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快车谋杀案》:一篇大萧条时期的“爆款文”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阿加莎的特点 《东方快车谋杀案》:一篇大萧条时期的“爆款文”

《东方快车谋杀案》:一篇大萧条时期的“爆款文”

2023-02-15 19:1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1932年,美国纽约发生了一起绑架案。一个年仅20个月大的男孩儿遭人绑架,绑匪在收到赎金后却撕票了。这个案件引发西方社会高度关注,并成为美国史上最知名的绑架案之一,被视为“世纪犯罪”。男孩儿的父亲叫查尔斯·奥古斯都·林德伯格(Charles Augustus Lindbergh),又译林白,是历史上首位成功完成单人不着陆飞行横跨太平洋的人。

在《阿加莎.克里斯蒂自传》中,阿加莎.克里斯蒂(以下尊称为“阿婆”)毫不避讳她对维多利亚时代的眷念,而30年代的大萧条以及社会混乱让她感到厌恶,纽约绑架案更是在她内心深处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正是纽约绑架案,成为引发阿婆创作《东方快车谋杀案》的动机之一,甚至是最强烈和最突出的动机。

2006人文版

这是2006人文版的《东方快车谋杀案》,全书共10.9万字,译者为陈尧光。图书外表看上去很舒服,不大不小,不薄不厚,适合任何姿势阅读。特地量了量尺寸,宽13厘米,长20厘米,宽长比为0.65,接近0.618黄金分割比例。

阿婆讲述了一个离奇的谋杀案件,一个发生在密闭空间里的命案。可以说,故事的离奇程度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境界。被杀者雷切特集仁慈、威严、诡诈、凶狠于一身;12名乘客则人人有嫌疑,个个不可能。

在该小说全新的推理模式、 经典的诡计套路、丝丝入扣的情节设置之外,我还读出了阿婆的大智慧,读出了阿婆对是非、善恶、正义的判断标准,甚至读出了女性应有的社会见识。

阿婆主要站在波洛的立场,借助波洛的眼睛来进行戏剧化叙事;当然,也时不时地跳出故事,穿插三言两语对情节做个概述;甚至有一两处,还突然发出上帝全知全能的声音来,比如第9页,她用“上帝视角”告诉我们:往后波洛将回想起这一景象。

不得不说,阿婆是个讲故事的高手。除了叙事角度的多样化,她居然能在东方快车这么一个简单的密闭空间里,通过构建如餐车、包厢、车厢过道这样的小微场景,借助大量人物对话,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把故事讲得头头是道。人物对话占了全书情节的95%以上,从事件的发端、交代到侦探取证、再到案件侦破,主要靠对话来推动完成的。情节设置上当然少不了她的惯用伎俩:经典套路“障眼法”和类似套路“双重陷阱”。

如果说《东方快车谋杀案》是大萧条时期的爆款文,真地一点都不夸张: 第一,取材于广受关注的现实事件;第二,一经出版,就受到读者大力追捧,销量巨大;第三,顺理成章地成为阿婆的代表作。

作为离作品问世80年后的当代读者,我认为这部小说最吸引人的地方是:模式创新且契合大众心理、阿氏“寓言”和鲜明的价值观、展现了时代画卷。

1、推理模式创新且契合大众心理

阿婆是本格推理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对侦探推理小说的发展起到不容忽视的推动作用。在写作《东方快车谋杀案》之前,她已经开创了许多推理模式。

“暴风雪山庄”(snowbound)——侦探故事中最常见的模式。既可演变成“乡间别墅派”(English Village Mysteries),也可以以“孤岛”或“密室”形式存在。

此外还有“凶手叙诡”、“无差别杀人,隐藏真实动机”等模式。

这一回,她在“密室”空间里上演了“全员凶手,一个受害者”的全新戏码。所谓“被害者”——雷切特,其实是罪大恶极的绑架者和撕票者,靠贿赂手段躲过了法律的审判;12名所谓“凶手”则自己组成了陪审团,并亲手执行其死刑。

这个模式具有唯一性和独占性,所以阿婆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也注定是最后一个。继《东方快车谋杀案》问世到现在,该模式尚无人效仿,这也是为什么故事的离奇程度能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境界的原因。

如果只是某个独行侠将雷切特杀死的话,故事的感染力和震撼力将大打折扣,带给大众思考和回味的余地也将大幅缩减。

这个戏码非常契合大众心理,也很抚慰人心。

2、阿氏寓言”和鲜明的价值观

结尾处,大侦探波洛放过了12名凶手”,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阿婆又一次鲜明地表达了实质正义重于形式正义的观点,形式正义本来就是为了保障实质正义而存在的,尤其当善恶、是非的边界清晰明了时。她把这个观点一以贯之到终篇《帷幕》。

当今很多读者质疑《东方快车谋杀案》的结局,并因阿婆鲜明的立场从而否定她的艺术魅力。对此,我只想说,没有身处那个复杂糟糕的年代,就无从体验人们多么想要建立新政、重构秩序的渴望之情。

为何从来没人质疑《肖申克的救赎》中男主越狱的法律正当性,反而还拍手称快?因为没死人吗!?可性质一样。

事实上,1974年电影版、2001年电视电影版、2010年英剧版、2015年日剧版以及2017好莱坞版,导演无论多么地纠结,最终都无一例外地服从了小说结局的安排。试试看,如果12位乘客被判为有罪,导演会不会被唾沫淹死吧。

为什么说《东方快车谋杀案》是一则阿氏寓言呢?

纽约绑架案发生在1932年,《东方快车谋杀案》出版于1934年1月。此时,事件虽然过去了2年,但凶手尚未归案。因此,阿婆从初稿到出版这段时日里,现实世界的凶手还没有任何线索,案件最后的走向更是悬而未决、无人知晓。

于是,阿婆开了很大的“脑洞“”:设置了由于司法腐败,罪犯雷切特贿赂法官居然被无罪释放,从而逃脱法律制裁的情节。为此,她又配套创立了“全员凶手,一个受害者”的模式,在形同孤岛的火车上,让12名“凶手"对所谓“受害者”、实则真罪人的雷切特给予死刑审判并立即执行。

阿氏“寓言”想探讨:如果公权力腐败、公平正义缺席、人民得不到法律之光的眷顾时,该如何进行自我救赎?如何与命运不公抗争?如何捍卫尊严和荣誉?

神奇的是,1934年9月18日,就在《东方快车谋杀案》出版8 个多月后,现实世界传来了好消息:

有个男人去某个加油站加油,支付了10美元现钞,该顾客的举止行为引起了加油站服务员的怀疑,他记下男人的车牌号码并报告警方。警察确认这张10美元纸币来自绑架案的赎金,于是循线索逮捕一名犯有前科的木匠布鲁诺·R·豪普特曼,在他的车库里发现一万多美金的赃款。大萧条时期,普通人吃了上顿没下顿,这个木匠却过着与收入不符的优越生活。

1936年,木匠被送上电椅。

3、展现了时代画卷

阿加莎的外甥这样说过:“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读阿加莎的作品的一大乐趣是读她对时代的描绘,那个两次世界大战间的时代、以及二战所带来的巨大影响。”

阿加莎在自传中也提及:除了《黑咖啡》外,其他舞台剧都不出现主角波洛。因为她怕观众把关注焦点放在侦探如何破案,而忽略了其本人借由剧作所意图传达的艺术和思想。

不错,无论阿婆本人,还是她的后人,都在提醒今天的读者不要把她的小说仅仅当成Whodunit(“凶杀悬疑小说”)来读。

百度一下,不难知道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的经济危机,破坏性大,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史称“三十年代大危机”。

在那个年代里,股票巿场大崩溃,导致了持续四年的大萧条。经济危机很快从美国蔓延到其他工业国家。各国为维护本国利益,加强了贸易保护的措施和手段,进一步加剧恶化世界经济形势。德国、意大利、日本为了摆脱大萧条开始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与法西斯主义道路。这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一个重要根源。

有趣的是,原著中出现的美国人、意大利人、德国人、英国人恰恰在此后二战中是对立的双方,然而在作品里,阿加莎的“国际联盟”却在火车这样的密闭空间内达成,为着共同的悲情上演了一场惩罚恶人的复仇大戏,一场情与理、善与恶的决斗。

阿婆用白描的手法刻画人物、周遭环境和事情经过,简明扼要,又入木三分,表面上波澜不惊,实则暗涛汹涌。在跨过将近一个世纪后,她的作品成为后人了解那个时代的一扇窗户。打开她的书,就如同打开一幅精彩的时代画卷。以至于经常忘了是在读一本推理小说。

一开篇,阿婆就将叙述视角由远推近,进而走入中尉杜波斯克的内心独白。

“将军上司脾气越来越坏,后来这个比利时矮个子波洛就来了。在紧张气氛中度过了一星期后,一位声名显赫的军官自杀身亡,另一位军官辞职卸任。于是某些军事上的防护措施放松了,将军上司仿佛年轻了十岁”。将军对波洛说:“亲爱的朋友,你救了我们,你挽救了法兰西军队的荣誉——你使得一场杀戮得以避免!”

看到这儿,读者心生意会。大概率涉及背叛国家利益罪、通敌罪,或许还多少参杂着通奸、或同性恋等情节。不管什么罪名,波洛肯定跟二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后主谋以自杀谢罪,各方的脸面都保住了。

波洛在开头和结尾扮演了相同的角色,首尾呼应,价值观高度统一。

我推荐阅读《东方快车谋杀案》的理由是,这是一本相当经典的推理小说,甚至是经典中的经典。有故事,有观点,有意义。

阿婆创造性地建立了“全员凶手一个受害者”的模式,为读者提供“人人有嫌疑,个个不可能”的范本,凭借她精彩的、迷惑读者的能力为侦探小说创造了无限可能。

阿婆笔下经典迷案结构是:凶杀被发现后,多位嫌疑人各自都私藏秘密,随着侦探渐渐摸近真相,故事变得越来越庞大和复杂,直到一场大反转的解密让人大吃一惊。阿加莎往往会给众多嫌疑人加戏,让读者误以为他/她是真凶,或者排除其嫌疑。阿加莎还会用说谎的语气告诉你真实的信息。当一个嫌疑人过于显而易见时,读者往往会认为这不是真凶。读者想要破案的关键是辨认出哪些是真正的线索,哪些是迷惑你的信息。

可能连阿婆自己都未曾想到,她的作品会跨过将近一个世纪的历史长河,并经久不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