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崧舟:文化自觉背景下小学文言文怎么教(上)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语文文言文怎么学好 王崧舟:文化自觉背景下小学文言文怎么教(上)

王崧舟:文化自觉背景下小学文言文怎么教(上)

2024-01-17 22:3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3.跨度特点:从先秦一直到民国

从文言文所选的时间跨度和历史跨度上来讲拉长了,从先秦一直到民国,之前在人教版的教材当中,从先秦到南北朝的《杨氏之子》,现在是从先秦一直到民国。入编的14篇文言文当中,从时间定位的角度上来说,最早的就是《两小儿辩日》,这篇课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在诸子百家当中,属于道家这一派,列子出现的比较早,在战国早期,这篇文言文我曾经上过。从时间的角度来看,最迟的就是梁启超先生的作品节选《少年中国说》,这篇文言文被很多学校作为国学经典诵读作品,不断地出现在各种比赛各种演出当中。它处于民国初年。这个跨度,那是上下两千年啊,跨度拉长,喻含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们从文言文选文的时间跨度和历史跨度当中确实是可以窥一斑见豹。

4.体裁特点:神话、寓言、传记、议论

体裁上形式更多样了,有神话、有寓言、有传记、有议论。比如说出现了《精卫填海》是神话,选自《山海经•北山经》,这个故事很熟,但是它的出典,到底在哪里?原文到底是怎么写的?可能很多孩子不一定知道。课文很简练很值得玩味,这就是统编小学语文文言文教材所体现出来的主要的编排特点。出现了这些特点,对于文言文的教学究竟意味着什么?无论是在价值取向上,还是在实践智慧上,我想这对我们小学老师来说既是一种殷殷期待,又是一种强有力的挑战,不知道我们的语文老师准备好了没有?

二、小学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模式与策略。

这是我们一线的老师最关注的问题,很多老师说,以前的孩子就怕文言文,其实这可能是个假象。我和我的研究生做过一个课题,其实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孩子们对文言文的兴趣还是很高的,喜欢文言文的占比是很大的,跟我们的预期的完全不一样,我们觉得佶屈聱牙,古奥难懂,孩子一定不喜欢,但事实我们在调查当中发现,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那文言文到底怎么教?老师们是怵文言文,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作人这个是说原来的初中,小学呢也或多或少也存在些这样的现象。小学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模式和策略到底是怎么样的?根据我的经验和研究,我认为小学文言文的教学有一个基本的模式,很多老师可能以为模式是僵化的表现,模式把灵动的课堂给绑死,捆死了。这是一种误解,教学只要有基本的原理,有基本的规律,就一定会有基本的模式,当然模式不能化,模式一旦被固化了,被泛化了,那是要出问题的。根据我们的经验和研究,我认为小学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模式包括四个环节或者说四个版块。

第一个环节:通读。通读的基本要求是读准字音,读好节奏,因为文言文有特殊的节奏,有自己的节奏,通读之后,

第二个环节:悟读。我特意选择了这个“悟”我认为“悟”是直觉思维,我们也称之为悟性思维,它跟线性的基于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思维大异其趣。我个人觉得小学文言文的教学,应该采用悟读,悟读的基本要求和任务是知晓大意,体会涵义。

第三个环节是练读。这个练指练习、操练、训练,练读的主要任务是积累语言,读写互动。我认为主要是积累语言,读写互动要看学段,看文本本身的语境特点,当然还要看学生的基础。

第四个环节是熟读。这个环节,应该贯穿始终。熟读环节,其实从通读开始就意味着熟读,一直到练读为止,熟读成诵。“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也属于熟读。我没有把它单列成一个环节,而是回馈贯通于整个模式当中。整个过程当中,熟读的主要任务是积累文言,积淀语感。特别强调的是积淀语感。我认为小学文言文教学,第一要务积淀文言语感,汉语的白话文第一要务也是语感的培养,作为古汉语的重要表现形式文言文,我们作一个简单地解释,文言文两个文,意思不一样,文言文的第一个“文”是修饰,当动词用,对口语进行修饰、加工、改造、提炼,后面的“文”广义的指的是文字,狭义的指的就是文章。文言文跟口语之间有很大的距离,所以口语是经常在变,五里不同言,十里不同风。成为书面语言的文言文就不一样,它的词汇、句法、章法就相对固定下来,所以跨越千年而不变。因此,一千年,两千年以前的人写的文言文,我们现在还能读懂。中华文化绵延不绝,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靠的就是文言文,某种程度上来讲,没有文言文,就没有中华文化。文言文意义价值,我们确实需要重新反思,重新定位。这是一个基本的框架模式,下面我们具体展开来说。

1.通读:通读的基本要求是读准字音,读好节奏。

所有的文言文第一环节,一定是通读,这是由文言文本身的文字句法章法的结构特征所决定的。我自己曾经执教过一篇文言文庄子的《天籁》用五年级的学生。虽然它不是统编教材中的14篇文言文,但是文言文基本的教学模式是不变的。通读的这个环节,我先领读学生跟读,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扫清文字障碍。接着师生对读主要是感受文言语感,当然也在带节奏,现在第三层次还是通读,从师生对读转为生生对读再同桌互读,这是更广泛地也是更深入的通读,读到现在需要反馈,才出现个别读。这个环节在40分钟的堂课里,我差不多花了20分钟左右的时间,用了一半的时间用来通读。我的基本观点是,文言文的教学不读通,不读顺,不能开讲。这是应该作为一个基本的原则,把它定下来,因为我们学的是文言文,孩子们缺乏足够的对这种书面语言的语感经验,离开了这样的体验,文言文的学习是很难深入推进下去的。

下面我们来看看,文言文通读特征和形式。有人说,文言文就是要让学生读,但是我们的读不是傻读,不能是放手让学生一遍一遍读,你爱怎么读,怎么读,这样是不行的。读是要设计的,从形式到特征是有讲究的,什么时候用这种形式,什么时候用那种形式,为什么用这种形式,为什么用那种形式,它都是有讲究的,因为它也契合文言文文本的特征,更要契合学生的认知特征,还要关注教学过程中的学情的动态变化。

我们从参与人数的角度来看,通读包括:个别读、同桌读、小组读、全班读;从老师和学生互动的情况来看包括:范读——听读,在第二学段,在文言文起步阶段这种形式尤其需要运用,现在很多学校推广国学经典,从一年级开始就让孩子们学文言文了,范读——听读显得尤为重要,,一篇二三十字的文言文,老师好好范读三遍,孩子们基本上就有感觉了,他们听的能力是非常强的,领读——跟读,带读——对读,引读——接读;从自身体验的角度来看:就是有身体参与的体验的读,比如依据手势读呀,打拍子读,摇头晃脑的读,角色表演读;从组织程度的角度看:自由读,接龙读,交替读,集体读;从有没有辅助工具的角度来看:辅助标记读,比如画了停顿线,变换排序读,本来是有标点的,变成没有标点的,文白参照读,文言和白话参照的来读,图文参照读,比如绘本,把文言文转化成图片,一连串的图片,连环画,相互参照读,完型填空读,关键字眼扣掉,思维导图读;从竞赛激励的角度来看,有擂台比武读,相互对抗读,游戏闯关读,积分奖励读;从理解水平这个角度看:通读不是傻读不只是声音的训练,通读里包含的最初步的感受和理解,不是一点理解都没有,否则读不好。包括创设情景读,联系生活读,描述场景读,链接拓展读,设置问题读等等。你会发现,通读这个环节,读的形式非常多,你可以自由组合选择,当然这个组合选择是有依据的。

2.悟读:悟读的任务就是知晓大意,体会涵义。

悟读具体怎么来做?我们首先要把握一个原则,对于小学文言文教学要坚决反对逐字逐句串讲。事实上小学语文老师是有这个意识的,其实在真实的文言文教学当中,因为第一缺乏手段,第二担心考试,所以文言文教学教到最后都是逐字逐句的串讲,一篇好好的文言文,被教的味同嚼蜡。所以坚决反对逐字逐句串讲,大力倡导悟读。

关于悟读的操作是有方法的,我认为对于悟读的操作主要把握四个原则,第一个原则:放过,文言文中的有些词句,放过,不要去管它;第二个原则:突出,有些字词,有些句子要突出;第三个原则:深化,对某一个点是要深化的;第四个原则:分离。

悟读的四个原则到底怎么来操作,举个例子:四年级的《囊萤夜读》这个故事很是很多孩子知道的,但是它的出处,它的原文是怎样的,不一定知道。这篇文言文是这样写的:“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这篇文言文就这么短,有些人说这么短,那就逐字逐句串讲吧,反对,小学文言文不要串讲,那么怎么做呢?在通读的前提下,第一策略,放过。哪些词语哪些句子是可以放过的?第一,古今语义基本相同的:“不倦”、“博学”、“不常得油”、“夏月”、“盛”多音字可以点出来、“数十萤火”、“照书”、“以夜继日”这些不需要一个一个解释。

整理: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城关小学 马琳红

1

2

3

编辑:泡泡糖

本号为学术研究和传播,不涉及商业,如有侵权请告知

文本来源:王崧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