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肃陇南,西和锅盔,你吃过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陇南的美食介绍 在甘肃陇南,西和锅盔,你吃过吗?

在甘肃陇南,西和锅盔,你吃过吗?

2023-09-08 08:4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锅盔是西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的民间小吃,尤其在陕甘地区流传已久。锅盔原是关中地区外婆给外孙贺弥月赠送礼品,后发展成为风味方便食品。在甘肃省陇南市,西和是著名的中国乞巧文化之乡。西和乞巧源于先秦,兴于汉唐,历千年而不衰,其主要原因是西和女儿崇拜秦祖女修——巧娘娘,祈求她赐予灵巧和智慧,向往幸福美好未来的追求恒久不变。西和女儿心灵手巧,传承着祖上留下的绝妙厨艺,善于烹饪各种馨香可口的传统美食,尤其擅长烙制麦香扑鼻、松软劲道的西和锅盔。

作为秦早期文明的发祥地,甘肃陇南西和至今依然保留着做锅盔这一秦人遗风,据悉,最初的锅盔一个五六斤重,直径半米左右,厚度也有十五厘米,用未经发酵的面炕烤,士兵在上面打孔并系上绳子,身体前后各挂一个,饿了用剑砍一块充饥;农人出去劳作,头上顶个锅盔,晴天遮阳,雨天避雨,实乃下地干活,长途跋涉之必备之物。现代的锅盔已经用未经发酵和发酵面混合揉成团,拍成饼烘烤加工而成,相比于古时候的锅盔更容易咀嚼,大小也缩小为直径三四十厘米。西和锅盔向来以闻着香、吃着酥、出门携带方便、家里久存不坏而闻名。它既是一种独特的风味食品,又是馈赠亲朋好友的礼品。

在西和的大街小巷,人们随处都能发现摆摊卖锅盔的身影。这种“锅盔”厚8-10厘米,有5斤多重,表面黄而不焦,直径尺许。切开一看,中心呈现出海绵状,每一个小孔都发出诱人的香味。锅盔表层较厚,吃锅盔皮还别有风味,它干而柔,越咀嚼越有滋味。锅盔的制作也是极其讲究技术的,其设备是靠上下两面均匀加热的吊炉来上烤下烙,如此的操作,其特点有整体升温,受热均匀的效果。即使内部熟透,外部也不致于发焦,火色重者,黄里透棕红,火色轻者,白里见乳黄,一刀切开,柔韧雪白,那酥软程度犹如弹性很好海绵一般,喷香可口,美观大方。有人又将烙锅分为三层。最上叫“鳖盖”,中间叫“火盖”,其下叫“镳”。旁设一“烘锅”,烘锅口内置一铁网。烙前,将三层锅置于锅圈上,在炉膛里生些许香砟子炭火,待炭火着到七八成时,用夹剪将大炭火夹于“火盖”之上,中号炭夹到“烘锅”锅膛里,碎炭留在“镳”底下,最后重新将三层锅放到原处,即烙便可。此时,还要讲究勤翻勤转,俗称“三番二转”, 烙到火色均匀,皮面微鼓,皮底呈金黄时即已熟透。

锅盔作为西和的特色面食,其产生和流传,与西和人厚重内敛、敦厚朴实的性格有异曲同工之妙,很难说是锅盔这种主食几千年的流传塑造了西和人的性格,还是因为西和人的性格而产生并流传下来了这种食物。在西和,每年端午节前,地不分城乡,家不论贫富,户户皆用上好的白麦面,精心烙制花锅盔,孝敬父母,同时招待来客,展示家庭厨艺。但凡出嫁的女儿,都要领着新婚丈夫,或带着小儿幼女,手提花锅盔等美食,回娘家看望双亲。小伙伴们,在甘肃陇南,西和锅盔,你吃过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