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原文 陈情表(元末明初)简祖英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精选6篇)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陈情表简明英的全文翻译 陈情表原文 陈情表(元末明初)简祖英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精选6篇)

陈情表原文 陈情表(元末明初)简祖英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精选6篇)

2024-06-18 19:3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下面是可爱的小编给家人们整理的6篇陈情表(元末明初)简祖英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陈情表原文及翻译 篇一

一、 功能翻译理论简述

(一)、 功能翻译理论的要点

根据杂志上发表的论文、学术会议上宣读的论文、学术报告和出版的专着,功能翻译理论的要点简述如下:

1、 分析概念段(conceptual paragraph,具有明确主题意义一个或多个自然段)和句子的修辞功能,使修辞功能的形式重现,从形式的等同中求得功能的等值,意义的等值,这种翻译叫做功能翻译。翻译应该是在修辞功能等值的前提下,遵守“信、达、X”规范;文体不同,翻译的目的不一样,X不一样。(张梅岗,《中国科技翻译》,1994,(3);刘重德,《三湘译论》,湖南出版社,1995;周笃宝,《中国翻译》,2000,(2))

2、 功能翻译理论强调修辞形式等同和功能等值的一致性,修辞是手段,是形式;功能是修辞产生的结果或达到的目的,是内容的总和。修辞包括概念段内和句内的修辞,即语言语境的修辞,也包括情景语境、文化语境、语用语境的修辞。(《科技英语修辞》,1998)换句话说,在概念段和句子中,语义、语法和语用三者合为一体表达修辞功能。

3、 功能是靠结构(structures)来体现的,任何一种语言都是由四种符号元素(词、词标识、词序和语调)构成。语言结构(constructions)的认知图式与其他认知领域的认知图式类似,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构成语言因果网络。概念段贯穿了一条主题链,或称因果键。这条因果键是命题或语言事件构成的,也是它们的概念化的参考点。(《中国翻译》,1998,(5)此文已被美国Colby Information Center of Science & Culture收录,网上转载。)

4、 功能翻译理论强调认知图式理论对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的作用,各种普遍结构和特殊结构的认知图式越具体、越丰富,对翻译研究和实践的能力就越强,是译者形成图式文本的基础。

5、 功能翻译理论强调,翻译过程是个斡旋推理过程,因果链是逻辑推理的基本结构,利用已知信息,对非语言要素(如情景、文化和语用等语境)的修辞功能进行判断,产生正确的推时结论。(《英汉功能翻译》,1999)

(二)、 功能翻译理论的方法论

我们用修辞功能等值的原则来看待翻译和翻译研究,自然有正确理解原文、翻译表达的一整套与此相应的方法论。这是功能翻译理论最突出的地方。由于功能翻译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体系,因此本文只能概括一些基本的、主要的方法加以研究。

1、概念段的主题认知法

首先,把原文文本划分成概念段,研究概念段的主题思想,找出连接标志,抓住概念段的因果链(《科技英语修辞》),把握语言的功能取向和对概念段整体内容的正确理解。

2、功能分类法

根据功能分类语言学(Functional Typological Linguistics)把英语分为五大类修辞功能:描述功能、陈述功能、定义功能、分类功能和指令功能,每大类功能又划分出若干小功能,然后与汉语进行分类功能对比研究,探索译的规律。例如,英语陈述功能(陈述部分)总是放在句首,而汉语则置于句末。(张梅岗:《中国翻译》,1999,(5);2000,(5);《中国科技翻译》,1998,(1、4))

3、图式研究法

根据图式理论,研究和比较原语和目标语的各种结构的认知图式(cognitive schema),例如,英语的SVO句、SvoO句、SVOC句和被动句等各种句子的结构图式。与目标语的结构图式比较,研究发现它们的翻译规律和方法。(张梅岗:《中国翻译》,1994,(1、5);《英汉功能翻译》1999)值得指出的是,用认知理论去研究结构图式尤为重要。请看下面两句:

(1) The policeman caused Mary to die.

陈情表原文及翻译 篇二

关键词:语气;情态;称呼语;翻译

一、引言

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篇是人们为表达现实世界的各种经历和人际关系而组成的意义单位,韩礼德称为元功能结构体(Halliday & Hason 1985:44)。其中人际功能指语言除了传递信息外还具有表达讲话者身份、地位、态度、动机等功能。(李战子,2002:10)

从人际功能的角度来看翻译,译者在以目的语读者为主体重新考虑整个文本的语篇建构,由于读者是处于另一种文化语境,因而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对源语篇中的人际意义进行跨文化建构。本文将以许地山的《落花生》两个英译本为案例,从人际功能中的语气系统、情态系统和称呼语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探讨如何利用人际意义更好地指导翻译实践。

二、语气系统分析

语气拥有不同的交际功能,能够实现不同的人际意义。语气分为陈述、疑问和祈使语气。陈述语气的功能是陈述观点和事实、提供信息;疑问语气提出问题以寻求信息。祈使语气表达劝告、希望、命令或禁止执行命令或请求。请看下例:

(1)母亲说:“让它荒着怪可惜,既然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辟来做花生园吧。”

(1a)Mother said, “It’s a pity to let it go to waste like that. Since you all enjoy eating peanuts, let us open it up and make it a peanut garden.”

(1b)Mother said, “It’s a pity to let it lie waste. Since you all like to eat peanuts so much, why not plant some here?”

可以从(1)中看到,母亲建议将荒地开辟作花生园的,(1a)(1b)分别使用了let us 和why not 两个短语,都表达了母亲的建议,虽然两者都使用了祈使语气,但是why not 更充分地体现了对话性,母亲的话语中要求着一种语言上的互动,使交际参与者看到一种参与协商的可能性,相比较之下,在要求对方给予互动的语气强度上,let us 就没有why not 那么明显和强烈。

三、情态系统分析

英语语篇中的情态所包含的对话潜势是直接表现的。根据系统功能语法,情态表达语气位于肯定和否定这两个归一度之间的状态。(郑元会,2005:73)情态在译文中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有词语表达如always, could, should等,小句表达如I am sure, I expect, I suppose等。请看下例:

(3)我说: “无论何等人都可以用贱价买它来吃;都喜欢吃它。这就是它的好处。”

(3a)“It is inexpensive,” I said. “Almost everyone can afford it and everyone enjoys eating it. I think this is what it is good for.”

(3b)“Peanuts are so cheap,” said I, “that anyone can afford to eat them. Peanuts are everyone’s favorite. That’s why we call peanuts good.”

通过例子(3)可知,“我”的表述是十分的肯定,具有归一度,(3b)中anyone具有这种肯定性,但(3a)中的almost作为一个低值情态隐喻暗含说话者对自己讲的话不敢确定,与原文背离,译者没有把握好原文中想表达出的确定性,因此,我认为,(3a)在翻译上有一定的缺失性。

四、称呼语分析

在语言交际中称呼语所蕴含的关系,是人际意义的重要内容,在建构交际者人际关系方面和语气及情态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翻译中不可忽视。(郑元会,2005:74)在《落花生》的原文中,但凡是“父亲”这个角色出现时,作者用的都是“爹爹”,只有在最后用的是“父亲”一词,笔者分析前文用“爹爹”,是为了体现父亲的亲切以及一家人关系的和睦,而最后用“父亲”则是表现出对父亲的尊重及信服。通过对比译文可知,译文1中对于“爹爹”的称谓全译为“dad”,对“父亲”则译为“father”,笔者认为译者忠实于原文,而对比之下,译文2则显得比较混乱,比如说,对原文中“爹爹”的翻译有的译成“daddy”有的译成“father”, 对“父亲”也译成了“father”,整体对比下来,感觉区分度不是很明显。

五、结语

本文在人际意义的指导下,以《落花生》的两个英译本为蓝本,具体从语气、情态、称呼语三个方面做出分析,期望能更好地将人际意义用于指导翻译实践。

【参考文献】

[1] Halliday, M.A.K. Language, Context, and Text: Aspects of Language in a Social-semiotic Perspective [M]. Victoria: Deak in University Press, 1985.

[2]李战子。 话语的人际意义研究 [M ].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3] 乔萍。 散文佳作108篇 [M]. 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陈情表原文及翻译 篇三

关键词:人际功能理论 语气 “负面消息”商务信函 翻译策略

1、引言

商务信函是指国际经贸活动中用以洽谈生意、磋商问题的函件。本文拟用传达负面消息的英文商务信函作为分析对象,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人际功能理论进行分析,探究其译文如何真实生动地再现原文文本的人际意义。

2、理论基础

Halliday提出的纯理功能包括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其中人际功能包括语气、情态和语调三个语义系统;在语法层面上,语言主要通过语气系统和情态系统来体现其人际功能[1]。本文拟从语气系统层面对传达负面信息的英文信函实例进行分析,探讨其人际功能和翻译策略。

3、实例分析

以下是买方拒绝与卖方建立业务关系的信函,本文将以此为例,从几个细化的角度进行分析,探究其如何实现人际功能以及运用哪些翻译策略。

原文:Gentlemen:

Your New Model, DONGFENG-3

We have duly received with many thanks your letter of July 15,1997, introducing to us your new manufacture, DONGFENG-3, in which we have very much interest. We, however, regret to inform you that we are not in a position to enter into business relations with any firms in your country because we have already been appointed as an agent by a German Automobile Manufacturing Company for the sale of their products.

Under the circumstances, we are compelled to refrain from transacting with you at least until the agency contract expires. Of course, we filed your letter and catalog for our future reference, so we may not fail to contact you when we become free from the agency contract.

We thank you again and hope you will understand our situation fully.

Yours very truly,

译文:先生们:

新型农用车“东风-3”

贵公司一九九七年七月十五日函悉,非常感谢。来信介绍了你公司的产品“东风-3”,对此我们颇感兴趣。但遗憾的是我们不能同贵国任何商行建立业务关系,因为我公司已经由一家德国汽车制造公司委派为他们的,推销他们的产品。

在这种情况下,至少在合同期满之前,我们不能同贵公司做买卖,这是迫不得已的。当然,你们的来信和产品目录已存档案,当我们终止已有的时,一定与贵公司联系。

再次感谢你们,并希望贵公司充分理解我们的处境。

3.1 从语气系统分析

语气由主语和限定成分构成 ,其中主语由名词性词组充当,而限定成分属动词词组的一部分。主语和限定成分之外的其余部分称作剩余部分,它包括谓语,补语和状语(或附加语)[1]。下面将从这三个方面对上述例文进行分析。

3.1.1 小句主语

传递负面信息的英文商务信函,如例文,大多用“We”作主语,,这样一方面突出信函的目的,即陈述不能接受业务合作的原因;另一方面使句子语气友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译文并没有将原文的的主语一一对应翻译过来,而是根据汉语的表达习惯,采取不同的主语来传递信函的信息以及蕴含的礼貌态度,达到了功能对等。

3.1.2 语气类型

系统功能语法的语气类型包括直陈式和命令式两种,英文负面消息商务信函多使用陈述语气,用来提供不满意或不能合作的信息,或是向对方发出命令或请求等。如例文中,全文共5句,全都是陈述句,译文也同样用陈述句传达收信人不能接受业务合作的原因及感激之情,语气委婉、客气,有利于以后业务关系的建立。

3.1.3 剩余部分-状语

小句剩余部分的状语包括情景状语、情态状语和连接状语。情态状语可分为语气状语和评述状语。其中,语气状语是语气成分的一部分,体现人际功能[2]。如例文中“… we have already been appointed as an agent …”的“already”一词,表明动作已经完成,体现了写信人想同对方合作但又无可奈何的心情,使收信人心理上易于接受。

连接状语通常出现在某些成分的边缘,如句首、句尾、主位和述位之间及语气与剩余成分之间,以有利于语篇的组织[1]。如例文中“We, however, regret to inform you that…”的“however”,出现在主位和述位之间,表达意义的转折,但并不表达人际功能。

4、结束语

本文通过从语气系统对传递负面消息的商务信函进行分析,探讨其实现人际功能的方式及翻译方法,发现传递负面消息的商务信函为实现其特定的交际目的,在语气上有其自身的语言特点:一般用 “we”作为小句主语;主要使用陈述句;传达人际功能的状语。传递负面消息的商务信函正是在语气上采取这些策略来表达写信人的观点、感情和态度,并试图影响收信人的态度和行为。

参考文献:

[1]胡壮麟,朱永生,张德录。系统功能语法概论[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105-126

陈情表原文及翻译 篇四

关键词: 翻译本质翻译目的忠实原则自由原则

在《译者的任务》(The Task of the Translator,1923)一文中,德国翻译理论家沃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从哲学的层面对翻译的理论问题进行了思考,并从哲学的角度解读了翻译的本质,在文中提出的诸多翻译观点是对传统翻译观的背叛。本雅明对译者任务的解读主要针对文学翻译的范畴,他认为翻译不是为了不懂得原文的读者而做的,正如“在欣赏艺术作品或艺术形式的过程中,观赏者的因素从未带给人什么收获,然而艺术作品却从未关注过人对它的回应”[1](陈德鸿、张南峰,2000)。

如果翻译不是为了不懂得原文的读者而作,那么翻译的目的何在?本雅明试图从哲学的角度思考翻译的本质,提出“纯语言”的概念,认为译者的任务是在翻译中通过再创作释放束缚在原作中的纯语言。由于“纯语言”隐藏在原作中,在翻译实践中很难把握,于是翻译便陷入不忠或不可译的窘境。本文从探究原文和译文的关系入手,重新审视翻译的目的与功能,以揭示翻译的本质。在此基础上,译者的任务被解构为语言和语用两个层面,从而突破了本雅明从“纯语言”层面对译者任务的单一解读,无疑对翻译实践具有现实意义。

一、原文和译文的关系

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是原作赖以存在的温床,脱离了那个特定的环境,原作的生命便宣告终结。一部作品如果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得以流传,就要归功于翻译。“翻译是一个脱胎换骨,灵魂转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语言的转换,原语言的土壤变了,原作赖以生存的‘文化语境’必须在另一种语言所沉寂的文化土壤中重新构建”[2](许钧、韩少功,2003:203)。正是由于原作所处的“文化语境”在译文中得以“重新构建”,从而原作在新的文化土壤中获得全新的理解,原作的生命在译作中得以延续。正如本雅明在《译者的任务》一文中所说:“正如生命的各种显示与生命的现象紧密关联而对生命没有意义一样,译文源自原文。与其说源自其生命,毋宁说源自其来世的生命……在译文中,原作的生命获得了最新的,继续更新的和最完整的展开。”[3](陈永国,2005)

在翻译理论研究领域,原文和译文地位的高低之争从来就没有定论。当一部译作获得了来世的生命,译文在译入语读者中与原文在原文读者中达到的效果相同,那么这部译作便跟原作一样成功。但是,“如果我们认为一部译作很成功,它难道不是已经成为原文的他者?”[4](Marilyn Gaddis Rose,1997:5)翻译的论题通常在“忠实”观念的支配下展开,译者始终致力于寻找实现“忠实”的途径(如“神似”和“形似”、“异化”和“归化”),却对“忠实”和原文的“意义”这些概念本身鲜有质疑,导致译者的角色不停地变换,从最初对原文的“愚忠”到后来的“背叛”,再到后来寻求原文和译文地位的平衡(“形神兼似”),因而译文在对原文的忠实与背叛之间摇摆不定。尽管如此,在原文后来的生命里,其形式和意义都在不断转变。

二、翻译的目的和本质

1.翻译的目的

本雅明认为,译者的任务是“在翻译的语言里找出可以在原作内唤出回响的意向”。译者不但要从原文中找出两种语言的内在联系,而且要在译入语中表达出来,因而,翻译的终极目的是“表达语言内在联系”,即源语(source language)与目的语(target language)两种语言的内在联系。本雅明从“纯语言”的哲学层面来看待翻译,认为翻译是在纯语言的基础上进行的复制与创作活动。这与道格拉斯・罗宾逊(Douglas Robinson)的观点不谋而合:“翻译如同招魂/通灵(translation as channeling),即借助中介(译者)实现生者(译入语读者)与死者(原作者)的对话。”[5](卢玉铃,2004:57)

但是,如果译者完全忽视译文的受众,即译文预期的接收者,则可能造成读者读不懂译文的情况,原作者与译作读者的对话便无法实现,翻译就失去了意义。因此,对翻译目的的解读应该在上升到语意的层面,实现两种语言的转换之后,最后落实到语用的层面,充分考虑译作在译作读者中的可接受程度。弗米尔指出:“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便是受众――译文预期的接收者。因此,翻译是在目的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的受众而生产的语篇。”[6](诺德,2006:15)

2.翻译的本质

“对翻译性质本身的认识会决定翻译方法的取向”[7](崔永禄,2001:3)。只有揭开翻译的本质,译者才能明确任务,进而选择恰当的翻译方法,准确地译出原文。“翻译把作品置于一个崭新的面貌,不仅延长了作品的生命,而且赋予了它第二次生命”[8](罗贝尔・埃斯卡皮,1987:139)。本雅明也把译文看作是原作的“来世再生”,从而使译文享有和原作一样的地位。他从文学作品翻译的角度分析翻译的功能与特点,认为翻译“并不是陈述事实或信息”[2](陈永国,2005:65),因为以传播信息为目的的翻译会陷入迎合读者的误区,以致无法传递原文的本质内容,产生拙劣的译文。

好的译文源于对原文的准确理解。从翻译的过程来看,翻译从对原文本的分析出发,终于文本的再造。阅读必须从作品本文开始,其目的既然是对作品进行诠释,自然要受到文本的制约。[9](艾柯,1997:27)由于存在社会、历史、文化的差异,在目的语中不存在原文中对应的表达方式,两种不同语言的等值转换便难以实现。不仅如此,雅各布森所指出,尽管各种语言都有同等的表达能力,但是,如果语言形式也表达意义,如诗歌和双关语,可译性就受到了限制(《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On Linguistics Aspect of Translation,1959)。

原文的可译性是翻译研究领域中争论不休的理论问题。争论的焦点在于:用某种语言表达出来的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精神风貌是否能够用另一种语言完全、确切地再现出来。可译性和不可译性“不是泛指两种语言之间能否相互传译的问题,指的乃是某些感情和艺术色彩,以及文化特色比较浓厚的作品,在传译时由于语言的差别而所能达到的译文确切性的程度问题”[10]。原文的不可译性是导致翻译的忠实与自由二者矛盾的根源。

三、翻译的忠实与自由原则

1.忠实原则

“一国文字和另一国文字之间必然有距离,译者的理解和文风跟原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也不会没有距离,而且译者的体会和他自己的表达能力之间还时常有距离。……因此,译文总有失真和走样的地方,在意义或口吻上违背或不尽贴合原文”[12](钱钟书)。正是由于原文和译文的语言具有本质的差异,译者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语言风格的把握都可能出现偏差,译者忠实于原作的努力最终却会带来不忠的结果,忠实便成为翻译中难以实现的理想境界。

实现原文到译文的转化不是在译文中机械地复制原文的内容和形式,而是在译文的语言里塑造原文的指意方式,因为“原文毕竟提供了一个空间,提供了某种客观性和实在性”[11](许钧,2002:25)。尽管不可能实现对原文的绝对忠实,但译者不应放弃忠实于原文的努力,不仅要忠实于原作的内容,而且要忠实于原作的形式,因为形式有时也表达意义,在诗歌翻译中,这一点尤为重要。

2.自由原则

译者既是原作的读者,又是译作的作者。在翻译过程中,对原作进行阐释、再创作,将原作转换成译文,都离不开译者的主体性作用。正如鲁宾逊所说:“译者永远不是,也不应该被迫成为不带个人色彩的转换机器……翻译应当从人出发,特别是从译者的感受出发。”[13](谭载喜,2004:24)因此,即使是针对同一文本,不同的译者也会有不同的理解,甚至作出截然相反的阐释,由此产生不同的译文。

然而,发挥译者的主体作用并不是以译者为中心,也不是否定忠实原则。译者只需改变以原文作者为中心、以原文文本为中心的传统做法,充分考虑与原文和译文两种语言相关的社会、语言、文化因素,对原文作出尽可能忠实的解读,从而在译文的社会、语言、文化环境中准确地再现原文。

四、结语

尽管本雅明把译文看作原文来世的生命,打破了译文从属于原文的传统观念,从而让译文享有和原文平等的地位,但他从纯语言的角度阐释翻译的本质,并抽象地谈论翻译的忠实与自由,完全忽略译文读者的存在,否定了翻译的交际功能,这种观点在翻译实践中是行不通的。此外,由于纯语言难以把握,从纯语言的角度来理解翻译便让译者陷入窘境。在翻译实践中,再高明的译者也无法彻底解决不可译和忠实的矛盾,因此,本雅明所提出的理论只是翻译的理想境界。

在翻译实践中,对原文的忠实只能是相对忠实,不存在绝对忠实。尽管译者在翻译实践中会频繁陷入不可译的窘境,但可译性仍是翻译的本质。好的译文源于对原文的准确理解。译者只有充分考虑与原文语言相关的社会、语言、文化因素,对原文作出尽可能忠实的解读,才能在译文的社会、语言、文化环境中准确地再现原文。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既要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又要坚持忠实原则,并努力促成二者的和谐统一,这是实现译者任务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陈德鸿,张南峰。西方翻译理论精选[A].W.本雅明。论译者的任务[M].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00.

[2]许钧,韩少功,关于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新老版本译者之间的对话[J].译林,2003,(03)

[3]陈永国,2005:4―5陈永国译。翻译与后现代性[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4]Rose,Marilyn and Literary Criticism [M].Manchester:St.Jerome,1997.

[5]卢玉玲。翻译的幽灵――评道格拉斯・罗宾逊的《谁在翻译?――超越理性论译者的主体性》[J].中国翻译,2004,(2).

[6]崔永禄。翻译的斡旋过程及影响这一过程的诸种因素[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2).

[7]诺德著。张美芳,王克非主译。译有所为――功能翻译理论阐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8]埃斯卡皮著。王美华,于沛译。文学社会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

[9]艾柯等著。柯里尼编。王宇根译。诠释与过度诠释[M].北京:三联书店,1997.

[10]Allen, of Poetry and Poetic Prose:Proceedings of Nobel Symposium 110[C].Singapore: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 Pte.Ltdm,1999.

[11]许钧。作者、译者和读者的共鸣与视界融合[J].中国翻译,2002,(3).

陈情表原文及翻译 篇五

2、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3、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4、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5、译文:臣子李密陈言:我因命运不好,很早就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父亲就弃我而死去。我四岁的时候,舅父强迫母亲改变了守节的志向。我的祖母刘氏,怜悯我年幼丧父,便亲自抚养。臣小的时候经常生病,九岁时不能走路。孤独无靠,一直到成人自立。既没有叔叔伯伯,又缺少兄弟,门庭衰微、福分浅薄,很晚才有儿子。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生活孤单没有依靠,只有和自己的身影相互慰问。

6、但祖母刘氏又早被疾病缠绕,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停止离开她。到了晋朝建立,我蒙受着清明的政治教化先前有名叫逵的太守,察举臣为孝廉后来又有名叫荣的刺史推举臣为优秀人才。臣因为供奉赡养祖母的事无人承担,辞谢不接受任命。朝廷又特地下了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太子的侍从。我凭借卑微低贱的身份,担当侍奉太子的职务,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所能报答朝廷的。我将以上苦衷上表报告,加以推辞不去就职。但是诏书急切严峻,责备我怠慢不敬。郡县长官逼迫我,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县的长官登门督促,比流星坠落还要急迫。

7、我很想奉旨为皇上奔走效劳,但祖母刘氏又早被疾病缠绕,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不被允许。我是进退两难,十分狼狈。我想晋朝是用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年老而德高的旧臣,尚且还受到怜悯养育,况且我孤单凄苦,程度更为严重呢。况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官,担任过郎官职务,本来希图宦达,不顾惜名声节操。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十分卑微浅陋,受到过分提拔,恩宠优厚,怎敢犹豫不决,有非分的企求呢?只是因为祖母刘氏寿命即将终了,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早上不能想到晚上怎样。我如果没有祖母,无法达到今天的地位;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祖孙二人,互相依靠而维持生命,因此我不能废止侍养祖母而远离。

陈情表原文及翻译 篇六

关键词:英汉谚语;文化;文化差异;翻译原则;翻译方法

Abstract:Proverbs,whichderivefromlifearethecondensationandembodimentofthelanguageandcultureofanation.Theycanreflectgeography,history,customsofanation.Soitisnecessarytostudyanation''''sproverbsw,beingtreasuresoftwodifferentlanguages,seedistinctdifferencesresultedfromculturaldifferences.ThisessayusessometypicalexamplestocompareandanalyzethedifferencesbetweenEnglishandChineseproverbsfromthepointoforigin,geographicalenvironment,customs,religiousbeliefsandhistoricalculture,etc.Proverbsaredifficulttotranslatebecauseoftheirdistinctivecharacteristicsandtheiruniqueculturalbackgrounds.Inordertopresentanadequatetranslationofaproverb,wecanusefourtranslationmethodsflexibly:literaltranslation,freetranslation,equivalenttranslationandliteraltranslationcombinedwithfreetranslation.

Keywords:EnglishandChineseproverbs;culture;culturaldifferences;translationprinciples;translationmethods

一、引言

谚语来源于生活,是一个民族语言和文化的高度浓缩和集中体现。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说:“Geniuswitandspiritofanationarediscoveredbytheirproverbs.”(一个民族的天赋、智慧和精神都从他们的谚语中表现出来)。由于地理、历史、、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谚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1]本文借助一些典型的例子,从起源、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历史典故等文化侧面入手,探讨了英汉谚语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差异,同样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的话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隐含意义。隐含意义才是说话人或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正意义。英汉谚语之间的多方面差异可归为两类:一是形象意义的差异,一是隐含意义(包括褒贬义)的差异,而它们都是字面以外的意义,即文化差异的具体反映。[2]本文试图对英汉谚语的翻译作一些探索,提出了英语谚语翻译的具体原则及方法。

那么何为谚语呢?谚语是通俗简练、生动活泼的韵语或短句,它经常以口语的形式在人民中间广泛地沿用和流传,是人民群众表现实际生活经验或感受的一种“现成话”。[3]它是在民间流传的固定短语,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是社会经验的总结。谚语作为民间文学形式的一种,具有诗的活泼,文的凝重,熟语的简洁。[4]

二、英汉谚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作为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5]可见文化的覆盖面很广。谚语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英汉谚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起源差异

首先,英汉谚语都受到宗教思想的影响,但同中又有异。英谚受基督教的影响,反映了基督教的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如:Norespecterofpersons.(一视同仁);Manpropose,God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等,而汉谚则受到“儒”、“释”、“道”三教的影响,如:“养儿防老,积谷防饥”是儒家的思想;“不看僧面看佛面”是佛教的思想;“饶人不是痴,过后讨便宜”是道家的思想。

其次,英汉谚语的起源差别还是很大的。英谚中有大量出自典章及名人的作品中那些脍炙人口的词句,如:Neversaydie.(永远不要说“死定了”)出自英国小说狄更斯的《匹克威克外传》;而汉语文史学家们则认为汉谚相当一部分出自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如:“远亲不如近邻”是对日常生活经验的总结。

除此之外,英谚中有许多来自拉丁文、法文等的外来语,有些甚至保留了原文,如:Cherchezlafemme.(找出祸水)这是一句保留在英文中而以法语原文形式出现的谚语;而汉谚吸收了大量少数民族谚语,如:“劣行过四十年仍会败露”来自维吾尔族谚语;英谚中有许多来自寓言故事、神话传说,如:Loveisblind.(爱情是盲目的)来自罗马神话,而汉谚中有大量农谚,如“宁在时前,不在时后”。[6]

(二)、地理环境的差异

谚语的产生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英吉利海峡是欧洲许多国家通向大西洋的唯—出口,也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上要道之一。因此英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于世界,这对英谚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英语中就有许多与航海有关的谚语,如:totakethewindoutofone’ssail(先发制人,抢占上风),togowiththestream/tide(随波逐流、顺应时势),tobeallatsea(不知所措)。英国独特的地理环境使捕鱼业在其经济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这也为英语留下了大量与渔业有关的谚语,如:hook(land)one''''sfish(如愿以偿,用诡计得到想要的东西),haveotherfishtofry(有其他鱼要煎——有其他事要做),playafish(让上钩的鱼不停地拖动钩线而致疲乏)等。而中国是一个内陆国家,千百年来以农业为主,人与土地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汉语中就有许多与河流、土地和农业有关的谚语如:一帆风顺、过河拆桥、隔岸观火、拔苗助长、五谷丰登、瓜熟蒂落、春华秋实、根深蒂固、沧海桑田等。[7]

(三)、习俗差异

英汉习俗差异是英汉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的态度上。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词语大都含有贬意: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尽管近年来养庞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所以西方人不吃狗肉。英语中有关狗的谚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有褒义。在英语谚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Everydoghashisday.(人皆有出头日);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等。与此相反,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猫比喻人,常有亲呢的成份,如:Acathasninelives.(吉人自有天相),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心地恶毒的女人,如:Catshidetheirclaws.(知人知面不知心)。[8]以狐狸为形象时,汉语强调狐狸尾巴露出破绽。如:Thetaildoesoftencatchthefox.(常凭尾巴抓到狐狸),而英语强调狐狸花招多,难对付,如:Whenthefoxpreaches,thenbewareyourgeese.(遇上狐狸说教,当心鸡鹅被盗)。汉语认为失去马也无妨,说不定会带来好运,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而在英语里认为马不可失,如:Betterlosethesaddlethanthehorse.(宁可丢鞍,不可失马)。

(四)、方面

是人们精神活动的一个方面,对民族文化有一定的影响。与有关的谚语也大量地出现在英汉语言中。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祖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因此汉语中有许多含“佛”、“庙”等的谚语,如“借花献佛”、“无事不登三宝殿”;[9]汉语反映道教思想的谚语有“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乐极生悲”等。以孔子为祖师的儒家学派在思想意识上也占有重要位置,儒家思想在汉语谚语体系中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如:“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恭敬不如从命”;有关幸福的谚语如:“平安就是福”、“身在福中不知福”;还有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提倡伦理教化和道德修养的谚语。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在基督教中,上帝是唯一的、至高无上的神。因此在宗教生活及其活动中产生了许多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的英语谚语,如:Naturedoesnothinginvain.(造物主无所不能);Godhelpsthosewhohelp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10]Intherightchurch,butinthewrongpew.(进对了教堂,但坐错了椅子)比喻“总的来说是对的,但细节上不对”。[11]

(五)、历史典故

英汉两种语言中还有大量由历史典故形成的谚语,在中国典籍中,谚语多半出现在诗书、传说、诸子论著中,这些谚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对人很有警策和教育意义。如“名落孙山”、“叶公好龙”等都来自历史典故。《诗经》中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论语》中名句有“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等。而英语典故谚语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来自《圣经》的谚语,如:WeareallAdam’schildren(我们都是亚当的子孙);二是来自希腊罗马神话的谚语,如:Pandora’sbox(潘多拉之盒—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三是来自《伊索寓言》,如:adoginthemanger(狗占马槽,占着茅坑不拉屎)。[12]四是由莎士比亚等文学大师的作品中来,如:Brevityisthesoulofwit.(简洁是智慧的灵魂)。[13]当然,英语谚语的来源不是单一的英国文献,而是多种来源,除以上提到的外,还有来自西欧各语言的谚语。例如,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那》一书中写的:Allhappyfamiliesresembleoneanother,everyunhappyfamilyisunhappyinitsownway.(幸福的家庭彼此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其不幸)。来自法语的谚语有:Don’tputthecartbeforethehorse.(不要本末倒置)等。

三、英语谚语翻译的具体原则和方法

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汉谚反映汉族的文化特点,英谚反映了英语民族的文化特点。因此,翻译谚语时,仅以语言之间词汇的同义性(等价性)为前提,寻求对等是不够的。奈达(Nida)指出:“所有的翻译,不管它是诗歌还是散文,都必须关心接受者的反应;因此,翻译的最终目的,从它对观众产生的效果而看,是评价任何翻译的最基本的因素。”所以,在把英谚翻译成汉语时,译者须多运用汉语的表现手段,力求能再现英语谚语的语言风格和丰富内涵。只有多注意英谚字面以外所特有的语言内涵,才能使译文讽喻得当,宜于说理,又不失原来谚语所具有的语言形象。

关于翻译标准,中外翻译理论家们提出了不同的主张,从严复的“信、达、雅”,傅雷的“重神似不重形似”,到张培基先生提出的“忠实通顺”到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EugeneA·Nida(奈达)的“功能对等(functionalequivalence)”或“动态对等(dynamicequivalence)”。这些主张虽然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中心都是译文要忠实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义,保持原作的风格。所谓忠实表达原文的意义,指忠实表达原文的字面意义、形象意义和隐含意义三个方面。但是,并不是原文的每句话、每个词汇都同时具备三种意义,尤其是,任何两处语言文化都不可能完全相同,要把原文中的三种意义全部再现于译文常常是不可能的。如果字面意义或形象意义与隐含意义在翻译时由于文化的差异出现矛盾,字面意义或形象意义应当服从隐含意义。其次,原文的形象意义在目的语中可能会找不到对应—或者没有相同的形象,或者虽然形象相同,隐含意义却冲突,这时首先要考虑的是隐含意义的准确表达,可更换另一个译文作者熟悉的形象,或者舍弃形象意义,只译出隐含意义。总之,隐含意义,也就是原文意欲表达的意义是最重要的。[14]例如:EastisEast,andWestisWest.如果按字面意思译成“东就是东,西就是西”就不能完全表达该句的隐含意义,而译成“东方毕竟是东方,西方毕竟就是西方”能反映出作者对东西方差异的感叹。[15]

在翻译方法上,如果采用直译能准确表达原文意思应尽可能采用直译;如果直译不能再现原来谚语的丰富内涵,就可采用意译、对等翻译、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等翻译方法,这样才能较完整地保留原文的神韵,使译文形象生动。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英语谚语的翻译方法:

(一)、直译法

所谓直译法就是指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联想的条件下,在译文中保留英语谚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的方法。采用直译的谚语多半是英语和汉语在谚语的比喻和形象方面基本相同的部分,或者是直译后一目了然,不至于产生误解的。[16]如:Pacticemakesperfect(熟能生巧);Wallshaveears(隔墙有耳);New-borncalvesmakelittleoftigers(初生牛犊不怕虎);Afireoncitywallbringsdisastertothefishinthemoat(城门失火,殃及池鱼)。[17]

(二)、意译法

有些英谚的表达方式因含有英语语言国家所特有的历史典故或文化背景,如果直译,则译文可能会牵强附会,也不易为中国读者所理解。因此在通常情况下舍弃原语的表达形式,采用意译,则可避免在某些情况下因直译而引起的拖泥带水,造成误解等弊病。例如,Achilles’sheel若直译为“阿克勒斯的脚后跟”并不能让大多数人理解,而译出它的隐含意义“唯一致命弱点”更恰当。[18]这样的例子还有:

1)Infairweatherprepareforthefoul.如译成“晴天要防阴天”,不如译成“有备无患”或“居安思危”或“未雨绸缪”。

2)Murderwillout.如译成“谋杀终必败露”,不如译成“纸包不住火”。

3)WhenGreekmeetsGreek,thencomesthetugofwar.如译成“希腊人相遇希腊人,定有一场好斗”,不如译为“两雄相争,其斗必烈”。

4)Everymanhasafoolinhissleeve.如译成“人人袖子里都装着个傻瓜”,不如译为“人人都有糊涂的时候”。[19]

(三)、对等翻译

谚语是群众长期以来对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规律以及生产生活经验的科学总结。英美国家人民和中国人民之间存在相似的经验和阅历,对世界的认识在不少方面也是相似的,这使两个民族的谚语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有些英语谚语和汉语谚语在内容上不谋而合,具有相同的内涵,运用或大体相同的形象,或大体相同的比喻和修辞来阐述相同的道理,在这种情况下,运用同义的汉语谚语来翻译英语谚语“一方面可使译文更加通顺,另一方面更容易为译文读者理解和接受。”(冯庆华,1995:144)如:

1)Diamondcutdiamond(棋逢对手);

2)Twocanplaythegame(孤掌难鸣);

3)Tofishintroubledwaters(浑水摸鱼);

4)Likefather,likeson(有其父必有其子)。[20]

(四)、直译和意译的结合

有时在翻译一些英语谚语时,单纯的直译使读者不能理解其含义,而意译也不能确切地表达原来谚语的含义。这时可采用直译、意译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翻译,以弥补直译难达意,意译难传神的不足。译文可直译其字面意义,再点出隐含意义,使译文形象生动,以期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21]例如:

1)Cutyourcoataccordingtoyourcloth(量布裁衣,量入为出);

2)EvenHomersometimesnods(荷马也有瞌睡时,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3)IfIhavelostthering,yetthefingersarestillthere(戒指虽丢失,手指仍然在;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四、结论

综上所述,谚语历史久远,汇集了大众的智慧,把丰富多彩的内容浓缩在高度洗练的形式之中,是人类各民族文化中最古老、最有价值的语言表示形式之一。它经过长期积累,不断丰富,以凝练、警策、对仗、和谐、形象、寓意精辟、富有民族性等特点成为民族文化中的瑰宝。所以通过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的学习,不仅可以了解各国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扩大视野,还可以学会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待事物,树立跨文化交际的思想。

参考文献:

[1]张宁。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J].中国翻译,1999年,第3期:p.23。

[2]张宁。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J].中国翻译,1999年,第3期:p.23。

[3]武占坤、马国凡。谚语[M].第二版。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p.3。

[4]方梦之。译学辞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p.186。

[5]陈丽英。英汉习语的语用意义对比及翻译[J].龙岩师专学报,2003年,第21卷:p.107。

[6]周淑萍。英汉谚语渊源比较分析[J].南平师专学报,2003年,第22卷:p.92。

[7]陈丽英。英汉习语的语用意义对比及翻译[J].龙岩师专学报,2003年,第21卷:p.107。

[8]张宁。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J].中国翻译,1999年,第3期:p.23-24。

[9]陈丽英。英汉习语的语用意义对比及翻译[J].龙岩师专学报,2003年,第21卷:p.108。

[10]沈超英。《圣经》与英语谚语[J].大学英语,2002年,第3期:p.45。

[11]陈雯。英语习语文化内涵探微[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p.45。

[12]陈丽英。英汉习语的语用意义对比及翻译[J].龙岩师专学报,2003年,第21卷:p.108。

[13]李群。英语习语与基督教[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p.29。

[14]张宁。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J].中国翻译,1999年,第3期:p.24。

[15]梁茂成。英汉谚语的理解与翻译[J].中国翻译,1995年,第6期:p.36。

[16]邱凯端。论英汉习语翻译的异同[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p.99。

[17]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年。p.163。

[18]张宁。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J].中国翻译,1999年,第3期:p.25。

[19]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年。p.165。

最新范文

表达思念的诗句【优秀3篇】06-13

《小石城山记》文言文翻译【优秀3篇】06-13

江郎才尽的成语故事及解释最新5篇06-13

话说责任意识(通用15篇)06-13

王维《田园乐》全诗赏析【2篇】06-13

旅游推介词最新6篇06-13

happy的副词是什么?【精选6篇】06-13

赞美诗歌首全集下载免费(通用11篇)06-13

贫困儿童(推荐【最新6篇】06-13

公共产品理论概述【通用7篇】06-13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