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儿童诗歌中的C位,被宋代诗人推向极致,其中原因耐人寻味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雷震写春晚的背景 牧童:儿童诗歌中的C位,被宋代诗人推向极致,其中原因耐人寻味

牧童:儿童诗歌中的C位,被宋代诗人推向极致,其中原因耐人寻味

2023-05-02 23:3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中国古代诗歌中塑造了生动鲜明、琳琅满目的人物形象,而诗歌中的儿童形象格外引人注目,并被诗人们饱含深情地赋予了丰富的意蕴内涵。

如唐代诗人胡令能笔下的“蓬头稚子学垂纶,怕得鱼惊不应人”的钓鱼儿童形象;如宋代诗人范成大笔下的“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的农家儿童;如宋代诗人叶绍翁笔下的“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的捉蟋蟀儿童形象。

再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笔下的“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的用荷叶当伞的儿童形象。诗歌中的儿童形象惟妙惟肖、俯仰皆是。

牧童——C位形象

在诸多的儿童形象中,有一个儿童形象一直占据着C位,那就是牧童形象,牧童是诗人们青睐有加的形象,也是被诗人们浓墨重彩地去描绘和渲染的儿童形象了。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牧童形象,首次出现于《庄子·杂篇·徐无鬼》,作者借“牧马童子”这一虚拟形象来表达自己的哲学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牧童形象逐渐成为一种文学形象和表达,牧童诗歌在秦汉魏晋仍然少见,而勃兴于唐代,繁盛于宋代,至明清渐衰。牧童从重要写实素材发展为特定文学意象,基本是在唐诗中被发掘和确立的。

作为写实素材而言,唐人笔下的牧童,开始取用蓑衣、笛、牛等来共同完成对牧童的表现;作为文学意象,王维笔下的“牧童望村去,猎犬随人还”,则代表了田园暮归、顺时偃息的生活理念,储光羲笔下的“大牛隐层坂,小牛穿近林。同类相鼓舞,触物成讴吟。取乐须臾间,宁问声与音”,则代表了无心无念、无欲无求的人生理想。

至宋代,诗歌对牧童的表现更加立体、丰富、成熟,从数量来看,遍览《全宋诗《全宋诗辑补》,涉及牧童题材的相关诗歌多达240首,其中直接以牧童为题目的诗歌就有61首之多。

从内容来看,宋诗中牧童形象的描摹和表现更加鲜明生动,装束特征、典型行为在诗歌中泛化和固化,牧童意象的内涵和承载更加丰富厚重。

牧童形象让诗歌的密度更加厚实,这不仅在于牧童作为一个人物形象丰富了诗歌的创作素材,更重要的是它透过这个人物形象本身传递出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意蕴内涵,让牧童成为古典诗歌中的一个重要意象。

《村晚》牧童,意境悠远

牧童意象在唐诗中确立和生成,却是在宋诗中丰富和完善。宋诗中牧童形象的意象化,主要是诗人充分关注了牧童的快乐,淡化了牧童放牧的孤独和隐忧,在牧童身上寄予了深切的个人情感体验。牧童意象作为情感表达的载体,承载着诗人的价值追求、志趣怀抱与生活理想。

在诸多描写牧童的宋代诗篇中,《村晚》一诗一直占据着较高的出镜率,该诗的作者是雷震,生卒年不详。清代学者厉鹗编纂的《宋诗纪事》一书,书中收录了宋代的诗歌并记载了与诗歌有关的事迹和人物。

据《宋诗纪事》记载可知:雷震是宋代人,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进士,南昌(今江西省南昌市)人。《宋诗纪事》收录雷震的诗作仅有一首,就是这首《村晚》,原诗如下: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这是一首描写乡村晚景的诗,诗作描绘的是这样一幅乡村晚景:池塘四周长满了青草,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塘岸,远山像是衔着落日似的倒映在波光荡漾的水面上。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慢慢朝家而去,拿着短笛随意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

诗人雷震看到这样的美丽画面,即景而写,就好像是绘画时候的速写一样,寥寥几笔就画成了一幅充满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有以下两点。

描写《村晚》一、二两句是描写性的文字,描写的正是乡村晚景。诗人把池塘、远山、落日三者巧妙地融进诗句里,描绘了一幅非常美丽的图画,渲染烘托出一幅诗意的画卷,为后两句牧童形象的出现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和背景。

“草满池塘水满陂”,诗人连用两个动词“满”字,写出了水草丰美,池塘水满的景物特点。从诗句的描述来看,这应该是盛夏时节特有的景物特点,这是一派生机勃勃的农村美景。

“山衔落日浸寒漪”,诗人用一个“衔”,就好像电影镜头的特写一样,准确地展现出了日落西山时分的场景,并且带有浓浓的拟人化色彩;一个“浸”字,又写远山和落日倒映在池塘水中的形象,这是一幅极美的农村晚景画面。

“牧童归去横牛背”,这首诗的一大特点就是动词的使用,这一句中,牧童出现了,诗句里的牧童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呢?一个“横”字刻画出了牧童的形象,这个“横”字好在哪里呢?

“横”字表明牧童不是端端正正地骑在牛背上,而是随意横坐在牛背上。这一个“横”字将牧童调皮可爱的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这个“横”字也表现出了乡村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淳朴。

诗人的描绘让读者的脑海里情不自禁地生成这样的一幅画面:小牧童出去放牛,牛儿悠闲地吃着草,等牛吃饱了,水喝足了,也正好是夕阳下的时候,这个时候牧童和牛儿都该回家了。

牛背上驮载着牧童,而小牧童优哉游哉地骑在牛背上,牛儿也优哉游哉地走在回家的路上,可以想到:牛儿的前行是闲庭信步般的,所以小牧童在牛背上一点儿也感觉不到颠簸,他还索性拿出自己的短笛,吹奏起那些不成腔调的曲子。

透过诗歌,读者似乎隔着诗句听到了这个牧童吹奏出的笛声,那悠扬的笛声飘荡在回家的路上。乡村晚景色彩和谐,基调清新,有了这样的环境,牧童自然就是悠哉悠哉、其乐融融的了。这是一幅充满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是一首悠扬动听的牧童短笛曲。

诗人是带着一种欣赏的目光去看牧童、写村晚的,他十分满足于这样一种自然风光优美、人的生活自由自在的环境,所以他描写的牧童是让他“横”在牛背上,吹起短笛。

这是令人感到惬意舒畅的场景,诗人创造出的情境与意境是优美的,流露出的感情是真挚的,那是对田园生活的赞赏与热爱之情。

这首诗描绘的确实是一幅悠然超凡、充满诗情画意的画面。无论是色彩的搭配,还是背景与主角的布局,都非常协调;画中之景、画外之声,又给人一种恬静悠远的美好感觉。

牧童番外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牧童是经常出现在诗歌作品的形象。如唐代诗人于鹄的诗歌《巴女谣》:“巴女骑牛唱《竹枝》,藕丝菱叶傍江时。不愁日暮还家错,记得芭蕉出槿篱。”诗人以平易清新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恬静闲适的“女童牧牛图”。

这首诗展现的场景也是一个夏天的乡村夜晚,夕阳西下,乡村烟霭四起,江上菱叶铺展,随波轻漾,一个天真烂漫的女孩,骑在牛背上面,高声唱着山歌,沿着江边弯弯曲曲的小路慢慢悠悠地朝家的方向走去。诗人笔下的乡村晚景是清新动人的,诗人笔下的牧童形象是欢快的。

再如唐代诗人李涉笔下的牧童则又有了浪漫的色彩,他在《牧童词》中写道:“朝牧牛,牧牛下江曲。夜牧牛,牧牛度村谷。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

李涉笔下的牧童总是在野外度过他的时光。日出时分,牧童就骑着牛唱着歌出门了,在春风细雨中任牛自在穿行于青山青草里。春雨柔柔地洒落在他们的蓑衣上,一支短笛在他们嘴里有腔没调地吹着。一天的时光就这样在笛声中悠然滑过。

又到黄昏日落,牛儿吃得饱饱的,走在回家的路上,牧童或躺或骑在牛背上,沐浴着初升明月温柔的光辉,依然任牛信步走在归家的路上。牧童充分享受着大自然的美,大自然是他最相熟相知的朋友。顽皮活泼的牧童还把蓬蒿插在腰间当作箭,想象着自己成了一位威风凛凛的武士,连猛虎也不敢再来欺负小牛犊。

李涉笔下的牧童,他的生活是游荡不定的,也是浪漫的。牧童不仅要迎来日出,送走晚霞,还要经历风雨,跋涉艰险,却又总是从大自然中得到快乐和趣味。

清代诗人袁枚写有《所见》一诗,该诗中的牧童形象是:“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袁枚笔下的牧童形象更是充满了生活的情趣,这首诗的第一句平平而起,不着痕迹。第二句调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高潮。诗作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

一个“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再加一个“振”字则间接表明了牧童的心情。诗人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

袁枚笔下的牧童形象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牧童是欢快的,所以小牧童才引吭高歌,甚至发出激越昂扬的歌声。

拓展延伸,感受快乐

不管是雷震《村晚》中横骑在牛背上的牧童形象,还是其他诗作的牧童形象,我们看到的都是天真烂漫,活泼可爱,充满童趣、无忧无虑的童年美好时光。

古诗中的牧童形象都是充满欢乐气息、天真烂漫的小孩子,也许是他们的生活本来就很简朴的原因吧,在诗歌中出现的牧童大多都是无忧无虑的童年美好时光。

我们从雷震笔下的牧童形象为起点,将视角放大,纵观一下出现在诗歌中的儿童形象就会发现,他们是快乐的,是无忧无虑的。

唐代白居易《池上》诗中的儿童形象是“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这些孩子可以独自去荡舟,在水中欢快地游玩嬉戏,荡舟进入藕花深处,偷采白莲,真的是充满欢乐的童年生活。

宋代叶绍翁《夜书所见》诗中的儿童形象是“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这些孩子们为了捉蟋蟀可以无忧无虑到深夜不睡,挑着灯在深夜捉蟋蟀。

宋代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诗中的儿童形象是“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这些孩子们还没有力气去耕地,也没有学会织布,但是他们一刻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就在枝繁叶茂的桑树底下学着大人的模样种瓜,这是充满天真情趣的儿童生活场景。

清代高鼎《村居》诗中儿童形象是“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些孩子们一放学,来不及回家,就拿出风筝去放飞,他们在奔跑中,放飞快乐,放飞心灵。

小话诗词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在浩如烟海的诗歌长河中,各种题材的诗歌如一朵朵激起的浪花,惊艳着时空长河,诗歌中的各种人物形象如一部百科全书一样,诠释着国人的审美和认知。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牧童形象,在这条诗歌长河中,虽然是一朵不太起眼的浪花,然而诗歌中的牧童是那样天真烂漫,是那样无忧无虑,总是能给人带来快乐的感受。

诗人通过对牧童形象的塑造及其生活的展示,一是表明自己对于理想生活的选择及人性的取舍,二是满足他们对于自身理想人格与性情的想象。他们精心捕捉、描绘、忖度牧童们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构筑了一个明净、纯朴的童真世界,让自己,也让世人在这充满童真与童趣的世界里找到一个安放焦躁不安的心灵的栖居地。

当牧童们披蓑戴笠、拿着竖笛、唱着牧歌,在无意之中闯入成人的世界时,他们天真稚拙、明净清澈的眼眸,纯任自然、与世无争的神情,总会让我们会心一笑,同时也让成年人的世界拥有了一个可以永远回望的精神家园,这或许就是中国古代的诗人们创作牧童诗的初衷所在。

综上所述,本文以牧童为切入点,从《村晚》诗说起,感受到了诗中牧童“横牛背”的生活情趣,再选取几首有代表性的牧童诗歌,用文字诠释牧童的生活,又延伸到充满情趣的、欢乐的、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总之,从牧童的形象上我们看到他们的生活,也看到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赞美。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