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达图上的红线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雷达图怎么看是否相似 雷达图上的红线

雷达图上的红线

2024-06-02 05:1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超级单体连成线 其猛如虎

  有一种天气现象常让预报员头疼。它在雷达图上特征明显——一条红色的带状或线状区域,意味着在这一长条区域中伴随有雷雨大风,甚至是冰雹、龙卷等强对流天气——这就是飑线。

  简单来说,飑线就是带状或线状雷暴群,其宽度达几公里到几十公里,长度则有几十公里到几百公里。

  飑线发生时导致天气要素的急速变化,风向突然转变、风速突然上升,能达到十几米/秒,瞬时风速甚至达到40米/秒,堪比台风的破坏力。同时,气温急剧下降,有时能下降10℃。更为严重的,飑线过境,往往伴有雷暴大风,有时出现冰雹、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灾害,在个别情况下,在恰当的热力、动力和水汽条件配合下,还可能出现龙卷风。

  从雷达图上可知,飑线往往迅速移动,因此,飑线过境前后相天气差别很大。一旦过境,天气便从好转坏,各种气象要素变化非常剧烈。尽管飑线维持时间并不长,一般在几个小时到十几个小时,但破坏力不可小觑。

  如2009年6月3日傍晚,一场罕见的强飑线天气袭击了山西、河南、山东、安徽、江苏等地,造成了22人死亡,农业直接经济损失高达十几亿元。河南省商丘全市发生强对流天气,最大风力达到11级。

  动热力作用共同影响 机理复杂

  飑线是如何产生的呢?

  飑线是受起伏地形和热力分布不均而产生的动力作用和热力作用的综合结果。它们产生于强烈不稳定的气流中,与高空急流也有一定联系,多发生于急流区或风的垂直切变较大的区域。

  中央气象台强天气预报中心高级工程师方翀解释说,它们依赖于不太稳定的大尺度环境条件,例如大气层结呈条件性不稳定、低层水汽丰富、高低层存在强风带且风向上顺转、大气中具有某些动力机制以释放不稳定等。

  飑线的形成机理很复杂,形式也有不同。有的飑线在起始时只有少数单体不连续地排列成线,然后每个单体各自发展,最终这些新老单体连接起来形成飑线;有的飑线开始是一些分散的单体,沿着单体之间的冷的初流边界有新的对流发展,最后形成飑线。

  对我国而言,中东部都可能出现飑线。在每年春季,华南、江南地区暖湿空气活跃,容易触发。随着时间转入夏季,冷暖空气交汇的位置变化,黄淮、华北、东北亦会出现。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人称飑线为“伪冷锋”,认为它和“冷空气入侵,与暖空气交汇导致大风降温天气”相似,其实则不然。

  冷暖气团交界面被称为冷锋,一般尺度在上千公里,而飑线则是在同一个气团中产生的,尺度一般在几十到几百公里;此外,飑线过境要比冷锋所带来的天气要素变化剧烈得多。而从雷达图上可以看到,飑线往往是红彤彤的一条带,而冷锋则有可能是绿色或黄色,相对“温和”的降雨带。

  组织化不好判断 预报困难

  2014年3月30日,方翀根据当时天气实况和数值模式,预计30日夜间到1日会出现强对流天气过程,通过对风场垂直条件配置的研判,认为这些引发强对流的超级单体利于组织化发展,形成飑线过程,随即发布强对流天气预警。事实上,30日夜里,贵州南部出现对流单体,进入广西后不断发展,31日凌晨接近广东时,在雷达图上就能看见明显的“红线”。这条“红线”几乎横扫整个广东,带来了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

  这是一次成功预报飑线的案例。但实际上,飑线预报是世界难题。

  方翀介绍,目前,中央气象台并没有开展专门针对飑线的预报预警,但会对飑线引发的具体天气灾害进行预报预警。从预报的难度上说,哪怕是美国等发达国家,冰雹、龙卷等小尺度的强对流天气本身就是极难判断和预报的,而飑线的预报必须在判断是否出现强对流单体的基础上,判断它们能否组织化发展,即连成一条线。连成线后也需要达到一定的强度方可视为飑线。而相比强对流单体的出现,它们连成一条线的概率要小很多。这意味着,飑线并不是十分常见的天气现象。这也是老百姓较少知道飑线的原因。

  (责任编辑:叶海英)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