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廖现代汉语 第三章词汇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词分为哪三类词语和成语解释 黄廖现代汉语 第三章词汇

黄廖现代汉语 第三章词汇

2024-06-02 05:4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第三章 词汇第一节 词汇概说一、词汇(语汇)

词汇(语汇):是一种语言里所有的或特定范围的词和固定短语的总和,还可以指某一个人或某一部作品所用的词和固定短语的总和。词、词汇是个体和集体的关系。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词汇反映着社会发展和语言发展的状况,标志着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就一种语言来讲,词汇越丰富、越发达,表现力就越强;就一个人来说,他掌握的词汇越丰富,就越能确切地表达缜密的思想。

二、词汇单位

语素-词-固定短语、缩略语

(一)语素(定义+确定方法+分类)

定义:最小的有音又有义的语言单位。是构词的备用单位。语素可以组合成词,有的可以单独成词。

语素的确定:替代法。词语中的一个成分要作为语素必须满足两个基本标准:①成分意义独立;(隐藏条件:位置不变)②成分意义与整体意义有语义联系

蜡烛 2个语素

蜡-蜡烛 花烛、香烛、火烛;烛-蜡烛 蜡人、蜡纸、蜡染

蝴蝶 1个语素

蝴-不能替换其他词汇;蝶-花蝶、粉蝶、彩蝶

2.语素分类

(1)根据意义:①词汇意义: 表示事物、现象的意义。②语法意义:只表示语法作用。

实语素:词汇意义+语法意义;虚语素:只有语法意义

(2)按音节多少:①单音节语素:一个音节(天、地、啥、吗)②多音节语素

双音节语素:有一部分是从外语借来的。(踌躇、荒唐、牢骚、参差、尼龙、维纶……);三音节和三音节以上的语素大都是从外语借来的。(法西斯、巧克力、哈尔滨、乌鲁木齐、布尔什维克……)。

(3)按语素构词能力①成词语素(自由语素):能够独立成词的语素。eg.牛、地、走、葡萄、橄榄。也能够跟其他语素组合成词。eg.葡萄糖、橄榄油②不成词语素:不能单独成词的语素,必须跟别的语素组合。

不成词语素又分为:a.词根:可以承担所组成的词的全部或部分基本意义,位置自由;b.词缀:不成词语素只表示附加意义,位置固定。

(4)根据语素位置:分为定位语素和不定位语素。

词根:有实在意义,不定位、不成词语素。承担所组成的词的全部或部分基本意义。词缀:无实在意义,定位、不成词语素。只表附加意义。

总结:

词&语素&字: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一个汉字对应一个音节(儿化除外);一个汉字对应一个语素(多音节语素除外);一个汉字、两个汉字、三个汉字等可以对应一个词;有的汉字既不是语素也不是词,只是一个音节。

音节&语素&汉字:一般来说,一个语素就是一个音节,书面上就是一个汉字,有时候还是一个词。但是音节是从语音学的角度分析的结果,文字是书面记录的符号,语素使语言中构词的基本成分,词指的是音义结合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

(1)同汉字,不同语素①字同,音不同。乐:快乐、音乐②音同,词性不同。eg.老:老(adj)人-老(词缀)虎-老(adv)来;会:会(v)英语-会(助动词(能愿动词))说英语-开会(n)③字同、音同、词性同,意义不同:公:属于国家和集体的,公物;雄性的,公羊。

(2)汉语中绝大多数语素是单音节的eg.吃、他、多、才、对等,但有的时候一个汉字只是一个音节,也就是说,一个语素也可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节。

联绵词:窈窕、磅礴、逶迤;口语词:哆嗦、溜达、尴尬;音译词:咖啡、芭蕾、雷达;也有三个音节以上的:威士忌、康乃馨、奥林匹克、布尔什维克

(3)一个汉字在不同场合,有的是语素,有的是词。马:马匹(语素)马达(非语素);沙:沙丘(语素)沙发(非语素)

(二)词

定义:由语素构成,是词汇单位、语法单位。词是由语素构成的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有音有义单位。

“最小的”是说词是不能扩展的,即在词中间一般不能再插入别的成分,即使两个成词语素组成的词也是不能分开的。

“独立运用”是指能够单说(单独成句)或单用(单独做句法成分或单独起语法作用)

区分词和语素用剩余法。成词语素不与别的语素组词,便都是词。成词语素、不成词语素,都可以跟别的语素组合成词。(有的字不是语素也不是词,只是一个音节。eg.玻、璃,“巧克力”中的“巧”、“克”、“力”)

短语:词和词按语义关系和语法规则构成的没有句调的语言单位。短语由词逐层组成的、没有语调。

词&短语:1.意义:词组复合概念,词简单的概念。2.声音形式:词的内部不停顿、词组内部可停顿;3.语法功能:词是句法结构中最小的独立运用的单位,词组可以从中再分析为词的单位。

字&语素&词: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一个汉字对应一个音节(儿化除外)。一个汉字基本对应一个语素(多音节语素除外)。一个汉字、两个汉字、三个汉字等都可以对应于一个词。有的汉字既不是语素,也不是词,只是一个音节。

区别词和短语用扩展法(插入法)。

离合词:合起来算一个词,分开算两个词。eg.理发、洗澡。区分离合词用“问答法”。离合词多为Vo式,v不v,v什么。洗不洗,洗什么,不能回答“澡”。“洗”可以单说,“澡”不可以。

(三)固定短语

定义:词跟词的固定组合,专名+熟语。相对:临时短语(短语)。

专名(专有名词):社会组织机构、企事业单位的名称。一般短语一旦用在书名、篇名、杂志名、电影电视片名也是固定短语。

熟语:成语(一清二白、狐假虎威)+惯用语(耍花招)+歇后语+谚语(瓜菜半年粮)。

缩略语:经过压缩和省略的词语,分为简称和数量略语。

1.简称:较复杂的名称的简化形式。

简称简化方式:

①前后词均取前一个语素(家用电器——家电、公共关系——公关)

②前一个词取前一个语素,后一个词取后一个语素(外交部长——外长、扫盲——扫除文盲)

③省略并列的几个词中相同的语素(中学、小学——中小学;陆军、海军、空军——陆海空军)

④截取原来名称的前段或后段(复旦大学——复旦)

⑤包含外来词的名称可以只取外来词的头一个音节(字)(加利福尼亚州——加州)

⑥其他(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文改会)

字母词:拉丁字母简称或者在拉丁字母前后加汉字。B超、T恤

2.数词略语:为了使话语简短,使用数字对并列词语的语素或语义成分概括出来的略语。

共同成分+项数:百家齐放、百花争鸣——双百

共同属性+项数:酸、甜、苦、辣、咸——五味

三、词的结构类型

(一)单纯词: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

1.联绵词:两个不同的音节连缀表示一个意义不能拆开成两个语素的词

(1)双声词:指两个音节声母相同的联绵词(参差、仿佛、忐忑、伶俐、崎岖、玲珑、蜘蛛、枇杷、吩咐、尴尬)

(2)叠韵词:指两个音节的“韵”相同的联绵词(彷徨、薜荔、窈窕、烂漫、从容、逍遥、蟑螂、哆嗦、翩跹、叮咛)

(3)其他:两个音节声韵都不同的联绵词(蝴蝶、芙蓉、蝙蝠、鸳鸯)

2.叠音词:由不成语素的音节重叠构成,重叠后仍只是一个双音语素,是单语素词,不是词的形态变化。(猩猩、姥姥、饽饽、潺潺、皑皑)

3.音译外来词

4.拟音词(乒乓、哗啦、咚咚锵、叽里咕噜、滴滴答答、稀里哗啦)

(二)合成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构成的词。

1.复合式:至少要由两个不相同的词根结合在一起构成。(最常见)

(1)联合型(并列式):两个意义相同、相近、相关或相反的词根并列组合而成。

①途径 体制 价值 关闭(两个词根的意义并列,可以互相说明)

②骨肉 尺寸 领袖 眉目(两个词根结合起来以后产生新的意义)

③国家 质量 窗户 人物(偏义词,两个词根组合成词后只有一个词根的意义在起作用,另一个词根的意义完全消失)

(2)偏正型:前一词根修饰、限制后一词根

①人流 气功 冰箱 热心 小说(定中关系)

②密植 游击 腾飞 倾销 筛选(状中关系)

(3)补充型:后一词根补充说明前一词根

①提高 说服 合成(前词根表动作,后词根补充说明动作结果)

②车辆 枪支 人口 羊群(前词根表事物、后词根表事物的单位)

(4)动宾型(支配式):前词根表示动作、行为,后词根表示动作、行为所支配关涉的事物。(司机、管家、司令、美容、投资)。

(5)主谓型(陈述式):前一词根表示被陈述的事物,后一词根是陈述前一词根的。(地震、日食、霜降、海啸、气喘)。

2.重叠式:由相同的词根语素构成(姐姐、爹爹、仅仅、刚刚)

3.附加式(派生词):由词根和词缀构成。

(1)前加式(前缀+词根):老虎 老乡 小王 第五 阿姨 阿毛

(2)后加式(词根+后缀):刀子 瓶子 木头 花儿 原则性 读者 绿化 勇于 红通通 水汪汪 喜洋洋

(1)叠音词由两个相同的音节相叠而构成。例如,猩猩、姥姥、悖悖、潺潺、皑皑、瑟瑟。

(2)重叠式合成词由两个相同的词根相叠而构成。例如,姐姐、哥哥、爹爹、仅仅、偏偏、刚刚。

(3)二者的区别

①叠音词是单纯词,只有一个语素,内部不能分开,例如,“蝈蝈儿、蛐蛐儿、猩猩、悖悖”等都是音节的重叠,“蝈、蛐、猩、悖”等都不单独使用,因为没有意义。

②重叠式合成词是两个词根语素的重叠,有两个语素,可单独使用,例如,可以说“妈妈、哥哥、爹爹”,也可以说“妈、哥、爹”。重叠式合成词把一个词素重叠起来,可表示某种附加意义。例如,家家、户户、处处、人人、年年、天天(表示“再”或“每一”的意思)。

第二节 词义的性质和构成一、什么是词义

词的意义=词汇意义(表事物、现象的意义)+语法意义(表示语法作用)。即词汇的内容。

二、词义的性质

(一)词义的概括性:整类事物或现象。舍弃个别的特征,概括出对象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任何一个词的意义都具有概括性,专有名词也不例外(“鲁迅”概括了“童年、少年、青年、中年、晚年的鲁迅”)。

(二)词义的模糊性:词义的界限有不确定性。词所指的事物边界不清;词义的概括性是客观事物连续性的反映。事物的核心部分还是明确的,但它与邻近事物的差异是逐步缩小的,其间本不存在明确的界限。

(三)词义的民族性:同类事物,在不同的语言里用什么词、用几个词来表示可以不同,词义概括的对象范围也可以不同,它体现了词义的民族性。在附加色彩上也显示出了民族性。(eg.汉语中的狗多是贬义,英语中大部分没有贬义,甚至还有褒义)

三、词义的构成

词汇意义=概念义+色彩义。

(一)概念义(理性义、主要意义):词义中表达概念有关的意义部分(花 花茶 复杂 发布 阐释)。词典对词目所作的解释,主要是概念义

概念义的作用:给词所联系的事物划一个范围,凡是该词所指的事物都包括在内,凡不是该词所指的事物都不包括在内。

(二)色彩义(附属词义):附着在理性义之上表达人或语境所赋予的特定感受。

1.感情色彩:褒义色彩、贬义色彩、中性词 。注意:虽然“有水平”“够朋友”有褒义色彩,但是“水平”“朋友”本身是中性词。

2.语体色彩(场合(科技、公文、文艺、政论语体))

语体色彩(文体色彩):有些词语由于经常用在某种语体中,便带上了该语体所持有的色彩。书面语色彩:投入、机遇、凝聚、腾飞、汇集;口语色彩:明儿、脑袋、身子骨、纳闷儿、害臊、数落

3.形象色彩:表示具体事物的词,给人一种形象感,这种形象感来自对该事物的形象的概括。(①形态:狮头鹅、云海、马尾松;②动态:垂柳、十足、上钩、牵牛花、碰碰船;③颜色:绿洲、碧空、黄莺、雪豹;④声音:布谷鸟、知了、乒乓球)

四、词义的理解与词的运用第三节 义项和义一、义项

(一)什么是义项

定义:词的理性意义的分项说明。义项这个术语来源于辞书,如果该词在所有语境中只有一个意义,这个词便只有一个义项;如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那么这个词便有多个义项。

义项和语境的关系:一个词可以有几个义项,各个义项只出现在自己的语境中,但每个具体语境只有一个义项适用,别的义项不适用,因此它们存在一种互补关系。词的义项多少,是从该次出现的语境中分析归纳出来的。

(二)义项的分类

本义:文献记载的词的最初意义。eg.脸:两颊的上部。

基本义:基本的、常用的义项(并非原始意义,“兵”的原始义是“武器”,基本义是“战士”)。

转义:由基本义直接或间接地发展转化来的。转义:引申+比喻。

引申义:在基本义的基础上经过推演发展而产生的意义。词义引申的方法:隐喻、转喻。比喻义:借用一个词的基本义来比喻另一种事物,所产生的新的意义是比喻义。

引申方法:①从本义引申②从基本义引申③从引申义引申eg.笔杆子①手握的部分②写文章的能力③善于写文章的人。主席①主持会议②主持会议的人③最高领导

(三)单义词和多义词

单义词:只有一个义项的词,常见事物的名称,科学术语和专有名称。(单纯词:煤、鸟、扛、葡萄、垃圾、菠萝、匍匐;合成词:明细、清凉、落笔、送别、塑料、毛豆、前后脚儿)

多义词: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义项的词。是词汇丰富的一种表现,丰富了词的内容,扩大了词的应用范围,比增加新词更为经济。但对语境的依赖性很强,同一语境适用于多个义项,造成歧义。

(四)同音词:语音相同而意义之间并无联系的一组词。(“别”同字同音词;“公事”“公式”异字同音词)

同音词的原因:①词源不同,造词时语音形式偶合②语音演变的结果③词源相同,意义演变的结果④借用外来词的结果

同音词(包括同音字)误用的结果是写别字(白字),同音现象还可以造成“一语双关”。

多义词是对同一个词而言,同音词是对一组词而言。

(1)词根据义项的多少可分为单义词和多义词,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义项的词称为多义词。例如“宽”有以下几个义项:①横的距离大(跟“窄”相对):马路很宽;②放宽,使送缓:听了他的一席话,心就宽了一半;③不严厉,不苛求:对他要从宽处理;④宽裕、宽绰:生活水平提高了,手头比过去宽多了。

多义词对语境有很强的依赖性,在一定的语境中只能有一个义项适用,如果在同一个语境中可以适用两个或更多的义项,这个词就会产生歧义了。例如:“他的担子不轻。”孤立地看,这句话有歧义,不知道指的是他挑的东西不轻,还是他的责任不轻。

(2)多义词是一词多义,几个意义之间有联系。同音词则是语音相同而意义间并无联系的一组词,是多词同音。如“别”有三项意义:①别离,如“别了,我的母校”;②绷住或卡住,如“别上校徽”;③不要,不用,如“别去了”。这几个意义之间没有内在的联系,例句中的三个“别”是三个同音词,只是用同一个字书写罢了,这种是同字同音词。还有许多是书写形式不同的异字同音词,它们较易分辨,如“公事一公式-工事-攻势”“淡—蛋一但”等。不论何种同音词,必须声母、韵母、声调完全相同。

二、义素

(定义+步骤+原则+作用+举例)

(一)什么是义素:义素(词的语义成分/语义特征):构成词义的最小意义单位,也就是词义的区别特征。共同义素:同组中的共同特征。区别义素:同组中的区别特征。

(二)义素分析步骤:明确分析对象。只有相关的词才可以比较。(男人——女人);根据选定的词,进行词义间的比较,找出共同特征与区别特征,即找出相应的义素;义素确定以后,还需要采取各种方法进行表达,一般要对义素进行概括分类,两项对立的义素可归并为一个,用“+”“-”号进行区分,义素本身标以“[ ]”。

eg.男人——【+人】【-男性】【+成年】;女人——【+人】【-男性】【+成人】

(三)义素分析基本原则:对等性(分析出来的义素组合必须与义项所指的范围相等,不能过宽或过窄)、系统性(必须在同一语义场的语义系统中进行对比分析)、简明性(力求简单明确,应尽可能少的义素来揭示同组词义的共性和区别)、区别性原则(找出具体有区别作用的义素,这是义素分析的根本目的)

(四)义素分析的运用

作用:准确掌握、解释、理解语义。突出词义的异同及联系。通过义素来解释语义场比较方便。

局限性:义素分析法适用于一些普通名词、形容词、动词,对于一些泛义动词(弄、做、打、搞等)和虚词(过、着、和、跟、且、啊等)较难做义素分析。义素提取的数量和种类往往因人而异,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第四节 语义场一、语义场

(一)什么是语义场

语义场:语义的聚集,既有共同义素又有区别义素的一组词的相关语义聚合为一个语义场。所以语义场是通过不同词之间的对比,根据它们词义的共同特点或关系划分出来的类,由此可以更准确地把握词义。

处于不同语义场中的词的意义会有所不同,这是受同一语义场中其他词的词义制约的结果。(金木水火土,金银铜铁锡)

(二)语义场的层次

上位词、下位词。

①人(上位词);工人、农民、士兵、商人…(下位词)

②可以没有上位词(父亲、母亲;儿子、女儿。“父母”、“儿女”只是合称,不是上位词)。

③有些词可以兼属不同层次的语义场。(金木水火土的“金”可再分为“金银铜铁锡)

母场、子场

①母场:上位词组成的语义场②子场:下位词组成的语义场

(三)语义场分析

1.类属义场:同属于一个较大的类(桌子、椅子、板凳同属家具类)。

注意:汉语类属义场所概况的事物,往往超过所列举的事物的总和。“桌椅板凳”实际上可以代表一切家具,“锅碗瓢盆”可以代表一切厨具,这类义场所列举事物往往不易穷尽。另一方面,汉语中类属义场的划分不一定符合科学分类的要求,例如“家禽-野禽”“害虫-益虫”是根据它们同人的关系进行的分类。“花卉翎毛”花鸟画的总称,“声色犬马”是纵情淫乐的生活。

2.顺序义场:各成员按照某种固定顺序排列。(大小-中学-小学,初试-复试,头伏-二伏-三伏)

可以周而复始的顺序义场叫循环义场(春夏秋冬,一月到十二月)

3.关系义场:一般由两个成员组成,二者处于某种关系的两端,互相对立、互相依靠。(老师-学生)

行为动作过程、方位、过程可以作为关系,组成某些关系义场。这种关系场的成员只有左右两项,没有中间项作为左右的标准。(东西、来去)

4.同义义场

5.反义义场

二、同义义场和同义词

(一)同义义场

同义义场: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的相关语义组成的语义场。同一义场中的各个词叫做同义词=等义词+近义词。

从义项上看,只要有一个重要义项相同的一组词即可称为同义词。如“骄傲”在“引以为荣”这个义项上可以同“自豪”处于同一同义义场;“骄傲”另有“自高自大”义项,与“自豪”无关,而与“自满”构成同义义场。

(二)同义词的差别

同义词:意义相同、相近的一组词。意义相近是指意义上大同小异,即义项中的主要义素是共同的,而在一些次要义素上有区别。

同义词的差别:

1.理性意义方面的差别

(1)意义的轻重:[±程度重](轻视、蔑视,违背、违反,失望、绝望,请求、恳求,努力、竭力,希望、盼望、渴望)

(2)范围的大小:[±范围大](边疆、边境,局面、场面)

(3)集体与个体不同:[±集合](信件、信,树林、树)

(4)搭配对象不同: 具体、范围小的:“交换”可以和“礼物、意见、资料、产品”等搭配;

抽象、范围大的:“交流”与“思想、经验、文化、物资(发挥、发扬,侵犯、侵占,履行、执行)

2.色彩方面的差别

(1)感情色彩不同:[±褒义](成果、结果、后果)。分褒义词、中性词、贬义词。

(2)语体色彩不同:[±书面语](父亲、爸爸)。分口语、普通用语和书面语、特殊用语。

3.词性方面的差异:词性或句法功能不同的一组词,不能形成同义词。但一个词有几种不同意义,并分属于不同词类(兼类)的时候,则可以在意义相同或相近而词性相近的条件下,分别同词类相同的词形成同义词。“深刻”“深入”“突然、猛然”“拘泥、拘谨”

(三)辨析同义词的方法

功能分析:(词性,搭配:很、 十分、虚词、重叠)

形态分析:(时态、适用范围、语义轻重)

色彩分析:(感情、语体)

同义词的作用(举例)

①可以使语言的表达精确、严密(看、望见、瞻仰)②可以使语体风格鲜明③可以使文句生动活泼,富于变化④以使语气委婉(发展中国家,走了)⑤同义词连用,可以加强语势,使语义完足(心满意足、门当户对、改头换面)

P249 同义词内部差别一览表

三、反义义场和反义词

(一)反义义场:两个意义相反或相对的词可以构成反义义场,这两个词互为反义词。

相对反义词:有的反义词所反映的事物本身,孤立地看并不互相矛盾对立“红白”“手脚”“春秋”,只是人们在社会交际中常常把它们当做同一范畴中相互矛盾对立的事物看待。

构成反义的两个词必须属于同一意义范畴的。“长短”属于[度量]。

反义词是就词与词的关系说的。“好”“不好”虽有反义关系,但是不构成反义义场,“不好”是短语

(二)反义义场的类型

1.互补反义义场(肯定了甲,就否定了乙;否定了甲,就肯定了乙。正反两方面没有第三种情况)生死、动静、有无、曲直

2.极性反义义场(肯定了甲,就否定了乙;但否定了甲,不一定就肯定了乙,正反两方面之外还有第三种情况)白黑,大小,高低

两种类型在特殊情况下可以改变,互补反义义场可以当做极性反义义场来用,极性反义义场也可以变成互补反义义场。

多义词有几个意义,它的每个意义都可能有反义词。“开谢”“开关”“开闭”

(三)反义词的不平衡现象(定义+例子+解释)

定义:反义义场中的词总是成对的,但是两个词之间的语义范围、使用频率并不相等,这样就形成了语义场的不平衡性现象,主要存在于形容词中。积极意义的使用频率高,消极意义的使用频率低,有两类:(1)频率进入的格式不一样。例如,①有多X(有多高);②×不×(对不对)。③有【数量】X。(有多厚、厚不厚、有三尺厚)这样的格式有次序,只能进入积极意义的词。(2)语义范围。正面的词的语义范围大,但回答问题时可用正,也可用反。例如,不高、很矮。(3)缺省,无标记。“护士”是“女护士”的缺省。

(四)反义词的作用

(1)可以揭示事物的矛盾,形成意思的鲜明对照和映衬,从而把事物的特点深刻地表示出来。(2)多组反义词连用,可以起到加强语气、强调核心意思的作用,构成表面上矛盾,实际上含着更深刻的哲理的语句,这种语句表现得更加含蓄,同时也更富有感染力.eg.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的是时间。(3)反义词可以构成对偶、映衬、反话的修辞手段的句子,使语言更加深刻有力(4)由于反义词具有鲜明的对比作用,人们有时为了使语言新颖而又简练,按原有的词临时创造一个反义词。(大老粗,老细;新闻,旧闻)(5)可以用来构成合成词“矛盾、迟早、横竖、得失、房源、呼吸、左右)(6)反义词还可以用来构成成语(7)反义词还可以和同义词拆散,交叉构成成语。

第五节 词义和语境的关系一、语境对解释词义的作用

语境:语言单位出现时的环境。一般分为语言语境和情景语境(社会现实语境)。语言语境:口语中的前言后语和书面语中的上下文。情景语境:说话时牵涉的人或物、时间处所、社会环境以及说听双方的辅助性交际手段(包括表情、姿态、手势等非语言因素)。

解释词义要根据该词所出现的语境,常用方法有指示法和因文定义。

指示法:有些词可以直接在情景语境中得到解释,拿一只苹果说:“这就是苹果。”因文定义:词语所表示的内容无法指示,需要依靠上下文语境来解释,上下文不是指一处两处,而是指可能得到和必须得到的尽可能多的上下文。

二、语境对词义的影响

(一)语境使词义单一化。词在特定的语境中只使用一个义项。“打铁”中的“打”在这样的语境中只适用于“锻造”这样一个义项。

(二)语境使词义具体化。词义具有概括性,但词义可以指整类事物中的某些或某一个个体,什么时候指整类,什么时候指个别成员,由语境决定。

(三)语境增加临时性意义。有些词出现在一定语境中的时候,词义中增添了一些新的义素。(观鱼[+活],煎鱼[-活])。

(四)语境表现出词义的选择性。①运用词语最应注意的是词语搭配。词语搭配,也可以解释为词语在怎样的语境中出现。eg.词的搭配是互为语境的,“骑马”中的“骑”是“马”的语境,“马”是“骑”的语境。词语搭配,除了语法方面的因素,主要是词义能否互相组合。能在什么语境中出现,不能在什么语境中出现,表现了词义的选择性。②词出现的语境有宽有窄,有的词只能在特定的语境中出现。eg.动物发声:马嘶、鸟鸣③词语组合影响词义的选择,组合的词语越多,在它所形成的语境中可能出现的词越少。eg.“走”人、表、狗等,但“走在公园”排除“表”

第六节 现代汉语词汇的组成一、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

(一)基本词汇(定义+特点)

定义:词汇中最主要的部分是基本词汇,它和语法一起构成语言的基础。基本词汇是基本词的总和,是构成新词的基础。

基本词汇的特点:

(1)稳固性:存在很久,还会继续使用。原因:它标志的事物和概念都是极为稳定的。注意:并非一成不变:有些古代的单音节基本词发展到现在复音化了(眉-眉毛,耳-耳朵,日-太阳)、单音节基本词变为合成词(目-眼睛)、新的基本词的产生(腾飞、品牌)。

(2)能产性:用基本词作为语素创造出来的新词,最便于人们理解和接受,最便于流传,所以基本词,便成了构成新词的基础。它们一般由很强的构词能力。(水泵、水笔、水表、水兵、水草)

注意:第一、基本词中也有构词能力弱或几乎没有什么构词能力的,“我你他谁姓没有);第二、被后起的合成词取代的古代基本词依然是现代汉语里有很强构词能力的,成为构词新词的词根(目:目前、目光、目送、目标、目力、目测;)

(3)全民常用性:为全民族所共同理解,流行地域广、使用频率高。它的使用,不受阶级、行业、地域、文化程度等方面的限制

稳固性和能产性是以全民常用性为前提的。

三个特点的关系:全民常用性→不能轻易变动→具有稳固性→人们愿意用它作为构成新词的基础→稳固性、能产性是以全民常用性为前提的。稳固性和很强的构词能力→全民常用性更为突出,使它在词汇系统中的地位更为稳固。

(二)一般词汇

一般词汇:基本词汇以外的词汇。

特点:灵活性(敏感)。社会的急剧发展,在语言中首先反映在一般词汇上。一些新词总是先进入一般词汇,然后有一部分可能进入基本词汇。数量多,不一定为全民族的成员所普遍掌握。

基本词汇&一般词汇: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基本词汇是构成新词的基础,不断地给语言创造新词,充实、扩大一般词汇,使词汇日益丰富。一般词汇中有的词,在语言发展过程中,又能逐渐取得基本词的性质,转为基本词,从而使基本词汇不断扩大。“革命、电子”这两个词原来并不是基本词,现在已加入了基本词汇的行列,并以它们为语素创造了大量的新词,丰富了语言的词汇“革命家、革命者、革命性”“电子管、电子枪、电子琴、电子表”。基本词汇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积累和丰富起来的。这个过程,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一般词转化为基本词,再进入基本词汇的过程。

一般词汇=古语词+方言词+外来词+行业语+隐语等。

二、古语词、方言词、外来词

古语词=文言词+历史词,它们来源于古代汉语。

(一)古语词:现代汉语中仍使用的那部分古代汉语词语,是现代汉语词汇的组成部分。因为它们可以表达特殊的意义或感情色彩、语体色彩,所以才被普通话所吸收,曾经隐匿了现在又出现在语言中的词。

文言词:所表示的事物和现象还存在于本民族现实生活中,在语言的使用中有较强的书面语色彩。但由于为别的词所代替,一般口语中已不大使用(底蕴、磅礴、如此、余、其、甚、而已)包括古语词和一直在口语中沿用的带有文言色彩的词。

历史词:表示历史上的事物或现象的古语词(宰相、丞相、尚书、太监、驸马、戟)。它们同文言词不同,在一般交际中不使用,在叙述历史事物或现象时,才使用它们。有些历史词,在国际交往中还使用。

吸收古语词:1. 采取古语词来丰富现代语的同义词;2. 利用古语词来表示讽刺、庄严等意义;3. 利用古语词作为构成新词的材料;4. 应用古语或熟语中的古代词来构成新词。5. 反对滥用。

古语词在表达上的作用是:(1)可使语言简洁匀称(须眉皓白、精神矍铄)(2)可以表达庄重严肃的感情色彩(铭记、教诲、瞻仰、拜谒)(3)可以表达幽默、讽刺等意义

(二)方言词

定义:普通话从各方言中吸取来的词。(北方:拉倒、装蒜、念叨;西北:馍、手电、二流子;西南:耗子、搞;吴:把戏、尴尬;粤:叉烧、牛仔裤、电饭煲、买单)

吸收方言词:1. 集合各地的方言词作为意义相近而有细微差别的同义词;2. 吸收方言中表示某些特殊意义的词;3. 吸收方言中表示人物的生动形象或地方性事物的特征的词;4. 吸收方言词作为构词成分;5. 防止滥用

(三)外来词(借词)

外来词(借词):从外族语言里借来的词。“法兰西、巴尔干、加仑、模特儿、摩托、马达、幽默、浪漫、取缔、哈达、喇嘛”

引进外族有、本族无的词语的方法:音译、意译、借用法

西域:葡萄、石榴、菠萝、狮子

印度:佛、菩萨、罗汉、阎罗、魔、僧、塔、刹那

蒙古:胡同、站、蘑菇

印欧:苏维埃、托拉斯、布拉吉、扑克、雷达、吨、霓虹灯、啤酒、卡车、沙丁鱼、高尔夫球

日语:哲学、经验、方针、主观、领土、体操、分子、反应、汽船、纤维、批评、发动、战线

根据吸收方式和构造,外来词大致分为四类:

(1)音译:照着外语的声音用汉语的同音字对译过来的,一般叫音译词。分为纯音译(休克、扑克、奥林匹克、苏打、巴士)和选用与外语的音节相同而且意义相同或相似的汉字来翻译(苦力、逻辑、幽默、模特儿、维他命)

(2)半音译半意译或音意兼译(浪漫主义、马克思主义、冰激凌)

(3)音译后加注汉语语素:整个词音译后,外加一个表示义类的汉语语素。(卡车、沙皇、芭蕾舞、香槟酒、法兰绒、沙丁鱼、啤酒)

(4)借形。①字母式借形(字母词):直接用外文缩略字母(MTV, CT, CD, VS, WHO),在字母后面加上汉语相关语素(B超,BP机,α射线)②借用日语中的汉字词,是日本人直接借用汉字创造的,汉语借回来不读日语读音而读汉字音。eg.景气、引渡、取缔、瓦斯、茶道、俳句、共产、元素、资本、直接、体操、主观。

对待外来词的态度:吸收便于交流,但是吸收不能仅仅音译,理解概念以后要用本土语言进行意译。少用字母外来词。

三、行业语、隐语

(一)行业语:各种行业应用的专有词语,它们对发展科学文化事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行业语受社会专业范围的限制,但不受地域的限制。

(二)隐语:个别社会集团或秘密组织中内部人懂得使用的特殊用语。一般是用赋予现有普通词语以特殊含义的办法构成的。

第七节 熟语

熟语:固定短语、特殊的词汇单位,属于一般词汇。包括成语、谚语、惯用语和歇后语。

格式:定义+特点+格式(分类)举例+作用

一、成语

定义:相沿习用含义丰富具有书面语色彩的固定短语

(一)成语的特征

1.意义整体性:并非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在其构成成分的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概况出来的整体意义(狐假虎威、凤毛麟角、破釜沉舟、废寝忘食)。

2.结构凝固性:它的构成成分和结构形式都是固定的,不能任意变动词序或抽换、增减其中的成分。

3.风格典雅性:语体风格保留原书面语庄重、典雅的特色。在构成上大都保留着古语词、历史语词和古代语法结构。

(二)成语的来源

(1)神话寓言(精卫填海、天花乱坠、愚公移山、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火中取粟)(2)历史故事(望梅止渴、完璧归赵、闻鸡起舞、四面楚歌、夜郎自大)(3)诗文语句(发号施令、学而不厌、舍生取义、困兽犹斗、短兵相接)(4)口头俗语(狼子野心、众志成城、千夫所指;一干二净、三长两短、千方百计、指手画脚)

成语的变化:“明目张胆”由褒到贬,“明哲保身”由褒到贬,“揠苗助长”→“拔苗助长”“每下愈况”→“每况愈下”

(三)成语的构造:以“四字格”为基本格式,也有极少数非“四字格”的,“莫须有、一言以蔽之、迅雷不及掩耳”。

五种基本结构:

1.并列结构:光明磊落、古今中外、起承转合

2.偏正结构:世外桃源、后起之秀、惨淡经营

3.动宾结构:包罗万象、顾全大局、墨守成规

4.补充结构:逍遥法外、流芳百世、危在旦夕

5.主谓结构:毛遂自荐、百花齐放、衣冠楚楚

其他:画蛇添足、解甲归田、见风使舵(连谓);调虎离山、引狼入室、请君入瓮(兼语结构);宁死不屈、稍纵即逝(紧缩);三三两两、卿卿我我(重叠)

(四)成语的运用

作用:可以使言语简洁,增强语言表达效果;反义成语对比使用,可以形成鲜明的对照,增强表达效果;连用同义成语可以增强表义力度。

要注意:第一、弄清成语的实际意义(包括褒贬);第二、成语是凝固结构,运用时一般不能随意变换和增减其中的成分(但是,也可以灵活运用,如“急流勇退”活用为“激流勇进”);第三、成语有其确定的字形和读音,须分辨清楚,不能写错读错。

二、谚语

定义:群众口语中通俗精炼、含义深刻的固定语句。谚语包含的内容广泛、丰富,种类繁多。谚语总结了人类生活中某方面的经验教训,对提高认识,指导人们实践有一定的作用,在写作、言谈中准确运用谚语可增强语言的说服力和表现力。

分类:

(1)哲理类:水滴石穿/水可行船,水可覆舟/好拳不在花样巧

(2)修身类:正人先正己/待人要宽,对己要严

(3)讽诫类:酒后无德/久赌无胜家/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4)农业类:夏至不栽,东倒西歪/黄土变黑土,多打两担五/好种出好苗,良种产量高

(5)气象类:冬至长,夏至短/乌云遮东,不雨也风/九月重阳,提火进房/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6)风土类:洛阳牡丹甲天下/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南人吃米,北人吃面/接风的饺子,送行的面

(7)知识类:火大没湿柴/开水不响,响水不开

三、惯用语

定义:口语中短小定型的习用的短语,大都是三字的动宾短语。

动宾式:耍花招、走过场、打游击、敲边鼓、吹牛皮、钻空子、挖墙脚、磨洋工、挤牙膏。

偏正式:下马威、马后炮、半瓶醋、铁饭碗、墙头草、闭门羹。

主谓式:天晓得、天照应

主要特征:含义简明、形象生动、通俗有趣。

惯用语&成语: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惯用语口语色彩浓,成语书面色彩浓;惯用语含义单纯,成语含义丰富。动宾结构的惯用语,其间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插入定语和补语(碰了个大钉子、打了几次交道、扣了个大帽子)

四、歇后语

定义:由近似于谜面、谜底的两部分组成的带有隐语性质的口头固定短语。

分类:

1.喻意:前比喻,后部解释。有的解释部分的意义是它的字面上的意义(飞蛾扑火——自取灭亡,洗脸盆里扎猛子——不知深浅;大路上的电杆——靠边站,木头眼镜——看不透)。

2.谐音:后一部分是借助音同或音近现象表达意思,这是一种“言在此而义在彼”、妙语双关的现象(下雨出太阳——假晴(情))

作用:使语言生动活泼,饶有趣味,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收到较好的表达效果。

注意抛弃内容庸俗落后的、根据作品和语言环境恰当使用

第八节 词汇的发展变化和词汇的规范化一、词汇的发展变化

词汇的发展变化主要表现在新词的不断产生,旧词逐渐地消亡;同时,词的语义内容和词的语音形式也不断发生变化。

(一)新词的产生

产生新词的原因:(1)社会不断发展,新事物不断涌现,人们需要认识、指称这些新事物,就要给它命名,以满足交际的需要;(2)社会的发展变化,提高了人们的认识能力,人们对已知的事物认识加深,发现了前人所未知的新特点,为了记录和指称这些新认识,也要创造新词;(3)由于词的双音化发展趋势的要求,有些单音节词或多音节短语在交际中取得了新的双音节形式,也为语言增加了新词。“乘-乘坐、安-安装、衣服架子-衣架。(4)语言既有的构词材料和构词方式,是生产新词的语言基础。

特点:绝大多数的双音词,大多是复合式,主要为偏正型、联合型和动宾型。附加式新词增多,产生了一批新的词缀和类词缀。词语简称空前发展。科技新词比例较大,很多词已扩大进入一般词汇。

(二)旧词的隐退和复出

(1)退隐:社会的发展;人们观念认识的改变;交际的需要;因政治经济文化形势的临时需要产生的一些新词,很快就变成旧词。(2)复出:改革开放,人们认识观念以及人际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为了满足交际需要。

(三)词义的演变

原因:社会的发展、交际的需要、人们认识的改变。

1.词义的扩大:扩大词所概括的对象范围。收获:“农业的收成”到“一切行为所得”。健康:“生理机能正常、没有缺陷或疾病”,扩大到“事物情况正常,没有缺陷”。

2.词义的缩小:缩小词所概括的对象范围。批判:有评论优点、指出错误两个方面,现在只剩“分析、批驳错误”。为了:原来含有原因和目的,现在只有目的。勾当:原有“办事”和“事情”,现在只剩“事情”,且仅指坏事。

3.词义的转移:表示甲类对象的词转用指称与之有关的乙类对象。灌输:原义“把水引到需要水的地方”,现在指输送思想、知识等。检讨:原义“讨论研究”,现在“严格地自我批判,对自己的思想、工作、生活等深入检查和总结”。爱人:原指恋爱中女性一方,现在指夫妻的任一方。感情色彩转移:小鬼,小祖宗

二、词汇的规范化

语言规范化工作内容:

(一)异形词、异序词的规范

异形词:现代汉语的书面语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并存并用的音同、义同、书写形式不同的词语。分为同素颠倒词(寻找、找寻)、异形等义词(黑乎乎、黑糊糊)、异形外来词(维他命、维生素)。

异序词:语素相同、次序相反、意义相同的一组词。

蔬菜——菜蔬 健康——康健(前者被认可通用,后者被否定淘汰)

讲演——演讲 力气——气力(在现代汉语交际生活中仍并行通用,是词汇中的赘余,不利于语言生活的健康发展,是词汇规范化的对象)

(二)维护现有词语使用的规范:避免用错已有的词语。词义的误解误用、同义词选用不当、成语误用。

(三)吸收的规范:必要性、普遍性、明确性。

1.方言词的规范:以北方话为基础。

2.外来词的规范(1)不要滥用外来词 “发动机”→“马达”(2)统一外来词的汉字书写形式。采用通用式,淘汰其他形式。“托拉斯”→“托拉思”(3)吸收外来词,应尽量采用意译方式。“维生素”→“维他命”

3.古语词的规范。吸收有表现力或适应特殊场合需要的古语词,反对滥用古语词。

(四)对生造词的规范

附录

*词典和字典:*最早的字典: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最早的词典:东汉初年《尔雅》、最早的方言词典:西汉扬雄《方言》。编写目的:帮助阅读经书。

*词典检字法:*

检字法:排列、检查字词的方法。分为按形检字法(部首法、笔画法、笔顺法、号码法)、按音检字法(注音字母顺序法、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法)。

*词语解释:*

宗旨:把内涵准确、清楚揭示出来。原则:科学、准确、明白。

释义方法:指示法、定义法(辞书中主要的方法,“属差+类”“类+属差”)、以词解词(利用同义词或否定词)、描绘法(表状态的词,用话语描述它们的样子)、分解法(先分析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