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什么,就是什么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象与骑象人分别代表什么 你说什么,就是什么

你说什么,就是什么

2024-05-22 00:1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象与骑象人》,作为积极心理性的经典巨著,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心灵鸡汤,而是科学的研究,案例生动,观点鲜明,论证严谨,比喻贴切,行文通俗,视角专业,让读者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引导我们过一种更有意义、更有道德、更满意的幸福生活。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中能看到不少东方的智慧,诸如中庸之道,阴阳平衡,佛教八苦等。本书除了引用圣经以外,还经常引用孔夫子说,佛陀说。

一、作者简介

本书作者乔纳森·海特,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现任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教授,主攻道德心理学、商业伦理以及复杂社会系统。1999年以来积极投身于“积极心理学运动”,成为积极心理学的先锋派领袖之一,获得“坦普尔顿奖(JohnTempleton)”,该奖项以高于诺奖奖金知名,旨在表彰在“精神领域”的研究中有非凡杰出成就的人。

乔纳森·海特两次在TED会上演讲,2013年被《展望》杂志(Prospect)评选为“世界顶级思想家”。

二、全书概览

本书总共四部分,共十章。

第一部分 人的心理是如何运作的(人象对峙)

这一部分,是向内求,内观我们心中的大象,它是怎么影响我们的?

第二部分 我们如何相处(大象的力量)

这部分是向外求,认识外界如何影响到我们。人本是群居动物,只要生活在这个世界,不可避免与人发生关系。

第三部  追求幸福的方法(驭象之道)

这部分讲的是追求幸福的“术”,战术层面,就是你要幸福,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需遵循一些原则。

第四部分 追寻人生的意义(驭象而奔)

这部分为幸福的"道",是愿景层面,这是我们要努力去追求的。

最后的话 幸福自现:平衡之美

到了最后一部分,我们很惊喜的看到,所谓平衡之美,就是回到我们古老的东方智慧“中庸之道”,这是幸福的"终级状态"。

三、阅读随感

心理运作是一个复杂的活动。为什么明明想减肥,可看到美食就控制不住?为什么对于负面的东西会那么敏感?本书就来揭开谜底。

本书囊括的理念与知识相当浩繁,无法完全穷尽,也未能完全理解。在此,仅挑选部分进行分享。

1.解读“象与骑象人” 

先看这种图:瘦小的骑象人与硕大的大象

人之一生,都在寻找真实的自我,遇见更好的自我,找到幸福,让人生更有意义。

那么,什么是自我?是什么阻碍我们的幸福?

海特认为阻碍幸福的重要因素,是不同自我之间的冲突。

每个人都有两套心理系统,一套是能被我们意识到的,理性的控制化处理系统,也就是骑象人;另一套是我们意识不到的,感性的自动化处理系统,也就是大象。

控制化处理系统的发展需要语言,在进化中较晚才出现。而自动化处理系统在生物诞生时就已经存在,因此要比控制化处理系统完善很多,力量也更大。所以如果骑象人与大象发生冲突,往往会是骑象人失败。

书中写道:人类的心里,有一半如一头桀骜不驯的大象,而另一半则像是一个理智的骑象人。它们往往意见相左,各行其是……这两个分裂的部分,造成人们常陷于理智与非理智的思想冲突中。而这种争战不仅会影响我们的决策,也会削弱我们的幸福感。

当两者统一时,我们就会朝着目标奔腾而去,幸福在前方;当内心分裂时,二者就会相互拉扯,停滞不前,离幸福也越来越远。

聪明的骑象人在了解大象的秉性后,运用对应的方法训练它。我们就会大受益处,不管是生活还是幸福。

柏拉图把“自我”比喻成一辆马车,后来也用马来比喻弗洛伊德的人格模型:“本我ego”(马),“自我”id(大车夫),“超我superego"(乘客)。

我个人更倾向于本书关于大象的比喻。我们都听过盲人摸象的故事,面对一头巨大的象,别说盲人,就是有眼睛的人,也只能看到一部分,若想去驾驭它就更困难。这就对应现实中,我们为什么常常很难控制自己。

这本书贯穿始终的,就是代表理性的骑象人与代表感性的大象之间的较量。

2.互惠原则

作为群体性的社会性动物,我们应该去追求良好的人际关系。每个人出生开始,就渴望和身边的人建立安全的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能给人带来心理上的幸福,还能带来生理上的好处,可以提高免疫能力,延长寿命。

本书中提到,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遵循互惠原则。人跟人之间彼此互惠,是一种深埋在我们心中的本能,也是群体生活的基本往来之道。

互惠原则,简单地说,就是别人怎么对待我们,我们就怎么对待对方。因为我们心中的大象天生就是一个模仿高手,模仿是一种人际关系的粘合剂,一种表达我们是同一伙的方式。

健康的关系来自平衡的施与受,互送礼物、互相帮忙、互相关心、互吐心声都是培养彼此关系的重要技巧,前三种技巧大家都懂,但互吐心声的技巧可就没那么好拿捏了。尤其是当对方告诉你他过去的感情经历时,会让你觉得你也应该淡点自己过去的情史才对。然而如果对方太早打出这张牌,你可能就会觉得有点矛盾。

前段读《苔丝》,在新婚当晚,苔丝与安琪各自剖白过往。安琪儿曾经在伦敦和一位年长女性有染,苔丝表示自己完全谅解。然而,苔丝的自白却让安琪陷入了精神崩溃的境地。从《苔丝》结局看,互吐心声确实带来悲剧,尤其是情感经历,这也提醒在人际交往中要谨慎互吐心声。处理得好,增加粘合,处理不好,就是毁灭的悲剧。

3. 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

举个例子,夫妻两个人,你们各自打分,对家里的贡献会发现一个现象,两个人的分数加起来会大于120分大于100分,为什么呢,因为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给家里的贡献更多,这就叫自以为是。

在真实人生中,我们并不是针对别人的行为来做出反应,而是依据自己心中认为的别人的行为来做出反应。大部分人都非常满足于外表建构的假象,乐于把假象当成真实。

研究显示:人会先设定自己的认知,再去寻找支持自己偏好的想法及行为的理由。

很少有人承认自己做错过事,他们几乎都认为自己只是合理地回应别人的攻击及挑衅。

你自己眼中有梁木,怎能对你弟兄说“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只有找出自己眼中的梁木,才能不会再那么受自身偏见所困,不会再那么爱说教,也不会再那么容易与人争论、与人冲突。

因为人的自私会导致无意识的自我膨胀,总是先做判断,然后再编造说辞,以致会出现到的虚伪的做法。虚伪与乱下判断是重创人际关系的两大杀手。

完满要达到平静和和谐的完满之道境界,不要强做判断,面对冲突,从对方的观点来看事情,不要虚伪及乱下判断。

再进一步从文学角度看,经典的文学作品,都不会轻易评价人性,而只是描述人性。例如,茶花女,羊脂球,包法利夫人等。

村上春树在《我的职业是小说家》也提到过这样的观点:身边来来去去的各色人物,周围起起落落的种种事情,不问三七二十一,认真仔细的加以观察,尽量多花时间思考,别急着下结论。“不过就我的经验而言,迫切需要得出结论的事情,好像远比我们想象的少,我现在觉得不管从长期还是短期来看,我们,实际上,并不是那么需要结论这玩意儿。”

4.幸福的两个原则

(1)进展原则

朝着目标前进,比达成目标来的快乐。每当大象做对一件事,大象就会有快乐的感觉。

追求目标时,真正重要的是过程,不是结果。所以先为自己设定目标,每朝着目标前进一步,我们就会感觉到朝着目标前进的快乐与满足。

成功来临的那一刹那,我们心里的感觉其实就是像走完漫长的旅程卸下沉重背包时的那种如释重负之感,而不是欣喜若狂。人们总是朝着目标,全力以赴,以为自己达成目标时会欣喜异常。

正如莎士比亚说的:“成功之时,一切已结束;努力的过程是最快乐的”。

关于这点,推荐(以)泰勒·本-沙哈尔 《幸福的方法》,有更好地表达。

在《幸福的方法》中,幸福的定义就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快乐代表现在的美好时光,属于当下的利益;意义则来自于目标,一种未来的利益。我们需要意义,也需要快乐;我们需要现在获益,也需要在未来获益。二者完美结合就是“感悟幸福型”。

作者提到 “感悟幸福型”应是最幸福的人生状态。因此更多关注内心的感悟,让生命的姿态开放为淡定而从容的花。

(2)适应原则

先看个例子:

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20岁出头就被医生诊断得了运动神经元病,从此身体便一直萎缩,无法自由行动,但是霍金仍然持续地进行宇宙演化研究,而且解答了许多重要问题,获奖无数,并出版了最畅销的科普书。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记者问他为何能保有这样的斗志与精神,他答道:“21岁时,我对人生的期盼降到零,从此以后,所有的事情在我眼中都是上天给我的额外的恩赐。

不管你是中了彩票还是下身瘫痪,不出一年(平均而言),你就会恢复原有的幸福基准线。因为经过一段时间便会开始适应新的情况,设定较平实的目标。

人对现况的判断,是以比自己现已适应者更好或更坏为基准。

从长远来看,人生际遇如何其实并不重要,不管是好运还是坏运,我们最后都会回归自己的幸福起始点(Happiness set point)及大脑系统默认的快乐程度,而且基本上是由我们的基因决定的。

5.人生的意义——爱与工作

我们需要哪些条件才能活得生气勃勃?

第一个最重要的条件是爱,没有哪个人是孤岛,男女老少都一样,人是群居型超强的动物,没有朋友,没有安全的依恋,我们不可能快乐起来。

第二个最重要的条件是拥有且追寻正确的目标,让自己体验到那种心流与投入的感觉。

就跟植物需要阳光、水及土壤才能成长、繁茂一样,人需要爱与工作、全心投入,人也像蜂群一样,能从群体之中感受到超越自我的意义感。

只有这样,才能拥有有意义的人生。只要你能与这几个客体之间建立美满的关系,人生的目的及意义就会自然浮现出来。你会意识到,你的人生是好的。

当弗洛伊德被问到“一个正常人应该怎么做才能活得好”时,他的回答是“爱与工作”。如果心理治疗能让一个人学会如何好好的爱人及工作,那么这个治疗就算成功。

托尔斯泰曾说过:“只要人知道如何工作,如何爱人,人就可以在这世上活得更精彩,我们要为自己所爱的人工作,也要热爱自己的工作。

莎士比亚说:“做中乐,乐无穷。

纪伯伦说:“工作是爱的具体展现。

融入群体,和别人为同一目标努力。这是因为群体成员间会形成和谐的凝聚力,这一方面满足了我们和他人建立连接的渴望,另一方面也让我们脱离自我,融入到集体这个更庞大的存在中,感受到自我提升。

在最好的状况下,工作意味着联结,投入及承诺。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得出一个乐观的结论,大多数人都能从自己的工作中得到更多满足,第一步就是掌握自己的优势,选择一份让自己能发挥优势的工作,这样每天都能享受到心流体验。

四、结语:幸福自现,平衡为美——幸福的"终级状态"

在海特的观念里,幸福的获得,不是任“情”驰骋,也不是“情”“理”相争,而是“心”与“智”相协调,“情”与“理”相合作,最后以“理”驭“情”,骑象人驾象而去,终达幸福彼岸。

幸福不是我们能够直接找到、获得或实现的东西,必须先具备一定条件,然后再耐心等待。

大象和骑象人的协调,感性和理性之间的互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对万事万物(包括幸福、人生、爱、工作、金钱等)的认识与感受,影响我们去体验及判断“什么是什么”。

观察与认知潜意识中的这头大象就成为我们一生的功课。

作者认为,没有一种文化能兼顾所有人类生存的局面。极端的自由派与极端的保守望派都会出现乱象。而以中庸之道(平衡),就可以找寻人生的智慧,找到幸福及意义。

幸福很多时候与外在无关,而与你有关。

整个宇宙就是无止境的改变,你认为生命本身是什么,它就是什么。——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

附:延伸阅读推荐:M·斯科特·派克(Scott Peck)《少有人走的路》。

作者是美国著名作家、医学博士、心理治疗大师。在《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排行榜待了20多年,被翻译成23种语言在全世界出版。此书的畅销不是因为广告促销,而是通过口口传而声望日隆,创造了出版史上的一大奇迹。

这本书有着丰富的咨询病例。通过心理咨询师条分缕析的诊断,最终直逼内心故事,揭示人生真相。

作者认为,一个人要心智成熟,就要聆听潜意识的声音潜意识存在某种被压抑的欲望,意识层面不愿面对,不愿承受。心理疾病是意识与潜意识的关联出现问题。我们需要经常地自我反省,时刻留意内心的潜意识与自己的沟通,让我们的意识去无限的接近潜意识。心智成熟的过程是指,意识在对潜意识的逐渐认同和融合中获得成长。这个“潜意识”是根植于人心灵的上帝,作者认为,心智成熟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性和神性的结合”,也就是“天人合一”。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