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专练】高考地理如何考察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附高考地理冲淤平衡问题专题训练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贝加尔湖形成的地质作用 【热点专练】高考地理如何考察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附高考地理冲淤平衡问题专题训练

【热点专练】高考地理如何考察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附高考地理冲淤平衡问题专题训练

2023-12-17 19:3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考点

  读设问、研考情、找规律、明考向

  备考导航

  内力作用与地貌

  (2018·全国卷Ⅲ,6~7)

  6.贝加尔湖形成于

  7.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且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说明

  1.命题规律

  (1)考查内容:近5年全国卷中,考查了内力作用与地貌、外力作用与地貌两个考点,通过分析涉及的考题,明显偏重考查外力作用与地貌。

  (2)题型特征:选择题、综合题均有,以选择题为主;题目难度在题组内基本依次加大,以中档题目为主,也有区分度较大的难题出现。设问上题组内部具有明显的层层递进特点,重视考查图文转换、推理判断能力。

  2.命题趋势

  今后命题可能还会以具体地质地貌图为背景考查地貌成因,引导践行“学以致用”的学习理念,强化地理实践力的运用。

  3.备考建议

  复习中,首先要准确掌握基本概念与知识,如地质作用、地质构造、内力作用、外力作用、板块构造学说、地壳物质循环等;其次,要结合典型题目,来训练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原理来分析和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

  外力作用与地貌

  (2019·全国卷Ⅰ,9~11)

  9.黄河小北干流为堆积性游荡河道,是因为该河段河流

  10.黄河小北干流河道中段摆动范围较小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11.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流量和含沙量均较大。在主汛期,渭河的洪峰导致黄河小北干流

  (2019·全国卷Ⅱ,9~11)

  9.修建水库前,营造该地区山前平原地表形态的力主要来自

  10.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是由于

  11.伴随着洼地增多增大,周边地区可能出现

  (2019·全国卷Ⅲ,37)

  (1)对该河段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的现象作出合理解释。

  (2)指出4~6月该断面河水深度的变化特征,并说明原因。

  (3)分析8月该河段河底淤积的原因。

  (2018·全国卷Ⅰ,6~8)

  6.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

  7.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

  8.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

  (2017·全国卷Ⅱ,9)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

  (2016·全国卷Ⅰ,7)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2016·全国卷Ⅰ,8)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

  (2016·全国卷Ⅰ,9)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2016·全国卷Ⅲ,36(1)](1)分析内格罗河河水富含腐殖质但泥沙含量少的原因。

  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2018·全国卷Ⅱ,4~5)

  4.由于填海造地,海岸线向海推移距离最长的地方位于澳门半岛的

  5.澳门老城区少见自行车,原因可能是老城区街道

  高频考点一内力作用与地貌

  [知能通关]

  1.内力作用与地貌的关系

  2.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地质构造分为褶皱和断层两种基本类型,其判断方法及相应关系如下:

  地质构造

  褶皱

  断层

  背斜

  向斜

  判断方法

  形态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岩层受力破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岩层的新老关系

  中心岩层

  较老,两翼

  岩层较新

  中心岩层

  较新,两翼

  岩层较老

  图示

  构造地貌

  未侵蚀地貌

  常形成山岭(内力作用)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内力作用)

  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发育成为山岭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有泉、湖泊形成

  侵蚀后地貌

  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常被侵蚀成谷地(外力作用)

  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力作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外力作用)

  图示

  【易错警示】 地质构造是单纯内力作用形成的,而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仅依据地表形态判断地质构造是不准确的。

  【方法技巧】地质剖面图判断的4个技巧

  (1)确定岩层及其新老关系

  通过图例可以了解图示地区存在的岩层类型及其新老关系,也可以通过岩层之间的关系判断岩层的新老关系。一般沉积岩呈层状分布,老岩层在下,新岩层在上;若为背斜(如图3乙处)则两翼新中间老;若为向斜(如图3丁处)则两翼老中间新;若有侵入岩体(如图2),侵入岩体要比被侵入的岩层新。

  (2)判断地质构造

  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分析图中的地质构造特征,分析图示是向斜(如图1中M处)还是背斜;结合岩层的断裂和移动特点判断出断层构造(如图3中丙处)。

  (3)判断地表起伏状况及地貌类型

  图1河流发育在背斜,M处的地形为向斜山,该处地形特征是山河相间,纵列分布;图3甲处有石灰岩分布,结合地表形态可知该地喀斯特地貌发育,图中乙处为背斜山,丁处为向斜山。

  (4)判断岩层的特定情况

  ①若地层出现缺失,形成原因可能有:一是在缺失地层所代表的年代发生了地壳隆起,使当地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程;二是当时有沉积作用,地壳隆起后,原沉积物被剥蚀完毕;三是当时、当地气候变化,没有了沉积物来源。

  ②若侵蚀面上覆有新的岩层,说明是由该地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地壳上升形成的。

  ③若地层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围岩(在地质学里围岩的意思是矿物或矿石周围的岩石)形成之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活动形成的侵入岩晚于围岩形成时代。

  高频考点二外力作用与地貌

  [知能通关]

  1.外力作用与地貌之间的关系图示

  2.掌握外力因素分布的两大规律

  流水作用影响大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降水丰富的湿润地区,除此以外,在河流流经地区、地表缺少植被保护且多暴雨的地区,流水作用也很典型;风力作用影响大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气候干旱的内陆地区。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

  (1)大尺度区域的主导外力作用

  区域

  主要外力作用及地貌

  干旱、半干旱地区

  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沉积地貌

  湿润、半湿润地区

  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沉积地貌

  高山地区

  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型谷、冰碛丘陵等地貌

  沿海地区

  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

  (2)小尺度区域地貌形态的外力作用

  地貌形态

  外力作用

  高山上的破碎岩石

  风化作用

  河谷中的碎石

  流水的搬运、沉积作用

  坡面的沟壑纵横

  流水的侵蚀作用

  峰林和溶洞

  流水的溶蚀作用

  沙丘

  风力的搬运、沉积作用

  海边的嶙峋海岸

  主要为海浪的侵蚀作用

  3.河漫滩

  (1)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一般位于凸岸,堆积。

  (2)洪水期流水携带泥沙堆积,被淹没;枯水期裸露。

  4.河口处地貌特殊变化的推理过程

  5.与海水作用相关的分析

  (1)海水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①海水侵蚀:海蚀崖、海蚀穴等。

  ②海水搬运:沙滩上沙粒、贝壳的移动。

  ③海水沉积:陆地泥沙、海洋生物遗体:如贝壳等。

  ④海水顶托:海水阻挡河流入海泥沙作用。

  (2)近岸海水作用与流水沉积作用的关系

  ①河流处在汛期时,流水沉积显著,入海泥沙多,堆积作用强,海水侵蚀作用弱。

  ②河流处在枯水期时,流水沉积作用弱,入海泥沙少,海水侵蚀作用强,堆积作用弱。

  (3)海岸线变迁与流水作用、海水作用的关系

  ①海进:是指海岸线向陆地推进:此时海平面升高,海洋面积扩大,海水侵蚀作用强(海水顶托作用),流水堆积作用弱,海岸线后退,海岸线变短。证据:海岸上会有海洋堆积物,如贝壳等。

  ②海退:是指海岸线向海洋推进:此时海平面下降,流水堆积作用强,海水侵蚀作用弱,海底堆积作用强,海岸线长度变长。证据:如贝壳堤与海岸线距离扩大。

  ③海岸线的变迁:取决于海水侵蚀作用与陆地流水堆积作用的强弱。陆地流水堆积作用与海水侵蚀作用呈负相关关系。

  【方法技巧】典型地貌的判读

  (1)堆积地貌类型的判断方法

  ①地貌类型判断法

  根据材料显示的地貌类型进行分类,常见的类型如下:

  a.风力堆积地貌:沙漠、沙丘等。

  b.流水堆积地貌:洪积—冲积扇、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洲、河中或河口沙岛、河流入海口处的沙坝等。

  ②根据地区不同进行判断

  a.在干旱地区:一般以风力堆积地貌为主。

  b.在湿润地区:一般以流水堆积地貌为主。

  ③根据沉积岩层的特征判断

  岩层中含有水生生物化石的为水湿环境的堆积。

  (2)风积地貌与风向的关系

  ①根据沙丘判断风向。沙丘的缓坡为迎风坡,如下图:

  ②根据堆积物的大小判断风向。堆积颗粒由大到小的方向即风向,如下图:

  高频考点三地形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知能通关]

  地形对主要地理环境要素的7大影响

  环境因素

  主要影响

  气候

  ①迎风坡降水多,多地形雨,背风坡降水少;②随着海拔升高,气温降低,降水也发生变化,形成高山、高原气候;③对冬季风的阻挡,使部分区域比同纬度气温高,如四川盆地、云贵高原;④对热力环流的影响,如山谷风的形成;⑤影响气候类型的分布

  河流

  ①河流流向,从高处流向低处;②河流的落差及流速;③河网密度及河流长度,一般平坦地形河网密度大,山地地区河流短小

  土壤

  一般冲积平原、冲积扇、河口三角洲、部分冲积盆地、山间谷地等地区土壤肥沃、水分条件好

  农业

  平原、盆地及山间谷地等平坦地形区,适宜发展种植业,便于机械化操作,而山区适宜发展牧业或林业,便于保持水土,涵养水源

  工业

  大气污染严重的工业布局在开阔的地形中,封闭的地形不利于污染物扩散,会加重污染

  交通

  ①海港的建设,一定程度上受海岸线形态、沿岸水深等条件的影响;②影响交通运输线的走向,对铁路影响最为明显;③影响线网密度和分布格局,平坦地形一般交通网密度大

  城市

  地形平坦、地势稍高、面积大的区域是建城的理想地区,有利于建筑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可减少投资

  【方法技巧】

  1.地形对交通建设的影响的分析步骤

  交通建设大多是在陆地表面进行的,在建设中要求体现“成本低、时效高”的原则。因此,建设成本(工程难度、人力、物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交通方式、交通线路的选择,以及交通密度的大小。如何结合地形状况分析评价地形对交通建设的影响呢?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第一步,以型定方式,即根据地形类型确定交通运输方式。平原地区各种方式都可选择,限制性小;山区,首选公路,其次是铁路。如果地形内外阻隔无法克服,且面积广大,路途遥远,可以考虑优先发展航空加强对外联系,如青藏高原等。

  第二步,以资(金)定级量。山区,资金少、技术水平低时,先建设一般性公路或铁路,交通线路短,密度小;资金多、技术水平高时,除建设一般性公路或铁路外,还可根据需要适当建设高等级公路甚至高速公路或高铁,交通线路增长,密度增大。

  第三步,考虑地质灾害等对交通设施的制约。

  2.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的分析步骤

  在农耕区,聚落是人们长期集中生活居住和生产的地方,需要有稳定的水源和农副产品供应(农业)。从地形角度分析聚落的分布,可分三步:

  第一步,“近水”。分析河流水源状况,有时还可分析航运条件。

  第二步,“土肥”。冲积平原提供的肥沃土壤,有利于农耕。

  第三步,“避险”。选择较高位置,规避洪灾。

  [预测演练]

  考法一结合村落分布图考查地形对村落分布的影响

  1.(2019·山东临沂期末)我国传统村落指民国以前建村,较好地保留了历史沿革,村落内建筑环境、建筑风貌和村落选址未有大的变动,具有独特民风民俗,虽经历久远年代,但至今仍为人们服务的村落。下图示意河南传统村落分布。据此完成(1)~(2)题。

  (1)造成河南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交通 B.地形 C.气候 D.文化

  (2)河南省中西部传统村落保留数量多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迁出少 B.中原文化历史悠久

  C.交通不方便 D.现代化农业水平高

  解析第(1)题,根据图例可以看出,不同海拔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差异较大,因此造成河南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地形。第(2)题,河南省中西部地区海拔较高,交通不方便,与外界联系较少,传统村落保留数量多。

  答案(1)B(2)C

  考法二结合示意图考查地形对交通的影响

  2.(2019·广州市调研)在方言中,横切山脉使山脉中断的河谷或山谷称为“陉”,这种谷底因为走向与山脉近于垂直相交,也称为“横谷”。“陉”,历史上常被利用作为迁徙、贸易、征战的道路系统。下图为太行八陉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历史上陉的功能主要表现在()

  ①交通通道②农业基地 ③人口集聚区④关隘要冲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太行八陉中,交通意义最为重要的是()

  A.飞狐陉 B.井陉 C.白陉 D.轵关陉

  解析第(1)题,阅读材料了解陉的含义,认识陉的主要作用,在交通运输当中连接主要城市的交通线路最为重要。横切山脉使山脉中断的河谷或山谷称为“陉”,这种谷底因为走向与山脉近于垂直相交,也称为“横谷”。“陉”,历史上常被利用作为迁徙、贸易、征战的道路系统。这说明历史上陉的功能主要是交通通道和关隘要冲。第(2)题,井陉横穿太行山脉,连接两个主要城市太原和石家庄,是主要的交通要道,交通意义最为重要。

  答案(1)D(2)B

  考法三结合等高线分布考查风力作用

  1.(2019·河南安阳一模)下图示意我国某区域风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态等高线分布。据此完成(1)~(2)题。

  (1)甲、乙两区域的主要风力作用分别为()

  A.侵蚀、侵蚀 B.侵蚀、堆积

  C.堆积、侵蚀 D.堆积、堆积

  (2)该区域的盛行风向为()

  A.偏东风 B.偏南风 C.偏西风 D.偏北风

  解析第(1)题,结合图中等高线可知甲区域地势相对较低,应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风蚀坑;乙区域地势较高,应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沙丘。第(2)题,根据图中等高线的分布可知,风蚀坑分布于沙丘西侧,迎风坡一侧风力侵蚀能力强;背风坡一侧侵蚀弱,应以沉积为主,故该地盛行偏西风。

  答案(1)B(2)C

  考法四结合河流变迁考查流水作用

  2.(2019·东北三省三校二模)相邻的两条河流,在发育的过程中,低位河若具有较强的侵蚀力,河谷上源不断加长,致与高位河相遇,进而袭夺其河水的现象称为河流袭夺。下图为河流袭夺前后的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关于甲、乙两河的叙述,正确的是()

  A.乙河流量大袭夺甲河

  B.甲河地势高袭夺乙河

  C.乙河侵蚀力大袭夺甲河

  D.甲河的河道平直袭夺乙河

  (2)M处泥沙堆积较强的原因是()

  A.上游水量减少,泥沙堆积严重

  B.河道两侧岩体崩塌泥沙堆积严重

  C.河道变窄泥沙堆积严重

  D.地转偏向力作用致其堆积严重

  (3)有观点认为,黄河支流渭河,原本是黄河干流,因上游被袭夺,导致渭河河谷相对渭河河道极其宽大。图中哪个河段可能与目前渭河的成因一致()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第(1)题,根据图示水流箭头,甲河的水从图示中部河段流入乙河,说明乙河侵蚀力大,袭夺甲河,C项正确。第(2)题,河流袭夺后,M上游水量减少,因此水流减慢,泥沙堆积严重,A项正确。第(3)题,由题干可知黄河支流渭河,原本是黄河干流,因上游被袭夺,导致渭河河谷相对渭河河道极其宽大。即原来河道宽大,袭夺后,水量减小,河道变窄。图中可能与目前渭河的成因一致的是河段②,B项正确。

  答案(1)C(2)A(3)B

  考法五结合地质构造图,考查内力作用及其影响

  1.(2019·济南模拟)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地质剖面图”。读图,回答(1)~(2)题。

  (1)据图可推断乙形成时的古地理环境是()

  A.浩瀚沙漠 B.冷湿沼泽

  C.温暖浅海 D.长寒苔原

  (2)图中山地在地质构造上属于()

  A.背斜成山 B.向斜成山

  C.块状山地 D.地堑

  解析第(1)题,石灰岩属于海相沉积,是在温暖的浅海环境下形成的。根据图例,图中乙是石灰岩,形成时的古地理环境是温暖浅海,C对;浩瀚沙漠、冷湿沼泽、长寒苔原环境下,不能沉积形成石灰岩,A、B、D错。故选C。第(2)题,图中山地的岩石与两侧岩层不同,有断层分布,相对两侧岩体上升,在地质构造上属于块状山地,C对;不能体现出背斜、向斜构造,A、B错;地堑是岩层相对两侧下沉,D错。故选C。

  答案(1)C(2)C

  考法六结合文字材料考查地质地貌

  2.(2019·重庆市二模)某地质勘探组对某一沉积岩层进行探测后,得到如下数据。甲、乙、丙三地为自西向东水平距离各相差500米的三个探测点,斜线左侧数据为探测点所在地区的海拔(单位:米),右侧数据为该岩层层顶的埋藏深度(即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单位:米),据此回答(1)~(2)题。

  地点

  甲

  乙

  丙

  数据(m)

  500/300

  300/50

  500/300

  (1)乙地地形可能属于()

  A.向斜谷 B.背斜谷

  C.向斜山 D.背斜山

  (2)下列有关乙地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乙地地形主要是内力作用的结果

  B.适合在乙地寻找储油

  C.修建一条南北走向的隧道最适宜的选择是乙地

  D.在甲、丙处钻井会发现同一含煤层

  解析第(1)题,从地表的海拔分布分析,该地为一谷地,从沉积岩层的埋藏深度分析,该段岩层是向上拱起的,表明该地质构造为一背斜,B项正确。第(2)题,乙地为背斜谷,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A符合题干要求。

  答案(1)B(2)A

  冲淤平衡问题专题训练

  黄河临河段地处河套平原,河床宽浅,河道横向变化幅度大。河流左、右两岸的侵蚀和淤积面积的变化可以反映出河道宽度的变化。下图示意“1988~2014年黄河临河段左、右岸侧向侵蚀与淤积面积的变化(正数为侵蚀,负数为淤积)”。据此完成1~3题。

  1.该河段河道明显变宽的年份是()

  A.1989年 B.1991年

  C.2000年 D.2013年

  2.2006~2007年期间,该河段()

  A.流速增快

  B.输沙量增大

  C.结冰期延长

  D.径流量变小

  3.2001年后,该河段河道宽度变化幅度小的主要原因是()

  A.上游流域降水的年际变化大

  B.上游流域植被遭到严重破坏

  C.上游水库对河流的调节作用增强

  D.宁夏平原灌溉引黄河水增多

  当河流流出谷口时,摆脱了侧向约束,其携带的物质便铺散沉积下来,在出山口处形成扇形堆积体——冲积扇。冲积扇在平面上呈扇形,可分为扇顶、扇中、扇缘三部分,扇顶伸向谷口,在立体上大致呈半埋藏的锥形。下面左图为“干旱地区冲积扇平面示意图”,右图为“湿润地区冲积扇平面示意图”。据此完成4~5题。

  4.干旱地区冲积扇形态较湿润地区冲积扇形态显著的原因是()

  A.干旱地区冲积扇面积大

  B.干旱地区河流落差小

  C.湿润地区地形起伏大

  D.湿润地区流水作用强

  5.干旱地区的聚落适宜布局在()

  A.冲积扇扇缘

  B.冲积扇扇中

  C.冲积扇扇顶

  D.山谷中

  拦门沙是河口区的泥沙堆积体(沙坎),受径流与海洋共同作用形成的。下图为“我国华南某河口区拦门沙甲、乙两时期位置变动示意图”。据此回答6~8题。

  6.与甲相比,乙时期河口区()

  A.径流量大,来沙量多

  B.河流的堆积作用强

  C.海水侵蚀作用强

  D.盐度低,水位高

  7.由甲时期到乙时期,拦门沙()

  A.外坡受侵蚀

  B.高度降低

  C.向外海推移

  D.体积增大

  8.对河口拦门沙进行整治,产生的影响是()

  A.利于海水自净

  B.增强航行安全

  C.阻碍鱼类洄游

  D.不利泄沙排洪

  1.B2.D3.C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1991年左岸与右岸均为正值,说明河流两岸均受侵蚀作用,河道变宽,故选B。第2题,读图可知,2006~2007年期间,该河段左岸侵蚀减弱,右岸淤积增强,说明外力以淤积作用为主,径流量变小,D对;流速增快,河流携带泥沙能力强,应以侵蚀作用为主,A、B错;结冰期长短与气温变化有关,与淤积和侵蚀关系不大,C错。第3题,读图可知,2001年后,该河段河道宽度变化幅度小,是河流流量的年际变化变小所致,极有可能与上游地区修建水库或者植被恢复有关,故选C。

  4.D5.A

  解析第4题,干旱地区冲积扇形态明显,主要原因是冲积扇形成后受到的流水作用弱,沉积物主要留在了河流出山口,而不会被流水搬运更远。而湿润地区河流流量更大,流水搬运能力更强,所以湿润地区的冲积扇形态不显著。故选D。第5题,根据流水机械沉积分异规律可知,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因此冲积扇扇缘的土壤颗粒小。冲积扇的出山口(扇顶)地势高,地下水会向扇缘部分流动,导致扇缘地下水较充足,因此,在干旱区,土壤条件和水源条件较好的冲积扇扇缘有利于形成绿洲,聚落多分布于此。故选 A。

  6.C7.A8.B

  解析第6题,甲时期的沙坎位置更偏向外海说明河流径流作用更强,内侧粗泥沙为陆地径流流水侵蚀形成,外侧细泥沙为沉积形成,故沙坎向外海移动。而乙时期,沙坎离海岸更近,且外侧为粗泥沙,表明径流作用小于海水作用,证明河流流量减少,因此河流的堆积作用弱,带来泥沙减少,A、B错误;海流增强,海水的侵蚀作用较强,C正确;河口受海水影响更明显,盐度上升,D错误。第7题,从图中可读出,由甲时期到乙时期,拦门沙向内陆推移,高度升高,外坡由细泥沙变为粗泥沙,说明海水作用强,外坡受侵蚀,体积减小,A正确。第8题,整治拦门沙能够增强航行安全。故选B。

  声明:文章素材来源网络,由谭老师地理工作室(Tan-GeographicStudio)综合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点击阅读原文有更多惊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