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级而上,步道串起的山城往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重庆山城步道怎么走轻松些 拾级而上,步道串起的山城往事

拾级而上,步道串起的山城往事

2024-06-09 02:3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文人对山城步道也是情有独钟。抗战时期徐悲鸿在重庆创作的著名油画《巴人汲水图》,曾形象地描绘出古代重庆山城步道的模样;吴冠中的彩墨画《老重庆》中,山城房屋层层叠叠,一条步道出现在画面中间,从江边一直延伸到房屋背后;小说家张恨水在其散文《重庆的房子》中写道:“城郭街道房屋,都随了地势高低上下建筑。街道在山上一层层地向上横列地堆叠着……”形象地描绘了重庆的步道走势。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重庆城区不断扩大,步道的范围也继续拓展。伴随着“多中心、组团式”发展,主城各区分别建成了各有特色的步道。目前,重庆主城区已建成60条山城步道,总长度约1207千米,主要分为街巷步道、滨江步道和山林步道三种类型。

作为重庆传统步道之一,山城巷步道又名山城“第三步道”,起于渝中区中兴路,止于通远门城墙,串联了渝中半岛的重要街巷。全长约3.9千米,高度差近80米。

步道沿线古朴的青石板路、茂密的老黄桷树、斑驳的旧石墙、韵味十足的老旧店铺、悬空的栈道、古老的吊脚楼,承载着老一辈人的重庆记忆;抗建塔、菩提金刚塔、古城墙、仁爱堂、厚庐的石库门建筑风格等见证了重庆的历史变迁。如今,这些“网红”景点,每天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打卡”。

从中兴路入口进,“山城步道”四个大字便映入眼帘,左手边为梯坎,越过石阶,便是山城巷了。以前这里住着“最重庆”的重庆人,不过现在大多房屋已人去楼空,门户紧闭,只有在某个不起眼的角落,才可窥见一丝平日生活中的烟火气息。

山城巷的拐角处,有一处石头门框上刻着“厚庐”的醒目建筑。它曾是四川军阀刘湘下属兰文斌师长官邸。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统治中心迁往重庆,大批要员、军阀、买办、地主大肆来渝修建公馆,这里便是其中一处。这些官邸的建筑风格,大多模仿外国近现代住宅。现在所看到的厚庐,对开的木门上已挂上“山城巷46号”的门牌号。

往领事巷方向,鱼鳅石与山城巷之间,有一座西式建筑——法国仁爱堂。它原是1902年法国人创建的“仁爱堂医院”,1944年改名“陪都中医院”,是重庆市第一中医院的前身。据《重庆近代城市建筑》记载,原先建成的仁爱堂包括教堂、神父楼、修道院,共3000多平方米。修道院由法国工程师设计,建筑群沿山崖以带状分布,平面不太规则,但礼拜堂部分的平面呈十字形的古典拉丁布局。从远处眺望,罗马式的青砖房屋色调凝重而形体宽阔,与亮色的岩体形成强烈的对比,颇有欧洲中世纪城堡的风格。现在的仁爱堂旧址已经成了一片废墟,因为隐匿一隅,很少有人能找到这里。

离开山城巷,有一段悬空的观光栈道。这段十几年前修建的仿古栈道是目前重庆市内唯一建在悬崖壁上的悬空栈道。栈道作为第三步道的一部分,连接了两端的步道,形成了完整的第三步道,从而把抗建堂、菩提金刚塔、法国仁爱堂旧址、山城巷等历史文化遗迹串联了起来。在栈道的靠崖壁一侧,还能看到具有300多年历史的重庆古城墙;而栈道的另一侧,面向长江,是绝佳的观景台。

隐藏于居民楼间的菩提金刚塔也颇为神秘。据说金刚塔的修建是在西藏洛那活佛的指导下进行的,富有浓郁的藏式白塔风格。与菩提金刚塔相距不远,便是抗建堂旧址,它见证了中国话剧运动的繁荣。1940年4月,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郭沫若兼任中国电影制片厂所属的中国万岁剧团团长,决定新建一处话剧剧场。“抗建堂”三字则取自当时最流行的口号,由此话剧运动在重庆形成了空前的繁荣。

山城“第三步道”沿线承载着老一辈人的重庆记忆,仁爱堂、厚庐等建筑风格等见证了重庆的历史变迁。

滨江步道,风景独好

重庆特有的山水格局,造就了山城步道“长街纵巷”的特点。依山而建,纵向的步道随之诞生,如山城巷;沿江发展,又使得横向的街道细长绵延,如鹅岭正街、南滨路等。

南岸区的南滨路滨江步道,背依南山,全长20多千米。这条滨江路上不仅建有中国最大的滨江公园,还有法国水师兵营、美国水师兵营、卜内广洋行、慈云寺、千佛寺等历史文物建筑。漫步滨江步道,不仅可以眺望渝中半岛,欣赏两江交汇的美景,还可感受南滨路的历史和艺术底蕴。

街巷步道、滨江步道、山林步道承载着市民休闲、健身等多方面需求,是重庆宝贵的城市财富。

从海棠烟雨公园出发,到东水门大桥下这一段滨江步道风景最好。海棠烟雨公园不仅有展示重庆民俗风情的浮雕“龙门阵”,还刻有大量诗词歌赋。海棠烟雨公园下方的滨江步道非常小巧,有些地方只有一米宽,部分道路还镶嵌了鹅卵石。步道两旁树木青葱、江水浩荡,清幽的环境,使得这里成为游客扎堆的“宝地”。走入步道深处,仿佛走进了绿色生态长廊,青翠的竹林,逆水而上的轮船,温柔的江风,让人的心情变得柔软。这里的步道也是欣赏江城交融美景的好去处。渝中区高楼林立,东水门大桥横跨江上,“朝天扬帆”建筑若隐若现,轻轨过桥时的呼啸声不时传来。

南滨路滨江步道以“300米一个历史典故、500米一处人文风景”为人称颂,各种文化异彩纷呈。这里的步道上刻有许多“巴渝十二景”图案。据统计,重庆的“巴渝十二景”中,南滨路就有黄葛晚渡、海棠烟雨、龙门浩月、字水宵灯等。据传,因长江、嘉陵江在朝天门交汇处的水流,几经曲折相互迂回而形成一个酷似“巴”字的古篆体,故有“字水”之称。夜晚华灯初上,江面熠熠生辉,“宵灯”映“字水”,重庆夜景被冠以“字水宵灯”雅号。

滨江步道上还有“峡江开埠”的雕刻。史料记载,1891年重庆开埠,龙门浩码头成为中国较早对外开埠的内陆通商口岸之一。来自西方的商人、货物、文化随着长江水逆流而上。当外来建筑风格与山地环境相融,形成了重庆不同于其他城市的西洋建筑风格,加上巴渝文化、抗战遗址文化等如珍珠般散布沿线,使南滨路获得了“重庆外滩”的美誉。

米市街、弹子石老街、龙门浩老街都是南滨路上的旅游热点。弹子石老街把具有老重庆风格的“筑台”“悬挑”“吊脚”“爬山”等建筑呈现出来,新奇有致。此外,南滨路上的施光南大剧院、杜莎夫人蜡像馆、长江当代美术馆、国际马戏城等文化地标,也颇具艺术气息。

建设山城步道,绝非“为建而建”

重庆多条大大小小的步道连接起了重庆的上下半城。重庆特有的“城在山中、大山大水”格局,也培育了山城步道的多种形态。重庆步道独树一帜的魅力在于,在一个特大城市里,具备街巷、滨江、山林三大步道类型,而各类型中步道形态又变化多样,并随山水之势,纵横交织独立成网状。

遍布高差巨大的步道网络,是重庆独特的资源。这种高差巨大的步道,在主城以外的区县同样存在。历史悠久的“三倒拐”步道建于1799年,依山势而建,连接河街,全长2.5千米,垂直高差达165米。街因其高峻,被当地人称作“天街”。如今,该处道路尚存,古榕苍翠,在上还可俯瞰江景。曾入选“巴渝十二景”的忠县西沱镇,也有这样的“天街”。

环抱城区的群山,也衍生出众多的山林步道。南山、缙云山、歌乐山、铁山坪……在重庆,只要有山的地方基本都有山林步道。如南山黄葛古道,它是古代通往川黔的主干道。据考证,该路始于唐宋,自此人群熙攘,热闹非凡,历代名人也常经此地,留下丰富的题刻和诗词。抗战期间,入缅作战的部分军队也经此古道而过,足见其当年重要的交通作用。在黄龙公路通车之前,这里曾是重庆市区连接黄桷垭的重要通道。

建设山城步道,绝非“为建而建”。山城步道不仅是山城不可或缺的交通之路,还承载着市民休闲、健身、人文等多方面需求,是重庆宝贵的城市财富。据了解,未来,重庆市将在完善步行出行功能、公交系统接驳、配套服务设施等基本功能上,分别挖掘街巷步道、滨江步道、山林步道特色功能,打造重庆独有的山城步道,逐渐形成以渝中区人文中心为核心,“两江四岸”、中梁山、铜锣山为主要轴线,延伸至城市腹地的山城步道系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