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与“人的全面发展”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体育与“人的全面发展”

体育与“人的全面发展”

2024-05-19 05:5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866年,马克思在《临时中央委员会就若干问题给代表的指示》中,写下了关于体育的论述:“我们理解的教育,应该是以下三件事:第一,智育;第二,体育,像体操学校和军事训练所给予的;第三,技术教育。”

可以看出,马克思所提倡的体育是真正的发展劳动者身体的教育。实际上,他的女婿保尔·拉法格说过:“马克思是一个体魄健壮的人,高于中等身材,肩膀宽阔,胸部十分发达,仪表匀称。”“如果他在年轻时做体操的话,他会成为非常强壮的人。”尽管年轻时没有做体操,马克思却坚信一个健壮的身体是工作的基础。为了子女的健康成长,马克思特意送他们去能上“体操课”的中学。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体育观的基本出发点。马克思指出:“未来教育对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力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马克思从关怀工人阶级及其子女的健康出发,论述了体育和生产劳动的关系。他认为,个人全面发展的培养方法和组成部分关键就在于体育。“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劳动分工的结果,使工人的体力片面发展。在劳动中,只有部分肌肉得到锻炼。只有通过体操这种体育方法才能消除这种弊端。”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不止一次地强调了作为体育方法的体操的意义。如今我们熟知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也能从马克思一百多年前的体育观中找到共鸣。

体力劳动与体育锻炼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体育观的具体内容。一方面,马克思强调适度的体力劳作对儿童和青少年的生理发展、身体锻炼和健康保持大有裨益。他指出,“劳动对于身体健康犹如吃饭对于生命那样必要,劳动给生命之灯添油”。肯定劳动作为“生活的第一需要”的地位,是马克思对将劳动作为一种精神需要的体认,如同阅读书籍同时就汲取智慧,劳动过程本身就是身体锻炼。另一方面,马克思积极肯定体育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反对过度劳动在整体发展方面存在的不利性。在《反杜林论》《欧洲能否裁军》等著作中,他明确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下以劳动取代体育、排斥体育的错误论调,提出体育与军事训练相结合,同时预防劳动对人的片面性的影响。

“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作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重要内容。早在1917年,年仅24岁的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就鲜明提出“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从新中国第一个乒乓球世界冠军,到举重第一次打破世界纪录;从洛杉矶奥运会金牌零的突破,到北京“双奥之城”的全球首创……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努力推动中国体育实现从“体育弱国”到“体育大国”再到“体育强国”的巨大转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体育事业,强调“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平台”。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体育观,加快建设体育强国,需重点把握以下内容:

把人民作为发展体育事业的主体,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把满足人民健身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展现体育道德风尚。从“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女排精神,到“不以胜负论英雄,英雄就要敢争先”的竞技精神;从“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格言,到“一起向未来”口号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深刻内涵……发展体育事业就是要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凝心聚力的强大精神力量,为加强国际和平与发展、共创美好未来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就要把握体育强国梦与中国梦息息相关的定位,把体育事业融入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大格局中去谋划,深化体育改革,更新体育理念,推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从刚刚结束的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来看,我们把握住了展现国家形象、促进国家发展、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契机,生动体现了中国体育事业与世界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双赢,有力推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丁轩宇)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