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文化老人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贵州方言经典方言 贵州文化老人

贵州文化老人

2023-12-30 20:3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上期文章,我们读了史继忠作品《贵州文化解读》选篇——“诸多民族会聚贵州”,了解了贵州多元的民族文化。而文化的传播离不开语言和文字,今天就一起来看看贵州有哪些语言和文字吧。

相关链接:

贵州文化老人 | 史继忠:在茫茫“史海”中欢歌前行

贵州文化老人 | 诸多民族会聚贵州——《贵州文化解读》选篇

“多元并存”“共生共荣”是贵州文化的显著特征。各种民族文化在贵州都找到了生存、发展的土壤,因同是移民文化,有很大的包容性,相互并不排斥,给每种文化的发展留下很大空间。

——史继忠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对文化传承与传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与贵州的“多元文化”密切相关,语言系属相当复杂,分属汉藏语系汉语语族、壮侗语族、苗瑶语族、藏缅语族、仡拉语族,并分为若干语种。随着文化交流范围的扩大,汉语成为各民族交流的共同工具,但许多民族聚居区仍使用本民族的母语,少数民族语言对汉语也产生影响。历史上有“彝文”和“水书”,回族在宗教活动中使用“阿文”,明清以来汉文日渐通行,有些民族以汉字记本民族语音,基督教在威宁石门坎一带创制了“老苗文”。

汉语是汉族共同的语言,因人口众多,分布面广,方言极其纷繁,分为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粤方言、闽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等七大方言区,分布在南方的吴方言、湘方言、粤方言、闽方言、赣方言和客家方言与北方方言有较大差异,而西南的四川、云南、贵州的汉语则属北方方言,谓之“西南官话”。贵州人很难与说吴语、湘语、赣语、闽语、粤语和客家语的人直接对话,但与北方人的交谈反而要顺利得多,这与历史上的移民有很大关系。我国早先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陕西、河南,夏兴于“河洛之间”,商兴于河南商丘,周兴于陕西关中,秦建都咸阳,西汉建都长安,东汉建都洛阳,西晋的都城在洛阳,隋、唐的都城在长安。四川地近关中、汉中及中原,秦代即设置蜀郡、巴郡及黔中郡,且“迁秦民万家入蜀”,文化受北方影响,两汉持续发展。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每当中原纷乱,汉族南迁,北方汉族大量进入四川,致使四川的汉语近乎北方,逐渐形成汉语北方方言的“西南官话”。

“西南官话”实际上是以四川话为基础,逐渐向云南、贵州扩散。贵州原为“巴蜀徼外”,汉武帝“平南夷为牂牁郡”便将“三蜀”之民移入贵州,唐代黔中郡、宋代蘷州路辖及贵州,明代黔北地区属四川所管,汉族移民多来自四川,故口语近乎四川,属川黔滇方言。因贵州话与四川话大同小异,外地人有所不知,常把贵州话也称为“四川话”。贵州话与普通话相比,比普通话多三个声母,少了三个韵母,没有入声,调值差异较大,抑扬顿挫不明显,语法结构和词序与普通话大体一致;词汇颇具特色,有的词语来自古汉语,构词常用叠字、三字格和四字格,往往一词多义,语气词特色突出。

贵州话是川黔滇方言的一部分,分为三个次方言区:黔北、黔西北、黔东北及黔中地区,是汉族移民较为集中的区域,语言受四川影响较大,属于川黔次方言区,操这种方言的约占贵州汉族人口的80%;黔东南地区,地近湖南,汉族与少数民族错杂而居,语言受当地少数民族语及湘方言影响较大,是为黔东南次方言区;黔南及黔西南,地近广西,汉语受少数民族语言及广西话影响较大,形成黔南次方言区。有些集团性移民,因来源不同,语言与周边汉语不同,形成了“方言岛”,如安顺、平坝一带的“屯堡话”,晴隆、普安的“喇叭语”,天柱远口一带的“酸汤话”等。回族很早便通用汉语,土家族受汉文化影响较大,一般通用汉语,后来迁入的蒙古族、白族、羌族、满族也多是操汉语。

百越民族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分为若干语种,在贵州主要有布依语、侗语、水语及壮语,布依语与壮语属壮傣语支,侗语和水语属侗水语支。操壮侗语的民族,大约要占贵州少数民族人口的一半。布依族主要分布在黔南、黔中和黔西南,语言的一致性较大,没有方言,只分为三个土语区,黔南土语区(第一土语区)的范围最大,包括黔南、黔西南十六个县的布依族;其次是黔中土语区(即第二土语区),主要分布在贵阳、龙里、贵定、惠水、平坝、安顺、黔西、织金等地;黔西土语区(第三土语区)较小,仅在晴隆、普安、镇宁、关岭、紫云、六盘水等地。布依语与壮语最为接近,壮语的北部方言与布依语有许多共同之处。侗语主要分布在黔东南州的黎平、从江、格江、锦屏、天柱、剑河、镇远等地,分为南侗和北侗两种方言,北侗包括天柱、锦屏等地,受汉语影响较大,与南侗有较大差别,分为三个土语:南侗包括黎平、从江、榕江、镇远等地,亦分为三个土语区。水语与侗语亲缘关系密切,而与布依语、壮语有较大差别,主要分布在三都、荔波、独山等地,分为三个土语区。毛南语分布在贵州平塘、惠水,与广西环江、南丹的毛南语相连,操这种语言的人数不多。贵州的“木佬”,民族识别为“仫佬”,分布在麻江、福泉、瓮安、黄平等地,约四五万人,仫佬语流行不广。

苗语和瑶语都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分为苗语支和瑶语支。苗族分布在贵州、湖南、四川、云南、广西、广东、湖北等省,以贵州人口最多。苗语最为复杂,分为湘西、黔东、川黔滇三个大方言区,下分七个次方言及若干土语。湘西方言分布在湘、鄂、川、黔毗邻地区(东部方言),分为东、西两个土语,贵州松桃、铜仁等地苗语属西部土语。黔东方言主要分布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分为北部、东部和南部三个土语区,北部土语不仅流行于黔东南州,而且因苗族迁徙散布到黔南州的三都、福泉,安顺地区的平坝、镇宁,黔西南州的兴仁、贞丰、望漠、安龙等地;南部方言通行于榕江、从江、丹寨、三都等地;东部土语通行于锦屏、黎平、剑河等地。川黔滇方言(西部方言)最为复杂,分为七个次方言、十三个土语。川黔滇次方言分布在川南、滇东及贵州西部,分为两种土语;滇东北次方言通行于贵州威宁、赫章、织金、普定、水城、望谟等地;贵阳次方言分为北部、西部、南部三个土语;惠水次方言分为北部、西部、中部、东部四个土语;麻山次方言分为四个土语;罗泊河次方言流行于福泉、贵定、开阳等地;重安江次方言流行于黄平、凯里等地;此外,还有若干苗语的次方言、土语尚待确定。贵州的瑶族人口不多,但语言却很复杂,大抵分属布努语和勉语两支,布努语接近苗语而与勉语有较大差别,勉语分为三种方言、五个土语。

彝语也相当复杂,分为六个方言、五个次方言和二十五个土语,与贵州关系密切的是东部方言。东部方言分为黔、盘县、滇东北三个次方言,滇黔次方言又分水西、乌撒、乌蒙、芒部四个土语,毕节、大方、黔西、织金、金沙等地属水西土语,威宁、赫章、水城、纳雍属乌土语,赫章部分地方属芒部土语,乌蒙土语主要通行滇东。盘县次方言主要通行于兴仁、普安、盘县、晴隆等地,滇东北次方言主要通行云南东北部彝区。白语属藏缅语族语支,因受汉语影响而有变异,故唐代樊绰《蛮书》说:“言语音,白蛮最正。”白族移入贵州后,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杂居,“语言不相谙,常以僰人通事译之”,久之而兼通汉语。

古代的濮人不断演变,处于分散状态,语言消失严重,张济民先生认为其语言属仡拉语族,分为仡羿、拉木、普标三个语支,在贵州主要是仡羿语支,通行于仡佬族和羿子,木佬语属拉木语支,现多通用汉语。

贵州言语系属复杂,语种众多,苗语、瑶语、彝语又有许多方言、次方言和土语,客观上反映了贵州的“多元文化”,而汉语对其他语言的渗透和少数民族语言对汉语方言的影响又反映了由“多元”走向“一体”的历史进程。

贵州的文字,明清以来主要是汉文,少数民族中,彝族有古老的“彝文”,水族的“水书”主要用于宗教活动,威宁石门坎一带有基督教创制的“老苗文”,布依族的“摩公书”是用汉字记布依语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用拼音文字创制了苗文、布依文、侗文和彝文,作为“双语教学”之用,推广并不普遍。

彝族很早就有了文字,因古为“东爨乌蛮”而称“爨文”,后因“倮㑩”而称“倮㑩文”,字体如蝌蚪而称“蝌蚪文”,以后逐渐规范化而称“韪书”。彝文起源于何时尚无定论,但从“爨文”之称可知魏晋南北朝时已经盛行。宋人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蛮》记载:“罗殿等处乃成聚落,亦有文书公文,称守罗殿国主。”宋周去非《岭外代答》称“都大照会罗殿国文字”,说明唐宋时期已成为官方文书。明清时期逐渐走向规范化,明成化二十ー年(1485年)贵州宣慰司慰使安贵荣所铸的成化大铜钟,是现已发现最早的彝文器物。彝文是一种表意的音节文字,其造字方法犹如汉字的“六书”,所不同的是,汉字中形声字占绝对优势,而彝文中象形字居多。彝族分布广,支系多,历史上建立许多政权,彝文典籍多系手书,辗转传抄,写法各异,字体不一。彝文虽然主要掌握在“毕摩”(经师)“慕史”(歌师)手中,但广泛用于社会各方面,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学、艺术、医学、天文、地理、历法、哲学、历史等等。黔西北彝文典籍最为丰富,《彝文典籍目录》著录了一千二百七十部、四千多册。彝文碑刻不少,大都是彝汉合璧,仅毕节市、六盘水市、大方县合编的《彝文金石图录》就著录拓片六十幅,还不断有新的发现。

水书是水族的古老文字,水语称为“泐书”。水书中有大量象形字和指事字、会意字,语音按水语读法。在文化交流中,水书不断吸收汉字,因表达的意思与汉语不同,往往倒写或反写,按水语读音,故有“反书”之称。水书多是一字一个音节,有的一字多音,有的一字多义,有的合体读音,典籍均为手抄本,写法不同,故异体字特多。水书的内容与巫文化密切相关,大体分为吉凶两类,吉祥类的称为“泐多”,谓之“白书”,有四十多个条目,直叙其事,无隐语;凶祸类的称为“泐凶”,谓之“黑书”,可分为阅读本、朗读本、遁掌本、时象本、方位本、星宿本六类。水书为巫师掌握,主要用于宗教活动,ト吉凶,测时日,定方位,祭鬼神,念咒语,多涉及天文、历法、地理,内容不像彝文那样广泛。布依族的“摩公书”,多用汉字记布依音,主要用于宗教活动。回族的伊斯兰教经典用“阿拉伯文”写成,宗教活动中均用“阿文”。

清末,基督教循道公会在昭通、威宁一带传教,苗民既不通法语又不通汉语,柏格理根据苗语的特点,创制了一种拼音文字,字母采用苗族常见的花纹图案,称为“老苗文”,用以编写《马太福音》及小学课本,在石门坎地区通行。

·人物名片·

史继忠, 1937年12月生,贵州贵阳人,四川大学历史系毕业,获云南大学历史系硕士学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任贵州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兼《贵州文史丛刊》主编,贵州省政协文史委员会副主任。 著有多篇专著,发表学术论文150篇,杂文、散文、随笔近百篇。退休后编过《飘移的视线》《贵阳百年图鉴》《触摸夜郎魂》三个大型画册,策划《发现贵州》电视栏目,主编《贵州导游词》。近十多年来主要研究中国及世界文化。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