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北京“C位”长城点段有哪几个?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长城关口示意图 看看北京“C位”长城点段有哪几个?

看看北京“C位”长城点段有哪几个?

2024-06-03 08:0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明长城将军关段(图源:《长城踞北·平谷卷》)

将军关城台(南侧)(自摄)

2

明长城古北口-金山岭段

明长城古北口-金山岭段长城处于北京市与河北省的分界,长城以南为北京市辖区,以北是河北省辖区。古北口长城盛名已久,“南控幽燕,北悍朔漠”,是京北拱卫京城最重要的一段长城,也是北京长城沿线发生战事最多的一段长城。

古北口东有盘旋起伏的蟠龙山,西有险峻、陡峭的卧虎山,两山对峙,紧锁潮河。长城依山就势而建,形成了让人拍案称绝的自然文化景观。古北口以东的蟠龙山 长城至金山岭长城在延绵数公里的山顶盘旋升腾,视野开阔,是敌台分布极为密集的一段,其中,将军楼、仙女楼、桃春楼、大金山楼、小金山楼、大壶顶楼、小壶顶楼、棒槌楼、高尖楼、猫眼楼、黑楼、姊妹楼都是明代长城敌台中的精华代表。

古代,古北口与关沟是华北平原连接北方蒙古高原及松辽平原的两处重要通道,更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北齐年间古北口即建有长城,隋设军镇,唐称北口,元设榷场,明建古北口关,清通御道,近代有抗战和解放战争战事。今日,古北口镇是北京唯一一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古北口长城有几个特点:第一,古北口不只是一处长城隘口,而是由蟠龙山长城、卧虎山长城,以及“铁门关”及支墙、水门、营城子城堡、古北口镇城、潮河关、潮河多寨等共同构成的军事防区。第二,古北口自古便是长城沿线商贸流通、文化交融的场镇,至今保留着一纵四横的街道格局和大量明清至近代各时期的商铺、民居,聚居有多个民族和百家姓氏的居民,是最具烟火气息的长城脚下古镇。第三,古北口是长城抗战持续时间最长、过程最激烈的战场,《义勇军进行曲》策源地、北京唯一一处八路军和苏联红军共同接受日军投降地点、反对内战保卫和平的纪念地。第四,潮河古称“鲍丘水 ”,因水流湍急,水声如潮而得名,是古北口关防御体系的一部分,也是生态景观保护地。

蟠龙山长城 (自摄)

帽儿山西望卧虎山长城 (自摄)

3

明长城五座楼段

明长城五座楼段位于北京市密云区石城镇,因有五座敌台而得名。五座楼所在的五座楼山北扼石城关隘,东临密云水库,五座敌台悬崖而建,雄踞峰巅,由北顺山势蜿蜒而来,遥遥相望。因地势较高,五座楼敌台上可以俯视周边河谷,遇敌情可火速燃烽烟互传报警。根据《五座楼刻石》记载,尚能分辨出五座峰中的天精涧、牵牛岭、峰门顶,其余两座峰因字迹模糊较难考究。

明代蓟镇西协四路分别为石塘岭路、古北口路、曹家寨路、墙子岭路。 五座楼属石塘路石塘岭下,南接大良峪寨、白道峪关,北接东水峪关、西石城关。石塘路在慕田峪与昌镇黄花路邻接,且其紧锁白马关和鹿皮关两个关口,南北石城是其西北门户。西南白道峪、小水峪,河防口都是战略要地,设有关隘。战时以石塘路为中心,可以北、西、南三面支援,石塘路地处这三面的中心地带,最为关键。现今,登上城楼,只见山峦叠障,层林尽染,山下的密云水库尽收眼底,春碧夏黛,秋红冬白,景出天然。

五座楼长城——观日楼

五座楼长城——一楼(天精涧)

4

明长城慕田峪段

明长城慕田峪段西接箭扣段,东连密云石塘路长城。明嘉靖年间,由蓟镇析出慕田峪以西的长城归昌镇管辖,以专门护卫京师和皇陵。据《四镇三关志》载,慕田峪关属昌镇黄花路,为昌镇东起第一关;亓连口关属昌镇石塘路,地处东西两路长城交汇的军事要地。该段长城采取了内、外支城并存的布局形式,外支城即主城墙外侧,连接慕字十一台的城墙;内支城即大角楼向南延伸的城墙,称为“秃尾巴边”。该段长城还采取了内、外均可作战的双边垛口墙建造方式。内外支城和双边垛口都足以证明其在明长城防御体系中的重要军事战略地位。

慕田峪关更是极为重要的明代关口之一,又称正关台,明代永乐二年大元帅徐达所建,采取三座敌楼并立的建筑形式,内部分为上下两层,中部较大,两侧较小,三座敌楼之间各层相通,形成主厅侧室之格局,是明代长城的精华之作。关口内侧设慕田峪城堡一座,以形成关堡的军事防御组合以共同戍守整条沟域。

慕田峪关 (自摄)

明长城慕田峪段 (自摄)

5

明长城箭扣段

明长城箭扣段西连昌镇黄花镇长城,东接慕田峪段长城,北连宣府镇长城,是明代名将谭纶、戚继光北上戍边的关键防线,增建和改建多座空心敌台,是拱卫京师和皇陵的金堂要塞,处于明代为“九边”长城体系中的蓟镇、昌镇、宣府镇东路和南山路的三镇四路长城交汇点,也称“北京结”。长城建于北京正北方向的断崖陡壁之上,与山体巧妙结合,形成易守难攻之势,其军事地理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该段长城以险峻著称,随山势起伏跌宕,整体走势蜿蜒呈“W”状,形如满弓扣箭而得名,更以正北楼、油篓顶、箭扣梁、将军守关、天梯、鹰飞倒仰、九眼楼(望京楼)等最为雄奇。晚清诗人刘庆堂曾形容箭扣“攀跻之难,殆过蜀道”,并留下诗句“ 同游到此齐翘首,遥望人从鸟道来”。长城关内建有田仙峪寨和贾儿岭堡戍守沟域涧口。

该段长城因其险峻特点和多次开展的研究性修缮受到公众广泛关注,长城保护修复实践基地已在箭扣长城脚下挂牌,未来将继续探索开展考古科研实践、保护监测体系建立、多元展示方式、游客监测管理等多方面的保护工作,建立长城保护的综合性示范样板。

明长城箭扣段 (自摄)

北京结 (自摄)

6

明长城居庸关段

居庸关位于北京市昌平区,是明长城的著名关城之一。居庸关所处地理位置要冲,是军事战略要地,它位于北京西北崇山峻岭之间,太行山脉与燕山山脉分界的峡谷地带,因居庸关而称为关沟。关沟自古便是北京西北咽喉要道,而居庸关控关沟之中枢,扼守北京西北大门。

居庸关建制沿革历史悠久,早在战国时期,“居庸”便是“天下九塞”之一。东汉时期始设居庸关关城,此后历唐、辽、金、元、明数朝,在关沟皆有关城之设。现居庸关关城为明代所建,洪武元年(1368),明初大将徐达督建居庸关关城(一说徐达所建关城为今上关关城),景泰六年(1455)对居庸关进行了一次大规模修缮,初建为现今规模。居庸关墙体设施保存完整,关内附属建筑齐全,构成完整的明代关城防御体系,是明代关城的典型代表。

关沟翠嶂如屏,林木繁茂,细水涓涓,早在金朝“居庸叠翠”便是燕京八景之一;现如今每年春天一列列“花海列车”载着无数游客流连于花海与关城之间。关沟作为京西北的主要通路,历朝历代无数文人墨客、僧道隐士、商贾行旅往来其间,在关内留下了众多的人文景观。关沟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景观给原本冷峻威严的雄关隘口赋予了独特的浪漫色彩。

巍巍居庸关以其悠久的人文军事历史,完整的长城防御体系,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成为中国长城关城的重要代表。

居庸关 关城东城垣(自摄)

居庸关关城南城垣 (自摄)

7

明长城八达岭段

明长城八达岭段位于北京西北崇山峻岭之间,蜿蜒在太行山脉西山与燕山山脉军都山的山脊之上。两山所夹的关沟是北京小平原通往蒙古高原的著名古道,即太行八陉之一——军都陉,自古便是京西北咽喉要道,军事冲要,该段长城便是位于关沟的北口,其所在地势险要,城关相连,墩堡相望,是长城世界遗产核心要素之一,是中国长城文化史卷的重点章节。该段长城始建于明弘治十七年(1504),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属于明代居庸路辖区范围,是居庸关的重要前哨,与南口城、居庸关关城、上关关城、岔道城共同形成关沟五重防御体系,横向与各外口、里口相互配合最终形成网状军事防区,严密守护京师的北大门。

该段长城是我国明长城最早开放的段落,始于1958年,至今已开放60余年,它已成为闻名世界的旅游胜地和国家重要的礼宾场所,累计接待中外游客2亿人次、世界各国元首、政府首脑和世界风云人物500多位。该段长城从一座庞大的军事防御设施逐渐演变成为连接世界各民族友谊的纽带以及中国向世界展现中华璀璨文化瑰宝的重要窗口。

五彩八达岭 (自摄)

八达岭关城(自摄)

8

明长城沿字号敌台黄草梁段

明长城沿字号敌台黄草梁段位于门头沟区,呈东北-西南走向。据考证,该段长城与八达岭长城同为抗倭名将戚继光所建,作为军事重镇在古代与八达岭齐名,主要作用是防止北方游牧民族沿永定河南下。

该段长城隶属真保镇紫荆关路,为内长城,东北通居庸关,西南达紫荆关,是京西重要防线之一。该段长城在修建上主要是借助山势,敌台或建于深谷隘口,与山体连接强化防控范围;或建于高山夷平面,敌台与城墙连接,扩展屏障面,形成一段极具特色的自然山体与人文建筑相融合的长城。

沿河城是该段长城防线的枢纽,位于该段长城东侧,是隶属于紫荆关路的一处卫所城,是塞外通往北京的要冲之一。城堡北侧即是永定河干流,城堡南侧依山就势修筑城墙,是一座名副其实的依山为城、以河为池的堡城。

此段长城范围内的沿河城古道和天津关古道等多处古道是西山西奚古道的组成部分,明代时西奚古道是内长城三关(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之间的联络道,亦称之为古军道。因为这里群山相连,构成了天然的军事屏障,而交错在群山之中的古道也就成了北京西部的军事要道。

沿字肆、伍号敌台 (自摄)

沿河城城堡 (自摄)

图照:北京长城文化研究院 编辑:汤羽扬 傅鑫博

北京长城文化研究院

我们是一所致力于长城与长城文化保护发展的研究机构

有关于北京长城保护的话题或疑问,欢迎与我们联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