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白居易《长恨歌》主题的理解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长恨歌的主题争议 对白居易《长恨歌》主题的理解

对白居易《长恨歌》主题的理解

2024-06-10 04:0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摘要:对于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历来有多种理解,其中尤以批判李隆基“重色误国”这一说法最为普遍。文章却认为《长恨歌》是关于性格悲剧的,其主题意在歌颂美好的爱情,同时批判李隆基寡义优柔的性格缺陷。

关键词:《长恨歌》 主题 歌颂爱情 寡义优柔

 

一、      引言

《长恨歌》写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十二月。当时白居易官厔县尉。偶与陈鸿、王质夫等同游仙游寺,说起流传当世的唐玄宗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的悲剧故事,遂敷衍成此长篇。但对作品主题的理解和人物形象的赏析,尤其是作品主题的理解,还有许多争议。

有许多读者认为该诗要表现的是李隆基的“重色误国”,这样的理解有失偏颇,这样的说法对李隆基的要求实在是太过苛刻了。李隆基确实贵为皇帝,但我们还应该看到他首先是一个人,作为一个人,他也应该有人的七情六欲,他也需要拥有爱情。

再从作者白居易说起,白居易本身就是一个一辈子“追求”女人与爱情的文人。那一句“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白居易大半辈子就那么偎红倚翠,家“超编制”地蓄养家妓(家妓,即豪门大户蓄养的歌妓,起源于春秋战国,唐代的文人也大都热衷于此道),侍妾三年一换———而这也正是白居易被人视为“无良文人”的主要原因。文为心声,有如此生活情态的一个文人,怎么会写诗文借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来怪罪李隆基“重色误国”呢?

二、      《长恨歌》主题探究

从首句到 “尽日君王看不足”描写了杨贵妃倾城倾国之容貌, 以及唐明皇对她的宠爱备至。“汉皇重色思倾国”,诗 一开始就直叙唐明皇的 “重色”。“重色”,即 “贪爱女色”。《汉书·外戚传》载,李延年对汉武帝唱了一首歌,赞美一位女子的美貌: “北方有佳人, 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后来便以 “倾城倾国”形容绝世美女。作为皇帝的李隆基,日夜思盼能遇到一位绝代佳人, 但是, “御宇多年求不得”。开头两句看上去写得很轻松,而份量却很重,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在这里开始发生着。杨贵妃, 相传名玉环, 蒲州永乐 (今山西芮城县) 人, 幼时养在叔父杨玄家。开元二十三年(735)册封为寿王李瑁(李隆基子)妃,开元二十八年 (740) 李隆基为夺取她, 先度她为女道士, 天宝四年 (745) 正式册封为贵妃。作者采用欲扬先抑的艺术手法, 写她 “养在深闺人未识”,这样, 当读到 “天生丽质难自弃, 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 六宫粉黛无颜色”,我们就感到一位绝世佳人赫赫然跃立纸上。杨贵妃的“回眸 一笑”,使得 “六宫粉黛”大失其色,她的天生丽质,倾城姿色已经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从 “春寒赐浴华清池”, 到 “尽日君王看不足”, 叙述杨氏“新承恩泽”后的娇媚侍宠和唐明皇的肆情无度。华清池在今陕西临潼县南骊山上。唐玄宗每年冬季或春初驾车于此。杨贵妃被赐浴华清池, 见其备受皇帝宠爱, 诗以 “洗凝脂”、“娇无力”描写其肤色白嫩细腻和身体的柔软。杨贵妃沐浴温泉,侍儿扶持,云鬓金琢,步履绣帐,与明皇共度春霄,以致明皇从此不复早朝。这不仅表现出贵妃勾魂摄魄的迷人程度,而且还写出了明皇的沉湎女色, 不事朝政。“承欢” 以下四句以 “后宫佳丽三千人”作对比,极写唐明皇宠幸杨贵妃。金屋玉楼,昼夜歌舞, 自无闲暇。她的兄弟姊妹亦因此裂土分茅, 一人得宠, 举家富贵, 致使天下父母都重生女。当时有歌谣云: “生女勿悲酸,生男勿喜欢”, “男不封侯女作妃,看女却为门上楣”。这正见得李、杨爱情故事流传之广,影响之大。仙乐如风飘逸,丝竹缓缓引声, 明皇与贵妃乐极骊宫,而其悲剧也正潜伏于中。

正当唐玄宗与杨贵妃沉浸于无尽欢爱之时,渔阳鼓动地而来,有如石破天惊, 京师寇警频传, 明皇仓惶出逃。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悲剧终于发生: 皇帝的扈卫军行至马嵬驿 (今陕西兴平县西)不肯前进, 纷纷要求绞死杨贵妃。明皇无奈, 只得 “反袂掩面, 使牵之而去。”( 《长恨歌传》) “掩面”、“回看”、“血泪相和”构成一个生死离别、凄凉惨绝的场景,而那黄埃弥漫、凄风萧瑟、云栈萦纡、旌旗无色的景物无不揭示出人物悲痛的内心,把明皇失去最为宠爱的妃子时,那一特定环境下的特定情感细切地表达出来。在民间流传中,李、杨的恩爱之情是笃厚的,作者也是这么体验和感受着的。“蜀江水碧”以下十句写明皇由蜀归来途中睹物伤怀, 至为凄恻。山水依旧, 人却死去, 明皇见月伤心, 闻铃断肠, 踌躇马嵬,玉颜难再。这种相思之情十分婉转动人。而回宫之后的情感变化, 更是令人回肠荡气。归来池苑,纵有太液芙蓉,未央宫柳,春风桃李,秋雨梧桐,而此刻生死两茫茫,此情此景怎不令明皇触目伤神?作品接下去描写了萤飞、孤灯、钟鼓、星河、鸳鸯瓦、翡翠衾,这些典型的事物描写层层展现人物的哀思之情,唐明皇长夜挑灯,久难成寐的形象如在目前。

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诗结尾, 大段描叙李、杨梦中相会,彼此情意缠绵的场面,是诗中最精采感人的一幕。临邛道士帮助唐玄宗寻找杨贵妃,这一情节颇似神话故事。诗人以神奇的想象,浪漫的笔调描写了寻找杨贵妃的过程: 排云驭气,入地升天, 上穷碧落, 下尽黄泉,终于在虚无缥缈的海上仙山,在彩云笼罩的玲珑楼阁,在一群绰约仙女之中发现了雪肤花貌的贵妃。这境界真美,可也实在撩人愁绪,把人带到一个凄神寒骨的境地。掀开珠帘, 见其迤逦行来, 云髻半偏,花冠未整,微风拂袂,飘然若舞。诗人笔下的杨贵妃的形象堪称绝代佳人。哪怕是一个细微的举止,也都写得生动传神。当写到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时,我们似乎亲见李杨久别初逢,相悲泪落的动人场面,杨贵妃那寂寞愁容更给人留下深刻的记忆。她含情脉脉,低语诉说着绝别之后的几多委曲。昭阳殿里恩爱已逝,惟有仙宫相会,剖开金钗,分开钿合, 当作天上人间相见的信物。托物寄情,语重情深,人物的内心情感在梦境之中得到尽情抒发。诗的结尾写临别寄语,重申旧誓:“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两重比喻,尽善尽美地表现了夫妻恩爱之情,此一时刻,我们所看到的仿佛是一对爱情挚深的普通夫妻,而不是皇帝与贵妃。诗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作结 “长恨”的主题。李杨爱情悲剧故事至此达到高潮, 留下的是茫茫无限的回味。

三、      小结

白居易通过对景物的极力摹写,层层展现人物内心的矛盾复杂的感情变化初写杨贵妃入宫是 “回眸一笑百媚生”,再写则是“玉容寂寞泪阑干”,这前后一笑一哭之间,对比鲜明,显示了感人的悲剧效果。作品对于明皇赐贵妃死、夜雨闻铃、睹物思人、长夜难眠等几幕的描叙也颇传神,具有流转回环,跌宕起伏之妙。《长恨歌》重在写“情”写 “恨”,它的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即在于是。正如作者自己说的: “一篇 《长恨》有风情。”作为诗歌中的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可以说是真挚动人的, 白居易恐怕也深深有感于此, 才写成这首千古绝唱。

诵读《长恨歌》,让我们相信李隆基与杨玉环彼此相爱,让我们相信因为爱情,李隆基可以为杨玉环“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是的,在李隆基能力范围之内,他为杨玉环做了很多。他“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身”。他让杨玉环“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甚至让天下老百姓产生嫉妒羡慕之心,让他们“不重生男重生女”。李隆基的“春从春游夜专夜”,他与杨玉环“仙乐风飘处处闻”“尽日君王看不足”,让我们看到他对杨玉环的欣赏与爱恋。

读《长恨歌》,思作品的主题,析李隆基这个人物形象,作品的主题不在于批判李隆基的“重色误国”,而是在歌颂男女的爱情,同时批判李隆基多情多才却又寡义优柔的性格缺陷。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