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袋VS大文物 一起走进博物馆吧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订大门对联大全 小脑袋VS大文物 一起走进博物馆吧

小脑袋VS大文物 一起走进博物馆吧

2023-06-02 22:0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小脑袋VS大文物 一起走进博物馆吧

盐道街小学一年级三班的同学们在川菜博物馆研学,体验拜灶王的传统民俗

学生们在武侯祠博物馆大名鼎鼎的石刻《出师表》前听讲解

“川菜五味是指哪五味?”“我们爱吃的辣椒,老家在哪里?”上周日,草木正盛的成都川菜博物馆,参加研学的盐道街小学一年级三班的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回答着博物馆老师的提问,在这个“课堂”,一砖一瓦、一蔬一饭俨然是一本本生动而立体的书,少年的兴奋感和探索欲也让老师印象深刻。

今天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为: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强调博物馆服务社会发展的多重作用。

从古代到现代,博物馆不简单拘囿于保护和收藏功能,转而积极向社会公众提供一个学习、沉思和讨论的场所。尤其是博物馆研学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孩子们从中见天地之大,一路收获、一路成长。

研学旅行与普通观光游有何不同?怎样设计一条靠谱的研学路线?在行走的课堂里,孩子们如何读懂更大的世界?……博物馆研学游的升温,在给相关从业者提出更多思考的同时,我们也相信,文化与生活的融合向深度推进成为一种必然,在人们对未来“文化生活化、生活文化化”的愿景中,文物和文化遗产不仅仅属于过去、记载历史,它们还真正动起来、活起来,融入、参与人们的生活实践,提供深厚的文化精神滋养,成为形塑当下、开启未来的重要力量。

注定不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有人说,曾经,书本是孩子的世界,现在,世界是孩子的书本。当“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遇融合,碰撞出一种旅行方式,也是一种学习方式——研学。其中,中小学生无疑是博物馆研学旅行的“主力军”。

在杜甫草堂博物馆仰止堂内,传来琅琅读书声。成都市三圣小学、人民北路小学及锦江外国语小学的师生们正在这里开展草堂校园诗社“草堂一课”研学活动。孩子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草堂,并分别体验了“杜诗童画”“草堂对韵”和“茶艺茶礼”课程,玩得不亦乐乎的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潜移默化地走进孩子心中。

在金沙遗址博物馆感受古蜀文明,到武侯祠博物馆感受三国时代的风云变幻,在杜甫草堂里体会诗意的浪漫……如今,博物馆研学游成了成都孩子出游新时尚,外地人来成都的热门选项。

“我们‘草堂一课’研学最初的思路基本是诗歌学习、名胜游览、国际交流。随着游学、研学理念不断深化,我们逐步加入更多自有课程,让学生把已有的知识和游学进行结合。”谈及“草堂一课”研学项目从无到有的过程,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社会教育部主任向昕颇为感慨。她说,越来越多课程点的加入,让博物馆逐渐意识到博物馆研学是个系统课题。“现在我们更多是进行自有研学课程设计开发与执行,了解孩子的需求,明确课程中心思想,整合旅行目的地的资源,加上课程的铺垫、引导、体验、思考等,形成有意义、有意思的研学项目。”

话语间,研学旅行与一般观光游的差别已显现。作为一种独特的旅游方式,研学旅行并非纯粹关注放松身心,而是讲究在万里路中读好万卷书,把课堂搬进博物馆,让孩子在旅行中见万物、见世界,学习掌握丰富的知识。在向昕看来,两者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关注点不同。“以杜甫草堂为例,观光游可能主要是看建筑和展出,听导游讲杜甫在草堂的生活。但研学旅行可能会分不同的主题,如古建主题、历史主题、诗歌主题等。围绕这些主题的讲解和一般观光游的泛泛而谈有很大区别,会更专业、更有深度。另外,研学旅行过程中一般还会加入相应的体验活动,如古建类的榫卯体验、拓片体验,比如历史类的穿越闯关活动等。”从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有意义、有意思的项目体验等表述中可以看出,承载着传授知识的研学旅行注定不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而是要精心筹划的行走的课堂。

在路上连接了诗和远方

寻“宝”大三国、三国运动会、三国街巷志、孔明来了……在成都武侯祠博物馆,“三国书院”研学活动以互动性、参与性吸引着孩子和家长的关注。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宣教部主任谢佳倩向记者介绍说,“三国书院”研学课程经过了长时间的探索研究。研学课程积极发挥博物馆的公共教育职能,结合自身三国文化特色和资源,在遵循未成年人的认知特点和语言方式的基础上,打造了“三国书院”社教项目,讲究参与度和体验感,通过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教育活动吸引未成年人走进博物馆,以轻松有趣的方式学习知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助力素质培育,建立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为了让小朋友对研学课程内容更感兴趣,武侯祠博物馆精心制作了多主题的学习手册。如任务型驱动类的《趣味寻字》学习手册,小朋友需要根据学习手册上的文字,在武侯祠博物馆中找到文字所在匾额、对联,并将全文记录下来才算任务完成。博物馆还推出了《孔明来了》系列课程,将卧龙出山、孔明治蜀等故事设计成教材,方便小朋友研习。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赤壁之战……一个个经典故事被一代代传唱,通过武侯祠成体系的研学课程,对于小朋友来说,这些三国故事、历史文化将不再深奥难懂。

行走在路上,收获与成长也在路上。从谢佳倩的分享中,不难发现,每一项活动设计都有其意义和目的,都强调通过现场体验,让孩子们有所收获,为孩子们种下爱艺术、爱文化、爱历史的种子。

21世纪教育研究院研学项目负责人、贝格尔研学创始人刘文泽进一步表示,研学特别强调参与度和自主权,研学课程与学校课程的不同之处,在于研学过程中学生有很多自主学习和决定的空间,他们有决策权和参与感,学习会更有兴趣和动力,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论。

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认为,文博研学旅行实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连接了诗和远方,不但满足了人们富起来了以后的物质生活需求,也满足了人们素质提高以后的精神需求。随着国家“双减”政策的落地,为以兴趣特长和综合素质为培养方向的校外教育,创设了更适宜的外部环境,各类博物馆成为校外教育的重要基地。

催生新的文化基因和文化价值

博物馆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也是公众学习和欣赏艺术、历史、科学等领域知识的重要场所。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研究员张昱介绍,17世纪前,画廊、储藏室等作为博物馆的雏形,很少对公众开放。1793年,卢浮宫作为一座“致力于爱和艺术研究的殿堂”,开始向公众开放。这是博物馆公共化的标志性事件。1925年,故宫正式向公众敞开大门。

过去十年,是我国博物馆发展最为快速的十年,成都也发布了《关于印发〈成都市深化博物馆改革发展的实施办法〉的通知》,根据规划,成都将在2035年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博物馆之城”和博物馆强市,每百万人拥有博物馆数量达20座。“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的诗句成了近年来博物馆研学热的生动注解。

专家表示,博物馆研学使馆藏文物承载的历史文化、艺术思想价值,在现实生活中引发共振、获得回响。由此,文物不但“活”了起来,参与、融入人们的当下实践,它还像种子一样,将古老、珍贵的文化价值播撒于现实生活的沃土。古老与现代、传统与创新的碰撞交融,往往可以催生新的文化基因,带来新的文化价值。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王嘉

本版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