瞬态场永磁同步电机交直轴电感计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饱和磁矩计算公式 瞬态场永磁同步电机交直轴电感计算

瞬态场永磁同步电机交直轴电感计算

#瞬态场永磁同步电机交直轴电感计算|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2021.3.15 附上测试数据,以及画图程序,注意里面电流乘以根号2的问题,前后没同意,可以看评论区的讨论,正文已经更正,不影响画图本身逻辑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eEH8D9mj-nj-kaqwrO8dYQ

提取码:6coy

2021.3.10 把能规范的地方规范了一下。

2020年6月2日,如 @海水所言冻结磁导率才是最对的, 昨晚找了一些文献,确实如此。然后,我也用Flux自带的官方冻结磁导率算了一下(该脚本是采用冻结磁导率计算三相自感和互感矩阵),我发现该脚本有一个问题,在计算每相自感时候在冻结磁导率后,会将永磁体剩磁改为0,也就是说在采用冻结磁导率计算三相电感矩阵时候,并没有将永磁体磁链考虑进去。所以,貌似也不是很靠谱,我后来查了一下Maxwell好像也反应有这个问题。所以,最后脚本可能还要自己编。

2020年6月2日凌晨1点,通宵找文献看下面两个公式的区别,找了一篇论文,但文献只说第一个公式是第二个近似考虑。

2020年6月1日,今晚我一直在想冻结磁导率的问题,说实话,我发现有个问题我有点想不通了 ,这两个公式计算电感怎么感觉都对呢,第一个瞬态场用,第二个冻结磁导率用,有啥区别呢,一晚上都在想这个。

L_{\text{d}}\text{(}i_{\text{d}},i_{\text{q}}\text{)}=\frac{\psi _{\text{d}}\left( i_{\text{d}},i_{\text{q}} \right) -\psi _{\text{d}}\left( 0,i_{\text{q}} \right)}{i_{\text{d}}} \\ L_{\text{d}}\text{(}i_{\text{d}},i_{\text{q}}\text{)}=\frac{\psi _{\text{d}}\left( i_{\text{d}},i_{\text{q}} \right) -\psi _{\text{m}}\left( 0,i_{\text{q}} \right)}{i_{\text{d}}} \\

2020年6月1日,今晚我想来想去,我觉得其实电感计算好像没什么意义,实际上只要dq轴总的磁链随dq轴电流交叉耦合后的结果计算出来,电机转矩就已经可以预测了。

我发现有不少人反馈这个没考虑dq交叉耦合,实际上是考虑进去了,大家再仔细考虑一下,另外确实,瞬态场算不出永磁体磁链随dq轴电流的变化(这就需要冻结磁导率),但是实际上在计算不管增量还是视在电感,可以规避永磁体磁链的计算。

大家好我是哈莫尼克,今天你们的电机花里胡哨了吗?

我在本专栏上一篇文章中提到了永磁同步电机在MTPA,FW,MTPV控制方法下的工作点的解析思路。为了实现电机各个工作点的全解析,很有必要对永磁体交直轴电感进行较为精确的计算。所以今天,我就来介绍一下采用有限元瞬态场计算永磁同步电机交直轴电感。

常用方法介绍:首先介绍一下在有限元仿真中,电机电感的计算方法,主要涉及三种方法

静态场法,可以考虑饱和,但无法考虑交直轴交叉耦合(cross coupling)(其实这句话也有待商榷,理论上忽略永磁体涡流,静态场完全可以代替瞬态场,所以这个交叉耦合实际上也是可以考虑的,只要把静态场也给dq电流进行分析),永磁体工作点的变化无法考虑。冻结磁导率法,可以考虑饱和,可以考虑永磁体工作点变化,但无法考虑交叉耦合(这一点存疑,书上这么写,但我认为是可以考虑进来的),适用于表贴式永磁同步电机。瞬态场法,可以考虑饱和,可以考虑永磁体变化,可以考虑交叉耦合,适用于所有电机类型,这里有一个问题,确实永磁体磁链是算不出来的,但实际上在计算不管增量电感还是视在电感,完全可以避免掉永磁体磁链的计算,可以只计算dq轴总的磁链

原理:以下面这台Flux自带Example中的内嵌式永磁同步电机为例,讲述一下具体求解思路。

Flux Example自带内嵌式永磁同步电机

首先,将与有限元模型耦合的电路模型中的三项电流源(UVW)切换成以dq轴模型来描述

\left\{ \begin{array}{c} 	i_{\text{U}}=\sqrt{i_{\text{d}}^{2}+i_{\text{q}}^{2}}\sin \left( 2\pi ft+\arctan \frac{i_{\text{d}}}{i_{\text{q}}} \right)\\ 	i_{\text{V}}=\sqrt{i_{\text{d}}^{2}+i_{\text{q}}^{2}}\sin \left( 2\pi ft-\frac{2}{3}\pi +\arctan \frac{i_{\text{d}}}{i_{\text{q}}} \right)\\ 	i_{\text{W}}=\sqrt{i_{\text{d}}^{2}+i_{\text{q}}^{2}}\sin \left( 2\pi ft+\frac{2}{3}\pi +\arctan \frac{i_{\text{d}}}{i_{\text{q}}} \right)\\ \end{array} \right.

然后,将d轴轴线对准U相绕组轴线,这里是整数槽绕组,刚好在如上图的初始位置就对上了。

然后,给定电流(随意取) i_{\text{d}}=87.5\sqrt{2}\,\,\text{A}i_{\text{q}}=50\sqrt{2}\,\,\text{A} (注意,不要问为什么这里我带了根号2,原因是Flux模型里面我计算时候真的带了这个根号2,不要感觉到奇怪)运行模型一个周期,输出的UVW三相的磁链波形,如下图所示

UVW三相磁链曲线

紧接着进行3/2变换,将UVW三相磁链变换到dq坐标系,公式如下

\left[ \begin{array}{c} 	\psi _{\text{d}}\\ 	\psi _{\text{q}}\\ 	\psi _0\\ \end{array} \right] =\text{C}\left[ \begin{array}{c} 	\psi _{\text{U}}\\ 	\psi _{\text{V}}\\ 	\psi _{\text{W}}\\ \end{array} \right] =\frac{2}{3}\left[ \begin{matrix} 	\cos \theta&		\cos \left( \theta -\frac{2}{3}\pi \right)&		\cos \left( \theta +\frac{2}{3}\pi \right)\\ 	-\sin \theta&		-\sin \left( \theta -\frac{2}{3}\pi \right)&		-\sin \left( \theta +\frac{2}{3}\pi \right)\\ 	\frac{1}{2}&		\frac{1}{2}&		\frac{1}{2}\\ \end{matrix} \right] \left[ \begin{array}{c} 	\psi _{\text{U}}\\ 	\psi _{\text{V}}\\ 	\psi _{\text{W}}\\ \end{array} \right]  \\ \text{这里务必小心,}\theta 为\text{转子}机\text{械位置角}所\text{对应的电角度}

这里有两个注意点,第一是电角度,第二是要对每个时间点都进行变化,由此可以得到dq轴磁链曲线,如下

dq坐标系下的磁链曲线

对上述曲线中的磁链求取平均值,可以得到 \psi _{\text{d}}=0.0359   \text{ Wb}\psi _{\text{q}}=0.1258 \text{ Wb}

到这我们先不急着计算电感,先验证磁链计算是否正确,上述有限元模型在给定 i_{\text{d}}=87.5\sqrt{2}\,\,\text{A}i_{\text{q}}=50\sqrt{2}\,\,\text{A} 运行下,有如下转矩曲线

由上述转矩曲线,可以求得平均转矩为108.79Nm。那么我们用求得的dq轴磁链和dq轴电流来验证一下是否正确,验证步骤如下

T=\frac{3}{2}p\left( \psi _{\text{d}}i_{\text{q}}-\psi _{\text{q}}i_{\text{d}} \right) =\frac{3}{2}\times 4\times \left( 0.0359\times 50\sqrt{2}+0.1258\times 87.5\sqrt{2} \right) =108.63 \text{ Nm} \\

解析出来的结果非常接近有限元仿真出来的108.79 Nm,因此可以证明我们的计算的对的。

最后电感计算,步骤如下

L_{\text{d}}=\frac{\psi _{\text{d}}-\psi _{\text{m}}}{i_{\text{d}}}=\frac{0.0359-0.1242}{-87.5\sqrt{2}}=0.000713572\text{ H} \\

这里我补充一段,交叉耦合已经考虑进来了,上述公式还能这样写(我磁链用的都是特定 i_{\text{d}},i_{\text{q}} 电流下的磁链 \psi _{\text{d}}\left(i\text{d} ,i\text{q} \right)

L_{\text{d}}\text{(}i_{\text{d}},i_{\text{q}}\text{)}=\frac{\psi _{\text{d}}\left( i_{\text{d}},i_{\text{q}} \right) -\psi _{\text{m}}\left( 0,i\text{q} \right)}{i_{\text{d}}}=\frac{\psi _{\text{d}}\left( i_{\text{d}},i_{\text{q}} \right) -\psi _{\text{d}}\left( 0,i\text{q} \right)}{i_{\text{d}}} \\ L_{\text{d}}\text{(}i_{\text{d}}=87.5\sqrt{2}\text{A},i_{\text{q}}=50\text{A)}=\frac{\psi _{\text{d}}\text{(}i_{\text{d}}=87.5\sqrt{2}\text{A},i_{\text{q}}=50\sqrt{2}\text{A)}-\psi _{\text{d}}\text{(}i_{\text{d}}=0,i_{\text{q}}=50\sqrt{2}\text{A)}}{i_{\text{d}}}=\frac{0.0359-0.1242}{-87.5\sqrt{2}}=0.000713572\text{H} \\

这里 \psi _{\text{m}}=0.1242\text{Wb} 也就是 \psi _{\text{d}}\left( 0,i\text{q} \right) ,是令 i_{\text{q}}=50\sqrt{2}\,\,\text{A} 时候的磁链(这里我知道很多人困惑,大家看一下文章末尾补充的公式就能理解了)

L_{\text{q}}=\frac{\psi _{\text{q}}}{i_{\text{q}}}=\frac{0.1258}{50\sqrt{2}}=0.00177908\text{H}

计算完毕,最后扫描所有可能的dq轴电流,绘制相应图像如下(我把计算过程中的关键点标在图像上面了,可以验证程序编制没有问题)

参考文献:

李子健,凌在汛,王少波.Flux电机有限元分析教程,天源科技. (这本书不是公开发行的,是我刚读博时候花了大价钱从国内买的,哈哈)。众多论文,不列举了。

2020年6月1日,更新一下,有几个问题统一回答一下,首先永磁体磁链随电流变化我是考虑进来的。因为我要解析电机工作点,所以用得视在电感,我把公式写清楚

L_{\text{d}}\text{(}i_{\text{d}},i_{\text{q}}\text{)}=\frac{\psi _{\text{d}}\left( i_{\text{d}},i_{\text{q}} \right) -\psi _{\text{m}}\left( 0,i\text{q} \right)}{i_{\text{d}}}=\frac{\psi _{\text{d}}\left( i_{\text{d}},i_{\text{q}} \right) -\psi _{\text{d}}\left( 0,i\text{q} \right)}{i_{\text{d}}} \\

这里你会困惑为什么我用的是 \psi _{\text{m}}\left( 0,i\text{q} \right) ,因为下面除以的是 i_{\text{d}} ,这是视在电感。稍微变换一下,你可以求增量电感,你可以给一个很小的扰动 \varDelta i_{\text{d}} ,按下面的公式求解,对于我现在的分析没必要用增量电感。

L_{\text{d}}\text{(}i_{\text{d}}+\varDelta i_{\text{d}},i_{\text{q}}\text{)}=\frac{\psi _{\text{d}}\left( i_{\text{d}}+\varDelta i_{\text{d}},i_{\text{q}} \right) -\psi _{\text{d}}\left( i_{\text{d}},i_{\text{q}} \right)}{\varDelta i_{\text{d}}} (可以瞬态场使用)

所以上文描述的方法,dq轴的交叉耦合以及永磁体磁链是考虑进去的,由于求解的是视在电感,因此,永磁体磁链在求解过程中应用的都是 \psi _{\text{m}}\left( 0,i\text{q} \right) ,其实就是 \psi _{\text{d}}\left( 0,i\text{q} \right) ,没必要用 \psi _{\text{m}}\left( i\text{d},i\text{q} \right) 。在瞬态场计算增量电感时候,可以直接求解 d\psi _{\text{d}}\left( i\text{d},i\text{q} \right) 从而避免了求解 \psi _{\text{m}}\left( i\text{d},i\text{q} \right)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