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地球绕太阳转轨迹是椭圆的,而不是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行星环有什么作用 为什么地球绕太阳转轨迹是椭圆的,而不是圆?

为什么地球绕太阳转轨迹是椭圆的,而不是圆?

2023-07-29 05:5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迄今为止,我们也只能根据物理去解释这个话题,要知道宇宙中并不是任何物质都是静止不动的,就算再大的物质,它们都是由最小的物质也就是原子组成。

无时无刻都在运转的以原子核为中心的物质构成了整个宇宙中的所有一切物质的存在,旋转的质子和电子同时具备了引力的,这就是引力作用的必然结果。

地球公转是指地球按一定的轨道环绕太阳的运动,方向是自西向东(与自转方向一致),即地球的北极上空向下俯瞰地球呈现逆时针,从南极上空俯瞰的话就是顺时针。

而地球的公转是一种周期性的圆周运动,因此地球的公转包括角速度和线速度两个方面,如果采用一个恒星年作为地球公转的周期,由于地球公转的平均角速度是每年360°,也就是经过365.2564日地球公转360°,计算得知每日公转0.986°,即平均角速度为1°/天。

又由于地球轨道总长度为940000000千米,换句话说就是经过365.2564日地球就公转了9.4亿千米,可以计算,线速度=940,000,000KM/365天=940,000,000秒/(365x24x3600)秒=29.8千米,大约也就是每秒30千米。

万有引力定律和开普勒定律

由于太阳和地球之间有万有引力的作用,所以导致了地球围绕太阳作周期性运行,而万有引力和地球公转所产生的离心力之间处于平衡状态,地球才得以稳定运行。

曾经也有科学家们认为行星的运行轨道是标准的圆形,但是随着开普勒对行星轨道的深入研究,这一说法才漏出了破绽。

开普勒在对火星运行的观测数据的基础上编制更加详细的火星运行周期表,很快他发现火星并不是在轨道上按照正圆形运行,相反火星总是“出轨”。

因此,开普勒认为或许天体的轨道运行应该是带有一定偏心率的椭圆,在一定的深入研究后,著名的开普勒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就这样诞生了。

由开普勒运动第二定律(对于每一个行星而言,太阳和行星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SAB=SCD=SEK 可以得到。

地球公转速度与日地距离是有关系的,由于地球的运动轨迹是椭圆轨道,那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就不是一个固定的值,会随着日地距离的变化而改变。

在近日点时,公转的速度会比较快,据计算角速度为1°1′11″/日,线速度为30.3千米/秒;在远日点的时候,地球公转的速度就比较慢,据计算角速度为57′11″/日,线速度为29.3千米/秒。

地球的公转带来的现象:比如四季的形成、季节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和五带的划分 等等。

地球在进行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并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由于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地球表面受太阳照射的情况也就不完全相同,就产生了季节。至于地球的公转为什么可以形成那么多现象,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

有人这时候提出疑问既然地球绕太阳转,每个周期的速度可以说是毫秒不差,轨迹却是椭圆的。

是不是有个力干扰轨道的运行?

其实不然,从开普勒定律我们能够看出,行星围绕恒星运转轨道是椭圆形就是一个定律,并不是由于其它作用力导致的。

这是标准的椭圆方程,其中e为该椭圆的偏心率,也就是说当e=0时,行星公转轨道为正圆形;当 0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