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郎郎:晓红她无论什么时候,都是依然静如秋水……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马克西姆餐厅宋怀桂 张郎郎:晓红她无论什么时候,都是依然静如秋水……

张郎郎:晓红她无论什么时候,都是依然静如秋水……

2023-05-23 07:0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宋怀桂和万曼的结婚照

叫晓红的真不少。我知道的少说也得三、五十个,认识的至少一打,铁磁一级的也有两三个。可这会儿我说的是宋晓红。

五十年代在大雅宝,曾经住过两对“国际”夫妻。一对是捷克斯洛伐克的贝雅杰和一位朝鲜女郎;一对是保加利亚的万曼和北京姑娘宋怀桂,差不多全都是中央美术学院的学生。那会儿,在东城根儿,不敢说是否惊世骇俗,简直就是耳目一新。

每天一大早,家家有人在胡同里洒水扫街,漱口刷牙。宋怀桂一身月白色的布拉吉,脚着一双雪白高跟,“嗒嗒嗒”地飘逸而过,如烟如雾,我们这帮发小顿时两眼昏花。

领我们在浮土里踢球的是李燕的舅舅李慧光。他少年气盛又爱国,这情景他绝对不忿,说:“挺胸叠肚,昂首阔步,自以为保加利亚夫人。”我们全体叫好。那会儿以为,除了中国全是外国。苏联是天堂,保加利亚是天堂的接壁儿。这伙嘎杂子,自此老远见到宋小姐出现,就一块儿起哄:“呦,呦,蛤蟆骨朵!”

那会儿她甩着一根黑亮的辫子,从后边看确像蝌蚪。其实我们也清楚,人家就是好看。好看本身也吓人,我们只能远远地喊几句,埋头就跑,怕人家认出来。

有一回,我可露了个大怯。那天我和沙贝、沙雷正好一拐弯儿,宋小姐就走在我们前边儿,她左边是贝亚杰右边是万曼。董家他们哥俩就将我:你不是邪大胆儿吗?你这会儿喊一声,就算你真有本事。我那天不知哪根筋错了位,突然,就冲口而出:“呦,呦,蛤蟆咕嘟!”

宋小姐就像没听见一样,头也不回。可是万曼和贝亚杰都惊讶地回过头来,他们哥俩都笑得快晕了,我可傻了眼儿。他们站住了,我们也站住了。贝亚杰笑一笑用中文说:怎么?有意见吗?我们仨连忙边笑边齐齐摇手:没意见,没意见,绝对没意见。

从此我们就不再起这个哄了,这两个留学生就和我们成了朋友。万曼比较内向,贝亚杰喜欢热闹,喜欢和我们一起玩,没事儿就和我们一起在胡同里踢球。这捷克前国脚一丫儿踢过去,人家的后墙直呼扇,老太太一路嚷一路出来:怎么啦?上房揭瓦呀?一看踢球那位原来是位金发碧眼的国际友人,老太太自己还有点不好意思,就说:没事没事,你们踢吧。于是笑笑就算了。

我觉着贝亚杰的脚头和那时名为“联一”的国家队后卫陈复赉的脚头一样硬朗,连在山东青年队踢过球的李慧光这会儿也一点不牛了。从此,我们院儿的足球,南小街一带所向无敌。

一天,宋小姐从医院里抱回来一个洋娃娃。我们这伙好汉,全放下手里的玻璃球、洋画儿,用小脏手抹一把汗,静静凑过去看,全傻了眼了:那洋娃娃是活的,小脸白得气死牛奶,比她妈妈还好看,好看得让人喘不上气来。

我们一下都变乖了,孙克一最庄严,他妈妈负责打理那个洋娃娃,这个娃娃就是宋晓红。自从有了这个洋娃娃,有事没事就往孙家跑。拿拨浪鼓、哗啦棒槌逗她乐。她乐,我们跟着傻乐;她哭,我们立马儿开溜。

右起:宋怀桂、万曼夫妇与女儿晓红

若干年后,宋怀桂从法国回来,当了北京马克西姆餐厅的总经理,万曼在杭州美院办了一个壁挂工作室。

八十年代,晓红和晓松姐弟也到北京来了。后来无论是在双榆树候德健、程琳的小屋里凑份子做饭;还是和刘索拉、瞿晓松侃山,甚至和钢琴高手陈达、高鸣鸣去喝酒,我总是和晓红 “出双入对”。每次我总是神聊海吹,她总是温温地笑。

朋友们问:你们怎么认识的?

她笑道:他总说小时候老抱我去买冰棍-红果的,我记不得了。

她妈妈还记得我,一次在马克西姆吃饭。宋怀桂女士叫我出来,诚恳地说:“别看晓红有许多朋友,她心里真的只有你。”语气意味深长。

那天我喝的忒多,还唱法文歌。在回程路上,鼓起勇气问晓红,是这么个话吗?她笑道:妈妈总是按自己的想象说话,没那么回事。我笑道:是啊,是啊,我也那么觉着。心里话:没戏。

也好,说清楚了,就成了真朋友。这年头儿,友谊更值钱。话是这么说,依然心里有时候会透凉气。

秋风中,我们都骑自行车,常常你来我往。两家都是巴掌大的独门独院,都在长安街旁边,低头不见抬头见。我们还是那么好,我们还是那么淡如水。

她的生活多姿多彩,变幻多端,也许这是她妈妈能量的一种辐射。你无法想象那时的光芒如何绚丽。即便如此她无论什么时候,都是依然静如秋水,似乎周围的眼花缭乱对她没有丝毫影响。大概是因为这个,我常常自然在不同的场合邂逅到她,大概这也算一种缘分。

当我在北京饭店给贝克.麦克斯律师事务所干活的时候,就常驻在那儿了。那时,她妈妈又给北京皮尔 .卡丹当总经理了。于是,自然而然晓红也常驻在那里了。

她有时候到我这儿来看看,我有时候到她那儿去转转,大概还是我到她那儿去多些。她那边短不了美女俊男,那是中国第一批要去法国的职业模特们。那时,来回走动的是诸如“北京第一美男子”伍荣威、“第一女模”某某某等等。

那景,让人目不暇接。我和她穿行于其中,似乎是两个飘忽着的影子,似乎是两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外星人。自说自话,走来走去。灯红酒绿、红男绿女那么夺目的色彩,都无法给我们染色。

她说话,还是那么慢,词汇还是那么少。但,这对我们的交流来说,已经足够。

那会儿,我国只要有点和法国文化有关系的事儿,准有宋怀桂女士的事儿。也许她把那帮小模特给惯坏了,这会儿,他们就成心开始叫她宋大婶了。这不是恩将仇报么?孩子们说,这是我们尊敬她。一边说,一边偷着乐。可那会儿,并没有人敢当面这样叫她。

我不会那么叫她,我还是叫她马丹宋。我觉得要是咱们打算尊重高贵的女士,千万别成心往老了叫,人家保养得年轻着呢。

一不留神,估计是马丹宋安排的,晓红那么一个魂不守舍的人,居然进了《末代皇帝》剧组当美工。那年头,能进那个剧组可不得了。后来当过文化部副部长的英若诚,在那个剧里演了一个监狱长。据说,那是中国艺术界步入世界影坛的象征。

陈凯歌为了进入那个剧组,就千方百计挤进去扮演一个故宫的看门军官,一共就一句台词,说的时候还得给人下跪。说完了,那孩子就勃然大怒,顺手摔死一个白老鼠,凯歌就低下来头,演得跟真的似的。你想想,什么劲头儿。怪不得后来他拍的《霸王别姬》那部电影,掰开瓤子仔细看还有那部戏的影子。

晓红到底不是凯歌,我估计她认真的时候,在别人眼里还是魂不守舍。拍完那出戏,也就完了。不但没偷学了什么艺,甚至都没看见她带回来什么珍贵的纪念品,她压根儿就是那么个人。

有一天,她带两个人来找我喝咖啡,她一身工作打扮,老实纯朴。可她的背景却光芒四射,我赶紧揉揉眼睛才看清楚,原来是姜文和刘晓庆。据说,他们来这儿是为了电影《春桃》的事儿,要去法国什么的。

那会儿,姜文和刘晓庆虽然已经出名了。可那会儿的腕儿,还没什么钱也没什么权。虽然打眼,可远没那当今大腕儿这么牛。他们都相当平易近人。也许,在晓红面前,人人全没了脾气。

那会儿,没准在别人眼里晓红也是一号人物了。可她一点没变,还照样糊里糊涂,也不会就顺着这人物的惯性,玩儿点永久牌儿的,她没那脑子。也许,玩儿艺术的都是天生的飞鸽牌儿。

一不留神,她没工作了。

三下五除二,我都忘了怎么回事,她就进了我当时打工的美国凯寿律师事务所来当秘书。在别人眼里,肯定都晕了,还有人认为这是我的“周郎妙计”。当时,几乎所有的涉外大公司都在北京饭店。像晓红这样可以自由跳槽的人可不多,她跳到我们公司,这再正常不过了。

晓红和我一起工作了好像很多年,也好像不过就几个月。和她在一起的时候,时间就漂浮了起来,似长似短。

后来,她又去国际学校教艺术去了。后来,她又去帮她妈妈搞“五朝服饰”的制作和展览了。她似乎是个隐侠,无论多大的事儿,她都举重若轻,无论多小的事儿,她都举轻若重。也许她压根就没有重心,或者她的重力概念和大家不一样。

我一会儿和她在某个大饭店的咖啡馆里谈话,一会儿和她在某个北京胡同小饭铺聊天。在哪儿,谈的都是高兴的事情。一会儿跟她到她和小松的画室里,看他们拍的照片,或者他们设计的前卫图片。一会儿,在服装储藏室里,帮她翻看各类服装。她问我要不要一件法国的时尚衬衫试试,我说:不行,我这人只能穿国服,也不能穿你妈设计的古装,还只能穿现时普通的。

她那时似乎永远走在我前头。几天没见,我和张辛欣、包柏漪她们一起去听一个毛头小伙子唱中国摇滚。人们说,他叫崔健,看他那么年轻像个中学生。拨拉着吉他深沉地低吼:“一无所有----!”人们告诉我,现在他的女朋友是个法国女孩。我一愣,忙问是谁。人们说,是晓红。可她没告诉我,后来也没有。好像也不是刻意回避,似乎我们以为我们早就谈过了。在我们之间,似乎没有这类话题。

我们是真正的铁瓷。

又过了几年,我们在南河沿儿邂逅,她说正要去一家茶馆去,听一个青年诗人的朗诵,他是她的好朋友。她热情邀请我一起去。我认识的诗人太多了,也太熟了。再说,这是我过去玩过的事情,那就算了。后来,社会就不稳定了。也许是由于写诗的人太多了。一天,她难过地告诉我,那个诗人自己走了。这时候,我才知道我应该去听听他的朗诵,我的心真是老了。

他叫海子。

前排右起:宋怀桂、刘晓庆、姜文(怀中抱着晓红的女儿);后排:宋晓红

突然,万曼先生去世了,宋怀桂惆怅下来。晓红飞回巴黎,生了个女儿。我去巴黎看她,她抱了个小洋娃娃,活脱当年可爱的她。我和气地和她、和孩子她爹,细细拉话。巴黎第六区一个小小单元,电梯像壁橱那么大,可房间却布置成梦幻似的家。

他是保加利亚的一个电影明星,可惜我没看过他拍的电影。我告诉他我以前还特别喜欢保加利亚电影,我还记得《穷街》和《当我们年轻的时候》那两部电影,甚至记得电影里的一些台词,这让他喜出望外。没想到,晓红还认识这么一个喜欢保加利亚电影的中国人。

他认为,现在的电影走投无路了,推心置腹地告诉我,他打算到印度去研究佛教和瑜伽。他对电影已经没有兴趣了,这对他自己来说的确很有趣。

我忙问晓红,你呢?

她说,孩子就是她最大的创造。这还是艺术家的想法,我听过别人说过类似的话。她说, 那孩子叫万娜或曼娜,总之是万曼先生名字的回响。

他们恳切请我和他们一起去一个亲戚家吃饭,我说不了。她怔怔地问:下次什么时候才有机会再见呢。我说:不至于等万娜抱个更小的娃娃的时候吧。过去,我们似乎老在分手,都十分自然,可这次,她第一次似乎有些茫然。

分手时,我们互相抱抱,比买红果冰棍那会儿还诗意。

尾声:

若干年后。连马丹宋都突然撒手走了。我们有十年没见了,我给她打电话。她说,在楼下拐角有家法国咖啡,那里有羊角面包,你先吃着,我就来。我告诉她这几年,我已两鬓苍苍,万一认不出来,先在门口站站,我和你打招呼。她笑了,说:你不知道,我变成什么模样了,你坐着,我来认你。

如今北京真是彻底西化了,连东郊小街的一家咖啡,和西方也没什么两样了。当年,连北京饭店的咖啡还都不对呢,怪不得现在人们不急于出国了。这里的灯光都设计过,柔和里还带点儿忧伤。也许,欢乐的人都去三里屯了。来这里安静喝咖啡的人,都有点儿忧伤。

也许在灯光下 ,她稍微富态了点儿,脸真是没怎么变。我连忙说:你还真可以,几十年如一日。她微笑地说:真不好意思,没让你上楼。我女儿正在选大学,这时候的女孩子脾气大、朋友多。弟弟刚从巴黎回来,要搞个展,现在只能住在我这里。如果请你去家里,恐怕连说话的时间和地方都没有。

她的声音还是那么沉着宽厚,她的话比过去多了。即便如此,她还是那样,慢悠悠地,不慌不忙。

我问她,现在做什么。

她停了停,才说:在整理妈妈留下来的几百套五朝服饰,那是她一辈子的心血,一辈子的梦。她走的太突然,生活和工作一下都折断了。我在慢慢整理,慢慢考虑,怎么把这几百套精致的服装,保存下来。也许,我可以做到,可是以后呢…… 下次回来,你一定来看我,我带你去看看。

我说:一定,一定。

宋怀桂

宋怀桂:她才是中国的时尚女魔头

也许你从未听说过她,但如同《VOGUE》美版主编安娜温图尔在美国时尚界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个叫宋怀桂的女人,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时尚圈的地位,同样不可撼动。

你有没有好奇过,在那个不仅没有Vogue,甚至是没有时尚杂志的年代,这位中国最早的时尚女魔头是个什么样的女人?

周总理特批的中外婚姻

黑白照片上的宋怀桂,梳着乌黑油亮的大辫子,咧开嘴腼腆地笑,一如那个年代羞涩的女青年。旁边那位,则是她保加利亚籍的丈夫万曼。

有人也许会说,嫁个老外就人生传奇啦?别忘了,那可是男女朋友写信互称同志,大街上牵手都被视作耍流氓的50年代。如果那时候有围脖热搜,肯定一段时间的头名会被这个另类姑娘霸占。

两人结婚时,遇到一个大难题:普通人结婚都需要上报组织审批,和一个外国人结婚能被批准吗?何况她还没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连个上级单位都没有。

你猜怎么着?这个性子倔强的姑娘,竟然直接给周恩来总理写了一封信请求特批,总理也居然大笔一挥就准了,从而促成了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桩涉外婚姻。

就像女儿宋小虹形容她:她觉得她什么都能对付,她是比较强的一个人。

在多数人婚姻还不能自主选择的年代,她活得好像外国小说里走出来的女人:个性独立,有野心亦有气魄,散发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迷人魅力。

带着中国姑娘闯巴黎

1981年,当演员贡海斌回忆起,在北影厂第一次见到穿着黑丝绒衣裳,披着红色羊绒披肩,涂着鲜红唇膏的宋怀桂时,整个人都蒙圈了。估计跟我们走在大马路上,遇见穿着一身Elie Saab高定的范冰冰差不多。

而当时,作为皮尔.卡丹中方代表的她,正在为皮尔卡丹在中国的第一场公开时装表演挑选模特。

第一场公开时装表演中站在皮尔.卡丹身边的宋怀桂

皮尔.卡丹是谁?要知道,当年这个名字在中国就是如今的LV,是中国响当当的第一国际品牌。

皮尔.卡丹的辉煌其实在法国主流时尚界已经开始走入末期,但却能在那个年代的中国家喻户晓,你是不是感觉到奇怪?

其中宋怀桂功不可没。她父亲是曾与蒋经国共事过的高级知识分子,而她在央美读书时又与邓小平女儿邓林是闺蜜。如果没这么一位擅交际又人脉广的中国女人,估计皮尔.卡丹至少要十年后才和其他大牌一同进入中国市场,优势早就没了。

作为中方代表的她陪同客人会见国家领导人

随着北京饭店的第一次公开时装表演,这个女人成功地把模特、时装秀等概念安利给了当时的国人,这也是新中国的第一次真正意义的国际大秀。

第一次公开时装表演现场

洗脑国人还不够,她还要去洗脑外国人。1985年,在皮尔.卡丹先生的赞助邀请下,宋怀桂带着十二位中国姑娘飞赴巴黎走秀,包括《费加罗报》等8家法国大报的头版都对此作了报道。

正是这次巴黎之行,扭转了法国人对于中国人灰头土脸,神情漠然,永远穿着一套藏蓝中山装的刻板印象。旗袍包裹下的曲线身段,非但不输金发红唇的法国大妞,反而透着一股老外从未见过的东方风韵。

总之,此次美丽外交两字可概括:长脸!

后来西方媒体持续关注着中国模特,并刊发了不少报道

中国第一次时装周,第一家职业模特公司身为中国最早的时尚策划人,她就像一个无畏的探路者,尝试着当时中国人不敢尝试的一切,挑战着一些尚处模糊的底线。因为东西方意识形态的不同,有人曾劝她见好就收,别最后沾上一身腥。

她却说:你们和未来的中国人,都会变成这样,这就是生活之美。生活之美,对当时满身灰蓝工装的工人阶级中国,是没有模糊的字眼啊。

三十年过去,她的话不仅逐渐变成了现实,中国还成为了世界奢侈品最大的市场之一。

《末代皇帝》里竟然也有她的芳踪

既然是一位社交名人,她的国际资源也是响当当的。本身宋怀桂的长相就颇具特色:鹅蛋脸,中分盘发,温柔里蓄着几分威严。著名导演贝托鲁齐看见她就乐了,忽悠她去《末代皇帝》客串:我给你在《末代皇帝》里找了个角色裕隆太后。我看过你的照片,你简直跟那个太后一模一样。

宋怀桂和贝托鲁齐在片场

一不留神,她就在这部斩获奥斯卡多项大奖的巨制里饰演了裕隆太后。

贝托鲁奇是电影人,怎么会认识时尚女魔头呢?原来,宋怀桂还是北京马克西姆餐厅的主理人。这间北京城里资产阶级氛围最浓的法式餐厅,正是大腕导演口中我在北京的家。

每当夜幕降临,黄油、面包的香甜气息在空气里发酵,酒杯碰撞的清脆声响飞来飞去,时而激情时而温柔的黑白琴键敲打着玻璃窗电影人、音乐人、诗人聚在这里高谈阔论,马克西姆几乎成为了皇城根下小资生活方式萌芽的小据点。

在这里,艺术远离了政治,真实抛弃了谎言,一切都美好得近乎不真实。

马克西姆餐厅不时也会举办小型走秀

她对于年轻人,总是慷慨而热情。当时一度被有关部门禁止演出的崔健,正是在她的邀请下,在这里首次弹响了那首令人沸腾的《一无所有》。

当时地毯拆开可以跳舞那时候我们不叫演出,叫Party,崔健说。

当时崔健在和宋怀桂的女儿谈恋爱,同时经常在这里表演

姜文和刘晓庆,也是马克西姆餐厅的常客。刘晓庆说:我们有时间就聚在这儿,当时我们每月只有50元工资,都是她招待我们,不仅招待我们,还派车接,她是我们很好的朋友。

而当时,马克西姆西餐厅一顿饭的起步价大概是150元,等于工人半年的工资。她教会了中国人:价格有时候不代表奢侈,而代表着有品质的生活方式。

巩俐、张艺谋也与她私交甚好,常去她当时在首都宾馆的家中聚会。

宋怀桂与巩俐

法国大明星阿兰·德龙、奥斯卡名导奥列佛斯通等国外名人,也都曾是马克西姆餐厅的座上客。

她曾陪同阿兰德龙出席媒体发布会,后者的50岁生日,也是在马克西姆餐厅度过。

如果当年她要办一个明星慈善夜之类的爬梯,绝对不输如今的张宇或苏芒。毕竟时尚教母的圈子可是横跨了时尚、影视、音乐、艺术等多个领域。

马克西姆餐厅鼎盛之时的繁闹场面(最右为宋怀桂)

这个拥有众多传奇故事,又永远领先于时代的女人,从北京胡同里的四合院,到保加利亚、巴黎,再回到熟悉又陌生的皇城脚下,宋怀桂步履匆匆的脚步,直到2006年她罹患癌症逝世,才最终停下。

在女儿印象里,从来没有见她哭过。她每天都起很早,打很多电话,出门办事直到很晚才回家。宋小虹说:她就是不能够停下来,她的人生一直到69岁才垮下来。

我不喜欢垮这个字眼,像是强忍着用毅力支撑,猛然间轰然倒塌一般。在我心里,她不是那样的女人。她反而像水,清透又明亮,不受外力的禁锢,积蓄着宽厚包容的力量,不是随便什么就能摧垮,也不是随便什么就能改变的。

她为了爱人敢于向总理写信,因为她觉得爱情是没有种族肤色国籍之分;

她为了时尚态度敢于穿得跟路人大相径庭,因为她确信自己的审美是对的;

她为了推广品牌敢于挑战权威的底线,因为她相信自己的观念代表着未来。

也许有人会说,现在提起她有何意义?这样绚烂的人生,是大多数普通人这辈子都无法企及的。

其实有时候,读别人的故事,不一定是要成为像她那样的人。只是为了告诉自己:

你也可以像她一样遵从内心和自我去生活,

尽管有时会格格不入,

尽管有人会说三道四,

也许你无法改变当下,影响他人,

但也许你能改变的,就是自己可预期的未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