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牛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蜗牛能活过冬天吗 蜗牛

蜗牛

2024-05-29 23:5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生活习性 蜗牛生活在阴暗潮湿、疏松而多腐殖质的地方。畏光怕热,白日栖息于灌木丛、草丛、石块、枯草或树叶堆下、洞穴中、岩石缝中,半夜出来活动、觅食、繁殖。雨后或阴暗潮湿的天气蜗牛也会爬出来活动。每当温、湿度不适宜时,蜗牛便会分泌粘液形成膜厣将壳口封盖住,以度过外界不良的生活条件;当环境变好,特别是雨后,水分即可将厣溶化,蜗牛即出来活动。蜗牛有“冬眠”和“夏眠”的习性,用以抗御更恶劣和环境变化。蜗牛还具有“识路归家”的习性,在人工饲养时最好将食物放置在饲养容器的某一地方,便于蜗牛取食。此外,蜗牛对酸、碱及各种挥发性气味也很敏感,并产生回避反应。蜗牛性杂食性,以食各种绿色植物的叶、根、茎、芽、花、果实和各种菌藻类、苔藓类植物为主,在胃中也可以发现有很多微砂粒。蜗牛行异体交配,有时也可以自体受精。每年5-9月为繁殖期,在不同气候区时间略有差异。一般是在夜晚、黄昏或阴雨天进行繁殖活动。两个性成熟的蜗牛在发情时相互摩擦、接触,最后将身体前部互相结合在一起,各用石灰质的恋矢刺入对方的生殖孔内,恋矢在交配之后即断掉,并能重新长出而复原。经过反复地互刺,阴茎插入阴道中射精,精子贮存在贮精囊中。在交配之后,雌性生殖细胞才逐渐成熟,这时贮精囊中的精子才能遇卵子受精,从交配、受精到受精卵的排出一般需要15-20d的时间。蜗牛在产卵时,往往要挖一个5-8cm大的洞穴,把卵产在沿内。卵如豌豆大小,外包一层白色亮膜,膜受到破坏时影响孵化。食物丰富,气候适宜,蜗牛每年可产卵2-3次,每次产卵40-100粒之间。

养殖技术 种螺产完卵后,待其离开时再进行采收卵粒。采卵时,可用小汤匙将卵子挖出,卵膜可防止微生物侵袭,故粘有的污物不必冲洗、擦拭,以防膜受破坏。异形卵和无精卵应剔除,然后将采收的卵放入孵化箱内进行孵化。孵化箱一般用木制高5-9cm箱底铺4-5cm细沙土。土湿度30%-40%,每1m2可孵化15万-16万粒。卵上敷2-3mm的沙土,再盖上湿润的纱布,每日喷洒少量的水,保持湿润。细沙中应含有一定量的腐殖质或菜园土更为适宜,孵化温度保持20-30℃之间。空气湿度80%-90%,一般在5-25d之内即可孵化出细螺。

幼螺是指从卵孵化后30天之骨的螺体。刚孵化出的幼螺仅有 2.5-3个螺层,藏在土内,数日之后才爬到土表活动。此时应把幼螺转入到幼螺箱内或池内。60cm×40cm×30cm的饲养箱可放养150-200个幼螺。幼螺生长期内,室温应控制在25-30℃之间,土壤底部水量以30%-40%为宜,空气相对温度以80%-90%为宜。温、湿度应稳定,忽高忽低易引起幼螺死亡。饲料须搭配合理,营养全面。各种螺的生长速度有所不同。

幼螺生长到30天后,即可转入成螺饲养箱。开始时密度为400-500个/m2,到收获前,密度以200-250个/m2为宜。成螺与种螺饲养的温、湿度基本一样,也必须注意控制。成螺可轮放轮捕,也可以与蚯蚓混养。

饲养管理 蜗牛的食物中,新鲜的蔬菜、菜皮和植物叶等水分易蒸发,且存放时间过长双易霉烂变质,故宜傍晚时投食,蜗牛夜间捕食能保持新鲜度。投喂米糠、甘薯粉等以及给水,要用食盘或食糟,以防散失和污染环境。饲料应多样化。每日早、晚要喷水1-2次,最好形成雾状(切忌将水直接喷洒在蜗牛体上或用冷水浸泡、洗澡)。蜗牛对水分及湿度非常敏感,皮肤总保持湿润。缺水时壳口出现膜厣,粘液减少,失水30%即停止活动甚至死亡。反之,水分过大,超过50%时,土壤霉腐而引起“结核病”或“腐足病”或其他疾病。粪便及食物残渣要及时清除。养殖工具要及时消毒,杀灭虫卵、病菌及螨蚁、鼠类。并应有蜗牛防逃及天敌侵入的防护设备。蜗牛即可以“开放式室外圈养”,也可以“封闭式室内饲养”,可根据饲养条件和技术水平而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