜换个角度看问题,当无法改变现状的时候,改变想法就能改变情绪。

小娜在辅导老师的引导下,意识到自己认知的错误,不再对额角的胎记遮遮掩掩了,发现,以前的那些苦恼都是自找的,其实,她那胎记,在同学的眼中,就像斜插在发际的一朵淡雅的小花。

是呀,只有自信的女孩子才是最美丽的! 【心得感受】 读这个案例,感受最深的是小娜真的很幸运,在最敏感脆弱的青春期,遇到苦痛,能有心理辅导老师科学地帮她排解烦忧,健康快乐地成长。

像小娜这样的女生真得很多,特别是女生,到了十多岁,就开始非常在意自己的外貌,由于主观原因,会夸大自己身体某方面细小的缺陷,或者臆想出并不存在的缺陷,并无限地扩大,从而导致心理障碍,这时候,如果有长辈能科学地进行引导孩子意识到自己认知的错误,能够接纳包容自己的不足之处,能够快乐开心每天,真是幸运的事情。

想当年,因为天生的左眼有些内斜,从小就有些自卑,常在谈笑风生、得意忘形之时,被人用莫名其妙的眼神盯视,那种针刺般的苦痛,真难以言述,让我备受内心折磨,以至于不敢与人对视,不愿意去公众场所,不愿穿色彩鲜艳的衣服,打扮得像个假小子,不愿被人关注,不愿融入集体活动中……表面,看上去,我很另类,敏感、孤傲、不多言语,却像个刺猬,随时会伸出尖利的刺来防卫别人有意或无意的侵犯,实质上,在内心,我很自卑、孤独、渴望能像别的女生那样,无所顾忌地与男生们谈天说地。

别的女孩子,在花季,像那盛开的花朵般灿烂,而我,却像那丛灰色的野山棘,用一层厚重的盔甲覆盖了本应有的青春美丽,工作,婚恋的选择,都流于一份无奈,不敢去尝试新的挑战,不敢接近心仪的男孩,任内心那丰富的情感澎湃如潮,只敢悄悄地倾述于笔端,流于字里行间,日记成为我唯一的密友,那份自卑伴我走过青春华年。

那份对自己相貌不满意的痛,直到我三十岁走向讲台,才学会用自嘲来面对,也渐在自潮中消失。

现在,人至中年,回想起年少时曾有的痛楚,不由喟叹万分,回头想想,除了自己,还有谁真的在意自己那容颜中的一点瑕疵呢?如果,在我年少时,也像小娜那样,有个长者,引导我走出那认知的误区,是不是,我的生命中会少许多忧郁的底色,生活得更开心快乐呢?正如案例最后所说的,青春无敌,只有自信的女孩子才是最美丽的。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发现我们自己所处的地位是我们希望加以改进的。如果我们一直保持我们的勇气,我们便能以直接、实际而完美的唯一方法——改进环境——来使我们脱离掉这种感觉,没有人能长期地忍受自卑之感,它一定会使他采取某种行动,来解除自己的紧张状态。

——(奥)阿德勒《阿德勒人格哲学》

所谓的器官缺陷,包括了体弱多病、面貌丑陋在内,因为体弱多病代表身体功能不彰,而面貌丑陋则常会受人嘲笑。

器官缺陷所产生的自卑感是很明显的,然而一个人如果能够超越器官缺陷的自卑感,往往会成为天才人物。

——(台)傅佩荣《心灵导师》

今天这个案例,让我懂得自己多年前产生苦痛的原因,也了解了其产生的原因及造成的影响。特摘抄如下,与大家共享。

一、什么原因造成许多中学生会有体相障碍呢?

首先,是由于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得到了更为充分的发展,而身体形象又在自我意识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他们会觉得这决定着自己在同龄人(特别是在异性同龄人)中的威信和印象,容不得半点儿差错;其次,高中阶段的学生一般都有自己心仪的异性,这时,他们会格外在意自己的形象和心中暗恋的异性对自己的评价;再次,一些人片面地放大了自己长相的“缺陷”,比如青春痘,肤色,发质,眉眼比例等等,对自己某些部分不满意,整天照镜子,越照越不满意,越照越没有信心;还有个原因是社会上各种媒体的误导,让

中学生习惯于将那些名人帅哥靓女作为自己形体对比的标准,结果自然是越比越没信心,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二、体相意识障碍会对高中生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体相意识障碍往往会造成高中生情绪持续低落,不但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还会影响他们的人际关系等,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体相意识障碍会分散中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学业成绩。

2.体相意识障碍会使用权中学生产生强烈的自卑感,从而影响自己的人际关系。 3.体相意识障碍会使高中生对自己身体评价水平较低,从而会导致对生活满意度降低。

三、体相意识障碍有哪些认知特点呢?

1.将缺陷无限扩大。高中生喜欢将自己身体某部分的缺点无限扩大,甚至外人看来根本算不上的缺陷,他们也会感到不满意,因此,会有强烈的不满足感,希望能想尽一切办法消除这种缺陷。

2.情感压抑。患有体相意识障碍的学生,因为引起的原因缺乏指向性,所以,外人很难发现他们的不良情绪,从而导致这种障碍情绪持续的时间较长。

3.就是弥补心理强烈。虽然他们将不良情绪压抑在内心,很难让人发现,但他们渴望弥补缺陷的心理却是非常强烈的。有时甚至可以不择手段,比如,认为自己胖的学生,拚命减肥,哪怕得厌食症也在所不惜。

四、应该如何引导帮助体相意识障碍者呢?

首先是利用补偿心理,帮助学生超越自卑。补偿心理是一种心理适应机制,即一个人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偏差,人往往从心理方面寻找出路,寻求得到补偿。一个人自卑感越强,寻找心理补偿的愿望就越大,为了补偿自身的生理缺陷,所以要发展自己的特长、优势,在其它方面超越别人。按奥地利著名心理地学家阿德勒的说法:人在面对一个无法适当应付的问题时,表现出的没有信心解决这一问题的情绪就叫做自卑情绪。人总是要克服这种自卑情绪,力求表现出一种优越感,来弥补心理损失。个人生 理缺陷和不幸遭遇等因素往往引起人的自卑感,人要活得充实,就需要在事业上有所成就,来弥补自卑心态,获得心理满足。

其次是进行认知调整。比如讲名人故事,增强学生信心。通过认知调整,让学生明白,一个人想要赢得别人的尊重、钦佩或爱慕,仅靠漂亮的外表和魁梧的身材是不行的,他们必须让自己具有真才实学和一颗美丽的心灵。

案例9 “我非要和她坐同桌不可”

【案例概述】

案例中的军母亲,着急地找到心理辅导老师,说她儿子一直不喜欢与男同学玩,非要与某位女同学坐同桌,说如果不能如愿,就会影响到学习,成绩就会下降,要家长去找班主任做那个女同学的工作,事实上,军也确实因为此事成绩在下滑,妈妈逼于无奈,只好找心理辅导老师,希望辅导老师能够帮着给班主任说说,让班主任劝劝那个女生,就与她儿子坐同桌算了。

辅导老师让军的母亲认识到,这件事的问题是出在她儿子身上,那么找那个女生解决问题是没有用的,他们没有权力让女同学做出牺牲,再说了,心理辅导不可能是为救一个人而去伤害另一个人,这不符合原则,建议军的母亲带军来咨询室,一起来面对问题。

军在母亲及班主任的强迫下,来到咨询室,心理老师在与军的交流中,发现军是个非常偏执,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他只要与那女同学为中心,绝不管别人的感受是什么,为了帮助他走出这个思维误区,辅导老师利用“空椅子技术”来解决他的问题。

辅导老师让军设身处地站在女生的角度考虑问题,而且在回答时,尽可能地模仿她的语调、语气和身体语言,经过几个回合,军似乎明白了别人为什么拒绝与他同桌。

经过这次辅导后,军的母亲打电话感谢心理辅导老师,说军现在好多了,回去后再也没有提换座位的事,学习也能学得进去了。

心理辅导老师让军的母亲周五再来做一次咨询,心理辅导老师明白,军母亲所说的问题解决,仅是表面现象,事实上,他更多的是靠自制力去压抑和约束自己,并没有找到问题的根结,如果只靠自我约束的话,难免还会重犯,甚至会以更严重的形式爆发出来。

军再一次来心理咨询室,辅导老师了解他的近况,得知,军虽然不再提换座位的事,但内心还是非常渴望与那个女生坐同桌,白天好些,晚上为此事,翻来覆去睡不着,他自己也奇怪,为什么单单选择那个女生做同桌。 心理老师在交谈中,发现军并不是青春期那种朦胧感情的萌发,推测有可能是早期的经历或者创伤由于压抑变成潜意识,以这种形式释放出来。

辅导老师让军尽可能轻松平躺在按摩床上,从头到脚做放松训练后,回忆小时候与女生交往的情况,军回忆起,小时候父母在外地做生意,他寄宿在姑妈家,因体形瘦小被男孩子欺负,是表姐帮他解的围,从此,他只愿与女孩子玩,不愿与男生交往。

找到这个心结,辅导老师劝慰宽解下,军意识到自己潜意识中的错误想法,解开心结后就阳光灿烂地能与男生多交往了。

【心得感受】

这个案例,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辅导老师所采用的让军换位思考的办法,也就是心理学格式塔流派的“空椅子技术”,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从小都受到特别多的关注,很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考模式,他们思考问题,只注重自我的感受,很少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这种思维模式,在群体交往中,会无意识习惯地把同学、朋友都当成自己能支配的对象或无意识地依赖他们,这种孩子表现出自私自利、心胸狭隘且固执已见,那样会严重影响他们的人际关系。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条件的,恨不能满足孩子任何要求,但随着孩子长大,父母发现孩子离自己越来越远,并且,自己对孩子的引导,根本无法让孩子完全满意。

是呀,孩子大了,渐渐不再注重父母师长的看法,更侧重同龄人的看法,同伴的认可与尊重,在他们的心目中占据首要的地位。因为,心理健康的内容包括自我和他人保持良好的接触,与人接触是成长的必需品,与人接触意味着改变自我及自我对外界的体验,能更加全面地正确地看待问题与解决问题,这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地成长。

心理老师在解决军的这个案例中,采取了“空椅子”技术,这种设计,让军能够有机会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与感觉,让受压抑的情绪宣泄出来,也能换位去体验那女生的感受,知道自己强迫别人与自己坐同桌是不对的。

像这个案例,刚开始读时,我认为,军非要与那个女生做同桌,可能是因为对那女生产生一丝情愫,毕竟是高中生了,爱慕异性很正常。但像小孩子似的要挟家长去找班主任调位,又表现出军的幼稚一面,再往后读,才知道,自己的判断是错误的。这个案例,让我懂得,每个问题的存在,都不能只看表象,要学会深挖问题背后的潜意识,透过现象看本质。解决问题时,也不能浅到辄止,要有针对性,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才能准确无误,没有后患地彻底排除问题的隐患。

而像军这样,以自我为中心去思考的学生,在现社会占有的比例是相当大的,如何帮助那些以自我为意识的学生改变思维的习惯呢?为个案例除了告诉我们以自我为中心学生有什么特点外,剖析了这种特点形成的规律以及危害性。还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去帮助这类孩子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自我为中心的人总是将精力过分集中在自我身上,过分关注自己的问题,很少主动关心别人和社会,他们没有耐心倾听别人的诉说,总爱喋喋不休地讲述自己的感受,从不想别人此时的心情或别人是否需要帮助。

——张明《学会人际交往的技巧》

大量的科学研究揭示,准确了解别人期望的最有效的途径是“角色获得”,即站在别人的立场上,体验别人的角色,了解别人在特定交往情境中的期望与情感。通过角色获得,我们可以知道别人在特定条件下期望我们怎样行动,从而了解到此时此刻,我们怎样表现是恰当的。

——金盛华等《沟通人生——心理交往学》

现摘抄部分精华理念,与大家共享。

一、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有什么特点呢?

自我中心是人的一种个性特点。自我中心者为人处事以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为中心,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得失,而不考虑别人的兴趣或利益;完全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以自己的经验去认识和解决问题,认为自己的认识与态度就是他人的认识和态度,而且固执已见、不容易改变自己的态度与观点。

二、自我中心这种个性特点形成有什么规律?

这种个性特点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与小时成长经历、家庭教养方式以及所处的生活环境等因素有关。比如从小处在家庭中心,几代长辈过于关注宠爱,长大后就很难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另外,如果从小没有得到家庭温暖,没有学到如何关心他人,也会造成从小自私自利、心胸狭隘的自我中心行为。再者,在社会生活中,缺乏朋友,缺乏必要的人际交往,很少获得外界信息,思维也会有局限性。同样,一些信奉消极、颓废价值观念,抱着“人不为已天诛地灭”等狭隘利欲观的人,定会生活中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特点。

三、如何帮助这些学生拥有良好人际关系呢?

首先,让学生认识到“自我中心”是一种不成熟的心理特点,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总是从最初的关注自我,到逐步去关注他人,并扩展到关注整个社会。要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成熟的人,必须不断主动去接触外界,了解外界,主动沟通他人,获得他人信息,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其次,要让学生意识到“自我中心”的个性会对自己的人际关系造成伤害。再次,要引导这类学生多参加团体活动,让他们在和别人的接触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缺点,从而产生改变的意愿。

案例10 “我想退学”

【案例概述】

案例中的男生叫小宇,是班主任几次电话给心理辅导老师,说孩子不想上学了,请辅导老师帮忙劝劝。

小宇不情不愿地被班主任带进心理咨询室,表面看上去,他老实唯诺,不像那种惹事厌学的调皮学生,当他与辅导老师单独相处时,他沉默半天,说:“老师,你别劝我了,我现在真的想退学。”

辅导老师给孩子倒杯水,拍拍孩子肩头,告诉孩子,想退学没人想拦,但得给个理由。 小宇的理由,只是太累了。他说自己压根并不想来这所重点中学,是被父母安排的,他本来基础就差,也想努力学,但成绩就是不理想,父母一直不满意他的学习状况,他自己在学校里,每天做什么都不知道,觉得没意思透了,他原来的朋友,都在普通中学,学得挺开心的,于是,他想自己何必这么苦呢?所以不想念书了。

辅导老师问小宇,父母的意见是什么?听到这个问,小宇很烦躁,说不愿去管父母怎么想,因为他厌倦透了父母替他安排好一切。

从交谈中,辅导老师预感孩子与父母之间一定存在什么隔阂,就要求孩子班主任请孩子父母与孩子一起来做心理咨询。

陈宇的父亲是个老师,也是个对人对已要求很严格的人,他简单地寒喧几句,就开始谈孩子的问题,从交谈中,辅导老师看得出来,在家里,小宇的父亲是个有绝对权势的人,母亲性格较温和,因此,在教育孩子方面说不上话,主要是父亲管孩子,要求严格,导致父子关系很紧张。

后来,辅导老师找陈宇又谈了些有关他与父母关系的话题,陈宇告诉辅导老师,他小学时在父亲学校上学,常受同学欺负,他性格内向,没朋友感到孤单,成绩不太好,让父亲感觉很没有面子,常训斥他,就算是在学校受到委屈,父亲也不能理解反而责怪,次数多了,他对父亲越来越失望,刚开始还能听父亲说说,后来索性与父亲顶嘴了,结果,两人的关系越处越僵。

辅导老师明白,要解决小宇的问题,必须改善小宇与父亲的亲子关系,在随后的辅导中,辅导老师侧重于家庭治疗的方法,就是将小宇一家三口做家庭印象测定,从测定中看出,父亲在家中处支配地位,孩子与父母关系较薄弱,父母间关系较紧密,但却在处理孩子问题上达成一致。

鉴于这种情况,辅导老师制定如下辅导策略:

1.在辅导过程中重视给予父亲重要的地位,维护他的自尊,保证辅导的进行。 2.用策略把母亲做为自己同盟军,因为家庭关系有些失衡,母亲和孩子都处于被动且缺乏发言权的地位。 3.为了避免小宇与父母间的冲突,故没有必要在辅导时特别是三者在场的情况下进行原因追究,不问谁是谁非,也不相互指责。

在这个案例中,辅导老师考虑最多的是如何促进小宇与父亲的良性沟通,因为只有通过富于民主性、情趣性与生活性的亲子沟通,营造宽松愉悦的家庭氛围,孩子才容易体谅大人,家长也更容易了解孩子的思想世界。亲子沟通的成功带来的将是家庭共享的乐趣,而不是双方的冲突与对立,而且,久而久之,两代人的价值观就会得到一种互补,共同的家庭文化观念就这样自然而然形成了。

这个案例中,小宇想退学的想法更多的是他情绪沮丧下的产物,辅导老师与班主任都对孩子抱以理解宽容的态度,让他完全能渲泄掉内心的苦闷与压抑,并真正倾听他内心真实的想法,其实,孩子并不是不努力,也不是想放弃学业,只是希望父亲能够更多地理解他,体谅他,得到一个相对宽松的空间,他希望自己有一个和谐融洽的父子关系,能够在学业与生活遇到困难时有个较好的情感支持。

父母一般都是关心孩子的,基于这点,小宇的父亲在辅导老师的引导中,知道自己教育偏颇的地方,能够很快接受辅导老师的建议并进行调整,经常召开小型家庭会议,经常周末一起逛公园、书店、吃饭等,在心情较放松情况下,家庭成员更好进行交流,将心得记录下来。

后来,辅导老师对他们家庭又进行家庭关系测试,与第一次发生了变化,父亲放低了自己的姿态,每个家庭成员都有发言权,家庭关系更加和谐与平衡,小宇也没有再提退学的事,与父亲的关系开始变得融洽起来。

【感受心得】

在这个案例中,我感受最深的是父母应该学会平等地对待孩子,亲子关系的改善,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其实,以我的教学经验所知,问题孩子的背后,肯定是因为家庭教育出现了问题。但许多时候,家长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教育方式出现了偏差,这也导致孩子与父母之间关系的紧张,据报载,现在独生子女成为人格障碍的高危人群。因为只有唯一的孩子,每个孩子都成为父母独一无二的宝贝,家庭将所有的期望都放在他们身上,也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压力,当孩子无法承受时,就会出现个性偏差。

孩子在儿童时期的家庭教育,父母的养育方式是形成人格障碍的重要原因,独生子女在承受父母更多爱的同时,也承受父母不自觉的更多的索取,比如荣誉、面子等等,让孩子感觉很不平衡。据资料所述,父母过于强势,孩子容易形成焦虑、回避、冲动型人格障碍;父母比较冷漠,孩子容易形成分裂、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父母过于溺爱,孩子容易出现自恋、依赖型人格障碍。

其实,据我所知,目前孩子心理辅导的最大困难就是家长的自省不够,家长对孩子的心理问题关注不够,只关注到孩子的学业,很少关注到孩子的心理健康及心理变化,等到孩子的情况变得很严重,影响到学业时,才会有所察觉,但这时候,再来扭转,又需要时间调整,在调整的时候,父母又只从孩子身上查找原因,很少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实质上,有睦父母本身自己就存在心理问题,甚至有的情况比孩子更严重,却不肯自我反省,从而对孩子造成更大的伤害而不自知。

其实,据研究,人格障碍一般是在十五岁前开始形成的,青春期的干预最有效,因为这时候,他们的人格障碍表现得最明显,如果这个时间能得到正确的辅导与干预,他们到成年后都可以恢复正常,对他们的干预,最主要是要求家庭环境和教育方式要发生改变,父母师长不能只关注孩子的学业,更应该将眼光看长远一些,重视孩子健康人格的培养。

在这个案例中,小宇强烈要求退学的背后,其实隐藏着很简单的情感需求,渴望和谐融洽的父子关系,渴望宽松民主的家庭氛围,渴望自己在失落时得到来自家庭的精神支撑……这一切,如果小宇的父亲,能尽早知道,小宇会少受多少精神折磨的痛苦呀。亲子关系中,父子间不能有良好的沟通,给孩子的伤害是很大的,小宇采取不当的行为表现自己的愿望,幸好,小宇有辅导老师在他与父母之间起到桥梁作用,否则,后查真的很难想了。

家庭生活和家庭中的孩子会成为何种从之间存在着很强的联系,由于社会是由一个个独立的个体组成的,因此发展出最为强健最为和谐的人将是非常重要的,而所有的这些都是从家庭开始的。

——(美)维〃萨提亚《新家庭如何塑造人》

如果孩子们在自己的心中排斥父母中的一方或者双方,他们就会感觉到空虚和不完整。排除或贬低父母的结果总是一样的,就是孩子自己会变得被动,感到空虚。这是引起抑郁的一个常见原因。

——(德)伯特〃海灵格、根达〃韦伯等著《谁在我家——海灵格家庭系统排列》

案例11 “老师对我越好,我 越怕老师”

【案例概述】

案例中的男孩小鹏主动推开心理咨询室的门,想与老师聊,却又欲言又止,老师向他阐明心理辅导的保密原则后,他才期期艾艾地告诉心理老师,他这段日子精神很难集中,上课经常走神,缘于一个心理困惑的缠绕与折磨。

是什么事折磨着他呢?原来,小鹏是数学课代表,前段日子,数学老师生病住院,班长组织大家凑钱买东西探望老师,小鹏表示即不出钱,也不会去探望老师。 因这事,大家都疏远他,包括他最好的朋友也鄙夷他,甚至有人背地里说他心理变态,连一条狗都不如……

说到伤心处,小鹏泣不成声,他为什么不愿去看望待他如子的数学老师呢?原来,他认为老师都是虚伪的。

经过辅导老师的开导,小鹏意识到自己心理出现问题,因为只要哪位老师对他稍微好一点,他就会下意识地认为别人是虚情假意、另有所图,他很怕与老师交往,特别是对他好的老师,他很羡慕有些同学能大大方方与老师交流,但他自己却做不到,他即使向老师问个问题,亦会紧张得满脸通红、满头大汗。他一方面想接近老师,另一方面又很厌恶老师,这种复杂的心情,总是令他很烦恼。

辅导老师分析道,每当他在与老师交流时,总会寻找一些细节证明老师是虚伪的,然后以这为借口逃避与老师交往,而逃避的结果,就是让自己寻找更多的细节证明老师虚伪,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小鹏对辅导老师的分析,连连点头,并焦急地寻找解决的办法。

在辅导老师的引导下,小鹏谈到小时候的经历,原来,小鹏很小的时候,父母在外地做生意,将他寄养在一位女老师家。每当小鹏父母来探望的时候,那老师就表现出很热情的样子,处处表现对小鹏的关心,只要小鹏父母一走,她的脸就立即拉下来,动辄训斥他,有次,父母没能及时将寄养费邮来,她就以小鹏没完成作业为由,不让小鹏吃饭,从那后,小鹏就开始讨厌老师,认为老师都是虚伪的。

小鹏的心结,在辅导老师的劝慰下,他意识到自己的认知出现问题,辅导老师向他介绍一种“思维阻断法”,建议他平时应用。思维阻断法又称思维停止疗法、思维控制疗法,是一种治疗强迫性思维等症状的技术,是在来访者想象其强迫症状的思维过程中,通过外部控制的手段,人为地抑制中断其思维,经过多次重复,促使不良症状消失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在辅导老师的帮助下,小鹏慢慢摆脱了内心那种潜意识的影响,能够大胆向老师问题目,再也不会脸红了。

【心得感受】

这个案例给我感受最深的是,作为教师,应该时刻记住自己的天职,要知道自己的不同行为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这种影响可能会给学生造成终身的心灵伤害,像收寄小鹏的那位女老师,真不配为人师,她趋利附势的言行,让小鹏幼小的心灵蒙受巨大的创伤,形成一种条件反向,以后遇到老师,会潜意识认为他们都是虚伪的,但认知却想接近老师,所以才会形成对老师即怕又恨、难以信任的复杂感情,这种感情给他的学习生活带来困惑与痛苦折磨,幸好,他能够积极寻求辅导老师的帮助,从阴影中走出来。

孩子成长过程中,除去幼年与家人相处较多外,大部分时间是要与老师打交道的,而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孩子健全的心智发展能起到极好的引导。成长中的孩子是敏感而易伤的,他们还没有形成正确而明晰的世界观,教师的言传身教,无论良莠,都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许不经意的一句话,都会给孩子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

记得我上初中时,由于贪玩与偏科,英语成绩很烂,有天,看英语老师手中握着一本精美的画册,就想借来翻看,谁想,平素较随和的老师,鄙夷地当众甩给我一句话:“借什么借呀,借你也看不懂!”当时,我脸色羞得通红,从此,她的课,我再也不听,考试也胡写乱画,并煽动同学与英语老师做对,不懂事的我们,害人害已,中考时,我英语仅考了24分,到高中后,也一直惧怕英语课,不敢开口回答老师的问,不敢面对英语考试,虽意识到英语重要性,再努力花

三、四倍的时间,也难将这门学科提起来,英语成为我高中学习甚至以后的自考学习中,最深的痛。

现在想起来,当时的我,有认知的错误,如果有智者帮我理性分析教我理性的对待,我也许不会那样偏执,也不会留下那么多的遗憾!

教师的不同行为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这种影响首先表现在学生的自信心上,受到低期待的学生会感到自己的能力低或品质不好,产生无能感。教师期待的影响会进一步表现在学生的各种行为与学习成绩上,受到低期待的学生会放弃努力或继续表现出一些不良行为,导致学习成绩下降。教师期待的影响还表现在师生关系上,受到低期待的学生与教师关系逐渐疏远。由此可见,受到教师高期待的学生会得到充分的发展,而受到教师低期待的学生则不能够充分地发展其所具备的潜力。

——周国韬:《教育心理学专论》

案例12 “同桌真让我无法忍受”

【案例概述】

蕙读高二,性格文静内向,成绩优良,某天,她满怀委屈与郁闷推开心理咨询室的门,原来,最近调座位,她的新同桌是个外向、敏感、情绪化的女生,这个女生写字的方式很特别,像与谁堵气似的,用笔在纸上快速而有力地划,发出“哧啦哧啦”的声音,尤其是考试做试卷时,她不垫任何东西,直接将试卷铺在课桌上写,笔尖透过薄薄的纸张跟铁质的桌面交锋,发出尖锐刺耳的声音,干扰了蕙的注意心,让蕙无法静下心来。

蕙觉得自己受到影响,有天建议同桌垫个本子,却遭遇同桌的白眼,依然我行我素,而且从此后,对蕙一副爱搭不理的态度,这让蕙很委屈而烦恼,来寻求辅导老师的帮助。

辅导老师在与蕙交谈中,让蕙意识到,同桌所做作为并不是针对蕙的,而是她本身固有的习惯,而且,用力写字也是同桌用来宣泄情绪的方式,这样说来,同桌发出的声音越大,说明她内心越烦躁与苦恼,蕙如果仅从自己受影响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就没有意识到,她要求同桌改变固习,其实,也影响了同桌,让她不能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宣泄情绪,其实,这对同桌来说,也是难以接受的。

接着,辅导老师让蕙认识到,在同桌的行为没有违反什么法纪法规的情况下,蕙是没有权利要求同桌为蕙改变什么的。

这样的认知,让蕙消除了对同桌的怨恨,但蕙苦恼地问辅导老师,如果自己还不能适应同桌怎么办?

辅导老师回答说:“没有什么问题是不能解决的,关键在于认识问题的性质,找到正确的方法。你的同桌是你学习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身处的环境对自己不利时,人们一般有三种选择:逃避、适应、改善。你喜欢哪种方式呢?”

接下来的交谈中,辅导老师让蕙意识到,自己其实已经选择了改善,只是实现目标的方式不对,态度生硬,让同桌感觉没有受到尊重,她只考虑了自己的感受,却没有从同桌的角度考虑问题。

最后,蕙迈着轻松自信的步伐离开了咨询室,因为,她明白了这个一个道理:想要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得尊重别人;要想得到别人的理解,首先得理解别人;要想得到别人的关心,首先得关心别人。

相信,蕙经过这次的心理辅导,真正领悟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念义,也更懂得如何与他们相处。

【心得感受】

这个案例,看上去是件很小的事,但对当事人而言,引发的困扰却是很烦恼的,对正在成长的高中生来说,像这样琐碎而细小的磨擦,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可能会郁集成真正的心理障碍,形成心理偏差。因为,现在的孩子,由于从小受的关注太多,都不同程度具有自我中心意识与对生活理想化的要求。但他们身处现实环境中,如果遇到不如意的事,很容易产生心灵的困惑和情绪上的烦恼,就如案例中辅导老师所归结的,他们只知道自己应该享受自由、权利,而不知道个人的自由、权利只有在与社会环境的和谐相处中才能获得;他们只知道生活应该是怎样的,却不明白生活实际是什么样的。内在的理想与现实的残酷常会发生冲突,这时,他们会频频碰壁受伤、受挫,而青少年时期又是极为敏感的,受挫太多,就会对自已的认知不够客观,产生自卑心理,影响自己心智健康地发展。

像案例中的蕙,她与大部分高中生一样,是很渴望同桌的友谊的,但在现实中,却弄巧成拙,造成人际关系适应不良,成绩优良的她,能解决学业上的困难,却被同桌关系如何相处这事弄得心烦意乱,委屈落泪,如果不是她及时寻找心理老师的帮助,可能会影响她的学业进程。 人际交往,对高中生来说,尤为重要,因为,专家告诉我们,高中阶段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时期,而社会化的顺利完成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我们成人回顾一下自己成长的历程,会懂得,自己结交朋友最多、朋友关系最长久的,都是从高中时期开始的。

这是由人类成长心理需求的特性决定的,这也告诉我们,在孩子上高中时,父母关注的重心,不要只盯在孩子的成绩上,还要特别关注他们的朋友圈,以及教会他们选择影响一生的朋友,正确处理朋友间的人际关系等等。

人们不能主动交往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个原因是人们自己在人际关系方面缺乏应有的自信,生怕别人不会像自己期望的那样理解应答自己,从而使自己处于窘迫的局面,伤害自己的自尊。……第二个原因,是人们在人际交往方面有许多误解。……如“先同别人打招呼,在别人看来是低人一等”,“别人对我不会像我对他那样有兴趣”,“我这样去麻烦别人,别人肯定会讨厌的”,“我根本不认识别人,他怎么肯帮我干事呢?”等等。

——金盛华等《沟通人生——心理交往学》

于右任先生有两句话我很欣赏:“造物所忌者巧,万类相感以诚。”这两句话讲得很概括,也很富有哲理。做人做事、交朋友,投机取巧是不行的。“万类相感以诚”,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只有诚才能换取对方的诚,只有诚才能交上真正的朋友。

——吴建民《交流学十四讲》

高中时期的人际交往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1.同龄人之间的友谊占据着十分重要和特殊的地位。研究表明,儿童时期的个体在情感上最依恋的对像是父母,朋友则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情感的依恋的重心便逐步由父母转向朋友,并日益得以确定和加强。

2.小团体现象突出。由于空间上容易接近、年龄相当、兴趣相同等因素的影响,许多高中生都会加入到某一个非正式的小团体中。这些小团体的成员相互间有高度的忠诚感,在行为方面也有很大的约束力。

3.师生关系有所削弱。高中生不再像小学生那样将老师视为至高无上的权威;相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对老师也有了新的认识,并有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喜欢什么样的老师也有了更明确的看法。

4.易于父母产生隔阂。不少中学生都觉得与父母难以沟通,有话宁愿与知心朋友讲,也不愿与父母说;无论是在价值观念、交友方式、生活习惯,乃至着装打扮等等方面,者容易与父母产生磨擦,不断产生与父母的心理隔阂。

总之,由于自我意识、独立欲望、自尊心都明显增强,高中生在渴望人际交往的同时,也容易出现闭锁、防御、自卑、“骄娇二气”等交往心理障碍,应该注意加以克服。

为什么高中生人际交往容易出现问题?

首先,高中生随着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他们非常在意自己的形象,对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也非常敏感。其次,高中生的独立性进一步增强,逆反心理更加强烈。再次,高中生存在一定的闭锁心理,人际交往比较被动。有时候,一些高中生还缺乏主动沟通意识,这样不仅造成人际关系紧张,还会增加原有的孤独感。

我们应该怎样引导学生学习人际关系交往技巧呢?

1.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交往观念,使其开放自我主动交往。

2.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交往品质。高中生所能接纳的特质主要有:真诚、宽容、信任等。“真诚”是指诚实、真实、恳切,开诚布公,坦率真实能使人推心置腹,互相看到一颗纯洁的心。“宽容”意味着无私和坦荡,也意味着理智与豁达。“信任”包括信任自己和信任他人,信任他自己才有可能自然、大方地把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暴露给对方;信任他人则是对他人感情和人格的尊重。

3.帮助学生克服交往心理障碍。中学生在交往过程中常出现以下几种心理障碍:第

一、羞怯。一些学生由于害羞,过多约束自己的言行,以至于无法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阻碍了与同学、老师的交往。第

二、自卑。自卑的主要表现是缺乏自信。克服自卑感的第一步是要学会全面客观地分析自己,增强自信;此外,还要努力塑造良好的性格,摆脱他人对自己的成见,寻找新的环境重新表现自己。第

三、封闭。这是指有意无意地把自己限制在最小的交往圈的状态。习惯于封闭自己的学生,往往遇事固执已见,对人处处设防,难以交往。

案例13 艰难的选择

【案例概述】

案例中的女孩,在期中考试前一天,走近咨询室,她寻求帮助的原因,是每当要考试的时候,在头天晚上就会失眠,而且考场上,会头晕,手心出汗,考前还要吃止泻药,否则,她在考试的时候,会上好几次厕所。

辅导老师听了她的叙述,初步断定她的问题是考试焦虑症。考试焦虑是一种相当复杂的心理现象,它是一种在考试情境的激发下,以担忧为基本特征的心理状态。考试焦虑包括两种基本成分:一是对考试结果的担心,二是由担心而引起的身体反应。前者称为认知成分,后者称为生理反应成分。

一般而言,考试焦虑的来访者,都会存在不合理的理念,按理,辅导老师应用认知疗法帮她解决问题,第二天就要期中考试了,认知疗法需要一个过程,仅靠一两次辅导是无法帮来访者解决问题的,辅导老师,第一次只有采用催眠放松的方法缓解女孩的症状,等期中考试后,再依她的情况制定具体的辅导方案。

女孩在辅导老师的指导下,反复进行意念放松训练,带着轻松的心境离开咨询室参加考试。

考后,女孩又来到心理咨询室,这次交谈,辅导老师了解到,女孩产生心理焦虑的原因,是由于高一分科时,与父亲要求不同而造成的,她父亲认为她笨,不适合读理科,而只为这句话,自尊心极强的女孩,为了向父亲证明自己理科一样能读得好,结果一意狐行选择了自己并不喜欢的理科,这种选择让她在后来的学习中相当被动,她拼命想证实自己能将理科学好,事实上,她的理科成绩却很难有实质性的提高,她很后悔自己当初的选择,想向父亲承认自己的错误,但太迟了,她的父亲已离开了人世,她在现实与理想的重压之下,得不到父亲的谅解,情感郁积,就更加剧了学业压力,导致产生考试焦虑症。

女孩内心的那种不可能向父亲认错的心结,在心理学上称之为“未完成事件”,它是指末表达出来的情感,包括:悔恨、愤怒、怨恨、痛苦、焦虑、悲伤、罪恶、遗弃感等,虽然这些情感并未表达出来,但却与鲜明的记忆及想象联结在一起,由于这些情感在知觉领域里没有被充分体验,因此就在潜意识中徘徊,而在不知不觉中被带入现实生活中,从而妨碍了自己与他人间的有效接触。这种末完成事件,只至个人勇于面对并处理好这些未能表达的感情为止。

女孩的考试焦虑深层的原因,就是这种“未完成事件”心结做崇,辅导老师找到症结所在,就利用空椅子技术,帮助女孩完成她的“未完成事件”,创设一个虚拟的场景,让女孩敞开心扉,把自己想对父亲的话说完,这考试焦虑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女孩在辅导老师创设的情景中与父亲对话,忘情地忏悔哭诉着……

第三次女孩来到咨询室,看起来很平静了,她向辅导老师咨询是否由理转文,她担心自己转科后,成绩会跟不上,在辅导老师的引导下,她清楚地认识到自己优劣之处,带着茅塞顿开的心,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

【心得体会】

这个案例,给我的感受是,看似复杂的考试焦虑症,如果能找到问题的症结点,辅之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就能帮助痛苦中的来访者情感得以宣泄,走出困境,重新选择自己的路,真是功莫大焉。

这个案例,也让我懂得,考试焦虑,这个重点中学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如人患感冒一般,症状一样,并不代表缘由相同,我们做作为长辈,应该多学习相关的知识,对孩子,要多倾听,多关注,尽量多方位地掌握相关信息,并对信息进行筛选,透过这一表面现象,挖掘出学生内心深处的心结,帮他彻底地解决问题。

不仅如此,帮助孩子摆脱考试焦虑的时候,要相信,任何一个孩子都有解决自己问题的能力,辅导帮助所能做的,应该是通过交谈,让学生能有更清楚的认知,而且,也要清醒地知道,心理问题产生与发展都是有个长期滋生的过程,想通过短平快的方式解决问题是不可能的,有时,需要长期反复的辅导过程,在帮助学生的过程中,要不断挖掘他们自身的潜力,让他们自己意识到,问题的最终解决,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

当学生,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困惑已久的问题时,他们那种愉悦与成就感,会让他们心智成长,有质的飞跃的。

在焦虑的情况下,危险则是隐而不露和主观内在的。这就是说,焦虑的强度是与情境对人所具有的意义成正比的,至于他为什么如此焦虑的缘故,他本人却基本上是不知道的。

——(美)卡伦〃霍妮《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

这种紧张、易怒的恶性状态以及焦灼的感觉耗费精力,使人的工作效率下降到可怕的程度。因为很大的精神能力都花在无用的操心上面去了,而正经八百的事情却无力去完成了。我们借用莎士比亚的一句话:勇敢者只死一次,但是,有普遍焦虑症的人死一千次。

——(美)爱伦〃弗朗西斯等《精神自疗手册》

例14 告别伤痛

【案例概述】

案例中的男孩叫小宁,高高瘦瘦的他,戴着一副近视眼镜,脸色较苍白,看起来情绪有些低落,他告诉辅导老师,自己老是做噩梦,醒来非常难受,心情也很郁闷,有次,他还从梦中哭醒过来,将寝室同学都吓一跳。

辅导老师预感小宁心里好像隐藏着什么,通过询问,得知小宁总梦见好朋友小其,而小其却在一次意外中溺水而亡,那次游泳是小宁提议的,当时小其还不太想去,是小宁用激将的方式让他去的,谁想,竟然出现了意外。

这种意外死亡的哀痛危机,会使人无未能控制自己的情感,陷入悲伤、痛苦等负性情绪当中不能自拔。亲密同伴的猝死,对小宁的打击非常大,他既为失去朋友无力挽救而到悲伤痛苦,又陷入很深的自责与愧疚负罪之中,他无法摆脱这种复杂心绪的累积,生活异常压抑,不断的噩梦反映了他的潜意识中的自责、内疚与痛苦的情绪。因为做梦的原因,通常是协调与平衡人的内心世界。

辅导老师明白,这种意外死亡造成的哀痛危机之所以定义为危机,是因为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但因为当事人没有能够很好地进行自我调整与适应,心理仍处于一种失衡状态,情绪会比较容易失控。当出现情绪危机时,人的理智受到抑制,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行为的意义和后果,自我控制能力减弱。这时,如果缺乏一定的外界阻力及约束,极容易导致意外事件的发生。 辅导老师明白,小宁需要的帮助是要将他内心的伤痛完整地表达出来,而不是试图回避或压制那种哀痛体验和负性的情绪。辅导老师要全身心倾听小宁的倾述,和他一起体验这种失去亲密朋友之后的孤独无助,以及非常强烈的内疚感和负罪感。

在辅导老师的帮助下,小宁的负面情绪得以完全的宣泄,也通过空椅子技术,将自己太多没来及对小其说的话也倾述出来,这样,他找到了表述自己心情的机会,那种苦痛得以解脱,不再做类似的噩梦了。

【感受心得】

这个案例,我懂得,心理辅导不只是缓慢的渗透过程,像小宇所处的这种心理危机干预时,是要满足来访者直接和较近期的要求,得赶紧解决眼前的问题,而不是更深层的人格障碍问题。

其实,心理出现问题,并不像身体疾病那样昭显于人,它的滋生与漫延都是在不知不觉中的,不仅旁人不能察觉,就算当事者,也未必清楚问题出在何处,特别是像小宇这种亲朋好友离去所带来的伤痛,其中渗透有忏悔自责,如果不身处其中,是很难体会那份痛苦的。如果承受力强,也许会随着时间的打磨渐渐走出伤痛的阴影,如果承受力差,那种心结纠葛盘结,也许会成为一系列心理偏差的根源。

记得母亲生重病至去世的大半年间,作为女儿却闲赋在家没有半点收入的我也遭遇心理苦痛的折磨,母亲住院所需的钱款,我无力帮助,而多年来与母亲之间的沟壑过深,也让我深为愧疚,重重压力之下,那个冬天,我也在反复生病,母亲的过世,令我精神几近崩溃,靠酒精麻醉自己神经,靠加大安眠药的量维持可怜的睡眠,直至有天,感到儿子不敢与我亲近,望我的眼神中尽是惊恐时,才意识到自己需要找个地方疗伤。

离家七个月,在外飘泊我的带着对儿子的牵挂回来了。

那一年,我的记忆中几乎是空白,而有天,我与儿子谈心,问他与我相处这十多年来,印象最深的伤害,竟来自那一年,我对他的忽视与淡漠,直至现在,有时看到已读高中的儿子书包或校服上的“殇”“残”等抑郁的字眼,心中都会漫升深深的愧疚来。

失去阳光的心灵,如何透射出明媚的笑容?失去笑容心灵,如何体悟生命的快乐? 让那些遇到应激事件的心灵,都能尽快地得到修整,变得阳光明媚起来吧。

情绪应激给予我们以超乎常人的能力,然而,我们付出的代价是昂贵的;每一次情绪应激,尤其是激烈的、长时期的情绪应激状态之后,我们便向疾病和老化走近了一步;应激提前支取了我们的生命。

——杨傲多《卡耐基情绪管理手册》

同理,被认为是心理危机干预中心理沟通关系建立的首要因素,是心理危机干预的基本特质。……同理(心)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立场去感知和体验对方所感知与体验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其对自身感知的体验,并能有效地将这些感知和体验传递给对方,使对方感到得到理解和尊重,从而产生温暖的被理解和舒畅的满足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看问题的基本原则和参照标准,经历了危机事件的人和没有经历危机事件的人,对于同一危机事件会有不同的反应。因此,要帮助当事人度过由于危机事件而引起的心理危机,就要先感受和体验当事人的感受和体验的世界。这是从事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辅导人员的重要的立场和基本能力。

——周红五《心理援助:应对校园心理危机》

案例15 “她为什么要割伤自己”

【案例概述】

在这个例案中,高一女生小敏不是自己主动寻求帮助的,而是由于她在洗手间用小刀割自己的手,被同学发现,惊惶失措跑去告诉心理辅导老师,辅导老师感觉情况严重,与班主任联系,后,小敏才来到辅导室的。

在老师的眼中,小敏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她是个乖乖女,喜欢画画,高一进校时,成绩不错,只是近阶段,上课精力不够集中,成绩下降较厉害;在同学眼中,小敏家境优越,自身条件也棒;在父母眼中,小敏非常乖巧,像这样的女孩子,为什么会自残伤害自己呢?

原来,小敏虽然有令人羡慕的优越家庭环境,但父母对她的要求也非常严格,学习上有明确的名次要求,用她自己的话说,是“学习在父母的压力下变成非常辛苦的事。”好在成绩一直不错,家中爷爷非常疼爱她,经常教她画画,画画占去她学习生活之外的所有时间,她梦想自己长大能成为画家,父母非常反对她画画,每次一提,都被爷爷顶回去了。

中考前,爷爷去世了,小敏非常难过,但还是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高中,高中的学习压力更大,努力的小敏没有取得预想的成绩,当她在家里拿起画笔时,爸爸严历地阻止了她,让她将心思都用在学习上,她告诉父母自己想考美术学院,父母非常生气,让画画是没有出息的事,劝她断了这个念头,其后,为画画之事,父母与她一再发生冲突,甚至有次,爸爸将她手中的画笔从窗户丢了出去。那天,她哭了许久,觉得自己考试考不好,画也不能画了,在卫生间看到小刀,心想:要这只手还有什么用呢?

在这种痛苦之下,她用小刀割伤了自己的手,当鲜血流出来时,她虽然感觉很痛,但却有份轻松感,好像所有的烦恼都随那血流出来了。

从那后,每当她考得不好,或想画画时,就会拿小刀割伤自己。 辅导老师听了小敏的倾述后,告诉小敏,她这种自残,实际上是一种压力转移的方式,以增加身体的痛苦来减轻精神上的痛苦,因为她已无力承担来自学业和家庭的压力,只有用割伤手这种方式,通过肉体的痛来抵抗心理上的痛苦。

辅导老师给小敏介绍了一些缓解压力的方法,但他知道,这治标不治本,当小敏重新面对相同的压力的时候,无处可避,依然会再次选择自残的方式,而且会一次比一次严重,形成恶性循环。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解决家庭教育中的一些错误理念。

辅导老师将小敏的父母请到咨询室,将小敏的情况告知,小敏父母惊憾了,他们不懂得,自己严格的教育没错,但是忽视孩子心声与想法,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认为孩子服从理所当然,这种教育方式是错误的。

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小敏的父母意识到自己教育上的偏差。辅导老师就在为了孩子幸福这一基础上,与家长共同分析孩子的现状并协商解决办法,从而获得他们的支持。

小敏终于又能重新拿起画笔了,虽然她手上的创伤还要一些时间愈合,但是她已有信心面对未来了,她的理想还是要考上与美术相关的专业,相信,她能用手中的画笔描绘出美丽的世界的。

【心得感受】

这个案例看得人很心痛,它让我想起许多被父母种种压力压制得失去青春活力的孩子们,父母对孩子学业有严格要求不为错,错在不能忽视孩子内心的需求,将自己意愿强加给孩子。也许,有的父母认为,孩子太小,不能准确把握自己未来的方向,需要父母帮助制定相关的目标,这里,父母忘记了,孩子虽然因为认知的原因,不能很明晰未来的方向,但是他们也有情感的价值取向,他们需要在不断的选择与放弃中,才能找到自己的坐标,而父母所给予的,也许并非是他们内心真正需要的,父母只能引导孩子,却不能强制去要求孩子。

对于高中生而言,他们面临着各方面的压力,包括家庭、学校和自己的,而他们自己缺乏减压的能力,如果父母不能及时发现并帮助他们,一部分学生就会因此产生情绪障碍的。

身体的病痛,是显性的,而心灵的病痛是隐性而长久潜伏不易发现的,不仅父母,甚至有时孩子都不能意识到这种伤害的危险性,这需要有心理辅导老师帮助澄清与解释,像案例中的小敏,是幸运的,她能借助辅导老师,促成与父母很好地进行沟通与交流,让自己走出精神痛苦导致自残的痛苦,重新拿起心爱的画笔。

但并非每个孩子都这么幸运,这就需要父母能够蹲下来,放下自己对孩子的期待,倾听来自孩子内心深处的呼喊。尊重孩子的意愿,协助与引导孩子选择他们的人生路。

当你把压力看成一件好事,压力就会失去它的力量;当你把压力看成一件坏事,你就会陷入困境;但是当你把压力看成是改善自己的感受而采取行动的一个暗示,那么,它就会成为你获取机会的一个晋升台阶。

——杰弗.戴维杰《应对压力》

压力不可避免地伴随于每个人的生活之中,正是种种压力造成了人们不断奋进的一种原动力。虽然现代社会中人的生存压力已经是大为缓解,但压力却更多地和人的社会成就、自我实现的愿望与竞争中出人头地相互联系在一起。……压力能使人产生不同寻常的力量,成为精神的兴奋剂,使人最快地成长成熟起来,试图在躲避压力、逃避压力的企望中混日子的人,他的一生必然会黯然失色的。

——许小东、孟晓斌《工作压力应对与管理》

[附] 高中生的压力是怎么形成的?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心理压力的形成有外因,也有内因。外因如社会竞争氛围的影响,父母老师对升学的期望,学习成绩的压力及同学之间的攀比等,这些都足以对青少年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形成相应的心理压力。

内因主要是自身心理发展水平与外界的实际要求之间的矛盾,如急于处理好某件事,以显示成人感,但结果事与愿违,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另外,还有心理不成熟带来的种种的心理波动,形成心理压力。学生自己不合理的认知也是形成压力的一个重要原因,有的学生总以负面的态度来看待事物,也容易无形当中给自己造成很大的压力。

笼统地说,学生压力主要来自学习、人际关系以及自身环境三个方面。学习方面压力包括频繁的考试、学习效率和排名次。人际关系压力有两方面,一是亲子关系,二是同伴关系。家庭亲子关系紧张,同学、朋友关系不和谐对学生都会形成压力,不良的家庭环境、父母教育方式失当、学校的规章制度等等都会给学生带来压力。

心理压力对于学生来说究竟会有哪些负面影响?

适当的压力对学生没有坏处,但压力过大,超过了学生的承受能力,那么对人的学习、生活的负面影响就显现出来了,表现为情绪上的焦虑、烦躁、郁闷、愤怒、沮丧等,而学生的一些问题行为像逃学、校园暴力、迷恋网络、自我伤害,甚至于自杀行为,都是在这种超负荷压力之下产生的后果。

同样的压力源在不同人身上产生的感受不同。这取决于三个原因,一是压力源的性质,新的压力源总比经历过的压力源产生更大的冲击力;二是压力对个人的意义,高考总比会考压力大;三是当事人的人格特征,坚强的、耐挫力高的学生在压力之下总比性格脆弱者、悲观主义者更容易维持身心的平衡。

学生的压力很大一部分来自家庭,作为老师应该如何帮助?

首先,教师要对学生有及时的关注,能够发现学生的问题是否来自家庭;其次,要与家庭有良好的沟通,在分析学生情况的基础上,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最后,才是有针对性的措施出台。 一般而言,当家庭给孩子造成较大的压力时,强势的一方往往是父母,而孩子即是弱势的一方,又是压力的承受者,所以,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调整家长对孩子过高的期望值和不切实际的学习指标。

压力释放有哪些方法?

深呼吸法、倾诉法、睡眠法、音乐放松法、旅游法、写日记法、注意转移法等。 除此外,还要引导学生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和效率,减少压力的累积度,比如说,作业量大是学生感受压力最真切的一件事,在同时面对许多作业的时候,要列出先后次序,分清轻重缓急,尽快加以完成。能完成一个压力源,就会减少一个压力源,如果一拖再拖,压力会越变越大的。

案例16 “我觉得自己很差劲”

【案例概述】

来咨询的是一个长相可爱、打扮得体、很有礼貌的女孩,叫小娜。辅导老师与她没聊几句,就明显地感觉到这女孩的自卑,她告诉老师自己感觉很难受,因为她认为自己很差劲,成绩越来越糟糕、与同学关系越来越远、几乎没好友、晚上总睡不好导致第二天学习状态很差……

其实,小娜在初中,是个非常阳光自信、成绩优良、备受老师宠爱的学生,上高中后,随着课程的增多,学科难度的加深,她学起来越来越吃力,成绩从班上前十名掉到班级三十多名,成绩的下滑,是对她自信巨大的打击,她没能反思考试失败的原因,只急于通过更努力学习来证明,可是,依然还是失败。

这让她非常难过,而且她发现,原来在初中时成绩不如她的同学,在高中却如鱼得水,成绩进步很快,内向的她更无法面对自己,在她看来,她现在的成绩几乎是不可原谅的了。

老师很关心地找她谈过心,但这一方面令她感动,更一方面却让她感到更自卑,她开始深深地怀疑起自己的能力,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她怕同学看不起自己,就将自己封闭起来,在这个需要友情的年纪,封闭自己更直接影响了她的生活与学习,导致她现在将自己降到最低层面,认为自己很差劲,怎么努力也没有用了。

辅导老师通过与小娜交谈,分析了她上高中后的学习状况、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后,发现小娜的学习还没有脱离初中的学习模式,即习惯 于等老师来“喂养”,在学习上的依赖心很强,她很少主动制定每天的学习计划,常常打乱仗,长期以往,当然是费力又不见效了。

辅导老师先让小娜依学科情况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表,变被动为主动,并要大胆地向老师及同学请教,这样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接着,在小娜相对较强的学科上寻找突破口,小娜现在特别需要在学习上有成功的体验,而在基础较好的科目上也许更容易找到学习的动力和成就感。辅导老师发现小娜的语文不错,鼓励她主动要求当语文课代表,这样即可激发自己进一步学好语文的动力,也与老师及同学更好进行交流,这样,小娜的语文自信心提升起来,她对自己学习有了自信,后来,虽然成绩也有反复,但她知道,自己通过努力可以适应高中学习的。久违的微笑又回到她的脸上。

最后,辅导老师告诉小娜,每个人都会经历生活当中的挫折,开始也许会跌倒,会怀疑自己,但这并不可怕,只要我们能够鼓起勇气来重新认识自己,就会发现,只需要给自己一份自信,就能站起来,并且走得更好。

【心得感受】

这个案例,给我感受最深的是,家长与老师要教会孩子懂得,正确地认识自己,给自己准确地定位以及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自信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可少的,而且,当从熟悉的环境换到陌生的环境中时,要准确给自己定位,学会及时调整自己的状态尽力去适应环境的变化,在适应环境的同时,慢慢来改变环境,不能因为环境变化,自己成绩有落差就产生自卑感。

案例中的小娜,她的那份由于巨大落差产生的不自信与痛苦,我是深有过体会的,想当年,刚从新疆转回黄陂一中就读,优秀生变成差生,那份苦痛与无措,自卑与失落,与小娜几乎没有什么差别,正如小娜好在有辅导老师点拨一样,我也是幸尔有好友的劝慰。因为经历过,所以,当儿子在从小学到初中、初中到高中的环境变化时,我就特别注意给孩子予以提前的心理防范,让他意识到,改变环境后,极有可能会使最值得骄傲的资本变得一无所有。一无所有并不可怕,要敢于面对自己,提升自己,寻找并展示自己的优点,去适应新环境。

其实,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或多或少会产生自卑感,特别是在高中阶段。 就如案例后的分析所说,自卑的产生因人而异,有的是因为生理缺陷而自卑,有的是因为记忆力差、思维迟钝、成绩不好而自卑,的是是因为性格内向、不善交际、一无所长而自卑,有的是因为家庭环境、社会地位低下而自卑,但不管哪方面的自卑,其根本内因都是相同的,即自己看不起自己,自我评价较低,因而对外界的评价很敏感,缺乏自信。

自卑是一种负面情绪,会令学生对自我存在的价值感到困惑,对自己想做的缺乏信心,对前途较悲观,很容易否定自己、批判自己,导致自己不愿意在同伴面前展示自己,容易变得孤独。

长期的自卑感,会让敏感的青少年的精神状态变得非常差,他们渴望通过努力来改变现状,但却害怕遭受失败变得有些畏手畏脚的,以至于不知所措,情绪会处于紧张、矛盾、焦虑和痛苦之中,这样的状态持续下去,必然会阻碍学生以后的正常发展。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潜质,要善于挖掘自己的优点,扬长避短,对自己有个积极、正面的认识与评价,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自信,消除自卑的阴影。

我本自卑。人类的所有行为,都是处于“自卑感”以及对于“自卑感”的克服与超越。

——(奥)阿德勒《自卑与超越》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牵连了一些自卑感的来源,因此,与其预防所有产生自卑感的可能性,不如了解自己是属于哪一种情况,人的问题不可能完全解决,只能尽力去了解它,然后和它一起生存及发展。

——(台)傅佩荣《心灵导师》

[附] 什么是高中阶段特有的发展危机?

在这个案例中,很典型地反映了高中生自我意识发展进程中的主要矛盾,即“我是谁”这一问题。高中时期学生的发展危机主要产生于“自我统合与角色混乱”两极之间。所谓“自我统合”是指个体尝试把自己有关的方方面面的感觉,认识和评价统合起来,形成一个自己觉得协调一致的完整的“自我”,又称之为“自我认同”,对高中生的自我成长而言,“自我认同”是对自己的挑战,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因此,是这个阶段特有的发展危机。

什么是自卑?自卑的表现形式又有哪些呢?

自卑主要是自我评价偏低而造成的。心理学上所指的自卑是个体在同他人进行比较后,感到自我适应性差,某方面或几方面不如他人,因而表现出无能、软弱、沮丧、精神不振时的心理不平衡状态。有自卑感的人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及行为感到不满意,对自我存在的价值感到困惑,对自己想做的事情缺乏信心,对应付环境中提出的要求比较悲观,容易否定自己。有些严重的学生甚至脱离现实,造成社会适应困难,阻碍人格的健康发展。

自卑的高中生往往会有一些异常的心理及行为表现,如:

1.自我态度消极。过低地评价自己,对自己过分自贬自责或对自己非常不满意,并且怀疑自己的能力。

2.情绪状态不佳。自卑作为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常表现为畏惧、忧虑、担心、多疑、不安。

3.行为方式异常。严重自卑的学生多会低头弯腰,萎靡不振,缺乏活力,容易疲惫不堪。在众人面前,他们往往矜持、淡漠,一般说话声音很小或干脆不声不响,并且害怕接触别人的目光。他们做事缺乏勇气,犹豫不决,甚至逃避、退缩。

4.我际关系受阻。因为自我评价过低,自卑的学生对人际关系表现十分敏感,害怕被人看不起,不与人打交道或者极少与人打交道,比较排斥集体活动。

自卑的情绪如何调节?

1.积极的暗示。让学生对自己多进行积极正面的肯定与暗示。如“我能行”“我可以”“我做得不错”“我每天都在进步。”等

2.积累成功的经验。降低期望值,降低起点,及时调整自己的目标,增大成功的概率。对自己要有信心。 3.正确评估自己,以平常心面对失败与挫折。

案例17 “想不到我怎么会落选”

【案例概述】

前来咨询的小玲是令每个人都眼前一亮的,漂亮有灵气。“我真的想不通我怎么会落选。而且比别人差好几票!我觉得我比那几个候选人都优秀,论成绩,论能力,他们没有一样比我强的啊。”小玲每提一个人,都不屑一顾,辅导老师让她听听别人的看法,总结一下,她却摆出姿态,不以为然说自己并不稀罕没被选上,还说自己落得个清闲。

这个优秀而自负的女孩,第二次再来咨询室时,神情暗谈,落选后,她觉得同学们都有意疏远她,她也因不关心班级文艺汇演而受到老师的批评,她感到非常郁闷,在辅导老师的引导下,她渐渐能够进行换位思考,分析自己为什么会不得人缘的原因:脾气急躁,自以为了不起,说话有些刻薄。特别是当她听了同学们对她评价,她才真正地明白自己落选的原因:“我有骄傲的资本,却没有把这种资本当作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动力,而是沉醉于自己的优秀,骄傲而自负。这种骄傲与自负使我变得不清醒,看不清楚自己的不足,并且伤害了别人,使我与同学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

是呀,人不能没有自信,尤其对中学生而言,适当的范围内,自信是可以激发他们的斗志,树立必胜的信心,坚定战胜困难的信念,使他们能够勇往直前。但是,自信又必须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脱离实际的自负不但不能帮助人成就事业,反而会影响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和人际交往。

【心得感受】

这个案例看上去很简单,但简单中却点醒我们会常犯的错误,人不可无自信,但自信过了头,就会变面伤人害已的自负了。自负的人,一方面有他的优势所在,有值得去自负的资本,但另一方面,由于自负的人不能够全面地认识自己,瞧不起别人的,就缺乏团队精神,在现在这个时时需要团结合作的社会中,是很难取得大的成就的。

人是情感动物,再优秀的人也会有自己的感觉偏差的时候,如果不懂得自省自查,很容易走向自负自大的误区,人一旦过于自负,就会对自己的评价过高,眼光往上挑,容不得别人的建议与批评了,更看不到他人的优点,忽视他人与集体的力量。更无法与别人平等交流,这样对自己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我曾是个相当自负的人,以前在学校工作,只做好自己手头的事,很少与同事们进行探讨交流,或是有分歧时,总以自己的强势言语评击回去,很少听到有力的反驳的意见,这对我在教学上的成长极为不利的。 后来,换了家单位,这里与学校不同,需要更多的时团队精神,刚开始主管教务部时,我很自负,对手下的同事,总是不放心,什么事都揽着自己去做。就算他们份内应做的事,我也总不满意,挑鼻子挑眼的,多的是指责,少的是赞扬,弄得整个团队人心惶惶,整个团队阴气沉沉的,这样以来,大家不开心,我还累得要死。后来,在负责人的引导下,我才逐渐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慢慢学着去欣赏别人,虚心接受同事们的批评,慢慢的,同事关系变得融洽起来,整个团队也齐心协力,大家工作辛苦而快乐,工作效率也提高了许多。

1934年社会心理学家米德进一步完善了库利的理论,提出我们所述的社会群体是我们观察自己的一面镜子。较之于成人,儿童对事物的认知能力还十分浅显,对自己的认识能力则更有限,自我概念的形成便更加依赖于“镜子”。那些与儿童有重要关系从而成为儿童“镜子”的人,被社会心理学家称为儿童的“重要他人”。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开始一般为父母,然后则是他们的幼儿园老师、小学老师、上小学高年级及中学以后,则是他们的同伴和朋友。

——王文娟《感觉〃心理〃行为》

[附] 自负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种情况:

1.很少关心他人,与他人关系冷漠。凡事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从不顾及他人的感受;对人缺乏热情,把别人对自己的帮助看作是理所应当的事。

2.固执。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习惯于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

3.表现出明显的嫉妒心理。自负的学生同时又有很强的自尊心,他们不能接受别人比自己出色;又对别人取得好的成绩或成功非常嫉妒,对别人的失败则表现得幸灾乐祸。

[附] 自卑、自负与自信的区别:

自卑一般是夸大了自己的缺点,缩小了自己的优点;自负则正相反,是缩小了自己的缺点,夸大了自己的优点。自卑与自负都是缺乏对自我的正确认知。

自信是建立在对自己正确认知和合理的定位上的,自信的人有这样的特点:他们眼中的自己与别人眼中的形象是非常接近的,不会出现自我做了肯定而不被别人的认可的情况。他们总是善于虚心地理解和接受别人的想法,并善于依据别人的反馈改进和提高自己。而自卑或自负的人,他们对自己的评价与别人对他的评价总有很大的差距。

[附] 对自负的人,一般要采取什么对策?

自负者的致命弱点是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态度或接受他人的观点,而听取他人的批评即是针对这一特点提出的矫正方法,它并不是让自负者完全屈从于他人,而只是要求他们在批评面前能够坐得住、听得进,并接受别人正确的意见,改变自己过去固执已见,唯我独尊的形象。

另一方面,还要让自负者学会与人平等相处。要全面地认识自己,欣赏别人的独到之处。 最后,还要让自负者学会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自我与别人。

案例18 “我是一个失败者吗?”

【案例概述】

没人愿意承认自己是失败者,而来咨询的小凡,却对辅导老师说自己是个失败者。小凡是个内敛稳重,看上去较诚恳、认真的男孩,他高一时成绩不错,爱好广泛,喜欢打篮球和看小说,同学们对他评价是大方乐观。到了高二,他被抽调到省级实验班后,几乎成绩都是末数,压力特别大,而且老师管得较严,常只表扬成绩前列的同学,他不能融入新的班集体中,感觉很压抑,非常怀念高一那段日子,成绩也一路下滑,他开始想逃避,装病不想上学,被班主任带到咨询老师这儿来了。

“我特别怀疑自己不是学习的料了,脑筋变得特别死,看到别人飞快作作业,感到自己特没用,都不好意思问同学题了……”倾述中的小凡,焦虑、失落、无可奈何,对未来一脸茫然,完全对自己失去信心,人生也失去了方向。

辅导老师问过小凡从前的同学,在他们眼中,小凡是个很用功的人,成绩不错,和同学的关系也较好,对自己自信满满。那他现在怎么变了呢?

再一次咨询时,交流直接从成绩开始的,经过交流分析,小凡意识到,他虽然在班上的排名落后,但是年级排名并没有变,说明他与以前相比,并不是考得差,只是正常水平发挥罢了,小凡迷失在自我的排名的世界中,加上遇到人际的挫折,他开始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怀疑老师与同学是否会瞧不起自己,他变得自我概念十分迷乱,这同时也阻碍他自身能力的发展与表现。

在这个时候,任何一点负面的信息,他都觉得是针对他,当他觉得别人不能接纳他的时候,实质是,是他自己不能接纳自己。认清了这点,辅导老师只需要帮助小凡重新认识自己,建立起健康的、正确的自我意识,并且能够接纳自己。

辅导时,老师主要是消除小凡不合理的认知,合理的定位需要认真客观地分析自己所处的情况,对比自己过去所处的班级与现在班级有什么不同,如:总体学习水平、教师的教学方式、自己在班上的实际位置等。小凡对自我评价过低,习惯于只看到别人的优点,并与自己进行比较,心态失去平衡,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辅导老师建议小凡对自己的学习状况进行总结,并在这基础上与同学进行对比,思考:自己的学习方法是否恰当,是否适合这个班级的学习,同学有哪些好方法可借鉴,自己哪些科目存在问题等等。

同时,辅导老师还鼓励小凡积极参与班级活动,以此消除彼此之间的误解,还可以锻炼自己,展示自己的才能,得到老师与同学的认可,这对恢复自信心有很大帮助。同时,辅导老师还要求班主任及科任老师给予小凡适度的鼓励关注。在辅导老师的帮助下,小凡的学习生活渐走向正轨,与不开心的生活说再见了。

【心得感受】

读这个案例后,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原来熟悉的案例中,还有那么些看似深刻却十分浅显的心理名词――自我意识、自我的迷失、自我概念、同一性危机。

一向都很自我,欣赏着自己的同时,也蔑视着自己,常常叹自己,为什么在自我个性箍成的木桶间,会夹杂那片短短的木板?一直期盼着,自己能够克服自身那些人性的劣根性,突破自我的局限,消除那份骨子里与生俱来的悲观,达到期盼的自信自尊的平台。人生已走过太多的弯路,趟过太多的沟坎,孤独前行的路上,一直在不停地调整着,自勉着,跋涉着,许多道理,心里很明白,但却在行动中,无法跨越心中的那道沟坎。

时常会有焦虑与孤独的悲伤,时常会有失落茫然的泪光,这正是案例分析中所说的“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无法达到和谐统一的认知,对吗?如果不是,为什么我无法拥有一份安定平和的心理状态呢?

许久以来,我一直在不停地否认自己,明明也相信自己有别人无法触及的优点,却不敢相信;明明常在内心叩问灵魂的向往,却不肯赞同;梦想是如此遥远,现实是如此的残酷,我只能一步步拖着疲惫的身躯前行。

不能放弃,放弃就会掉入生命的绝崖。

爱自己,才能爱别人,爱别人,是为了更好地爱自己。常常在深夜梦回,扪心自问:你爱自己吗?你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吗?你明确自己真正的需要吗?

是的,我是深爱并欣赏着自己的,我也是一直追随着梦想前行的,既然如此,又哪来的那么多的忧郁与感伤呢?

完善自我,是份痛苦的历程,那脱皮的痛楚,会延续生命的每天,浴火重生吧,相信自己,坚强地走下去,就不会给生命留下悔恨……

在我们观察世界和自身的时候,我们是通过一组过滤器来完成的。……我所谈论的过滤器本质上并非真的是视觉上的东西;它们实质上是内在的、精神的、情感的、言语的、可知的。通过它们,我们给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都指派、赋予了价值与意义。某些物质流入,某些物质被筛选出,但是全都受到了影响。我们的过滤器不仅能够作用于我们“所见”的东西,还包括我们的“所听”和“所想”。

——(美)F〃C〃麦格劳《重塑自我》

人们得以形成和保留积极自我观念的一种方式是只寻找关于他们的有利信息。然而,让自己完全脱离消极反馈是不可能的。完全忘记自已在某些领域缺乏能力的个体也会让自己在那个领域不断地经历失败。一个更为适度、更具适应性的策略是更加有力地接近积极的自我信息。照这样,个体所接受到的反馈谅是积极的,而对于消极反馈而言,尽管个体没有积极地寻求他们,但个体也能不时地得到这些反馈。

——(美)乔纳森〃布朗《自我》

心理学上自我意识是如何定义的?自我意识混乱又是指什么呢?

所谓的自我意识,简单一点的理解就是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形态等)、心理特征(如兴趣爱好、能力、性格、气质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自我意识表现为处我概念、自我评价和自我理想的辩证统一。

所谓自我意识的混乱,是指个体无法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和适宜的自我态度,以致不能达到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因而不能获得安定、平衡的心理状态。

高中阶段是自欺欺人我意识飞速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的自我意识发展具有什么特点呢?

在高中阶段,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具有与其它年龄所不同的特点,主要有六点: 1.自我意识中独立意向的发展。高中生已能完全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个体,因此要求独立的愿望日趋强烈。但是,这种独立性要求是建立在与成人和睦相处基础上的,与初中时期的反抗性特点有所区别。多数高中生基本上能与其父母或其他人保持一种肯定的尊重的关系,反抗性成分逐渐减少,但仍有反抗性。

2.自我意识成分的分化。高中生在心理上把自我分成了“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两部分,正是由于这种分化,才形成他们思维或行为上的主体性,产生了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判断的控制自己言行的要求和体验,同时也出现了自我矛盾。

3.强烈地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高中生十分关心自己个性特点方面的优缺点,在对人对已的评价时,也将个性是否完善放在首要位置。

4.自我评价成熟。高中生能够独立评价自己的内心品质、行为的动机及效果的一致性情况等,其自我评价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主客观的辩证统一。

5.有较强的自尊心。高中生在其言行受到肯定和赞赏时,会产生强烈的满足感;反之,易产生强烈的挫折感。

6.道德意识的高度发展。不少高中生的道德意识已开始进入内化的水平了。

推荐第3篇: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

一、团体辅导理论

1、团体辅导功能:

以他人为镜,反省自己,深化认识,同时也成为他人的社会支持力量。

2、订立团体规范:

起组名、口号、组歌、组规(保密、倾听、真诚、尊重、守规等)

3、团体性质:

结构式、同质、封闭式、发展性、自愿性、咨询师个人成长团体。

二、团体活动方案设计

第一次 自我探索团体活动 热身活动:

① 爱在指尖流动 ② 心有千千结

③ 接受现实(听主持人口令:1举左手,2举右手,3抬左腿,4抬右腿,5不动,错的人说“对不起我错了”出局。)(备选活动) 主题活动

1、自我探索提纲:

(1) 我最欣赏自己的三个方面;

(2) 生命中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三个人物; (3) 童年最开心的一个经验;

(4) 在学习或工作中最有满足感的一个经验;

(5) 如果危险降临,你生命可能只剩下10小时,你最想做什么?

2、目标搜索(写下近期内要完成的五件重要事,因意外事情需要放弃2件、1件、再1件,最后只剩1件是什么/)

3、20个我„„造句(备选活动)

第二次 价值观探索团体 热身活动: ① 松鼠搬家

② 动作创意(独一无二的你)

③ 最佳配图(理解没有正确答案,只有价值观的不同)(备选活动) 主题活动:

1、价值拍卖

活动目的:

通过该活动了解自己的价值观。 活动步骤:

辅导老师发给成员“价值观大拍卖表”,并给成员1000万元(自制),说明价值观大拍卖的方式,辅导员喊3声由出价最高者买得并成交。请成员在表上自己想买的价值观边上写下预估的金额,一定要将1000万用完(每位成员至少要选择3项以上,不可只选一项或二项)。说明完后进行拍卖。请每位成员分享自己拍卖中所购得价值观,辅导老师分享在拍卖过程中的对成员新发现与作澄清。

2、生命之重(生命中重要的五样)

3、感恩父母(写出父母的生日、喜欢吃的食品、穿鞋的尺码、兴趣爱好、年轻时的理想、最得意的一件事、最后悔的一件事、最大的优点、对我的期望)(备选活动)

第三次 咨询师成长发展团体 热身活动:

1、个性名片:写出五条个人信息,可以是具体的、抽象的、含蓄的,但要求是个性化的。时限五分钟。

参考:①姓名——昵称——网名——外号;

②特长——爱好——兴趣——嗜好;

③崇拜的人——欣赏的人——敬重的人——厌恶的人——痛恨的人;

④理想——目标——经历——志向;

⑤对自己的比喻——体型——外貌——身高——体重——肤色;

⑥联系方式——家庭电话——手机号——QQ号——班级——学号。

2、信任之旅

3、多元排队(按高矮、胖瘦、生日大小排队)(备选活动) 主题活动:

1、脑力激荡

① 通过什么样的努力能成为合格的咨询师; ② 为通过咨询师考试,你有哪些好的方法?

2、家庭动力图(学会自我分析)

第四次 完善自我团体 热身活动:

1、突围闯关

2、破蛋而出 主题活动:

1、评头品足

2、生活发现会

推荐第4篇: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

活动目的:

1、通过实验,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团结协作,团结协作有什么用,团结起来力量有多大,认识到不团结有什么害处。

2、通过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团结协作的力量,从而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活动分析:

现在小学生独生子女比较多,任性、自私的行为并不少见,缺乏一定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适用年级:三年级 活动方式:

1、讨论分析。

2、实验。

3、行为训练。活动准备:

1、故事图片。

2、一小捆卫生筷。

3、两个口小身大的瓶子。

4、14个塑料球,球体刚好放得进瓶口,球身绑好绳子。

5、学生每四人一张白纸,一份动物图案。

6、四人小组里,两人带剪刀,一人带彩笔,一人带胶水。活动时间:1课时。 活动地点:教室。 活动步骤:

一、故事引入

现在,老师要给同学们出一算术题:1+1等于几?(板书:1+1=?)对,在数学上1+1是等于2,但在生活中,有时1+1并不等于2。不信就看看这个故事。(电脑演示故事情节)

内容:小明最爱玩翘翘板。一天,他一个人在游乐场玩翘翘板,可蹭了半天也没翘起来。这时小刚来了,他也爱玩翘翘板。于是小明和小刚为翘翘板归谁玩争了起来,最后谁也没玩成。

想一想:

①最后,小明和小刚为什么都没能玩翘翘板?

②他们应该怎么做才对?

③这时的1+1等于几?(板书:1+1=0)

④1+1=0的原因是什么?

小结:1+1=0这个比喻,说明如果大家心里只想着自己,不配合,不团结,不协作,即使你单个人的力量再大,再能干,最终什么事都干不成,结果都会是个“0”。

二、团结的力量及其重要性:

(一)折筷子:

1、团结的力量到底有多大呢?我们来做个实验。这里有一根筷子,你能把它折断吗?两根呢?(指名上台演讲)

2、谁能把一把筷子折断?(学生尝试)

3、为什么一根筷子我们能很轻易地把它折断,而把十几支这样的筷子合起来,我们就很难折断呢?

4、如果把一根筷子比喻成一个人的力量,这十几根筷子代表众人的力量,从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了哪种力量容易打打败?

5、你从这个实验懂得了什么道理?(一个人孤军奋战,力量是有限的,容易被打败;当几个人或者更多的人团结在一起,力量就是巨大的,是不可战胜的。)

(二)听故事

1、如果团结了,互相协作了,(板书:团结协作),1+1会有什么结果呢?(板书:1+1=)别急着回答,先看故事。(电脑演示故事内容)

内容:一天,有两个人在茫茫的大沙漠里迷了路。其中一个人腿伤了,走不动了,但他身上还有半壶水;而另一个人,身上一滴水也没有了,快渴死了。

2、你能想个办法救救他们吗?

3、从这个故事我们知道了:1+1等于几?(板书:2)

4、继续看电脑演示故事:这两位得救的人原来都是科学家,他们回到工作的地方后,发扬了团结协作的精神,一起研制出了一种新药,治好了千千万万病人的病。

5、这时的1+1等于几?(板书:1+1>2)

6、反过来想一想,在沙漠里,如果这两个人像抢翘翘板的小明、小刚一样,结果会怎样?

小结:只有团结协作,1+1才会等于2,甚至大于2。

(三)众球出瓶

怎么样才能很好的配合,协作呢?请同学们做个实验。

1、(出示瓶子)仔细观察:这个瓶子有什么特点?

2、在每个瓶子里放进了七个球,每个球身上都绑着一根绳子,而这玻璃瓶口刚刚好能够通过一个球。现在,这个瓶子就是一间着了大火的房子,里面的球就是被困在房子里的人。而你就是其中的一个。情况危急,再不逃出去,房子就要塌了。你们该怎么逃出去?

3、指名十四名学生上台演示。

4、分别提问两组学生。

①你们组为什么能这么快的逃出房子?

②你们组出现了什么问题?

5、设想一下,如果我们这些被困在房间里的人,心里都只顾着自己逃命,一拥而出(教师演示:把球一起提起),会出现什么后果?

小结:所以,我们要学会团结协作,在十分危急的情况下,我们更要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实践活动:

《贴图比赛》:

1、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把图案中的鱼、气泡、水草剪下来,贴在白纸上,再涂上颜色。比一比哪一组做得又快又好。

2、进行活动。

3、做得最快的一组回答:

你们组为什么能做得这么快?

四、总结

这节课,通过我们做的几个实验和亲身体验,让我们知道了,人不能自私自利,心里只想着自己,这样做的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0”,也就是失败。但如果大家团结协作那将没有人能打败你们。我们即将进入二十一世纪,那是你们大显身手的时代,但有一种精神千万不能丢,那就是——团结协作精神。希望在坐的各位同学能够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携起手来,一起创造祖国美好的明天。

推荐第5篇: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

0128

攜手共進,心心靈相約

——心協理事會團體凝聚力輔導方案(室內)

一、指導老師、領導者和其他成員介紹: 【指導老師】:

高美才,南昌大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具有較強の專業理論知識、實踐能力,曾多次主持領導團體心理輔導。 【領導者】:

海柳娟,南昌大學教育學院應用心理061班學生,心協會長顧問 【協助人員】:

劉偉芳,應用心理072班學生,心協心研部副部長。

二、團體性質:

結構式の,異質の,訓練成長,自我體驗の封閉式輔導。

三、團體對象: 心協理事會成員。

四、團體規模:13人,男女比例為7:6。

五、地點:心協辦公室

六、活動時間:共一次,1.5—2小時,時間10月18日晚7:00—9:00。

七、活動費用:

各種手工制作材料和印刷費用以及團輔相關道具,獎品等。

八、理論依據:

1、團體凝聚力是以團體共同活動為中介,在團體活動中,成員經過互動,彼此訴說自己心中の感受和想法,從而增進成員之間の感情和思想交流,這時,彼此發生認同,互相滿足心理需要,產生親密感和相互依賴感,加大成員之間の相互吸引和團體多成員之間の吸引,在這樣の團體中,成員心情愉快,精神振奮,行為,認知,情感一致,凝聚力就高。

2、馬斯洛の需要層次理論出發,歸屬の需要,一個人成為一個團體の一員時就希望自己能找到歸屬感,希望自己在團體中能發揮自己の作用,實現自我效能感,充分實現自己の價值。

3、自我價值の實現,個體希望與團隊中其他成員有人際互動,並希望投入該團隊の活動中,並從團隊中獲得自己の價值實現,有自我滿足感。

九、輔導目の:

通過一系列の活動,讓所有成員都參與,並全身心投入到活動之中,充分進行體驗,感受,發揮自我能動性,與成員一起分享,一起成長,在團體中實現自我成長和體會團體凝聚力の重要性,並把團輔の收獲運用到今後の學習和工作之中,真正實現自我價值,並與團隊其他成員更好の合作,增強團體凝聚力和團隊合作精神,培養團隊意識,發揮主人公の角色為團體目標一起進步。

十、活動內容:

(一)、開場白:

領導者做自我介紹,並介紹協助者,把團體成員按男女比例分開,讓大家更好の融入進集體中,希望通過這次活動,為大家營造一個平等,互相尊重,信任の小組氛圍,促進團體成員の自我發展,增進組員の團體歸屬感和對團體の信任,以提高小組內部工作積極性,增強團體凝聚力。 時間:5分鐘

(二)、熱身活動:

0128

0128

1、小遊戲:先伸出兩只手の食指,領導者叫開始,

一、

二、三一起派三下,然後再伸出中指和食指一起跟著口令派三下,依此類推,最後變成一個手掌一起排三下,隨著手指の增多,你會發現聲音越來越大,力量越來越強。雖然遊戲簡單,在但這個過程中,你會不經意間發現“團結就是力量”,在一個團體中,也許一個人の力量是很微弱の,但當兩個人,三個人,甚至全體成員齊心協力為共同目標一起努力,一起付出の話,你會發現不一樣の收獲。 目の:通過這個簡單の遊戲引導大家初步形成團體意識,充分體驗這種氛圍,積極融入到團體中,與團體成員一起成長。

領導者引導大家帶著這種氛圍充分體驗今天の活動,並要求在每一個環節都要認真體會,積極發言。自己有什麼體會,收獲或者什麼看法,觀點都可以說,這不但是我們一起成長の過程,更是我們發現不足,改進不足の過程。我們の目標就是敞開心扉,共同進步。

讓團體成員簽協議:(准備承諾書),要求每個人都要簽上自己の名字,並遵守承諾,做不到の要接受一定の懲罰。這部分工作由協助者完成,發紙和筆讓成員簽寫承諾書,寫好後貼在心協辦公室。 10分鐘。

三、無家可歸

活動前奏:所有成員圍成一圈,並轉身成為一個人在另一個人背後,相隔一定の距離,領導者說開始時,每個人給前面一個人做按摩,捶背,一分鐘之後換方向,進行同樣の動作。 目の:所有成員都放松,准備好進入接下來の環節中。

正式活動:所有人任意走動,當領導者報數の時候就要按要求の人數組織在一起,進行三到五次,要求每一次都有人落單最好,但也要注意有些人因挫敗而喪失信心。

要求:這個活動中看似很簡單,但蘊涵の道理深刻,要求領導者要作好引導工作,指導成員不是為了玩遊戲而玩遊戲,要認真體會遊戲過程。

創新:當看到成員都在集中注意力等待數字時,可叫一,很多人會反映不過來,當發現時大吃一驚,這時請大家分享一個人是什麼感受??? 討論:

1、在這個遊戲中,你有沒有積極參與,是否處於主動地位,當聽到數字時你是主動去找他人組隊,還是等著別人來找你?

2、你為什麼被拋棄了,是什麼感受?當第一次被拋棄之後,第二次你想到了什麼策略了嗎?

3、作為組織の一員,你是否意識到家の重要性?這個遊戲給你什麼樣の啟發? 時間:20分鐘。

“家”對我們如此重要,我們不但需要家,我們更需要一個充滿溫暖、包容、溫馨の家。

四、畫圖接力賽:

這是一個有難度の活動,一般在一個組織中都是領導者分配任務,下面の人去完成就行,但今天我們要求每個人都參與到活動中,自己做主の同時還要求與其他人配合,完成共同の目標。

過程:指導者介紹活動規則,根據所規定の題材(如走進考場,我們の學校,未來の學習,成功の日子等),各組成員在限制の時間內,通過充分の討論,發揮各自の想象力,輪流接力將圖畫完成,要求是成員每人都必須動手,圖畫必須是團體合作の結果.成員如果各執己見,不能充分討論協商,會由於意見不集中而耽誤了時間,無法順利完成任務,如果成員協商充分,意見集中,作品不僅有創意,有特色,而且所花時間少.成員通過此練習,可以學習團體內如何溝通,促進合0128

0128 作。

要求:成員之間可以提供意見,但不可以代畫,每人都要畫,最後小組進行解說,領導者進行評選,頒發獎品。這個活動有獎品哦,大家一定要加油。 目の:培養成員の合作態度,訓練思考,討論和創造の能力,學習合作の行為,培養團體合作精神。

這個活動會因意見不和而發生爭執,這就要求大家學會包容他人,作為一個團隊就要以團隊の利益為重,以共同の目標為首,拋出個人思想,齊心協力,一起努力達到目標。 討論:

1、你們是如何確定來這樣畫這幅畫の?

2、在這個過程中,你們小組是如何完成の?有沒有出現一個人中心の現象?

3、在這個活動中,你發揮了什麼作用?若沒有你,他們能達到目標嗎?

4、當意見分歧很大時,你們是怎麼解決の?你是否意識到團隊合作の重要性? 在這個過程中,領導者還要注意觀察小組動態,組員の參與程度和積極性。 材料:一組六人,一組七人,一起完成畫。兩張大材料紙,13只彩筆。 時間:約45分鐘(畫30分鐘,說15分鐘)

團隊合作不是要求你聽從安排,而是要你積極主動の加入到團體中,充分發揮自己の重要作用,為團隊貢獻自己の一份力量。

五、心靈寄語:

這是今天活動の最後一個環節了,相信大家對家の重要性和團隊角色の重要性都有了一些思考認識,下面就把我們對這個家の期望寫下來,作為我們一起奮鬥の目標,我們互相督促,一起成長。

要求:在心型卡片上寫下你對心協の期望,每位成員寫下對團隊の祝福,希望自己の團隊是什麼樣の,以及在團隊這麼長時間の感受,貼在海報紙上。要求寫出自己最內心深出の想法,我們會把它貼在辦公室牆上,作為勉勵。並要寫上自己の名字,在互相監督の同時也要自我反思,帶著我們の期望一起成長,一起奮鬥,為了心協の明天,為了我們心中の信念,有了夢想我們一定能飛翔。

播放歌曲《相親相愛一家人》 材料:15張心型卡片,彩色。 時間:10分鐘 六:填寫反饋表:

協助者發表格,現場填寫。要求真實填寫,我們要發現不足,才能一起成長。 時間:10分鐘 歌曲:《明天會更美好》

0128

推荐第6篇: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

一、团体方案名称:良好课堂,友好关系——我可以

二、团体规模

由7—9人一小组、9个小组组成

三、参加对象

赣师附中初三班全体同学,赣南师院09心理学部分学生

四、活动时间:2011年12月2日下午4:00——5:30

活动地点:赣师附中校内(具体待定)

五、团体整体目标

不管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初三学生都有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和压力,特别是中考临近,初三学生的精神压力大。我们发现,部分学生还存在上课不用心听讲,注意力不集中,有的还有早恋现象。这些对他们今后的发展是不利的。为此,希望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营造一个真诚、理解、支持的小组氛围,使同学们通过活动和分享,学会认识自我、悦纳自我、调节自我,及时化解冲突与矛盾,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恋爱观,促进心理健康,以更加积极的心态面对 学习,工作和生活。

七、团体活动具体安排:

第一单元促进认识 加深了解

活动一 : 串名字游戏(大约15分钟)

游戏方法:小组成员围成一圈,任意提名一位学员自我介绍姓名、兴趣爱好,如我叫A、喜欢写作;第二名学员要说:我是喜欢写作的A的左边(右边)的喜

欢看书的B;第三名学员说:我是喜欢写作的A的左边(右边)的喜欢看书的B的左边(右边)的喜欢音乐的C„„,依次下去„„,最后介绍的一名学员要将前面所有学员的名字、兴趣爱好复述一遍。(人数不多的可以反过来轮一圈)

分享交流:

1、你是怎么记住其他学员的名字及兴趣爱好的?

2、这个游戏中,你学到了什么?

第二单元 端正学习态度 建立友好关系

活动二 心有千千结(大约15分钟)

目的:使参与者能够认识到,在遇到看似复杂问题的时候,只要通过换位思考以及团队的合作就可以顺利的解决问题

活动程序:

1、要求所有的参与者围成一个圈

2、从任何一个人开始要求(她)他将两只手分别与不相邻的两个人相握;然后这两个人再各自与不相邻的人握手,按此顺序继续,直至所有人的手都与其他的人相握

3、这时,所有人的手连接起来形成一个交错的套,此时要求大家再部松开手的情况下通过移动自己的身体变换自己的位置,来解开交错的套。

交流分享:

1、面对“死结”,你们一组同学的态度有何不同?

2、你们是如何解开死结的?有何感想?

3、在学习和生活中,有哪些“死结”?我们该如何面对?

第三单元正面压力 树立良好的心态

活动三 你说我说(大约35分钟)

活动程序:

1、由主持者开始,发起话题,引导小组成员针对上课玩手机、开小差等现象,谈自己的看法;对于部分同学的早恋现象,引导小组成员发表自己的看法,以及自己是如何处理异性关系的。

2、针对小组成员的发言,主持者可以引导其他组员进行反馈。

3、帮助小组成员发现适合自己的应对方式,并总结分享。

交流分享:

1、从交流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2、谈谈你可以有什么改进的地方?

第四单元 舒缓压力 以自信饱满的心去迎接未来

活动四 放松——兔子舞

活动顺序:

1、让小组成员站成一列纵队,要求后面的成员双手搭在前面成员的双肩上。

2、主持人站在一边为他们发号施令:如左脚跳两下,右脚跳两下,双腿合并向前跳一下,向后跳一下,再连续向前跳两下 „„全体成员听从统一口令,全神贯注的作出统一动作。

3、伴随着音乐,全体成员共同跳兔子舞,体验放松操放松的感觉。交流分享:

1、在玩的过程中,什么时候会出现步调不一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2、当出现步调不一致时,你们的心理感觉如何?游戏后是否感觉放松?*注意事项:

1、除了主持人需要技巧外,参加者也需要加入很大的注意力,不仅注意倾听主持者的命令,还要注意前后同伴的动作,免得踩到别人的脚。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一个人的不专心很可能影响到他前后几个人的情绪,甚至扰乱他们的步伐。因此,作为主持者,发现这种情况时,要及时用幽默的语言提醒那个走神的人,以保持整个团队的游戏效果。

2、游戏一开始的时候是可以由主持者发号施令,随着游戏的推进,主持者可以将这个权力交给某个游戏者,让他左右大家的步伐。这样会增加游戏的难度,因为主持者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有利于把握全局,说出的命令会照顾所有人。当这个权力转交给游戏者时,他只能凭感觉感受大家的需要,难免出现不协调的命令,这种更有难度的方法,会更有利于帮助成员体会协调与合作的重要性。

09应用心理学 丁园秀

2011年12月01日

推荐第7篇: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

活动目的:使学生明确人际交往的目的、原则,掌握人际交往的一些技巧,形成正确的人际交往的观念、态度,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引导学生学会交往,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和人格健康,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同学关系。

辅导重点:指导学生学习人际交往中所必需的礼仪规范,以及待人接物的良好态度、技能、技巧等。

辅导难点:帮助学生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创设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

活动形式:角色扮演、游戏、模仿和行为训练。

活动时间:6课时

辅导年级(活动对象):初一(或高一)级新生,大家互不认识或不熟悉。

团体类型:本团体是以小团体的形式进行训练的教育团体,旨在帮助学生解决人际交往的的困扰,成员约为12人左右,自愿报名,或由老师推荐。

辅导内容与步骤:本方案活动具体内容主要围绕三方面——“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同学关系”展开,共分为如下6次活动的小方案:

第一次活动----第一次亲密接触

目标:澄清团体目标和成员参加团体的动机,促进成员尽快相互认识,学习聆听观察理解能力技巧 。

时间:45分钟

过程 :(在播放音乐《朋友》中进行)

一、导入

朋友是指导具有友好感情并能互相帮助的人,朋友间的情谊是亲密的、幸福的。

二、“大声告诉我们你是谁”:

1、给每位成员2分钟的时间,思考如何用最好记的方式介绍自己的名字和特点。

2.按顺时针方向,从某个成员开始介绍自己,要求:

(1)先用一句话介绍自己的姓名以及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比如“我是活泼好动的A”。

(2)第二个成员用一句话介绍自己时都必须从上一个人开始讲起(如“我是坐在好动的A旁边的内向害羞的B”),依此类推,直到最后一个人。

3、所有的成员都介绍完自己后,进行思考和讨论:

(1)你一共记住了几个人的名字?你采用了哪些方法来记住别人的名字?

(2)当别人准确地或叫不出你的名字时,你内心的感受如何?

4、小结:“一个人的名字是世界上最响亮的语言”!记住他人名字的方法:提问法、重复法、联想法等。

三、你我的约定

1、给自己的团队取名字,口号,增强凝聚力。

2、共同讨论和制定团体规范,形成《团体契约书》。

四、体验分享

1、交流自己对活动的看法,对自己的表现做小结。

2、分发《团体活动心得记录表》,每次团体活动结束后及时写下自己的真实感受。

第二次活动----打开心门交朋友、人缘来自好性格

目标:树立积极主动的人际交往态度,检视自身的人格特质,发展受人欢迎的特质,克服不

良特质。

时间:60分钟

过程:

一、“倾听与沟通的技巧”

1、分小组进行讨论“可以运用哪些言语技巧和非言语技巧来表达你在认真倾听”,然后请各小组代表发言。

2、当你的朋友向你倾诉他的烦恼时,比如学习上的烦恼,你会作何反应?并简要说明你作出这样选择的理由。

二、秘密的箱子——我的优点你来说

1.把每位成员的优点写在纸条上,放人小纸箱内。要求:(1)只允许记好的行为,不准记不好的表现。(2)写清楚被赞扬的成员的姓名。(3)要真实,不可以夸夸其谈。

2.成员要注意体验被人称赞时的感受如何,怎样用心去发现别人的长处,怎样做一个乐于欣赏他人及自己的人。

三、魅力测试站

1.情景描述:你参加了一个夏令营,在这个夏令营里你结识了很多性格迥异的人,有真诚的、善解人意的、乐于助人的、体贴的、热情的、善良的、活泼开朗的、风趣幽默的、聪明能干的、自信的、心胸宽阔的、脾气古怪的、不友好的、饶舌的、自私自利的、自负傲慢的、虚伪的、恶毒的、不可信任的、性情暴 躁的、孤僻的、冷漠的、固执的、心胸狭隘的,等等。

2.讨论:你最不愿意和哪三种人做朋友?最愿意和哪三种人做朋友?并简要地说明理 由。请每位成员在心底对自己作一个评判(不需要说出来),你认为自己最类似于以上哪两种人?优缺点各选一个。然后仔细倾听其他成员对此的评价,从而了解自己的性格在人际交往中的受欢迎程度。

3.领导者根据成员的发言,记录下每种性格的魅力指数。

4.组织成员进行分组讨论“如何培养最受欢迎的三种性格”,以及‘如何克服最不受欢迎的三种性格”。

五、人际财富圈

1.给每个成员分发一张白纸,一只笔。然后请成员跟着领导者的指导语和示范,绘制自己的人际财富图。

(1)首先在白纸的中央画一个实心圆点代表自己。

(2)然后以这个实心圆点为中心,画三个半径不等的同心圆,代表三种人际财富或者人际圈。同心圆内任意一点到中心的距离表示心理距离。将亲朋好友的名字写在图上,名字越靠近中心圆点,表明他与你的关系越亲密。

(3)写在最小同心圆内的属于你的“一级人际财富”。

(4)写在第二大同心圆内的是你的“二级人际财富”。

(5)写在最大一个同心圆内的属于你的“三级人际财富”。

(6)同心圆外的空白处代表你的“潜在人际财富”。

六、小结:沟通从心开始,好的性格是人生的一大财富,朋友多了路好走。

第三次活动----生命因你而动听

目标:培养成员自觉尊重师长、关心同学的好品质。

时间:2课时

过程 :

1、观看影片《生命因你而动听》

2、结合实际,谈谈你对老师的看法或者你期待中的老师形象。

小结:老师,永远是一盏可以照亮你前行的灯。

第四次活动----换位思考,理解父母,学会沟通

目标:引导孩子学会关心父母,学会与长辈沟通。

时间:1课时(另加课外时间1小时)

一、小活动

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手表,手表正面朝向学生背面朝向自己,以开火车的形式让学生猜猜手表的背面是什么。最后挑一个同学走上讲台,站在自己的位置,把看到的手表的背面是什么告诉大家。教师对此做出总结:“你们站在我的对立面,是很难猜出手表的背面是什么,但只要你站在我的角度上来看,就很容易得 到答案知道手表的背面是什么了。所以在人际交往中,要做到真正的理解别人,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做到——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

二、情景再现、换位思考

由2---3个同学讨论话题情景,编制并表演一个相应的情景,其他同学作换位思考,理解他人,

情景 :一向温柔的妈妈今天下班回来,愁眉苦脸的,脾气很暴躁,因为一点小事就对着小明发火。小明很苦恼很委屈,于是„„

换位思考四步曲:

第一步:如果我是他,我需要的是„„

第二步:如果我是他,我不希望„„

第三步:如果我是对方,我的做法是„„

第四步:我是在以对方期望的方式对他吗?

三、团体活动的社会作业----给父母洗一次脚

四、写心得体会-----《给父母洗一次脚》

五、小结:可怜天下父母心,我们也要常怀一颗感恩的心。

第五次活动----同桌的你(播放FLASH《我的同桌》)

目的:

1、明白合作与协调是使集体和谐、团结的重要因素,培养合作能力。

2、在活动中体验成功和失败,明白成功来自于大家的协调和合作。

时间:1课时

一、听故事,谈感想——五个手指的故事

从前,有一位长者听到五个手指在议论:

大拇指说:我最粗,干什么事都离不开我。别的四个手指都没用。

食指说:大拇指太粗,中指太长,无名指太细,小拇指太短,他们都不行。中指说:我的个子最高,只要我一个人就能做很多事。

无名指说:真讨厌,大家都不给我一个名字,我真不愿意和他们在一起。

小拇指说:他们长得那么长、那么粗,有什么用?我是小而灵,我的作用最大。

长者听了他们的对话,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你们都说自己最有用,那么我就请你们来比一 比,看看到底谁的作用大。于是这位长者拿出两只碗,其中一只里面放了一些小豆子,要求五只手指分别把这些小豆子拿到另一只碗里。

听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呢?

二、讲合作,取胜利 ——盲人走路(小游戏)

学生分组参加游戏,每组2人。具体游戏方法如下:

(1)两名学生中的一人扮演盲人,另一名学生扮演向导;

(2)用毛巾或三角巾蒙住“盲人”的眼睛,“向导”用手拉着“盲人”的手,一起站在教室后方;

(3)在“向导”的扶持下,“盲人”从教室后方走到黑板前,绕讲台一周,在各列桌椅中穿

行一次,然后再回到原地。

(4)几组同学可以走相同的路线,但为了避免相互碰撞,前后要相隔一段距离。

(5)整个过程中,“盲人”不能睁眼或伸手摸着桌椅、讲台,完全依赖于“向导”,其他学生也不能给予任何提示。

(6)“盲人”能安全回到原地者即为胜利。

三、活动分享

1、扮演盲人或向导在游戏过程中有何感受?

2、这个游戏说明了什么?

四、小结:合作能带给我们快乐,只有合作才能取得胜利。记住一句话:“学会与人合作吧,它将是你踏上成功之路的捷径。”

第六次活动----一路上有你

目标:1.团体成员分享参加团体的心得与感受。

2.团体成员之间相互祝福,结束团体。

时间:1课时

过程:

一、回首来时路

1.放松舒适的环境中, 走进‘时光隧道’,引导成员回顾团体的整个过程。

2.轮圈发言,补充句子

(1)我印象最深刻的团体活动是„„因为„„

(2)我觉得在这个团体中最大的收获是„„

(3)我感觉自己参加团体后发生了„„的变化。

(4)我觉得团体可以改进的地方是„„

二、祝福留言卡

给每位成员发一张心形的祝福卡,写下自己对其他成员的祝福、鼓励或建议。

三、最后大团圆(播放FLASH《感恩的心》)

所有成员站成一个大圈,面朝圆心,将两手分别搭在左右成员的肩膀上,然后随着《友谊地久天长》的背景音乐有节奏地左右摇摆,并一起轻声哼唱,使全体成员在温馨甜蜜的气氛中告别团体。

四、团体活动后的课题总结:写一篇文章----《生活中的和谐美》

推荐第8篇: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

一、活动主题

叩开心门,读懂你

二、团体规模

8-12人,4人一组

三、活动对象

每次一个班级)

四、团体活动时间、场地

2016年4月7日

14:00-15:30

五、活动整体目标

90后的学生独生子女较多,以自我为中心是这一群体的显著特点,人际交往成为他们踏入大学生活的首个必选课。学生干部是学生群体的核心骨干,是班级建设的中流砥柱。但是很多班级出现了班委不和,信任度过低,团队意识薄弱,相互不理解等问题,进而导致班级人心涣散、学生管理困难重重。在此背景下,大学生心理活动中心计划针对班级、学生会学生干部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借助团体心理游戏,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索,搭建学生干部之间的沟通平台,消除彼此间的心理隔阂,熔炼具有团队合作精神、业务能力强的学生干部队伍,更加高效地为学生、班级提供服务。具体目标如下:

1.促进成员自我探索能力的提升;

2.搭建沟通平台,消除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壁垒,增强信任感;

3.为参与成员心理“减压释负”,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学生干部队伍的凝聚力。

六、团体活动具体安排

活动一:十指连心 1.活动目的

1)体验与感悟信任与被信任的感觉,消除彼此心理防御; 2)提升成员自我探索能力;

3)培养成员的合作意识,学习组员之间的配搭; 4) 增强成员间的了解,促进彼此深度交流。

2.活动时间、场地

14:10-14:30 12人大组完成

团体心理辅导室 3.活动道具

眼罩每人一个、椅子每人一张、背景音乐 4.活动规则与程序

1)将椅子围成圆圈,成员围圈而坐,宣布游戏规则;

2)成员戴好眼罩,确保眼前是全黑的,所有成员起身站立,游戏开始; 3)与周围的人握手,寻找一双自己从心底愿意握住的手,期间如果自己或者对方犹豫可以放弃,继续寻找,直到双方都满意为止。期间必须保持安静不可发出任何声音,不可有除了握手意外的任何肢体交流;

4)找到合适的搭档之后,两人在助手的指引下找到合适的椅子坐下,期间不可摘下眼罩,直到所有的人找到搭档并落座。

5)游戏分享。自由分享活动中的感受,讲述原则搭档的理由,主持人做总结。

活动二:开心对对碰

1.活动目的

1)引导组员更加正确、全面地认识自我;

2)增强彼此之间的了解,提升组员人际沟通的能力; 3)让组员思考自我与他人的关系。

2.活动时间、场地

14:35-14:50 团体实训室

3.活动道具

白纸(A4纸的1/4)每人一张、签字笔若干、学员证每人一个、背景音乐

4.活动规则与程序

1)每人按照主持人的要求给自己取一昵称,把自己想象成一盘菜、一株植物、一种动物,通过文字或者画画 ,表示在白纸上,将画好的白纸插入学员证的一侧,要求画面朝外;

2)每人抽取一张扑克牌,按照主持人提出的要求,找到搭档。然后把自己卡片讲述给对方,寻找到双方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3)游戏分享。自由分享活动感受,引导组员思考自我与他们怎样建立关系。 活动三:红色轰炸

1.活动目的

1)引导组员善于发现被人的优点,学会赞美人; 2)体验和感悟赞美与被赞美的感觉,提升自我认同感; 3) 4) 学会彼此欣赏,提升团队的凝聚力; 培养组员正确对待他人的看法和评价。

2.活动时间、场地

14:50-15:10 5-6人一组

团体心理辅导室

3.活动道具

背景音乐、椅子、学员证每人一个、白纸(A4纸的1/4)每人一张、夹子每人一个

4.活动规则与程序

1)所有成员围圈而坐,接受赞美的同学坐在圆圈中心; 2)按照座次每人讲出中心位置同学的两个优点; 3)每个同学轮流坐在中心位置接受他人的赞美; 4)游戏分享。自由分享赞美他人以及被赞美时的感受。 活动四:信任之旅

1.活动目的

1)引导组员体会,日常生活中身体上的残障所带来的不同和困难,感受互相帮助和关爱;

2)培养组员的沟通能力,提高沟通技巧; 3)体验信任对于完成任务的作用; 4)培养组员的社会责任感。 2.活动时间、场地

2016年4月7日

团体心理辅导室 3.活动道具

眼罩;用于捆绑双手和腿的绳子;装有饮用水的杯子;笔和A4纸若干。 4.活动规则与程序

1)小组成员现在要共同穿越一段充满荆棘的路途(工作人员事先设计好的设有障碍的路径),在这个过程中小组成员要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2)在任务中,每个组员都是丧失语言能力的哑巴,要求组员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能说话,不能语言交流。可以有非语言的交流,比如眼神、手势等;

3)每个小组由四个同学组成,这四个同学分别扮成三种残疾人的角色:盲人、上肢残疾者、下肢残疾者,并且这三种角色同时都是哑巴; 4)每个小组中扮演成盲人的组员戴上眼罩,确实保证眼前是全黑的;扮上肢残疾者的同学将双手用绳子捆上,小臂与手都不动;扮下肢残疾者的同学将连个人的腿绑在一起,变成两人三足;

5)每个小组中的组员依次排好队。队伍的顺序依次是:盲人、上肢残疾者、下肢残疾者;

6)在穿越障碍的过程中,还要同时完成两项任务:第一,沿途会事先放置一些水,全组人员在过程中要保证每人喝到一次水(导师组提前准备好水杯,每人一个,一瓶饮用水);第二,每个组员要在一张白纸上签上自己的名字,自己完成,不能由人代写(导师组提前准备好白纸和彩笔)。

7)完成任务后,所有组员回到原地,鼓励每一个人谈谈自己的感受,大家共同分享在游戏过程中所感、所想、所思。我们采用了什么办法沟通?我们是如何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我们是如何开始信任的? 活动五:我的“角落”

1.活动目的

1)启发组员思考自我对理想和目标的探索; 2)引发组员思考自我的价值选择; 3)激发组员思考过程和结果的关系。 2.活动时间和场地

15分钟左右

团体心理辅导室 3.活动道具 无

4.活动规则与程序

1)所有组员在室内随意走动,注意观察室内的一切陈设和现象; 2)一定时间后,主持人喊“停”,组员停下来,手来手围成一个圆,每个组员都记住自己左右两边的人,并环顾室内环境,在自己心目中选取一个中意的“角落”。

3)这个角落可以是室内的一个地方、一件物品或者一个其他有形的东西等,形似不限,只要在室内,自己觉得中意。选定好以后默记在自己心中,不要告诉别人,不要与人交流,游戏始终不能讲话。

4)导师询问大家,保证在场的每个组员都有了确定的“角落”,要求每个组员尽量用自己的身体的任何部位去够到自己选定的“角落”,条件是不能与两边的人松手,即全体组员仍然要保持刚才的牵手状态,主持人喊“开始”。

5)够到自己的“角落”的组员,务必要占领自己的“角落”,不能轻易移动; 6)没有够到自己“角落”的组员,要继续想办法尽量够到自己的角落,但是仍然不能松手,不能讲话。

7)游戏分享。

七、活动总结

推荐第9篇: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

心理健康教育系列广安友谊中学实验学校周敏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

活动名称:你和我、齐心协力——合作与竞争 活动设计理念:

现代家庭中的儿童少年多为独生子女,个个都是父母眼中的“宝”。家里的“小皇帝”,所以都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很普遍,在人际交往上也就稍显被动。加之青春期的到来,小群体的现象比较突出,排斥一切不属于团体的同学,嫉妒团体同学与其他同学交往等等,未来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激烈竞争的世界,也是一个需分工合作,携手并进的世界。一个人要想在一个时代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有合作和竞争的精神。教会学生合作,是人际交往发展中重要课题。所以在新建立的班级中对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显得尤为必要。社会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如果要在一个彼此陌生疏远的人群中快速地建立起一个团体,最好的方法就是给这个团体一个共同的任务。让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发地分工、合作。最后我们会惊喜地发现,当他们完成了任务时,团体就会建立起来。他们会在合作的过程中忽略了性别、年龄、力量等因素,全组一条心,大家创造性的发挥了全组智慧,共同克服了困难,解决了共同面临的问题,除此之外还让同学们学会了解同伴、欣赏同伴、增强团体荣誉感。 活动目标:

1、让同学们进一步融入这个团体,展现自我,增强自信。

2、学会调节自我,释放学习压力。

3、学会倾听,学会表达,活跃气氛。

4、使团体学生彼此信任、彼此欣赏、相互协助、融洽相处。

5、强化合作意识,以团体的协作的方式完成活动任务,感受团结的力量,体验团体合作成功的快乐。

活动重点:

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了解友好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体验团结合作带来的快乐情感,增强合作意识。 活动难点:

让学生体验什么是合作,如何进行团结合作,培养合作能力。 活动时间:60分钟

活动形式:引导、游戏、讨论、互动、合作、竞争 活动对象:初中生

活动准备:活动方案、课件、小蜜蜂、音乐、扑克牌、活动室布置 活动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好,今天我们在这里将和大家共同开展一次充满活力,充满趣味的活动,活动主题是“你和我、齐心协力”。在活动中,需要大家按照我的指示,积极配合,你们能做到吗?

2、我们在活动正式开始之前, 先请同学们用5秒钟之内,男女相间,手拉手,以我为中心围成一个大圆圈,(学生演练,老师倒计时5-4-3-2-1),我们把围成的大圆圈叫做“爱心圆”。

3、同学们在原地坐下听老师介绍团体心理辅导的规则,希望同学们严格执行。

誓约

(1)注意安全(我们保证在活动中注意安全!) (2)注意集中(我保证将注意力集中在活动中!) (3)注意倾听(我保证表现最高品质注意倾听!) (4)暂停评价(我保证对别人的观点暂停评价!) (5)坦诚开放(我保证对所有的同学坦诚开放!) (6)积极配合(我保证表现在活动中积极配合!)

起立宣誓、郑重承诺与签字认可。签署姓名:———

温馨提示:如果你选择了当旁观者,你就选择了做收获最少的人!老师提醒同学们一旦签署誓约则要严格遵守游戏规则。

二、热身活动

相见欢——找伙伴(10分钟)(音乐:相信自己)

1、每位同学都会拿到半张扑克牌(一张牌分二)。同学们在放音乐开始去找到拿同样扑克牌的同学做伙伴。然后两人就面对面的站好成两组 ,等音乐结束以后我们来评谁最快找到自己的伙伴,谁是最后一个找到自己的伙伴(分享原因)。

2、相见后面带微笑,配合老师的口令

1、

2、

3、

4、5分别做动作。(1)同学们伸出右手相互握手,并说“你好,我的名字叫——!”

(2)同学们伸出双手相互握手, 并说“很高兴认识你,你的气色很好!” (3)同学们相互拥抱,并说“我们是好朋友,加油!” (4)同学相互伸出大拇指举起,并说“我们是最棒的!”

(5)同学们双手相互亲拍双肩两下,并说“让我们共创美好的明天!”

3、找到伙伴成为好朋友进行相互了解,倾诉烦恼,分享快乐。

三、齐心协力(30分钟)

游戏一:人椅——众志成城 (音乐:战胜自己)

1、全体学同学分两组围成两个圈。每位同学将双手放在前面一位同学的双肩上。听从老师的指令,缓缓地坐在身后同学的大腿上。坐下后,老师再给予指令,让学生们叫出相应的口号:“例如“齐心协力、勇往直前。”看看哪个小组可以坚持最长时间不松垮。

2、同学讨论

(1)在游戏过程中,自己的精神状态是否发生变化?身体和声音是否也相

继出现变化?是否及时加以调整? (2)是否有依赖思想,认为自己的松懈对团队影响不大?最后出现什么情况? (3)要在竞争中取胜,有什么是相当重要

游戏二: 心有千千结——解开心结 (音乐:改变自己)

1、同学们分成12人左右一小组,每组同学牵成一个圈,记住自己左边和右边的同学。同学们放开手,随便走动和不相邻的所有同学握手,老师随时叫停,所有同学站停不动。在牵回你的左边和右边的同学的手编制成一个网,从而形成许多结或扣。听口令小组竞争开始解结直到恢复成一个原圈。期间你们的手不能够放开,但是可以钻、跨、绕、等方式解结。

2、分享

(1)第一组同学是如何解开的、在这个活动中谁贡献了智慧? (2)要解开结,靠的是什么?在这个活动中大家感悟到了什么?

(3)在解结的过程中,同学们不抛弃,不放弃,小组成员是一起想

办法,尝试各种方法,还是有一个突出的领导者? 游戏三:坐地起身——站起来 (音乐:站起来)

1、同学们分成4人(8人、12人)一组,背靠着背,手挽着手坐着。老师叫游戏开始,同学们使出浑身解数一起努力站起来,(不能把手分开,更不能借助手的帮忙站起来)。小组比赛看哪组先成功,一次,

再次站起来。

2、感受:

①第一组同学描述一下是用怎样的方法站起来的?成功完成这次任务后有什么样的感受?

②同学讨论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四、结束活动

我们来跳舞吧!(5分钟)(音乐:兔子舞)

最后由老师带动全班同学一起跳兔子舞,然后让同学们自由发挥跳舞!感受团体的气氛,巩固团体辅导的效果。

五、学生总结(5分钟)

1、同学们分组讨论,同学们谈在活动中的体验和感悟。

2、同学们课后写活动感想。

六、辅导老师总结(5分钟)

活动作用机制

分享——“和别人一样”的体验

感受——“和别人不一样” 改变——旧的思维方式

学会——生活的技能

随着游戏难度的增加,大家的努力也越来越多。在活动过程中大家忽略了性别、年龄、力量等因素,全组一条心,大家创造性的发挥了全组智慧,共同克服了困难,解决了共同面临的问题,也让大家充分体会了团结合作的力量。活动告诉我们,我们是一个团队,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能够使大家在以后的活动中更好的相互配合、相互支持。

七、结束语(音乐:团结就是力量)

只要我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齐心协力,共同努力,加强合作,就能不断创造奇迹。 最后,让我们以《团结就是力量》这一首歌曲结束这堂课的学习吧!

祝同学们,了解自己,收获友谊,美妙回忆,今天很高兴和大家度过这愉快的活动课。谢谢!

八、建议与说明

1、团辅对象男女比例应协调,活动时男女生可穿插排列。

2、可设1名辅助人员,帮助主持者协调现场气氛。面带微笑,机智处理好突发事件。

3、主持者应主动引导团辅对象进行体验分享,出现冷场时可直接把活动的意义、体现的心理学原理告诉给团辅对象。

4、在团辅过程中主持者应灵活应变,可适当改变活动环节。但不要偏离主题。

5、做好反馈调查、对活动进行总结归纳。

广安友谊中学实验学校:周敏

二0一二年四月十八日

推荐第10篇: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

携手共进,心心灵相约

——心协理事会团体凝聚力辅导方案(室内)

一、指导老师、领导者和其他成员介绍:

【指导老师】:

高美才,南昌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具有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实践能力,曾多次主持领导团体心理辅导。

【领导者】:

海柳娟,南昌大学教育学院应用心理061班学生,心协会长顾问

【协助人员】:

刘伟芳,应用心理072班学生,心协心研部副部长。

二、团体性质:

结构式的,异质的,训练成长,自我体验的封闭式辅导。

三、团体对象:

心协理事会成员。

四、团体规模:13人,男女比例为7:6。

五、地点:心协办公室

六、活动时间:共一次,1.5—2小时,时间10月18日晚7:00—9:00。

七、活动费用:

各种手工制作材料和印刷费用以及团辅相关道具,奖品等。

八、理论依据:

1、团体凝聚力是以团体共同活动为中介,在团体活动中,成员经过互动,彼此诉说自己心中的感受和想法,从而增进成员之间的感情和思想交流,这时,彼此发生认同,互相满足心理需要,产生亲密感和相互依赖感,加大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和团体多成员之间的吸引,在这样的团体中,成员心情愉快,精神振奋,行为,认知,情感一致,凝聚力就高。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出发,归属的需要,一个人成为一个团体的一员时就希望自己能找到归属感,希望自己在团体中能发挥自己的作用,实现自我效能感,充分实现自己的价值。

3、自我价值的实现,个体希望与团队中其他成员有人际互动,并希望投入该团队的活动中,并从团队中获得自己的价值实现,有自我满足感。

九、辅导目的: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所有成员都参与,并全身心投入到活动之中,充分进行体验,感受,发挥自我能动性,与成员一起分享,一起成长,在团体中实现自我成长和体会团体凝聚力的重要性,并把团辅的收获运用到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之中,真正实现自我价值,并与团队其他成员更好的合作,增强团体凝聚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团队意识,发挥主人公的角色为团体目标一起进步。

十、活动内容:

(一)、开场白:

领导者做自我介绍,并介绍协助者,把团体成员按男女比例分开,让大家更好的融入进集体中,希望通过这次活动,为大家营造一个平等,互相尊重,信任的小组氛围,促进团体成员的自我发展,增进组员的团体归属感和对团体的信任,以提高小组内部工作积极性,增强团体凝聚力。

时间:5分钟

(二)、热身活动:

1、小游戏:先伸出两只手的食指,领导者叫开始,

一、

二、三一起派三下,然后再伸出中指和食指一起跟着口令派三下,依此类推,最后变成一个手掌一起排三下,随着手指的增多,你会发现声音越来越大,力量越来越强。虽然游戏简单,在但这个过程中,你会不经意间发现“团结就是力量”,在一个团体中,也许一个人的力量是很微弱的,但当两个人,三个人,甚至全体成员齐心协力为共同目标一起努力,一起付出的话,你会发现不一样的收获。 目的:通过这个简单的游戏引导大家初步形成团体意识,充分体验这种氛围,积极融入到团体中,与团体成员一起成长。

领导者引导大家带着这种氛围充分体验今天的活动,并要求在每一个环节都要认真体会,积极发言。自己有什么体会,收获或者什么看法,观点都可以说,这不但是我们一起成长的过程,更是我们发现不足,改进不足的过程。我们的目标就是敞开心扉,共同进步。

让团体成员签协议:(准备承诺书),要求每个人都要签上自己的名字,并遵守承诺,做不到的要接受一定的惩罚。这部分工作由协助者完成,发纸和笔让成员签写承诺书,写好后贴在心协办公室。

10分钟。

三、无家可归

活动前奏:所有成员围成一圈,并转身成为一个人在另一个人背后,相隔一定的距离,领导者说开始时,每个人给前面一个人做按摩,捶背,一分钟之后换方向,进行同样的动作。 目的:所有成员都放松,准备好进入接下来的环节中。

正式活动:所有人任意走动,当领导者报数的时候就要按要求的人数组织在一起,进行三到五次,要求每一次都有人落单最好,但也要注意有些人因挫败而丧失信心。

要求:这个活动中看似很简单,但蕴涵的道理深刻,要求领导者要作好引导工作,指导成员不是为了玩游戏而玩游戏,要认真体会游戏过程。

创新:当看到成员都在集中注意力等待数字时,可叫一,很多人会反映不过来,当发现时大吃一惊,这时请大家分享一个人是什么感受???

讨论:

1、在这个游戏中,你有没有积极参与,是否处于主动地位,当听到数字时你是主动去找他

人组队,还是等着别人来找你?

2、你为什么被抛弃了,是什么感受?当第一次被抛弃之后,第二次你想到了什么策略了

吗?

3、作为组织的一员,你是否意识到家的重要性?这个游戏给你什么样的启发?

时间:20分钟。

“家”对我们如此重要,我们不但需要家,我们更需要一个充满温暖、包容、温馨的家。

四、画图接力赛:

这是一个有难度的活动,一般在一个组织中都是领导者分配任务,下面的人去完成就行,但今天我们要求每个人都参与到活动中,自己做主的同时还要求与其他人配合,完成共同的目标。

过程:指导者介绍活动规则,根据所规定的题材(如走进考场,我们的学校,未来的学习,成功的日子等),各组成员在限制的时间内,通过充分的讨论,发挥各自的想象力,轮流接力将图画完成,要求是成员每人都必须动手,图画必须是团体合作的结果.成员如果各执己见,不能充分讨论协商,会由于意见不集中而耽误了时间,无法顺利完成任务,如果成员协商充分,意见集中,作品不仅有创意,有特色,而且所花时间少.成员通过此练习,可以学习团体内如何沟通,促进合

作。

要求:成员之间可以提供意见,但不可以代画,每人都要画,最后小组进行解说,领导者进行评选,颁发奖品。这个活动有奖品哦,大家一定要加油。

目的:培养成员的合作态度,训练思考,讨论和创造的能力,学习合作的行为,培养团体合作精神。

这个活动会因意见不和而发生争执,这就要求大家学会包容他人,作为一个团队就要以团队的利益为重,以共同的目标为首,抛出个人思想,齐心协力,一起努力达到目标。 讨论:

1、你们是如何确定来这样画这幅画的?

2、在这个过程中,你们小组是如何完成的?有没有出现一个人中心的现象?

3、在这个活动中,你发挥了什么作用?若没有你,他们能达到目标吗?

4、当意见分歧很大时,你们是怎么解决的?你是否意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在这个过程中,领导者还要注意观察小组动态,组员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

材料:一组六人,一组七人,一起完成画。两张大材料纸,13只彩笔。

时间:约45分钟(画30分钟,说15分钟)

团队合作不是要求你听从安排,而是要你积极主动的加入到团体中,充分发挥自己的重要作用,为团队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五、心灵寄语:

这是今天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了,相信大家对家的重要性和团队角色的重要性都有了一些思考认识,下面就把我们对这个家的期望写下来,作为我们一起奋斗的目标,我们互相督促,一起成长。

要求:在心型卡片上写下你对心协的期望,每位成员写下对团队的祝福,希望自己的团队是什么样的,以及在团队这么长时间的感受,贴在海报纸上。要求写出自己最内心深出的想法,我们会把它贴在办公室墙上,作为勉励。并要写上自己的名字,在互相监督的同时也要自我反思,带着我们的期望一起成长,一起奋斗,为了心协的明天,为了我们心中的信念,有了梦想我们一定能飞翔。

播放歌曲《相亲相爱一家人》

材料:15张心型卡片,彩色。

时间:10分钟

六:填写反馈表:

协助者发表格,现场填写。要求真实填写,我们要发现不足,才能一起成长。

时间:10分钟

歌曲:《明天会更美好》

第11篇:心理辅导方案

精品文档

用心相聚

------第一次活动

活动目标:1.促进成员彼此之间的认识和了解; 2.澄清团体目标,帮助团体成员了解团体的性质。 活动过程: 1.幸福拍手歌 (1)时间约10分

(2)准备:音乐《幸福拍手歌》

(3)操作:全体成员围成一圈,伴随音乐,在领导者的带领下共同演唱《幸福拍手歌》,大声歌唱,并且要配合歌词,做出相应的肢体动作。 2.大风吹

(1)时间约20分钟 (2)操作:

1)先安排N—1个位置(N代表团体成员数)

2)由成员在中央做主角说:“大风吹”,众人各占一位置并回答:“吹什么?”成员甲再说:“吹戴眼镜的人”,凡是有此特征的成员必须交换位置,成员甲也可抢位置。届时未抢到的位置者换至中央为主角。依此类推,吹什么特征可变换。

小风吹:与大风吹的操作相同,只是没有此特征的成员必须交换位置。 3.滚雪球

(1)时间约为30分钟 (2)准备:纸、笔 (3)操作:

①由第一个人用一句话介绍自己开始,每句话包含五个信息,其中包括自己的姓名以及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

②按顺时针从第二个成员开始。每个成员在讲自己之前必须复述上一个人所讲的内容(如:我是坐在活泼的喜欢读书的爱笑的法学院的××旁边的……的××)。再介绍自己。 做最好的自己

精品文档

③在介绍的过程中,每位成员都要集中注意力听,努力记住该成员的名字,而且每位成员都有责任帮助对方完整表达。 分享: 4.组员心声

(1)时间约为10分钟 (2)准备:组员心声表、笔

(3)操作:发放《组员心声表》,让每个团体成员填写,以澄清成员对团体的认识、参加团体的初衷和自己对团体的期望,也可以让成员直接说出来。接着组织者澄清团体的功能、目的和内容。 5.团体命名和团体契约 (1)时间约为20分钟

(2)准备:《团体契约提案》、纸、笔

(3)操作:大家各抒己见、发表观点,并记录对团体名称的提案,征求意见,分析讨论并通过小组的命名。之后发放《团体契约提案》,请各小组成员发表自己的观点,整理成自己团队的制度。将最后确定的制度写在一张大白纸上,每个成员签名,形成《团体契约书》。以后每次活动开始之前,都必须由某成员来宣读团体契约书。 晾晒心情

------第二次活动

活动目标:1.促进成员熟悉,建立良好的团体心理辅导关系。

2.帮助成员梳理自己的情绪,了解自己的主导情绪特点,并正确理解情绪对个体社会生活和身心健康所具有的意义。活动过程: 1.抛物换名

(1)时间约为15分钟 (2)准备:能抛的物件如小熊

(3)操作:先由一个成员抛起可爱的小熊给另外一个人,并同时叫出对方的姓名,叫错者给予特殊奖励,想办法让对方满意并让大家开心。 做最好的自己

精品文档

2.我想有个家 (1)时间约为15分钟

(2)准备:音乐《我想有个家》

(3)操作:闭眼听音乐《我想有个家》,然后让全体成员围圈手拉手,充分体会大家在一起的感觉。然后领导说:“变,4个人一组(根据情况灵活变动数目)”,成员必须按照要求重新组成四人组,形成新的“家”,此刻,请那些没有找到家的人谈谈游离在团体外的感受,大多会谈到“孤独、被抛弃”等,也可以请团体内的成员分享和大家在一起的感觉,领导者可以多次变换人数,让成员有机会去改变自己的行为,积极融入团体,让成员体验有家的感觉,体验团体的支持,从而更加愿意与团体在一起。 3.梳理情绪

(1)时间约为60分钟

(2)准备:情绪梳理卡片、情绪小故事 (3)操作:

①冥想放松:伴随舒缓的音乐,选择舒适的姿势,成员放松肌肉,回想近一时期生活中发生的事件,并注意自己情绪上的变化。

②纸笔练习:发给成员每人一张卡片,要求成员完成下列句子。

1.最近让我感觉高兴的事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时我的心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在想起这些事,我的心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最近让我感觉不高兴的事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时我的心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在想起这些事,我的心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每当心情好的时候,我会觉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每当心情糟的时候,我会觉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的心情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交流、分享:引导成员间进行交流、讨论,帮助成员了解自己的主导情绪,感受到不同情绪体验对生活、行为、健康的影响,使其认识到积极情绪的重要。

④领导者呈现生活中与情绪有关的小故事,启发成员思考。

⑤成员讨论:引导成员认识到自己才是情绪的主人,应该主动构建快乐心情。 ⑥领导者小结。

做最好的自己

精品文档

走近情绪

-----第三次活动

活动目标:1.进一步增进成员之间的了解。

2.认识自己的情绪,能辨认各种情绪并了解它发生的原因。 活动内容: 1.青蛙跳水

(1)时间约为15分钟

(2)操作:每人说一个字,顺时针依次说:“一只青蛙跳下水,咚!两只青蛙跳下水,咚咚……”出错者学做青蛙跳水状。 2.心情涂鸦

(1)时间约为25分钟 (2)准备:彩笔、白纸

(3)操作:发给每位成员纸与彩色笔,请成员画出现在的心情或是刚刚进行活动后的心情,并两人配对互猜画的是什么心情,接着在团体中采用配对方式呈现画作,并让配对成员说明对方图画是什么心情,在团体中分享一下。 3.我演你猜 (1)时间约为50分钟

(2)准备:情绪形容词卡片、情绪情景 (3)操作:

①让每一个成员随机抽取一张情绪形容词卡片,并且表现出来,由其他组员猜这种情绪是什么,扮演者不能说话,由领导者判断是否正确。

②,让成员用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表演事先准备的情绪情景,大家逐个观看并进行评论: a.有人弄坏了你的自行车;

b.有个同学告诉你,放学后他要找几个人一起来揍你一顿;

做最好的自己

精品文档

c.当你正在看你喜欢的电视节目时,有人把它调到了别的节目; d.你把妈妈省吃俭用给你买书的100元钱弄丢了; e.你在公共汽车上被人踩了一脚; f.同学们喊你的绰号;

g.在某次竞赛或考试中你获得了第一。 ③讨论:情绪有好坏之分吗?为什么? 表白情绪

-----第四活动

活动目标:1.进一步认识情绪以及产生的原因; 2.学会表达自己的情绪。 活动内容: 1.见面说你好 (1)时间约10分钟

(2)操作:让所有的成员互相自由握手,问你好,保证所有成员之间都握手问好之后,回到原位。领导者询问成员的感受,并让成员说出印象最深的人(从情绪方面)。 2.颜色纸片 (1)时间约20分钟

(2)准备:组长预先准备不同颜色的纸,剪成不同的形状,如大小不同的圆形,方形,三角形,菱形,条形等

(3)操作:组长将各纸片向组员展示后,请组员闭目安静,尝试感受和界定一下内心的情绪。两三分钟后,再请她们张开眼睛,在纸堆中自选其中自己认为最能代表个人当时情绪的一张,选好后,请各人自由解释个人为何会作出该选择,并尝试形容此时此地的感受。 3.情绪自我探究 (1)时间为60分钟

做最好的自己

精品文档

(2)准备:卡片、笔 (3)操作:

①卡片列出了四种基本情绪:喜、怒、哀、惧,请在每种基本情绪后写出表现这种情绪的词语,写得越多越好。

②在白纸上写下令自己最高兴的三件事;令自己最沮丧的三件事;自己最向往的三件事。 ③成员分享这些事情,并且尽量让成员能够充分地表达自己经历这些事情时的情绪。 ④领导者结束语。

情由景生

——第五次活动

活动目标:1.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 2.学会释放压力的方式。

活动内容: 1.天龙八步

(1)时间约为20分钟

(2)操作:大家围成一圈,胳膊搭在相邻两人肩上并伸直,大家一步步迈向圆心。到一定程度后,尝试单独往前走,再尝试大家一起往前走。

(分享:你的感受是什么?越往前,圈越小,人越不舒服;距离越近,压力越大;调节压力的方式各人不同:尝试、放弃、带动、一直受别人牵制、强行拉动、静观其变;距离产生美,距离会使我们有空间调整压力。让我们看看自己的压力在哪儿?来自于哪儿?程度怎样?对我们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压力源探索

(1)时间约为30分钟 (2)准备:压力源探索表、笔

(3)操作:发放并填写自己的压力源探索表,然后成员互相讨论,并且分析各自的压力源。

做最好的自己

精品文档

3.抛开烦恼

(1)时间约为30分钟 (2)准备:白纸,纸篓、笔

(3)操作:在纸上写下自己不开心的事,不署名,搓成纸团放入筐里。然后每人再拣回一个纸团,在团体中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4.拍背

(1)时间约为10分钟

(2)操作:大家站成一圈,向后转,后面的给前面的拍背,让对方舒服为止,再互换做一遍。 怒也可遏

------第六次活动

活动目标:1.帮助成员了解愤怒对人行为、身心的影响。

2.帮助成员学会宣泄、表达愤怒的方法,掌握控制愤怒的有效策略。 活动内容: 1.情景表演

(1)时间约为10分钟

(2)操作:由两位同学分角色扮演进教学楼时不小心相撞,但互不相让,话不投机,发生争吵,导致双方情绪越来越激动,越来越愤怒,乃至于发生肢体冲突的情景。 2.我也有愤怒

(1)时间约为60分钟

(2)操作:请学生回忆最近发生的最令自己愤怒的事件,试着把自己的情绪引发出来,按要求用笔写在纸上。(要求:描写自己当时愤怒的表情和动作;

描述自己愤怒时的生理感觉,如心跳加速、呼吸急促、脸热,眼睛圆睁,头皮发紧,流泪等;表达自己愤怒时的内心感受,如“我被愚弄了!”“他(她)太过分!”“这简直是厚颜无耻的做法!”等;写下自己愤怒时的行为反应,如骂人、摔东西、打人、痛哭、咬紧牙关、硬忍、强迫冷静等;写下自己作出愤怒反应后自己和对方的感受) 最后分享讨论。

做最好的自己

精品文档

3.制怒法宝

(1)时间约为20分钟

(2)操作:成员逐一发言,提出自己控制愤怒等不良情绪的策略,领导者带领成员对各种方法的可行性进行鉴别,归纳、整理控制情绪的有效策略。 4.结束

引导成员分享本次团体活动的收获和体会。领导者总结,向成员提出控制和管理愤怒的意见和建议。

快乐其实很简单

-------第七次活动

活动目标:1.进一步帮助成员掌握调节情绪的方法和技巧,构建愉悦心情。

2.帮助成员懂得自己才是情绪的主人,转换视角、善于发现,一定会发现生活中的快乐元素。 活动内容: 1.镜中人

(1)时间约为20分钟

(2)操作:成员两人一组,一人扮演照镜子的人,要做出各种快乐的表情。一人扮演镜中成像,要模仿对方的样子,一轮表演完成后,双方互换角色。 2.快乐清单

(1)时间约为40分钟

(2)操作:每个成员都要说出几件使自己感觉快乐的事情,越多越好。成员互相分享快乐。 3.快乐密码

(1)时间约为30分钟

(2)操作:成员分别向大家介绍自己保持快乐心情的方法,成员讨论,鉴别各种方法的可行性,领导者总结成员的讨论结果,向大家推荐保持快乐的策略和技巧。 4.结束

引导成员分享本次团体活动的收获和体会,领导者对成员表达祝愿,希望其每天都有好心情。做最好的自己

精品文档

健康文档 放心下载 放心阅读

做最好的自己

第12篇:心理辅导活动

心理辅导讲座

第一讲 团体内部沟通

时间:

地点:

小会议室 参加人员:班级班干部

任何一个团体内部都少不了成员之间的沟通,沟通是保证团体与组织功能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沟通也是团体活动中的重要课题,从某个委员会无休止的讨论,到大学生的“夜谈会”,沟通使得我们了解了别人,也让别人了解了我们。 1.团体沟通的特性

有两个特性在团体沟通中很有意思:成员发言的不平等性和领导在沟通中的主导作用。 (1)成员发言的不平等性

所有的团体在沟通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有些人说的话多,有些人说的话少。心理学家发现,在团体沟通过程中,不论谈论什么样的话题,也不论团体成员之间互相熟悉与不熟悉,在团体讨论的时候,总会出现一两个人主导讨论的场面。Stephan等人(1952)对这种现象的规律性加以描述,并用对数函数表达了这一规律,如图7-3:

图7-3:不同规模团体内成员说话多少的对数函

三个人数为

4、

6、8人的团体在沟通时的规律是:每个团体中总有一个人发言最多,第二个人的发言次数就少得多,依次按照对数规律递减。在8个人的团体中,前两位成员说的话起来占所有发言的60%,第三个人占14%,其他五个人占26%。当然,随着团体规模的不同,每个人说的话也有变化,但总体仍然遵循这一规律。 (2)领导的主导作用

团体沟通的另一个特点就是领导在沟通中的突出作用,心理学家发现,团体成员的发言情况与其是否是领导有着紧密的联系:领导在团体中说的话最多,即使是在一个临时组成的团体中,如果一个人被指派为领导者,他(她)也会变成团体中最活跃的人之一。在还未指派领导的团体中,沟通也能影响谁将能成为领导者。为此,贝沃尔斯(Bavels)做了一项研究,在研究中他们邀请了一所大学工业工程系的学生参加实验。这些学生尽管在一个系,但他们彼此并不熟悉。整个实验包括三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研究者将他们分为四人一组,给一个题目让他们讨论10分钟,并且告诉他们会有他人在单向玻璃后面观察他们的讨论。观察人员纪录每个人发言的次数与时间。之后,请观察人员填写问卷,评定每个被试的领导能力。在实验当中,每一个被试的面前还有一个提供反馈用的红绿灯盒子。

第二阶段的实验程序与第一个阶段一样,不同的是在第二个阶段开始前,试验者告诉其中一些被试,将会根据他们的表现提供反馈,如果红灯亮了表示自己的谈话妨碍了讨论的进行;如果绿灯亮了则表示他们的谈话有助于团体讨论。第二个阶段的被试是从在第一个阶段中被评定为最没有领导特征的被试中选择出来的。第三个阶段的任务是研究通过第二个阶段所树立起的信心会不会持久。结果如表7-2所示:正如我们所预期的,在第二个阶段,受到强化的被试的发言数量增加,并且这种效果可以持续到取消强化的第三个阶段。同时,这些最初被评价为不具领导特质的人,在随后的实验中被观察者评价为具有领导特质。由此看来,简单的口语行为常常成为一个人是否可以成为领导者的重要因素。在一个组织或团体中,个体越主动参与,就越可能成为领导者。必须注意的是,这里我们只是以“讨论团体”为研究

表7-2:对口语行为的强化及领导者评定

讨论阶段

口语表现a

评定为领导者b

第一阶段(无灯光强化)

15.7

1.77

第二阶段(有灯光强化)

37.0

3.30

第三阶段(无灯光强化)

26.9

2.70 a.数字表示发言占团体总量的百分比

b.数字表示4点量表的评价结果(1最低,4最高)

对象,在其它团体中这一结果未必适用。实际上,在不同的团体中,其它的行为特质可能更重要,比如在一个足球队中,球技就要比口语行为重要。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认为口语行为很重要,许多研究证明发言次数的多少是一个人能否成为领导的必要条件。 2.团体沟通

(1)沟通的网络型态

在一个团体与组织内部,人们的沟通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如果要对这一过程画一个图的话,相信一定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为了研究的方便,心理学家常常对这一过程进行简化,并用特定的模式来表示。比如在研究中,我们可以成立一个由5个人组成的团体,

通常采取的方式是把被试安排在不同的房间,只允许他们通过对讲机或者写字条沟通,实验者可以控制那些人互相交谈,从而可以产生四种沟通网络。

圆型:在这种形式的沟通中,所有成员的沟通机会均等,每个人只能与相邻的人交流,不能与其他人沟通。

链型:处在两端的两个人只能与相邻的一个人沟通,其他三个人可以同时与两个人沟通但最中间的那个人似乎最重要。

Y型:由链型发展而来,端点的三个成员只能和另一名成员沟通,夹在中间的两个人一名可与两个人交流,另一名可与三个人交流。

轮型:有一名成员可以与所有成员交谈,其余四人只能与处在中央的这名成员交流。 (2)沟通对团体士气与效率的影响

瑞杰威(Ridgeway 1983)和Shaw(1981)等人发现沟通是否顺畅对团体活动效率有很大的影响。早在50年代,Leavitt(1951)就发现,团体成员之间越能自由交流信息,他们的满意感也将越高,能与所有其他成员交谈的人的满意感最高。在团体中,领导往往处在信息的中心,所以有更多的机会与他人交往,所以领导的满意感要高于一般成员。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满意感有时会使领导产生一种错觉,即认为他人都尊重自己,从而飘飘然起来,实际上他的这种感觉来自于他的职位。沟通也影响团体问题解决的效率,在解决简单问题时,集中度高的沟通较有利,因为领导者可以很快地收集到所有的信息;而在处理复杂问题时,较为分散的沟通较有利,因为其成员可以自由交流信息。

3.沟通与冲突解决

尽管一个组织或团体常常拥有共同的目标,但是在任何一个团体中还是存在着这样那样冲突,正如结构主义者劳勒(Edward Lawler)所指出的,在一些稳固的关系中存在着争权夺利的斗争,而这种斗争必然导致持续的竞争与冲突。比如组织的等级结构常常使得员工为了晋升而去竞争,这样的竞争在中国社会更为普遍。 (1)人际冲突及人们对待冲突的方式

在心理学中,人际冲突是指两个或多个社会成员之间由于反应或期望的互不相容性而产生的紧张状态。人际冲突有两种形式:零总和和非零总和冲突。其中零总和冲突是指在冲突中一方的收益是对方的损失,这种冲突完全是竞争性的;而非零总和冲突则是指一方的收益不等于对方损失的冲突,我们在全面讲过的“囚犯两难”情境就属于这种冲突。

John Hunt从角色知觉的角度分析了生活中的人际冲突,他指出调整沟通方式以及改变知觉方法是解决这些冲突的关键因素。组织心理学家托马斯(K.W.Thomas)则从个体的角度进一步分析人们解决冲突的方式,他从人们关注自己与关注他人两个维度对一个人进行分析,总结出了人们对待冲突的五种方式,人们用五种方式对待人际冲突:

对峙(Confrontation):利用此方式解决冲突的人比较关心自己的需求,而对他人漠不关心,比如有些人在和别人交往的时候,当利益上产生冲突的时候,他只管自己的收益,不管别人的死活。采取对峙方式解决冲突的人常常是在某些方面实力较强的人。

逃避(Avoidance):逃避的人常常拒绝承认冲突的存在,他们尽可能地避免与他人接触,这些人既不关心自己的需求,也漠视他人的存在。

顺应(Accommodation):用这种方式处理冲突的人比较关注他人的感受与需求,不关心自己的需求,他们常常会向对方做出让步,即使自己没有过错他们也可能这样做。

妥协(Compromise):运用各种各样的方式与他人进行协商,直到达成一种妥协。尽管这种方法比较合理,但也包含着许多风险。妥协双方对自己与他人的关注均处于中等水平。

合作(Collaboration):双方将冲突作为需要双方共同来处理的问题,这是解决冲突的最佳处理模式。合作的双方既关系自己,也很关心他人。 (2)协商式的沟通与冲突解决

在日常生活,人们常常通过协商来解决人际冲突,因此有效的协商被看成是解决冲突的最好的工具。与前面讲过的社会交换理论相结合,心理学家在协商过程中发现了一些策略,利用这些策略不仅可使冲突得到解决,而且可以使使用这些策略的人得到更大的收益。这些策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协商中最有利的最初立场:从协商者的角度讲,开始时的立场对自己在协商中的获益有很大的影响。到底是采用极端的最初立场好,还是采用温和的最初立场较有利呢?契托夫(Cherttoff 1967)等人用模拟汽车买卖的实验对此问题加以研究,发现当卖方要价与买方期望价差距较大的时候,买方愿出更高的价格,而卖方愿意接受更低价格。可见,最初强硬的立场会使对方妥协,从而使自己受益。

为什么最初强硬的立场能够产生这样的效果呢?这与协商双方的期望有关,因为在协商中,每个人都对协商的结果有一个期望,而这种期望水平由两个方面的因素所决定:一方面是自己期望能够获得的利益,另一方面则是认为对方会给与的利益。当对方采取强硬的立场时,该个体的期望水平会降低,因为他看到对方不可能做出更大的让步。但是,采取这种策略未必总能奏效,有时候它会激起对方的愤怒,从而有可能使协商终止,所以我们应该谨慎使用。

二是在协商中怎样让步:通过协商解决人际冲突必然包含着让步,因为如果没有让步,协商就不可能进行下去。心理学家考默利塔(Komorita 1968)等人研究了让步的策略问题,发现在协商中,如果一方每次做出小的让步,那么与他每次做出大的让步相比(总体的让步幅度一样,只不过前者可能做了10次让步,而后者只做了2次让步),他将获得更大的收益。

三是采用逐渐回报策略:采取强硬的最初立场和每次做出小小的让步并非总是有效的,有时候它们也会产生副作用,前者可能导致协商破裂,而后者则使让步一方遭受损失。为了克服这些不足,奥斯古德(C.Osgood 1979)提出了一种被称为“逐渐回报”的协商策略,这种策略以如常生活中的回报原则为基础,假设冲突双方一方减少威慑力的行为将引起另一方采取同样的缓和步骤,从而使得协商能够以合作的方式进行。它包含几个步骤:

首先,协商的一方公开声明自己希望自己愿意缓和紧张,并明确宣布自己为减少紧张所做出的单方面的让步措施,同时向对方发出呼吁,希望对方也做出相应的行为(比如交战一方宣布单方面停火30天)。

其次,向对方表明自己的上述行为是“信任和真诚的”,自己的这些些为是在对方没有任何回报的情况下做出的,并且可做公开的检验(邀请联合国维和部队监督)。

最后,通过上述两个步骤向对方施加压力,促使对方做出让步。如果对方确实这样做的话,通过逐渐的单方面让步,会使冲突双方最终解决冲突(你让一点,我让一点)。

但是,采用这一策略有一个前提:最初做出让步的一方必须有能力来保护自己,不会使对方乘机对自己造成危害。 (3)利用中间人进行沟通

现实生活中的冲突解决由于双方裂痕太大,面对面的协商有时候无法解决这些冲突,这时候我们往往求助于中间人来调解。协商中的中间人常常是中立的,并且双方都能够接受。不论是在国际事务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利用中间人进行调解以解决冲突是人们经常用到的方法。中间人之所以能够起到这样的作用,与中间人能够使协商双方保全“面子”有关。我们知道,在协商过程中一旦双方明确表达了自己的要求和立场之后,就很难做出让步,因为在相持阶段任何形式的让步都将被看成“软弱”的表现。为了顾全自己的面子,人们不太会去向他人做出让步。但中间人在场却可以克服这一问题,波德尔(Podell)在一项研究中就发现,在人们向他人做出让步的时候,中间人在场和中间人不在场的效果有较大的差异:中间人在场时人们对冲突另一方的评价要高,并且愿意做出的让步也大。由此可见,中间人的调解能够使冲突双方在不失面子的情况下做出更大的让步。

第二讲 如何看待中学生早恋

时间:

地点:

多媒体教室 参加人员:高一新生

如何看待中学生早恋,这个问题很受关注,这是由于中学生早恋现象已经比较常见了。在小学高年级到中学,尤其在青春期,同学之间的关系中,异性同学之间的关系最引人注目,不仅引起家长、老师的注意,也是学生们自己关注的焦点之一。青春期学生处在儿童向青年过渡,个体生活、心理发生剧烈变化的重要时期,处在家庭伦理观、社会道德观和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男女同学之间的交往出现变化是正常现象,家长和教师对这一现象既不必惊慌,也不应漠视不管,而应以积极、慎重、恰当、稳妥的态度,适时地对学生早恋行为给予科学的分析和正确的引导,让早恋的学生过好这一关。

中学生早恋是指发生在青春期的男女学生之间超出正常友谊的交往现象。中学生早恋和成年人的恋爱虽有某些相同,但有着许多不同。如何看待中学生早恋,要关注如下几点: 首先,中学生早恋的行为目的不明确。成年人恋爱目的比较明确,那就是结婚建立家庭。学生的恋爱没有明确的目的,甚至他们对于恋爱的真实意义也不清楚。他们的相恋只是真实感情的体现,不带有任何功利思想。

其次,中学生早恋的行为方式隐蔽、简单。学生早恋多采用较为隐蔽的方式,如传递书信、悄悄约会,接触频率较高。在一起时,具有共同话题的语言较多,很少有超越正常界限的性行为。

第三,中学生早恋时心理充满着矛盾。学生早恋始终摆脱不了三种心理矛盾。其一是想接触,却又怕被人发现的矛盾。绝大多数早恋学生都怕被家长、老师和同学发现,加上简单的高频率接触又增大了被发现的可能。因此,他们总是担惊受怕。可是他们又控制不住自己的思念,甚至在课堂上也会传纸条。这个矛盾时常困扰着他们,以至影响学习和休息。其二是早恋过程中的愉快与痛苦的矛盾。由于学生在学校里各种活动较多,加之条件限制,使早恋双方学生常有失约的现象。因此会给对方造成较大的痛苦,甚至会猜忌对方变心。特别是见到对方和其他异性同学往来时,则会产生强烈的嫉妒。这样更加剧了痛苦。但是有一封情书或一次约会,又会使他(她)的痛苦烟消云散。其三是偶像化与贬低化的矛盾。因学生早恋不能用理性辩证地分析对方,而把对方偶像化,甚至把对方的缺点也当成优点。但经过一段时间接触,相互了解了对方一些缺点,他们又往往会夸大对方缺点,甚至贬低对方,这时也就是早恋的结束阶段。

第四,中学生早恋过程短促。一对一的学生早恋,一般不会保持多长时间。少则二天,多则也不超过二年(超过二年的早恋往往演变成具有成年人意义上的恋爱)。但是一对一的早恋过程结束并非都意味着这对学生的早恋阶段已结束,有些学生还会继续去找自己的“意中人”。

第五,女学生喜欢比自己大的男学生。由于女性发育比男性发育早和快,当女学生发育得较成熟又美丽时,同龄的男学生不管是生理方面还是心理方面,还均未成熟。因此,他们很少得到这些已经发育较为成熟又美丽的女学生的注意。这些女学生便瞄上了比她们大的高年级男生。这也就是一般早恋学生往往能“秘密进行”的原因。值得一提的是,凡是发生在同龄的同一班级学生的早恋现象,往往是女学生起的作用较大。因为同龄男生往往比同龄女生的心理年龄小。此时的男生无论是从心理体验还是社会实践上远不及女生。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注意这一点。

当青少年随着青春期到来时,其身体开始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使变化的人类个体意识到自身变化,而且还促使变化的个体开始观察其以外的个体,特别是异性个体的生活变化,从中获取由生理变化带来的心理需求的满足。这是学生早恋的基本动因。这也是为什么早恋现象会发生在学生这一特殊年龄段上的一个根本原因。并非所有的学生在青春期到来时会发生早恋现象。生理变化只是一个基本条件,关键在于处在这种变化的学生个体在想什么。早恋只是发生在少数学生之中,这些学生的想法主要包括“互吐衷肠”、“有个寄托”、“有趣”和“显示自己”,很少是“想结婚”的。

所以中国心理学家认为,早恋中学生的心理一般较为空虚。这一点也说明了适当的社会活动和社会志向可以淡化处在青春发育期的少年由生理带来的心理冲动。因此,心理活动是学生早恋的根本动因。这也是为什么早恋只发生在少数学生身上的根本原因。

第三讲大学生网络成瘾

时间:

地点:

行政楼前 参加人员:全体学生

一、中国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

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互联网也逐渐成为中国大众尤其是大学生的新宠。据2001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在我国的网民中,35岁以下的占83.84%,其中18~24岁的网民占41.18%,学生网民占20.92%,也就是说超过1/5的网民是学生,而学生中又以青年学生居多。不可否认,网络加强了人们之间的互动联系,OICQ、E-MAIL,MSN都比常规的纸制信件要迅速、快捷又方便得多;并且对于即将步入工作岗位的大学生来说,他们更需要借助网络及时收集信息,然而,时至今日,人们逐渐意识到网络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大学生提供了便捷的交流平台、及时收集到所需信息的工具的同时,也使不少缺乏自制力的大学生整日沉迷于网络,聊天、打游戏等,而影响了正常的学业。据报道,贵州大学对500名大学生上网情况的调查显示,超过6成的大学生因上网而逃过课,仅有24.1%的学生从未接触过非法和不良信息网站;据华东某高校对237名退学试读和留级学生的调查,有80%的学生是因为迷恋网络而导致成绩下降;另据不完全统计,广州上网的大学生中有1/3的人患有网络综合症,有的人顾不上上课和做作业,甚至备足了方便面足不出户,结果是考试成绩“大红灯笼高高挂”。在一项对广州市五所大学1586名上网学生的调查中发现,6.34%的学生患有网络综合症。北京大学心理学系钱铭怡教授对北京12所高校的近500名本科生进行抽测,结果表明,大学生中存在一定比例的网络成瘾者,在被试者中占到 6.4%。另据对福州大学293名学生的抽样调查,大学生上网人群中网络成瘾者占9.6%。专家估计,大约有5~10%的互联网使用者存在网络成瘾倾向。虽然从百分比上看,数字并不大,但因为我国人口基数大,有网络成瘾倾向的大学生绝对数字就很大了。北京某高校就曾发生过两个专业90多名学生中竟有超过1/6的学生因沉迷于网络而导致考试不及格,最终退学的事件。南京某大学也发生过一女生因网恋而跑至东北,惨遭网友杀害的悲剧。这些已引起了有关学者及教育部官员的重视。

二、当前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研究成果

网络成瘾又称“互联网成瘾综合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简称IAD),“指个体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的一种现象。其主要表现为:对网络有一种心理上的依赖感,不断增加上网时间;从上网行为中获得愉快和满足,下网后感觉不快;在个人现实生活中花很少时间参与社会活动及与他人交往;以上网来逃避现实生活中的烦恼与情绪问题;倾向于否认过度上网给自己的学习、工作、生活造成的损害。” 也有学者认为这种成瘾性还伴随有和上网有关的耐受性、戒断反应及强迫性行为等。网络成瘾对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是巨大的,就像数十年前的电子游戏机一样,不少中小学生为之逃学、偷窃、欺骗父母,今天网络对于大学生的吸引性,较之更有过之而无不及,跟陌生人聊天、联机游戏、各种各样的信息,动动鼠标和键盘就可轻松地驾驭,满足了学生的控制欲,也正因此,今天的网络成瘾症漫延至许多大学生身上。鉴于其危害之甚,已有不少心理、教育工作者对网络成瘾进行了深入研究,有些研究集中于探究网络成瘾者的人格特征上,华中科技大的杨文娇等人对396名大学生在网络游戏、网络信息下载与网络人际关系三个网络使用功能上的使用情况及其感觉寻求、人际信任、孤独感三个这方面的测评结果表明,大学生中存在网络游戏成瘾、网络人际关系成瘾、网络信息下载成瘾三种不同的网络成瘾类型,并且不同成瘾类型者在一些人格特征上存在着显著性差异。张兰君则对影响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的多方面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有网络成瘾倾向的大学生,其特征焦虑和状态焦虑显著高于非网络成瘾大学生,在个性倾向性方面,网络成瘾倾向大学生多处于情绪不稳定型和中间型个性特征,此外,网络成瘾倾向组大学生的父母对他们的管教严格、惩罚严厉,对他们的要求拒绝频繁,操纵、控制的倾向较为明显。

三、加强对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

网络之于大学生,正如世上的金钱、权力对于成年人一样,是充满吸引力的,当我们将精力都放在网络成瘾的危害性及其心理治疗上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在对大学生的早期教育中让他们学会通过自己的力量抵制外界诱惑、培养他们自我控制能力的重要性,这才是使青少年彻底摆脱网络成瘾危害的最佳方法,通过短期的心理治疗只能暂时地使他们离开网络,治标而不治本。自我控制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到一定程度所具有的功能,是个体的一种内在能力,外在表现为一组相关行为,是个体自主调节行为使其与个人价值和社会期望相匹配的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制止或引发特定的行为,主要包括五个方面:抑制冲动行为、抵制诱惑、延缓满足、制定和完成行为计划、采取适应于社会情景的行为方式。当个体具备了自我控制能力时,即使没有他人的监督,他也能自觉地、理智地抵制住各种诱惑,朝着既定目标努力,同时它也有助于个体协调与他人或团体的关系,所以说,自我控制能力的习得是人由幼稚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这种能力不仅在大学生时期,在人的毕生发展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当儿童进入青春期时,追求个体独立的欲望会越来越强烈,他们希望能自主地不受干扰地操纵外物,而不是依旧按照父母、老师的意志行事,这种心理需要随着年龄的增长必然会出现,网络的独特性正好满足了他们这种心理需要,但与之相应的自我控制能力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却没能得到很好的重视和培养,以至于不少大学生在学会了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术后就沉迷于网络。这应该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应该从儿童期就做起,在家庭环境中,父母可以给儿童提供更多的可供选择的机会,比如在儿童的交友、穿衣、玩什么、怎么玩等方面都可以让儿童自由选择至于结果如何,让儿童自己去体会,当儿童感到困惑时,父母可以提供一些建议,或是解释,但请尊重儿童的选择,正是在这样一次又一次自由选择———结果体会的过程中,儿童逐渐积累了自我控制的成功经验、失败教训。与此同时,在基本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方面,父母应对儿童严加要求,因为无论到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他们都会受到这些基本方面的约束,儿童首先要学会的就是控制自己在不伤害到他人利益的前提下进行活动,而不是放任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可惜的是现在许多父母对自己的孩子都只关心其学习成绩,在意志品质、道德行为方面却不加注意,放任不管,导致现在许多儿童在与同伴交往时矛盾冲突不断,在面对丰富多彩的网络时,自然不会克制自己,而任自己沉溺于其中了。另外,在培养儿童自我控制能力时,父母也应做好表率作用,不能遇事就发脾气,大吵大闹,因为儿童会加以模仿,而“发展中的儿童情感,在儿童参与学习活动、融入群体生活,在与教师、同伴群体的交往中,都需要自我的调控或克制力。” 在学校情境中,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也应被纳入教育内容和目标中,老师应帮助学生树立适合他自己的长远目标,在学生每取得一个小进步时都予以嘉奖,强化目标对于学生的重要意义,从而降低外界诱惑物的吸引力。此外,老师可以在班级中树立抵制诱惑、克服困难取得进步的典型,让学生明了在遇到类似情境时应该怎么做。教师也应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关心,发现同学中有谁有网络成瘾倾向的,其他同学帮助他寻找其他替代活动,如一起去逛书店、一起进行体育活动,或是郊游。

四、学校中需要经常举办团体活动

团体活动的举办有多种功能,在团体活动中,学生不仅能加深对彼此的了解,也能让自己的学习之外的能力得到展示,更能增强学生对团体的群体归属感,这种情感的依恋有助于降低单独性的活动对学生的吸引力,上网正是这种活动。而目前,小学、初中、高中都围着文化课考试转,许多有益的课程如体育、音乐、美术都逐渐被排挤得所剩无几了,更别谈什么组织课外团体活动了。所以,本文作者强烈呼吁从小学开始做起,增加团体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也能加强团体与个人之间的紧密性,这种紧密性并不只是外在身体上的,而是基于群体归属感、个体被群体所接纳的一种情感上的积极的联系,当个体游离于团体之外,不被团体所接受时,就更有可能转而从网络上寻求精神支持,之所以大学生成天挂在网络上的比较多,一是因为他们有足够多的空余时间,学校对他们的管理没有中学时那么严,另一个原因就是同学之间的联系过于松散,各人顾各人的,团体活动很少,也就无法形成与现实中他人、团体的紧密联系,无聊得只能借上网来打发时间,久而久之,就变得对网络极度依赖,离开了网络,整个人就无精打采;而社交能力强,善于参加或是组织活动的学生自然不会整日沉溺于网络。此外,团体活动的增多,也有利于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因为在团体活动中,除了新的规则要适应外,还要调节平衡自己的需要与他人需要之间的冲突问题,必要时还得克制自己的需要以服从于团体利益,这就在无形中加强了大学生对自己行为、意愿的约束能力。因此,学校领导应顾及学生的长远的身心发展,鼓励学生踊跃参加或是组织团体活动,并给予一定的指导与建议,给学生提供一个文化知识学习之外的互动渠道。

五、加强计算机教学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目前学校教育中,都只教授如何使用计算机和网络,至于如何对数不尽的信息的价值进行判断、分辨其真伪则甚少涉及,这在我国计算机教学中是一个盲点,有人将其称为“信息素养”,“所谓信息素养是指学生收集信息、分析信息、运用信息、创新信息的能力。日本就专门为大学生开设了情报处理课,培养学生在信息时代收集、选择、判断、利用情报的能力。我国在此教育上的目标偏差,决定了我国大学生在掌握网络技术后的各种行为表现。”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方面,我们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显然滞后于计算机操作技术的教授,往往是在出现网络成瘾者时才向心理学专家求助,这时所花的成本将大大超过平时在教学过程中对“信息素养”的强调———即便治疗网络成瘾者的成本大部分是由家长来支付,但学校却也会因此失去在大众心中的权威性,事实上,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与对学生计算机操作技术的传授应该是同步的,在大学生刚刚接触计算机网络时,就告诉他们如何去分辨信息的真伪,判断信息的价值从而科学合理地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教育影响不能总是滞后于学生的社会化成长,总是在遇到问题后才来“亡羊补牢”,而应考虑到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在教育中就施以相应的必要的素质培养,让个体能够顺利地解决成长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第四讲学生阅读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

时间:

地点:

小会议室 参加人员:高三学生

学生有哪些阅读心理障碍?有的学生害怕阅读,这部分同学大多成绩较差。有调查发现,有46%的学生认为,考试最没把握的题目是阅读。阅读的实质是从书面文字符号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这是人们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重要途径。阅读困难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可能因此产生一些心理障碍。为什么“差生”会存在阅读困难呢?

1)畏惧心理。对阅读存在畏惧心理的学生很怕独立完成一段文字的阅读。他们在读文章时,脑袋似乎是一片空白,每一个文字都看进去了,可是不知所云,心理慌得很。这种畏惧心理使学生将阅读看成自己难以逾越的鸿沟。一旦阅读就莫名紧张,多挫折感,精神无法集中,正常的思维能力也不能发挥。这类学生通常比较自卑、胆怯,语文基础比较差。

2)应付心理。有部分学生是抱着“应付心理”去阅读的,阅读对于他们是一种任务和负担。平时对于阅读马马虎虎,当然成绩也就难以提高。一旦遇到困难就感到特别厌恶,越是厌恶,困难越多。有的家长害怕影响孩子的成绩,禁止孩子阅读自己喜欢的课外读物,并逼着他们去看作文选或其他孩子不喜欢的读物,孩子的心理受到伤害。结果是孩子的阅读水平不但没有提高,还对阅读产生了抵触情绪。对于家长指定的读物应付了事,这种情绪还扩散到学校课程的学习。这些学生对阅读不感兴趣,往往是迫不得已才囫囵吞枣般地浏览一遍,草草写个答案了事。

3)依赖心理。还有一些学生,表面上看,他们作业认真、上课专心甚至能积极举手发言,但阅读能力总是上不去。原来,他们常走些自以为是的捷径。例如,阅读课前查阅了有答案的参考书,当有些问题不懂时,他们就等着同学或老师来解答。久而久之养成了一种惰性,在无法依赖时才暴露出能力的缺陷。

第五讲塑造健全的自我意识的途径

时间:

地点:

多媒体教室 参加人员:高三学生

塑造健全的自我意识,需要从如下方面努力:

1、正确地认识自我

中国有句古话,叫“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鲁迅先生说:“人贵有自知之明。”现代人虽有很多文化经验、科学知识,但对于自我却知之不多。这是因为,其一,人对自己的心理不能像测量血压、身高一样有一个客观尺度,即使是心理测量,一般人也较难掌握。其二,人对自身的认识往往缺乏一定的积极性和坚持性,容易产生“当事者迷”的情况。下述三种关系的处理,可以为大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提供参考。

(1)我与人的关系。他人是反映自我的镜子,与他人交往,是个人获得自我观念的主要来源。我们先从家庭中的感情扩展到外面的友爱关系,进入社会又体验到人与人之间的利害关系。有自知之明的人能从这些关系中虚心向别人学习,获得足够的经验,然后根据需要去规划自己的前途。但是通过与别人比较认识自己,应该注意比较的参照系。第一,跟别人比较的是行动前的条件,还是行为后的结果?大学生如果认为自己来自农村,条件不如别人,开始就置自己于次等地位,自然影响心态和情绪。只有比较大学毕业后的成绩才具有意义;第二,跟别人比较的标准是相对标准还是绝对标准,是可变的标准还是不可变的标准?有的大学生与人比较的是身材、家世等不能改变的条件因而产生自卑感,这种比较没有实际意义;第三,比较的对象是与自己条件相类似的人,或者是个人心目中的偶像,还是不如自己的人?与不同的对象进行比较,会产生不同的心理体验和行为反应。所以,确立合理的参照系和立足点对自我的认识尤为重要。

(2)我与事的关系。从我与事的关系认识自我,即从做事的经验中了解自己。一般人是通过自己所取得的成果、成就及社会效果来分析自己,但却常常受到成败经验的限制。其实任何一种活动都是一种学习,不经一事,不长智。成败得失,其经验的价值因人而异。对聪明又善用智慧的人来说,成功、失败的经验都可以促进再成功,因为他们了解自己,有坚强的人格特征,善于学习,因而可以避免重蹈失败的覆辙;而对于某些自我脆弱的人,失败的经验会再次导致失败,因为他们不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改变策略,追求成功,而是在失败后形成恐惧心理,不敢面对现实去应付困境和挑战,甚至于失去许多良机;而对于那些自傲自大的人,成功反而可能成为失败之源。因为胜利使他们骄傲自大,这很容易导致失败。因此,一个大学生从成败中获得自我意识时要细加分析和甄别。

(3)我与己的关系。从我与己的关系中认识自我,看似容易实则难。古人曰:“吾日三省吾身。”我们大概可以从以下几个“我”中去认识自己: 自己眼中的我。个人实际观察到的客观的我,包括别人眼中的括身体、容貌、性别、年龄、职业、性格、气质、能力等;我。与别人交往时,由别人对你的态度、情感反映而知觉的我。不同关系的人对自己的反应和评价不同,它是个人多方面对自己进行归纳的统觉; 自己心中的我,是指自己对自己的期望,即理想我。对于现代学生而言,虽然有多个“我”可供认识,但形成统合的自我观念比较困难。因为,现代社会的急剧变化,改革开放后的多元价值观等,增加了大学生自我认识的难度。

2、积极地悦纳自我

每个人都知道“自我”是最重要的,可总有些人并不真正地尊重自己、爱惜自己。他们可以喜欢朋友、喜欢知识、喜欢自然,却不喜欢自己。 悦纳自我就是要坦然地接受自己的一切,好的和坏的,成功的和失败的。并且要培养对自己的价值感、自豪感、愉快感和满足感。学会悦纳自我,应注意以下几点:

(1)在肯定性与否定性自我体验方面,应以肯定性自我体验为主,如比较喜欢自己,满意自己,有自豪感、成功感、愉快感等。

(2)在积极与消极的自我体验方面,应以积极性自我体验为主,如开朗、乐观,对生活充满乐趣,对未来充满憧憬。

(3 )在紧张与轻松的自我体验方面,应保持适度紧张和适度轻松。

(4 )在敏感性自我体验方面应保持一定的敏感性,然而又不过分敏感;能够做到冷静而理智地对待自己的得与失;积极地充满信心地认定自己的长处与短处;以愉快的心情接受自己的长处,发扬自己的长处,满怀希望地憧憬自己的未来;既不以虚幻的自我来补偿内心的空虚,又不消极地回避、漠视自己的现实,更不以哀怨忧愁以及厌恶来否定自己。

3、有效地控制自我

自我控制是人主动地改变自己的心理品质、特征及行为的心理过程。它是学生健全自我意识,完善自我的根本途径。很多学生对自我抱有很高的期望,但因为没有足够的自制能力和意志,经受不住挫折和打击,无法实现自我理想。而那些自卑自怨、自暴自弃的大学生更是因为自己无法控制自我的不良情绪使自己偏离了健全的自我意识的轨道。要做到有效地控制自我,应注意以下三点:

(1)目标确立要适宜。当代大学生应该有崇高而远大的目标,把自己的人生追求与祖国21世纪的发展联系起来。但是,高远的目标并不是好高骛远,而应该把它建立在一个个小目标的基础之上,通过实现一个又一个小而具体的目标,由近及远,由低到高,逐步实现人生的崇高理想。

(2)实现目标要有恒心和信心。任何一个目标的实现,都需要以坚强的毅力作为保证。如对目标认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实现目标的恒心和毅力,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对成功的正确态度和较强的挫折耐受性,等等。大学生的这些心理品质都处在发展过程中,因此,要特别注意增强自我控制的自觉性、主动性,将社会的需要转化为主观上实现理想我的内部动机。其次,要加强坚持性和自信心,准备为目标的实现做出长期不懈的努力。

(3 )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加强自我修养,不断进行自我塑造,达到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境界是健全自我意识的终极目标。健全自我的过程也是一个塑造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

心理游戏

(一)

丑先生:如何放松心态的游戏

时间:

地点:

多媒体教室 参加人员:高三学生

这是一种与渐进式肌肉放松治疗相似的减压活动,这个治疗可以让学校中年纪较大的学生集体参与。丑先生是我给一个橡胶玩具取的名字,用力挤压这个小玩具时,它的眼睛、耳朵和鼻子会跑离原位。市场上有许多类似的玩具可以用在这个治疗技巧上。有趣是这个放松治疗的主要特点。

学生和大人一样会有压力,但是他们并不懂得什么叫压力,以及压力的来源。因为受刭了解程度的限制,学生们可能也不会将压力减低到可以承受的程度。这个治疗借用了渐进式肌肉放松治疗的原理,也就是让肌肉有规律的紧绷与放松来改变血液的循环,增加脑内氧气的禽量,同时将身体调整到比较健康的层次。在身体放松后,被治疗者可以轻易地专注于工作上,或者是专注于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因为这时压力来源巳经解除。渐进式肌肉放松治疗对孩子来说太过于复杂,学生马上就需要放松,而不是在了解一堆“渐进式”、“肌肉组织”的长串解释之后。他们需要的是一种简单又可以让他们自行控制的方法,来达到放松的效果。

这个治疗主要是用在团体治疗上,但也可以容易地转变成别种治疗形式。当学生熟悉了这个方法后也可以学习其他的放松方法,并且可以在正式或是私人的场合里对其他人有所的帮助。 规则说明

当学生在团体疗程中揭露了“丑”的想法(有压力的想法)或感觉,或是这个“丑”的情况造成这些感觉时,治疗者必须给予肯定,并且做适度简短的讨论。在进行游戏前重视他的经验,因为如果没有这样做,学生很容易会将这个游戏当做只是挤压橡胶玩具的动作而已。治疗者这时将“丑先生”交绐学生,并要求学生开始挤压,在挤压当中治疗者可以告诉学生必须将这些丑陋的想法挤出脑子,挤刭脖子,经过肩膀,最后到丑先生的肚皮里。团体中其他的学生则必须静静地观看,如果挤压的学生脸变成了红色,我们就知道他真的用力了,同时也必须给予鼓励。一个学生可以从l数到10,而挤压的学生则必须在数完之前继续用力的挤;接着学生被要求停止、放松,然后深呼吸。这个活动可以连续三次,并且在其他学生的鼓励下,每一次都要更用力。

如果学生同意的话,治疗者可以站在学生的后面轻轻的抓着学生的肩膀。看他是否用力的方法是,看他肩膀的松紧度。肌肉紧绷时,摸孩子还会使他觉得痒痒的,这些由欢呼、挤压和搔痒的活动所组成的气氛是好笑又有趣的。在之后的三次尝试中,学生必须说出自己的感觉,内心的压力是否变小?是否可以掌控了?全部都消失了吗?团体的欢呼是否有帮助?学生有没有感到肌肉的暖度?数到10对他来说有什么不一样? 实际应用

这个治疗技巧运用在学生身上有很大的效用,他们很渴望学习如何控制自己情绪的方法。退缩的学生在被接受的环境下变的比较有表达性,过动的学生找到了可以宣泄情绪的方法,所以也减少了挫折感和过动的症状。

心理游戏

(二)

寻猎

时间:

地点:

多媒体教室 参加人员:高二学生

所需时间:由参加的人数及所列项目的多少来决定 小组人数:无限制,但要分5-7人为一组 所需物品:给每一组发一个\"寻猎\"项目列表

游戏概述:此游戏就开展于一个长期训练过程的开始或训练临近结束的阶段。 目的:

1、加深团队成员间的接触

2、发现团队成员的智慧

步骤:

1、将团队成员分为5-7人。

2、告知每个参与者将一起去参加一个搜寻活动,获胜的小组将受到奖励。

3、将\"寻猎\"列表交给各小组,告诉他们将利用他们自己的智慧尽可能多的获得表中所列内容。

4、设置一个时间限制,如1小时。

5、当时间到时,命令每个队都集合回来,比较哪一个队的得分高

讨论题目:

1、其他小组与完成有多少差距。

2、你是怎么分析获胜队的获胜原因的。

3、在你的小组里是否有人显得比其他人更出色。

4、有人领导你的小组吗?是谁?为什么他能领导

心理游戏

(三) 留住我的心

时间:

地点:

多媒体教室 参加人员: 高一新生

活动目标:克服上课及阅读时的不专心。 活动时间:30分钟 活动程序:

1.教师先说明专心对上课及阅读时的重要性。

2.练习注意力集中术(即视觉和听觉配合训练)(1)首先在空中描绘出一个点,此时让心中唯存有此点,并凝想此点。(2)慢慢将此点延伸为一直线,继续凝想此直线,并将凝想的时间拉长。(3)之后描绘出较复杂的星形或涡形,并凝想该图形一段时间,继续将图形复杂化,并保持凝想,同时拉长凝想的时间。

3.参与成员分享练习的感受,分享之后再练二次或三次。

4.教师鼓励成员每天做练习,并提醒成员每天练习时尽量避免受到外在声音的干扰。备注:

1.此套「视觉和听觉配合训练」是由瑞士洛山权精神医院中所设计出来,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注意力集中术。

2.另一种「视觉、听觉结合法」对于拉回分散的注意力也很有效。利用此方式听时钟的滴答声,第一天十次、第二天十五次、第三天二十次逐渐增多次数,每次都十分专心的聆听半个月至一个月后,便可养成专心注意的习惯。

第13篇:高中生的个性心理发展辅导

高中生个性心理发展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

高中生刚进入高中学校时,对于一切都是陌生的,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课程,陌生的老师和同学,这些都给他们带来了恐惧和不安,在这种情况下,很自然的,他们会出现一种从众的心理,目的为了寻求那种归属感,当这种从众的归属感太过强烈时就会产生一种学生去个性化的现象,而这种现象是不容忽视的。接下来笔者就来谈谈高中生去个性化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

一,学生去个性化现象:责任到哪里去了

某三位学生排到打扫教室,其中一位为了看学校年级间的球赛而开溜了,接着剩下两位也跟着开溜。结果导致教室没人打扫,班级卫生评比被扣分,给班级荣誉造成不好的影响。为何单个学生单独个体不会做的事情出在学生群体中就会去做呢?他们的责任心何在?这种现象就称之为去个性化行为。去个性化现象是指个人的自身同一性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控制水平低下的现象。这种现象会导致人行为责任意识下降,行为内在标准不一致,自制力降低。这种现象在高中生当中是普遍存在的。这就是为何会出现集体不打扫教室的事件。

二、导致学生去个性化现象的主要因素:责任为何遗失

学生去个性化现象的成因很复杂:包括心里因素,环境因素和社会因素等。其主要因素就是匿名诱因和责任分散,还有自信心不足,出现自我迷失的现象。

1.匿名诱因:隐者无患。

生活在群体中的人,既代表着群体也代表着个体。当他可以以群体的身份出现时,那么他的个体身份就可以匿名,让人难辨其真实姓名和身份,这就为了他个人逃脱责任的承担提供了机会,因此,他便可以无所顾忌,为所欲为。现实生活中学生聚众闹事,集体起哄斗殴则证实了这一点。

2.责任分散:法不责众。

俗话有语“一人做事一人当”,但是如果是一群学生闹事,那么责任要落到一个人来承担的可能性就会比较小,如果责任过于分散,是很难追究责任的。因为中国有句说法叫做“法不责众”。当责任过度分散加上可以匿名时,部分学生便会出现违纪现象,因而忘记了责任感,做出错事。

3.信心不足:奉承迎合。

当学生处于集体之中,缺乏自信心时,自觉力量有限,就会不顾判断标准去迎合群体的心理,丧失了责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部分学生遇事无主见,做事缺乏信心,总是迎合别人的现象正是证明了这一点。

4.自我迷失:随波逐流。

一个自我迷失,随波逐流的学生,容易在生活中盲目随众,缺乏自身的准确判断,导致一些不好的结果,比如说,不上夜自修,集体去通宵泡网吧等现象。

三、避免学生去个性化现象,将淹没的责任高高挂起。

学校应加强学生责任感和责任心的培养,尽量采取措施减少去个性化程度,消除匿名情景,明确责任和增强自控力。具体有一下几种做法:

1.强化自我同一性,使个性化心理断奶。

自我同一性就是确信我就是我本人而不是其他人的一种心理过程,主要包括我的持续性和统一性两个方面。也就要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自我身份感和自我责任感,使学生确信自己是一个独立的,独特的,有自己个性的个体,帮助学生也群体摆脱去个性化现象。如集体逃掉不搞教室卫生现象。如果自我概念强烈的话就不会出现这种现象了。

2.实行分类分层的教育和管理

如每个年级,每个科组,每个班级都进行分层分类管理,这就明确了每个分类学生的责任高高挂起。此外,还可以要求学生传校服,佩戴校章,戴校徽等,就可以消除学生匿名,减少

去个性化现象。

3.增强自我控制能力,使去个性化四面楚歌

学校要在教育形式上,对学生进行自我意识,自我管理和自我监督等方面的管理和教导,不断加强和提高学生的是非观念和修养水平,提高自制能力,培养健全的人格,完善学生心里素质。自控能力提高了,责任心和责任感也就加强了。去个性化现象就可以减少并得到控制。

4.精心营造校园文化,使去个性化名言名语

搞好学校的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创设文明标语,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传设良好的环境。也可以让学生去个性化得到制止。总之,学生去个性化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我们主观努力正视这一问题,则可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创设美好的环境,并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第14篇:高中生心理辅导案例解析(优秀)

案例1 学习压力过大的心理辅导

案例介绍

案例中的女孩就读的是某市最好的中学,她在初中曾是父母及老师心中的骄傲,升入中学后在强手如林的年级考试中,依然能保持年级前四十名的成绩,但这么优秀的成绩却带给她极大的压力,她害怕被别人追上,放弃了许多娱乐时间,一心扑在学习上,但由于过分关注自己的成绩,导致过于紧张,睡眠不好,心跳过快,这样让她又担心自己的身体会出问题,她想,自己才高一就如此,那到高三还了得,因此她向心理老师求助。 案例分析

她在向老师求助时,话题一直围绕“如何能睡好觉,学习很辛苦而成绩却不如意,怎么排解?”展开,心理老师在与她交谈第一次,教给她一些放松的技巧,并试让回答三个问题作为家庭作业:1.你学习的目标是什么?2.你学习的动力是什么?3.你如何看待成绩?女孩第二次咨询时,她带来了答案:1.考大学 2.考大学,赶上比她好的同学 3.成绩考得好,怕落后,被人赶上;成绩考得差,就恐惧、灰心。

心理老师在每个回答的后面画上为什么,女孩子很茫然,考大学是她读书的终极目标,她却不知道为什么,这样看来,她的情绪现状及学习现状已形成一种自动化的思考,心理老师分析后,觉得这女孩思考问题已偏离合理性,通常没有充分理由就往坏处想,而且非常极端,非好即坏,针对她这种心态,心理老师进行分析后,与女孩重新探讨了如何确定适合的学习目标,包括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并引导她对自己学习动力中非理性的说法进行自我辩驳,让她意识到学习实质是种成长,也是种乐趣,要学会正确看待成绩,并树立适合自己实际水平的心理期待。

经过心理老师的几次辅导,女孩逐惭意识到自己从初中升中学后,在学习方法及学习信念上都存在问题,对学习成绩过分关注及对成绩不合理的信念,给她带来越来越紧张的心态,导致学习活动成了负重的竞赛,因此才越走越累,她在对学习生活的描述中,会存在许多不合理的负面语言,这些负面的情绪累积,就严重影响了她学习的愉悦感,心理老师在辅导她的过程中,由浅至深地剖析她的问题,并针对性提出有效的建议,女孩也极力配合老师的辅导,最终走出心理阴霾。这个案例之所以有不错的效果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心理老师能准确定位,正确地剖析这个女孩学业压力过大的原因,并且引导孩子正确认识到自己思维不合理之处,让她学会正确地看待成绩及名次,她采用的理性情绪疗法及“放松训练”让学生缓解了学业压力,在后期的辅导中,引导学生合理规划自己的时间,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学生对考试有了正确的认知,才能够体会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的效率。 附“放松训练”法

“放松训练”是指通过循序交替收缩放松自己的骨骼肌群,细心体验个人肌肉的松紧程度,最终达到缓解个体紧张和焦虑状态的一种自我训练方法。实践证明,放松训练对于治疗失眠、头痛和考虑焦虑有显著效果。在做放松训练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做好放松训练前的准备工作。最好能寻找一处安静的场所(以单人房间为宜)配置一把舒适的椅子(以单人沙发为宜)。若这些物质条件不具备,利用自己的卧室和床也可以,放松前要松开紧身衣服和妨碍练习的饰物等,减少外界的刺激。 2.形成一种舒适的姿势。使身体形成一种舒适姿势的基本要求是减少肌肉的支撑力。轻松地坐在一张单人沙发里,双臂和手平放在沙发扶手之上,双腿自然前伸,头与上身轻轻靠在沙发后背上。按一定的顺序交替收缩与放松身体各部分的肌肉群,比如从头部到脚趾,逐个部位进行“收缩―放松―再收缩―现放松”的练习。

3.合理安排时间。最好是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15-30分钟。务必做到持之以恒,坚持训练。

“放松训练”非常强调持之以恒,有的人做了几次,感觉没有效果就放弃了,其实,只有坚持不断地训练,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案例2 学习动机过强的心理辅导

案例介绍

这个案例中的女孩,在初中拥有非常傲人的成绩,所有人都说她考上重点中学没有任何何问题,但事实上,她中考并没有考好,勉强过了某所重点中学的分数线,她觉得那只是一次失误,高一期中考试,考了班上十多名,觉得自己应该能考得更好些,所以更加倍努力去学习,谁想到,期末考试竟然比上一次还下跌了好几名,面对越考越差的成绩,她油然而生一份深深的挫败感,学习的自信心都没有了,觉得自己脑子太笨了,不是学习的料,期中考试后的加班加点换来的结果这样,她真的无法接受,感觉自己整天精神恍惚,都快要崩溃了。 案例分析

第一次心理咨询时,心理老师任其宣泄,没给她任何建议。谈话结束后,心理老师找孩子的班主任了解情况,班主任对这女孩印象非常好,说她很用功,好强,有服不服输的劲儿,只是个性非常执著,也很情绪化,会因考试没考好当场落泪。 心理老师调查分析断定,这女孩子表现出过强的学习动机,并由此产生较严重的情绪障碍,其根源在于女孩存在一些不合理的信念和认知模式,在以后的辅导中,心理老师着重要帮助学生找到自身的不合理信念,在与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的过程中,改变她的认知模式,让她那过强的学习动机回归理性。

第二次辅导中,心理老师采取辩论的方式让女孩懂得,并不是所有的努力都能获得好成绩的,因为成功需要的因素很多,努力并不是成功的唯一条件。 在这个案例中,第一次咨询时,心理老师并没有做过多的引导,因为女孩需要一个情绪释放的过程,心理老师可以通过关注、倾听与探问来获得辅导所需要的信息,在第二次辅导中,心理老师掌握主动权,采取辩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澄清不合理信念,对自己现状有清楚的认知,使失衡的心理状态调整过来。 适当的学习动机对学习有促进作用,而过强或不足的学习动机,对学习产生的却会是负面影响了,学习动机过强的学生,他们表现主要是过于勤奋、好胜心强、害怕失败、情绪波动、心理脆弱;而学习动机不足的学生,则表现为学习懒惰、容易分心、注意力差、对学习冷漠厌倦、依赖心强。

案例3 学校适应不良的心理辅导

案例介绍

这个案例中的女孩叫小欣,她是以优异成绩从外地考入重点中学的,在入学的欣喜还没来得急消退时,她掉入“新生适应不良”的沼泽中难以自拔,她告诉心理老师,她在学业、生活、交友,方方面面的不适应,吃不习惯学校伙食,听不懂老师的语言语,学校寝室又挤又吵,学校各种活动也无法参加,她拚命学习,但成绩还是上不去。 案例分析

像小欣这样,具有“新生适应不良”的孩子在入学后,常会产生迷茫、困惑、苦闷等情绪障碍,他们原来的心理平衡状态已彻底打破了,而新的平衡点没有建立,他们需要在老师及家长的引导下,打破以前那种一直很优秀的错误认知,学会自我调整及重新定位,只有领悟这点,她才能有决心与勇气走出自卑的泥沼,自信快乐起来。

心理老师第一次辅导小欣时,只是让小欣尽情宣泄出自己不良情绪,并给予无条件的心理关注与尊重,这种宣泄可让小欣获得轻松感,并在交流中让小欣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通过内心暴露,找到问题的症结。

随后的辅导中,心理老师运用尊重、理解、同感的辅导技艺,让小欣感受到与心理老师之间是平等的,拉近两人的心理距离,再引导她确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当前的困难,为她自我反省奠定了基础。

为了激励小欣从当前困境中走出来,心理老师还与小欣探讨了应该怎样辩证地看待目前的挫折,引导小欣对现状有正确的认知,心理老师与她一起分析她目前需要解决的各方面问题,帮她理清学习及生活中的具体困难,并制定了相应的具体措施与计划,除此外,还常鼓励她抽出时间主动去接触别人,有意识地参加一些群体活动,逐渐融入新的集体中去。

在心理老师的帮助下,两个月后的小欣不再迷茫与孤独,她走出自卑的泥沼,想方设法改进学习方法,主动向同学与老师寻求帮助,将与同学的差距当成学习动力,变得越来越开朗自信。

案例4 早恋心理辅导

案例介绍

婷是清秀的高三生,男友向他提出分手,她很伤心,她不相信男友分手的理由,想找男友问个明白,高考的临近又让她很着急,她觉得,这件事弄不清楚,就跟本无法安心学习。

她向心理咨询师倾述时,充满痛苦,但她的痛苦仅仅是想弄清分手原因吗?从对话中,咨询师知道,婷找了男友几回,但都因面对男友而感情失控,没有解决任何问题。心理老师明确,婷到底要不要去找男友问清楚并不重要,但是要帮婷弄清楚,自己是否应该找男友问清楚。 案例分析

在咨询过程中,心理老师用了质疑、角色扮演的咨询技巧帮助她意识到自己再次找男友,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只能让问题变得更糟。心理老师又找到婷的班主任,了解到婷从小生活在暴力家庭,父母经常吵架打架,家庭不和睦让她感觉每天生活在担心、害怕、毫无安全感的世界中,这给她的心理造成极大的阴影。也正因为如此,婷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严重的创伤,孤独的心需要温暖,男友的出现是雪中送炭,这才是婷留恋男友的最主要的原因。心理老师在接下来的咨询,就是要让婷认识到,她对男友的感情并不出于爱,而只是因为他填补了她的感情空白。 为了让婷更清醒地认识到男友,心理老师让婷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客观地评价男友,评价后,婷意识到,男友并不像她想像中的那般完美,纵然如此,婷依然处于一种挣扎中,她一时还是无法忘怀男友。内心有两个“我”在互换,一个要摆脱,一个却依恋。另外,心理老师还给婷一些建议:清理掉与他有关的所有物品,以免引起对他的回忆;再就是将他的缺点纸大声朗读,如果一下子想到他,马上转移注意力。婷接受心理老师的建议,过了一个月,婷来高兴地告诉心理老师,她已完全走出这份感情的困惑与苦痛了。

在这个案例中,心理老师能够通过现象看到本质的内容,并帮助学生人迷茫中走出来。在辅导进程不仅停留在问题表面,更注意挖掘更深层的原因,让沉迷在失恋痛苦中的婷,看清自己情感需求的本质原因是什么,其实,学生早恋,并非如洪水猛兽般不可制止,家长或老师要着重去了解分析这种现象背后隐藏的原因,指责是没有一点效果的,只有倾听,才能捕捉重要的信息,找到事情的突破口。 现阶段,中学生早恋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按书中的观点,“早恋”的说法是错误的,充其量只能算是“青春恋”实质上指生理或心理还没有完全成熟的青少年之间发生的异性迷恋的现象。在处理青春恋问题的时候,家长和老师应该注意以下事项:

① 切忌态度粗暴、方法简单。因为当恋爱中青少年,出现干扰恋爱双方关系的外在力量时,恋爱双方的情感反而会更加强,恋爱关系也因此更加牢固。 ② 要尊重学生,我们应当承认青春恋是青少年身心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正常现象,人是有情感的,青春期的感情萌动是成长发育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异性相吸”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规律,人也不例外。我们老师与家长,应该明确告诉学生,让她知道老师是理解他们行为的,以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这有助于以后坦诚交流与有效沟通。

③ 对中学生进行必要的性教育,避免产生严重的后果。

案例5针对牛犊恋的心理辅导

案例介绍

案例中的女孩子叫小敏,她刚转学过来,表面看上去是有外语考试焦虑症,因为,每次外语考试,拿到试卷,就紧张,感到自己与试卷间隔了层浊气,无法看清试卷内容,有次,别人都做了一面了,她却连一行都未看完„„

但在交谈中,心理老师发现,只要谈到她原来的英语老师,她的就特别激动,甚至情绪失控。心理辅导老师第一次只好转移注意力的方法结束咨询。

第二次,为了让辅导更快进入主题,辅导老师直接从小敏原来的英语老师谈起,小敏告诉心理老师,她在认识英语老师前,曾因身体不好休学一段日子,再回学校有些不适应,有许多话无处倾述,只能倾述于日记随笔中,班主任(也就是英语老师)对她关怀有加,时常鼓励她,让她很感动,觉得班主任是世上最好的人,许多内心想法都写在随笔本上。有一天,她的随笔无意掉到地上,被班主任拾到了,并随手翻了翻,小敏害怕老师知道她的心里感受,从此后,再也不敢抬头看老师,就算老师有时无意走到她的身边,她就会感到身子发抖,老师给她说话,她头脑一片空白,什么也听不进去„„这种情况发展到她不得不为此转学,但情况依然没的改观。 交谈深了,心理老师知道,小敏的英语老师高大帅气,年轻有为,有风度、有修养、有气质,小敏与班主任朝夕相处中,被老师的知识、才华、品格、教学魅力所崇拜和爱慕,产生了暗恋情怀,这份感情,让小敏感到苦痛与焦虑,因为这份情感超越世俗的道德原则,也超越了现实原则,让她认为自己这种暗恋想法很不光彩,难以启齿亦难以解脱,欲罢不能,压抑在心里时间久了,让她越来越难以正常学习。

心理老师在辅导小敏时,并没有劝诫小敏什么,而是自始终扮演一位听众的角色,和她一起分担她心中的痛苦,让她苦闷的情绪得以渲泄,也认识到自己情感上的偏颇之处,知道自己心理困惑是因环境变化、情感空虚和性心理的需求而出现的不合理的情感体验。辅导老师在辅导过程中,适时地应用了一些肢体语言和沉默技术,给来访者留下充分思考余地。

小敏经辅导后,情绪有了很大的改观,自信心得到恢复,能正常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特别是与同伴的交往也得以加强,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大学,并在大学中,重新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爱情。 案例分析

高中时期,与初中不同,他们的心理状态是十分矛盾复杂的,很容易出现牛犊恋,这是青少年性意识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正常现象,我们要给予充分的理解与尊重。牛犊恋有时是隐藏的,私藏于心灵深处;有的则是外显的,会频频地向自己迷恋的年长异性写信和寄送礼物,以表自己心意,一旦被拒绝或不被理解,会产生强烈的失落感和不可名将的痛苦。不管是哪种形式的牛犊恋,都有可能产生畸形的恋爱意识,给自己造成不必需的精神痛苦与心理伤害。

我们以前遇到这种情况,只知道说些大道理,告诫学生有什么恶果,结果是如何不可能等等,或者让学生自我调节,却从没有追问过,什么样的学生,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容易产生这种感情?学生产生这种感情后,家长或老师应该如何去引导呢?针对这个问题,给出以下几个建议:

1.尊重学生情感,注意教育方式。注意保护学生的隐私,帮助青少年正确认识与理制处理自己的感情。

2.提高学生评价能力,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

3.组织集体活动,增加与同龄人的交往。与同龄人交往,促进同龄人之间的相互理解与沟通,这对于转化和消除某些青少年牛犊恋有积极作用。 4.通过模仿和升华机制,挖掘牛犊恋的潜在动力作用。家长与老师注意引导学生把成长中这种美好的情感和追求理想自我的强烈动机,迁移到更有价值的精神领域的不倦追求中去,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个人情感的顺利转化,使心灵和情感都得以升华。这样以来,无异于心理的一次精神洗礼。也是青少年对自我的一次超越和重新发现。

案例6 针对身体缺陷的心理辅导

案例介绍

案例中的女孩叫小娜,前几天说什么都不肯去学校,她妈妈就把她带到心理咨询室来了。小娜坐在心理老师面前,愁眉紧锁,头压得很低清秀白皙,但可以看出她五官标致,只是长长的刘海遮住半边脸,让人几乎看不清她的表情。据小娜的妈妈介绍,小娜常站在镜前,东瞅西望,唉声叹气,怪妈妈将她生太难看,妈妈劝慰她说,女大十八变,越变越漂亮时,她还委屈得哭着躲进自己的房间不愿再与妈妈交流。

在辅导老师的耐心引导下,她哭述了自己的烦恼――原来,她的发际有个约壹元硬币大小的暗红胎记,这胎记令她苦恼不已,将刘海留长遮掩,竟被人喊成“梅超风”,有次洗头,被同学看到胎记后,她天天晚上做噩梦,梦见一个异常丑陋的老太婆,指着她的胎记对她说:“你比我还丑,你比我还丑„„” 案例分析

在第一次辅导中,心理辅导老师仅是稳定了她的情绪,并约好下次辅导时间,并布置一份作业,那就是要她找出对自己长相中不满意的地方,并写在纸上,然后用“虽然„„但是„„”造句,例:虽然我长得较胖,但是我很健康。 第二次辅导,心理辅导老师从检查作业开始,发现小娜对自己长相不满意的地方很多,但大多都完成得很好,但“虽然我脸上有块胎记,但是„„”位于作业最前方,却是空着的。

很明显,小娜有体相意识障碍,就是指由于人体躯体外表在客观上并不存在某种缺陷,或者只有极其轻微的异常,但因其主观的消极想象,便认为自己的外表存在很大的问题,并由此产生烦恼、自卑等心理。存在体相障碍的学生,平时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体貌的评价,时常为此而痛苦,也会因此会对外界事物失去兴趣,甚至严重影响到自己的社会交往。由于认知的错误,他们不敢与人对视,不敢出门,脾气、性格会变得越来越封闭,一般都会采取回避与人交往的策略,甚至会出现拒绝上课的退缩行为。

在谈话的过程中,心理辅导老师告诉小娜,她的烦恼来自于体相障碍,有她这样苦恼的女生很多,如果勇于面对,走出心理误区,一样能成为成功人士,辅导老师给小娜讲述了著名主持人李霞的故事,鼓励小娜换个角度看问题,当无法改变现状的时候,改变想法就能改变情绪。小娜在辅导老师的引导下,意识到自己认知的错误,不再对额角的胎记遮遮掩掩了,变得更加自信开朗。 对如何引导帮助体相意识障碍者,在这里提供一些参考性建议:

首先是利用补偿心理,帮助学生超越自卑。。按奥地利著名心理地学家阿德勒的说法:人在面对一个无法适当应付的问题时,表现出的没有信心解决这一问题的情绪就叫做自卑情绪。人总是要克服这种自卑情绪,力求表现出一种优越感,来弥补心理损失。个人生理缺陷和不幸遭遇等因素往往引起人的自卑感,人要活得充实,就需要在事业上有所成就,来弥补自卑心态,获得心理满足。

其次是进行认知调整。比如讲名人故事,增强学生信心。通过认知调整,让学生明白,一个人想要赢得别人的尊重、钦佩或爱慕,仅靠漂亮的外表和魁梧的身材是不行的,他们必须让自己具有真才实学和一颗美丽的心灵。

最后,给学生以无条件积极关注,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案例7 人际交往的心理辅导

案例介绍

蕙读高二,性格文静内向,成绩优良,某天,她满怀委屈与郁闷推开心理咨询室的门,原来,最近调座位,她的新同桌是个外向、敏感、情绪化的女生,这个女生写字的方式很特别,像与谁堵气似的,用笔在纸上快速而有力地划,发出“哧啦哧啦”的声音,尤其是考试做试卷时,她不垫任何东西,直接将试卷铺在课桌上写,笔尖透过薄薄的纸张跟铁质的桌面交锋,发出尖锐刺耳的声音,干扰了蕙的注意心,让蕙无法静下心来。

蕙觉得自己受到影响,有天建议同桌垫个本子,却遭遇同桌的白眼,依然我行我素,而且从此后,对蕙一副爱搭不理的态度,这让蕙很委屈而烦恼,来寻求辅导老师的帮助。 辅导老师在与蕙交谈中,让蕙意识到,同桌所做作为并不是针对蕙的,而是她本身固有的习惯,而且,用力写字也是同桌用来宣泄情绪的方式,这样说来,同桌发出的声音越大,说明她内心越烦躁与苦恼,蕙如果仅从自己受影响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就没有意识到,她要求同桌改变固习,其实,也影响了同桌,让她不能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宣泄情绪,其实,这对同桌来说,也是难以接受的。 接着,辅导老师让蕙认识到,在同桌的行为没有违反什么法纪法规的情况下,蕙是没有权利要求同桌为蕙改变什么的。

这样的认知,让蕙消除了对同桌的怨恨,但蕙苦恼地问辅导老师,如果自己还不能适应同桌怎么办?

辅导老师回答说:“没有什么问题是不能解决的,关键在于认识问题的性质,找到正确的方法。你的同桌是你学习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身处的环境对自己不利时,人们一般有三种选择:逃避、适应、改善。你喜欢哪种方式呢?” 接下来的交谈中,辅导老师让蕙意识到,自己其实已经选择了改善,只是实现目标的方式不对,态度生硬,让同桌感觉没有受到尊重,她只考虑了自己的感受,却没有从同桌的角度考虑问题。

最后,蕙迈着轻松自信的步伐离开了咨询室,因为,她明白了这个一个道理:想要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得尊重别人;要想得到别人的理解,首先得理解别人;要想得到别人的关心,首先得关心别人。

相信,蕙经过这次的心理辅导,真正领悟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念义,也更懂得如何与他们相处。 【心得感受】

这个案例,看上去是件很小的事,但对当事人而言,引发的困扰却是很烦恼的,对正在成长的中学生来说,像这样琐碎而细小的磨擦,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可能会郁集成真正的心理障碍,形成心理偏差。因为,现在的孩子,由于从小受的关注太多,都不同程度具有自我中心意识与对生活理想化的要求。但他们身处现实环境中,如果遇到不如意的事,很容易产生心灵的困惑和情绪上的烦恼,就如案例中辅导老师所归结的,他们只知道自己应该享受自由、权利,而不知道个人的自由、权利只有在与社会环境的和谐相处中才能获得;他们只知道生活应该是怎样的,却不明白生活实际是什么样的。内在的理想与现实的残酷常会发生冲突,这时,他们会频频碰壁受伤、受挫,而青少年时期又是极为敏感的,受挫太多,就会对自已的认知不够客观,产生自卑心理,影响自己心智健康地发展。 像案例中的蕙,她与大部分中学生一样,是很渴望同桌的友谊的,但在现实中,却弄巧成拙,造成人际关系适应不良,成绩优良的她,能解决学业上的困难,却被同桌关系如何相处这事弄得心烦意乱,委屈落泪,如果不是她及时寻找心理老师的帮助,可能会影响她的学业进程。

人际交往,对中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因为,专家告诉我们,中学阶段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时期,而社会化的顺利完成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我们成人回顾一下自己成长的历程,会懂得,自己结交朋友最多、朋友关系最长久的,都是从中学时期开始的。

这是由人类成长心理需求的特性决定的,这也告诉我们,在孩子上中学时,父母关注的重心,不要只盯在孩子的成绩上,还要特别关注他们的朋友圈,以及教会他们选择影响一生的朋友,正确处理朋友间的人际关系等等。

中学时期的人际交往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1.同龄人之间的友谊占据着十分重要和特殊的地位。研究表明,儿童时期的个体在情感上最依恋的对像是父母,朋友则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情感的依恋的重心便逐步由父母转向朋友,并日益得以确定和加强。 2.小团体现象突出。由于空间上容易接近、年龄相当、兴趣相同等因素的影响,许多中学生都会加入到某一个非正式的小团体中。这些小团体的成员相互间有高度的忠诚感,在行为方面也有很大的约束力。

3.师生关系有所削弱。中学生不再像小学生那样将老师视为至高无上的权威;相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对老师也有了新的认识,并有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喜欢什么样的老师也有了更明确的看法。

4.易于父母产生隔阂。不少中学生都觉得与父母难以沟通,有话宁愿与知心朋友讲,也不愿与父母说;无论是在价值观念、交友方式、生活习惯,乃至着装打扮等等方面,者容易与父母产生磨擦,不断产生与父母的心理隔阂。

总之,由于自我意识、独立欲望、自尊心都明显增强,中学生在渴望人际交往的同时,也容易出现闭锁、防御、自卑、“骄娇二气”等交往心理障碍,应该注意加以克服。

为什么中学生人际交往容易出现问题?

首先,中学生随着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他们非常在意自己的形象,对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也非常敏感。其次,中学生的独立性进一步增强,逆反心理更加强烈。再次,中学生存在一定的闭锁心理,人际交往比较被动。有时候,一些中学生还缺乏主动沟通意识,这样不仅造成人际关系紧张,还会增加原有的孤独感。

我们应该怎样引导学生学习人际关系交往技巧呢?

1.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交往观念,使其开放自我主动交往。

2.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交往品质。中学生所能接纳的特质主要有:真诚、宽容、信任等。“真诚”是指诚实、真实、恳切,开诚布公,坦率真实能使人推心置腹,互相看到一颗纯洁的心。“宽容”意味着无私和坦荡,也意味着理智与豁达。“信任”包括信任自己和信任他人,信任他自己才有可能自然、大方地把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暴露给对方;信任他人则是对他人感情和人格的尊重。

3.帮助学生克服交往心理障碍。中学生在交往过程中常出现以下几种心理障碍:第

一、羞怯。一些学生由于害羞,过多约束自己的言行,以至于无法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阻碍了与同学、老师的交往。第

二、自卑。自卑的主要表现是缺乏自信。克服自卑感的第一步是要学会全面客观地分析自己,增强自信;此外,还要努力塑造良好的性格,摆脱他人对自己的成见,寻找新的环境重新表现自己。第

三、封闭。这是指有意无意地把自己限制在最小的交往圈的状态。习惯于封闭自己的学生,往往遇事固执已见,对人处处设防,难以交往。

案例8 考前焦虑的心理辅导

【案例概述】

案例中的女孩,在期中考试前一天,走近咨询室,她寻求帮助的原因,是每当要考试的时候,在头天晚上就会失眠,而且考场上,会头晕,手心出汗,考前还要吃止泻药,否则,她在考试的时候,会上好几次厕所。

辅导老师听了她的叙述,初步断定她的问题是考试焦虑症。考试焦虑是一种相当复杂的心理现象,它是一种在考试情境的激发下,以担忧为基本特征的心理状态。

考试焦虑包括两种基本成分:一是对考试结果的担心,二是由担心而引起的身体反应。前者称为认知成分,后者称为生理反应成分。

一般而言,考试焦虑的来访者,都会存在不合理的理念,按理,辅导老师应用认知疗法帮她解决问题,第二天就要期中考试了,认知疗法需要一个过程,仅靠一两次辅导是无法帮来访者解决问题的,辅导老师,第一次只有采用催眠放松的方法缓解女孩的症状,等期中考试后,再依她的情况制定具体的辅导方案。 女孩在辅导老师的指导下,反复进行意念放松训练,带着轻松的心境离开咨询室参加考试。

考后,女孩又来到心理咨询室,这次交谈,辅导老师了解到,女孩产生心理焦虑的原因,是由于高一分科时,与父亲要求不同而造成的,她父亲认为她笨,不适合读理科,而只为这句话,自尊心极强的女孩,为了向父亲证明自己理科一样能读得好,结果一意狐行选择了自己并不喜欢的理科,这种选择让她在后来的学习中相当被动,她拼命想证实自己能将理科学好,事实上,她的理科成绩却很难有实质性的提高,她很后悔自己当初的选择,想向父亲承认自己的错误,但太迟了,她的父亲已离开了人世,她在现实与理想的重压之下,得不到父亲的谅解,情感郁积,就更加剧了学业压力,导致产生考试焦虑症。

女孩内心的那种不可能向父亲认错的心结,在心理学上称之为“未完成事件”,它是指末表达出来的情感,包括:悔恨、愤怒、怨恨、痛苦、焦虑、悲伤、罪恶、遗弃感等,虽然这些情感并未表达出来,但却与鲜明的记忆及想象联结在一起,由于这些情感在知觉领域里没有被充分体验,因此就在潜意识中徘徊,而在不知不觉中被带入现实生活中,从而妨碍了自己与他人间的有效接触。这种末完成事件,只至个人勇于面对并处理好这些未能表达的感情为止。

女孩的考试焦虑深层的原因,就是这种“未完成事件”心结做崇,辅导老师找到症结所在,就利用空椅子技术,帮助女孩完成她的“未完成事件”,创设一个虚拟的场景,让女孩敞开心扉,把自己想对父亲的话说完,这考试焦虑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女孩在辅导老师创设的情景中与父亲对话,忘情地忏悔哭诉着„„

第三次女孩来到咨询室,看起来很平静了,她向辅导老师咨询是否由理转文,她担心自己转科后,成绩会跟不上,在辅导老师的引导下,她清楚地认识到自己优劣之处,带着茅塞顿开的心,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 【心得体会】

这个案例,给我的感受是,看似复杂的考试焦虑症,如果能找到问题的症结点,辅之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就能帮助痛苦中的来访者情感得以宣泄,走出困境,重新选择自己的路,真是功莫大焉。

这个案例,也让我懂得,考试焦虑,这个重点中学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如人患感冒一般,症状一样,并不代表缘由相同,我们做作为长辈,应该多学习相关的知识,对孩子,要多倾听,多关注,尽量多方位地掌握相关信息,并对信息进行筛选,透过这一表面现象,挖掘出学生内心深处的心结,帮他彻底地解决问题。 不仅如此,帮助孩子摆脱考试焦虑的时候,要相信,任何一个孩子都有解决自己问题的能力,辅导帮助所能做的,应该是通过交谈,让学生能有更清楚的认知,而且,也要清醒地知道,心理问题产生与发展都是有个长期滋生的过程,想通过短平快的方式解决问题是不可能的,有时,需要长期反复的辅导过程,在帮助学生的过程中,要不断挖掘他们自身的潜力,让他们自己意识到,问题的最终解决,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

当学生,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困惑已久的问题时,他们那种愉悦与成就感,会让他们心智成长,有质的飞跃的。

案例9 心理危机干预

【案例概述】

案例中的男孩叫小宁,高高瘦瘦的他,戴着一副近视眼镜,脸色较苍白,看起来情绪有些低落,他告诉辅导老师,自己老是做噩梦,醒来非常难受,心情也很郁闷,有次,他还从梦中哭醒过来,将寝室同学都吓一跳。

辅导老师预感小宁心里好像隐藏着什么,通过询问,得知小宁总梦见好朋友小其,而小其却在一次意外中溺水而亡,那次游泳是小宁提议的,当时小其还不太想去,是小宁用激将的方式让他去的,谁想,竟然出现了意外。

这种意外死亡的哀痛危机,会使人无未能控制自己的情感,陷入悲伤、痛苦等负性情绪当中不能自拔。亲密同伴的猝死,对小宁的打击非常大,他既为失去朋友无力挽救而到悲伤痛苦,又陷入很深的自责与愧疚负罪之中,他无法摆脱这种复杂心绪的累积,生活异常压抑,不断的噩梦反映了他的潜意识中的自责、内疚与痛苦的情绪。因为做梦的原因,通常是协调与平衡人的内心世界。 辅导老师明白,这种意外死亡造成的哀痛危机之所以定义为危机,是因为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但因为当事人没有能够很好地进行自我调整与适应,心理仍处于一种失衡状态,情绪会比较容易失控。当出现情绪危机时,人的理智受到抑制,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行为的意义和后果,自我控制能力减弱。这时,如果缺乏一定的外界阻力及约束,极容易导致意外事件的发生。

辅导老师明白,小宁需要的帮助是要将他内心的伤痛完整地表达出来,而不是试图回避或压制那种哀痛体验和负性的情绪。辅导老师要全身心倾听小宁的倾述,和他一起体验这种失去亲密朋友之后的孤独无助,以及非常强烈的内疚感和负罪感。

在辅导老师的帮助下,小宁的负面情绪得以完全的宣泄,也通过空椅子技术,将自己太多没来及对小其说的话也倾述出来,这样,他找到了表述自己心情的机会,那种苦痛得以解脱,不再做类似的噩梦了。 【感受心得】

这个案例,我懂得,心理辅导不只是缓慢的渗透过程,像小宇所处的这种心理危机干预时,是要满足来访者直接和较近期的要求,得赶紧解决眼前的问题,而不是更深层的人格障碍问题。

其实,心理出现问题,并不像身体疾病那样昭显于人,它的滋生与漫延都是在不知不觉中的,不仅旁人不能察觉,就算当事者,也未必清楚问题出在何处,特别是像小宇这种亲朋好友离去所带来的伤痛,其中渗透有忏悔自责,如果不身处其中,是很难体会那份痛苦的。如果承受力强,也许会随着时间的打磨渐渐走出伤痛的阴影,如果承受力差,那种心结纠葛盘结,也许会成为一系列心理偏差的根源。

记得母亲生重病至去世的大半年间,作为女儿却闲赋在家没有半点收入的我也遭遇心理苦痛的折磨,母亲住院所需的钱款,我无力帮助,而多年来与母亲之间的沟壑过深,也让我深为愧疚,重重压力之下,那个冬天,我也在反复生病,母亲的过世,令我精神几近崩溃,靠酒精麻醉自己神经,靠加大安眠药的量维持可怜的睡眠,直至有天,感到儿子不敢与我亲近,望我的眼神中尽是惊恐时,才意识到自己需要找个地方疗伤。

离家七个月,在外飘泊我的带着对儿子的牵挂回来了。 那一年,我的记忆中几乎是空白,而有天,我与儿子谈心,问他与我相处这十多年来,印象最深的伤害,竟来自那一年,我对他的忽视与淡漠,直至现在,有时看到已读中学的儿子书包或校服上的“殇”“残”等抑郁的字眼,心中都会漫升深深的愧疚来。

失去阳光的心灵,如何透射出明媚的笑容?失去笑容心灵,如何体悟生命的快乐?

让那些遇到应激事件的心灵,都能尽快地得到修整,变得阳光明媚起来吧。

案例10 对迷失自我的心理辅导

案例介绍

没人愿意承认自己是失败者,而来咨询的小凡,却对辅导老师说自己是个失败者。小凡是个内敛稳重,看上去较诚恳、认真的男孩,他高一时成绩不错,爱好广泛,喜欢打篮球和看小说,同学们对他评价是大方乐观。到了高二,他被抽调到省级实验班后,几乎成绩都是末数,压力特别大,而且老师管得较严,常只表扬成绩前列的同学,他不能融入新的班集体中,感觉很压抑,非常怀念高一那段日子,成绩也一路下滑,他开始想逃避,装病不想上学,被班主任带到咨询老师这儿来了。

“我特别怀疑自己不是学习的料了,脑筋变得特别死,看到别人飞快作作业,感到自己特没用,都不好意思问同学题了„„”倾述中的小凡,焦虑、失落、无可奈何,对未来一脸茫然,完全对自己失去信心,人生也失去了方向。

辅导老师问过小凡从前的同学,在他们眼中,小凡是个很用功的人,成绩不错,和同学的关系也较好,对自己自信满满。那他现在怎么变了呢?

再一次咨询时,交流直接从成绩开始的,经过交流分析,小凡意识到,他虽然在班上的排名落后,但是年级排名并没有变,说明他与以前相比,并不是考得差,只是正常水平发挥罢了,小凡迷失在自我的排名的世界中,加上遇到人际的挫折,他开始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怀疑老师与同学是否会瞧不起自己,他变得自我概念十分迷乱,这同时也阻碍他自身能力的发展与表现。

在这个时候,任何一点负面的信息,他都觉得是针对他,当他觉得别人不能接纳他的时候,实质是,是他自己不能接纳自己。认清了这点,辅导老师只需要帮助小凡重新认识自己,建立起健康的、正确的自我意识,并且能够接纳自己。 辅导时,老师主要是消除小凡不合理的认知,合理的定位需要认真客观地分析自己所处的情况,对比自己过去所处的班级与现在班级有什么不同,如:总体学习水平、教师的教学方式、自己在班上的实际位置等。小凡对自我评价过低,习惯于只看到别人的优点,并与自己进行比较,心态失去平衡,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辅导老师建议小凡对自己的学习状况进行总结,并在这基础上与同学进行对比,思考:自己的学习方法是否恰当,是否适合这个班级的学习,同学有哪些好方法可借鉴,自己哪些科目存在问题等等。

同时,辅导老师还鼓励小凡积极参与班级活动,以此消除彼此之间的误解,还可以锻炼自己,展示自己的才能,得到老师与同学的认可,这对恢复自信心有很大帮助。同时,辅导老师还要求班主任及科任老师给予小凡适度的鼓励关注。在辅导老师的帮助下,小凡的学习生活渐走向正轨,与不开心的生活说再见了。 【心得感受】

读这个案例后,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原来熟悉的案例中,还有那么些看似深刻却十分浅显的心理名词――自我意识、自我的迷失、自我概念、同一性危机。 一向都很自我,欣赏着自己的同时,也蔑视着自己,常常叹自己,为什么在自我个性箍成的木桶间,会夹杂那片短短的木板?一直期盼着,自己能够克服自身那些人性的劣根性,突破自我的局限,消除那份骨子里与生俱来的悲观,达到期盼的自信自尊的平台。人生已走过太多的弯路,趟过太多的沟坎,孤独前行的路上,一直在不停地调整着,自勉着,跋涉着,许多道理,心里很明白,但却在行动中,无法跨越心中的那道沟坎。

时常会有焦虑与孤独的悲伤,时常会有失落茫然的泪光,这正是案例分析中所说的“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无法达到和谐统一的认知,对吗?如果不是,为什么我无法拥有一份安定平和的心理状态呢?

许久以来,我一直在不停地否认自己,明明也相信自己有别人无法触及的优点,却不敢相信;明明常在内心叩问灵魂的向往,却不肯赞同;梦想是如此遥远,现实是如此的残酷,我只能一步步拖着疲惫的身躯前行。 不能放弃,放弃就会掉入生命的绝崖。

爱自己,才能爱别人,爱别人,是为了更好地爱自己。常常在深夜梦回,扪心自问:你爱自己吗?你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吗?你明确自己真正的需要吗? 是的,我是深爱并欣赏着自己的,我也是一直追随着梦想前行的,既然如此,又哪来的那么多的忧郁与感伤呢?

完善自我,是份痛苦的历程,那脱皮的痛楚,会延续生命的每天,浴火重生吧,相信自己,坚强地走下去,就不会给生命留下悔恨„„

第15篇:高中生自我探索心理辅导教案

自我探索班级团体活动辅导方案

一、单元名称:认识自己,发掘自己

二、对象:高三学生

三、单元目标

1、发现自己与别人的不同,强调自己的特点。

2、认识自己的社会角色,更全面地了解自己。

3、发现自己的优点,学会自我悦纳。

4、探索自己的价值观,体验和澄清自己的人生态度。

四、实施方式:游戏、讨论、纸笔活动

五、准备工作:笔(彩笔更好)、白纸若干张、道具钱、价值拍卖单

六、实施程序

(一)导入(3-5分钟)

1、自我介绍(略)

2、主题介绍

(二)小小动物园(15分钟)

让同学们闭上眼睛,充分展开想象,“现在你就是动物园里面的一员,那你觉得自己会是什么动物?为什么?”,一定要独立完成,不能商量。考虑好后,请把自己的结果写在准备好的白纸上,然后大家一起交流、分享。

辅导者引导大家思考自己与这种动物的相似之处,同时注意同学之间的互补,特别注意的是那些与别人不一样的同学,不能让他们有孤独感,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都可以为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

而感到自豪。

(三)他人眼中的我(20分钟)

给每人发一张表(见附录一),要求大家认真思考后填写,填写的过程中会反映出不同的心态,有些人再一次肯定积极而可爱的自我,但有些人却引发一些长期压抑的感受。填写完大家一起交流。

辅导者让大家认真回想一下填表时的心态,并与同桌进行交流。然后辅导者引导大家做深入的自我探索,可以进行如下提问:

(1) 你对哪一个人的看法最关注?为什么?

(2) 最难填写的是什么?为什么有人填不出来?

(3) 你所填的内容都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

(4) 其他人眼中的自己是他们这样评价过,还是自己认为他们

是这样认为的?

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会有不同的情绪或行为反应,辅导者应该注意观察、正确识别并及时处理。如对积极自信的同学给予适当的鼓励;而对于有消极自卑感的同学给予及时的积极关注;对于个别处于长久压抑状态的同学,要给他/她一个适宜的发泄机会。

(四)优点大轰炸(20分钟)

1、分组活动(8-10分钟)

将全班同学分成6人小组,每个小组围成一个圆圈。接下来辅导者说明规则:每组先请一名组员坐到圈中央,依次接受组员们的夸奖,每位组员必须看着“圈中人”的眼睛,举出对方一个优点„„依此类推,每位组员必须轮流坐到圈中央接受赞扬。

要求如下:

(1) 必须说优点;

(2) 夸别人优点时态度要真诚,不能毫无根据地吹捧;

(3) 参加者要仔细体验被别人称赞时的感受如何,并结合他人的评

价重新认识自己的优点。

分组活动过程中,辅导者要在其中进行监督、观察,以获得第一手分享资料,便于下面引导的进行。

2、分享总结(10-12分钟)

分组活动完成后,大家一起交流被人称赞时的感受,分享自己不曾发现但被组员发现的优点以及大家不曾发现但确实存在自己身上的优点。

分享完毕,辅导者进行总结:在以后的学习与生活中,大家应该学会自我悦纳,不断地发掘自己的优点,并把自己好的一面呈现给大家,进而以更加自信的心态面对人生„„

(五)价值大拍卖(35分钟)

1、宣布游戏规则(5分钟)

辅导者将事先准备好的价值拍卖单发给大家。并说明规则:每个学生手中有5000元(道具钱,由500、1000、2000组成),它代表了一个人一生的时间和精力。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对人生的理解随意竞买下表中的东西。每样东西都有底价,每次出价都以500元为单位,价高者得到东西,有出价5000元的,立即成交,东西购买之后不可退还也不可交换。但注意购买所付出的总费用不能超过5000元。

2.举行拍卖会(15分钟)

(1)由辅导者主持拍卖。

(2)按游戏方式进行,直到所有的东西都拍卖完为止,然后请学生认真考虑买回来的东西。

3.讨论交流(15分钟)

拍卖完后,辅导者组织大家讨论以下问题:

(1)你是否后悔你买到的东西?为什么?

(2)在拍卖的过程中,你的心情如何?

(3)有没有同学什么都没有买?为什么不买?

(4)你是否后悔自己刚才争取的东西太少?

(5)争取过来的东西是否是你最想要的?

(6)你是否甘愿为了金钱、名望而放弃一切呢?

(7)有没有比上面所说的这些更值得追寻的东西呢?

讨论结束后,相信同学们的心中已经对自己最重视的东西有了初步体验,然后辅导者进一步引导大家结合这次价值观拍卖的体验澄清自己的价值观,并在最后做出归纳,提出要由此价值观来指导大家以后的生活。

(六)辅导者总结(5分钟)

引导大家对整个辅导历程进行回顾,将自我认识重新梳理一次,强调自我个性的全面了解、自我悦纳与价值观的澄清。最后希望大家把这些理念带入到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活出自己的感觉,并且越来越精彩!

七、补充活动

为自己鼓掌(5分钟)

让大家先估算一下自己一分钟能鼓掌多少次,记住数量。再实际操作,把10秒钟的鼓掌次数乘6,报出数量。

比较估算与实际的数量会发现,实际的数量远大于估算的数量,说明每个人都有潜能,不去发掘与尝试的话将永远无法估量。所以大家都要学会正确看待自己,将自己的潜能发挥到最大化!

附录一:

①父亲眼中的我 :

②母亲眼中的我 :

③兄弟姐妹眼中的我:

④长辈亲戚眼中的我:

⑤老师眼中的我:

⑥同学眼中的我:

⑦朋友眼中的我:

⑧恋人眼中的我:(没有恋人的可以假想一下) ⑨我自己眼中的我:

⑩自己理想中的我:

附录二:

拍卖规则:

1、每个学生手中有5000元(道具钱),它代表了一个人一生的时间和精力。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对人生的理解随意竞买下表中的东西。

2、每样东西都有底价,每次出价都以500元为单位,价高者得到东西,有出价5000元的,立即成交。

价值清单:

(1)爱情500(2)金钱1000

(3)友情500(4)欢乐500

(5)健康1000(6)美貌500

(7)聪明1000(8)礼貌1000

(9)孝心1000(10)名望500

(11)良心1000(12)自由500

(13)爱心500(14)诚信1000

(15)权力1000(16)智慧1000

(17)豪宅名车500(18)冒险精神1000

(19)长命百岁500(20)每天都能吃美食500

(21)拥有自己的图书馆1000(22)名牌大学录取通知书500

第16篇:高中生的个性心理发展辅导

《高中生的个性心理发展辅导》研修日志

中学生消极情绪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点:

1.应接不暇的烦恼

2.持久的孤独感

3.无处不在的压抑感

虽然中学生的情绪状态中也不乏积极的因素,但在这个年龄段,消极的情绪状态还是占主导地位。他们非常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正面知道和积极支持,才能顺利度过“暴风骤雨期”,建立健康的主导情绪系统。

那么如何进行情绪辅导呢?

1.帮助学生正视和理解自己的情绪

即对照情绪的分类,整理自己的情绪特点,通常的表现方式,积极情绪、消极情绪的不同比例,个体之间巨大的差异。

2.帮助学生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像表达自己的感受一样,及时、恰当、自信、诚恳地表达自己的情绪。

3.帮助学生养成乐观的生活态度,增强对快乐的情绪体验。

4.帮助学生主动控制自己的情绪,处理自己的情绪困扰。

《教师认知问题的自我调适》心得体会

通过网上学习《教师认知问题的自我调适》这一门课程,感慨颇多。这门课程主要讲述了教师心理问题的表现与自我调适,将教师的心理问题分为认知、情感、个性、行为及职业适应不良五大领域,主要在于帮助教师认识典型心理问题的现实表现、形成原因及调适策略,走出心理问题的现实困境,学会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促进其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

近年来,经常有报道说教师有体罚、变相体罚学生现象,而且有时造成了眼中的后果。出现这些现象,社会往往会群起而攻之,认为教师师德沦丧,人格扭曲。其实,仔细分析,问题背后隐藏着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那就是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由于教师长期以来缺乏来自社会各界的关心与爱护,使教师的身心处在紧张状况之中,并时刻威胁着机体的健康,加之教师自主解决问题的

主动意识性或自我保健意识又比较差,致使教师的心理健康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教师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肯定会严重影响到学生,影响到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在高度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同时,对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应当给予高度重视。

作为现代教师,教师自己也应该学会调整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以健康的心理素质,去适应社会大变革.如:学会积极地想问题; 学会给自己照镜子; 进行自我调节等,以减少压抑,达到“乐而忘忧”的目的,获得心理上的解脱和疏导,以解除由于心理遭受创伤而引起的心理冲突。我衷心希望我们教师队伍中的每一位教师都能身心健康,快快乐乐得投入到工作中!

学习《教师情感问题的自我调适》有感

今天,我学习了刘晓明教授所讲的《教师情感问题的自我调适》。对其中所谈到的语言暴力颇有感触。 那些毫无顾忌的血淋淋的挖苦讽刺、冷嘲热讽使得孩子们的自尊心受到了强烈的伤害。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家庭的宝贝,当家长把他们送到我们这里接受教育的时候,每个人身上都赋予了每一个家庭的希望,我们担负着家庭的重托。同时,我们自己的孩子也是带着这样的期望走进校园的„„

当我们的心中不再有怜悯、不再有善意、不再有“留情”、不再有“过意不去”„„的时候,“爱”在心中也已经远去了。被我们口口声声说的“为你好”也就成为了一句“空壳”。

如果说,当孩子们看我们的眼神里不再有喜欢、有爱,那我们最先应该反思我们对孩子们到底做了什么?因为,孩子们的目光具有最权威的鉴定力,我们不用再为自己辩解与掩盖。

爱孩子,请真诚地去爱。也许是方方面面的压力使得我们心力憔悴,但孩子不应成为那释放的窗口,因为,我们不但是教师,也是家长。别人的孩子应和自己的孩子一个样„„我们都要学会自我放松、自我排泄,千万不要成为孩子眼中的“敌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研修日志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教育一直在不断进步:实施中小学九年义务教育;

建立“希望工程”等扶困助学工程;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确保每一位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不因贫困而失学;认真解决好农民工和贫困子女受教育的问题;完善公办高中招收择校生的“三限”政策;严格考风考纪,确保教育的公平、透明等都已惠及了全国人民。

农村远程教育网的资源共享,现在的教师再也不是只能使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的三大教具时代。 “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根本在教育。”

怎样的人算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让我们看到了努力的方向,“因材施教”再次成为本纲要中体制改革的关键性问题。教师的任务是努力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和创造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乐观向上、自主自立、健康成长,而不是批量生产统一型号统一性能的某种产品。

因此,树立职业理想、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让家长满意、让社会放心的教育,是我们所有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也会向着这个目标不断努力。

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心得体会

发布者:冯燕军 发布时间: 2011-9-27 9:46:41

我认真学习了温家宝总理关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讲话,我对纲要的学习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与新认识。教育事业的神圣和严肃性,虽然知道不是任何人都可以从事教师这个职业,但作为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都应该相差不多。后来认识到,同样的学生,在不同的老师的教育管理下截然两样。究其原因,无非两个:一是学识水平,二是德行修养。水平决定了他(她)是否能教好、教对,而德行修养则决定着他(她)的工作态度、敬业精神等软指标。所以我特别赞成教师准入制,因为这的确是牵一发而动全局的壮举和善举。同时《纲要》提出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心,建设高素质的高校教师队伍。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创新培养模式,增强实习实践环节,强化师德修养和教学能力训练,提高教师培养质量。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业,教师为本”这句话来形容这一举措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通过纲要的学习,收获是非常丰富的,它引发了我更多的思考,也让我收获了很多的知识。作为一名一线高中音乐教师,学习贯彻纲要精神,就是要加强自身师德修养;积极参加教育教学研究,不断学习,努力提高教学业务能力;爱岗敬业,爱生如子;把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当做终身奋斗的目标做实做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才有可能把对学生的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做好,才能真正培养出国际化的人才。这些都需要我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的去努力尝试和运用,我将在以后的工作中逐步完善自己。

《课堂教学观察与诊断》学习日志

发布者:赵连蓉 发布时间: 2011-8-22 9:32:19

《课堂教学观察与诊断》学习日志

一.新课程的听课

1.听课是同伴互助的有效方式

2.听课可以使我们获得专业引领

听的多感受就多。我们听老师的讲课,听学生的反应,听专家的点评,去感受理论与实践,教师与学生,设计与实施,过程与结果,优点与不足。

3.要做好听课前的准备工作

4.听课中的观察要仔细。

5.听课中的笔记要做到三快:手快、眼快、脑子反应快。

6.研究课的意义

教师:通过研究课可以充分挖掘教师的潜能,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修炼教学基本功,并将新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

第17篇:小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

小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

心理健康 2009-12-10 15:42:12 阅读1065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辅导目的:

通过本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相信自己,相信老师,相信同学,为了自己的进步,乐意接受老师、同学给予的帮助。

辅导对象:学习自觉性差的、不负责任的学生,特别是作业不完

成的学生。

辅导者:

⒈心理辅导员(要求灵活性、随机应变、组织能力等方面都比较

强的教师承担)。

⒉要有一位助手配合。

辅导场地:

⒈活动室要相对大一点。

⒉师生座站图:“☆”代表教师,“○”代表学生。

器材准备:

⒈无线遥控扩音设备,如领夹话筒配语言座即可。

⒉奖品(练习本、笔若干)抽奖纸条若干张。

⒊蒙眼睛用的毛巾之类物品。

辅导过程:

一、跟我一起做(约2分钟)

师:同学们,我做一个动作,要求大家不评价。不思考,也学着跟我一起做,连续模仿做3遍。(师可选择做做3~4动作。目的是消除学生紧张心理,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

二、结识新友

(约5~6分钟)(自我介绍内容可突出个人的性格特点、特长、爱好、学习生活习惯等为主,让同学进—步了解自己)。

师:同学们,我们大家虽在—个班级多时,但相互之间不一定都十分了解。下面我们做个游戏,可以增进大家的了解,好不好? 师:这个游戏的名称叫“结识新朋友”,游戏的方法是:大家在这个圆圈里自由走动,边走边与同学握握手、问声好;然后再与别的同学握手问好。当老师说:“停”时,每个人都必须要与人握住手、面对面。这时握住手的两个人,就是你的新朋友。然后对面而座,双

方作自我介绍。

师:游戏现在开始(经过10秒钟左右师叫停,学生自我介绍1~2)分钟,然后再进行一次或二次)

师:同学们,刚才我看到你们都认识了新朋友,我很高兴,你们高兴吗?谁来把你认识的新朋友介绍给大家?

(请3~4位不等。讲完后让他们抽奖。先拿抽奖纸,活动结束前发奖。注:抽奖纸上写的是师对学生各种鼓励的语言;奖品是练习

本和铅笔。)

三、信任之旅(8对~10对)(约20分钟)

目的:通过游戏,让学生体验助人与受助的感受,增加对别人的信任与接纳;同时培养乐于助人和接受帮助的意识。

师:为了加深朋友之间的友谊,我们大家做—个游戏,好吗?

师:游戏的要求:两人一组,不准说话,只能用动作去帮助别人和接受别人帮助,按照规定的路线走,大家都要体验当时各种感受。其他同学在一旁观看,也要谈体会,看哪组配合最好,方法最好。

步骤:

⒈邀8~10位同学参加游戏扮“盲人”。(可选几位最不守纪律的、作业常不做的学生在其中,男生、女生数不均等),排到走廊里(这些人不要让其他同学看到,或集中到高一层楼的走廊蒙上他们的眼睛(以上请助手完成,然后让他们原地转3圈(目的:失去方向感)。

⒉师:(神秘而紧张地语气)同学们:我估计,外面这些同学目前有困难了,而且肯定有很大的困难。谁愿意做好心人,去帮助他们?(选8~10位)要求:在帮助他们时也不能说话,只能用动作。

在他一对一结对完成后,进行一段艰难的真正的:“信任之旅”。

附:艰难路线图,可设置在教室里(如能走走楼梯最好)。在他们结对时,教室里快速完成如下的布置:

师:宣布“信任之旅”开始,请好心人帮助“盲人”走好客观存在艰难的历程。(线路可以曲折点,在“信任之旅”活动开始之前,这些障碍不要布置,待参加游戏学生出门后,再布置起来,尽量就地取材,请学生帮忙,同时以最后一对学生到终点为游戏结束。)

⒊情感交流:(围成图(1)状)

师:①先问蒙住眼睛的学生:a、当你蒙住眼睛看不见什么时,心里什么感觉?此时心里最希望什么?b、在好心人帮助下,你说说在通过各种障碍时,心里有什么感受?c、你对帮助你的朋友满意不满意?(2~4位学生)。②问好心人,a、你看到“盲人”时,首先想到的是什么?b、你是怎样想方设法帮助你的朋友的?b、通过对朋友的帮助,你有什么感受?(2~4位学生)③问观看的学生:看了这个游戏,你有什么想法?(这里要求教师抓住以下重点去组织提问:当你有困难时,渴望得到朋友帮助;当朋友帮助你时,你要乐意接受;当你帮助了朋友,或在朋友的帮助下,战胜困难后,心里感到欣慰。)(时间允许的话,可以换一批学生再做,再交流)

⒋小结:

师:同学们,游戏结束了,我发现大家今天交了新朋友,而且敢于说出自己心里的感受,虽然有的同学没有说,但相信他们也已经有了新的感受和想法。特别是当自己碰到困难需要帮助时,同学、老师、朋友会向你伸出友谊之手,真心诚意地、耐心地给予帮助,他们认为这是一种责任,你呢就要愿意乐意接受老师、学生、朋友对你的帮助,接受别人对你的帮助,使你不断进步,也是有责任心的表现。

四、“及时下雨”(约15分钟)

师:刚才有不少同学抽到了奖,现在开始发奖品。(请助手为学

生兑奖品)

师:你们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紧扣:上好课、守纪律、做好作业、写好字、好好学习、有责任心等等去谈(5~8位或更多),

对说得好的同学,再次发奖。)

五、结束余音(约1~2分钟)

师:同学们,你们说得很好,我很感动,你们好像长大了许多。特别是懂得了认真上课、完成作业、守纪律等等是有责任的表现,也懂得了主动去帮助有困难的人,也是有责任心的表现,这使我很高兴。相信你们在老师、同学的帮助下,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认真上好课,认真完成每一天每一次的作业,做个好学生,你们说是不是?下次我们再来做游戏好不好?好!记住,比一比谁的进步快!

小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

(2011-04-17 15:19:33) 转载 标签:

杂谈

辅导目的:通过本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相信自己,相信老师,相信同学,为了自己的进步,乐意接受老师、同学给予的帮助。

辅导对象:学习自觉性差的、不负责任的学生,特别是作业不完成的学生。

辅导者:

l、心理辅导员(要求灵活性、随机应变、组织能力等方面都比较强的教师承担)。

2、要有一位助手配合。

辅导场地:

1、活动室要相对大一点。

2、师生座站图:“☆”代表教师,“○”代表学生。

器材准备:

l、无线遥控扩音设备,如领夹话筒配语言座即可。

2、奖品(练习本、笔若干)抽奖纸条若干张。

3、蒙眼睛用的毛巾之类物品。

辅导过程:

一、跟我一起做(约2分钟)

师:同学们,我做一个动作,要求大家不评价。不思考,也学着跟我一起做,连续模仿做3遍。(师可选择做做3~4动作。目的是消除学生紧张心理,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

二、结识新友(约5~6分钟)(自我介绍内容可突出个人的性格特点、特长、爱好、学习生活习惯等为主,让同学进—步了解自己)。

师:同学们,我们大家虽在—个班级多时,但相互之间不一定都十分了解。下面我们做个游戏,可以增进大家的了解,好不好?

师:这个游戏的名称叫“结识新朋友”,游戏的方法是:大家在这个圆圈里自由走动,边走边与同学握握手、问声好;然后再与别的同学握手问好。当老师说:“停”时,每个人都必须要与人握住手、面对面。这时握住手的两个人,就是你的新朋友。然后对面而座,双方作自我介绍。(我是鬃学校啄昙蹲班的喜欢鬃(唱歌、打篮球、画画或爱笑)的鬃祝ㄐ彰业难扒榭觥⑿愿裉氐惆玫鹊龋R环浇樯苁保硪环饺险嫣幻鞯牡胤娇梢蕴嵛省W龅骄】赡芏嗟亓私舛苑健C靼琢寺穑靼琢耍?

师:游戏现在开始(经过10秒钟左右师叫停,学生自我介绍1~2)分钟,然后再进行一次或二次)

师:同学们,刚才我看到你们都认识了新朋友,我很高兴,你们高兴吗?谁来把你认识的新朋友介绍给大家?

(请3~4位不等。讲完后让他们抽奖。先拿抽奖纸,活动结束前发奖。注:抽奖纸上写的是师对学生各种鼓励的语言;奖品是练习本和铅笔。)

三、信任之旅(8对~10对)(约20分钟)

目的:通过游戏,让学生体验助人与受助的感受,增加对别人的信任与接纳;同时培养乐于助人和接受帮助的意识。

师:为了加深朋友之间的友谊,我们大家做—个游戏,好吗?

师:游戏的要求:两人一组,不准说话,只能用动作去帮助别人和接受别人帮助,按照规定的路线走,大家都要体验当时各种感受。其他同学在一旁观看,也要谈体会,看哪组配合最好,方法最好。

步骤:

1、邀8~10位同学参加游戏扮“盲人”。(可选几位最不守纪律的、作业常不做的学生在其中,男生、女生数不均等),排到走廊里(这些人不要让其他同学看到,或集中到高一层楼的走廊蒙上他们的眼睛(以上请助手完成,然后让他们原地转3圈(目的:失去方向感)。

2、师:(神秘而紧张地语气)同学们:我估计,外面这些同学目前有困难了,而且肯定有很大的困难。谁愿意做好心人,去帮助他们?(选8~10位)要求:在帮助他们时也不能说话,只能用动作。

在他一对一结对完成后,进行一段艰难的真正的:“信任之旅”。

附:艰难路线图,可设置在教室里(如能走走楼梯最好)。在他们结对时,教室里快速完成如下的布置:

师:宣布“信任之旅”开始,请好心人帮助“盲人”走好客观存在艰难的历程。(线路可以曲折点,在“信任之旅”活动开始之前,这些障碍不要布置,待参加游戏学生出门后,再布置起来,尽量就地取材,请学生帮忙,同时以最后一对学生到终点为游戏结束。)

3、情感交流:(围成圆圈状)

师:①先问蒙住眼睛的学生:

a、当你蒙住眼睛看不见什么时,心里什么感觉?此时心里最希望什么?

b、在好心人帮助下,你说说在通过各种障碍时,心里有什么感受?

c、你对帮助你的朋友满不满意?(2~4位学生)。

②问好心人:

a、你看到“盲人”时,首先想到的是什么? b、你是怎样想方设法帮助你的朋友的?

c、通过对朋友的帮助,你有什么感受?(2~4位学生)

③问观看的学生:看了这个游戏,你有什么想法?(这里要求教师抓住以下重点区组织提问:当你有困难时,渴望得到朋友的帮助;当朋友帮助你时,你要乐意接受;当你帮助了朋友,或在朋友的帮助下,战胜困难后,心里感到欣慰。)(时间允许的话,可以换一批学生再做,再交流)。

4、小结:

师:同学们,游戏结束了,我发现大家今天交了新朋友,而且敢于说出自己心里的感受,虽然有的同学没有说,但相信他们也已经有了新的感受和想法。特别是当自己碰到困难需要帮助时,同学、老师、朋友会向你伸出友谊之手,真心诚意的、耐心地给予帮助,他们认为这是一种责任,你就要愿意、乐意接受老师、学生、朋友对你的帮助。接受别人对你的帮助,是自己不断进步,也是有责任心的表现。

分享

0

小学生心理咨询的类型与特点

小学生心理咨询从其目标和内容上,可分为两种类型,即适应性咨询和发展性咨询。 适应性咨询主要是针对小学生在各个年龄阶段以及相应阶段的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结合他们的认知特点和行为特征,给他们提供一些必要的指导,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率,处理好人际关系,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更好地处理因环境变化带来的各类问题,增强对环境和自我,的适应能力,从而能够很好地解决面临的现实生活问题,很好地完成各个时期的学习任务。

适应性咨询具有以下特点。

(1)咨询的对象是身心发展正常,但带有一定的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或者说“在适应方面发生困难的正常人”。

(2)心理咨询所着重处理或解决的问题,是学生的正常需要与其现实状况之间的矛盾冲突,大部分工作是在咨询对象的认识水平上加以帮助。

(3)强调教育的原则,重视咨询对象理性的作用,咨询人员并不是要亲自帮助其直接去解决问题,满足其需要,而是帮助他分析情况,提出合理解决的途径和办法。强调发掘、利用其潜在积极因素,自己解决问题。对于环境的改善,也是在现有条件基础上提出改进意见。

(4)适应性咨询的工作侧重于学习指导、交往指导、生活指导等方面,主要解决学生在这些方面所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也涉及一些心理障碍方面的问题.

(5)适应性咨询伴随学生学校生涯的整个过程,关注他们的身心状况,支持和帮助他们适应各阶段的学校生活,指导他们完成各年龄段的自我发展任务。

发展性咨询主要是指导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认知,特别是自我能力、素质方面的认知,帮助他们认识和开拓自身的潜能,不断突破自我的种种局限,实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发展性咨询的目标主要在于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它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人的认识发展规律,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和训练,帮助学生培养起良好的心理素质,塑造健康、完整的人格,成为一代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发展性咨询具有以下特点。

(1)咨询的对象是心理健康、身心发展正常的学生,但在发展方面仍有潜力可挖,心理素质尚待完善。 (2)心理咨询着重解决的问题,是引导学生在一个更新的层面上认识自我,开发自我潜能。而这种潜能的开发因为更具有突破自我认识局限性的特征,往往使学生在能力发展、信心重建等方面,实现一定的飞跃,使自己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3)强调发展的原则。发展性咨询虽然也对学生的学习、适应、发展等问题给予指导与帮助,但更侧重在”发展”方面,即促进心理素质的发展。它对学生所做的一切工作,包括指导学生调节和控制情绪、改善精神状态、建立自信等,都是以学生更好、更充分的发展为目标的。

(4)发展性咨询是现代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都分,将纳入学校教育的总体目标和实施过程中,如安排一定的课程,学习有关知识,参加有关训练,有目的地开发学生心理潜能,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为学生的充分发展和咸才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作为小学生心理咨询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适应性咨询主要解决学生与环境的协调问题(这里的环境包括主观环境和客观环境),而发展性咨询则致力于把学生的发展水平带到一个新的高度,它侧重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在面对具体的咨询对象时,或是在选择咨询方式时,视情形有所侧重,二者彼此衔接、相互渗透,但在实际的咨询工作中,几乎是融合在一起的。比如要解决适应性问题的时候,其目标是指向发展的,而要解决发展的问题,只有在良好适应的基础上才可能实现。在实际操作中,单一的适应性咨询和发展性咨询往往是不完整的,也难以真正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应将二者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形成整体优势。

心理咨询的一般过程

学校个别心理咨询的步骤一般分为开始阶段、指导与帮助阶段、巩固与结束阶段。

一、开始阶段

开始阶段是心理咨询的第一步,是整个心理咨询的基础。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美国咨询心理学家沃尔斯(J.W.Worth)指出,不好的开头会阻碍有效的相互影响。的确,如果开头实在不佳,也就意味着咨询双方关系的终结。一个成熟的咨询者;总是非常重视心理咨询的开始阶段,机智慎重地完成这个阶段的工作。

开始阶段需要完成的任务有三项,即建立咨询关系、掌握来访学生的资料及进行分析、诊断。 1.建立咨询关系

咨询教师与来访学生必须建立起信任、真诚、接纳的咨询关系。这是心理咨询的起点和基础,、这种关系有助于咨询教师真实了解学生的情况,准确确定咨询目标并有效达到目标;对学生而言,基于这种积极的关系,才会与咨询教师积极合作,对心理咨询抱有热情和信心,从而有助于提高咨询效果。此外,这种积极的关系也给学生提供了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的范例,使其能在咨询环境之外加以运用,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能否建立起积极的咨询关系,咨询教师担负着重要责任。

在初次会谈时,咨询教师要向来寻求指导和帮助的学生进行简明扼要的自我介绍。在简短的自我介绍后,可以允许有短暂的沉默,主要目的在于给来访学生一个整理思绪的机会,使他能完整地表达自己想说的话。

在初次会谈时,咨询教师可以就咨询的性质、限度、角色、目标以及特殊关系等向对方作出解释。解释的内容包括时间的限制、会谈的次数、保密性、正常的期望等。对这些问题的说明,可以减少对方的困惑,消除因此而引发的焦虑,也使对方不致对咨询产生不当或过高的期望。在初次会谈中,有必要澄清保密性的问题:对咨询过程中必要的记录给予说明,对所谈内容和隐私权的保密与尊重作出肯定性承诺,以此消除来访学生的戒备心理。

对来访学生要热情有礼、耐心慎重,装束整洁得体,行为举止落落大方。初次会谈,来访学生往往比较紧张、局促,因此咨询教师的态度会对其心理产生很大的影响。热情友好的态度给人以亲切感,可有效拉近双方的距离,特别是他们在受心理困扰时,热情友好的态度本身就是一种力量、一种希望、一种安慰,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其焦虑水平。 要建立并保持积极的咨询关系,还需要咨询教师掌握一些有效的方法,如五条件的积极尊重、准确的共情和真诚。

2.掌握来访学生的资料

收集与来访学生有关的各种资料,通过会谈、观察、倾听、心理测验等方式,了解对方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心理问题。

来访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班级、家庭及社会生活背景、自身的生活经历、兴趣爱好、学习生活近况及有无心理咨询经验等。通过对基本情况的了解,掌握其过去、现在等各方面的活动及生活方式。对来访学生基本情况的掌握,有助于对其主要心理问题的把握。

认识来访学生的心理问题是确定心理咨询目标的基础。这一般比收集基本情况要复杂得多,因为来访学生一般心存顾虑,往往不愿直截了当地把面临的心理问题如实暴露出来,或是他们自己也弄不清问题的实质,只是感觉到困扰,希望改变现状。需要了解的心理问题涉及多方面,咨询教师要通过收集有关资料弄清心理问题的性质、持续时间及产生原因。

3.进行分析、诊断

在收集资料的同时,分析、诊断就已相伴出现;分析、诊断是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心理问题的实质、程度及原因,并对其作出正确的评估。分析、诊断包括下列内容。

(1)确定心理问题的类型及性质,决定咨询的适应性。咨询教师首先要确定心理问题的性质,是属于学习问题,还是人际关系问题,或者是其他方面的问题;是属于发展性问题、适应性问题,还是障碍性问题。考虑心理咨询的适应性对于心理咨询的实施是十分必要的。这是因为有些问题不属于一般心理咨询能解决的,如属于器质性疾病,应及时介绍到医院就诊;如属于精神疾病,应及时转送精神病院接受治疗;如属于障碍性心理问题,也可介绍到综合医院开设的心理咨询门诊接受心理治疗。

(2)分析心理问题的程度,以区别对待;心理咨询的对象有的存在适应性问题,有的存在发展性问题。虽然这两类来访学生的心理状态都正常,但仍然有程度上的差别。:前者在学习,生活等方面出现了心理上的不适应,可以通过个别咨询等方式予以必要的指导;而后者可能并未对自身的心理问题产生自觉的意识,因此,可以通过心理咨询讲座、课程等方式,予以指导与训练,强化其心理品质。

(3)寻找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找原因是诊断来访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造成来访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从两个不同侧面人手,即一般原因分析和深层原因分析。一般原因分析就是针对心理问题形成的生物学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进行全方位的搜索。深层原因分析是对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心理原因进行剖析。不同的心理咨询理论和方法,往往从不同的角度寻找并发现心理问题的根源。如精神分析理论重视从无意识的矛盾冲突、幼年生活经历中寻找根源;行为主义理论重视对行为的分析,发现原因;认知理论认为不良情绪、反应是认知错误造成,来访学生的非理性认知是其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人本主义理论认为人有各种需要,而造成心理失调的原因是人的需要不能得到满足,从而自我意识发生扭曲,内在潜能不能发挥出来。如果能够把握住心理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将为心理问题的解决奠定最重要的基础。

二、指导与帮助阶段 经过开始阶段,心理咨询进入了解决问题阶段,即指导与帮助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完成的任务有三项:制订咨询目标,选择咨询方案,实施指导与帮助。

1.制订咨询目标

心理咨询的目标,就是心理咨询所追求的结果与所要达到的目的,咨询目标的确立,在咨询过程中有重要的价值。首先,它使咨询双方都清楚地意识到努力的方向,从而不仅能详细制订实施方案,而且可以在实施过程中根据目标对实施方案进行必要的调整。

其次,它有助于咨询双方的积极合作。有了明确的目标,使来访学生看到了希望,增强了咨询信心与动力。由于方向明确,来访学生成为咨询过程的主动参与者,使咨询双方能积极合作,协调一致。

再次,它使心理咨询的评估成为可能。通过咨询目标,来访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变化,从而认识到心理咨询在自我成长中所发挥的作用。咨询双方也可以借此评价咨询方案的适用性及确定心理咨询的进展程度。为保证心理咨询的顺利进行,制订咨询目标应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

(1)必须由咨询双方共同制订目标。咨询目标的制订,必须要咨询教师和来访学生共同配合、互相交流并最终达成一致。这样的咨询目标才比较客观、真实,才能使双方共同努力去实现目标。共同制订咨询目标,首先要求咨询双方在心理问题的把握和原因分析上取得一致意见,为此咨询教师要鼓励并引导来访学生全面、深入地倾述和反映,同时咨询教师也必须将自己的认识、看法、结论反馈给来访学生。其次,咨询教师要引导和鼓励来访学生思考和提出自己的要求,坦诚提出对咨询目标的看法。若双方意见有分歧,应认真分析,是表述上的不同还是内容上的差异,是掌握材料不够还是看问题角度不同,是不是局部目标与整体目标上的差异等,在此基础上逐步达成一致。

(2)保证心理咨询目标的针对性。咨询目标的针对性,即解决心理问题而不是其他问题。在学校心理咨询中,经常会遇到一些不属于心理方面的问题,如学生经济上发生困难、考试不及格等。这些问题虽然使来访学生感到不安,但心理咨询的目标只能是帮助来访学生调整认知和心态而不是直接解决这些问题本身。

(3)中间目标与终极目标相统一。中间目标是心理咨询过程中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而终极目标则是实现人的心理健康、潜能的充分发掘和人格的完善。中间目标是向终极目标发展的步骤。确定心理咨询的目标,应强调中间目标与终极目标的辩证统一,即咨询双方不仅要解决来访学生当前所面临的具体问题,更应该从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充分发掘潜能、促进人格发展着眼,把终极目标融于中间目标,以终极目标引导中间目标,通过中间目标的实现达到终极目标的完成。在心理咨询的实践中,要实现两种目标的统一,咨询双方不仅要发现具体的心理问题及引发原因,还要就此发掘其人格特点、心理素质等方面的不足;不仅使来访学生在具体问题上掌握心理调节的技能与方法,而且能使这些技能迁移到类似的情境中去。

(4)心理咨询目标必须具体、可行。来访学生的表述有时比较具体、明确,如考试焦虑、失眠问题等,但有时比较笼统、抽象,如希望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善于交往等。这样的目标因大而空泛,既难以操作、落实,又无从对咨询效果进行评估,因此,心理咨询很难进行。这就需要咨询双方经过商讨,共同将抽象的目标具体化,模糊的目标清晰化。总之,咨询目标必须具有可行性。

2.选择咨询方案 选择咨询方案,包括咨询方法的选定以及为实施这些方法而制定的具体计划。解决来访学生心理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许多咨询方法可供利用,如“支持与安慰”“内省与领悟”“训练与学习”“疏导与宣泄”“暗示”等。每种咨询方法对解决心理问题均有一定的针对性,并有其相应的实施过程。选择咨询方案,首先要根据心理咨询的目标,选取相应的咨询方法,然后按其实施过程的要求制定具体操作计划。选择咨询方案应明确下列内容:(1)所采取咨询方法的目标;(2)该方法的实施要求,即该做什么,如何去做,以及不做什么;(3)该方法是否能达到预期的目的;(4)告诉来访学生必须对心理咨询的过程抱有足够的耐心,这些方法不可能立即产生奇迹,所有的改变都是循序渐进的。

3.实施指导与帮助

实施指导与帮助,不同的咨询方法有不同的要求与做法。可灵活运用鼓励、指导与解释,对来访学生的积极方面给予真诚的表扬、鼓励和支持,增强来访学生的自信,促进其积极行为的增长;可以直接指导来访学生做某件事、说某些话,或以某种方式行动;可以通过解释,使来访学生从一个全新、全面的角度面对自己的问题,重新认识自己及周围的环境,从而提高认识能力,促进其人格的完善和问题的解决。

三、巩固和结束阶段

经过前两阶段咨询双方的共同努力,基本达到既定的咨询目标后,即进人心理咨询的巩固与结束阶段。这一阶段心理咨询的工作主要是巩固效果和追踪调查。

1.巩固效果

巩固已取得的咨询效果,是结束咨询之前必须完成的一项任务。具体工作有以下几项。

(1)咨询教师应向来访学生指出其已经取得的成绩与进步,说明已基本达到既定的咨询目标。咨询教师和来访学生对此应达成共识。来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进步,对他不仅是巨大的鼓舞,也是一种暗示,即预示着心理咨询的过程即将结束,使来访学生对此做好心理准备。为此,咨询教师应耐心、具体地分析来访学生所取得的成绩,指导来访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已的进步。

(2)咨询教师应和来访学生一同就其心理问题和咨询过程进行回顾总结。重新审视来访学生心理问题的前因后果,以及据此确定的咨询目标、咨询方法、咨询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进展等,对前两个阶段进行总结。这有助于帮助来访学生加深对自己。问题的认识,总结咨询经验,了解努力的方向,获得有益的启示。这种总结本身就具有巩固、优化咨询效果的意义。总结最好是通过咨询教师的启发由来访学生作出。

(3)指导来访学生巩固已有的进步,将获得的经验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并逐步稳定、内化为来访学生的观念、行为方式和能力,使之能独立有效地适应环境。应指出从学习“经验”到运用“经验”尚有一段距离。通常来访学生在咨询教师的指导下,在特定条件下能表现其习得的经验,但当其独立面对实际生活环境时,又显得难以应付。这既有经验掌握尚未牢固的原因,也有其自信心不足的心理因素。能否顺利完成这一过渡,是能否实现“结束”咨询的前提条件。

2.追踪调查

为了了解来访学生能否运用获得的经验适应环境,进而最终了解整个咨询过程是否成功,咨询教师必须对来访学生进行追踪调查。追踪调查应在咨询基本结束后的数月至一年间进行。时间过短,调查结果的真实性难以保证;时间太长,亦不能及时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同时也增加了调查工作的难度。在学校心理咨询中,追踪调查可采用以下方式进行。

(1)填写信息反馈表。信息反馈表一般是由心理咨询机构统一印制,咨询教师应嘱咐来访学生定期填写并反馈给咨询教师。

(2)约请来访学生定期前来面谈。咨询教师与来访学生面谈是直接了解咨询效果的有效方式。这种方式获得的信息量大,容易深入,也便于咨询教师及时察觉问题,并适时予以进一步指导。

(3)访问他人。向了解来访学生学习、生活等情况的人,如父母、班主任、同学、关系密切的朋友等了解来访学生现在的适应状况。这种做法一般比较客观。如果能将这种方式所获得的信息与其他方式反馈的信息综合起来考察,得出的结论将更全面、真实。运用这种方法时,必须注意维护来访学生的利益,保护其自尊和隐私,注意保密原则,因此,有时需要以间接、委婉的方式进行。

经过追踪调查,可能会有几种不同的结果:一是咨询效果显著,即来访学生的问题已经解决,此时可结束心理咨询过程;二是咨询有效果,但问题尚未完全解决;三是咨询效果不大,问题基本没有解决。若是后两种情况,则应继续咨询过程。咨询结束的过程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仍需掌握一定的结束咨询过程的技巧。在整个咨询过程即将结束之前;应让来访学生明白咨询关系即将终止,从而使其对结束有心理准备,对结束后的生活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为此,必须向来访学生说明其心理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通过咨询来访学生已获得了经验,增长了能力,已经能够应付生活环境,继续保持咨询关系将不利于其成长。同时,如有必要,心理咨询机构还会再次给予关心和帮助。向来访学生说明结束咨询时,应尽可能以交谈的方式进行,暗示来访学生结束咨询是件自然、平常的事情。

逐渐结束的方式也常被运用。逐渐结束的方式有两种:一是拉长两次会谈的时间,如果原来是每周会谈一次,到咨询末期改为两周甚至一月一次;二是减少每次会谈的时间,即由原来每次会谈一小时缩短为每次半小时甚至更短的时间。

第18篇:自信心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

南京城市职业学院第三届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月

自信心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

一、辅导名称

自信心团体心理辅导

二、辅导目标

通过辅导,帮助参与者在活动中发现自己更多的优点和长处,更客观地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找寻自信的依据,建立理性的自信系统,最终达到摆脱自卑的束缚,掌握提高自信心的方法,提升自我确定感。

三、团体规模 30-50人

四、团体成员招募方式

海报宣传、在校学生自愿报名、根据报名情况筛选

五、团体辅导时间

2010年6月4日16:30――18:00

六、活动地点 晓庄校区体育馆

七、活动方案

(一)我知我心

活动目标:促进成员熟悉,营造良好团体气氛;促使成员客观认识自我,发现自身的优点和长处;建立团体规则,增强团体凝聚力。

1.我的位置 活动方法:

要求成员排成一列,站在场地中间,按照领导者指令迅速找准自己的位置。如:按身高由高到低排序,按性别组合,按班级组合„„。行动迟疑、缓慢者要说明原因,接受惩罚(讲个笑话)。

2.敞开心扉 活动方法:

①成员分成内外两圈,两两相对,内圈的成员向外圈成员作自我介绍。要求介绍中必须包括自己的特点、优点。然后互换角色。

②内圈成员按顺时针移动一个位置,重复上述环节。 3.我是谁 活动方法:

⑴要求成员在事先准备好的卡片上完成下列句子。 ①父母眼中的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朋友眼中的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老师眼中的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同学眼中的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我眼中的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成员间交流、分享,并讨论哪个句子最难完成?为什么? 4.目光炯炯 活动方法: ①成员两人一组,相对而立。要求目光直视对方一分钟。

②向对方大声说出自己的特点、优点三遍。要求一次比一次声音大。 ③成员交流参与该练习的感受和体会。 5.自我SWOT分析 活动方案

①给每位成员一张《SWOT》操作图。

②让成员独自把自己的优势、劣势、机会及威胁填在《SWOT》操作图中。 ③与成员交流当自己将优势、劣势、机会及威胁通过《SWOT》操作图描述后的认识及体会。

(二)寻找自信

活动目标:帮助成员进行自我探索,通过客观评价自己的优点,增强自信体验,进一步增强团体凝聚力。

1.嘴巴、手指不一样 活动方法:

成员在引导者的带领下鼓掌打节奏的同时,轮流说出一个数字,同时还要伸出手指示意。要求速度快,手指示意的和嘴巴说出的数字不能一样,否则要接受惩罚(唱首歌)。

2.这就是我 活动方法:

①要求成员在事先准备好的卡片上写出自己的特点(必须含有优点)。 ②将成员的卡片混在一起,任意挑选一张,领导者大声朗读,请其他成员猜猜这是谁。

3.优点轰炸 活动方法:

⑴成员围成圆圈,依次有一名成员坐在圆圈中,其他成员轮番对其进行赞美。要求赞美要真诚、要客观、实事求是。

⑵成员分享讨论:

①大家的赞美属实吗?

②大家称赞的优点你都发现了吗? ③此时此刻的体会和感受是什么? 4.星光灿烂 活动方法:

①请同学们欣赏凡·高的画《星光灿烂》,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②组织者说明,这是凡·高创作的世界名画《星光灿烂》,因为它的调色技术很高超而被艺术鉴赏家们推为世界名作。画是由很多元素组成的,如:色彩、构思、形象、寓意等等,只要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突出就可能成为好作品。人和画一样,也是由许多元素构成,只要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出色就可能成为有用的人。

(三)相信我能行

活动目标:帮助成员进一步悦纳自我;学会肯定和拒绝,增强自信心。 1.相互帮助 活动方法:

成员分成两人一组。其中一人用纱巾蒙住眼睛,背起另一成员。在其指引下,绕过障碍,达到终点。 2.赞美衣 活动方法:

①成员在事先用报纸做好的衣服上写出自己的5个优点,穿在身上。

②成员排成纵队,首尾相接组成一个圆形。后面的成员要在前一个成员的报纸衣服后面写上对其赞美的语言。错位后后面的成员要在前一个成员的报纸衣服后面写上对其赞美的语言。

③成员脱下赞美衣,相互交流分享感受和体会。 3.肯定与拒绝练习活动方法:

①成员两人一组,其中一人向对方提出某种要求,努力让对方接受,另一成员则坚持予以拒绝。完成后互换角色。时间2分钟。

②成员分享练习中的体会和感受,并分享如何才能坚持自己的观点和立场。 4.小象的故事 活动方法:

①领导者向成员讲述“小象的故事”。 有一只小象,从小被一根不太粗的链子锁住,经过无数次的努力都不能挣脱链子。长大以后,它的力量足以挣脱链子了,然而它却不再努力。

②引导成员分享通过这个故事得到的启示。

八、团体讨论

自己通常会在什么情况下丧失信心? 怎样才能提高自信心?

学生工作处

二○一○年五月三十一日

第19篇:中学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

团体辅导活动方案——传递呼啦圈

目的: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创造力 形式:12人或14人为一组都可以 时间:40分钟

活动时间:2016年5月 活动对象:八年级各班

材料及场地:每组一个呼啦圈,空地

1、每队10人手拉手站成一排,不限男女顺序(如果人多也可以一男一女排列);

2、比赛开始前,由排头第一人手持呼啦圈;

3、开始后,在保持每名队员之间不松手的前提下,可采用任何方式(注:必须经过每一名队员)将呼啦圈穿越整个队伍,直到另一头队员手里后,然后再反向折回到第一名队员手里后为结束;

4、所有队伍按时间快慢决出名次。

5、第二轮:两个呼啦圈反方向同时传递,相遇后再传回初始同学处

6、老师计时

7、点评,分享感悟

团体辅导活动方案——无敌风火轮

目的:培养团队成员的一致、密切合作、克服困难的团队精神、培养计划、组织、协调能力;培养团队相互信任和理解。 形式:12人或14人为一组都可以 时间:40分钟

活动时间:2016年4月 活动对象:八年级各班

材料及场地:报纸若干,宽胶带若干

活动任务:每个队用提供的材料将报纸围成一个可以行进的履带式的环,要求本组所有成员在规则要求下走完规定的路程,以最快到达终点的组为优胜。

活动规则:

1、各组统一在风火轮内站好,由裁判统一发布口令出发;

2、行进途中,风火轮必须垂直地面,不能将所提供的报纸剪裁、折叠,报纸必须紧密相连;

3、所有组员必须在圈内,身体的任何部分不得直接接触地面,如有违规接触地面的组员,第一个警告,第二个活动后罚十个抱头蹲起,第三个全组淘汰,取消比赛资格;

4、行进过程中若风火轮断裂必须在原地修复,在裁判许可后才可以继续行进。此时队员可以接触地面但不能阻挡他组行进的路线,否则将被取消比赛资格;

5、出发前,所有风火轮不得超出起点线,以风火轮全部通过终点线为项目截止时间;

6、完全服从裁判原则。

团体辅导活动方案——同心鼓

目的:为提高同学们的身体素质,培养同学们团队合作的意识,增强版团队凝聚力。 形式:9人为一组 时间:40分钟

活动时间:2016年5月 活动对象:八年级各班

材料及场地:每组一个呼啦圈,空地

(1)游戏共进行4轮,每轮有9名同学参加.

(2)由8个人牵拉一面拴有16根围绳的同心鼓,将规定的一个网 球在2分钟内连续颠起高于40厘米,中断后累加计数,总数多者获 胜。

(3)计分:依次获得6,4,3,2分.(4)、老师计时 (5)点评,分享感悟

第20篇: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材料)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

一、活动主题

人际沟通

二、团队性质

团结互助,共同奋进的班集体

三、团体辅导对象

指导者:** 成员:****全体成员 组织者: 观察员:

四、活动目的:

1、增强同学间的团队合作意识

2、帮助同学体会在团队工作中沟通的重要性

3、训练同学对于结构变动的适应能力

4、增强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

5、加强成员间感情的沟通

五、活动时间、地点

2014/11/21,南院操场

六、引导语

我们感谢缘分,是它使我们27颗年轻的心从不同的地方汇聚在了一起,形成了一个朝气蓬勃的集体-----*******班。27颗年轻的心,27种不同的性格;有张扬,有内向,有纯真,有刚烈„„但共同拥有着年轻与自信。性格差异,地区差异丝毫无法阻挡我们凝聚成一个团结奋斗的集体。建班之初,虽然我们彼此之间并不了解,甚至是陌生。但这并不能阻止我们组成一个和睦温馨团结友爱的大家庭的步伐。我们的心是紧紧栓在一起的。在日常生活或学习生活中,我们互相关心,彼此照顾。不论是谁遇到困难,我们大家都会伸出援助之手,都会献出关爱之心。

七、活动内容

热热身

时间:10分钟 记忆考验:

简述:随着越来越多要记的东西,试试自已可不可以

人数:不限 场地:不限 适合范围:刚认识或不认识的人 游戏方法:1.全部人围成一圈,从第一个人开始说\"今天我吃了一个AA\"(AA为随意食物名!)2.接着第二个接着说,吃了一个AA,二个BB„(BB不同的食物名!)3.像这样一直传下去,每传一个人就必须重覆前面的食物名,另加一个新的食物名。4.一直到有人中途讲错出局!题目例子:可选一些较难的食物名或菜名!或一些平常不容易吃到的!例:滑蛋干贝牛肉

组织者请同学们分享游戏感受

正式阶段:

1,相识,是缘 时间:10分钟左右

目的:通过讲述不多的共同记忆,增进成员之间情谊;通过别人的描述了解更多同学的特点

操作:一位成员根据自己的经历讲述开学以来与班上某位同学一起印象深刻的时,讲述中需体现所描述同学的特点,听的同学一起猜是谁,被猜出的同学必须学三声狗叫或者唱歌。讲述人自愿或由前一讲述人指定均可。

组织者请同学们分享游戏感受

2,平地而起 时间:10分钟

目的:促进团队间的合作,增强团队间的团结

规则:每组先派2名队员,背靠背坐在地上。两人双臂相互交叉,合力使双方同时站起。以此类推,每组每次人数增加一倍,如果尝试失败需再来一次,直到成功才可以再加人。时间最少且重复次数较少的为胜利的团队。活动过程中,如果团队失败,则失败队男队长20俯卧撑,女队长做20次蹲起。

组织者请同学们分享游戏感受

3、训练幽默乐观的游戏

目的:增强团队成员的幽默感和提高意志力 时间:10分钟

情绪有正性与负性之分。有些正性情绪,如兴奋、好玩、幽默可以激发人的创造力,而许多负性情绪,如痛苦、焦虑、恐惧则会阻碍人的创造力发挥。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因成功或失败而导致情绪波动的经历。下面这个游戏可以让你体验情绪在问题解决中的强大作用。更可以训练你的幽默和乐观的情绪。

这个游戏要求你和一些朋友一同做,而且要求你偏离你一贯的社会行为。游戏的内容是要你学动物园里动物的叫声。 下面一表决定你要学的动物是什么: 你姓氏汉语拼音的第一字母 动物名称 A----F狗 G----M猪

N----T牛

U----Z猫

游戏要求: 所有人围成一圈,第一个学动物叫的人由组织者随机抽出,被抽到的同学选择一个伙伴(最好在这些朋友中挑一位不太熟悉的人作为伙伴)。彼此盯着看,目光不能转移,同时用嘴大声学动物叫,至少10秒钟,若有没完成的同学必须当面唱一首歌。点评: 在这个简单的游戏中,你的感觉如何?你是否感到既幽默有趣又有些尴尬?这个游戏尽管开始时会感到不舒服,很可能结束时已是笑声满堂。也许不管你模仿的动物是什么,最后你的表现都是“傻驴”一头。

你是否注意到好玩和幽默的情绪会有助于你在这个游戏中创造性的发挥,可能会使你灵机一动,模仿出种种出人意外的叫声,获得满堂喝采,或者逗得大家捧腹大笑?而在游戏中,感到尴尬的心理却会使你羞于开口?假如你有幽默感,学动物叫就更容易开口。

正性乐观的情绪是创造力的催化剂。因此,在最困难的时候,不要忘记幽默可以使你保持乐观。

组织者请同学们分享游戏感受 4,笑容可掬

时间:10分钟

目的:促进团队成员间的沟通与交流,增进彼此之间的友情。

规则:让学员站成两排,两两相对,各排派出一名代表,立于队伍的两端,相互鞠躬,身体要弯腰成90度,高喊XXX你好。然后,向前走交汇于队伍中央,再相互鞠躬高喊一次XXX你好,要求鞠躬者与其余成员均不能笑。如果哪队有人笑出声来即被视为对方俘虏,需排至对方队伍最后列,依次交换代表人选。在活动过程中,如果团阶段失败,则失败队男队长20俯卧撑,女队长做20次蹲起。

组织者请队长和同学们分享游戏感受

5、踩汽球 时间:10分钟左右

需要材料:气球150个,线1卷

目的:活跃气氛,增进协调性和协作能力。

要求:尽量全班同学都参加,男女按照一定比例分共两组。步骤:每位同学左右脚捆绑三至四个汽球,在活动开始后,互相踩对方的汽球,并保持自已的汽球不破,或破得最少,则胜出。注意:若当自己脚上的气球全部破了时,应马上主动退出游戏领域

组织者请同学们分享游戏感受

笑容可掬活动总结:人们常说,当你面对生活的时候,你实际上是在面对一面镜子,你笑,生活笑,你哭,生活也在哭。面对别人的时候也是这个道理,要想获得别人的笑容,你首先要绽放自己的笑容;在团队合作中,彼此之间保持默契,维系一种快乐轻松的氛围,会非常有利于大家彼此之间的沟通,也会加快我们的合作步伐。

八、大家对此次活动的总结

九、领导评价

活动预案:如果到时因场地和材料准备不齐,则开展预案游戏 1.、猜五官

时间:10分钟左右

目的:活跃气氛,提高团队成员的反应能力和增强游戏趣味性

游戏说明:

1、两人面对面

2、先随机由一人先开始,指着自己的五官任何一处,问对方:“这是哪里?”

3、对方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来回答提问方的问题,例如如果对方指着自己的鼻子问这是哪里的话,同伴就必须说:这是鼻子。同时同伴的手必须指着自己鼻子以外的任何其它五官。

4、如果过程中有任意一方出错,就要受罚;3个问题之后,双方互换。

组织者请队长和同学们分享游戏感受 2.笑容可掬

时间:10分钟左右

目的:促进团队成员间的沟通与交流,增进彼此之间的友情。

规则:让学员站成两排,两两相对,各排派出一名代表,立于队伍的两端,相互鞠躬,身体要弯腰成90度,高喊XXX你好。然后,向前走交汇于队伍中央,再相互鞠躬高喊一次XXX你好,要求鞠躬者与其余成员均不能笑。如果哪队有人笑出声来即被视为对方俘虏,需排至对方队伍最后列,依次交换代表人选。在活动过程中,如果团阶段失败,则失败队男队长20俯卧撑,女队长做20次蹲起。

组织者请队长和同学们分享游戏感受

备注:所有同学在团体辅导过程应相互帮助,注意安全

《高中生心理辅导活动方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