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现象:明明有货运面包车,为何很多司机宁可罚款也要选客运版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面包车的货车 趣味现象:明明有货运面包车,为何很多司机宁可罚款也要选客运版

趣味现象:明明有货运面包车,为何很多司机宁可罚款也要选客运版

2024-06-03 07:5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问题解析基础:《道路交通安全法》《运输管理条例》等规定均不允许客运车辆客货混装,载货区域有严格限制。

小微型载客汽车(<6米车辆)允许载货,空间范围涵盖行李箱不遮挡后车窗的区域,以及车顶行李架不超过车身宽度和长度,以及从车顶算起不超过50厘米的范围内。

按照规定运载货物,普通的5/7车型都不会有充足的载货容积,想要运输货物只能选择货车或行李箱很大的轻型客车。普遍进行客货混装的面包车是不允许这么使用的,而且各大品牌具有货运版本的厢式面包货车可以选择,但为什么消费者不认可这种车型呢?

车型特点解析

1:客运面包车对于个人用户而言,选择的往往是≥七座的版本;车辆日常使用主要用于载人,偶尔会通过折叠或悬挂座椅的方式扩展空间载货。

这种用法会让车辆更加实用,各大车企也都是这么宣传其使用功能与方式;但是这些文案严格意义上都算违法,最起码没有尊重交通相关法律法规,同时也没没有充分考虑到用户安全问题。因为车辆内部结构是不允许改动的, 汽车的实际用途也不允许改动,折叠座椅载货的方式即使厂家认可,但是法律并不认同这种操作。

2:货运面包车的核载人数往往只有前排两座,轻型客车的VAN载货版本为前排三座;对于家用而言显然是不太实用的,而且后车窗会用钢板封窗,前排座椅与后排载货空间用钢制护栏进行隔断。

这种设计几乎连应急载人都不能满足,重点是确实不合适;因为后排的内部空间状态就像是囚车一样,换做谁也都不想钻进去吧。那么在用户在车企错误的宣传过程中,逐渐形成面包车可以多功能使用的错误认知后,对于这种正规的专用车型反而是难以接受了,以相同的预算选车时宁愿选择客运版,至于偶尔因客货混装要面对的处罚毕竟概率不高,于是则在抱怨中继续以这种方式用车。

客货混装·潜在风险

很多面包车用户认为混账货物没有什么大不了,毕竟货物是放在座椅后面,即使急刹车或车辆碰撞也能够起到保护作用,不允许客货混装也许只是一种“刁难”吧。

然而存在这种理解只是因为还没有遇到过真实的案例,假设:运载的货物重量为100kg,碰撞时速为50km/h;在车辆撞击急停的瞬间货物还会受到惯性作用力的影响而移动,作用力按照(质量×时速=力量)的标准计算,这100kg的货物就会产生5吨的撞击力,别说是普通的框架式座椅靠背,即使是焊接在底盘上的全钢座椅怕也是难以承受吧,座椅会脆弱到何种程度,参考下图自行体会吧。

没有出过交通事故的面包车驾驶员总是胆子很大,然而出过事情后往往又不再有后悔的机会了!要知道面包车几乎是价格最低的车型,但是车身尺寸却并不小。

那么车辆使用的钢材标准则必然很低,优秀的普通代步车型,其车架的关键位置会使用屈服强度高达1500Mpa左右的热成型钢板加固,而大部分面包车的核心位置强度也只是几百兆帕的水平。

所以面包车在碰撞中非常容易变形,如客客货混装则有可能在货物飞落的过程中,进行二次挤压;同时该车型的制动系统普遍级别很低,车辆的制动距离在空车状态下测试也有50米左右,满载后的距离会延长很多,客货混装超载则难以估算了,也就是说混装货物会增加碰撞概率,同时大幅提升碰撞损伤的程度。

总结:以载货为主建议选择厢式货运版面包车,或者选择相同预算可以购买的微卡或皮卡,这两种车型的载货安全性会高很多。(前置后驱·非承载车身皮卡会更高)

客运面包车混装货物确实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不建议这样使用也不是因噎废食;因为这种用车方式不是和罚单对赌概率,而是和阎王对赌运气,输一次就基本不会有第二次,是否还该去冒险就只有自己斟酌了。

而且也不要认为主要在城市道路或国省道驾驶的车速不高则问题不大,参考下图组的碰撞测试车辆,时速仅仅为50km/h而已哦。

图1:结构强度测试

图2:载货碰撞测试·座椅保护能力

图3:结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