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越来越热,这种病又出现了!医生紧急提醒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贵阳今日天气异常 天气越来越热,这种病又出现了!医生紧急提醒

天气越来越热,这种病又出现了!医生紧急提醒

2023-05-31 20:3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天气越来越热,

  别说户外劳动,就是户外散步,

  不一会就汗流浃背,

  这种病也开始出现……

  日前,东莞市石碣医院接诊今年第一例热射病例,患者周某,男,53岁,连续户外作业8小时后出现头晕、大汗、呼吸急促、意识模糊,被工友发现后拨打120送至石碣医院急救。

  据介绍,

  周某入院时已是浅昏迷状态,

  体温高达41℃,四肢震颤抽搐,

  医务人员为其紧急降温、散热、

  大量补液维持生命体征。

  经医生诊断:

  热射病可能性大,

  不排除有多脏器功能损伤

  并伴有脑水肿等情况。

天气越来越热,这种病又出现了!医生紧急提醒

  病情紧急,重症医学科团队立即开展治疗,医护团队通过控温仪、冰盐水输注、灌胃灌肠等方式降温,并对脑及重要脏器进行急性保护。几天后,周某脱离生命危险,体温及神志恢复正常。

天气越来越热,这种病又出现了!医生紧急提醒

  医生表示,

  热射病就是重度中暑,

  高温环境下,需格外警惕重度中暑,

  “热死人”不是一句玩笑话,

  一定要引起重视。

  热痉挛、热晕厥、热衰竭、热射病

  均属于重度中暑,

  其中以热射病最为严重。

  热痉挛

  热环境下或剧烈运动后患者意识清醒,主要表现为肌肉疼痛和抽搐,多发生在腹部、手臂或腿部,常呈对称性,间断性发作为主。

  热晕厥

  指在热环境中长时间站立或突然改变姿势时发生的直立性头晕。

  热衰竭

  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大量出汗、脸色苍白等虚脱表现。

  热射病

  以核心温度升高>40℃和中枢神经系统异常为特征,如精神状态改变、抽搐或昏迷,并伴有多器官损害。

  今年首轮“龙舟水”强降雨已结束,

  昨天是广州气温抬升的一天,

  最高气温正在向35℃高温线出发。

  从最新预报看,

  今天广州就有可能出现高温天气,

  下周一最高气温有可能达到36℃……

  气象台预计,5月27日到29日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广东天气炎热,中北部的部分市县有35℃或以上的高温天气,午后局地有短时雷阵雨,雷雨时伴有短时大风、雷电等对流性天气。

  广州5月27日-29日受副热带高压脊控制,以多云到晴为主,天气炎热,将出现35℃或以上的高温,午后局地可能有短时雷雨。

  医生提醒,

  热射病是一个

  由轻及重的连续过程,

  市民一定要提高

  对轻度和中度中暑的

  警惕性和重视性,

  出现体温明显升高>38℃,

  伴面色潮红、大量出汗等表现,

  应及时识别、

  避免病情加重和进展。

  身边的人如果中暑了

  应该怎么办?

  脱离高温环境

  迅速转移至阴凉、通风的环境,用扇子或电扇扇风,同时垫高头部,解开衣领裤带,利于呼吸和散热。

  快速降温

  可用酒精或冷水擦身,或用冷水淋湿的毛巾或冰袋、冰块置于病人颈部、腋窝和大腿根部散热。

  及时补水

  若患者仍有意识,及时饮用清凉淡盐水或小苏打水,注意不要过急补充大量水分,以防出现呕吐、腹泻等不适症状。

  紧急就医

  若中暑患者病情加重,出现虚脱、抽筋甚至神志不清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在等待救援期间,应将病人搬至通风环境中平卧,头偏向一侧稍后仰,防止呕吐物误吸,保持呼吸道通畅。

  炎炎夏日

  这些人尤其要注意

  炎炎夏日,

  注意防范中暑!

  补充水分和无机盐

  高温天气下,不论室内外的运动量大小,是否口渴,都要及时饮水,可适当加入无机盐,补水方法少量多次,水温不宜过高或过低,不宜饮用含有酒精或大量糖分的饮料。对于某些需要限制体液摄入的患者,高温下应遵医嘱补充水分。

  饮食尽量清淡

  少食高油高脂食物,保证足够热量,多食瘦肉、水果蔬菜。

  科学调整工作时间

  工作时间一般不超过6小时,尽量减少户外工作,尤其是12时至16时,若必须进行户外工作,每小时应饮用500ml以上茶水或电解质水,并做好防晒工作。

  合理安排外出时间

  高温天气下尽量避免外出,如果一定要在室外活动,最好避开正午时段,尽量安排在早晨或傍晚,并且多在背阴处活动、休息,避免太阳直晒。

  注意防晒、降温

  在户外,尽量选择轻薄、宽松且浅色的衣服,佩戴遮阳帽、太阳镜,并涂抹防晒霜,可随身携带一些解暑药,如风油精、十滴水、藿香正气水等。

  注意休息、保证睡眠

  保证充足睡眠、不要熬夜,睡觉时避免电风扇或空调直吹,保持凉爽、适宜的温度即可。

  “户外暴晒会中暑,通风差、温度高的室内密闭环境也有可能引起中暑,尤其是对老人、小孩以及患有心脏病、精神病等慢性疾病的病人而言,一定要注意通风、降温,避免中暑。”医生提醒。

  转自:广州日报

catalogs:115814;contentid:11404821;publishdate:2023-05-27;author:季爽;file:1685164691434-21a64958-fe55-4e77-a2ab-feb57dff89ec;source:29;from:广州新闻电台;timestamp:2023-05-27 13:18:08; [责任编辑: ]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