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10份打包)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采矿工程英语课文翻译蒋国安 2023年中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10份打包)

2023年中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10份打包)

2023-01-16 22:3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资源简介

(共30张PPT)专题八 三次科技革命与经济全球化专题综述18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经历了三次科技革命,分别进入了“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变革,对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各领域乃至国际关系均产生了重大影响,也推动了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和经济全球化。这一专题是安徽中考长效热点,时常涉及。考点链接 三次科技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 (产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时间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 19世纪六七十年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 20世纪四五十年代至今主要标志 蒸汽机的广泛应用 电力的广泛应用 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理论基础 牛顿力学 法拉第的电磁学 相对论和量子理论领先国家 英国 美国、德国 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第一次工业革命 (产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对生产方式 的影响 实现了生产方式的机械化 实现了生产方式的电气化 实现了生产方式的自动化,并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时代特征 蒸汽时代 电气时代 信息时代新交通工具 汽船(轮船)、火车 汽车、飞机、电车、飞艇 宇宙飞船第一次工业革命 (产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新兴的部门 机器制造业、采矿业 石油化工、汽车制造、电力工业 信息技术产业、核工业、航空航天工业、电子工业动力(能源) 蒸汽机(煤炭) 发电机和电动机(电力)、内燃机(石油) 核能、太阳能等第一次工业革命 (产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特点 (1)许多发明都来源于工匠或技师的实践经验 (2)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 (3)主要发生在英国,其他国家的发展进程相对缓慢 (1)科学研究同生产技术紧密结合 (2)在几个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进行,有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同时进行 (1)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大大加快(2)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3)新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第一次工业革命 (产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 (1)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2)19世纪中期,英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3)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主义,出现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 (4)造成西方先进和东方落后的世界格局 (5)带来了环境污染问题 (1)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工业化强国 (2)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 (3)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加紧对外扩张并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第三次科技革命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加速了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 (产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中国 的影响 (1)军事上: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 (2)经济上: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近代工业产生 (1)军事上: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加剧,先后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2)经济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时,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给我国也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与挑战第一次工业革命 (产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中国 的影响 (3)社会形态上: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思想上: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并开始了近代化探索 (3)社会形态上: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4)思想上:由向西方学习军事技术转为学习制度,中国救亡图存运动高涨,掀起了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 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时,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给我国也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与挑战启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国的对策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趋利避害;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努力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吸收人类一切优秀的科技成果,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青少年要树立远大理想,勤奋学习,立志成为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 经济全球化 历程 时间 原因 表现 影响开端 15世纪末16世纪初 欧洲资本主义兴起,新航路开辟,西欧国家早期殖民扩张和掠夺 欧洲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欧洲同亚洲、非洲及美洲的贸易扩大 世界各大洲相对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开始历程 时间 原因 表现 影响发展 19世纪 中期 工业革命的推动,资本主义国家的海外贸易与殖民扩张 火车、轮船便利了交通,加强了各地经济联系,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加剧亚非拉地区贫困落后历程 时间 原因 表现 影响进一 步发 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汽车、飞机、电话、电报等使世界交通与通信更加便捷,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全控制了落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命脉,世界被瓜分完毕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历程 时间 原因 表现 影响趋势 加强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 美苏两极格局的结束,信息技术、交通运输技术迅速发展,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的推动,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等 (1)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各国把发展经济作为首要任务,生产力和科技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强 (2)具体表现: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跨国公司的影响增大,国际分工加强,生产活动的全球化趋势加快。国际性和区域性经济组织的大量建立 加强了世界各国的交流和合作,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促进了整个世界的和平、合作与发展,也拉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给人类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生态与环境保护 自然 灾害 含义:对自然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和人类及其生命财产造成破坏和危害的自然现象原因 纵观人类的历史可以看出,灾害的发生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自然变异,二是人为影响。因此,通常把以自然变异为主因的灾害称为自然灾害,如地震、风暴、海啸;将以人为影响为主因的灾害称为人为灾害,如人为引起的火灾、交通事故和酸雨等生态 问题 气候变化:人类使用煤炭、石油等矿物燃料,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加剧了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臭氧层破坏:化学污染破坏了臭氧层,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淡水资源危机:污染和浪费使有限的淡水资源面临短缺危机土地荒漠化: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土地荒漠化越来越严重生态平衡破坏:对森林资源的乱砍滥伐导致热带雨林大片消失,直接影响到全球的生态平衡人口 问题 人口增长过快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压力,世界粮食问题日益凸显;不同国家人们的生活质量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耕地和水资源的缺乏及自然灾害的影响,经常导致普遍的饥荒解决 对策 要顺应自然,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人类应协同应对灾害,防灾减灾知识拓展1.三次科技革命对世界格局带来怎样的影响?(1)工业革命:英国成为世界霸主,东方从属于西方。(2)第二次工业革命: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导致资本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列强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形成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3)第三次科技革命:各国抓住机遇,经济迅速发展,特别是西欧联合和日本崛起,对美国经济的霸主地位形成挑战,促进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2.如何正确对待科技带来的弊端?(1)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利大于弊,我们应趋利避害。(2)要正确合理地使用科学技术,让它造福于人类,最大限度地减少科技带来的负面影响;避免用于战争,防止给人类带来灾难和痛苦。3.影响科技发展的因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社会环境是否稳定,国家政策因素,教育水平与劳动者素质,国际环境等。4.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中国应如何应对?(1)积极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和潮流,趋利避害。(2)制定防范风险的有效政策。(3)引进外国的投资和先进技术,学习各国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4)坚持自主创新,提高本国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5)主动参与区域性和世界性的经济组织,促进经济的高速发展。5.中国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的表现。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并多次举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举办2008年奥运会、2010年世博会、2016年20国集团峰会等,组织成立亚投行,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等。点击中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表1 工业革命发明成果一览表(部分)时间 发明者 国别 发明成果1733年 凯伊(机械师) 英国 飞梭1764年 哈格里夫斯(纺织工) 英国 珍妮纺纱机1768年 阿克莱特(钟表匠) 英国 水力纺纱机1779年 克隆普顿(纺纱工人) 英国 骡机1785年 卡特莱特(理发匠) 英国 水力织布机1782年 瓦特(仪器修理工) 英国 大工业普遍适用的蒸汽机1807年 富尔顿(工程师) 美国 蒸汽轮船1814年 斯蒂芬森(煤矿工人) 英国 蒸汽机车——据中华书局版教材《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1)根据表1指出,这次工业革命的发明者主要是哪一类人物?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次工业革命首先开始于哪个国家?有何政治前提?人物(身份):主要是工人(工匠)。国家:英国。政治前提:资产阶级政治统治在英国的确立。材料二 表2 第二次工业革命重要成果表(部分)时间 科学发现及发明者 国别 科学发现及发明成果1831年 法拉第(物理学家) 英国 发现电磁感应现象,为发电机的研制奠定了理论基础1866年 西门子(工程师) 德国 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发电机19世纪后半期 和20世纪初期 爱迪生(发明家) 美国 碳丝灯泡、留声机、油印机等,取得一千多项发明专利1885年 本茨(工程师) 德国 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辆汽车,并取得发明专利1903年 莱特兄弟 (自行车修理工) 美国 设计制造“飞行者号”飞机——据中华书局版教材《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2)根据表2及所学知识指出,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变化:发明者由工人为主转变为由科学家、工程师为主;国别由一国为主转为多国;发明成果更加多样化。材料三 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在原子能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等领域里发生了重大飞跃,史称“第三次科技革命”。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1969年,美国科学家第一次实现了计算机相互连接、对话。互联网创造了全新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它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了信息社会。——据中华书局版教材《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4)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技进步的认识。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技术进步离不开“工匠精神”;科技进步改变着人类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言之成理即可)(3)根据材料三,指出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科技领域发生的重大飞跃。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最活跃的因素。互联网创造了全新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它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了信息社会。(共33张PPT)专题二 中国历史上的改革与制度创新专题综述改革与制度创新是社会进步的主要方式,几乎每年中考都会涉及这一问题。改革创新、与时俱进是时代发展的主题,纵观中外历史演变,改革是社会发展不竭的动力。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中国改革开放等都实现了社会的跨越发展。在当今世界形势下,改革开放是国家富强的必由之路。顺应历史潮流,适时进行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度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举措。对中国古代社会影响最大的是中央集权制度和科举制度,历代王朝的演进也伴随着制度的破立、革新。如今,中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时期,形成了一系列中国特色的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国两制等在习近平提出的“制度自信”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与发展,推动中国人民实现“中国梦”。考点链接 中国历史上的改革 1.古代历史上的改革名称 内容与影响商鞅变法 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国变法,得到秦孝公的支持,其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提高了秦国的国力和军队的战斗力,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盛的诸侯国,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北魏孝文 帝改革 5世纪,北魏孝文帝学习汉族先进制度和文化进行改革,加速了北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王安石 变法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内容涉及经济、军事和教育领域,其目的是通过变法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变法收到一些成效,因触犯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而被废除2.近代历史上的改革名称 内容与影响洋务运动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来维护清政府的统治,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随着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洋务运动彻底破产戊戌变法 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掀起的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因触动了地主阶级的利益,变法最终失败,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3.现代历史上的改革名称 内容与影响土地 改革 1950年至1952年底,新中国在新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三大 改造 1953—1956年,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个体农民、个体手工业者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名称 内容与影响改革 开放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得到推广,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推动了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国有企业改革:1985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加快对外开放:对外开放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对外开放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给我国带来了资金、先进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中国历史上的制度创新 1.古代历史上的制度创新制度 内容与影响禅让制 原始社会后期,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尧—舜—禹)王位 世袭制 禹死后,禹的儿子启继承王位,从“公天下”变为“家天下”,王位世袭制开始出现。这一制度一直延续至清朝结束分封制 (西周) 为巩固西周的统治,周王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制度 内容与影响 封建专制 主义中央 集权制度 萌芽 战国时期,韩非主张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建立 (秦朝) (1)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正式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2)采用“皇帝”称号,并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3)在中央,设丞相(分管行政)、御史大夫(分管监察)、太尉(分管军事),丞相制度正式建立(4)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制度 内容与影响 封建专制 主义中央 集权制度 巩固 (汉朝) (1)郡国并行制: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2)汉武帝时,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022年教材为尊崇儒术)”等,加强皇权,巩固大一统完善 (隋唐) 三省六部制:隋唐时设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互监督,宰相的权力被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制度 内容与影响 封建专制 主义中央 集权制度 强化 (宋元) (1)宋朝时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分割宰相的军权、财政大权(2)元朝实行的行省制度等使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加强顶峰 (明清) (1)废丞相:明朝废除丞相,取消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解决了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强化了以皇权为代表的中央集权体制(2)厂卫制度:明朝时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加强了对百姓和官吏的监督,这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标志着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3)军机处:清朝时,雍正帝设立军机处,所有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一人决策,专制统治达到了顶峰制度 内容与影响 科举制 建立 (隋) (1)隋文帝废除前朝的选官制度,开始建立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2)隋炀帝时创立进士科,标志着我国科举制度正式确立完善 (唐) (1)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的科目(2)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3)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制度 内容与影响 科举制 僵化 (明清) 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考试范围局限于四书五经,文体采用八股文;加强了封建统治者对人们思想的控制,科举制演变成朝廷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阻碍中国社会的发展废除 (清) 1905年,清政府谕令一律停止科举考试,存在约1 300年的科举制度至此寿终正寝2.近代历史上的制度创新制度 内容与影响君主 立宪制 戊戌变法时,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并且希望通过戊戌变法,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虽然变法失败,但传播了西方的新思想民主 共和制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临时政府实行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总统和总理由参议院选出,司法独立,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3.现代历史上的制度创新制度 内容与影响政治协商 制度 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初步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人民代表 大会制度 1954年9月,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它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制度保证制度 内容与影响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1984年,国家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用法律的形式确立下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把国家统一与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把国家富强与民族繁荣结合起来制度 内容与影响中国 特色 社会 主义 制度 家庭联 产承包 责任制 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包干到户,开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先河,随后在党中央的支持和倡导下,这一制度逐步在全国推开。这一制度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得到较大发展国有企 业改革 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在国有企业推行扩大企业经营生产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增强了企业活力制度 内容与影响中国 特色 社会 主义 制度 对外 开放 我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由“点”到“面”,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有力地推动了现代化建设一国两制 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指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享有高度的自治权;香港和澳门已经成功实践,这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借鉴知识拓展1.结合中国历史上的改革,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1)改革要符合国情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顺应历史发展潮流。(2)改革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改革的道路是曲折的。(3)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动力。(4)改革要勇于创新,大胆尝试。(5)改革要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2.结合中国历史上的改革,谈谈新时期应如何推动我国的改革进程?(1)坚持全面改革与开放。(2)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3)结合我国的国情,从实际出发。(4)不断建设与完善我国改革的领导队伍。(5)改革要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6)要以史为鉴,不断总结经验教训。3.学习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何启示?(1)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2)改革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现代化建设。(3)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应结合本国的实际,制定恰当的政策,走适合自己的道路。(4)善于学习别人长处,相互借鉴,取长补短。4.结合中国历史上的改革,谈谈改革成功应具备哪些因素?(1)改革要符合国情和人民群众的利益,顺应历史发展潮流。(2)改革要抓住问题的实质和关键,既要抓住时机又不能急于求成。(3)改革要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4)改革要注意政治、经济、思想的和谐发展。5.谈谈你对改革和制度创新与社会发展的认识。(1)改革和制度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2)改革和制度创新要立足于本国国情和社会发展的需求。6.我国为什么要坚持改革开放?(1)它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了人民的支持。(2)改革开放使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综合国力大大提高。(3)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当今中国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点击中考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制度文明:事在四方,要在中央】朝代 中央 地方秦朝 皇帝握有至高无上的、统治全国的权力。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郡县两级制,由皇帝任命行政、军事长官汉朝 汉承秦制 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国势力唐朝 — 合并州县朝代 中央 地方元朝 中书省 为管理广袤的土地,元朝逐渐形成一套行省制度明朝 原来的“皇帝—中书省—六部”的政治体制发生了变化 三司分治清朝 军机处的设置,始于雍正年间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1)指出秦朝中央政府的“监察官”是什么?御史大夫。(2)唐太宗下令合并州县产生了什么作用?元朝在地方设行中书省,对后世有什么影响?作用: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影响: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3)明朝中央政权机构的主要变化是什么?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4)请概述中国古代中央和地方权力演变的规律。皇权不断强化,丞相权力逐步削弱,直至被废除;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日益弱化。2.历史认识是人们对历史事物的描述、看法和评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看图说史】材料一 洋务运动部分图片资料(1)根据图片提示的信息,简述洋务运动的目的。利用西方先进科技,维护清朝统治。【读文析史】材料二 洋务运动后,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学习西方并不是引进“坚船利炮”那么简单,他们开始寻求新的强国之道……(2)列举19世纪末20世纪初有识之士寻求“新的强国之道”的历史事件和主张。戊戌变法,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主张实行民主共和制;新文化运动,向西方学习民主科学的思想。【综合评史】材料三 有人说洋务运动是失败的,也有人说洋务运动是成功的。(3)你的观点是什么?请说明理由。观点1:洋务运动是失败的。理由:洋务运动没有挽救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的命运,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观点2:洋务运动是成功的。理由:引进西方科技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培养了一批对西方事务认识较为深刻的人才。观点3:既有成功的一面又有失败的一面。可整合上述理由。(共87张PPT)专题九 大国崛起与大国关系专题综述近现代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也是一部大国崛起、兴衰交替的历史,大国史和大国关系牵连世界历史发展的主线,学生应紧密关联教材主干知识,尤其是英、法、美、日、俄等国历史以及中考高频考点,复习中要厘清脉络,重点把握。考点链接 大国崛起 1.英国史历程 历史事件 概况近代 崛起 文艺复兴 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文学巨匠,代表作有《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他的作品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文艺复兴促进了思想解放,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基础新航路 开辟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主要商道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区域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英国利用大西洋航路中心的有利地理位置,积极发展对外贸易,进行殖民掠夺,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历程 历史事件 概况近代 崛起 英国 资产 阶级 革命 1640—1688年,英国进行资产阶级革命;1689年,颁布了《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的统治,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了道路,对欧美的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重要影响,推动了世界历史进程历程 历史事件 概况近代 崛起 早期殖民 扩张 (1)1588年,英国海军在英吉利海峡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英国逐渐成为海上霸主,开始在海外扩张殖民地(2)英国殖民者在北美建立大种植园,16—19世纪,进行“三角贸易”,为英国积累了巨额的原始资本,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3)从17世纪下半叶起,英国凭借强大的实力最终战胜了荷兰和法国,在世界各地夺取了大片殖民地,自诩为“日不落帝国”历程 历史事件 概况近代 崛起 工业革命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英国率先开始并最早完成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进入“蒸汽时代”。19世纪中期,英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历程 历史事件 概况现代 地位 动摇 与 衰落 第一次 世界 大战 (前后) (1)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德工业总产值超过英国,英国经济霸主地位丧失(2)20世纪初,英国与法国、俄国组成了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三国协约,与德国、意大利、奥匈帝国组成的三国同盟展开疯狂的扩军备战。1914—1918年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最终,以英国为首的协约国取胜(3)英国作为战胜国1919年参加了巴黎和会,签订了《凡尔赛条约》;1920年成立了由英法控制的国际联盟;1921—1922年参加华盛顿会议,签订了《九国公约》等一系列条约,建立起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历程 历史事件 概况现代 地位 动摇 与 衰落 第二次 世界大战 (1)20世纪30年代,面对德、意、日法西斯扩张,英法推行妥协、姑息的绥靖政策(2)1939年9月1日,德军闪击波兰,3日,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3)1942年1月,英国等26个国家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4)1944年6月,英、美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5)1945年2月,苏、美、英三国首脑在雅尔塔举行会议,5月,德国投降,欧洲战事结束,7月,美、英、苏三国召开波茨坦会议,敦促日本投降历程 历史事件 概况复苏 与 发展 第二次 世界大 战后 (1)1948年,英国宣布建成“福利国家”(2)二战后,英国接受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援助,20世纪50年代初,英国工业生产已经恢复到甚至超过战前水平(3)20世纪50—70年代,经济持续繁荣(4)1949年,英国加入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5)1973年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1993年,成为欧洲联盟的成员国,大大加快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2016年英国进行“脱欧”公投,最终选择脱离欧盟2.法国史历程 (时期) 历史 事件 概况思想 解放 启蒙 运动 以法国为中心的启蒙运动倡导“理性主义”,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为法国大革命做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为新兴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取代封建贵族统治提供了思想武器政治 革命 法国 大革命 (1)1789—1794年的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2)1789年,法国制宪议会颁布了《人权宣言》,它是法国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历程 (时期) 历史 事件 概况政治 革命 拿破仑 帝国 拿破仑于1804年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他对内巩固资产阶级统治,颁布了《拿破仑法典》;对外多次打败欧洲反法联盟,沉重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但也损害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利益。1815年,法兰西第一帝国覆灭巴黎 公社 1871年的巴黎公社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尝试历程 (时期) 历史 事件 概况20 世纪 初期 第一次 世界 大战 (1)20世纪初,法国与英国、俄国组成了三国协约,与由德国、意大利、奥匈帝国组成的三国同盟展开扩军备战。最终协约国战胜了同盟国,取得一战的胜利。1916年,发生在法国的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残酷、伤亡人数最多的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2)法国作为战胜国,在1919年参加了巴黎和会,签订了《凡尔赛条约》,1920年成立了由英、法控制的国际联盟;1921—1922年华盛顿会议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历程 (时期) 历史 事件 概况20 世纪 30 年代 至今 第二次 世界 大战 (1)20世纪30年代法国同英国一起推行绥靖政策,助长了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气焰,加速了二战的爆发(2)1939年9月1日,德军闪击波兰,9月3日,法国与英国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1940年,法国被德国占领;1944年6月,美、英等反法西斯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加入 北约 和欧盟 二战后,接受美国的援助,积极发展经济;加入联合国,成为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先后积极倡导成立欧共体和欧盟,并成为其中重要的成员国3.美国史历程 历史事件 概况建国 独立战争 1775—1783年的美国独立战争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民族独立,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起了推动作用。1776年的《独立宣言》被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宣告了美国的诞生1787年 美国 宪法 1787年,华盛顿主持召开制宪会议,制定出美国宪法。宪法依据分权制衡原则设计了一个联邦制共和国,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1787年美国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对后来许多国家的政治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历程 历史事件 概况统一 南北战争 1861—1865年的美国南北战争,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危机 经济大危机 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最先在美国开始,随后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沉重打击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新政 罗斯福新政 1933年,罗斯福总统实行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危机,开创了资产阶级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生活的先河,为美国后来参加反法西斯战争奠定了政治和经济基础历程 历史事件 概况参战 第一次 世界大战 及战后 (1)一战初期,美国实行中立政策。1917年,美国参战,大大增强了协约国一方的力量,加速了一战结束(2)一战后,美国参加巴黎和会并主导了华盛顿会议,促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第二次 世界大战 (1)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次日,美国对日宣战,二战达到了最大规模(2)1942年1月,美国参与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形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3)1944年6月,美、英盟军成功登陆法国诺曼底,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历程 历史事件 概况参战 第二次 世界大战 (4)1945年2月,参加雅尔塔会议,协调对法西斯的一致行动(5)1945年7月,美、英、苏三国首脑召开波茨坦会议,并以中、美、英三国的名义发表了《波茨坦公告》(6)1945年8月上旬,美国先后向日本的广岛、长崎各投下一枚原子弹,加速了日本投降争霸 二战后 美国经济持续发展,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实行对苏冷战政策,政治上提出杜鲁门主义,经济上推行马歇尔计划,军事上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并与苏联展开争霸斗争历程 历史事件 概况争霸 20世纪 90年代 以来 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企图建立单极世界。先后发动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等,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创新 工业 革命 18世纪后期起,美国开始学习英国的先进技术和生产经验,进行工业革命历程 历史事件 概况创新 第二次 工业革命 (1)主要发明: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发明了耐用的白炽灯泡等;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发明飞机;1913年,美国的福特公司使用流水线生产汽车;1869年,美国人海厄特发明了赛璐珞的制造技术,现代塑料工业由此诞生(2)影响:促进了美国生产力的发展,使美国成为工业化强国,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第三次 科技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制成。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出现了以全球化和信息化为特征的“新经济”,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4.俄国(沙俄—苏俄—苏联)史时期 历史事件 概况沙俄 彼得一世 改革 18世纪初,俄国彼得一世改革,使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农奴制 改革 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实行改革,废除了农奴制,推动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是俄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但改革不彻底,农奴制的残余仍然存在时期 历史事件 概况沙俄 第一次世 界大战 20世纪初,俄国与法、英缔约,形成三国协约,与三国同盟相抗衡。一战爆发后,俄国在东线作战。1917年11月,俄国爆发十月革命,不久,退出一战二月革命 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苏俄 十月革命 1917年11月,列宁领导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时期 历史事件 概况苏俄 战时共产 主义政策 在3年艰苦斗争中,为了战胜敌人,苏维埃政府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包括实行余粮收集制、取消自由贸易、由国家统一分配一切生活必需品等新经济 政策 1921年,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实行自由贸易,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苏联 苏联成立 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时期 历史事件 概况苏联 苏联的 社会 主义 建设 (1)工业化: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2)农业集体化:从20世纪30年代初起,苏联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3)苏联模式: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宣告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也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苏联模式的主要特征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苏联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为日后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但苏联模式也存在严重弊端时期 历史事件 概况苏联 第二次 世界大战 (1)1941年6月,德国突袭苏联,苏德战争(卫国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扩大(2)1941—1942年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3)1942年,苏联等26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4)1943年,苏联取得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成为二战的重要转折点(5)1945年2月,苏、美、英三国首脑在雅尔塔举行会议(6)1945年5月,苏军攻克德国首都柏林(7)1945年8月,苏联对日作战时期 历史事件 概况苏联 冷战 对峙 二战后,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1947年,美苏“冷战”开始;1955年,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相对峙,两极格局形成苏联 改革 (1)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先后执政并实施改革,但均未能从根本上突破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2)20世纪80年代,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改革,加剧了苏联的分裂时期 历史事件 概况苏联 苏联 解体 1991年底,苏联解体,标志着美苏“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终结,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俄罗斯 (1991年 12月后) 走向 复兴 俄罗斯地大物博,在度过苏联解体的社会动荡期后,致力于国家复兴,力求在国际舞台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成为牵制美国称霸世界、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发展的重要力量5.日本史时期 历史事件 概况古代 大化改新 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近代 明治维新 (1)1868年起,日本政府向西方学习,进行明治维新,这使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2)明治维新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这使日本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时期 历史事件 概况近代 侵略 扩张 (1)1894年日本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2)1900年,日本参加八国联军侵华,参与签订了《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现代 第一次 世界大战 日本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成为战胜国。一战后,日本在1919年巴黎和会上攫取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1922年华盛顿会议签署了《九国公约》,阻止了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时期 历史事件 概况现代 法西斯 专政建立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1)1929—1933年在经济大危机打击下,日本经济遭受重创,逐渐走上法西斯道路(2)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并占领了中国的东北三省,开始了局部侵华战争(3)1936年,受军部控制的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建立法西斯专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4)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华战争时期 历史事件 概况现代 法西斯 专政建立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5)20世纪30年代后半期,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相互勾结,结成轴心国集团(6)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达到最大规模(7)1945年8月上旬,美国在日本投下两枚原子弹,苏联也出兵中国东北,参加对日作战,中国军民全面反攻(8)1945年8月15日,日本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期 历史事件 概况现代 第二次 世界大战后 日本崛起 (1)原因:①二战后,美国单独占领了日本,并在日本推行非军事化和民主化改革,推动日本政府颁布了“和平宪法”。②冷战开始后,美国开始积极扶持日本,朝鲜战争爆发后,日本获得了大量军需订单。③日本政府利用当时有利的外部环境,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大力引进先进技术,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2)表现:1968年,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日本谋求成为政治大国的欲望日益强烈6.德国史时期 历史事件 概况古代 国家雏形 843年,查理曼的三个孙子缔结条约,将查理曼帝国一分为三,形成以后德意志、法兰西和意大利三个国家的雏形近代 第二次 工业革命 (1)德国作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德国、美国运用先进的技术和生产设备,处于领先地位,超过英国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2)1876年德国人奥托制造出一台煤气内燃机,此后,戴姆勒、狄塞尔分别发明汽油内燃机、柴油内燃机。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本茨制造出一辆由内燃机驱动的汽车时期 历史事件 概况现代 第一次 世界大战 (1)一战前,后起的德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英德矛盾日益加深。德国与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了三国同盟(2)1914年,德国参加一战。在1916年的凡尔登战役中,德国与法国展开激战,这次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1918年11月,德国投降,一战结束巴黎和会 在1919年召开的巴黎和会上通过了《凡尔赛条约》,对德国的领土、军事、赔款、殖民地等方面做出了规定,德国遭到严重削弱时期 历史事件 概况现代 法西斯统 治的建立 (1)1933年,希特勒上台执政,建立了法西斯独裁统治。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2)1938年9月,德、意、英、法四国政府首脑在德国慕尼黑签订协定,规定捷克斯洛伐克把苏台德等地割让给德国,绥靖政策达到顶峰,刺激了法西斯的侵略野心第二次 世界大战 (1)1939年9月1日,德军闪击波兰,随后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2)1941年德国进攻苏联,二战规模扩大,1942年,德军在莫斯科保卫战中被击败时期 历史事件 概况现代 第二次 世界大战 (3)1943年,德军在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被击败,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4)1945年4月,苏军对柏林发起总攻,希特勒自杀身亡,5月,柏林被攻克(5)1945年5月8日,德国正式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事结束时期 历史事件 概况现代 西欧联合 二战后,德国接受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援助,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20世纪50年代,联邦德国与法国等六国先后组建了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67年合并成为欧洲共同体,1993年发展成为欧洲联盟,加快了欧洲一体化进程分裂与统一 二战后,美、英、法、苏四国分区占领了德国。美苏冷战开始后,1949年德国分裂为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柏林墙”就是美苏冷战的产物。20世纪90年代初,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合并,德国实现统一知识拓展1.列宁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罗斯福新政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发展。(2)经济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3)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4)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5)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6)抓住发展机遇,勇于探索和创新。2.美国崛起的历程对中华民族复兴有哪些经验借鉴?(1)坚决维护民族独立与国家统一。(2)适时调整经济政策,不断进行改革创新。(3)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等。3.纵观世界大国崛起历程,你认为促进大国崛起的因素有哪些?(1)思想的解放(文艺复兴、启蒙思想等)。(2)政治制度的革新(资产阶级革命、改革等)。(3)民族的独立与国家统一。(4)重视发展科学技术(牛顿、达尔文、爱迪生等科学家、三次科技革命)。(5)伟大领袖的引领作用。(6)加强民主和法治建设。(7)具有良好的国际、国内环境等。4.从世界大国崛起的历程中能够得到哪些认识?(1)民族的独立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前提。(2)国家统一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保证。(3)要坚持改革开放,勇于创新。(4)要善于学习和引进外国先进技术。(5)重视发展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6)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5.近代西方大国的崛起给中国带来的伤痛。近代西方列强发动了一系列侵华战争,迫使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的危机步步加深。 大国关系 1.中美关系时期 特征 具体表现近代 侵略 中国 (1)1844年,美国强迫清政府签订《望厦条约》(2)美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成为英法的帮凶,强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通商章程善后条约》,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3)1899年,美国向英、俄、德、日、意、法六国提出“门户开放”的照会,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时期 特征 具体表现近代 侵略 中国 (4)1900年,美国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5)1919年,巴黎和会上,美国等国操纵会议,拒绝中国代表提出的合理要求,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交给日本,从而引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6)1921—1922年,美国主导华盛顿会议,签订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阻止了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中国仍未摆脱被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时期 特征 具体表现近代 合作 抗日 (1)1942年,中、苏、美、英等国发表《联合国家宣言》,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协同作战,共同抗击法西斯侵略(2)1945年8月,美国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掷了两枚原子弹,加速了日本的投降扶蒋 反共 二战后,为达到控制中国的目的,美在中国“扶蒋反共”,帮助蒋介石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时期 特征 具体表现现代 敌对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中国实行封锁禁运、包围威胁的政策(2)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3)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建交 (1)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正式签署并发表了《联合公报》,结束了双方二十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2)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时期 特征 具体表现现代 现状 既有合作,也有矛盾冲突。对话和合作是中美关系的主流:(1)合作:中美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交流日益频繁,在诸多领域展开合作。如2001年,两国共同参与亚太经合组织会议等(2)矛盾:1999年科索沃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2001年,中美撞机事件;美国对台军售等中美关系核心 台湾问题启示 中美两国合则两利,斗则两伤;中美友好符合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国与国之间要平等相处2.中日关系时期 特征 具体表现古代 友好交往 (主流) (1)西汉时,海上交通航线往东可到达朝鲜、日本;东汉光武帝时,赐给日本金印(2)唐朝时,日本派“遣唐使”来中国学习,并仿唐制进行了大化改新;唐朝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中日文化交流战争 明朝时期,日本倭寇经常侵扰中国沿海地区,明政府派戚继光抗击倭寇时期 特征 具体表现近代 日本 侵略 中国 (1)1894—1895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2)日本在“瓜分”中国狂潮中,把福建划为其势力范围(3)1900—1901年,日本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4)袁世凯为了复辟帝制,接受日本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时期 特征 具体表现近代 日本 侵略 中国 (5)1919年,巴黎和会上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引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6)1922年,华盛顿会议签署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阻止了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7)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的东北三省;1937年,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开始全面侵华战争;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时期 特征 具体表现近代 中国 抗日 战争 (1)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在东北组织的游击队、东北抗日联军与日军战斗(2)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3)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国共团结御侮、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4)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先后组织淞沪会战、武汉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等抗击日本侵略。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展开群众性的人民游击战争,典型战役有百团大战等时期 特征 具体表现近代 中国 抗日 战争 (5)全民族抗战:枣宜会战中张自忠上将壮烈殉国;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将军血洒疆场;青年学生、广大妇女、工厂工人、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文艺界等以各种形式支持抗战(6)1945年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声明,号召中国人民一切抗日力量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台湾也回到祖国的怀抱时期 特征 具体表现现代 中日敌对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1972年,日本追随美国对中国采取敌对政策中日建交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立外交关系曲折发展 1972年至今,中日两国和平交往、友好合作,共同致力于亚太地区的和平是中日关系的主流,但中日围绕历史问题和钓鱼岛领土问题等也存在着矛盾斗争,中日关系一波三折,在曲折中前行3.中俄(苏)关系时期 特征 事件 具体表现沙俄 侵略 中国 雅克萨 之战 (1)背景:17世纪中期,沙俄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强占雅克萨和尼布楚(2)概况:康熙帝亲征,历经两次雅克萨之战,沙俄侵略军伤亡惨重(3)结果:1689年,中俄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时期 特征 事件 具体表现沙俄 侵略 中国 割占 中国 领土 1856—1860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为主凶,美俄为帮凶。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是近代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参与瓜 分中国 《马关条约》签订后,俄国以三国干涉还辽为契机,在中国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强租了旅顺和大连,划分长城以北、东北和新疆为其势力范围八国联 军侵华 1900—1901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时期 特征 事件 具体表现苏俄 影响和 帮助 中国 马克思 主义的 传播 (1)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此后,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开始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2)1921年,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中共一大召开,中国共产党成立时期 特征 事件 具体表现苏联 合作 抗击 法西斯 第二次 世界 大战 (1)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代表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2)1945年雅尔塔会议上,苏、美、英三国背着中国达成协议,保证苏联在中国东北的特权等,体现大国强权政治(3)1945年8月,苏联出兵中国东北,打击东北的日本关东军时期 特征 事件 具体表现苏联 建交与 援助 新中国 成立 (1)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苏联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2)“一五计划”时期,苏联援助中国工业项目有156个,为新中国工业化建设提供了帮助关系 恶化 赫鲁晓 夫上台 20世纪50年代,赫鲁晓夫上台后,中苏关系开始恶化4.中英关系时期 特征 具体表现19世纪 上半期 至20世 纪初 侵略与 反抗 (1)鸦片战争前,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1839年,林则徐领导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2)1840—1842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1856—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时期 特征 具体表现19世纪 上半期 至20世 纪初 侵略与 反抗 (4)19世纪末,英国参与瓜分中国并强租九龙和威海卫,占领了整个香港地区(5)1900—1901年英国参与八国联军侵华,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6)1919年巴黎和会上,英国等西方列强无视中国主权,把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引发中国的五四运动时期 特征 具体表现第二次 世界大 战期间 合作抗击 法西斯 1942年,中英等26国代表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建立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共同对抗德意日法西斯侵略新中国 成立后 由敌对 走向 和平友好 (1)新中国成立初期,英国追随美国采取对华敌视态度(2)20世纪70年代初,中英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3)1984年12月,中英两国政府正式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顺利回归5.美日关系时期 特征 具体表现19世纪 中期 侵略 1853—1854年,美国用武力打开日本的大门,迫使日本签订不平等条约,使日本面临民族危机,引发了日本的倒幕运动和明治维新19世纪 末20世 纪初 合作 (1)明治维新后,日本加入帝国主义行列,1900—1901年,美日两国共同参与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美两国均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时期 特征 具体表现第一次 世界大 战后 敌对 美日在太平洋地区的矛盾尖锐,1921—1922年在美国召开了华盛顿会议,会议签署了《九国公约》等,抑制了日本的扩张,加深了美日矛盾第二次 世界大 战中 (1)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达到最大规模(2)1942年中途岛海战中,美军重创日军,成为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3)1945年8月,美军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两枚原子弹,加速了日本的投降时期 特征 具体表现20世纪 五六十 年代 扶持 日本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在日本推行非军事化和民主化改革,冷战开始后,美国出于战略需要,开始积极扶持日本。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军在日本大量采购军用物资,刺激了日本经济的发展20世纪 70年代 以来 竞争 与 合作 (1)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在经济上与美国形成竞争关系(2)当今美日战略伙伴关系日益密切,日本成为美国在亚太地区围堵中国的重要力量6.美俄(苏)关系时期 特征 具体表现19世纪 中后期— 20世纪初 相互 勾结 (1)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美俄共同扮演了英法帮凶的角色(2)1900—1901年,美俄共同参与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第一次 世界大 战期间 由合作 到冲突 (1)美国加入俄国所属的协约国集团共同对抗同盟国集团(2)1917年十月革命后,美国参加武装干涉苏俄的战争,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时期 特征 具体表现第二次 世界大 战期间 同盟 关系 (1)1942年,美苏等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组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共同抗击法西斯侵略(2)1945年,美苏共同参加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协调战胜法西斯步伐第二次世 界大战后 至20世纪 90年代初 全面 对抗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同盟关系破裂,转向对抗。1947年,美国杜鲁门主义出台,“冷战”开始(2)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和以苏联为首的华约两大集团对峙局面形成。此后开始了长期的美苏争霸斗争(3)1991年底苏联解体成为美苏冷战结束的标志时期 特征 具体表现苏联 解体后 至今 合作与 斗争 并存 (1)1991年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结束,美俄关系逐渐走向正常化,但在国家利益不同和战略冲突之下,美俄之间既有合作又有矛盾斗争(2)叙利亚危机、乌克兰问题等使美国与俄罗斯在中东、欧洲地区再次出现政治与军事博弈7.法德关系时期 特征 具体表现19世纪 70年代 至20世 纪40年 代 敌对 斗争 (1)1870—1871年的普法战争,法国战败,被迫向德国割地赔款(2)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法分别加入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双方均展开扩军备战(3)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法军队在西线联合对德作战,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1916年,法德双方在凡尔登激战,造成重大伤亡,这场战役被称为“绞肉机”,德国从此陷入被动;1918年德国投降,同盟国战败时期 特征 具体表现19世纪 70年代 至20世 纪40年 代 敌对 斗争 (4)1919年巴黎和会上,法国极力主张削弱德国,会议签订了《凡尔赛条约》,法国收回了阿尔萨斯—洛林,并参与瓜分德国海外殖民地,德国遭受严厉制裁(5)20世纪30年代,德国走上法西斯道路,开始对外扩张,英法采取了“绥靖政策”(6)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军向欧洲西部发动大规模进攻,很快占领包括法国在内的西欧和北欧许多国家(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与美、英、苏对德国进行分区占领时期 特征 具体表现20世纪 50年代 至今 走向 联合 (1)冷战开始后,法德接受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援助,并加入了北约(2)20世纪50年代初,法国和联邦德国等六国组建了欧洲煤钢共同体。1958年,六国又建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67年,这三个组织合并为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法德实现和解,调整政策,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发展(3)1993年,在欧共体的基础上成立了欧洲联盟,简称“欧盟”。大大加快了欧洲一体化进程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促使法、德两国和解的因素有哪些?从历史上法德关系的变化中我们得到怎样的启示?(1)和解因素:法德两国对战争历史的反思;二战后欧洲经济的创伤与衰落;美、苏两国压力下欧洲国际地位下降。(2)启示:国家间应避免对抗,和平共处,合作共赢。2.从世界大国关系变化中,你能得到哪些启示?(1)没有永远的朋友和敌人,只有共同的利益。(2)国家利益是决定国家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3)大国之间合则两利,斗则俱伤,应求同存异,合作共赢。(4)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流。(5)要坚持走和平发展之路,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平。3.怎样才能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促进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健康发展?(1)吸取战争教训,以史为鉴,面向未来。(2)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3)加强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增进互信,促进共同发展。(4)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5)通过对话和协商的方式解决争端与分歧。(6)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等。4.谈谈当前应如何发展中日关系?(1)日本政府应正视历史,以史为鉴,信守和平承诺,妥善处理历史问题。(2)中日两国应增进了解,扩大共识,相互尊重,平等相待。(3)加强两国人民的友好交往和经济文化交流。(4)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妥善处理历史问题。5.谈谈如何发展中美两国关系?(1)中美两国应增进互信,求同存异,构筑长期稳定的中美建设性合作伙伴关系。(2)在平等的基础上巩固和扩大经贸合作,互惠互利。(3)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妥善处理台湾问题。(4)不断加强两国人民的友好交流。(5)通过对话协商的方式解决两国的分歧问题。(6)加强在国际问题上的沟通与协作,共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等。点击中考1.近代以来,大国崛起深刻影响着世界的历史进程。探究它们的崛起过程,总结它们的成功经验,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大约在150年前,位于太平洋西岸的岛国日本,在西方殖民者坚船利炮的胁迫下,遭遇了巨大的生存危机。出人意料的是,它将此作为自己弃旧图新、迎头赶上的历史机遇,并最终使自己成为东方世界第一个摆脱西方大国欺凌、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成为唯一一个挤入帝国列强行列,靠侵略扩张在自己的国土外建立过殖民地的亚洲国家。——据《大国崛起》的解说词(1)材料一中日本“弃旧图新”指的是哪次重大改革?概述其对日本发展产生的最重要历史影响。明治维新。使日本迅速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材料二 美国崛起于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上半期。美国首先集中解决了国内的统一和制度问题。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这个新兴的工业国家以重大科技发明为基础,在19世纪末迅速赶超欧洲强国。通过两次世界大战,美国获得了对欧洲的巨大债券和战争赔偿,实现了世界范围的财富从欧洲向美国的转移。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标志,美国完成了崛起的过程,取代英国成为世界霸权国家。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期,美国主导着全球经济、政治、科学和文化。——据黄仁伟《大国兴衰的历史比较》(2)根据材料二,分析归纳美国成为世界霸权国家的主要原因。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国家统一,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两次世界大战从中受益等。(回答三点即可)材料三 大国之谜,当然还有另外的答案,那就是体制创新……列宁说:“当我们用‘强攻’的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后,我们则必须改变”。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加了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从此“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交相作用,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认识。——据《大国崛起》解说词(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20年代的苏俄和30年代的美国为了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分别实施了什么政策?有何共同的积极作用?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缓解了危机(政治和经济危机),促进了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巩固了统治。(4)综上所述,大国崛起的历程,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何启示?抓住机遇,善于学习,勇于创新;改革要符合国情,实事求是;重视发展科学技术,大力培养人才等。(合理即可)2.合作与发展是人类共同的主题。请你联系所学知识,探究下列问题。【对比事件——感悟合作与对抗】材料一 在联盟内部,各国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并不一致,作战目的也不尽相同,虽然不时产生各种矛盾和斗争,但摧毁法西斯是他们的共同目标。正是这种根本利益使他们团结起来,互相配合支援,直到战争取得最后胜利。——据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1)材料一的“联盟”发生在哪一次战争中?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归纳“联盟”建立的意义。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反法西斯国家团结起来,相互支援,协同作战,逐渐扭转了战争的形势,最终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材料二 杜鲁门的“对苏强硬”政策分裂了罗斯福建立的联盟。……斯大林也绝不想与西方和平相处。——据威廉·J·本内特《美国通史》(2)根据材料二概括杜鲁门的“对苏强硬”政策的出台产生的影响。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冷战开始。【解读史实——体验合作的魅力】材料三 历史学习卡片 

组织名称:   A        建立时间:1945年10月总  部:美国纽约 组织名称:   B      建立时间:1995年1月1日总  部:瑞士日内瓦 (3)根据材料三“历史学习卡片”的提示,分别写出A、B两处的国际组织名称。它们的建立有什么作用?A:联合国;B:世界贸易组织。这两个世界组织成为支撑、协调世界政治和经济的两大支柱,推动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联系现实——构建合作的世界】材料四 习近平指出,在各国彼此依存、全球性挑战此起彼伏的今天,各国要对接彼此政策,在全球更大范围内整合经济要素和发展资源,才能形成合力,促进世界和平安宁和共同发展。——据《“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桌峰会联合公报》(4)综合上述四则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世界各国应该如何“促进世界和平安宁和共同发展”?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各国应尽量以谈判协商等和平方式来解决国际争端,致力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加强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等。(言之成理即可)(共29张PPT)专题六 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专题综述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运动代表着世界近代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与潮流,是大国崛起中的重大事件,也是世界历史教材中的主干知识,是历年中考命题考查的重点。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取得了巨大成就,对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的综合考查值得备考重点关注。考点链接 资产阶级革命 1.17、18世纪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梳理对比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美国独立战争 法国大革命根本原因 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 英国殖民统治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发展 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起止时间 1640—1688年 1775—1783年 1789—1794年(高潮结束)导火线 苏格兰人民起义 波士顿倾茶事件 三级会议的召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美国独立战争 法国大革命开始标志 议会重新召开 来克星顿枪声 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革命任务 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发展资本主义 摆脱英国殖民统治,发展资本主义 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发展资本主义领导阶级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 资产阶级与种植园主 资产阶级代表人物 克伦威尔 华盛顿 罗伯斯庇尔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美国独立战争 法国大革命领导机构 议会 大陆会议 制宪议会(早期为三级会议)重要文献 《权利法案》 《独立宣言》 《人权宣言》主要战役 纳西比战役 萨拉托加战役、约克镇战役 瓦尔密战役革命特点 长期性、曲折性、不彻底性 革命具有双重性 规模最大、最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美国独立战争 法国大革命革命结果 确立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 确立民主共和制的资产阶级统治 确立民主共和制的资产阶级统治革命影响 (意义) 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了道路;推动了欧洲和世界历史的进程 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独立;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也起了推动作用 摧毁了法国的封建专制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进步思想;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深远影响英、法、美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相同点 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旧制度的阻碍性质 都具有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领导阶级 资产阶级结果 都取得成功,颁布了资产阶级性质的法律文献,建立起资产阶级统治,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历史影响 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对欧洲革命和世界历史发展产生很大影响2.比较《权利法案》《独立宣言》《人权宣言》文献 《权利法案》 《独立宣言》 《人权宣言》不 同 点 背景 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后颁布 美国独立战争期间颁布 法国大革命期间颁布时间 1689年 1776年7月4日 1789年核心内容 限制国王权力,明确议会的权力和公民权利 宣布人人生而平等,享有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而独立 宣告了人权、法治、自由、分权、平等和保护私有财产等基本原则文献 《权利法案》 《独立宣言》 《人权宣言》不 同 点 特点 针对国王专制提出的,旨在限制王权 针对英国殖民统治提出,要求平等、自由、独立 针对封建等级制度和国王专制提出作用 确立了议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地位,逐渐形成了君主立宪制 宣告了美利坚合众国——美国的诞生 以法律形式巩固了大革命的成果文献 《权利法案》 《独立宣言》 《人权宣言》相同点 都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法律文献;都是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成果;都有利于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巩固资产阶级政权,促进资本主义发展;都体现资产阶级追求自由、平等和民主的思想;都有助于资本主义法治社会的确立 3.比较美国独立战争与美国南北战争战争名称 独立战争 南北战争不 同 点 具体原因 英国殖民统治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 南北两种不同经济制度的矛盾时间 1775—1783年 1861—1865年领导人物 华盛顿 林肯主要任务 推翻殖民统治,赢得民族独立 维护国家统一,废除黑人奴隶制度战争名称 独立战争 南北战争法律文献 《独立宣言》 《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性质 既是民族解放战争,又是资产阶级革命 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结果 美国独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北方胜利,维护了国家统一相 同 点 根本原因 都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受到阻碍 性质 都是美国历史上的资产阶级革命 作用 都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1861年俄国 农奴制改革 日本明治维新 中国戊戌变法 美国罗斯福新政不 同 点 背景 俄国社会矛盾尖锐,出现统治危机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入侵,面临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危机 甲午中日战争战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 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1861年俄国 农奴制改革 日本明治维新 中国戊戌变法 美国罗斯福新政不 同 点 主要 内容 废除农奴制度,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并可以出钱赎买份地 加强中央集权,建立新式军队,推行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等措施,大力发展资本主义 颁布变法诏书,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制 以调整工业为中心,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1861年俄国 农奴制改革 日本明治维新 中国戊戌变法 美国罗斯福新政不 同 点 结果 使俄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但改革不彻底,保留大量封建残余 使日本摆脱民族危机,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同时也走上了对外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变法失败,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使美国经济逐渐恢复,度过了危机,维护了资本主义制度相同点 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国家都面临政治危机,都要求摆脱危机、实现富强,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知识拓展1.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途径和方式有哪些?(1)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封建制度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英国、法国为代表。(2)通过民族解放战争,推翻殖民统治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美国为代表。(3)通过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废除旧制度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俄国、日本为代表。(4)通过国家统一战争(或王朝战争),消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逐步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德国和意大利为代表。2.国家进行改革和经济政策调整应遵循的原则。从国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等。3.改革的实质是什么?其对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如何?(1)改革的实质是改变和调整落后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需求。(2)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动力。点击中考1.中国40多年的改革开放扭转了民族的命运,改变了国家的未来。近代以来世界历史上的一些重大改革,值得借鉴经验得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革故鼎新】材料一(1)图1中的沙皇是亚历山大二世,其受到民众欢迎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图2所示事件有何政治背景?推行农奴制改革,解放了农奴。日本进行明治维新,向西方国家学习。【以退为进】材料二 1920年冬,农民感到切身利益受到损害,“本能地”起来反对苏维埃。列宁逐渐认识到,必须改变经济政策,特别是对农民的政策。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恢复和发展经济,才能维护工农联盟和稳定政权。——据《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此后列宁对经济政策进行了怎样的改变?调整后的政策是如何调动农民积极性的?放弃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实行粮食税,农民纳税后的余粮可以在市场上自由买卖。【另辟蹊径】材料三(3)观察漫画并结合所学知识,用一句话概括罗斯福把脉医治美国经济的举措的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探究真谛】(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从各国的改革中得到的启示。改革是强国之路,要抓住机遇,进行改革创新;改革要立足本国国情,实事求是等。2.读史可以明智。史书中蕴载大量的历史知识,目录中也隐含着丰富的信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材料一世界史·近代史(目录)第一章 16世纪资本主义曙光下的西方·同一世纪东方中国和日本  第一节 世界地区隔绝状态的突破·商业革命  第二节    ?      第三节 宗教改革  ……1第二章 17世纪至工业革命前的东西方世界  第一节 17世纪英国革命·1689—1742年的英国  ……  第四节 西欧列强的海外殖民扩张及其后果第三章 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1776—1849)第四章 工业革命·工人运动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一国际第五章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世界市场的形成第六章 资本主义向垄断过渡·世界连结成为整体——据《世界史·近代史编》2011版材料二 导致英国迅速崛起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在(1688年)宫廷政变之后,英国建立起了一个适合国情和生产力发展需要的政治体制。这个体制保证了英国社会有一个相对宽松与和平的环境,从而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据《强国之鉴》(1)结合所学知识,为材料一中的第.一.章.第.二.节.补充一个标题(写重大历史事件名称)。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对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有何影响?文艺复兴。文艺复兴运动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2)请列举两例可能会在材料一第三章中叙述的重大事件,并指出二者的共同影响。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统治,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表述恰当合理即可)(3)材料二中英国建立起的“政治体制”指的是什么?这一体制的建立与英国后来的工业革命有何关系?君主立宪制。为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了政治前提(或奠定了政治基础)。(4)根据以上材料,请概括推动近代欧洲社会发展的因素。思想的解放、革命或改革、制度的创新(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殖民扩张、技术的革新、世界市场的形成等。(共26张PPT)专题七 两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格局的演变专题综述20世纪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和教训,对国际关系产生重大影响。20世纪的世界格局经历了三次重要演变,深刻影响着人类的和平与发展。该专题属于长效热点,学生复习时注意厘清史实和线索。考点链接 两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原 因 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直接原因 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 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打击,德国和日本走上了法西斯道路交战 双方 同盟国与协约国 轴心国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过程 (1)开始: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德、俄、英、法等很快卷入战争 (2)三条战线:西、东、南三线 (1)开始: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1939年9月1日,德军闪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2)扩大:1941年6月,德国进攻苏联,二战扩大;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达到最大规模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过程 (3)重要战役:1916年凡尔登战役 (4)扩大:1917年,美国和中国加入协约国作战 (5)结果:1918年11月,德国投降,一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3)联合:1942年1月,《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4)转折点:1942—1943年,斯大林格勒保卫战(5)结束: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二战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性质 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正义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影响 造成巨大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给人类带来灾难。客观上推动了科技的进步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战后形成了以战胜国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格局 启示 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热爱生命,珍惜生活;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20世纪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凡尔 赛— 华盛 顿体 系(一 战后) 形成 1919年,战胜的协约国集团召开巴黎和会,签订了《凡尔赛条约》;此后,协约国还分别与其他战败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同《凡尔赛条约》一起,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战胜国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国际新秩序。1921年,华盛顿会议召开,确立了战胜国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秩序。这两次会议,建立了一战后的国际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实质 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凡尔 赛— 华盛 顿体 系(一 战后) 维护 工具 国际联盟影响 暂时缓解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有利于世界局势的稳定。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也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两极 格局 (二战后) 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为了称霸世界,“遏制”共产主义,实行了冷战政策。以杜鲁门主义为起点,美国在经济方面推行了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在军事方面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苏联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措施,1955年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至此,美苏冷战的两极格局最终形成实质 美、苏在各自实力的基础上对世界势力范围的划分两极 格局 (二战后) 维护 工具 华约和北约结束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标志着长达半个世纪的美苏两极格局结束影响 美苏两强相争造成国际局势紧张,威胁着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同时,由于两大集团势均力敌,都不敢轻易动武,从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世界多极化 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 背景 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终结,世界形势发展的总趋势走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但仍然存在着很多矛盾冲突形成 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不复存在,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世界多极化 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影响 世界 向多 极化 方向 发展 的因 素 阻碍 因素 美国推行霸权主义,企图称霸世界;当前世界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和宗教纷争不断,恐怖主义抬头,威胁世界安全,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将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发展过程有利 因素 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家联盟或国家的实力不断增强,成为推动世界多极化趋势的重要力量决定 因素 在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过程中,经济实力越来越具有决定性作用影响 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世界的长久稳定与和平  影响世界格局变化的重要国际(区域)组织 名称 建立 性质 影响三国 同盟 1882年,德、意、奥匈帝国组成的三国同盟正式形成,核心是德国 侵略性的军事政治集团 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造成国际关系的紧张,严重威胁世界和平,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三国 协约 20世纪初,英国分别与法国、俄国缔约,建立起三国协约,核心是英国 名称 建立 性质 影响轴心 国集 团 1937年,德、意、日三国结成侵略性军事政治集团,又称为“柏林—罗马—东京轴心” 法西斯军事侵略集团 三国疯狂对外侵略扩张,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世界 反法 西斯 同盟 1942年,中、美、英、苏等26国代表在华盛顿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 反法西斯军事政治同盟 壮大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加快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名称 建立 性质 影响北约 1949年,美国等国组建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以美国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 导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华约 1955年,以苏联为首的8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华沙条约组织 以苏联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 联合 国 1945年10月,《联合国宪章》正式生效,联合国成立 世界性、综合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世界最大的国际政治组织 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名称 建立 性质 影响欧盟 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1993年,欧盟成立 区域性的政治经济一体化组织 欧洲各国间的政治、经济联系日益加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推动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世界 贸易 组织 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成立,总部在瑞士日内瓦,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组织 全球性的经济组织,被称为“经济联合国” 使全世界的关税水平大幅度下降,极大地促进了世界范围的贸易自由化,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知识拓展1.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1)国家利益是各国处理国际关系的根本出发点。(2)各国较量的实质是以经济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3)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4)各国应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避免战争。2.导致世界政治格局呈多极化发展趋势的因素有哪些?(1)欧洲联盟的发展。(2)日本的崛起,已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3)改革开放使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4)俄罗斯强大的军事实力等。3.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重要意义。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4.如何推动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1)遏制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2)积极发挥联合国的作用。(3)加强国际合作等。5.中国应该如何应对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提高国际地位。(2)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培养人才。(3)坚持改革开放,加强国际交流合作。(4)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等。点击中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材料二 昨天,1941年12月7日,一个遗臭万年的日子,美利坚合众国遭到了日本帝国海空军部队突然和蓄谋的进攻。……我要求国会宣布:自1941年12月7日星期天日本进行无缘无故和卑鄙的进攻起,合众国和日本国进入战争状态。——据罗斯福《一个遗臭万年的日子》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规模空前的战争,它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据估计,死亡人数约6 000万,经济损失超过40 000亿美元。(1)材料一中的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写出两大军事集团的名称。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2)分别写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称为“绞肉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具转折性的战役名称。凡尔登战役和斯大林格勒保卫战。(3)材料二中,罗斯福所说“遗臭万年的日子”这一历史事件的名称是什么?加速日本法西斯败亡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日本偷袭珍珠港。原因: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日本法西斯侵略违背历史进步潮流等。(4)材料三告诉我们,战争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损失。结合当今国际形势,你认为怎样才能避免战争悲剧的重演?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加强联合国的作用等。(共30张PPT)专题三 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专题综述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初,步入资本主义社会的西方列强,对中国发动了一系列侵略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被打破,西方列强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激化,民族危机不断加剧,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对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华大地上的烧、杀、抢、掠,不屈不挠的中国人民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抗争。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无产阶级,每一个阶级,都进行着中华民族出路的探索。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历史告诉我们: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唯有强大才不受欺凌。考点链接 列强的侵略 1.列强的五次侵华战争战争 时间 目的 侵略国 主要罪行 结果 影响鸦片 战争 1840— 1842年 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英国 向中国倾销鸦片,摧残吸食者的体质 清政府战败,签订《南京条约》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战争 时间 目的 侵略国 主要罪行 结果 影响第二次 鸦片 战争 1856— 1860年 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两国为帮凶 火烧圆明园 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沙俄割占我国东北、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战争 时间 目的 侵略国 主要罪行 结果 影响甲午 中日 战争 1894— 1895年 日本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企图 日本 制造旅顺大屠杀 清政府战败,签订《马关条约》 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战争 时间 目的 侵略国 主要罪行 结果 影响八国 联军 侵华 战争 1900— 1901年 镇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英、俄、日、法、德、美、意、奥 攻占北京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清政府战败,签订《辛丑条约》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战争 时间 目的 侵略国 主要罪行 结果 影响日本 侵华 战争 1931— 1945年 转嫁经济危机,灭亡中国,实现称霸世界的企图 日本 南京大屠杀 中国取得抗日 战争的胜利 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2.比较近代三大不平等条约条约名称 《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签订时间 1842年 1895年 1901年签订背景 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 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战败内容 割地 香港岛 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 —条约名称 《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内容 赔款 2 100万银元 白银2亿两 白银4.5亿两通商 口岸 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沙市、重庆、苏州、杭州 —其他 协定关税 开设工厂 禁止反帝、允许驻军、划定使馆区条约名称 《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主要特征 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 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影响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中国人民的抗争 事件 阶级 概况虎门销烟 地主阶级 1839年,林则徐下令把收缴的鸦片集中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意志太平军抗 击洋枪队 农民 阶级 1860年,太平军在松江、青浦痛击洋枪队。1862年初,在浙江慈溪的战斗中,太平军击毙洋枪队头目华尔,给中外反动势力以沉重打击事件 阶级 概况左宗棠收 复新疆 地主阶级 洋务派 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他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率领新式训练的清军,沉重打击阿古柏政权和沙俄侵略势力,成功收复新疆黄海海战 清军将士 1894年,在甲午中日战争的黄海海战中,北洋舰队致远舰管带邓世昌,英勇作战,临危不惧,率舰撞击敌舰与全舰官兵一同壮烈牺牲事件 阶级 概况义和团抗击 八国联军 农民阶级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时,义和团和清军在廊坊、杨村阻击敌人。廊坊一战中,侵略军受到重创,西摩尔率残部狼狈退回天津五四运动 无产阶级 1919年五四运动,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取得初步胜利。这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事件 阶级 概况抗 日 战 争 台儿 庄战 役 国民党 军队 1938年3月,日军进攻台儿庄,李宗仁指挥战斗,坚决抵抗日军进攻,并取得台儿庄战役的胜利。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百团 大战 共产党 八路军 1940年下半年,在彭德怀等人的指挥下,八路军100多个团,在华北向日军发起进攻,取得重大胜利。百团大战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事件 阶级 概况抗 日 战 争 抗日 战争 的胜 利 中国 人民 (全民族 各阶层) 1945年8月15日,日本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14年抗战,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伟大胜利。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知识拓展1.分析近代中国四大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及教训。(1)根本原因:近代中国封建制度的腐败(或中国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无法抵抗新兴的资本主义)。(2)重要原因:近代中国经济技术的落后。(3)清政府不敢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4)清朝统治者妥协退让,避战自保,消极应战,错失良机,被动挨打。(5)客观原因: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综合国力强大及准备充分。教训:中国人民必须把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斗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阶级斗争统一起来,才能完成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2.如何认识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本质?(1)目的都是打开中国的市场,掠夺更多的原料,为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原料和市场,使其获得更多的利益。(2)都以战争的形式来打开中国的大门,对中国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都造成了巨大损失。(3)战争对中国的影响: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从中国近代侵略史来看,近代社会呈现怎样的时代特征?列强侵华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1)时代特征: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发展趋势:①从战争发动者来看,经历了由一国到多国的变化。②从战争范围来看,涉及地区一次比一次广,规模一次比一次大。③从侵略方式来看,经历了从商品输出为主到资本输出为主,从武装侵略到“以华制华”的变化。④从侵华影响来看,列强获取的政治、经济权利越来越多,中华民族的灾难越来越深重。4.近代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对我们有何启示?(1)落后就要挨打,要大力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2)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强不息、不畏强暴的民族,中国人民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3)无数仁人志士为国家、民族的独立富强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御侮自强、救亡图存是走向复兴的强劲动力。(4)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5)努力学习,不忘国耻,振兴中华。5.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侵略与反抗历程给我们带来的启示。(1)国际地位是由国家实力和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决定的。(2)近代中国的历史表明,落后就要挨打,所以要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避免国弱民贫、被动挨打的局面再次出现。点击中考1.图片是学习历史的有效载体,观察下面图片,回答问题。(1)图1反映的历史场景为什么使人悲愤?请说明理由。圆明园建筑精美,内藏无数中华民族艺术瑰宝,它的被毁是人类文明的一次浩劫。(2)图2中中国被“惩罚”对中国的社会性质有什么影响?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3)综合上述图片,请你谈谈近代中国屡次战败的原因。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封建制度的腐朽,科学技术落后,西方列强社会制度先进、科学技术先进等。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举办勿忘九一八主题庄重鸣警仪式有何现实意义?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居安思危,努力把我国建设得更加强大。材料二 “8年抗战”改为“14年抗战”,中国修正历史教科书,不仅仅是对抗战起点的修订,更在重塑历史的大关节,将悲壮甚至屈辱的民族受难史毫不遮蔽地剖开,让孩子们在痛心疾首中,了解祖先受过的苦难、国家曾经的不幸,也就更加珍惜今天的和平与发展。(2)结合材料二,请你分析当前国家全面落实“14年抗战”有何现实意义?是对先烈的缅怀和纪念;尊重历史、还原历史;能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重要作用;让人们认识到整个抗战历史是前后贯通的整体。材料三 四万万同胞,同仇敌忾,用自己的血肉筑起了坚不可摧的长城,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抗击大部分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国民党爱国将士也在正面战场英勇抗击日军;老百姓,冒着炮火,把大刀、弹药、粮食、蔬菜、肉蛋、烧酒、食盐等送上前线,再将大批伤病员运往后方救治。——据人民日报社论《和平与正义是不可战胜的》(3)根据材料三,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观点:全民族团结抗战是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论述:面对日军的全面侵华,中华民族面临空前危机,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团结一致,广大民众以各种方式积极参战,支援前线;国共两党再度实现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抗日最终取得胜利。结论:团结就是力量,全民族团结是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最关键因素。(共30张PPT)专题十 中外历史上的民主法治建设专题综述人类社会从古至今经历了由专制到民主的发展历程。民主法治是渐进发展的,直到今天依然在不断完善中;它是近现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今天,中外民主法治建设的历程是值得中考关注和考查的长效热点之一。考点链接 中国历史上的民主法治建设 1.中国古代法治建设朝代 概况战国 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秦国商鞅变法时期严明法度,禁止私斗秦朝 建立起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法律严苛,刑罚残酷汉朝 (1)西汉文帝、景帝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如断残肢体的肉刑(2)东汉光武帝减轻刑罚,并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唐朝 唐朝制定法律,减省刑罚2.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法治建设重大事件 成果戊戌变法 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兴民权,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有利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辛亥革命 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 提倡民主与科学,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法治建设重大事件 成果中共七大 1945年4月中共七大召开,通过了毛泽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主张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中国人民 政治协商 会议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第一届全国 人民代表 大会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确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保障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一国两制 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全面依法 治国 2014年,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世界历史上的民主法治建设 1.世界古代的民主法治建设《汉谟拉 比法典》 《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是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为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而颁布,法典刻在一块黑色石柱上,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雅典民主 政治 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伯里克利主政时期,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具有立法、司法等多种职能。但是,占雅典人口绝大多数的外邦人、奴隶、妇女没有任何政治权利罗马法 (1)公元前450年左右,罗马颁布了成文法,也称《十二铜表法》,使定罪量刑有了文字依据,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是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是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渊源(2)为了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先后组织汇编了《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统称为《罗马民法大全》,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庄园法庭 西欧庄园具有司法权,设有庄园法庭,主持法庭的是领主或他的管家。庄园法庭审判依据习惯法或村法,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既维护了领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2.世界近现代的民主法治建设(1)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自然科学的进步,人们思想的解放,人民群众革命斗争的推动。(2)思想基础:文艺 复兴 14世纪兴起的文艺复兴是一场反对教会“神权至上”和提倡人文主义的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启蒙 运动 18世纪以法国为中心的启蒙运动,倡导理性主义,宣传自由平等和民主,反对专制,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为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马克思 主义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兴起并蓬勃发展(3)世界各国民主法治建设主要成果:英国 《权利法案》 1689年颁布的《权利法案》为限制王权提供了法律保障,确立了议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地位,是人类社会从人治走向法治的开始美国 《独立宣言》 1776年第二届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宣布人人生而平等,享有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而独立。《独立宣言》是第一个以国家名义明确表述资产阶级政治要求的纲领性文献,被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美国 1787年 宪法 是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确立了美国的联邦制共和政体、三权分立的原则,对后来许多国家的政治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宅地法》与《解放黑人 奴隶宣言》 林肯政府1862年颁布。《宅地法》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要求,促进了西部的开发;《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宣布从1863年元旦起,南方叛乱地区的奴隶永远获得自由,并可以以自由人的身份加入北方军队,推动了战争局势的扭转和胜利美国 《全国工业 复兴法》 1933年,美国联邦政府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强化国家对工业生产的调节和控制,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成为罗斯福“新政”的核心法国 《人权宣言》 1789年制宪议会通过了《人权宣言》,宣告了人权、法治、自由、分权、平等和保护私有财产等基本原则,体现了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的思想1791年宪法 1791年制宪议会制定了宪法,废除了旧制度,确立了新制度的基本框架《拿破仑 法典》 是资产阶级国家的第一部民法典,体现了自由平等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原则,成为后来很多国家民法的参照蓝本法国 巴黎公社 1871年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俄国 俄国1861 年改革 1861年改革颁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承认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使农奴获得解放,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1936年 苏联新宪法 1936年苏联颁布新宪法,新宪法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新宪法也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知识拓展1.近代英、法、美在确立资产阶级统治过程中颁布的法律性文献的共同点。(1)内容:都反对专制和压迫,体现了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民主的思想。(2)意义:都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巩固提供了法律保障;推动了欧美国家的民主法治进程;维护了资产阶级的利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2.民主法治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民主法治建设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力保障,经济发展反过来也会促进民主法治建设。3.谈谈从中外民主法治建设历程中得到哪些认识?(1)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2)民主法治建设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要加强民主法治建设。(3)民主法治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不断完善的渐进过程。(4)要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点击中考1.民主法治的发展见证文明进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如图中的石柱记载了古代两河流域地区的一部法典。它严格保护奴隶主的利益,把奴隶看做主人的工具和财产,不属于人的范围,因而不予保护。如:杀死或伤害奴隶,不算犯罪,只须向主人赔偿损失;拐带、帮助奴隶逃跑或窝藏奴隶者,都要处以死刑等。(1)材料一是对哪部法典的描述?该法典在法制史上有何地位?《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材料二(2)材料二图片是罗马最早的成文法,它被称为什么?该法典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十二铜表法》。使定罪量刑有了文字依据,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材料三 公元6世纪,拜占庭帝国皇帝认为旧有法典过于庞杂,必须整理规范,才能成为臣民永久恪守的行为规范。在新法典的编纂过程中,他自始至终十分关注,还亲自参加讨论,裁断分歧。后世以他的名字命名这部法典,他当之无愧。(3)材料三中的皇帝是谁?他主持编纂的法律在世界法制史上有何地位?查士丁尼。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材料四古希腊人在公民大会会场开会的情况(4)材料四图中的场景出现在古希腊哪个重要城邦?该城邦最突出的贡献是什么?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材料五 如今有个趋势,人们怀念她的民主制度,并将其视为所有现代民主制度的源头。——约翰·索利(5)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觉得“如今有个趋势”,这个“趋势”是什么?由专制走向民主。2.依法治国,才能构建民主法治社会。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国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规定了内阁制和三权分立的国家组织原则。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1)根据材料一回答,辛亥革命的两大成果是什么?成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材料二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还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中《宪法》的全称是什么?这部宪法有什么特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反映中国人民的意志,代表中国人民的利益。材料三 查理一世(1625—1649年在位)竭力宣扬“君权神授”,鼓吹国王管理人间事务的权力是上帝给的,谁也无权限制国王……1640年查理一世为了筹措军费不得不召开多年不开的议会,在开会时,很多议员对国王的独断专权进行了激烈的批评,要求限制国王的权力……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确立的君主立宪政体大大削弱了国王的权力,议会及政府逐步掌握了治理国家的权力,这种政治体制虽然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它结束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使得英国走上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它代表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历史的一大进步。(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英国国王的权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对这一变化产生重要影响的法律文献是什么?英国国王从独断专权到权力大大削弱,议会和政府逐步掌握了治理国家的权力。《权利法案》。材料四 美国1787年宪法的制定者们在热切希望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的同时,一刻也没有放松对于一切形式的专制政治的警惕……通过各州与联邦政府的分权以及联邦政府内部的分权,来实现各种政治权力之间的全面制衡。——据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回答,“宪法的制定者”为防止美国出现专制政治履行了哪一原则?依此原则,联邦政府建立起了何种政治体制?分权制衡。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5)综合以上材料和问题,谈谈你的认识。人类社会由专制统治走向民主政治,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等。(共27张PPT)专题四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专题综述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在奋起抗争的同时,寻找中华民族的出路。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先进的知识分子都在探索中华民族的道路,从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到学习政治制度再到学习思想文化,开启中国经济近代化、政治近代化和思想近代化。地主阶级、资产阶级都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历史责任落到无产阶级身上,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考点链接 经济近代化——工业化 1.洋务运动时间 19世纪60年代—90年代中期代表人物 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地主阶级洋务派口号 前期是“自强”,后期是“求富”概况 (1)发展近代军事工业,创办安庆内军械所、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2)开办近代民用企业,创办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概况 (3)兴办新式学校,设立翻译馆,派遣留学生(4)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组建新式洋枪队。筹建新式海军,到19世纪80年代,福建、广东、南洋和北洋海军等初步建成结果 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彻底破产影响 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发展概况 (1)从洋务运动到清末:出现民族工业的萌芽,但受封建制度的阻碍,发展缓慢(2)辛亥革命至一战期间: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鼓励发展实业,促进实业团体的涌现。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迅速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3)一战后至新中国成立前: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逐渐萎缩、崩溃代表人物 张謇、荣氏兄弟、卢作孚、侯德榜等发展特点 整体比较落后,发展轻工业,集中在沿海、沿江的大城市,发展短暂且过程艰难曲折落后原因 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摧残 政治近代化——民主化 事件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时间 1898年 1911年代表人物 康有为、梁启超 孙中山口号 变法图强 三民主义主张 改革政治制度,兴民权,发展 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制 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事件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刊物 《时务报》《国闻报》 《民报》性质 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领导者 资产阶级维新派 资产阶级革命派结果 戊戌政变宣告戊戌变法失败 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事件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失败原因 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帝,没有发动群众 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不敢发动群众历史意义 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对以后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产生深刻的影响 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思想近代化——科学化 新文 化运 动 开始时间 1915年代表人物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先进的知识分子主要口号 民主、科学主阵地 《新青年》和北京大学主要内容 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提倡民主与科学,提倡新文学性质 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历史意义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教育近代化 洋务运动时期 兴办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设立翻译馆,派遣留学生;1862年设立京师同文馆,培养翻译人才和传播西学,揭开了近代教育改革的序幕戊戌变法时期 创办京师大学堂,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是北京大学的前身科举制的废除 1905年,清政府废除存在约1 300年的科举制度新式教育的发展 兴办学堂,颁布各级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 社会生活近代化 交通通 信工具 的出现 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明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新式交通工具的引入,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促进了商品的流通。近代铁路和公路的修筑,水上、空中航线的开辟,新式马路的修建,传统街道的改造,近代交通管理和通信事业的发展,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文化生活 的变迁 1872年创办的《申报》和1897年创办的商务印书馆,促进了信息的传播,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会习俗 的变化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劝禁缠足等革除社会陋俗的法令,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的称谓,代之以“先生”的称呼,体现出自由平等的新风尚知识拓展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近代化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取得了哪些阶段性的成果?(1)政治:推翻了中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2)经济:“实业救国”运动出现,民族工业有了较大发展。(3)思想文化:资产阶级的思想启蒙运动不断深入,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实业救国”思潮兴起;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2.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目的是什么?你对此有什么感悟?(1)目的: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富强。(2)近代化探索是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救亡图存的探索,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但没有使中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它说明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人民改变中国的命运;资本主义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近代仁人志士对近代化的不断探索,说明中国人民具有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绝不会向帝国主义低头。3.中国近代化和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之间的关系。  中国近代化是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背景下进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中国必须首先摆脱帝国主义压迫,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其次,必须推翻封建主义的统治,实现近代化,成为一个富强文明的国家。因此,只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联合统治,才能保证中国近代化的实现。5.中国近代化历程体现的精神。  探索救亡图存的精神,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爱国主义精神,追求进步、追求民主的精神。4.概述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特点。  由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到仿行西方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思想文化;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设想到实践,由被动到主动;探索群体具有广泛性;探索与救亡图存相结合;探索的过程也是民族觉醒和爱国热情不断激发的过程。6.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失败带给我们的启示。(1)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2)实现中国的近代化,首要任务是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3)思想解放是推动近代化的首要条件。(4)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中国近代化必须与实际国情相结合,走自己的近代化之路。(5)发展才是硬道理,要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增强综合国力。(6)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命运,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无产阶级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点击中考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国的失败使国人痛心疾首、深受震撼,一些有识之士如康有为、梁启超等痛定思痛,开始探索新的救国之道。他们认为,中国要生存、要强大,应该而且也只能向日本那样维新变法,学习西方。1895年春,1 300多名举人在北京发动“公车上书”。——据雷颐《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的救国之道”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公车上书”发生的原因。维新变法,学习西方。原因:甲午战败,《马关条约》的签订。材料二 中国在巴黎和会上蒙受的屈辱阻碍了中国寻求西方模式的国家认同。五四知识界对西方的幻灭,伴随着亲苏俄的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许多中国人认为俄国革命是中国进行国家建构的唯一成功楷模。——据徐国琦《中国与大战》等(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人的国家模式认同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变化:西方模式到苏俄模式。影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中国共产党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等。(3)综合上述材料,概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的时代使命。救亡图存(或思想启蒙或民族复兴等)。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据《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1)材料一反映了李鸿章的一种什么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或引进西方军事技术或学习外国利器)。材料二 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为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今变行新法,固为治强之计。——据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2)根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认为国弱的主要因素以及强国的具体主张。因素:实行君主专制。主张:维新变法(或君主立宪或行宪法、开国会)。材料三 历史学家陈旭麓曾说过:“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3)如何理解辛亥革命“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材料四 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实用主义、科学和民主给他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当他们归国的时候——陈独秀在1915年,蔡元培在1916年,胡适在1917年分别归国——他们充当了中国文学和知识分子人格转换的发酵剂。——据徐中约《中国近代史》(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说“他们充当了中国文学和知识分子人格转换的发酵剂”?因为他们发起了新文化运动,传播西方科学、民主的思想。(5)综合上述材料,中国近代化在曲折中前进,这些近代化探索的共同作用是什么?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对挽救民族危亡,实现国家独立、富强起到一定作用。(共55张PPT)专题五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专题综述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100多年的风雨历程可以分为三个时期: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1—1949年),我们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②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978年),我们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古老的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③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以来),中国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幅度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富强中国。考点链接 中国共产党成立 历史条件 (1)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2)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3)组织基础——各地共产党组织的建立(4)干部基础——毛泽东、周恩来等一批先进知识分子成为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时间 1921年7月23日地点 上海、浙江嘉兴南湖游船代表人物 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人内容 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明确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成立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当选为中央局书记标志 中共一大的召开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与武装斗争 全国工人 运动高涨 1922年初到1923年春,全国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共举行大小罢工100多次,参加人数达30万以上。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推向了顶峰上海工人 武装起义 1927年,上海工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先后发动三次武装起义,并最终取得胜利,迎接北伐军进入上海,书写了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光辉的一页南昌起义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革命军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秋收起义 1927年9月,毛泽东在湘赣边界举行秋收起义,起义军受到严重挫折平型关 大捷 1937年9月,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在林彪率领下,在平型关打击日军,取得胜利,这是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主动对日作战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百团大战 1940年下半年,为了粉碎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封锁,彭德怀领导八路军组织了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战果辉煌,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转战陕北 1947年3月起,国民党军队发动对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毛泽东、周恩来等率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撤出延安,转战陕北。彭德怀率领西北野战军先后取得青化砭、沙家店等战役的胜利,粉碎了敌人对陕北的重点进攻跃进 大别山 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三大战役 从1948年到1949年,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渡江战役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中国共产党探索的革命道路和建设道路及理论的形成 革命道路 (1)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2)起点标志:192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建设道路 (1)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2)开始标志: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共同点 立足国情,实事求是,把马列主义原理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理论 飞跃 毛泽东思想: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确立于中共七大理论 飞跃 邓小平理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立于中共十五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确立于中共十六大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确立于中共十八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确立于中共十九大 中共遭遇的挫折及纠正 第一次 (1)挫折:1927年以夺取中心城市为目标的起义失败(2)纠正: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向农村进军,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第二次 (1)挫折:1934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2)纠正:在红军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纠正了“左”的错误,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第三次 (1)挫折:1958年党中央发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加之当时自然灾害严重等因素,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2)纠正:1961年,党中央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第四次 (1)挫折: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2)纠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启示 中国共产党能认识错误,勇于改正错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国共两党的关系 时期 关系 原因 影响国民革命时期 (1924—1927年) 合作 反帝反封建的共同任务 基本摧毁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十年内战时期 (1927—1937年) 分裂 蒋介石等叛变革命,镇压人民 导致国民大革命失败,形成十年对立的局面,日本侵略者趁机而入时期 关系 原因 影响全面抗战时期 (1937—1945年) 合作 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解放战争时期 (1946—1949年) 分裂 国民党在美国支持下发动全面内战 给全国人民造成巨大灾难,形成台湾海峡两岸长期分裂的局面 江山就是人民,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 中国共 产党人 的初心 和使命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为人民 谋幸福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1—1949年)历史任务: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1)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2)土地革命时期,在农村革命根据地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权为人民 谋幸福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1—1949年)历史任务: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3)抗日战争时期,在抗日根据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实行民主选举,推行精兵简政,减轻人民负担,开展大生产运动(4)解放战争时期,在解放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进行土地改革为人民 谋幸福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6年)历史任务: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先进社会制度,奠定国家发展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1)1950—1952年,进行土地改革,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使农民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1953年开始,实行农业合作化,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2)1954年,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3)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制度和政策层面保障了少数民族公民享有平等自由权利以及经济、社会、文化权利为人民 谋幸福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8年以来)历史任务: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1)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提高;建立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允许和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衣食住行用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为民族 谋复兴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1—1949年) (1)与国民党合作,共同领导国民革命,进行北伐战争(2)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并胜利完成了长征,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3)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抗战;1935年,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推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全民族抗战爆发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在敌后战场,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人民游击战争等,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为民族 谋复兴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1—1949年) (4)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5)1949年10月1日,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6年) (1)实施“一五”计划,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进行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建立起来(2)颁布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基础为民族 谋复兴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8年以来) (1)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了实现中国梦,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新发展理念(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实现了中华民族由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会议 会议 名称 时间 地点 主要内容 历史意义中共 一大 1921年 7月 上海、 嘉兴南湖 确定了党的名称,通过了党的纲领,明确了党的中心工作,建立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革命面貌从此焕然一新中共 二大 1922年 7月 上海 重申党的最终奋斗目标,制定党的最低纲领 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会议 名称 时间 地点 主要内容 历史意义中共 三大 1923年 6月 广州 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八七 会议 1927年 8月 7日 汉口 通过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决定发动秋收起义 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会议 名称 时间 地点 主要内容 历史意义遵义 会议 1935年 1月 贵州遵义 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中共 七大 1945年 4月 延安 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还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 为争取抗战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会议 名称 时间 地点 主要内容 历史意义中共 七届 二中 全会 1949年 3月 西柏坡 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向城市,必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恢复与发展生产是城市工作的中心;把中国逐渐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全党同志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会议还制定了党在政治、经济及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 七届二中全会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这次会议为迅速取得民主革命在全国的彻底胜利,以及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理论上作了充分的准备会议 名称 时间 地点 主要内容 历史意义中共 八大 1956年 北京 分析当时国内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 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共 十一 届三 中全 会 1978年 12月 北京 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会议名称 时间 地点 主要内容 历史意义中共 十二大 1982年 北京 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中国的现代化进入全面建设时期中共 十三大 1987年 北京 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为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和发展目标中共 十四大 1992年 北京 提出必须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会议名称 时间 地点 主要内容 历史意义中共十四 届三中 全会 1993年 北京 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从政策层面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会议名称 时间 地点 主要内容 历史意义中共 十五大 1997年 北京 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会议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共 十六大 2002年 北京 提出了奋斗目标,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会议名称 时间 地点 主要内容 历史意义中共 十七大 2007年 北京 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中共 十八大 2012年 北京 确立科学发展观为党的指导思想。对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全面部署,对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出明确要求 提出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会议名称 时间 地点 主要内容 历史意义十八届 三中全会 2013年 北京 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对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 ——会议名称 时间 地点 主要内容 历史意义十八届 四中全会 2014年 北京 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会议名称 时间 地点 主要内容 历史意义十八届 五中全会 2015年 北京 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形成平衡发展结构、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合作共赢,增进人民福祉 新发展理念针对的是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回答的是中国当前最为紧迫的现实问题,关系我国发展全局和未来前景会议名称 时间 地点 主要内容 历史意义中共 十九大 2017年 北京 分析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知识拓展1.介绍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红色景区。(1)上海: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2)南昌: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3)井冈山:毛泽东在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4)瑞金: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首都。(5)遵义:遵义会议的召开地,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6)延安:中共七大的召开地,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2.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作出的历史贡献。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28年浴血奋战,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解决民生问题,实现人民民主权利;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3.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创新。实行改革开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经济特区;产生了邓小平理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方针,香港、澳门回归等。4.中国共产党的优秀特质。敢于承认错误、改正错误的自我革命的精神;有远大的理想追求;把先进的理论和我国国情相结合,有优秀的理论做指引等。5.通过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你有何认识?(1)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2)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3)中国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一个先进的政党。(4)中国共产党是与时俱进、敢于创新、光荣正确的党。(5)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利益的代表者,是中华民族复兴事业的领导者。6.试用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实阐述我党如何践行“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坚持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使革命力量由小变大、由弱变强。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的共产主义小组开始,一批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就把相当大的精力投入到工人运动中,开展深入的群众工作,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启发他们的阶级觉悟。党成立后,我们更加重视群众工作。党的二大特别强调,“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都必须是不离开群众的”。正是因为深入到了广大工农群众之中,我们党才能够掀起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运动。土地改革时期,“打土豪,分田地”吸引大批人民群众投身土地革命。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从而成为全民族反侵略战争的中流砥柱。党的七大,把“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作风”确立为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同时在党章中系统阐述了群众路线问题,用以指导全党的行动。解放战争时期,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为解放战争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7.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经验。(1)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2)始终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力量。(3)始终自觉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点击中考1.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朝着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五四运动后,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在中国第一次系统、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全国各地建立了许多相关团体,较有影响力的包括李大钊在北京成立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陈独秀在上海成立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周恩来在天津成立的觉悟社等。——据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材料二 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召开的某次会议的相关信息时间 1935年1月内容 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材料三 1949年10月1日下午3点,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登上天安门城楼,首都30万军民齐集天安门广场,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他按动电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五星红旗伴随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54门礼炮齐鸣28响。广场上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欢呼声,欢庆新中国的诞生。——据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材料四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在众多领域跑出了中国速度,交出了令世人惊叹的中国答卷: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上的排名,改革开放之初是第11位,到2010年就跃居第2位;“天眼”望天,“蛟龙”探海,大飞机首飞、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2020年11月23日,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据欧阳淞主编《写给中学生的中国共产党历史》人民出版社出版(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主要方式。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什么基础?主要方式:发表文章、建立团体等。基础:思想基础。(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该会议的名称,指出这次会议的重大历史意义。会议名称:遵义会议。意义:确定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3)材料三描述的是哪一历史盛况?这一盛况标志着什么?盛况:开国大典。标志:新中国成立(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从材料四中,你感受到了怎样的“中国速度”?中国速度:经济快速发展;高科技成就竞相涌现;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等。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任务一 【开创新局面】为扭转当时革命的局面、保存革命的有生力量、毛泽东曾提议“上山”……“上山”意味着毛泽东主张将革命方向和革命力量向边界偏远农村地区转移。——据《精准理解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1)根据材料,说明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探寻新道路的?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先后发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一系列武装暴动,毛泽东在领导起义过程中将革命重心转向农村,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此后,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沿海港口城市由于其地理位置、经济基础和技术水平等条件较好,势必要先行一步……开放的形式应多种多样,开放的步骤将有前有后,引进项目的重点要各有侧重。——据《沿海部分城市经放新局面形成的特点》(2)概括我国对外开放新局面形成的特点。由沿海到内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逐步深入,稳步推进,立足国情等。任务二 【肩负新使命】(3)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请结合共和国史,以“筑梦·圆梦”为题,从图中任选一个方面,写一篇150字左右的宣讲稿。示例: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筑梦·圆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上,党和政府先后进行土地改革、完成三大改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进行精准扶贫等,不断满足人民需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实现了生活富裕梦。大力发展重工业、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为实现国家富强梦奠定了基础。军事上,发明“两弹一星”,建立五大军种,形成五大战区,构建军队联合作战体系,筑成捍卫国家安全的钢铁长城。外交上,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积极发展多边外交,多次主办国际盛会,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的坚定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实现。作为新时代中学生,我们要肩负起新使命,筑梦前行,为实现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共44张PPT)专题一 中国民族交融、国家统一和对外交往专题综述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其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伴随着王朝的更替,各民族不断交融,国家时分时合,但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华民族历来以和为贵,注重对外交往,积极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创建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积极推进祖国统一进程,从外交大国迈进外交强国,国力不断增强。本专题是安徽中考每年的必考点,常常结合时政热点进行考查,尤其以海峡两岸交往、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等图文材料来命题,题型以材料解析题和活动探究题为主。考点链接 民族交融 时期 主要史实和具体表现春秋战国 时期 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和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客观上促进了各民族间的联系和交流,促进了局部统一秦汉时期 (1)秦朝:统一全国,开凿灵渠,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促进了当地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秦统一后,修筑长城,北击匈奴(2)西汉: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密切了汉与西域的友好往来。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3)东汉:班超经营西域时期 主要史实和具体表现魏晋南 北朝时期 (1)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汉族错居杂处,民族交融成为历史趋势(2)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交融隋唐时期 (1)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尊称为“天可汗”(2)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唐穆宗时,唐蕃订立友好盟约,立“唐蕃会盟碑”,唐蕃“和同为一家”(3)唐玄宗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4)唐朝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时期 主要史实和具体表现宋元时期 两宋时期:民族关系的主要特点是“和”“战”并存,“和”是主流:(1)北宋真宗时,辽(契丹族)与北宋在“澶渊之盟”后,保持了长时间的和平(2)11世纪时,西夏(党项族)与北宋议和,边境贸易兴旺(3)1127年,金(女真族)灭北宋;南宋的抗金名将岳飞在郾城大败金兵;1141年,南宋与金议和,形成南北对峙局面元朝时期:民族交融出现新高潮,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时期 主要史实和具体表现明清时期 (1)清政府册封达赖和班禅,设置驻藏大臣,设立噶厦,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确立金瓶掣签制度,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2)乾隆帝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3)1771年,土尔扈特部在渥巴锡的领导下回归祖国,得到清政府的妥善安置新中国 成立后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方针。建立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巩固国家统一 国家统一 1.统一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朝代 概况 秦朝 (秦始皇) 完成 统一 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巩固 统一 (1)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地方实行郡县制(2)经济上:统一货币和度量衡(3)思想文化上:统一文字,焚书坑儒(4)军事上:北击匈奴,修筑长城(5)交通运输上: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开凿灵渠,便利南北水运朝代 概况 汉朝 (汉武帝) 巩固 大一统 (1)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2)思想文化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022年教材为尊崇儒术),兴办太学,以儒家经著为教材(3)经济上: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专卖(4)民族关系上: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朝代 概况西晋 结束三国分裂,短暂统一全国隋朝 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唐朝 唐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空前发展时期,开创了我国封建大一统时代的第二个盛世局面元朝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元朝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明朝 灭亡元朝,逐步统一全国清朝 实现了对全部领土的有效控制,奠定了当今中国版图的基础2.中央政府对边疆的管辖地区 概况新疆 (1)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2)唐朝时,唐太宗和武则天,先后设立了管辖西域的最高军政机构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3)清朝乾隆帝时,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1884年,清政府根据左宗棠的建议在新疆设立行省地区 概况台湾 (1)元朝时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2)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3)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4)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5)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指导下,海峡两岸交往日益密切地区 概况西藏 (1)元朝设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标志着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2)清朝顺治帝赐予格鲁派首领五世达赖喇嘛“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帝赐予另一位格鲁派首领“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此后历代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1727年(雍正帝时)设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政教事务。乾隆帝时设立“金瓶掣签”制度地区 概况少数民 族地区 的发展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我国已建立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和许多自治州、自治县等(2)20世纪末,中央决定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地区出现了大开发、大发展的新气象3.现代中国的统一进程事件 概况新中国 成立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国家四分五裂的局面,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西藏和 平解放 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达成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一国 两制” 的构想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方向,为港澳回归、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开辟了途径,有利于港澳台地区的繁荣和稳定事件 概况香港回归 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澳门回归 1999年12月20日,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海峡两 岸关系 的发展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当前对台基本方针(2)从1979年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奉命停止对金门和马祖的炮击(3)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4)1992年,海峡两岸达成“九二共识”(5)2008年,两岸实现“三通”(6)2015年,习马会面。目前,两岸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发展,祖国统一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平统一是大势所趋 朝代疆域 朝代 疆域秦朝 东至东海(包括现在的东海和黄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一元朝 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清朝 西跨葱岭,西北至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西南达喜马拉雅山脉,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 中国的对外交往 1.古代的对外交往时期 具体史实西汉 (1)丝绸之路: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通了陆上丝绸之路,成为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汉武帝还大力开辟海上交通,汉朝先后开辟了多条海上航线,更重要的一条航线是“海上丝绸之路”(2)佛教传入:西汉末年,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时期 具体史实唐朝 (1)遣唐使:唐朝时,日本派遣唐使来中国,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跟随使节来华的留学生和留学僧,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2)玄奘西行:唐太宗时,高僧玄奘前往天竺(古印度)求取佛经,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3)鉴真东渡:唐玄宗时,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经,传播中国文化艺术,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时期 具体史实宋朝 (1)对外贸易:鼓励对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2)科技外传: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开始外传,深刻影响世界文明的发展元朝 马可·波罗来华: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华,记录其见闻的《马可·波罗行纪》,激起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刺激新航路的开辟时期 具体史实明朝 (1)郑和下西洋:1405—1433年,郑和7次下西洋,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2)戚继光抗倭:明朝中期,民族英雄戚继光率领戚家军抗击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3)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时期 具体史实清朝 (1)郑成功收复台湾:1662年,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被荷兰侵略者占据38年的台湾回到祖国怀抱(2)雅克萨之战:康熙帝两次命令清军进攻盘踞在雅克萨的俄军,打败沙俄,沙俄政府被迫同意谈判。1689年,中俄签订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3)闭关锁国:清政府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使中国闭塞,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2.近代的对外交往时期 具体史实清政府 时期 国势衰弱,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历次侵华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北洋政府 时期 (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作为战胜国参加巴黎和会,列强不顾中国的抗议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五四运动(2)1921—1922年召开的华盛顿会议签订了《九国公约》,中国仍未摆脱被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南京国民 政府时期 (1)1942年,中、苏、美等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中国加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成为世界反法西斯的重要力量(2)1945年,雅尔塔会议上在没有中国政府参加的情况下,美苏以要求中国承认外蒙古独立、苏联租用中国旅顺港为军事基地等为条件,换取苏联出兵对日作战,使中国的主权受到侵犯(3)1945年8月,抗日战争取得胜利(4)1945年10月,联合国成立。中国成为创始国之一,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3.现代的对外交往时期 史实新中国 成立初期 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20世纪 50年代 (1)1953年底,周恩来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2)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时期 史实20世纪 70年代 (1)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2)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3)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时期 史实新时期的 外交成就 (1)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3)2001年,中国在上海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4)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5)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中国特色 大国外交 中国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G20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亚信峰会等国际会议,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知识拓展1.我国历史上民族交融的实现方式有哪些?有何意义?(1)民族交融的实现方式主要有:①民族迁徙,杂居相处;②经济文化的友好交流;③联合斗争,即在反抗各族统治者剥削压迫的斗争中,各族人民加强了联系和友谊;④某些少数民族统治者进行的改革也起到了加速民族交融的作用;⑤民族之间的战争在客观上也有助于民族交融。(2)意义:民族交融有利于民族矛盾的缓和,有利于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2.维护民族团结有什么重要意义?(1)民族团结是国家统一、繁荣昌盛的前提和保证。(2)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也是各民族人民的共同愿望。(3)维护民族团结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繁荣,也有利于各民族共同进步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有利于巩固国防,保持边疆的稳定。(4)维护民族团结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3.结合当前形势,谈谈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必然趋势的认识。(1)从历史角度看,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从民族角度看,海峡两岸同根同源,血脉相连,完成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是全体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3)从现实角度看,海峡两岸日益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5)从可行性来看,香港、澳门的回归和持续繁荣为统一台湾提供了范例,我们坚持实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坚决反对“台独”分子的分裂行为,对一些国家支持“台独”势力,干涉中国内政的行为,我国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4)从法律角度看,《反分裂国家法》的颁布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4.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的做法。(1)坚决反对任何旨在分裂祖国的行径,坚决反对任何外来势力的干涉,决不允许任何势力以任何方式改变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地位。(2)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积极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但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3)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综合国力。(4)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提高我国的国际威望,取得国际社会对我国解决台湾问题的理解和支持。5.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有哪些条件?对于古代对外交往应该如何认识?(1)条件:①国家强盛,先进的政治制度、经济、文化是发展对外关系的重要社会基础。②发达的交通(海陆)、先进的工具(造船、航海技术)是其客观条件。③政府的政策(封建统治者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是主观条件。(2)认识:①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条件。②开放国兴,闭关国衰。③加强联系、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取长补短、不甘落后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应发扬光大。④和平友好交往是我国人民对外交往的主流,说明我国古代人民爱好和平、崇尚友好。6.新中国与近代旧中国外交有何本质区别?我们从中可以得出哪些启示?(1)区别:旧中国政府施行屈辱的外交政策,新中国政府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启示: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必然导致外交失败。国家只有发展强大,才能在外交上取得丰硕成果。强盛的综合国力,是国家外交的坚强后盾。要坚持和平与发展,坚持改革开放。7.我国如何开展特色大国外交?(1)积极运筹大国关系,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共促世界和平发展。(2)秉持“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让周边命运共同体理念落地生根。(3)同发展中国家守望相助,共同进步。(4)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建设,同世界各国一道,推动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5)面对国际和地区的热点问题,发挥弥合分歧、劝和促谈的建设性作用。8.中国古代边疆治理有何特点?(1)治理体系日益完备(设置专门机构)。(2)因地制宜,因俗而治。(3)注重维护中央权威。(4)突出有效、直接的统治。(5)注重边疆地区的军事防卫功能。(6)随时代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具有历史继承性,在继承中创新。(7)始终在“大一统”思想的指导下推行边疆政策。9.古代边疆治理有何意义?(1)奠定了中国的基本疆域版图。(2)强化了民族认同(促进了民族交融)。(3)促进了边疆开发。(4)形成了追求统一的价值观。(5)形成了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基本模式。10.列举中国古代治理边疆的措施。(1)设立不同的机构以加强行政管辖。(2)派驻军队,完善边疆防御体系。(3)实施宽松的文化传播政策。(4)逐渐弱化华夷之别。(5)制定笼络和安抚少数民族上层的各项政策。点击中考 历史图片是珍贵的史料,是研究历史的资料。阅读下列中国外交活动的图片,回答问题。(1)图1中《南京条约》是清政府在抗击外来侵略的哪一次战争失败后被迫签订的?该条约签订后,中国社会的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鸦片战争。性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图2是中国代表在第26届联合国代表大会上的照片,你知道他们为什么开怀大笑吗?1971年,第26届联大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3)根据上述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旧中国与新中国外交特点的最大不同之处是什么。旧中国是屈辱外交,新中国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展开更多......

收起↑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