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野钓钓组如何搭配?这样调钓,上鱼快,中鱼率高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醒目漂怎么调 春季野钓钓组如何搭配?这样调钓,上鱼快,中鱼率高

春季野钓钓组如何搭配?这样调钓,上鱼快,中鱼率高

2023-03-09 14:0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现在已经进入春季,气温有所回升,有的钓友认为这个时候鱼的吃口比较猛,钓鱼可以使用大线组,其实不然。特别是在眼下的初春时节,虽然天气转暖,温度有所升高,但地温与水温上升得比较慢,此时鱼的觅食欲望比较低,开口还是比较小,根据眼下鱼的吃口状况,我们还是应该选择使用轻钩细线来钓鱼,下面钓手说钓就和大家聊聊春季野钓的钓组搭配,以及调钓、抓口的方法。

线组的搭配

我们在春季钓鱼,特别是在初春野钓,使用的线组要细一些。比如垂钓二三两的鲫鱼,在温度正常鱼口比较好的时候,主线一般用到1.0到1.5,子线一般用到0.6到0.8。不过在水温尚低的初春时节,鱼的开口比较小,鱼口比较差,基于鱼的这种吃口状况,我们应该将线组放得更细一些,可以选用0.6到0.8#的主线,搭配0.3到0.4#的子线。

这样主线更细,传导鱼吃饵入口的信号就会更明显,我们看到浮漂的动作就会更大;子线更细更柔软,鱼吃饵就更容易入口。比如我们钓鱼使用1.5#+0.8#的线组,鱼吃饵入口的动作信号可能不到半目。但是如果使用0.6#+0.3#的线组,鱼吃饵入口的动作信号有可能就会达到一目到两目。

鱼钩的搭配

由于伊势尼鱼钩钩条较粗,中鱼后鱼不容易将鱼钩拉断、拉开,跑鱼率较低,所以有较多的钓友比较喜欢使用伊势尼鱼钩钓鱼。不过在初春鱼口比较差的季节,由于伊势尼鱼钩钩门比较宽,鱼吞钩比较费劲,有可能吃不进去,就会出现扬竿不中鱼的现象。

所以在现阶段钓鱼,我们应该使用钩条较细、钩重较轻的鱼钩,让鱼吃饵更容易入口。但不建议使用更小号的鱼钩,如果使用的鱼钩太小,虽然鱼吃饵容易入口,但也容易被鱼吐出来,同时更容易在中鱼、回鱼的时候脱钩跑鱼。因此,我们使用同样大小的鱼钩,应该选用钩条更细、钩重更轻的钛质鱼钩。钛质鱼钩较轻较硬,即便钓到大个体鱼也不容易被拉断、拉开,而且鱼吃饵还更容易入口。

浮漂的搭配

初春水域的水温尚低,鱼的活动量不大,摄食欲望不强,开口的动作比较小,我们钓鱼如果使用粗尾、吃铅量较大的浮漂,鱼在吃饵入口的时候,就有可能看不到漂相动作。这个时候我们使用浮漂有两种选择,一是细尾浮漂,细尾浮漂漂尾比较细,鱼在同样的吃口下灵敏度比较高,所显现的漂相动作比较大。在晴天用短竿钓浅水,使用这种细尾浮漂效果比较好,不但漂相清晰,而且灵敏度高,鱼吃饵的信号动作比较明显。

二是扁尾一体加宽的浮漂,这种浮漂正面较宽,侧面较窄,不但醒目,而且灵度还比较高。我们在使用长竿钓深水,或者是眼神不好,使用细尾浮漂看不清楚漂相的时候,就可以选择这种扁尾一体加宽的浮漂。我们在春季钓鱼,不管是垂钓深水还是垂钓浅水,使用这两种浮漂一般都可以满足。

调钓与抓口

初春时节鱼吃饵较轻,鱼的开口较小,我们应该根据饵料、饵重来进行调钓。如果使用商品拉饵作钓,建议调几目就钓几目,如调三钓三、调四钓四等,这样双钩都是躺底、双子线基本上都是弯曲的水底状态,鱼吃饵比较容易入口;如果使用蚯蚓、红虫等活饵垂钓,由于活饵比较轻,我们就让调目高于钓目一到两目,如调平水钓一两目,调两目钓三四目等。这样调钓双钩在水底也一样是躺底、双子线也一样都是轻微弯曲的状态,目的也是让鱼吃饵更容易入口。

由于春季鱼的开口较小,鱼口较轻,我们在看漂抓口方面,只要浮漂出现较为明显的信号动作,不管是小顿口还是轻微上顶,都可以扬竿,然后根据中鱼率较高的浮漂漂相而主抓此信号动作。

总结

虽然眼下初春的水域水温比较低,鱼的开口比较小、吃口比较轻,但如果我们选择正确的鱼钩、正确的浮漂,搭配正确的线组,然后再进行合理的调钓和合适的看漂抓口,相信大家在春季野钓照样可以取得不错的收获。我是钓手说钓,分享钓鱼技巧,如果大家有什么问题及建议,欢迎多多留言讨论,我们下期还接着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