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音乐与无标题音乐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音乐标题是如何命名的 标题音乐与无标题音乐

标题音乐与无标题音乐

2024-06-17 04:5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概述

标题音乐是指标有概括乐曲中心内容题目的一种器乐曲。它常取材于文学、戏剧、历史、童话、民间传说和现实生活。标题音乐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如古琴曲《平沙落雁》、琵琶曲《十面埋伏》、器乐独奏曲《梅花三弄》、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吹打乐《百鸟朝凤》等。现代作品也大都是标题音乐,如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一般来说,欣赏标题音乐由于有标题作为指引,比较容易理解。

非标题音乐也称“绝对音乐”“纯音乐”它不用标题标明作品内容,只用曲式体裁、调名速度等名称来命名,如《大调交响乐》、《小调协奏曲》、《E大调奏鸣曲》等。这些作品的内容,要由欣赏者自己去理解。

 

标题音乐

概念

所谓标题音乐,是用文字、标题来展示情节性乐思或通过模仿、象征、暗示等手段模拟自然音响(表现绘画性内容)的乐曲,产生于19世纪早期浪漫主义音乐。标题音乐是音乐与其它姐妹艺术有机结和的产物,音乐与文学、美术等非音乐因素相融合不但提高了音乐艺术的表现力而且对演奏、欣赏等实践环节有积极的作用和影响。标题音乐与之相对应的是纯音乐,也称为绝对音乐,即无标题音乐,是在音乐表17-18世纪以前的作品大多为无标题音乐。

对于标题音乐,人们往往有个误区,就是认为作品只要有标题就是标题音乐。我们熟悉的器乐作品像海顿的交响曲《时钟》、《惊愕》,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月光》、《热情》等作品虽有标题但却不是标题音乐,这些作品的标题是出版商、评论家后来加上的,标题只是启发听众的想像力,引导听众的思路,对作品所要表现的内容稍作揭示。标题音乐与无标题音乐在音乐表现要素、曲式结构、内容题材方面有明显区别,判断一部作品是否是标题音乐的首要标准是看作品是否表现文学性、绘画性内容。标题音乐与文学、绘画联系的方式有两种:一是作品内容直接取材于文学或绘画,如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交响乐《天方夜谭》、穆索尔斯基的钢琴组曲《图画展览会》、斯美塔那的交响诗《我的祖国》用;二是音乐表现作者对生活的感受或进行风景描绘,如柏辽兹的交响乐《幻想交响曲》、贝多芬的第六交响曲《田园》。另外,标题音乐专指器乐作品,声乐作品不包括在内。标题音乐的标题一般为作者所加,标题与音乐有紧密联系,是作品思想内容的概括,是作者创作意图的展示。

发展历程

标题音乐的第一个发展点是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它通过带有文字说明有内在逻辑的五个乐章为标题音乐开了先河。《田园交响曲》的五个乐章带有情节逻辑性,第一乐章:初见乡村景色时的愉快;第二乐章:溪旁景色;第三乐章:乡民的欢乐聚会;第四乐章:雷电—暴风雨;第五乐章:牧歌,暴风雨过后的愉快和感激心情。

贝多芬在这部作品总谱的扉页上写有这样一句话:“感情的表现多于音画”,在他创作中标题因素处于从属地位,主要表达人对生活和自然现象的感受,而不仅仅单纯的进行音画描绘。《田园交响曲》与以往的交响曲相比较有四大突破:一,传统的古典交响曲大多都为四个乐章,《田园交响曲》突破了古典章法设有五个乐章;二,《田园交响曲》五个乐章都有标题;三,《田园交响曲》的五个乐章情节上密切联系,内容上有逻辑关系;四,《田园交响曲》的二、四乐章通过模仿、象征等手段表现鸟的鸣唱、暴风雨,展现大自然风雨交加、电闪雷鸣的壮丽景象。《田园交响曲》是最早的标题交响曲,为以后作曲家的创作构思产生了重要影响。

标题音乐的第二个发展点是韦伯的《邀舞》。《邀舞》后来经柏辽兹配器改编为管弦乐,提高并丰富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这首作品具有圆舞曲的风格,细腻的描绘了19世纪上层社会舞会中男女宾客相识、邀请、交往、告别的有趣过程。《邀舞》是标题音乐的早期代表作,为标题音乐提供了范例。

标题音乐的第三个发展点是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柏辽兹是浪漫主义标题音乐的创导者,他使文学性情节和戏剧性构思侵入交响曲领域,并首先体现于《幻想交响曲》中。这部交响曲有一个副标题———“一个艺术家的生活片断”,柏辽兹是把自己的爱情经历写进交响曲,他爱上了英国女戏剧演员斯密逊,遭到拒绝后被一种强烈而又无法抗拒的痛苦所困扰,作品把文学和音乐紧密结合起来,整部交响曲像没有歌词的音乐戏剧,音乐与舞台形象相联系。柏辽兹的创举体现于通过“固定乐思”的手法为标题音乐提供最宝贵的经验。

柏辽兹在全曲前写有一段文字:“一个具有病态的敏感并富于幻想的青年音乐家,由于失恋在绝望中吞服鸦片自杀,但因服用剂量不足未能丧命陷入沉睡之中,在梦境中出现奇异的幻想。他的感觉、情绪、记忆在脑海中变成了音乐意象和构思,他所爱的女人化为一个旋律,一支反复出现的主题”。这个主题就是在《幻想交响曲》代表意中人的固定乐思,它在各乐章以不同的面貌和性格出现,第一乐章:梦幻热情;第二乐章:舞会;第三乐章:田园景色;第四乐章:赴刑进行曲;第五乐章:魔鬼夜宴的梦。首先以快板的奏鸣曲式开头,接着是华丽的圆舞曲,然后是怪怪诞诞的进行曲,最后以幻想的辉煌场面结束。《幻想交响曲》开辟了音乐艺术一个新表现领域,柏辽兹以后的浪漫派作家相继运用固定乐思手法创作了大量标题音乐作品。

标题音乐的第四个发展点是李斯特。李斯特深受柏辽兹影响,提出“标题音乐”这一概念,并把标题音乐的创作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他说:“音乐和文学、美术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依靠并运用这种联系,音乐就能达到人的思想、情感意志、愿望所交织的一个焦点”。李斯特最大的贡献是他首次创作了交响诗《单乐章标题交响曲》这一体裁,他把传统交响曲四乐章结构浓缩于一贯到底的单乐章结构中,主体动机的发展变化、曲式的自由处理都服从于对文学内容的整体理解。这类作品不严格遵循古典结构,标题含有诗意。他作有十三首交响诗,如《前奏曲》、《普罗米修斯》、《塔索》等,内容大多取材于诗歌、戏剧、绘画,表现某种思想意向,突出的主题往往是人生苦难及其思索与奋斗。

标题音乐的第五个发展点是瓦格纳。瓦格纳将标题音乐推向了顶峰,完成了实践与理论两大突破。他在艺术上的最大贡献是在歌剧改革和创作方面。他宣称自己的歌剧是诗歌、戏剧、美术、音乐高度结合的乐剧,主张在这个最高的“综合艺术品”中音乐只是手段,戏剧才是目的,最能体现他乐剧理论的是《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在他的歌剧音乐写作中,加强了管弦乐队的表现力,管弦乐被提高到十分重要的地位,音乐有很强的交响性;并大量运用了“主导动机”的手法,瓦格纳所写的主导动机有很强的概括性,由于音乐与其他艺术相联系使得他的歌剧具有独特的美感,音乐形象更加具体、生动、鲜明。瓦格纳因此被誉为是德国浪漫派歌剧的巨匠。

标题音乐的产生和发展对19、20世纪作曲家多样化并富有个性的艺术创作起到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标题音乐是一种较具体的音乐形式,它极大的促进了音乐艺术内容与形式的发展,提高了音乐的表现力,丰富了音乐的表现手法,扩大了音乐的表现范围,成为世界各国作曲家创作的重要领域。

体裁形式

作品的题目有说明调性调式和体裁形式的如《E大调夜曲》《c小调变奏曲》《F大调弦乐四重奏》等;有说明曲牌和板式的如《柳摇金》《夜深沉》《三六》《老六板》等;也有说明作品的一般气氛、色彩和情调的如《悲怆奏鸣曲》《春天交响曲》《光明行》等,这些都不属于标题的范畴。

标题是说明作品具体内容的一段文字,但在特定条件下,也可以仅仅是一个题目,如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真正的标题是莎士比亚的同名悲剧;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真正的标题是同名的民间故事。

 

无标题音乐

概念

无标题音乐指不借助任何文字性的手段,只是以音乐自身来抒发情感的“纯”音乐形式。相对于标题音乐来说,无标题音乐最大的特征就是没有明确的标题性文字,如《第几交响曲》《第几奏鸣曲》《第几弦乐四重奏》等,这些曲名与内容并无直接的联系,因此,人们称这些音乐作品为无标题音乐。

在标题音乐与无标题音乐的界定上也不能以点盖面,有明确标题的并非全部是标题音乐,如海顿的《惊愕》交响曲、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等,虽然有明确的标题,但它只是依据作品中的某一动机或作曲家的主题思想而命名的,并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标题音乐。因此,当人们在界定一首作品是标题音乐还是无标题音乐时,不能简单地从作品表面来判断,应深入了解作曲家的创作意图,从各个方面搜集相关的资料,这样才能准确下结论。

无标题音乐的美体现的是一种纯粹的抒情美,它不受标题文字的限制,可以自由地抒发内心的情感。这种抒情性可以表达作曲家的任何一种内心体验,如悲伤、欢乐及对现实的看法等。无标题音乐与标题音乐不同的是它表现的是一种概括性的情感。如柴可夫斯基在谈到他的无标题音乐创作时说:“这是纯粹的抒情过程,是用音乐来倾诉激动的心灵,从本质来说,内心的感受借音响而流露,就像抒情诗人以诗句抒怀一样。”也正是由于没有明确的标题,听众在欣赏音乐时,能够自由的发挥自己的想象。

产生原因

在音乐界,有些音乐家和音乐理论家反对标题音乐,他们认为标题音乐用文学性的东西给听众一种暗示,把听众引向一个相对确定的范围内,而无论什么样的标题都不能全面的反映一支乐曲所表达的丰富内容和感觉。 这些倡导者认为无标题音乐可以更好反映音乐的内涵,不同的人听到一首无标题的乐曲,所感受的心理内容是大不一样的。

这类器乐作品没有指示乐曲具体内容的文字标题,而只用曲式名称如:“奏鸣曲”“赋格”“变奏曲”等作为曲名,或用乐器体裁名称如:“前奏曲”“练习曲”“小步舞曲”等作为曲名。由于同名的乐曲很多,为了有所区别,就加上乐曲的开始调名,例如“C大调奏鸣曲”“e小调交响曲”或者再加上作者创作此种体裁的作品的编号,例如莫扎特《第四十交响曲》,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第二号》,肖邦的《夜曲——作品第九号之二》等。

表达形式

无标题音乐的表达形式通常严格遵循音乐形式美的规律,以纯粹的内心情感表达,形成情感和形式的完美统一体,不像标题音乐那样需要根据题材内容来构思作品的结构。如巴赫的《创意曲》,鲜明、生动的主题是全曲的核心,它随着不断变化的乐曲形式发展变化着,无论是答题还是对题,它都将全曲紧密地统一起来,形成了一种严密的形式美感。再如古典主义时期确立的奏鸣曲式原则,它由主部、连接部、副部、结束部组成,主副部之间的调性对比、音乐速度对比、织体对比、和声的进行等都有一定的原则,这种对比使乐曲达到了一种平衡的形式美感。无标题音乐本身这种独特的形式美也同样能给听赏者带来美的享受。

 

代表人物/作品

标题音乐

1.贝多芬《田园交响曲》(约完成于1808年)

2.卡尔·玛里亚·恩斯特·冯·韦伯《邀舞》又名《华丽回旋曲》(1819年)

3.柏辽兹《幻想交响曲》(1830年)

4.李斯特交响诗《普罗米修斯》(1850年)

5.瓦格纳《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1857-1859年间)

 

无标题音乐

1.海顿《101号交响曲—时钟》(1794年)

2.贝多芬《作品27之2#c小调奏鸣曲—月光》(1801年)

3.莫扎特《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1788年)

4.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二号》(1874年)

5.巴赫《创意曲》(1723年)

收藏 已收藏 播放 暂停

世界名曲免费听【欧美十大经典】 世界名曲免费听【欧美十大经典】 ☆荷塘錺華☆

 

相关视频 法兰克福广播交响乐团演奏:贝多芬《第六交响曲》F大调第六交响曲《田园》 法兰克福广播交响乐团演奏:贝多芬《第六交响曲》F大调第六交响曲《田园》

 

巴伦博伊姆演奏:贝多芬第十四号钢琴奏鸣曲 Op.27 No.2「月光」 巴伦博伊姆演奏:贝多芬第十四号钢琴奏鸣曲 Op.27 No.2「月光」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