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幅画到一门学科,蒙娜丽莎的微笑到底好在哪?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蒙娜丽莎哪里诡异了 从一幅画到一门学科,蒙娜丽莎的微笑到底好在哪?

从一幅画到一门学科,蒙娜丽莎的微笑到底好在哪?

2024-06-02 20:4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蒙娜丽莎,这是一个永远探讨不完的问题。自问世至今,将近五百年,后人不知做过多少品评和揣测,留下越来越多的迷局。当今,世上有研究《蒙娜丽莎》的专著数百部,而有近百名学者将此画作为终身课题。时间的推移不会使疑团得到解决,只会随着研究的深入,将更多的疑惑留给后人。

达·芬奇名作《蒙娜丽莎》,问世已有四百多年历史了。一直受到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籍的人们共同钟爱。大家可以看看以前的淡彩画或中国的工笔人物,都是外轮廓勾勒线条的。而达芬奇创造了“没有线条和边界,就像烟雾一般”的绘画技巧。边线毫不刻意,充满朦胧美感。这也是一个伟大的突破,后期画家群而仿之。

蒙娜丽莎,是意大利佛罗伦萨商人乔孔达的妻子。达·芬奇用了四年功夫,中间为了消除摆姿势的蒙娜丽莎疲倦,还请弹竖琴的人在一旁演奏。当这幅肖像画画好后,来观看的人都说,比真人还要生动。肖像画最难的是逼真和传神,恰恰在这四个字上,达·芬奇不愧是具有世界声誉的大师,这幅画也不愧是欧洲第一幅心理肖像画。

据后世的研究者提供,在达·芬奇七千页笔记和素描中,发现了一张蒙娜丽莎的素描初稿。在这幅素描中,蒙娜丽莎右眼有点内斜,相貌也并非美丽绝伦。达·芬奇画成油画时,他让蒙娜丽莎顾盼左方,真所谓“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双眼被描绘得脉脉含情,眸子由于黑白分明而格外感人。

据考究,又发现蒙娜丽莎画像的右眼有一颗霰粒肿,大师没有掩饰这个霰粒肿。这种追求逼真传神的画法,使人联想到点睛大师顾恺之把裴楷脸上很显眼的三根毫毛画了出来,使得裴楷的神气活灵活现了。

在达·芬奇以前的人类的历史中,还从未出现过这种睿智朦胧的女性美,是达·芬奇首次发现并创造了出来。这种女性身上的睿智之美在当时以及以后很长的人类历史中是很难存在并被艺术家表现出来的,原本这种美只属于年长男性,因为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容易把男性的这种美塑造与打磨出来。

众所周知,女性在历史中的地位一向是低于男性的,虽然十五、十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是人的思想文化解放的时期,是人文主义精神被大大发扬的时期,但作为女性整体来说,其社会地位还是低下的,附属于男性的,女性受教育的程度也远远低于男性。

在这样的社会里可以找到女性的通常意义上的美丽,但要找到智慧层面的美是很难的,这直接与受教育的程度、社会地位有关,而且人作为社会性的动物又必须经历长期社会活动的历练与捶打,这样,睿智的美方能成形显现。

直至二十世纪西方的妇女拥有选举权以后,女性才真正意义上站立了起来。所以严格地讲,在西方直到近代以后,女性才真正拥有了这样的美。现在的女性受教育的程度普遍很高,个人的社会地位也非常高,有的甚至达到总理、首相、总统的位置。所以,在如今的社会中这种女性的睿智的美已司空见惯,不足为奇了,但在达·芬奇所处的那个时代是极其罕见的,应该说很难存在。

达·芬奇之所以伟大也就在于此,他把那种原本属于年长男性的睿智的美赋予到了女性的身上,使女性世界的美不再只停留在浅俗的层面,而是迈向了智慧、永恒与神秘的境界。所以,有的研究者认为蒙娜丽莎是中性人,既不是男性也不是女性,这便是达·芬奇的这份赋予性的创造造成的效果。

所谓神秘的微笑,也就是智者的微笑,凡是智者的微笑都是不易阐释与解读的,达·芬奇凭借其高超的技艺把这种微笑留在了画布上。不同的观者或在不同的时间去看,感受似乎都有所不同。有时觉得她笑得舒畅温柔,有时又显得严肃,有时像是略含哀伤,有时甚至显出讥嘲和揶揄,莫衷一是。但这一切都是智者一霎那自然的流露,既纯洁而又意味无穷。

当年《蒙娜丽莎》曾经失窃,千万人为之痛不欲生,政府则把当日定为“国难日”。而当它失而复得时,则举国欢腾,其盛况不啻于国家重获新生。法国人莫非忘记了,《蒙娜丽莎》本不该属于他们。在蒙娜丽莎的故乡意大利,拥有无法估量的艺术宝藏,却不曾拥有《蒙娜丽莎》,不能不说是巨大遗憾。

这是世界上拥有最多发烧友的一幅画,不要说艺术界,单就政界要员对她的迷恋就令人诧异:大名鼎鼎的戴高乐总统每当心绪烦躁时,必驱车前往卢浮宫欣赏《蒙娜丽莎》,出来后便满面春风,原先的烦恼荡然无存;而蓬皮杜总统则公开承认无法克制对《蒙娜丽莎》的心驰神往之情。世纪伟人邱吉尔可谓是曾经沧海了, 可他晚年有幸亲抚《蒙娜丽莎》时,竟无法控制颤抖的手指;铁娘子撒切尔夫人亦对《蒙娜丽莎》情有独钟,无缘享有真迹,就收藏了 4 幅赝品。这些都表现出了人们对这幅油画的喜爱。

《蒙娜丽莎》受到太多的赞誉,超出了它自身的承载力。当人们对它的推崇达到了饱和,不再有更新的创意时,歪曲、嘲弄和揶揄就应运而生。而正本清源,又有专门研究和品评《蒙娜丽莎》的文章或专著不断问世,包括各种推断与猜测。就这样,一幅画成了一门学科,许多人愿意耗费毕生的精力。

未来的科学研究也许会为我们解答许多关于此画的疑问,然而神秘一旦消失,一切便如同猜破的哑谜般索然乏味。毕竟 , 《蒙娜丽莎》是一幅画,一幅美丽的肖像,我们带着虔诚,也带着无需解答的疑问去欣赏她,这就够了。

(完)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