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趣点滴】00后谈昆虫和标本(一)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蝈蝈儿和蛐蛐儿 【虫趣点滴】00后谈昆虫和标本(一)

【虫趣点滴】00后谈昆虫和标本(一)

2024-01-12 16:4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充斥着我满满的小学到初中玩儿虫记忆。第五个地方是十里河儿,不过那边儿的蝈蝈儿质量您得碰,大部分都是二道贩子,三道贩子,也有特别好的,不过还是那句话:得碰。第六个地方也就是直至我初一,我还每周一趟的老官园儿花鸟市场那地儿在北洼路小学斜对柜儿,后来这个市场搬到了紫竹桥广源大厦旁边的地下了。直至今天我还经常去那里。

先说我最喜欢的一种鸣虫:蝈蝈

下图是一只较为标准的铁蝈蝈儿

下图是一只较为标准的绿蝈蝈儿

先介绍一下:蝈蝈儿

中文名: 优雅蝈螽

拉丁学名: Gampsocleis gratiosa Brunner vonWattenwyl,1862

主要分布: 河北、河南、黑龙江、天津、北京。

就据我所了解到的:河北主要以大棚群养蝈蝈,河北易县有一家专门的蝈蝈养殖基地,现在市面上的部分蝈蝈就来自于那里。

天津自古就是鸣虫名家荟萃之地,例如冬天常说的:徐国强、小利、大伟,等等。天津份蝈蝈儿主要以单独放入盖有纱网的粗纸筒中培养的方法饲育蝈蝈。

大概是三年级的一个暑假,一次去天津的时候,还有幸受人家邀请去红桥区那边一家份房特意学过一些蝈蝈的养殖技术。

从那以后,我养蝈蝈儿就真正到了一发而不可收拾。

一到夏天就去我家河北那片山林里,抓蝈蝈,大概在五一左右,能在山上见到吱拉子,大概在7月份一放暑假那会儿,尤其是上午10:00-下午2:00左右太阳正晒的时候,天气燥热,漫山遍野的蝈蝈声,个种鸣虫声,十分震撼,仿佛是在听大自然为我专门开办的音乐会一样。

据我多年在夏日里抓蝈蝈我发现:蝈蝈喜欢在山区道旁的低矮荆棘植物中生活,如果把植物分为四层:我想说蝈蝈,总喜欢藏在中上层,既不露头也不在下层。它就在那儿叫,你刚要靠近,它的前足上的听器就捕捉到了你微弱的声讯,于是便停止鸣叫,并且,六足会突然松开植物茎杆,掉入植物的根部,小心翼翼的趴在堆满落叶的岩石之上,等您走远后再悄悄爬到原位。野生蝈蝈

儿很聪明的,假如您是一个就是想抓蝈蝈儿,但没有去特意了解它的习性,然后准备了一些网上所谓的抓蝈蝈的网子,瓶瓶罐儿罐儿的就冒然进山了,我想说您是很难成功的抓到蝈蝈儿的。

据我观察,屡次进山,我发现蝈蝈儿总喜欢在山间的野酸枣荆棘丛中。

为什么没有耳朵的螽斯却可以及时注意到天敌的靠近,其实螽斯是有一对儿叫做“听器”的东西,大家可以理解为这就是它的耳朵。螽斯科的听器:在前腿关节附近。

其实,抓蝈蝈并不麻烦。我常用的一种方法:先停下脚步,仔细辨别蝈蝈的大致位置,当基本确定蝈蝈儿所在植物的分层位置时,轻轻地走到那棵植物的根部旁,您可以捡一个树叶多一点儿的枯枝,然后一手把树枝放在蝈蝈正下方,另外一只手拿一个树棍,去轻轻伸到蝈蝈旁,尝试着用树棍去打探蝈蝈的状态,顺便,推推蝈蝈头部,蝈蝈受到惊吓就会六足放松向下掉去,这时它只要一下落就会不偏不倚的落入您下面手中托的树枝上,然后等蝈蝈

适应好环境,稳定了状态之后,(怎么拿进去的,怎么慢慢平缓的拿出有蝈蝈的树枝)

当您抓完蝈蝈,到家后就要及时挑选,为了保护生态,防止过度采集的原因,要学会挑选较好的个体,其他的要及时放回大自然。

这就讲到了,我们该如何挑选蝈蝈:

事先,我先说我自己的事儿,我是一个非常能玩儿的人,随着常年的各种混社会(我指的不是吹牛逼打架,而是经常在社会上的花鸟市场与各种社会人员交流),我也逐渐变得会玩儿,也比较重视习俗文化。

首先说一下,我所知道的:

蝈蝈的品种颜色分为:铁蝈蝈、绿蝈蝈、山青蝈蝈、草白蝈蝈。

据我曾经常与份蝈蝈玩儿蝈蝈的朋友交流、学习和自己这么多年自己养蝈蝈儿和业余份蝈蝈,我知道了一些东西。

铁蝈蝈:黑褐色须儿,通体铁黑色(黑褐色)、蓝脸、黄豆色眼、粉肚皮、黄褐色翅、灰色或暗褐色的足末端吸盘及抓钩。真正铁蝈蝈儿,是除了翅膀意外,通体黑色,除了颈部从两侧有白色U形细线,通体发黑,不带一点儿杂色的。声低,有力,后劲儿。

绿蝈蝈:金须儿,葱心绿脸,红豆色或黄豆色眼,葱心绿腹部,翅为金黄色,通体绿色,绿得彻底,给人看这是一种心旷神怡,神清气爽的感觉。声偏高,清脆。

草白:它属于串儿,串色系列,有的苍白,既不像铁蝈蝈儿,也不像绿蝈蝈儿,说它是铁蝈蝈,可是后腿根部白线带点儿绿;说它是绿蝈蝈儿吧,可是头脸片苍绿色,身体浅褐色。是传统角度上的蝈蝈儿中的不值得一提的色系。真正好的份房,在检查大龄蝈蝈儿幼虫的时候,看见这种就都拿开水烫死了,或放生了。

还有一种串儿,您还别说,还挺好看,就是金色的,金色脸,金须,金肚儿,金翅。六足也是金黄色。叫声就不谈了,当然,是蝈蝈儿都有叫的好的叫的一般的,这好和一般的仅仅是站在人评论蝈蝈鸣叫的角度上说的。

山青:属于铁蝈蝈儿和绿蝈蝈儿颜色的融合,但偏绿一些,通常是绿萝卜皮色儿脸,墨绿头暗黄色须儿,通体主要以墨绿色或青蓝色,金红色的翅,腹部多以黄或白色。声音是铁蝈蝈儿和绿蝈蝈的叫声的融合。也有些人喜欢养山青。

我记得蝈蝈市场在大概是2016年以前,在质量品控方面还是比较严谨的,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在大概2016甚至还早一点儿,蝈蝈市场中总有一些商家会拿一种并不是传统认知的‘蝈蝈‘进行充数。

蝈蝈这东西:

首先我们需要看翅膀的颜色,越深厚越粗糙越好,看翅膀的形状,高耸上挑前后平直如筒者为优,谓之筒子膀。

由于我拿蝈蝈只拿新脱儿,但是有一点:新脱并未开膀,首先看体型,所谓身大力不亏,个头越大者则体力越好,但是新脱成虫的蝈蝈肚子都还没起来,其实并没有什么太大影响,我则 更看重:全须全尾儿、鞍子高不高,膀子高不高,压膀紧不紧,颜色正不正,最后我还要问问店家蝈蝈的产地来源。

下面给大家看些照片,依次是铁蝈蝈、绿蝈蝈、山青、草白蝈蝈。

鞍子也就是蝈蝈的胸背板(颈部)如下图:

鞍子一定要高

翅:侧边看要长,具体还得看蝈蝈,如下图三,如俯看要宽,如图五

压膀:两个特化的前翅要离得近,并且要那种膀子显得厚实的。如图:

当然,挑开叫的蝈蝈,得去听声,再挑。

蝈蝈鸣:

反正我挑蝈蝈儿,只从新脱里边挑。

下面,就说一下关于个体价值与欣赏角度的一些事儿。

首先,在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上,物种多样,就以昆虫为例,大到世界上体型最大的甲虫,长戟大兜虫:金黄色的鞘翅,随着适度和光的变化,鞘翅有黄变黑,由黑变黄,胸角下的棕黄绒毛显得格外霸气,位于头部两侧复眼之上的金黄色齐头帘一样的绒毛,显得萌哒哒的,可爱极了,价格先放一边儿,就说,您通过我这个普普通通的描述,难道没有些触动吗?小到蛩(qiong二声)蠊,看似黄色的蚂蚁,小的可怜,可是人家起源古老,特征原始是昆虫纲孑遗类群之一,又被称为“活化石”。它宽宽的头,硕大的前胸修长的鞭状触角,棕黄色的瘦长身躯,尾部附有两条节节状尾须。再说说人家具体的东西:成虫无翅,扩散能力极弱,分布区域也非常有限,据读公众号了解到,目前只分布在北美落基山区和日本本州。如此珍贵的物种,就算是有些人觉得没有欣赏价值,但是他在分类学及其他研究价值上是富有重要意义的呀。下面是长戟大兜虫( Dynastes hercules hercules )和蛩蠊( Galloisianakiyosawai )的图片:

自己对于收藏昆虫,饲养异宠我有些话想说:

我是主要玩昆虫的,对于饲养它们是我的爱好,同时也是我肩膀上的一份责任;对于收藏标本,那是:“情怀”,我所收藏的每一只昆虫标本,都是由我亲手制作完成的,里面的大多数都是由我为它们寿终正寝的;而不是在短时间内拿金钱去凑的数量。还记得第一只昆虫是我爷爷送给我的礼物,这只从那天到现在过去了13年的时间,昆虫这个爱好中包含了亲情、友情以及曾经那段美好的爱情。每一只昆虫就像我记忆中的一块儿碎片,它们拼凑起了我的全部,每当我遇到困难不知如何前进的时候,昆虫总会告诉我别轻言气馁,每当我感到孤独的时候,他们也会告诉我:你不是一个人在路上,昆虫对于我的意义是什么呢?“他”们就是我的青春!

所以对于那些总是怀揣着所谓的热爱自然,而看到昆虫就说是屎壳郎,(弱弱的吐槽一句:蜣螂还有帅气的呢)看到蜥蜴就说是壁虎的无知的人们。我一般会先耐心的给他们耐心的讲解,但如果是熟人,还总没有改变,我也不会生气,有发脾气的时间,还不如静静地去欣赏,仔细地去观察自己喜爱的东西……

下面分享一些我在做标本上的心得与总结

我认为动物的死亡,在自然意义上是意味着宏观的死去,细胞的衰亡。

但,我认为,通过人们不懈的研究与努力,将死去的动物做成标本,就能使动物的魅力得以还原和展现。

技术高超的标本师,可谓帮将亡者重塑灵魂,重现曾经的华茂。标本的制

成,不仅仅适用于医学及生物学领域研究,还是为后人科普,最为真实和珍贵的材料。

我小时候养昆虫,只要死了,我都舍不得扔掉,由于自己零花钱太少,觉得扔了就看不见了还得再买,十分可惜,于是我常常将死了的昆虫放入我家冰箱冷冻室中我专用的一个抽屉中。记得有一次,我妈翻冰箱,翻到一抽屉标本虫,差点儿没把我劈了,哈哈。后来我自己在网上查昆虫的相关知识是无意间查到了“标本”这个词。当时在网上就顺便查独角仙标本怎么做?

可是由于当时网络资源有限,并且 没有教程,也仅仅是几张图片和梗概的几句话。今天我也不是为了自己怎么样,我就是想说说自己知道的,以下内容纯属自己摸索,看书,学习得到的。希望对新入坑的昆虫爱好者及标本爱好者朋友们能提供到一些帮助吧。

首先从我最爱的昆虫纲鞘翅目说起,

今天我们首先学习一下,花金龟的标本制作方法(非展翅):

(以下图片可能会引起不适,请自备纸巾)

请准备以下物品:

1. 甲虫原虫一只:今天以歌莉娅大角花金龟对虫( Goliathus goliatus )作为素材

2. 尖头镊子

3. 平头镊子

4. 手术刀

5. 注射器

6. 小棒

7. 硝化棉

8. 酒精(乙醇)

9. 洗涤灵

10. 00-5号昆虫标本针

11. 关于标本针我要说明一下:

00#:使用情况较少;一般用于小型或微小型昆虫,如蚊、蝇、小蜂类昆虫标本的制作。

0#:使用情况较少,用法同00#。

1#:用于较小型昆虫标本的制作。

2#:用于小型或中型昆虫标本的制作,如中小体形的七个目(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膜翅目、双翅目、同翅目、半翅目)等。

3#:用于中型昆虫标本的制作,如体形适中的经济七目、蜻蜓类等。

4#:用于中型或较大型昆虫标本的制作,如体形较大或分量较重的蝉、甲虫、蝶蛾类等。

5#:用于较大型或大型昆虫标本的制作,如体形超大或分量超重的金龟、锹甲、天牛类等。

12. PVC板

13. 布丁盒

14. 开水

15. 卫生纸

16. 棉棒

大部分如图:

第一步: 将已经干燥的昆虫进行回软将标本原虫放入到有乙醇和温水的布丁盒中。

将昆虫局部用小棒轻压入水中如图二:

浸泡10分钟,等待水凉了,随时倒空再续入开水,继续浸泡,时不时用平头镊子夹起在水中转一下,确保原虫体内肌肉组织及关节被热水完全浸润,(当达到你用手触碰它的腿部可以轻松弯曲,触碰胸部可以轻松活动即可)

第二步:将其 头、胸、腹部分别用手术刀片拆下,并放入加入洗涤灵和开水的的布丁盒中进行一次单独清洗。拆下的效果如图(单胸背板我没有照)

(由于过年期间暴力快递导致跗节脱落)

第三步:用镊子及棉签、脱脂棉,协作,将外骨骼内的肌肉组织及内脏清

出,其余内脏一律扔掉,之后用洗涤灵将头部、胸部、腹部冲洗干净,用卫生纸多次轻蘸甲虫身体,以吸取多余的水分。

取适量脱脂棉和驱虫性药品均匀将胸部、腹部填实。

另外:如果是雄性,你会从腹部取出它的生殖器,如下图(默默的吐槽一句:来自非洲的东西,真的是连虫子的丁丁都是黝黑,粗壮,坚硬无比的啊哈哈哈)

第四步:将头、胸、腹 单纯拼回原状

(怎么卸下来的怎么装回去)

至于生殖器,如果你不是做分类研究的,觉得无所谓,也可以扔了, 但是我个人觉得如果虫子本身很完整,经过自己的手之后需要尽可能的完美,这也是对标本的尊重,所以我选择,擦干收到一个自己知道的地方。

第五步:将胸、腹,在之前准备的EVA板板上拼好后,用已经准备好的昆虫针(结合昆虫个体大小:进行有针对的选择)

正常甲虫标本制作遵循着前肢呈90度,尽量对称,中肢成120-130度,后肢呈大概70度-80度,头部触角要尽量按照其活着的时候的样子来做,

当然如果是锹形虫,也要同时把它们的上颚打开到适当位置,美观自然即可。当然,做的好看对称为最佳。

但是今天我所讲的标本素材是花金龟,所以为了更美观,不拘谨,一切与实际相结合,一切一下图内容为准。(这也仅仅是我的做法,不能代表诸多朋友。)

局部整姿效果如下: (稍有不足之处,我尽力了,希望各位,整姿加油!)

现在可能会就会有朋友问我了,为什么没有头?

我做昆虫标本,头单整。

(由于甲虫具有趋光性在飞的时候和它们在嗅气味的时候,都会把触角探出,金龟科通常会把瓣儿状触角张开,锹形虫会把棍状一节一节儿的触角伸长显的格外有精神,生机勃勃。)所以我认为,做标本,就是要重塑它们的灵魂,让已经死去的动物,通过自己的双手,将它们呈现出曾经的富有生机的样子,进而尽力体现出他们独特的魅力所在。所以在我从小到大充分观察它们后,我决定以我的方式,并结合它们头部最好的样子进行专门的单独的整姿。

如下图:

整之前大多为这样(我们以花金龟及兜虫为例):

整姿之后的样子:

时隔几日,阴干之后。

第七步,该拆针了(由于虫体完全干燥,非常脆,所以要小心翼翼)如下:

接下来,拆头部 同理小心翼翼:

但是在拆除标本针的时候,只要稍不小心,就会导致跗节松动或触角断裂(你要是不回适当处理,那就会很尬)

当确认修复完毕时,开启下一步:仔细检查头、胸、腹,干燥程度,以及是否已处理。

最后选择一款合适的胶(你可以选白乳胶,也可以选其他的,看你自己)

效果如下( 作品前肢稍有欠缺,还望大家做标本的时候,认真,加油!)

同样,母虫也按照此流程。

如简要图:

入盒前效果( 整姿有不足之处,还请各位,在之后的整姿中加油!)

最后准备一个标本盒,装入已加干燥剂的标本盒即可。

(并标注相关采集信息)

由于公众号字数及视频量有限制,本章节已结束,敬请期待。。。

请尊重原创,所有内容均为本人精心撰写,所有图片视频及音频等教程均为原创,版权为本人所有,未经本人同意,严禁盗用,盗用者一定追究法律责任。

PS:今天貌似是我一个好朋友的生日!

生日快乐!

本期编辑:陈卓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