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电影可不是几间房几个棚那么简单的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西樵山影城门票 “拍电影可不是几间房几个棚那么简单的事”

“拍电影可不是几间房几个棚那么简单的事”

2023-11-01 13:3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2. 电影《让子弹飞》在赤坎影视城拍摄,让碉楼火了。

3.《新喜剧之王》曾在西樵山国艺影视城拍摄。

自1998年南海影视城启用以来,各大影视基地、影视产业园在广东省内开花,《孙中山》的开拍带起了中山影视城的建立、《让子弹飞》使赤坎影视城闻名遐迩、西樵山国艺影视城因《叶问终极战》《守业者》等影片迅速出圈。影视基地在广东已渐成规模。

近日,在疫后广东重启影院的背景下,南都记者相继对老影院升级改造、观众影院满意度等产业链下游进行了采访、调查,而后聚焦广东省影视基地,扫描产业现状。

采访发现,广东作为票仓大省,一度吸引了不少著名电影来此取景拍摄,本土的影视基地也随之出圈。但繁荣的背后却有着不得不面对的短板和经营难题。

为此,南都记者采访了一些省内老牌影城和新建影城的负责人,探究他们在转型升级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对于广东省内影视基地的现状,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电影家协会影视基地委员会副秘书长刘藩评价称“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广东财经大学湾区影视产业学院院长贾毅则建议,“政府、影视行业协会各方皆需挺身而出,来实现基地协同创新发展。”    专题采写:林文琪

广东影视基地基本情况

影视基地的“广东模式”

旅游观光、影视拍摄两不误

影视行业的发展推动着影视基地建造潮的兴起。《2019年广东电影年鉴》显示,截至2019年,广东省内共有近20个影视产业基地。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目前广东已形成三种主要的影视基地或产业园类型。一种是以自然风光和旅游景点主,为影视拍摄提供场景的自然景区型影视基地,包括南海影视城、西樵山国艺影视城、中山影视城等,这类影视基地在主营影视摄制的同时兼营旅游业。第二类则聚焦影视摄制、不涉及或较少涉及对外开发,包括广州珠影集团摄影基地、银都电影数字摄制基地、罗浮山影视文化产业基地和深圳广电金鼠新桥影视基地等。第三类为小型园区电影基地,包括广州增城1978电影小镇、紫泥堂拍摄基地等。

从区域分布上看,据不完全统计,广东影视基地或产业园多集中分布在珠三角地区。

影城重要考量标准

摄影棚与特色实景等硬件“含量”

在对影视基地进行考量时,摄影棚“含量”常被业界人士纳入考量标准中。据不完全统计,在广东发展较为完备的影视基地中,南海影视城拥有2个摄影棚、西樵山国艺影视城拥有3个、深圳广电金鼠新桥影视基地目前已建成1个,在建1个摄影棚。

总体而言,广东影视基地的摄影棚“含量”并不太高。中国电影家协会影视基地委员会副秘书长刘藩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提出,广东主要影视基地的摄影棚数量并不多,但在未来,摄影棚的重要性将越来越凸显,“以后,‘棚拍’的比重会逐渐增大。在摄影棚技术、后期技术升级后,完全可以把特殊的如喀斯特地貌、雪山、草原外景片段拍好,演员在摄影棚内、绿幕或蓝幕前进行拍摄,最后合成。这样的棚内拍摄,可以实现更多的拍摄场景、更少的成本和更可控的拍摄进程。”

除了摄影棚以外,基地的占地面积也影响着剧组对影视基地的选择。广东主要影视基地中占地达1500亩的仅有3个,即南海影视城、西樵山国艺影视城和中山影视城。考量影视基地的标准还包括基地特色实景的数量。南海影视城与西樵山国艺影视城的特色景区以年均50万人次的数量吸引着游客。刘藩分析:“影视基地拍过的作品越多,特色实景对游客的感召力越强。”开平碉楼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品宣部经理黄莉文佐证了这个观点,“在电影《让子弹飞》上映后,开平碉楼的名声、游客量可以说是‘更上一层楼’了。”

广东影视基地的生存与求变

生存现状

“影视寒冬”游客剧组双锐减

在新冠疫情的笼罩下,不少影视基地不仅丧失了占主要营收的旅游业务,更面临着拍摄业务的“归零”。这对于影视基地而言,无异进入了又一个“影视寒冬”。

中山影视城副总经理廖秀芽向南都记者透露,中山影视城的两大主营业务是旅游与拍摄,其中旅游门票收入占总营收的90%。疫情以前,中山影视城年均接待游客近30万人次。但疫情以来,中山影视城的游客接待量出现了断崖式下跌,“目前国内仍处在疫情防控关键时期,游客出行意愿不强,这对我们的主营收——旅游营收而言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除了游客锐减,影城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还包括进驻剧组数量的锐减甚至“归零”。奇妙之旅文化旅游管理(佛山)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林思明表示,疫情让西樵山影视城的拍摄剧组几近“清零”,“目前,影视城里并没有上规模的院线电影或网剧剧组进驻,许多筹备进场的剧组持有一种观望的态度。目前影城里的剧组是一些广告剧组和短视频剧组”。

发展短板

配套服务不足、科技“含量”不高

此外,不少影视基地本身亦存在一些问题,使得他们的剧组访问量接连下降。在影视基地委员会的论坛上,导演贾樟柯曾提出,一些小的影视基地存在传输网络不配套的情况。“大家觉得拍电影就是几间房子、几个棚的事,但不知道背后的相关配套传输有多重要。”

“传输网络不配套”现象折射出的是影视基地产业链不太完备的问题。广东财经大学湾区影视产业学院院长贾毅提出,广东许多影视企业在拍摄时之所以选择横店等影视基地,看中的就是横店的产业链相对完备,“广东的影视基地的问题在于暂时没有形成品牌化和产业集群的效应。就拿拍摄的产业链来讲,比如你在横店拍戏时需要一双绣花鞋,在门口就能买到。但在广东影视基地就很难实现。”

广东影视基地的“产业链不太完备”问题还体现在群演的缺乏上。这些影视基地没有形成“横漂”式的群演规模,有时甚至让剧组面临“一人难求”的情况。“这不仅是产业短板,更是从教育层面就开始断裂的事情。比如在江浙,院校的表演类专业、电影类专业都比较大,培养力度也会大很多。”贾毅分析道。

随着《流浪地球》等大片的推出,国内电影市场对大制作影片的需求亦不断上升。但从目前国内影视基地的发展看来,许多影视基地在技术上仍难以达到相关标准。公开数据显示,国内300多家影视基地里,目前专注数字制作的影视基地只占9%。与此相关,广东省内的一些影视基地亦存在“科技含量不高”的问题。如近期出圈的粤剧电影《白蛇传·情》,虽在广东省内拍摄,但后期制作并不在省内完成。

转型求变

沉浸式文旅与互联网运营模式开启

面临着疫情带来的影响,不少省内影城已将转型求变提上了日程。西樵山国艺影城的转型,首先是围绕游客的旅游体验,打造了多项与影视相关的大型活动,包括传统庙会、大型摇滚音乐节等,“现在的旅游市场已进入‘3.0版本’,能否将游客带入一种沉浸式体验,已是目前旅游市场上的成败关键。所以我们想利用影视城特有的一些影视建筑资源来策划活动,让游客可以实现‘戏中游,游中戏’的沉浸式体验。”西樵山国艺影视城负责人提到。西樵山国艺影视城在吸引剧组上亦下了许多功夫。解决方法是在交通、餐饮、群演、住宿、器材、场务等方面完善剧组配套内容。

位居互联网前沿阵地的深圳新桥影视基地,则选择用一种互联网思维来发展影视基地。金鼠影业集团影视运营总监罗澌表示,“我们会更想依傍深圳的科技,发展影视+科技+金融的模式。”目前,新桥影视产业基地在剧组服务、影视拍摄科技、影视人才培训等方面皆有一定的投入,“在摄影棚这块,我们已启用了一座专业数字化摄影棚,可以进行8K标准拍摄”。自2020年10月启用以来,影视基地已签约7个剧组,接待过电影《我和我的父辈》剧组。

同样位于深圳宝安区的定军山科技有限公司亦选择了“科技+电影”融合发展之路,在数字媒体内容保护技术、电影播映模式创新等方面皆有创新。2020年,集电影、文化、科技多元化创新发展于一身的定军山电影科技产业园就此诞生。园区以电影实验室作为引领,分为超高清设置、后期制作、播放等几大板块,目前,园区入驻率已与疫情前持平,并保持上涨势头。

专家解读广东影视基地现状

南方都市报:广东影视基地的发展需要从哪些方面入手去推动?

贾毅:政策扶持很重要,不论在中国还是在国外,很多地区的影视基地都是靠政策扶持来吸引剧组的拍摄。电影是一个带动性很强的产业,它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是比较大的。因此,在我们广东的影视基地还没有形成产业链的情况下,我觉得由政府来协同企业和产业经营是非常重要的。什么叫产业协同发展?比如说我们的影视基地分布在不同的城市,那么城市跟城市之间的政策是割裂的。在此情况下,我们有没有可能形成协同的吸引力,就是统筹起来,直接规定广东省适用于一个怎样的政策。就比如,你是山姆的会员,但同时你也可以享受沃尔玛的会员。通过这样的协同,我们可以来进行一种产业链的创新、集群效应。

南都:你觉得谁能够去牵头实现产业协同?

贾毅:从经济、GDP占比上来讲,电影相对而言并不是一个大的产业,谁来牵头确实是一个问题。我觉得主要有两方面的人可以来做这个事情,一个是政府方面出台政策,来使得产业协同发展。另一个是行业协会来牵头。比如说各地的电影行业协会、省电影行业协会,这样以来,大家就组成影视基地联盟,联盟里的成员就可以互相支持、互相协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